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93篇文章
< 1 2 1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辅导员与班主任联合育人模式研究——以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彭钰涵 《领导科学论坛》 2018年第11期90-92,共3页
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年级配备专职辅导员和班级配备兼职班主任的学生管理体系。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协助... 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年级配备专职辅导员和班级配备兼职班主任的学生管理体系。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协助辅导员开展工作。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不同的尝试。本文以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为例,就辅导员与班主任联合育人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辅导员与班主任联合育人的意义、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期寻找更合理可行的方式和渠道开展育人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导员 班主任 联合育人
下载PDF
媒体融合视阈下校史剧对高校校史宣传效果的研究——以上海大学校史剧《红色学府》为例
2
作者 彭思琪 严旖叶 +1 位作者 皮祎恒 冯怡菲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7期1-4,共4页
上海大学这所在革命烽火中孕育而生的红色学府,自1922年建校至今已走过一个世纪。当前,上海大学广大师生及海内外校友通过线下多种路径宣传百年上大红色学府精神,如设立校史馆、校庆活动、校史剧展演等。囿于本体的单一表现方式,戏剧艺... 上海大学这所在革命烽火中孕育而生的红色学府,自1922年建校至今已走过一个世纪。当前,上海大学广大师生及海内外校友通过线下多种路径宣传百年上大红色学府精神,如设立校史馆、校庆活动、校史剧展演等。囿于本体的单一表现方式,戏剧艺术形式下的红色校史剧在诞生伊始就面临着受众群体的局限性与传播的狭隘性。但互联网时代下传播媒介所呈现的多元性、互动性、融合性等逐步加强的趋势,也给我们提供了红色文化宣传新思路。为更好地提高高校文化软实力、培养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校史认同感,本文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方式的结合,在媒体融合视阈下寻求红色学府校史精神宣传模式多元化的路径,并对各大院校的同类问题提出“上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融合 校史研究 校史剧 校史宣传 红色基因
下载PDF
高校辅导员赴社区挂职锻炼的思考——以上海大学辅导员到街道挂职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彭红 《文教资料》 2009年第16期225-227,共3页
切实加强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支持辅导员参加挂职锻炼和学习考察等活动。对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对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和辅导员自身的发展,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社区 挂职锻炼
下载PDF
践行钱伟长先生教育思想 做好高校志愿者工作——以上海大学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郝秋华 《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 2008年第8期83-85,共3页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志愿者组织是新型社会支持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而言,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对传统教育的全新阐释。本土性较强的上海大学,结合钱伟长校长"拆除四堵墙"的教育思想,正在悉心建设志愿者工作。本文试以...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志愿者组织是新型社会支持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而言,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对传统教育的全新阐释。本土性较强的上海大学,结合钱伟长校长"拆除四堵墙"的教育思想,正在悉心建设志愿者工作。本文试以上海大学为例,对高校志愿者工作做一些浅显的探析,希望对高校的育人工作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愿者工作 上海大学 现状分析
下载PDF
关于上海大学外地学生的调查
5
作者 郝秋华 张恒龙 许倩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 2005年第2期119-120,共2页
素以上海人居多的上海大学,现在每年招收的外地生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由于地区差异、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地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与问题,甚至在心理、精神等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所以,我们应兹... 素以上海人居多的上海大学,现在每年招收的外地生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由于地区差异、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地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与问题,甚至在心理、精神等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所以,我们应兹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鉴于上述原因,笔者于近日组织学生展开了有关外地生的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大学 外地学生 心理卫生 心理教育 生活环境
下载PDF
大学生手机报认知和使用情况分析——以上海大学为个案 被引量:4
6
作者 曹红艳 《今传媒》 2009年第12期103-105,共3页
一、研究背景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手机报经逐渐发展成为媒体中的一支生力军,引起越来越多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大学生受众作为一个独特群体,在拥有较高学历、较高信息需求的同时,本身没有独立经济收入,接触电视等媒介机会少,
关键词 大学生 上海大学 手机 个案 通信技术 信息需求 经济收入 研究者
下载PDF
“百花时代”地缘电影的三重面向(1955-1960) 被引量:1
7
作者 黄望莉 王馨莹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3,共6页
中国电影史学界对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划分的基本共识为三个半高潮或四次高潮,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蓬勃发展”“1956年前后”“1959年的高峰”以及“一个未成形的电影创新高潮”。[1]其中对于1956年的成就多被认为其标志性的事件是毛... 中国电影史学界对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划分的基本共识为三个半高潮或四次高潮,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蓬勃发展”“1956年前后”“1959年的高峰”以及“一个未成形的电影创新高潮”。[1]其中对于1956年的成就多被认为其标志性的事件是毛泽东“双百方针”的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电影创新 双百方针 百花时代 十七年 基本共识
下载PDF
近十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三重语境及其创新发展 被引量:1
8
作者 程波 王锦源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共6页
一、近十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转型概述上海国际电影节自吴贻弓等人创办伊始,已走过30年的岁月,先后已成功举办24届,并且作为中国唯一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A类国际电影节,在国内外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以其特有的国际视野和文... 一、近十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转型概述上海国际电影节自吴贻弓等人创办伊始,已走过30年的岁月,先后已成功举办24届,并且作为中国唯一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A类国际电影节,在国内外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以其特有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追求,在亚洲东方形成了较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电影盛事”[1],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国际电影节 吴贻弓 国际视野 传播与文化 近十年 影响力
下载PDF
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主流系列电影创制观念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齐伟 孙靖媛 《未来传播》 CSSCI 2024年第1期93-101,共9页
随着电影工业的升级与媒介技术的革新,全球主流商业电影的创作不再满足于传统类型化的电影制片模式,而是转向更具商业品牌效度和观众粘合性的系列化电影开发。如何确保品牌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是系列电影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之一。... 随着电影工业的升级与媒介技术的革新,全球主流商业电影的创作不再满足于传统类型化的电影制片模式,而是转向更具商业品牌效度和观众粘合性的系列化电影开发。如何确保品牌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是系列电影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之一。从线性时序下的续集模式到“幻想世界”构想下的跨系列衍生,再到构建跨媒体的故事世界,系列电影的创制观念已经完成了从在商业层面消耗“原始文本”的剩余价值到将叙事作为“前置规划”的样态进阶,不仅突破了传统系列电影叙事的边界与范式,其所呈现的跨文本、跨系列、跨媒体等扩散性特征或将成为电影工业美学的新趋势与新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工业美学 系列电影 故事世界 跨媒体叙事
下载PDF
新国风动画电影中诗意美学的建构与传播
10
作者 刘玲麟 刘海波 《新闻爱好者》 CSSCI 2024年第10期62-64,共3页
新国风动画是动画电影通过“新国风”形式重塑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影片利用诗意场景和叙事让受众在镜头中感受到画外之意、景外之情、味外之旨。现以新国风动画电影的叙事逻辑和镜头语言为切入点,详细阐释了其诗意美学的... 新国风动画是动画电影通过“新国风”形式重塑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影片利用诗意场景和叙事让受众在镜头中感受到画外之意、景外之情、味外之旨。现以新国风动画电影的叙事逻辑和镜头语言为切入点,详细阐释了其诗意美学的建构模式及其传播的底层逻辑,呈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时代价值,展现新时代东方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美学建构 诗意传播
下载PDF
基于循环多尺度卷积混合器的老电影修复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于冰 范正辉 +2 位作者 潘山 黄东晋 丁友东 《现代电影技术》 2024年第4期15-21,共7页
本文针对老电影序列的多种损伤及混合退化问题,提出一种循环结构的卷积混合器网络,可通过深度学习技术自动修复老电影中的受损画面。该网络包括时间融合模块和空间恢复模块,其中,时间融合模块通过比对相邻帧的特征来定位当前帧的损伤,... 本文针对老电影序列的多种损伤及混合退化问题,提出一种循环结构的卷积混合器网络,可通过深度学习技术自动修复老电影中的受损画面。该网络包括时间融合模块和空间恢复模块,其中,时间融合模块通过比对相邻帧的特征来定位当前帧的损伤,并使用光流引导相邻帧填补当前帧的受损区域,空间恢复模块使用多尺度卷积混合器来处理融合后的时间信息,实现对老电影画面的逐帧修复。此外,本文构建了一个用于模拟老电影损伤的数据集,通过损伤纹理模拟老电影非结构化损伤,设计退化模型模拟老电影的结构化损伤。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同时保证老电影单帧修复的质量以及整体的时间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电影修复 循环多尺度卷积混合器
下载PDF
中国戏曲与当代电影的美学融合——以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秋菊 《戏剧之家》 2024年第8期12-14,共3页
作为不同的艺术种类,戏曲与电影各有着自身独特的美学原则和表现方式,如何能够在结合过程中取得平衡,是一直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2013年,上海京剧院制作的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作为中国历史上首部运用3D技术拍摄而成的全景声戏曲电影,... 作为不同的艺术种类,戏曲与电影各有着自身独特的美学原则和表现方式,如何能够在结合过程中取得平衡,是一直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2013年,上海京剧院制作的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作为中国历史上首部运用3D技术拍摄而成的全景声戏曲电影,为当下跨媒介视域下戏曲与电影的结合提供了参考。“还原舞台,高于舞台”是拍摄戏曲电影的金科玉律,而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的拍摄,突破了舞台局限,既有京剧的神韵,又充分展现了当代电影的影像叙事,角色调度和人物心理刻画,阐释了中国戏曲与当代电影的美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王别姬》 影像叙事 中国戏曲 当代电影 美学融合
下载PDF
论温暖现实主义电影的叙事策略——以文牧野导演的电影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茜 《艺术科技》 2024年第5期159-161,共3页
目的:当下,直面时代变迁、关注社会边缘群体、满足观众情感需求成为现实主义电影须实现的目标。温暖现实主义理念的提出有效回应了时代召唤,相关电影大量出现,但如何实现作者性与类型化的有效缝合成为温暖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困境。新生... 目的:当下,直面时代变迁、关注社会边缘群体、满足观众情感需求成为现实主义电影须实现的目标。温暖现实主义理念的提出有效回应了时代召唤,相关电影大量出现,但如何实现作者性与类型化的有效缝合成为温暖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困境。新生代导演领军人物文牧野成功突围,其导演的《我不是药神》和《奇迹·笨小孩》两部影片均获得了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的佳绩。文章以其电影为例,重点分析类型化叙事手法下导演自我美学体系的构建,研究温暖现实主义电影的类型化叙事如何实现作者论视野下主题倾向与理性克制的平衡,实现电影叙事策略的美学升级。方法:文章从美学特征、自我美学体系、主体倾向与理性克制三方面入手,对其导演电影进行探究。结果:导演继承了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传统,作品呈现出极强的现实感,表达了对边缘群体的现实观照。其一方面赓续戏剧性类型的叙事策略,在戏剧化冲突中呈现社会现实、抚慰焦虑;另一方面通过以喜写悲的叙事调性演变和动态叙事空间转变,完成自我美学体系的建构与作者性的艺术表达。此外,导演始终保持客观的叙述态度、克制个性的影像呈现,以达成创作者主体倾向与理性克制的二元平衡,完成社会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结论:文牧野以多维度革新姿态表现出类型化与作者性在现实主义题材中对立调和的可能性,体现出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创作自觉,为我国温暖现实主义电影的叙事树立了美学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暖现实主义 电影 叙事 文牧野
下载PDF
“遗憾”的电影艺术:论4K彩色修复版《永不消逝的电波》 被引量:1
14
作者 韩蕙阳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1期128-131,共4页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创作于1958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时期。2021年,通过新技术手段将那时的黑白画面进行上色,重映了4K彩色修复版的影片。技术对艺术的影响一直起着双刃剑的作用,在促使电影焕然一新的同时也不免带给新老观众一...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创作于1958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时期。2021年,通过新技术手段将那时的黑白画面进行上色,重映了4K彩色修复版的影片。技术对艺术的影响一直起着双刃剑的作用,在促使电影焕然一新的同时也不免带给新老观众一些“遗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不消逝的电波 彩色修复 原作性 技艺结合
下载PDF
澄怀味象: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的电影表演美学
15
作者 冯果 韩鸿滨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4,共9页
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人们身处社会巨变之中,这一时期的银幕表演呈现出澄怀味象的美学风格。澄怀味象作为道家美学的复归与再发展,指向自然而然之美,相较于强调道德比附的儒家美学,更追求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的自然显现。身处价值... 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人们身处社会巨变之中,这一时期的银幕表演呈现出澄怀味象的美学风格。澄怀味象作为道家美学的复归与再发展,指向自然而然之美,相较于强调道德比附的儒家美学,更追求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的自然显现。身处价值观驳杂多变的转型时期,城市青年向内关照心灵的言行与传统根脉相碰撞后,显现出任其自然、依其本性的青年角色塑造及表演范式,建构了青年一代虽游离于主流社会价值观之外,但如其所是、自由生存的情感模式与价值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表演 表演美学 澄怀味象 自然化
下载PDF
偶然与必然--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兴衰之变(1977-1993)
16
作者 朱蕊蕾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3年第1期51-54,共4页
译制片作为“世界的窗口”对于当代中国的电影观众来说是一段记忆的呈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为译制片带来了双重影响。上海电影译制厂于1957年4月成立,它是我国第一家专业译制外国影片的... 译制片作为“世界的窗口”对于当代中国的电影观众来说是一段记忆的呈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为译制片带来了双重影响。上海电影译制厂于1957年4月成立,它是我国第一家专业译制外国影片的电影厂。译制片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发展状况研究则以80年代译制片的兴衰变迁为研究对象,以上海电影译制厂为研究样本,探析其深层次的历史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电影译制厂 改革开放 内参片 盗版VCD
下载PDF
孔子传记电影中的东方美学与家国意象
17
作者 张子夏 翟耀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3-47,共5页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如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是当今中国电影事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以费穆执导的《孔夫子》、胡玫执导的《孔子》两部...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如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是当今中国电影事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以费穆执导的《孔夫子》、胡玫执导的《孔子》两部孔子传记电影为例,从历史、民族与美学等方面,以现代化的视角探讨“东方美学”与“家国意象”的时代性表达,以期为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爱国精神,传播儒家文化起到例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儒家文化 传记电影 东方美学
下载PDF
近代上海舞台艺术史料分类及其传播特点——基于《申报》的考察
18
作者 王鹏 《新闻爱好者》 CSSCI 2024年第11期63-66,共4页
近代报刊是近代文化事象的重要承载,通过新闻报道、广告宣传、文艺述评等方式,对文化社会拟态环境进行复现,重塑历史语境中的艺术想象。聚焦1872-1949年间《申报》的上海舞台艺术史料,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其具有中西并重、雅俗共赏、通俗... 近代报刊是近代文化事象的重要承载,通过新闻报道、广告宣传、文艺述评等方式,对文化社会拟态环境进行复现,重塑历史语境中的艺术想象。聚焦1872-1949年间《申报》的上海舞台艺术史料,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其具有中西并重、雅俗共赏、通俗多样等特点,折射出文化博弈下的艺术繁荣。作为新闻史料的报刊,在构建“社会景观”与还原“历史想象”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报》 舞台艺术史料 传播特点 近代上海
下载PDF
作为符码的建筑:建筑叙事对电影的介入机制
19
作者 孙逊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5,共6页
本质上来说叙事学的产生得益于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的发展,以索绪尔现代语言学和皮尔士的符号学为起源。电影叙事作为当代文艺叙事学的重要分支,有着深厚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背景,电影中的元素作为不同的符码,指向不同的含义。法国电影... 本质上来说叙事学的产生得益于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的发展,以索绪尔现代语言学和皮尔士的符号学为起源。电影叙事作为当代文艺叙事学的重要分支,有着深厚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背景,电影中的元素作为不同的符码,指向不同的含义。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认为影像之所以可以超越它所映现的现实,是因为电影的再现形式成为再现事物的某种具体符号(符码)。((1))本文基于电影符号学的理论基础,分析作为符码的建筑叙事的可能性,以及在电影中建筑叙事的介入机制、表现形态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符号学 电影理论家 电影叙事 结构主义 当代文艺 符号学理论 叙事学 皮尔士
下载PDF
电影的文学身位:王家卫对《酒徒》《对倒》文本的意识流挪借
20
作者 潘晓斌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55,共4页
王家卫在香港地区文坛巨匠刘以鬯《酒徒》《对倒》两部作品的启发下完成了《2046》《花样年华》的创作。他对意识流文学文本的活用,展现出“电影”和“文学”之间相对独立又互相镜鉴的可能。从创作本身的品格看,《2046》《花样年华》以... 王家卫在香港地区文坛巨匠刘以鬯《酒徒》《对倒》两部作品的启发下完成了《2046》《花样年华》的创作。他对意识流文学文本的活用,展现出“电影”和“文学”之间相对独立又互相镜鉴的可能。从创作本身的品格看,《2046》《花样年华》以精心拓印的文本结构、跨域挪借的诗性经验及纷繁复杂的当代内核,明确了电影本体的文学身位;与此同时,这两部影片也在卢茨·科普尼克(Clutz Koepnick)“慢速美学”的实践语境中,延拓出意识流实验影像的当代质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家卫 刘以鬯 意识流电影 文学改编 慢速美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