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血液学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许佩佩 陈宝安 程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250-254,共5页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是第3代分子遗传标志,SNP决定基因的功能单位和人群遗传变异的内在特征。它反映了个体表型、疾病易感性和对药物、环境因子反应的差异。血液肿瘤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涉及到多个遗...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是第3代分子遗传标志,SNP决定基因的功能单位和人群遗传变异的内在特征。它反映了个体表型、疾病易感性和对药物、环境因子反应的差异。血液肿瘤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涉及到多个遗传易感基因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其在血液肿瘤研究领域(致癌物质代谢酶基因的SNP、DNA修复基因的SNP、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SNP、药物代谢相关酶基因的SNP等)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 血液肿瘤 遗传标志
下载PDF
类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后乙型肝炎病毒的激活情况: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季冬梅 曹军宁 +6 位作者 洪小南 孙慧 李军民 王健民 陈芳源 王椿 邹善华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08-612,共5页
目的:评价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接受类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CHOP方案)治疗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 virus,HBV)... 目的:评价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接受类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CHOP方案)治疗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 virus,HBV)激活的发生率、转归及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调查上海市6所三级甲等医院接受类RCHOP方案治疗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与HBV激活的相关性。结果:234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其中29例HBsAg阳性,205例HBsAg阴性。11例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HBsAg阳性患者中,无一例发生HBV激活;18例未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HBsAg阳性患者中,7例(38.9%)发生HBV激活,其中3例(16.7%)死于肝功能衰竭。未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HBV激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者(P=0.026)。205例HBsAg阴性患者中,只有1例同时伴有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HBcAb)阳性的患者发生HBV激活,其发生率明显低于HBsAg阳性患者(P=0.000)。结论:HBsAg阳性患者接受类RCHOP方案化疗后,HBV激活率较高且危害严重,给予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降低HBV激活风险。以往感染过HBV的HBsAg阴性患者在接受免疫化疗后发生HBV激活的可能性较低,今后尚需进一步研究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药物疗法 类RCHOP方案
下载PDF
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28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建霖 董丽华 +2 位作者 郭小卫 陈赛 张凯竞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对28例初发和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用硼替佐米1.0~1.3mg/m2,每疗程的第1、4、8、11天静脉注射;环磷酰胺0.3g/m2,每疗程的第1、4、8、11天...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对28例初发和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用硼替佐米1.0~1.3mg/m2,每疗程的第1、4、8、11天静脉注射;环磷酰胺0.3g/m2,每疗程的第1、4、8、11天静脉注射;地塞米松40mg/d,每疗程的第1~2天、第4~5天、第8~9天及第11~12天静脉滴注,每28d为1个疗程,接受4个疗程的治疗,同时在每个疗程的开始进行骨髓细胞学、血M蛋白、β2-微球蛋白(β2-MG)进行检测,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①28例患者都有效,有效率为100%,其中完全缓解(CR)8例,CR率为28%,接近完全缓解(nCR)2例,部分缓解(PR)13例,轻微反应(MR)5例。②骨髓瘤细胞百分比、M蛋白含量、β2-MG含量在化疗前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同时也可出现血小板减少,带状疱疹,周围神经病变等。结论: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对初发和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且药物不良反应较轻,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环磷酰胺 地塞米松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我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现状和对策 被引量:55
4
作者 黄治虎 陈宝安 +3 位作者 欧阳建 沈志祥 王彦艳 余小金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66-167,共2页
关键词 白血病 流行病学调查
下载PDF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否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线治疗方案 被引量:5
5
作者 王黎 沈志祥 《循证医学》 CSCD 2008年第5期262-263,共2页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近几年,淋巴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淋巴瘤发病率的年增长率为7.5%,是目前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约有35万新发病例,死亡人...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近几年,淋巴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淋巴瘤发病率的年增长率为7.5%,是目前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约有35万新发病例,死亡人数超过20万。我国淋巴瘤发病率为0.02%,每年新发病例2.5万人,死亡2万人,呈上升趋势。淋巴瘤的发病年龄以儿童和青壮年最为多见,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于恶性淋巴瘤的患者平均年龄为49.9岁。低于所有恶性肿瘤平均死亡年龄的58.2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干细胞移植 淋巴瘤 非霍奇金 一线治疗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骨髓衰竭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叶成林 陈蔚 +11 位作者 姚永华 王椿 李军民 陈芳源 施菊妹 郝思国 刘澎 侯建 梁爱斌 刘立根 朱琦 韩秀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9年第24期3596-3599,3602,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骨髓衰竭患者标本中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上海市12家医院血液科1260例粒缺伴发热骨髓衰竭患者标本中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药敏结果。采用纸片扩散法(K-B)...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骨髓衰竭患者标本中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上海市12家医院血液科1260例粒缺伴发热骨髓衰竭患者标本中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药敏结果。采用纸片扩散法(K-B)检测分离菌株的药敏情况。采用WHONET5.6软件分析菌株的构成及药敏特点。结果共检出阳性菌17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02株(58.6%),革兰阳性菌72株(41.4%)。排名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13.8%)、大肠埃希菌(9.2%)、铜绿假单胞菌(6.9%)、缓症链球菌(6.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6.9%)。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复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等耐药率高(>60.0%);非发酵菌除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88.2%)以外,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50.0%。检出2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24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60.0%);未检出对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结论粒缺伴发热的骨髓衰竭患者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肠杆菌和非发酵菌常见,且肠杆菌耐药情况较严重。葡萄球菌、肠球菌及肠杆菌的耐药情况均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缺乏 发热 骨髓衰竭 细菌耐药性
下载PDF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中成药辅助治疗研究概况 被引量:3
7
作者 唐镔镔 张翔 张喜平 《中国乡村医药》 2017年第21期79-81,共3页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是最为常见的血液学毒性表现。根据《WHO化疗毒副作用分级》将其分为0~Ⅳ五度,即≥4.0×109/L、(3.0~3.9)×109/L、(2.0~2.9)×109/L、(1.0~1.9)×109/L、<1.0×109/L,其中大于Ⅲ度已属于白...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是最为常见的血液学毒性表现。根据《WHO化疗毒副作用分级》将其分为0~Ⅳ五度,即≥4.0×109/L、(3.0~3.9)×109/L、(2.0~2.9)×109/L、(1.0~1.9)×109/L、<1.0×109/L,其中大于Ⅲ度已属于白细胞缺乏症范畴,长期存在可导致细菌、病毒、真菌等各类感染,甚者威胁生命。中成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方面具有疗效好、价格低、副作用少等特点,本文就中成药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应用现状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 辅助治疗 中成药 化疗毒副作用 白细胞缺乏症 毒性表现 血液学 WHO
下载PDF
短疗程诱导化疗后大剂量化疗早期应用预后差侵袭性淋巴瘤的意义
8
作者 王黎 沈志祥 李文瑜 《循证医学》 CSCD 2008年第5期271-272,共2页
1文献来源 Gisselbrecht C, Lepage E, Molina T, et al. Shortened first-line high-dose chem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poor-prognosis aggressive lymphoma [J]. J Clin Oncol, 2002,20(10):2472-2479.
关键词 侵袭性淋巴瘤 短疗程诱导化疗 大剂量化疗
下载PDF
骨穿术后患者平卧时间的临床研究
9
作者 黄萍 《现代护理(上旬版)》 2007年第8期2069-2071,共3页
目的探讨骨穿患者术后不同卧床时间与穿刺部位出血、疼痛与患者血压、脉搏之间的关系,同时找出较有效的卧床时间,以提高患者的舒适。方法选取我院血液科住院经骨髓穿刺术患者共135例,共行骨穿135次。按卧床时间30、60、90、120min分... 目的探讨骨穿患者术后不同卧床时间与穿刺部位出血、疼痛与患者血压、脉搏之间的关系,同时找出较有效的卧床时间,以提高患者的舒适。方法选取我院血液科住院经骨髓穿刺术患者共135例,共行骨穿135次。按卧床时间30、60、90、120min分成4组,观察骨髓穿刺部位出血面积大小、疼痛程度与患者血压、脉搏情况。结果不同卧床时间与穿刺部位出血、疼痛与患者血压、脉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骨穿术后卧床30min就能达到避免骨穿术后出血、疼痛。并能增加患者的舒适,提高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穿术 平卧时间 护理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表面抗原CD11b的表达与其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5
10
作者 嵇虎 陈瑜 沈志祥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520-522,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表面抗原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初治AML患者,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白血病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按染色体危险分层分为好、中、差3组,χ2分析骨髓白血病细胞表面抗原阳性率的差异;Kapla...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表面抗原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初治AML患者,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白血病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按染色体危险分层分为好、中、差3组,χ2分析骨髓白血病细胞表面抗原阳性率的差异;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骨髓白血病细胞表面抗原的阳性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CD11b与染色体危险分层相关,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CD11b表达阳性是AML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白血病细胞表面抗原检测有助于AML预后的判断,CD11b表达阳性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系 急性 细胞表面抗原 预后
下载PDF
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临床趋势 被引量:27
11
作者 杨庆铭 王鸿利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21-1128,共8页
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us embolism,VTE)是骨科大手术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医生普遍认为VTE包含两个最常见且内在关联的不同类型,即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pulmonary embolism,PE)。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骨科大手术 临床医生 手术后 预防 常见并发症 深静脉血栓 内在关联
原文传递
2002-2006年上海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1
12
作者 倪雄 沈志祥 +8 位作者 陈芳源 梁辉 汤静燕 陆凤娟 王椿 邵静波 侯健 邹善华 王健民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掌握上海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发病率等流行病学资料。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对上海市2002至2006年新诊断的本市户籍的ALL患者进行普查。结果上海市2002至2006年共新诊断ALL患者544例,平均年发病率0.81/10万,较1986... 目的掌握上海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发病率等流行病学资料。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对上海市2002至2006年新诊断的本市户籍的ALL患者进行普查。结果上海市2002至2006年共新诊断ALL患者544例,平均年发病率0.81/10万,较1986至1988年年发病率(0.69/10万)有所上升;其中≤17岁、18~34岁、35~59岁和≥60岁人群的年发病率分别为2.31/10万、0.54/10万、0.46/10万和0.94/10万;按地区分布,崇明县的发病率为0.60/10万,低于其他地区。形态学分型:L1型占26.2%,L2型占57.4%,L3型占16.4%;免疫学分型:B细胞性占80.1%,T细胞性占19.5%,伴髓系抗原表达的ALL患者为20.2%。在成人和儿童患者中,最常见的染色体畸变均为t(9;22)。结论上海市ALL的发病率较前有所上升,其中在未成年患者中上升明显,地区分布中崇明县的发病率较低,提示了环境因素在ALL发病中可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急性 上海 发病率 流行病学 费城染色体
原文传递
血液肿瘤患者乙肝病毒激活和病毒性肝炎的处理 被引量:1
13
作者 俞晴(综述) 陈钰(审校)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406-410,共5页
在接受化疗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肝功能异常是常见的并发症.而常见的原因是一些特定的病毒感染,其中多见HBV、HCV的感染.由于病毒的再激活和大量复制而造成肝功能异常,甚至发生致命的爆发性肝炎.本文就血液肿瘤患... 在接受化疗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肝功能异常是常见的并发症.而常见的原因是一些特定的病毒感染,其中多见HBV、HCV的感染.由于病毒的再激活和大量复制而造成肝功能异常,甚至发生致命的爆发性肝炎.本文就血液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机制、表现、处理及预防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 丙型肝炎 化疗 拉米夫定
原文传递
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沈杨 姚钰 +5 位作者 李军民 陈秋生 游建华 赵慧瑾 程澍 沈志祥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52-257,共6页
目的重新评估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因素。方法2000年2月至2006年9月125例初治DLBCL患者接受6个疗程的R—CHOP[利妥昔单抗375mg/m^2,缓慢静脉滴注,第1... 目的重新评估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因素。方法2000年2月至2006年9月125例初治DLBCL患者接受6个疗程的R—CHOP[利妥昔单抗375mg/m^2,缓慢静脉滴注,第1d;环磷酰胺750mg/m^2,静脉推注,第2d,阿霉素50mg/m^2,静脉推注,第2d;长春新碱1.4mg/m^2(最大剂量2.0mg),静脉推注,第2d,泼尼松60mg,口服,第2~6d]治疗后,对患者进行治疗反应的评估和随访。结果在入选的125例患者中,86例(68.8%)获得完全缓解(CR),16例(12.8%)获得部分缓解(PR),总反应率为81.6%,11例患者(8.8%)获得疾病稳定(SD),12例患者(9.6%)疾病进展。在单因素分析中,ECOG分级、临床分期、LDH水平、结外病变、国际预后指数(IPI)积分和巨块病变的有无均与CR有关;在多因素分析中,仅ECOG评分、临床分期和巨块病变对获得C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98、0.0000和0.0040)。患者24个月的治疗至失败时间(TTF)、总生存(OS)率和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59.7±5.3)%、(67.1±5.6)%和(77.6±5.8)%。在单因素分析中,年龄和结外病变对TTF、OS和DFS率均无显著影响。而其余IPI因素,包括LDH、临床分期和行为状态对OS率和TTF均有显著影响,而对DFS率无明显影响。在多因素分析中,是否获得CR是影响TTF唯一的预后因素(P=0.001),它同时影响OS率(P=0.001)。其他影响OS率的指标包括LDH水平和ECOG评分(P值分别为0.002和0.009)。巨块病变是影响DFS率的唯一重要因素(P=0.007)。结论R—CHOP方案治疗中,IPI预后积分的预后意义具有一定局限性。6个疗程治疗后获得CR和巨块病变可能是IPI外另两个非常重要的临床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弥漫型 国际预后指数 治疗结果 巨块病变
原文传递
多发性骨髓瘤18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徐岚 王焰 +5 位作者 吴文 阎骅 高晓东 俞晴 沈志祥 糜坚青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972-977,共6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两种分期系统对我国患者的适用性及影响MM生存的预后因素,分析主要治疗方案的疗效和长期生存。方法182例MM患者按照Durie-Salmon(Ds)和国际分期系统(ISS)比较了生存情况,对14项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进行了...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两种分期系统对我国患者的适用性及影响MM生存的预后因素,分析主要治疗方案的疗效和长期生存。方法182例MM患者按照Durie-Salmon(Ds)和国际分期系统(ISS)比较了生存情况,对14项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回顾性分析了主要治疗方案(VAD样、MP/MPT、包含硼替佐米的方案等)的疗效和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等。结果Ds分期I、Ⅱ、Ⅲ期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9、82、43个月,Ⅰ和Ⅱ/Ⅲ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S分期Ⅰ、Ⅱ、Ⅲ期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9、49和43个月。Ⅰ和Ⅱ/Ⅲ期之间P值分别为0.042和0.02。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骨髓浆细胞数、C反应蛋白(CRP)、B2微球蛋白(β2-MG)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182例MM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9.2%。总中位生存期为(49.0±5.0)个月,PFS(19.0±2.1)个月,5年OS34%,10年OS19%。VAD样方案联合沙利度胺(VAD样+Thai)的总反应率、中位Os、中位PFS明显高于单用VAD样方案(VAD样-Thai),分别为81.5%VS59.7%,(79.0±29.5)VS(37.0±4.8)个月,(24.0±6.0)VS(14.0±2.7)个月(P=0.008,0.001和0.033)。结论ISS分期较DS分期更适合我国患者,特别对于低危患者。VAD样方案联合Thai作为MM一线治疗方案,疗效可靠。诱导治疗加用Thai不仅可以提高总反应率,还可以延缓复发或进展,延长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沙利度胺 治疗效果 预后
原文传递
多种口服升白药物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张喜平 张翔 +4 位作者 杨红健 邹德宏 何向明 俞星飞 李永峰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60-865,共6页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评价3种常用口服升白细胞药物盐酸小檗胺片、芪胶升白胶囊、利可君片(单药、两药及三药)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皮下注射治疗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将156只...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评价3种常用口服升白细胞药物盐酸小檗胺片、芪胶升白胶囊、利可君片(单药、两药及三药)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皮下注射治疗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将156只昆明系雄性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简称A组)、模型组(简称B组)、G-CSF组(简称C组),每组24只,及G-CSF加芪胶升白胶囊组(简称D组)、G-CSF加盐酸小檗胺片组(简称E组)、G-CSF加利可君片组(简称F组)、G-CSF加芪胶升白胶囊加盐酸小檗胺片组(简称G组)、G-CSF加芪胶升白胶囊加利可君片组(简称H组)、G-CSF加利可君片加盐酸小檗胺片组(简称I组)及GCSF加利可君片加芪胶升白胶囊加盐酸小檗胺片组(简称J组),每组12只。采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腹腔注射法制备小鼠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症模型,以G-CSF组作为阳性对照,将芪胶升白胶囊、盐酸小檗胺片、利可君片3种药物采用单药、单药联合G-CSF、两种或3种升白药物联合G-CSF处理模型小鼠,统计小鼠死亡率;采用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红细胞(RBC)计数、血小板(PLT)及血红蛋白(Hb)水平,解剖小鼠并将其重要脏器称重,计算脏器指数。结果各组小鼠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其余各组WBC均明显升高(P<0.01),J组升白细胞及PLT的效果最佳,同时可提高Hb及RBC含量(P<0.05,P<0.01)。与B组比较,E、F、G、I、J组RBC均明显升高(P<0.01);C、E、F、H、I、J组Hb均明显升高(P<0.01)。与B组和D组比较,含有盐酸小檗胺片、利可君片的组别均可提升G-CSF对红系造血的刺激能力(P<0.05,P<0.01);C、D及G组可明显提高模型小鼠的脾脏指数(P<0.01);H组可明显提高模型小鼠的胸腺指数(P<0.05)。结论治疗化疗相关小鼠白细胞减少症或全血细胞减少的最佳方案为口服3种常用升白细胞药物联合G-CSF,推测G-CSF、芪胶升白胶囊对CTX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具有一定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小檗胺片 芪胶升白胶囊 利可君片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症
原文传递
评价R-CHOP方案对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预后的影响:一项回顾性多中心长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程志祥 邹善华 +7 位作者 李锋 李军民 王健民 陈芳源 曹军宁 王椿 魏征 程韵枫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57-260,共4页
目的观察R—CHOP方案对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长期预后的影响,并与CHOP方案作比较。方法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1日507例初发DLBCL患者进入本研究,分为CHOP及R—CHOP两组。CHOP组接受6个疗程CHOP方案... 目的观察R—CHOP方案对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长期预后的影响,并与CHOP方案作比较。方法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1日507例初发DLBCL患者进入本研究,分为CHOP及R—CHOP两组。CHOP组接受6个疗程CHOP方案,R—CHOP组患者接受至少4个疗程R—CHOP方案化疗,之后两个疗程采用R—CHOP方案或CHOP方案治疗。利妥昔单抗剂量为375mg/m2,CHOP方案:环磷酰胺750mg/m2、阿霉素50mg/m2、长春新碱1.4mg/m2(最大剂量2.0mg/m2)、泼尼松60—100mg。结果411例可分析病例中,CHOP组224例,其中完全反应(CR)160例(71.43%),总有效率(ORR)为87.95%;R—CHOP组187例,其中CR144例(77.01%),ORR为95.19%。R—CHOP组较CHOP组的ORR显著提高(P=0.007)。CHOP组中位随访时间35.2个月,R—CHOP组中位随访时间28.1个月,随访至终点时,CHOP组预期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84.8个月,R—CHOP组尚未达到中位PFS,两组均未达到中位总生存(OS)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两组患者的PFS及OS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CHOP组不良反应与CHOP组类似。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可有效用于初治DLBCL,具有更高的缓解率,延长PFS时间和提高OS率,同时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抗体 单克隆 CD20 多中心研究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112例CD5阳性与15例CD5阴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许芳 程澍 +1 位作者 翁香琴 李军民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4-135,共2页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类累积性恶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典型CLL表达T细胞抗原CD5,国外文献报道5%~10%CLL患者CD5表达阴性或弱阳性(CD5^-/+)。目前普遍认为,我国CLL患者在发病率、性别分布、CD5^-/+ CLL所占比例方面...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类累积性恶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典型CLL表达T细胞抗原CD5,国外文献报道5%~10%CLL患者CD5表达阴性或弱阳性(CD5^-/+)。目前普遍认为,我国CLL患者在发病率、性别分布、CD5^-/+ CLL所占比例方面与欧美国家存在差异,但缺乏大宗病例报道。CD5^-/+ CLL作为一类独特类型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在其生物学特征及疾病预后方面均具有特殊性。我们对112例CD5^+CLL和15例CD5^-CLL在临床特点、免疫表型、染色体检查方面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D5阳性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阴性 T细胞抗原 CLL 生物学特征 国外文献
原文传递
氟达拉滨为主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20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水阳 钱樱 +3 位作者 陈钰 陈秋生 李军民 沈志祥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08年第1期-,共3页
目的 观察氟达拉滨为主方案治疗少见、复发、难治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对20例少见、复发、难治性惰性NHL分别采用FMD(氟达拉滨+米托蒽醌+地塞米松)方案7例,FC(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方案8例和单用氟达拉滨... 目的 观察氟达拉滨为主方案治疗少见、复发、难治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对20例少见、复发、难治性惰性NHL分别采用FMD(氟达拉滨+米托蒽醌+地塞米松)方案7例,FC(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方案8例和单用氟达拉滨5例,按照WHO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标准进行临床评估.结果 20例患者中达完全缓解8例(40%),部分缓解9例(45%),有效率为85%.Ⅲ级以上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共16例(80%),血小板减少共5例(25%),严重恶心、呕吐4例,轻度肝功能损害1例.结论氟达拉滨为主方案治疗少见、复发、难治性惰性NHL安全、疗效好、不良反应轻,氟达拉滨作为惰性NHL的一线治疗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非霍奇金 氟达拉滨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原文传递
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7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永辉 陈瑜 +1 位作者 程澍 沈志祥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1年第9期564-565,共2页
目的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FCR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年龄〈70岁且CD。阳性的初治或既往仅用苯丁酸氮芥治疗的CLL患者,应用FCR方案治疗,利妥昔单抗375mg/m2,第1天,静... 目的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FCR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年龄〈70岁且CD。阳性的初治或既往仅用苯丁酸氮芥治疗的CLL患者,应用FCR方案治疗,利妥昔单抗375mg/m2,第1天,静脉滴注;氟达拉滨25mg/m2,第2天至第4天,静脉滴注;环磷酰胺250mg/m2,第2天至第4天,静脉滴注。28d为1个疗程,治疗4~6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共入组17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4.12%(16/17),完全缓解率为35.29%(6/17)。Ⅲ-Ⅳ级不良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结论FCR方案治疗CLL疗效确切,患者耐受良好,可以作为初治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慢性 利妥昔单抗 氟达拉滨 环磷酰胺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