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水负荷试验时大脑感知作用的fMRI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万坚 朱莉 +3 位作者 周慧 毛峻岭 陆伦根 张燕华 《胃肠病学》 2011年第12期721-725,共5页
背景:应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可提示内脏感觉转导作用和内脏高敏感的中枢机制。目前水负荷试验(WLT)致中枢反应的fMRI研究尚少见。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WLT时大脑皮质的信息反应特点,探讨其内脏高敏感的中枢机制。方法... 背景:应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可提示内脏感觉转导作用和内脏高敏感的中枢机制。目前水负荷试验(WLT)致中枢反应的fMRI研究尚少见。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WLT时大脑皮质的信息反应特点,探讨其内脏高敏感的中枢机制。方法:纳入符合罗马Ⅲ标准的11例餐后不适综合征(PDS)、13例上腹痛综合征(EPS)患者以及12名对照者。受试者行WLT时接受fMRI检查。结果:PDS和EPS组胃初次饱足阈值、最大饱足阈值均显著低于对照者(P<0.05)。三组激活脑区大部分集中于双侧大脑半球的前扣带回、颞叶、额叶、岛叶(左侧为主)、楔叶(左侧为主)、丘脑、小脑。PDS组胃初次饱足时颞叶、小脑以及最大饱足时小脑、岛叶的fMRI最大信号变化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者(P<0.05);EPS组胃初次饱足时以及最大饱足时前扣带回、枕叶均显著高于对照者(P<0.05);除最大饱足时枕叶外,两个FD亚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WLT时FD患者大脑感知作用可能与健康对照者相似,中枢在边缘系统(主要为岛叶、前扣带回)以及颞叶、小脑、枕叶等脑区的加工、处理或调节存在异常,导致内脏敏感性增高:而FD亚型之间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水负荷试验 内脏高敏感 磁共振成像 大脑皮质
下载PDF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 被引量:19
2
作者 巫协宁 周怡和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07年第1期3-5,共3页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和中青年患者有很大不同,其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因为常合并心肺和肾功能减退,一旦发生并发症多很严重,死亡率高,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关键词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 临床特点 治疗原则 诊断 中青年患者 肾功能减退 临床表现 临床医生
下载PDF
浸入式英语教育在消化科住院医规培中的实践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春兰 陆颖影 +2 位作者 余秀春 周晓燕 曾悦 《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10期3-4,共2页
高度国际化的现代社会中,医学英语能力对于年轻医师的职场发展至关重要.目前的大学医学英语教育存在不足,住院医师进入职场后又存在英语教育断层,进而限制其未来临床及学术研究的上升空间.浸入式英语继续教育秉持"从书面到口语,从... 高度国际化的现代社会中,医学英语能力对于年轻医师的职场发展至关重要.目前的大学医学英语教育存在不足,住院医师进入职场后又存在英语教育断层,进而限制其未来临床及学术研究的上升空间.浸入式英语继续教育秉持"从书面到口语,从理论到实践"的原则,将英语实践活动贯彻到消化内科住院医师规培化培训的各项学习工作中,囊括了经典教材及文献学习、病例报道、英语交班及查房、国际患者诊疗、内镜室英语拓展等各个方面.由简至繁,帮助住院医师逐步克服对于非母语的畏难心理,在提高英语技能的同时注重与各项临床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入式 英语 继续教育 消化内科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教育实践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模型肝组织T淋巴细胞的特征分析
4
作者 冒婷 徐铭益 王佳轶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1-468,共8页
目的采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揭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小鼠肝组织T淋巴细胞单细胞水平的异质性和转录组学特征,为研究T淋巴细胞在NASH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依据。方法6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喂养的对照组和胆碱蛋氨酸缺乏饲... 目的采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揭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小鼠肝组织T淋巴细胞单细胞水平的异质性和转录组学特征,为研究T淋巴细胞在NASH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依据。方法6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喂养的对照组和胆碱蛋氨酸缺乏饲料喂养的NASH组,每组各3只。造模6周后取小鼠肝组织进行单细胞RNA测序。分析T淋巴细胞单细胞亚群的特异性差异表达基因,分别行降维聚类、细胞类型注释、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t-SNE)、小提琴图、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两组小鼠肝脏中Tcrα(T淋巴细胞分子标志)、Tcf7、Cxcr6(特征标志基因)的表达情况。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小鼠肝脏中共鉴定出2个T淋巴细胞亚群:(1)第6簇T淋巴细胞占比从对照组的58.5%降低到NASH组的48.7%。前4位特异性基因包括Nsg2、Cd8b1、Cd8a和Tcf7。该簇65%的细胞表达Tcf7(第6簇特征标志基因),定义为Tcf7+T淋巴细胞亚群。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它们参与调控T淋巴细胞活化、白细胞黏附、结合泛素样蛋白连接酶,以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Th1、Th2细胞分化等信号通路。(2)第7簇T淋巴细胞占比从对照组的41.5%增高到NASH组的51.3%。前4位特异性基因包括Cd40lg、Tcrg-C1、Il2rα和Cxcr6。该簇90%的细胞表达Cxcr6,定义为Cxcr6+T淋巴细胞亚群。GO和KEGG富集分析提示,该亚群参与调控T淋巴细胞活化、细胞因子产生,以及T淋巴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与MAPK信号通路。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NASH组小鼠肝脏中Tcf7蛋白和Tcrα蛋白共染阳性区域减少(1.80%±0.67%vs 0.33%±0.13%,P<0.05),而Cxcr6蛋白和Tcrα蛋白共染阳性区域增加(0.50%±0.09%vs 2.66%±0.33%,P<0.001)。结论NASH小鼠肝脏中Tcf7+T淋巴细胞的占比降低,而Cxcr6+T淋巴细胞的占比增高,揭示了NASH小鼠肝组织T淋巴细胞的特征和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T淋巴细胞 单细胞测序 小鼠 近交C57BL
下载PDF
米曲菌胰酶片治疗消化不良症状的多中心、随机、安慰剂交叉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35
5
作者 冉志华 +9 位作者 袁耀宗 李兆申 王吉耀 谢渭芬 宗春华 郑萍 陈胜良 陈世耀 湛先保 萧树东 《胃肠病学》 2008年第12期713-718,共6页
背景:米曲菌胰酶片是含有米曲菌酶和胰酶的口服双层包膜复合消化酶制剂,在国外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已有数十年,然而目前国内尚无米曲菌胰酶片治疗消化不良症状疗效和安全性的资料。目的:评价米曲菌胰酶片对中国人群消化不良症状的疗效和安... 背景:米曲菌胰酶片是含有米曲菌酶和胰酶的口服双层包膜复合消化酶制剂,在国外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已有数十年,然而目前国内尚无米曲菌胰酶片治疗消化不良症状疗效和安全性的资料。目的:评价米曲菌胰酶片对中国人群消化不良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安慰剂交叉对照试验设计,在上海地区7个临床中心,对有消化不良症状的门诊患者先予安慰剂治疗1周,症状积分改善<50%者中共有151例[男76例,女75例,年龄22~67岁,平均(44.67±6.46)岁]完成疗效观察研究,79例随机进入流程A(予米曲菌胰酶片2片tid,餐后立即服用,治疗2周;1周药物清洗期;再予安慰剂2片tid,餐后立即服用,治疗2周),72例进入流程B(予安慰剂2片tid,餐后立即服用,治疗2周;1周药物清洗期;再予米曲菌胰酶片2片tid,餐后立即服用,治疗2周)。分别于研究流程的第1、8、22、29和43d评估消化不良症状积分。结果:经米曲菌胰酶片治疗2周,患者消化不良症状总积分下降幅度与安慰剂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27.64±1.77降至9.72±1.33对从23.99±1.28降至22.03±1.40,P<0.01)。根据症状积分改善幅度,米曲菌胰酶片改善消化不良症状的效果依次为腹胀、腹泻、嗳气、腹痛、食欲不振和上腹部烧灼感。米曲菌胰酶片治疗消化不良症状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安慰剂(89.6%对21.7%,P<0.01)。研究过程中无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米曲菌胰酶片用于治疗中国人群的消化不良症状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不良 米曲菌胰酶片 酶类 治疗 临床研究性
下载PDF
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情绪障碍和治疗 被引量:20
6
作者 靖大道 徐敏 +5 位作者 陈志青 张晶璟 汪佩文 蒋海飚 周怡和 王兴鹏 《胃肠病学》 2004年第2期90-93,共4页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是目前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之一,然而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太清楚,临床治疗效果亦不十分理想。目的:探讨心理因素在难治性IBS发病中的作用和抗抑郁药对IBS的疗效。方法:分别对36例经常规治疗无效的腹泻...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是目前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之一,然而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太清楚,临床治疗效果亦不十分理想。目的:探讨心理因素在难治性IBS发病中的作用和抗抑郁药对IBS的疗效。方法:分别对36例经常规治疗无效的腹泻型IBS患者和22名健康成人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症状自评量表(SCL)鄄90评分以了解其心理状态,并对IBS患者的主要症状(腹部不适、疼痛和排便异常等)进行分级。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予IBS患者选择性5鄄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抗抑郁药治疗,20例患者使用盐酸帕罗西汀,16例患者使用盐酸氟西汀,疗程均为12周。疗程结束后1周再进行上述量表评分和主要症状分级。结果:除精神病性因子分外,IBS患者HAMD、HAMA和SCL鄄90的总分和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接受抗抑郁药治疗12周后,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1或P<0.01),主要症状分级亦明显降低,按意图治疗(ITT)和方案(PP)分析,治愈率分别为47.2%和51.5%,总有效率分别为91.7%和100%。 结论:心理因素在IB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难治性IBS患者普遍存在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应用抗抑郁药治疗能显著改善IBS患者躯体和精神两方面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情绪障碍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 抗抑郁药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保护肠屏障功能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4
7
作者 程礼 王兴鹏 +3 位作者 汪佩文 靖大道 徐敏 陈洁 《胃肠病学》 2005年第1期24-26,共3页
背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以及与感染相关的器官衰竭。SAP时肠屏障功能障碍可导致肠源性感染,而后者在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中居主导地位。目的:评价保护肠屏障功能对SAP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背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以及与感染相关的器官衰竭。SAP时肠屏障功能障碍可导致肠源性感染,而后者在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中居主导地位。目的:评价保护肠屏障功能对SAP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探讨肠屏障功能障碍在SAP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31例SAP患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患者接受包括加强监护、抑制胰酶分泌和抗感染等在内的传统治疗方案,B组患者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改善微循环制剂、生大黄、微生态制剂、谷氨酰胺制剂和肠内营养以保护肠屏障功能。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率和死亡率。结果:B组患者的感染率、胰腺脓肿、器官衰竭尤其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患者(46.3%对70.3%、0.0%对6.2%、28.4%对37.5%和20.9%对31.2%;P<0.05);手术率和死亡率亦显著低于A组(4.5%对12.5%和6.0%对14.1%;P<0.05)。结论:保护肠屏障功能有助于降低SAP患者的感染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细菌移位 机会致病菌感染 肠道功能衰竭
下载PDF
高脂饮食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PPAR-γ表达增强 被引量:21
8
作者 范建高 丁晓东 +3 位作者 王国良 徐正婕 田丽艳 郑晓英 《肝脏》 2004年第4期225-228,共4页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活化受体γ(PPAR-γ)及其亚型在高脂饮食所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脏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模型组SD大鼠给予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饲养 ,分批于实验第 8、12、2 6、2 4周处死 ,同期设普通饮食饲...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活化受体γ(PPAR-γ)及其亚型在高脂饮食所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脏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模型组SD大鼠给予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饲养 ,分批于实验第 8、12、2 6、2 4周处死 ,同期设普通饮食饲养大鼠作对照。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分别检测大鼠肝脏PPAR-γ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第 8周呈现单纯性脂肪肝 ,第 12~ 2 4周从脂肪性肝炎进展为脂肪性肝炎伴肝纤维化。免疫组织化学和RT PCR显示 ,随着造模时间延长 ,肝脏PPAR-γ的表达逐渐增强。模型组肝脏PPAR-γ1mRNA表达于第 2 4周达到高峰 (与对照组相比升高 3 .5倍 ,P <0 .0 1) ,PPAR-γ2 mRNA表达于造模第 16周时达高峰 (较对照组升高 5 .8倍 ,P <0 .0 1)。相关分析显示 ,仅PPAR-γ2 mRNA与肝脂变程度之间关系密切 (r =0 .89,P <0 .0 5 )。结论 持续 2 4周的高脂饮食可以成功复制大鼠NAFLD模型 ,模型大鼠肝脏PPAR-γ表达增强 ,NAFLD大鼠肝细胞可能部分具有脂肪细胞的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AR-Γ 大鼠 肝脏 鼠肝 表达 高脂饮食 NAFLD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对照组 造模
下载PDF
超声造影检查在肝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9
作者 吴坚炯 杜联芳 +4 位作者 范建高 郑萍 靖大道 汪佩文 王兴鹏 《胃肠病学》 2006年第3期152-155,共4页
背景:随着超声造影剂及其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超声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日趋成熟,为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新手段。目的:分析各种不同的肝占位病变在超声造影检查中的表现,探讨其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SonoVue造影剂对22例... 背景:随着超声造影剂及其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超声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日趋成熟,为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新手段。目的:分析各种不同的肝占位病变在超声造影检查中的表现,探讨其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SonoVue造影剂对22例不同类型的肝占位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同时以视频影像同步记录造影剂进入肝内血管、肝实质和肝占位性病变的时间和形态的变化。结果:不同类型的肝占位性病变在超声造影检查中显示出不同的动脉相、门静脉相和延迟相的变化。原发性肝癌以造影剂“快进快出”为主要表现;转移性肝癌以延迟相造影剂充盈缺损为主要表现;肝血管瘤以延迟相有显著的造影剂摄取为主要表现;肝脓肿以快速增强持续整个门静脉相和延迟相为主要表现;肝硬化结节则以与肝实质无法区分的同步强化为主要表现。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对肝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明显优于普通超声检查,在显示肿瘤数目,尤其是发现微小病灶方面优于增强CT,提高了超声检查对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肝肿瘤 造影剂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05年,南京)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兴鹏 徐肇敏 许国铭 《胃肠病学》 2005年第4期234-235,共2页
关键词 慢性胰腺炎 诊治指南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 胰腺假性囊肿形成 南京 胰腺纤维化 胰腺内分泌 胰腺组织 病理特征
下载PDF
单气囊小肠镜与双气囊小肠镜诊断应用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航 靖大道 +1 位作者 翁坚军 郑萍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59-861,共3页
目的对单气囊小肠镜与双气囊小肠镜的诊断应用价值进行初步比较。方法回顾分析该科2008年~2009年所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及单气囊小肠镜检查,共149例,将所有患者依据检查内镜类型分入单气囊小肠镜组和双气囊小肠镜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 目的对单气囊小肠镜与双气囊小肠镜的诊断应用价值进行初步比较。方法回顾分析该科2008年~2009年所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及单气囊小肠镜检查,共149例,将所有患者依据检查内镜类型分入单气囊小肠镜组和双气囊小肠镜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小肠镜诊断产出情况,及小肠镜对不同主诉患者诊疗进程影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及主诉情况差异无显著性,单气囊小肠镜组总诊断产出率高于双气囊小肠镜组,两种类型小肠镜检查对不同主诉患者诊疗进程影响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单气囊小肠镜同双气囊小肠镜诊断价值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气囊 双气囊 小肠镜
下载PDF
肝苏对CCl_4肝纤维化大鼠氧化应激和胶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曲颖 宗蕾 +5 位作者 沈镭 王燕 徐铭益 刘梅 窦爱霞 陆伦根 《胃肠病学》 2011年第4期196-201,共6页
背景:前期体外实验发现肝苏具有肝细胞保护、抗氧化、抗肝纤维化作用。目的:探讨肝苏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以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63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7只)、肝纤维化模型... 背景:前期体外实验发现肝苏具有肝细胞保护、抗氧化、抗肝纤维化作用。目的:探讨肝苏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以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63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7只)、肝纤维化模型组(14只)、低剂量肝苏干预组(1 g/kg,14只)、中剂量肝苏干预组(2 g/kg,14只)、高剂量肝苏干预组(4 g/kg,14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肝生化指标和透明质酸(HA)水平以及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组织肝星状细胞(HSC)活化标记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以及Ⅰ型、Ⅲ型胶原含量。结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建立成功。各剂量肝苏干预组血清ALT、AST、ALP、HA水平较模型组不同程度地下降;肝组织MDA含量较模型组下降,高、中剂量组差异显著,但SOD活性无明显变化;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改善,尤以高剂量组为著;肝组织α-SMA、Ⅰ型、Ⅲ型胶原含量较模型组减少,前两者减少更为明显。结论:肝苏能减轻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肝细胞损伤,降低肝组织MDA含量,抑制HSC活化和肝内胶原合成,具有抗氧化和抗纤维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苏 肝硬化 氧化性应激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己酮可可碱对高脂饮食大鼠脂肪性肝炎并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钱燕 范建高 +2 位作者 郑晓英 李锋 陆元善 《肝脏》 2005年第2期136-137,共2页
关键词 己酮可可碱 高脂饮食 大鼠 脂肪性肝炎 肝纤维化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mRNA表达 被引量:6
14
作者 范建高 郑晓英 +2 位作者 张梅 曹中伟 丁晓东 《肝脏》 2004年第2期103-105,128,共4页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大鼠肝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 )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基因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高脂饮食建立SD大鼠NAFLD模型 ,分批于造模第 8、12、16、2 4周处死 ,同期设普通饮食喂养大鼠作...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大鼠肝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 )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基因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高脂饮食建立SD大鼠NAFLD模型 ,分批于造模第 8、12、16、2 4周处死 ,同期设普通饮食喂养大鼠作对照。通过H E染色和苦味酸VG染色观察肝组织学改变 ,应用RT PCR对肝脏t PA和PAI 1mRNA的表达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模型组大鼠于实验 8、12、2 4周分别形成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以及脂肪性肝炎并肝纤维化。与对照组相比 ,模型组大鼠肝脏PAI 1mRNA表达随造模时间延长而增强 ,于实验 2 4周达高峰( 1.0 2± 0 .11比 0 .5 1± 0 .0 9,P <0 .0 1) ,并与其肝脂肪变及肝组织学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492和 0 .3 72 ,P分别 <0 .0 1和 <0 .0 5 )。肝脏t PAmRNA表达随造模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 ,于实验 2 4周降至最低 ( 0 .89± 0 .11比 1.62± 0 .10 ,P <0 .0 1) ,但其仅与肝组织学损伤程度总积分呈负相关 (r =-0 .3 68,P <0 .0 5 )。结论 高脂饮食大鼠肝脏PAI 1及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大鼠 肝脏 纤溶酶原激活物 抑制物 MRNA 表达
下载PDF
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李晶莹 顾锡炳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98-299,共2页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乳果糖、氧氟沙星联合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 23例肝性脑病患者在应用支链氨基酸的基础上,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乳果糖、氧氟沙星联合治疗,另23例接受精氨酸治疗。结果治疗14天后,治疗组22例(95.7%)神志转...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乳果糖、氧氟沙星联合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 23例肝性脑病患者在应用支链氨基酸的基础上,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乳果糖、氧氟沙星联合治疗,另23例接受精氨酸治疗。结果治疗14天后,治疗组22例(95.7%)神志转清,1例死亡;对照组15例(65.2%)神志转清,8例死亡;治疗组患者血氨的降低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乳果糖、氧氟沙星联合应用是治疗肝性脑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性脑病 门冬氨酸鸟氨酸 乳果糖 氧氟沙星
下载PDF
肝静脉压力梯度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曹旬旬 陆伦根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715-718,共4页
测量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是评估门静脉高压症最常用的方法。大量研究表明,HVPG可作为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预测因子,此外,HVPG还可作为一个预后指标,可方便临床医生以其做参考为静脉曲张出血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来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 测量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是评估门静脉高压症最常用的方法。大量研究表明,HVPG可作为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预测因子,此外,HVPG还可作为一个预后指标,可方便临床医生以其做参考为静脉曲张出血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来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现阶段的治疗目标是使HVPG下降到12 mm Hg以下或比基线值下降20%,达到此目标的患者其食管静脉曲张的首次出血和再出血的风险均大大降低。对于一级预防,非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临床已广泛应用;然而,再出血的发生率仍然很高,临床上常用包括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在内的药物联合治疗和内镜干预,如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内镜下硬化剂注射和内镜下套扎。主要探讨目前HVPG的测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并重点对在肝硬化中HVPG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和再出血及治疗反应的预测作用做详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静脉压力梯度 肝硬化 高血压 门静脉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下载PDF
血清质谱结合多反应监测方法应用于慢性乙肝肝纤维化分期相关小分子蛋白标志物的筛选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清清 王美玲 +4 位作者 贾晓芳 张丽军 王兴鹏 陆伦根 徐铭益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974-979,共6页
目的通过血清蛋白组学方法,筛选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血清诊断标志物。方法建立126例慢性乙肝患者的前瞻性临床队列,行肝活检确定组织纤维化程度(Scheuer病理学分期S0-S4)并留取血清标本。应用二维凝胶电泳(2-DE)分离20例轻度肝纤维化患者... 目的通过血清蛋白组学方法,筛选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血清诊断标志物。方法建立126例慢性乙肝患者的前瞻性临床队列,行肝活检确定组织纤维化程度(Scheuer病理学分期S0-S4)并留取血清标本。应用二维凝胶电泳(2-DE)分离20例轻度肝纤维化患者(S0-S1)和20例重度肝纤维化患者(S3-S4)血清蛋白,图像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谱多反应(MRM)定量检测86例不同肝纤维化程度患者(S0-S4)的差异蛋白分子解离产生的肽离子对的峰面积总和比(SPAR)数值。结果 2-DE筛选出7个差异表达蛋白(质谱峰m/z<800),由MRM定量检测它们解离的14个肽离子对。计算肽离子对的SPAR值,行组间统计学分析,仅差异蛋白1、4、8(血清转铁蛋白载脂蛋白,补体C3c和转铁蛋白)产生的离子对在S1-S4组比S0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差异蛋白的肽离子对建立的诊断模型在区分显著肝纤维化S2-S4和轻度肝纤维化S0-S1时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值范围是0.801~0.827。此方法建立的诊断模型在预测显著肝纤维化的诊断效力与APRI、FIB-4和Forn’s指数比较,具有相似的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血清蛋白组学的质谱结合多反应监测方法筛选和验证血清小分子蛋白:血清转铁蛋白载脂蛋白、补体C3c和转铁蛋白可以初步诊断慢性乙肝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组学 多反应监测 肝纤维化 慢性乙型肝炎 诊断标志物
下载PDF
杯状细胞及肠道黏液屏障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黄春兰 曾悦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357-360,共4页
杯状细胞合成分泌的黏蛋白MUC2构成肠上皮表面黏液层,是主要的肠道机械屏障之一。结肠有两层黏液结构,内层黏液可避免肠道细菌与肠上皮的接触,避免组织损伤与菌群移位。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通过改变MUC2合成分泌或黏液层结构影响... 杯状细胞合成分泌的黏蛋白MUC2构成肠上皮表面黏液层,是主要的肠道机械屏障之一。结肠有两层黏液结构,内层黏液可避免肠道细菌与肠上皮的接触,避免组织损伤与菌群移位。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通过改变MUC2合成分泌或黏液层结构影响肠道通透性及其稳态。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杯状细胞及肠道黏液屏障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杯状细胞 MUC2 肠道菌群 黏液屏障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基因表达谱和功能分类 被引量:7
19
作者 徐铭益 张启迪 +3 位作者 李郑红 张清清 王兴鹏 陆伦根 《肝脏》 2013年第7期435-438,共4页
目的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相关的基因表达谱。方法采用AffymetrixU133A基因芯片技术对139份不同纤维化Scheuer分期的肝组织,进行mRNA基因表达谱检测分析,并应用GeneSpring10软件系统行统计分析。结果 139份慢性... 目的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相关的基因表达谱。方法采用AffymetrixU133A基因芯片技术对139份不同纤维化Scheuer分期的肝组织,进行mRNA基因表达谱检测分析,并应用GeneSpring10软件系统行统计分析。结果 139份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样本按S0-S4分期分为5组:(S0:48;S1:23;S2:37;S3:17;S4:14)。差异基因聚类分析显示肝纤维化分期不同,组间的基因表达也存在差异,提示基因表达谱与组织纤维化分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S1-S4组分别与S0组比较,差异基因共有1451个(p≤5×10-6)。S4组与S0组比较,差异倍数大于2倍的上调差异基因共174个,下调差异基因共45个。在上调的174个基因中,从基因功能分类看,结构分子活性(包括细胞外基质,膜或胶原成分)相关基因改变最多为58个,占26.7%;其次是信号传导活性相关基因26个,占12.0%;第三是细胞黏附分子活性相关基因24个,占11.1%;以上3大类共占基因总数的49.8%。结论随着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进展,肝组织中大量结构分子,信号转导分子和细胞黏附分子活性相关的基因呈现活跃的表达上调,因而转录和翻译后产生出大量相应具有促纤维化形成活性的蛋白质和酶类。这些活性高度改变的基因是许多炎性反应、免疫反应和细胞增殖/凋亡信号通路的关键酶类和中间产物,诱发或加剧了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 基因表达谱 慢性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下载PDF
胆道及胆道疾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汝玲 陆伦根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481-483,共3页
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道和肝外胆道两部分,具有分泌、浓缩、贮存、输送胆汁及参与胆汁代谢的作用,其发育异常及胆汁酸代谢异常与临床胆道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临床上常见的胆道疾病主要有胆汁淤积、胆道感染、胆道结石、胆道系统肿瘤... 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道和肝外胆道两部分,具有分泌、浓缩、贮存、输送胆汁及参与胆汁代谢的作用,其发育异常及胆汁酸代谢异常与临床胆道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临床上常见的胆道疾病主要有胆汁淤积、胆道感染、胆道结石、胆道系统肿瘤及先天性胆道疾病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 胆道疾病 药物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