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肠外科实验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秦新裕 刘凤林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7年第3期188-190,共3页
近年来,随着基础研究、现代影像医学技术、内镜技术和靶向药物的不断进步和广泛临床应用,帮助胃肠外科的发展推进至全新的阶段。胃肠外科医生对疾病的病因、进展和治疗等方面也有了崭新的飞跃。
关键词 胃肠外科 实验研究 治疗 进展
下载PDF
内镜在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附480例报道) 被引量:29
2
作者 何国杰 姚礼庆 +2 位作者 高卫东 周平红 徐美东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2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 :探讨经内镜括约肌切开术 (EST)和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 (EPBD)在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EST和EPBD共治疗各类型胆总管结石 480例 ,对 <8mm胆总管结石采用EPBD治疗 ,>9mm胆总管结石采用EST治疗。结果 :474/ 480... 目的 :探讨经内镜括约肌切开术 (EST)和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 (EPBD)在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EST和EPBD共治疗各类型胆总管结石 480例 ,对 <8mm胆总管结石采用EPBD治疗 ,>9mm胆总管结石采用EST治疗。结果 :474/ 480例 (98.8% )ERC检查成功 ,46 8/ 474例 (98.7% )内镜取石治疗成功 ,总的并发症 2 .7%。结论 :EST和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 ,并发症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括约肌切开术 乳头气囊扩张术 胆总管结石
下载PDF
肠镜诊治大肠腺瘤癌变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8
3
作者 何国杰 姚礼庆 +3 位作者 高卫东 周平红 徐美东 梁正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1年第6期14-15,共2页
目的 :探讨肠镜下大肠腺瘤的分布、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腺瘤癌变的关系及其诊治方法。方法 :选择80 4例病理证实为大肠腺瘤或腺瘤癌变的病例 ,分析大肠腺瘤大小、位点、基蒂特点和组织学特征对腺瘤癌变的影响。结果 :发现 80 4例共 1... 目的 :探讨肠镜下大肠腺瘤的分布、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腺瘤癌变的关系及其诊治方法。方法 :选择80 4例病理证实为大肠腺瘤或腺瘤癌变的病例 ,分析大肠腺瘤大小、位点、基蒂特点和组织学特征对腺瘤癌变的影响。结果 :发现 80 4例共 112 6枚大肠腺瘤 ,腺瘤癌变 46例 (4 6枚 ) ,癌变发生率 4.1%。直肠、乙状结肠腺瘤 897枚 ,占腺瘤总数的 79.7% ,其中癌变腺瘤 39枚 ,占癌变腺瘤总数的 84.8%。直径大于 2 .0cm的腺瘤癌变率 17.2 % (2 6 / 15 1) ,1.0~ 2 .0cm腺瘤癌变率为 5 .5 % (15 / 2 71)。广基腺瘤癌变率为 11.5 % (2 6 / 2 2 6 ) ,短蒂或亚蒂者为 3.1% (18/ 5 74)。绒毛状腺瘤癌变率 2 2 .1% (2 1/ 95 ) ,管状绒毛状腺瘤 9.4% (15 / 15 9) ,管状腺瘤 1.1% (10 / 872 )。结论 :直肠、乙状结肠是大肠腺瘤及腺瘤癌变的好发部位 ,直径大于 2 .0cm腺瘤、广基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有较高的癌变危险性。积极治疗大肠腺瘤是防治大肠癌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腺瘤 腺瘤癌变 结肠镜
下载PDF
应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检测营养不良病人的人体组成 被引量:28
4
作者 吴国豪 吴肇汉 吴肇光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2年第2期87-89,93,共4页
目的 :应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 ,检测营养不良病人人体组成的改变。 方法 :中等程度以上营养不良住院病人 6 8例 ,其中男 4 0例 ,女 2 8例 ,年龄为 5 3± 16 (37~ 6 8)岁作为研究对象。 78名健康志愿者 (男 4 4 ,女 34)为对照者 ,... 目的 :应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 ,检测营养不良病人人体组成的改变。 方法 :中等程度以上营养不良住院病人 6 8例 ,其中男 4 0例 ,女 2 8例 ,年龄为 5 3± 16 (37~ 6 8)岁作为研究对象。 78名健康志愿者 (男 4 4 ,女 34)为对照者 ,年龄为 5 2± 11(38~ 6 2 )岁。人体组成测定应用HYDRAECF/ICF 4 2 0 0多频率生物电阻抗分析仪。 结果 :营养不良病人实际平均体重是理想体重的 6 8.8% ,其体质指数、肱三头肌皮皱厚度、臂肌围、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及淋巴细胞总数均明显低于正常值 ,属中、重度营养不良范围。营养不良病人的体脂、瘦组织群、体细胞群及细胞内液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 (P <0 .0 5 )。细胞外液含量比例高于健康志愿者 (5 8.5 %vs 4 8.5 % ) (P <0 .0 5 )。 结论 :营养不良时人体体脂、瘦组织群和体细胞群存在不同程度的消耗 ,机体细胞内液丢失 ,而细胞外液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不良 人体组成 生物电阻抗分析法
下载PDF
经内镜针刀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壶腹部梗阻性疾病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何国杰 姚礼庆 +3 位作者 高卫东 周平红 徐美东 钟芸诗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2年第9期1-3,共3页
探讨经内镜针状刀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PST)治疗壶腹部梗阻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乳头结石嵌顿、壶腹部良恶性狭窄的肿大乳头作常规ERCP乳头插管失败后 ,进行针刀电切 ,找到胆总管下端开口 ,行ERCP成功后改用常规电刀切开或乳头... 探讨经内镜针状刀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PST)治疗壶腹部梗阻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乳头结石嵌顿、壶腹部良恶性狭窄的肿大乳头作常规ERCP乳头插管失败后 ,进行针刀电切 ,找到胆总管下端开口 ,行ERCP成功后改用常规电刀切开或乳头气囊扩张 ,再行网篮取石、置管引流或乳头活检等。结果 :5 1例PST后 ,行ERCP成功 4 4例 (86 .3% ) ,未成功 7例 (13.7% ) ;其中 16例乳头嵌顿性结石全部排出 ;13例狭窄性乳头炎伴胆总管结石 ,10例取石成功 ;12例单纯性乳头良性狭窄 ,10例狭窄治疗成功 ;10例壶腹部恶性肿瘤 ,8例内镜诊治成功。出现并发症 6例 (11.8% ) ,乳头出血 3例、胆管炎 1例、水肿性胰腺炎 2例 ,均经保守治疗后缓解。结论 :乳头结石嵌顿、壶腹部良恶性狭窄 ,在常规内镜乳头插管困难时 ,采用PST技术 ,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内镜诊断和诊疗 ,是常规ERCP和EST的重要补充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针刀括约肌切开术 壶腹部梗阻性疾病 治疗
下载PDF
肠道细菌移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6
作者 陈吉 吴国豪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4年第5期309-312,共4页
危重病人肠道内细菌移位可以引发肠源性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该文作者简要介绍近年来关于肠道细菌移位发生情况的争议和共识 ,深入阐述细菌移位发生和转归的机制 ,旨在为全面认识胃肠道和保护好肠道功能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肠道细菌移位 多器官功能障碍 肠源性感染 研究进展 危重病人 转归 肠道功能
下载PDF
全胃切除术后两种不同消化道重建法对胃肠动力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8
7
作者 秦新裕 雷勇 《消化外科》 CSCD 2002年第2期87-88,共2页
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术后两种常用的消化道重建术式对胃肠动力学与体重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方法50只雄性Sprague-Dawley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C组)、剖腹组(L组,仅剖腹),空肠切断吻合组(JT组,距Traiz韧带10cm处切断空肠,然后再吻合)... 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术后两种常用的消化道重建术式对胃肠动力学与体重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方法50只雄性Sprague-Dawley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C组)、剖腹组(L组,仅剖腹),空肠切断吻合组(JT组,距Traiz韧带10cm处切断空肠,然后再吻合)。空肠间置组(JI组,全胃切除术后间置5cm空肠)。Roux-en-Y组(RY组,全胃切除术后行食管空肠Roux-en-Y重建术)。结果 术后6月RY组体重低于术前[(247.7±13.4)g vs(29.0±12.0)g,P<0.01],而JI组体重较术前增加[(385.0±21.2)g vs(299.5±8.3)g,P<0.01]。RY组小肠转运速度为(24.8±10.3)cm/30min,而对照组为(54.67±6.7)cm/30min(P<0.01),RY组小肠转运速度明显慢于对照组。JI组、L组以及JT组小肠转运速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全胃切除术后采用空肠间置重建消化道的大鼠,在手术后6月时其胃肠动力和体重的变化均优于Roux-en-Y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重建法 全胃切除术 空肠间置术 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术 胃肠动力 动物实验
下载PDF
胆囊切除术后问题的内镜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2
8
作者 周平红 姚礼庆 +1 位作者 高卫东 秦新裕 《消化外科》 CSCD 2002年第2期112-114,共3页
目的 探讨内镜在胆囊切除术后问题病因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6例胆囊切除术后问题病人行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检查明确病因后,对胆管结石者行括约肌切开术(EST)和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后取石;对乳头炎性狭窄者行EST或E... 目的 探讨内镜在胆囊切除术后问题病因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6例胆囊切除术后问题病人行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检查明确病因后,对胆管结石者行括约肌切开术(EST)和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后取石;对乳头炎性狭窄者行EST或EPBD治疗;对乳头旁憩室压迫乳头开口和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SOD)者行EPBD治疗;对乳头肿瘤和肝门胆管癌行胆管内支架(EMBE);对化脓性胆管炎、继发性胆总管多发结石、结石难以一次取净及术后胆瘘、胆管中段狭窄者行ENBD。结果 371例(96.1%)ERCP成功。未发现异常30例。胆管结石243例,235例经1-3次内镜取石后取净。乳头炎性狭窄39例,经EST或EPBD治疗1次成功。乳头旁憩室压迫乳头开口9例,SOD 7例,行EPBD治疗1次成功。胆管中段狭窄16例,11例行ENBD成功。乳头肿瘤6例,肝门胆管狭窄5例,行内支架治疗后黄疸减退。胆囊切除术后胆瘘6例,行ENBD治疗成功,避免再次外科手术。胃十二指肠溃疡6例。胆囊管结石残留4例。总的并发症发生率5.7%。结论 ERCP能及早发现胆囊切除术后问题确切病因并给予相应内镜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胆囊切除术 诊断 治疗 术后
下载PDF
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刘凤林 邓进巍 秦新裕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6年第1期56-57,共2页
关键词 术后胃瘫综合征 胃切除术 治疗
下载PDF
应激对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浩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2年第2期123-126,122,共5页
肠屏障功能是肠道的一个重要特征 ,正常肠屏障功能的维持依赖于肠粘膜上皮、肠道内正常菌群、肠道内分泌物、蠕动、肠相关免疫细胞等 ,其中最关键的屏障是肠粘膜上皮屏障。在创伤、严重感染、缺血、饥锇等应激状态下 ,肠屏障功能将发生... 肠屏障功能是肠道的一个重要特征 ,正常肠屏障功能的维持依赖于肠粘膜上皮、肠道内正常菌群、肠道内分泌物、蠕动、肠相关免疫细胞等 ,其中最关键的屏障是肠粘膜上皮屏障。在创伤、严重感染、缺血、饥锇等应激状态下 ,肠屏障功能将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的变化 ,导致肠粘膜萎缩及通透性增大。应激下肠屏障功能改变的机制是多因素的 ,没有哪一种单一机制能解释肠屏障功能不全的所有方面。作者就应激时肠屏障功能变化的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屏障功能 应激 病理机制
下载PDF
大肠癌中DCC基因与蛋白激酶C的表达与预后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美东 姚礼庆 顾大镛 《消化外科》 CSCD 2002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目的 探讨大肠癌组织中 DCC(Deleted in Colorectal Carcinoma)基因和蛋白激酶 C(Protein Ki-nase C)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En VisionTM法,对91例大肠癌组织中的DCC蛋白及PKC表达状态进行检测,并对其结果与各临床... 目的 探讨大肠癌组织中 DCC(Deleted in Colorectal Carcinoma)基因和蛋白激酶 C(Protein Ki-nase C)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En VisionTM法,对91例大肠癌组织中的DCC蛋白及PKC表达状态进行检测,并对其结果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和生存期的关系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 91例大肠癌中DCC阴性率为43.9%,PKC阴性率为51.6%,两者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041,P=0.005)。其中DCC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术后有无脏器的转移、5年生存率有统计学相关性(P<0.05);而PKC的表达仅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有统计学相关性(P=0.019)。利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只有分期与DCC表达水平可做为大肠癌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DCC基因的表达缺失可以作为判断大肠癌转移潜能及预后的独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DCC基因 蛋白激酶C 结直肠癌 预后 基因表达 免疫组化
下载PDF
LC中转开腹手术原因分析
12
作者 顾大镛 徐俊华 潘洪涛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2年第3期224-225,共2页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中转手术 胆囊结石 胆囊息肉 LC中转开腹手术 原因
下载PDF
胰头部肿块的诊断与治疗
13
作者 靳大勇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9年第5期497-501,共5页
胰头部肿块包括良恶性肿瘤、慢性炎症性疾病和其他一些罕见疾病,本文对常见的胰头部癌、囊性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和慢性炎症性肿块的诊断与治疗作一概述。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诊断 外科手术
下载PDF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现状 被引量:1
14
作者 姚礼庆 徐美东 《肝脏》 2002年第S1期64-67,共5页
关键词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门脉高压症 内镜注射 门脉高血压 脾肾分流术 内镜治疗
全文增补中
中下段胆管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5
作者 M.Tassiou Elh Issoufou 王炳生 姚礼庆 《消化外科》 CSCD 2002年第6期409-411,共3页
目的 探讨中下段胆管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 18例术前误诊为中下段胆管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 9例经ERCP、6例MRCP、以及PTC、T管胆道造影、CT各 1例确定胆管狭窄部位。 16例经手术探查确定诊断 ,分别为 :胆总管损... 目的 探讨中下段胆管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 18例术前误诊为中下段胆管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 9例经ERCP、6例MRCP、以及PTC、T管胆道造影、CT各 1例确定胆管狭窄部位。 16例经手术探查确定诊断 ,分别为 :胆总管损伤 3例 ,胆囊管与胆总管汇合点过低伴结石嵌顿 2例 ,胆囊癌转移灶 2例 ,胰腺癌 2例 ,胰腺结核 2例 ,慢性胰腺炎、胆总管结石、壶腹癌、十二指肠癌和腹腔结核各 1例 ;2例经随访治疗分别确定为腹腔结核和硬化性胆管炎。结论 单凭胆管狭窄的影像学资料难以将中下段胆管癌与许多病变相鉴别。应研究其术前和术中的诊断方法 ,提高诊断准确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癌 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双吻合器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应用(附20例报告)
16
作者 俞春波 宋伟平 +3 位作者 汤兰顺 陈尚送 郭晓雷 平红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09年第5期339-341,共3页
目的探讨超低位直肠癌使用双吻合器技术(double stapling technique,DST)在保肛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距肛缘4~6 cm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直肠指检、结肠镜、盆腔增强CT等判断直肠癌浸润情况,在不影响根治的情况下,使用双吻合... 目的探讨超低位直肠癌使用双吻合器技术(double stapling technique,DST)在保肛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距肛缘4~6 cm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直肠指检、结肠镜、盆腔增强CT等判断直肠癌浸润情况,在不影响根治的情况下,使用双吻合器行结直肠吻合保肛手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无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1例(5%),其中吻合口无复发,盆腔复发1例(5%)。结论严格掌握适应症,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使用双吻合器技术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吻合器 超低位直肠癌 保肛手术
下载PDF
胃肠外科实验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秦新裕 刘凤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9-520,共2页
近年来,随着基础研究、现代影像医学技术、内镜技术和靶向药物的不断进步和广泛临床应用,研究者胃肠外科的发展已推进至全新的阶段。胃肠外科对疾病的病因、进展和治疗等方面也有了崭新的飞跃。
关键词 胃肠外科 实验研究 医学技术 临床应用 靶向药物 内镜技术
原文传递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5
18
作者 秦新裕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04-405,共2页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的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难度,除了与对疾病本身的认识程度有关外,还可能与检查方法的选择、检测手段的应用及结果判断有关。由于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包括炎症、机械损伤、血管、肿瘤、全身疾病...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的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难度,除了与对疾病本身的认识程度有关外,还可能与检查方法的选择、检测手段的应用及结果判断有关。由于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包括炎症、机械损伤、血管、肿瘤、全身疾病及邻近器官病变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外科治疗 全身疾病 临床实践 认识程度 机械损伤 邻近器官 等因素
原文传递
恶性肿瘤患者能量、物质代谢及机体组成变化 被引量:16
19
作者 吴国豪 曹冬兴 +2 位作者 魏嘉 全应军 吴肇汉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1906-1909,共4页
目的评价恶性肿瘤患者能量消耗、物质代谢和机体组成变化。方法2004年9月至2008年3月应用间接测热法测定936例恶性肿瘤患者和840例非恶性肿瘤患者静息能量消耗、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氧化率;应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机体总体水、... 目的评价恶性肿瘤患者能量消耗、物质代谢和机体组成变化。方法2004年9月至2008年3月应用间接测热法测定936例恶性肿瘤患者和840例非恶性肿瘤患者静息能量消耗、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氧化率;应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机体总体水、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体脂及瘦组织群含量。结果恶性肿瘤患者静息能量消耗测定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52.2±196.4)kcal/d vs.(1429.5±182.6)kcal/d,P=0.136],但经瘦组织群和预测公式矫正后存在明显差异(P均〈0.05)。恶性肿瘤患者中48.6%为高代谢,42.9%为正常代谢,8.5%为低代谢,对照组则分别为22.5%、58.5%、19.0%。恶性肿瘤组脂肪氧化率高于对照组[(77.8±11.3)g/min vs.(67.1±12.2)g/min,P=0.000],碳水化合物氧化率及非蛋白呼吸商低于对照组[(68.7±10.5)g/min vs.(88.8±12.1)g/min,P=0.000;0.782±0.012 vs.0.810±0.014,P=0.000]。恶性肿瘤患者体脂及瘦组织群含量低于对照组[(14.9±4.5)kg vs.(18.4±5.2)kg,P=0.000;(44.4±7.2)kg vs.(46.1±8.1)kg,P=0.008]。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总体上处于高代谢状态,脂肪氧化增加,碳水化合物氧化降低,体脂、瘦组织群及细胞总体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营养生理学 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病变 被引量:102
20
作者 周平红 徐美东 +6 位作者 陈巍峰 钟芸诗 张轶群 王萍 王红美 姚礼庆 秦新裕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7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肠镜发现的较大直肠腺瘤和黏膜下肿瘤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2)预切开病变周...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肠镜发现的较大直肠腺瘤和黏膜下肿瘤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12例低位直肠病变,大小0.6~4.5cm(平均2.8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术后11例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例腺癌累及黏膜下层病例接受外科根治手术,手术标本病理未见肿瘤残留。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30~120min(平均5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约75ml,均经电凝、氩离子凝固术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肠镜下治疗的出血。2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和少量膈下游离气体,保守治疗好转。9例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新方法,不仅能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以往需要外科手术的消化道早期癌和部分黏膜下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 内窥镜外科手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 消化道病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