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型肝炎病毒(HBV)C启动子区核苷酸序列改变:HBV E阴性突变的另一分子机理 被引量:1
1
作者 熊思东 屠红 闻玉梅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74-276,共3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C启动子区核苷酸序列改变:HBVE阴性突变的另一分子机理熊思东,屠红,闻玉梅(上海医科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上海200032)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C启动子,乙型肝炎病毒E阴性突变,核苷酸序列分... 乙型肝炎病毒(HBV)C启动子区核苷酸序列改变:HBVE阴性突变的另一分子机理熊思东,屠红,闻玉梅(上海医科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上海200032)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C启动子,乙型肝炎病毒E阴性突变,核苷酸序列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E阴性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C启动子 E阴性突变 核苷酸序列
下载PDF
重组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YIC)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闻玉梅 何丽芳 +2 位作者 瞿涤 马张妹 姚忻 《中国工程科学》 1999年第1期38-42,共5页
研制了抗原-抗体复合物型乙肝治疗性疫苗。用小鼠实验证明这一治疗性疫苗的作用机理为:通过复合物中抗体Fc段与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促进了细胞摄取抗原。复合物中的抗原经呈递后可比单纯抗原更有效地激活T细胞增殖,... 研制了抗原-抗体复合物型乙肝治疗性疫苗。用小鼠实验证明这一治疗性疫苗的作用机理为:通过复合物中抗体Fc段与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促进了细胞摄取抗原。复合物中的抗原经呈递后可比单纯抗原更有效地激活T细胞增殖,释放更多的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2,属TH1类型应答。复合物可在小鼠中诱生较单纯抗原诱生的抗-HBs高10倍以上。复合物还可诱生更强的细胞免疫,表现为经特异的抗原刺激后,γ-干扰素的 mRNA量增多。还发现复合物可在对 HBsAg低应答鼠系中(B 10.S)诱生与正常应答鼠相当的抗体效价。在 HBsAg阳性转基因鼠中,复合物可使部分鼠的 HBsAg转为阴性,并可产生抗- HBs,反映这一疫苗具有疗效。为制备人用乙肝治疗性疫苗建立了用重组酵母菌表达的HBsAg与人高效价抗乙肝免疫球蛋白组建治疗性疫苗的工艺,以及产品标化及效力的参比实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治疗性疫苗 抗原抗体复合物 免疫应答
下载PDF
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ODN)衍生物抑制乙肝病毒抗原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袁正宏 何丽芳 +2 位作者 赵苏伶 吴祥甫 陈常庆 《中国病毒学》 CSCD 1995年第1期34-40,共7页
为比较针对中不同基因的ODN硫代衍生物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抗原表达,合成了与核心蛋白编码基因起始码上游序列(#1893-1907),多聚酶蛋白编码基因起始码上游及内部序列(#2297-2313,#2797-2... 为比较针对中不同基因的ODN硫代衍生物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抗原表达,合成了与核心蛋白编码基因起始码上游序列(#1893-1907),多聚酶蛋白编码基因起始码上游及内部序列(#2297-2313,#2797-2813)3.5kbRNA3′端起始负链DNA合成序列(#l817-1831)互补的寡聚脱氧核苷酸硫代衍生物[C-ODN,P-ODN,PM-ODN,PBS-ODN],分别在HBV短暂表达和稳定表达细胞培养系统中观察其抑制HBV抗原表达的作用。结果发现,当培养液中ODN浓度为20μmol/L时,四种ODN均能抑制HepG22.2.15细胞HBsAg(乙肝表面抗原)的产生(抑制率分别为:C-ODN,24.5%;PODN,13.4%;PM-ODN,38.4%;PBS-ODN,28.4%);与HBVDNA双体质粒共转染HepG2细胞后部分ODN可明显抑制HBVDNA在细胞内表达(HBeag分泌抑制率分别为:C-ODN,52%;PM-ODN,70%;P-ODN,48%;PBS-ODN,18%)。用测定上清中人白蛋白的结果证明,C-ODN的细胞毒作用最低。对C-ODN的作用机理及进一步发展ODN的应用也进行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反义 寡聚脱氧核苷酸 硫代衍生物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复合物对抗原的加工递呈与诱生细胞因子的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周生华 闻玉梅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69-272,共4页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复合物对抗原的加工递呈与诱生细胞因子的作用周生华闻玉梅(上海医科大学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32)关键词抗原-抗体复合物,抗原递呈,细胞因子,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前曾报道,乙...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复合物对抗原的加工递呈与诱生细胞因子的作用周生华闻玉梅(上海医科大学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32)关键词抗原-抗体复合物,抗原递呈,细胞因子,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前曾报道,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人抗乙肝免疫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抗原抗体复合物 抗原递呈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DNA转染细胞的一种内参标准:真核细胞报告基因SEAP 被引量:5
5
作者 姚忻 何建文 +1 位作者 袁正宏 何丽芳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建立用真核细胞报告基因SEAP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uh7、HepG2)及鸡肝癌细胞系(LMH)的表达系统,供研究HBV基因功能应用。方法分别将带有分泌性碱性磷酸酶(SEAP)报告基因的pBC12/PL/SEAP及... 目的建立用真核细胞报告基因SEAP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uh7、HepG2)及鸡肝癌细胞系(LMH)的表达系统,供研究HBV基因功能应用。方法分别将带有分泌性碱性磷酸酶(SEAP)报告基因的pBC12/PL/SEAP及pBC12/CMV/SEAP质粒DNA转染Huh7、HepG2及LMH细胞,并用pBC12/CMV/SEAP质粒DNA与S基因区变异体的克隆HBVDNA共转染HepG2细胞。培养后收取细胞培养液,用ELISA法测定SEAP活性及HBsAg。结果在三种细胞中pBC12/CMV/SEAP均可表达,以72小时表达的酶活性测定最为适宜;而pBC12/PL/SEAP表达仅处于低水平。以SEAP表达量作为内参对HBsAg的表达量进行比较,发现S基因129L变异体表达HBsAg量显著高于野毒株。结论SEAP作为内参具有快速简便,不需同位素及特殊仪器的优点,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转染 SEAP
下载PDF
核酶的体外合成及其对鸭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体外转录物的定点切割 被引量:3
6
作者 汤华 闻玉梅 何丽芳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07-310,共4页
选择鸭乙型肝炎病毒作为核酶的靶病毒,设计针对病毒前基因组S基因区第1288位和1469位“锤头状”核酶序列(RZ1和RZ2)。经体外转录及做核酶切割,RZ1和RZ2均有切割作用,以RZ1作用更强。鉴于核酶在相当于鸭体... 选择鸭乙型肝炎病毒作为核酶的靶病毒,设计针对病毒前基因组S基因区第1288位和1469位“锤头状”核酶序列(RZ1和RZ2)。经体外转录及做核酶切割,RZ1和RZ2均有切割作用,以RZ1作用更强。鉴于核酶在相当于鸭体温(42℃)有切割作用,因此有可能在鸭体内研究其切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酶 鸭乙型肝炎病毒 切割 合成 S基因 转录物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RNA多聚酶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4
7
作者 兰水云 郑玲洁 +3 位作者 胡芸文 沈重 邱海军 袁正宏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0年第4期313-317,共5页
HCVNS5B基因片段克隆入BAC TO BACTM 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pFASTHTc载体质粒 ,转化DH10BACTM感受态细菌获得重组的Bacmid质粒 ,将重组Bacmid质粒转染Sf9细胞 ,获得的重组杆状病毒可表达目的蛋白。免疫印迹和体外活性检测表明 ,所表达... HCVNS5B基因片段克隆入BAC TO BACTM 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pFASTHTc载体质粒 ,转化DH10BACTM感受态细菌获得重组的Bacmid质粒 ,将重组Bacmid质粒转染Sf9细胞 ,获得的重组杆状病毒可表达目的蛋白。免疫印迹和体外活性检测表明 ,所表达蛋白为HCVNS5B蛋白 ,具有多聚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RNA多聚酶 分子克隆 转染
下载PDF
用修饰核心基因产物干扰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复制和表达 被引量:1
8
作者 袁正宏 闻玉梅 +1 位作者 何丽芳 赵苏伶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68-71,共4页
用修饰核心基因产物干扰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复制和表达袁正宏,闻玉梅,何丽芳,赵苏伶(上海医科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上海200032)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修饰核心基因,抗病毒制剂乙型肝炎病毒(HBV)进入细胞后,其基因... 用修饰核心基因产物干扰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复制和表达袁正宏,闻玉梅,何丽芳,赵苏伶(上海医科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上海200032)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修饰核心基因,抗病毒制剂乙型肝炎病毒(HBV)进入细胞后,其基因组的逆转录过程需在病毒核衣壳内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修饰核心基因 复制
下载PDF
酵母双杂合系统在丙型肝炎病毒NS5A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屠红 DeborahTaylor +1 位作者 闻玉梅 MichaelM-C-Lai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89-295,共7页
酵母双杂合系统是在酵母细胞中研究蛋白- 蛋白相互作用的新技术。应用该技术,以丙型肝炎病毒(HCV) 非结构蛋白5A(NS5A) 为“诱饵”,筛检了人肝癌细胞HepG2 来源的cDNA文库,获得了7 个NS5A 结合蛋白的基... 酵母双杂合系统是在酵母细胞中研究蛋白- 蛋白相互作用的新技术。应用该技术,以丙型肝炎病毒(HCV) 非结构蛋白5A(NS5A) 为“诱饵”,筛检了人肝癌细胞HepG2 来源的cDNA文库,获得了7 个NS5A 结合蛋白的基因克隆。报道了其中两个阳性克隆( # 2 、# 16) 的结果,并对“人核小体组装蛋白相关蛋白”(Human nucleosomeassembly protein -related protein ,hNRP) 和“载脂蛋白A-I”(Apolipoprotein A- I) 与NS5A结合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双杂合系统 丙型肝炎病毒 NS5A 生物学功能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基因的变异及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闻玉梅 马张妹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19-324,共6页
对18份不同类型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及4份肝癌组织,用套式PCR扩增PreC/C基因,结果15份标本(2份重症乙肝,3份慢性乙肝,8份肝癌患者血清及2份肝癌组织)可供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12份血清标本在... 对18份不同类型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及4份肝癌组织,用套式PCR扩增PreC/C基因,结果15份标本(2份重症乙肝,3份慢性乙肝,8份肝癌患者血清及2份肝癌组织)可供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12份血清标本在C区均出现点突变(7-25个核苷酸)并导致氨基酸改变(2-12个氨基酸)。1份肝癌患者的血清及癌组织与另1份癌组织中获得的C基因克隆有213-324个核苷酸缺失。氨基酸的改变分布于37个氨基酸,但很少见于第139-183位氨基酸。根据已知C基因编码的功能区分析,以诱生HBcAg抗体的B细胞表位及HBe1的B细胞表位相对较多见。比较不同类型HBV感染者中HBVC基因变异率,未见明显差别,尚需对更多例数作研究。有4个氨基酸(第19,63,93,97位)改变在3份以上标本中重复出现。对这些密码子的核苷酸作定位点突变及抗原表达将进一步阐明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核心基因 变异
下载PDF
用固相抗体-抗原复合物逆转对鸭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耐受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闻玉梅 熊思东 +3 位作者 徐永耀 张维 李平洋 罗兰芳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68-270,共3页
目前我国有1亿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其中大多数系幼龄感染HBV,处于免疫耐受状态,而不能有效地产生免疫应答以清除病毒。我们用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感染1日龄幼鸭,获得DHBV DNA及病毒表面抗原(DHBsAg)持续阳性的动... 目前我国有1亿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其中大多数系幼龄感染HBV,处于免疫耐受状态,而不能有效地产生免疫应答以清除病毒。我们用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感染1日龄幼鸭,获得DHBV DNA及病毒表面抗原(DHBsAg)持续阳性的动物模型,类似HBV的免疫耐受状态。为探讨逆转免疫耐受状态的途径,本文设计了改变DHBsAg的提呈方式,用固相抗体-抗原(Solid matrix antibody-antigen,SMAA)复合物给耐受动物注射,结果部分耐受鸭DHBsAg转阴,并出现了抗-DH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耐受性 乙型肝炎病毒 抗体抗原
下载PDF
朊病毒及其相关疾病 被引量:3
12
作者 袁正宏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7-8,27,共3页
疯牛病是一种目前在国际上受到特别关注的流行病。业已证实,该病为牛食用含有羊痒疫致病因子的脏器所致。尚未确定其病原体,推测与朊病毒有关。迄今尚无疯牛病传染至人引起克雅病的确切证据。采取适当卫生措施可预防疯牛病的发生。
关键词 朊病毒 疯牛病
下载PDF
RNA病毒感染性转录体的制备 被引量:4
13
作者 兰水云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1998年第2期1-4,共4页
构建感染性转录体已成为研究RNA病毒复制、表达、致病机制等的有力工具。感染性转录体可通过cDNA克隆经体内或体外转录获得,也可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产物直接转录获取。DNA聚合酶引起的点突变、cDNA克隆的稳定性、转录体长度多态... 构建感染性转录体已成为研究RNA病毒复制、表达、致病机制等的有力工具。感染性转录体可通过cDNA克隆经体内或体外转录获得,也可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产物直接转录获取。DNA聚合酶引起的点突变、cDNA克隆的稳定性、转录体长度多态性、病毒基因组的5’和3’端序列等均可影响转录体的感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病毒 感染性转录体 制备 CDNA 克隆
下载PDF
病毒编码的启动子和增强子研究进展
14
作者 武力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1999年第2期10-14,共5页
本文介绍病毒编码的启动子和增强子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综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单纯疱疹病毒(HSV)、巨细胞病毒(CMV)、人乳头瘤病毒(HPV)、Epstein-Barr病毒(EB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启动子和增强子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这些启动... 本文介绍病毒编码的启动子和增强子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综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单纯疱疹病毒(HSV)、巨细胞病毒(CMV)、人乳头瘤病毒(HPV)、Epstein-Barr病毒(EB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启动子和增强子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这些启动子、增强子在病毒转录及调控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和目前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编码 启动子 增强子 研究进展 病毒转录
下载PDF
嗜肝DNA病毒包装信号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屠红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1997年第1期1-4,共4页
本文综述了嗜肝 DNA病毒前基因组RNA近5’端一段顺式序列即包装信号(en-capsidation signal,ε)的结构与功能,重点阐述了其在病毒包装和逆转录两个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从包装信号二级结构稳定性入手,分析探讨了乙型肝炎病毒(HBV)E... 本文综述了嗜肝 DNA病毒前基因组RNA近5’端一段顺式序列即包装信号(en-capsidation signal,ε)的结构与功能,重点阐述了其在病毒包装和逆转录两个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从包装信号二级结构稳定性入手,分析探讨了乙型肝炎病毒(HBV)E阴性变异株形成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肝DNA病毒 包装信号
下载PDF
鸭乙型肝炎病毒在天然宿主中的特异性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
16
作者 刘应广 闻玉梅 +2 位作者 张维 熊思东 李平洋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1995年第4期298-302,共5页
用灭活的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免疫健康成年鸭,观察鸭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同时用间接ELISA法检测免疫鸭血清中抗DHBs/pres和抗DHBc。结果发现,在2次免疫后,4只鸭均产生低滴度的抗DHBs/pres,... 用灭活的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免疫健康成年鸭,观察鸭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同时用间接ELISA法检测免疫鸭血清中抗DHBs/pres和抗DHBc。结果发现,在2次免疫后,4只鸭均产生低滴度的抗DHBs/pres,抗DHBc仅在1只鸭中一过性地出现,4只鸭中3只于第三次免疫后出现对DHBs/presAg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2只出现对DHBcAg的增殖反应。表明鸭对DHBs/presAg的免疫应答性校对DHBcAg强,动态观察细胞和体液免疫出现的时相,多数鸭先测及抗体,用抗DHBs/pres被动免疫幼鸭可部分阻断DHBV的实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肝炎病毒 细胞免疫 抗体形成 免疫细胞 ELISA
下载PDF
抗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
17
作者 刘应广 闻玉梅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97-100,共4页
参与抗病毒免疫的T淋巴细胞包括T_(DTH)、Th、Tc、Tγδ等亚群。病毒特异性Tc细胞有GD_4^+和CD_3^+两种表型。在病毒感染细胞,由病毒核酸指令合成的内源性病毒抗原和从细胞外吞入的外源性病毒抗原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提呈到细胞表面,以... 参与抗病毒免疫的T淋巴细胞包括T_(DTH)、Th、Tc、Tγδ等亚群。病毒特异性Tc细胞有GD_4^+和CD_3^+两种表型。在病毒感染细胞,由病毒核酸指令合成的内源性病毒抗原和从细胞外吞入的外源性病毒抗原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提呈到细胞表面,以抗原表位-MHC复合物的形式为T细胞受体识别。Tc细胞在清除病毒和引起机体发病两方面的作用均已得到证实。用合成T细胞表位肽段作为抗病毒疫苗,在动物中已取得初步的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免疫 抗病毒 T细胞
下载PDF
海南省HB VPre-C区变异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华民 屠红 +3 位作者 李平洋 詹志农 周世明 闻玉梅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1997年第3期111-114,共4页
本文应用快速检测HBVPre-C基因突变方法对112例乙肝病人及无症状HBV携带者(男61例,女51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93例HBVDNA阳性患者中有13例有突变感染或与野生株合并感染(14.0%),总的突变率偏... 本文应用快速检测HBVPre-C基因突变方法对112例乙肝病人及无症状HBV携带者(男61例,女51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93例HBVDNA阳性患者中有13例有突变感染或与野生株合并感染(14.0%),总的突变率偏低。突变感染率中,女性高于男性(P<0.05)。年龄较大者突变检出率有增高趋势。突变率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无关。乙肝病人及HBV携带者的突变检出率分别是18.5%(5/27)及12.1%(8/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前C区基因 基因突变
下载PDF
微生物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其重大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旭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1999年第1期1-3,11,共4页
微生物基因组测序不仅可使人们更好地了解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以及它们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促进寻找更灵敏及特异的病原微生物的诊断、分型手段,而且为临床筛选有效的药物及发展疫苗提供参考。此外,它还能提高对人类相关基因功能的认识,... 微生物基因组测序不仅可使人们更好地了解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以及它们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促进寻找更灵敏及特异的病原微生物的诊断、分型手段,而且为临床筛选有效的药物及发展疫苗提供参考。此外,它还能提高对人类相关基因功能的认识,为探讨人类遗传性疾病机制提供参考。本文就微生物序列测定重大的理论及应用价值作一简要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基因组序列 测定 全基因测序 病原微生物
下载PDF
宫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婴儿免疫后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吕晴 朱启镕 +1 位作者 段恕诚 熊思东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6-28,共3页
为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对宫内乙肝病毒(HBV)感染的作用机理,应用含HBV辅助性T淋巴细胞抗原表位的合成肽(前S_2 120~145)为刺激原,观察18例宫内HBV感染婴儿外周血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果表明,宫内HBV感染组刺激指数(SI)为1... 为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对宫内乙肝病毒(HBV)感染的作用机理,应用含HBV辅助性T淋巴细胞抗原表位的合成肽(前S_2 120~145)为刺激原,观察18例宫内HBV感染婴儿外周血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果表明,宫内HBV感染组刺激指数(SI)为1.5±0.4,明显低于急性HBV感染组(SI=3.7±1.4)。其中宫内HBV感染对乙肝疫苗无反应组SI为1.2±0.4,明显低于宫内感染接种疫苗有效组(SI=1.74±0.4)。结合血清抗HBs滴度,表明宫内HBV感染婴儿在T淋巴细胞水平对HBV抗原耐受,其耐受程度与抗HBs的产生和滴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妊娠并发症 淋巴细胞转化 宫内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