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02篇文章
< 1 2 1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写生实践课中的黄、红、绿--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大学生思政入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1
作者 桑茂林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2年第17期15-17,共3页
写生实践课堂重在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深入并融人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美术院校自成立以来,就有下乡实践的优良传统,有带领学生下农村、去厂矿、赴军营写生、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用心地完成专业辅导任务的同时,记录... 写生实践课堂重在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深入并融人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美术院校自成立以来,就有下乡实践的优良传统,有带领学生下农村、去厂矿、赴军营写生、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用心地完成专业辅导任务的同时,记录下新农村的原生态与新农村新建设的文字和素材。对于大学生来讲,这是一套生动丰富、饱满、完整的新农村现实主义教科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大学 体验生活 美术院校 课堂教学改革 写生实践 创作观 大学生思政 原生态
原文传递
论艺术管理专业的策划实践教学——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学生策划人培训计划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燕元锁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3年第4期124-126,共3页
伴随着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展览频繁举办,策展人亦受到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因为策展人的素质、理念决定了展览的成功与否,及其学术性和导向性。与之相应,艺术院校和艺术机构已介入到培养年轻策展人的活动中。近几年来在院校出现的艺... 伴随着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展览频繁举办,策展人亦受到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因为策展人的素质、理念决定了展览的成功与否,及其学术性和导向性。与之相应,艺术院校和艺术机构已介入到培养年轻策展人的活动中。近几年来在院校出现的艺术管理(展览策划方向或者艺术展览与策划专业课程)专业已成为热门专业。如何整合好院校的资源,通过策划实践教学,培养出学术型的策展人,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实践教学 策划人 艺术界 管理专业 培训 学生 艺术院校
下载PDF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徐龙宝版画藏书票作品选
3
作者 徐龙宝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徐龙宝,1952年生于上海。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上海美协版画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鲁迅版画奖”获得者。
关键词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版画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 作品选 藏书票 协会会员 副教授 副主任
下载PDF
以小见大的艺术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作品
4
作者 张彬 《中国黄金珠宝》 2008年第6期72-77,共6页
当首饰与艺术融合时,它便不仅仅是为了佩戴的功用而产生,它更倾向于设计者内心世界的表达。简洁,却精妙在弧线变化;复杂,却完全不是拖泥带水。它可以给人以心灵的体验,将人们的视野带入完全艺术的天地中。这正是首饰艺术所具备的"... 当首饰与艺术融合时,它便不仅仅是为了佩戴的功用而产生,它更倾向于设计者内心世界的表达。简洁,却精妙在弧线变化;复杂,却完全不是拖泥带水。它可以给人以心灵的体验,将人们的视野带入完全艺术的天地中。这正是首饰艺术所具备的"以小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饰艺术 学生作品 美术学院 上海大学 设计者 佩戴
下载PDF
创意激活都市低效空间——上海大学延长校区246视界工作室改造设计 被引量:2
5
作者 周伊利 王海松 莫弘之 《住宅科技》 2019年第11期64-69,87,共7页
都市区功能的优化与整合凸显现有低效用地提效的紧迫性,保留既有建筑激活低效空间是一种低碳绿色、保留城市温度的干预方式。本文以上海大学延长校区246视界工作室为例,分析改造设计面临现实和发展契机,展现其从荒废的校办工厂到富有意... 都市区功能的优化与整合凸显现有低效用地提效的紧迫性,保留既有建筑激活低效空间是一种低碳绿色、保留城市温度的干预方式。本文以上海大学延长校区246视界工作室为例,分析改造设计面临现实和发展契机,展现其从荒废的校办工厂到富有意趣的创意工坊的蜕变,阐述了改造过程所采用的多种创意有机置入、有限空间集成利用、废旧材料创新使用和低技术改善室内环境等策略,充分体现在改造设计过程中秉持的节制谨慎、低碳绿色的顺势干预理念和采取的适可而止又不乏创新的实现手法,反映出设计者注重历史文脉、友好对建成环境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效空间 创意 激活 改造设计 都市空间
下载PDF
既有建筑改造Vs影视教学空间塑造——以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旧教学楼改造为例
6
作者 唐瑜佳 王海松 《今传媒》 2018年第7期22-23,共2页
将校园既有建筑改造成符合影视教学需求的空间,是笔者面临的挑战。在仔细梳理了各类功能空间的需求后,设计者以空间匹配、界面重塑为原则,将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内的一栋老教学楼五、六楼改造成具放映室、录音棚、黑匣子剧场、形体房、摄... 将校园既有建筑改造成符合影视教学需求的空间,是笔者面临的挑战。在仔细梳理了各类功能空间的需求后,设计者以空间匹配、界面重塑为原则,将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内的一栋老教学楼五、六楼改造成具放映室、录音棚、黑匣子剧场、形体房、摄影棚、表演教室、化妆间等功能的教学用房,满足了"声、台、形、表"及"服、化、道"等各类专业教学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教学空间 既有建筑改造 空间再利用 功能重塑 空间匹配
下载PDF
近现代上海美术院校的艺术收藏研究
7
作者 李超 戎雨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3-188,共6页
近现代以来,由于都市文化的兴起和西方美术的传入,中国美术蓬勃发展。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口岸,上海有着开放的艺术文化生态和多元的艺术教育集群。本文主要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美术院校为例,梳理和解读其中三类艺术收藏的细节,进而分... 近现代以来,由于都市文化的兴起和西方美术的传入,中国美术蓬勃发展。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口岸,上海有着开放的艺术文化生态和多元的艺术教育集群。本文主要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美术院校为例,梳理和解读其中三类艺术收藏的细节,进而分析相关收藏与城市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联,并思考如何保护、转化和利用学院艺术收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 上海美术专科院校 艺术收藏 文化软实力
下载PDF
从一段展墙谈起——第22届米兰三年展中国馆上海美术学院展区的主题策划与空间演绎 被引量:2
8
作者 程雪松 杨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7-182,共6页
2019年第22届意大利米兰三年展以"破碎的自然:设计以人类的生存"为主题,强调恢复性设计的概念,探索和呈现洞察当下关键问题的能力。本文立足于本届三年展主题,循序渐进地陈述了中国馆及上海美术学院展区对于时代命题的思考与... 2019年第22届意大利米兰三年展以"破碎的自然:设计以人类的生存"为主题,强调恢复性设计的概念,探索和呈现洞察当下关键问题的能力。本文立足于本届三年展主题,循序渐进地陈述了中国馆及上海美术学院展区对于时代命题的思考与回应。文章聚焦于上海美术学院展区《望乡》展墙的主题策划与空间演绎,以"进退之间的设计"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视角,进而思考人、社会、自然如何通过设计取得平衡,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三年展 中国馆 上海美术学院展区 主题策划 空间演绎 《望乡》展墙
下载PDF
把课堂搬进社区:以上海美术学院艺术设计教学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程雪松 费陈丞(文/图) 《公共艺术》 2020年第1期82-89,共8页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生活的场景。近年来,笔者带领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多次深入基层社区,结合设计教学进行公共艺术创作,参与城镇环境更新实践。本文通过相关案例介绍与分析,探讨如何通过社区公共艺术实践来推动设...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生活的场景。近年来,笔者带领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多次深入基层社区,结合设计教学进行公共艺术创作,参与城镇环境更新实践。本文通过相关案例介绍与分析,探讨如何通过社区公共艺术实践来推动设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大学教育 社区 城市更新
原文传递
从上海艺术大学到南国艺术学院--记中国油画话语的一场渐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文悦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46-50,共5页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有一批留洋归国成就显著的艺术家,推动了西画东渐,尤其是欧洲各种文艺思潮的传入中国。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前沿与重镇,有许多西方现代主义风格的绘画在这里生根发芽,并与中国绘画进行融合,在造就了一批影响...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有一批留洋归国成就显著的艺术家,推动了西画东渐,尤其是欧洲各种文艺思潮的传入中国。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前沿与重镇,有许多西方现代主义风格的绘画在这里生根发芽,并与中国绘画进行融合,在造就了一批影响深远的艺术家的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勃兴,影响了中国绘画在一定时期的走向。文章例取20世纪20年代从上海艺术大学到南国艺术学院绘画的转变,集中对比谭华牧与徐悲鸿在创作与教学上的不同倾向,将由现代主义风格向学院派写实风格的过渡视作中国油画话语转变的一次契机,而这一复杂的时代抉择也预示了30年代之后中国现代美术领域话语力量的更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华牧 徐悲鸿 上海艺术大学 南国艺术学院
下载PDF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商业美术设计的复苏——基于李欧梵对“现代性”的理解 被引量:3
11
作者 曹汝平 黄建平 《设计》 2015年第2期120-122,共3页
基于李欧梵在《上海摩登》一书中对"现代性"的理解,文章简要论述了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商业美术设计在商业美术设计教育、商业设计展览、品牌形象与广告设计等方面复苏的历史情境,认为"复苏"实质上是上海设计自身历史... 基于李欧梵在《上海摩登》一书中对"现代性"的理解,文章简要论述了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商业美术设计在商业美术设计教育、商业设计展览、品牌形象与广告设计等方面复苏的历史情境,认为"复苏"实质上是上海设计自身历史的延续,其复苏之力,则是西方现代设计与本土设计师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美术 现代设计 上海 李欧梵 复苏
下载PDF
过渡时期上海美术设计机构与公共图像
12
作者 曹汝平 黄建平 蔡文超 《公共艺术》 2013年第6期18-22,共5页
引言新生事物的诞生,总是与时代的需要以及它所处的历史语境有关,美术设计机构的产生概不例外。而身处其中的美术设计者,其心理预期也只有与之相谋和,才能让设计之花——"公共图像"获得合适的生长土壤。诚如A N怀特海所说:&qu... 引言新生事物的诞生,总是与时代的需要以及它所处的历史语境有关,美术设计机构的产生概不例外。而身处其中的美术设计者,其心理预期也只有与之相谋和,才能让设计之花——"公共图像"获得合适的生长土壤。诚如A N怀特海所说:"每一个时代都自有它的特点,这一特点取决于该时代的人对他们遭遇的重大事件作如何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由他们的基本信仰所决定的……那些信仰最终要决定人们关心的重点,而这重点正是时代特点的基础。"[1]怀特海的"基本信仰"就是人所秉承的思想观念,它决定着新生事物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美术 图像学 设计机构 基本信仰 美术设计 新年画 生长土壤 怀特海 商业美术 思想观念
原文传递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发展历程、经验及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静 焦奔 刘勇 《公共艺术》 2024年第1期38-45,共8页
本文系统梳理了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2015—2023)的发展历程,从内容、空间、组织三个方面总结特征:一是秉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精神,空间艺术季的主题内容设定与城市发展轨迹密切结合,从最初“美术馆展览”的形式,逐步走向了“... 本文系统梳理了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2015—2023)的发展历程,从内容、空间、组织三个方面总结特征:一是秉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精神,空间艺术季的主题内容设定与城市发展轨迹密切结合,从最初“美术馆展览”的形式,逐步走向了“室内展览+空间更新+公共艺术作品”三种手段并重的方式,服务于城市更新、社区更新、乡村振兴等新时代城市发展需求;二是空间上从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拓展到全市全域多点发展,且局部空间呈现项目叠加强化效应;三是组织机制逐渐明晰,形成主题演绎展区、重点样本展区和其他样本展区差异化的组织方式。通过大量调研、访谈,笔者认为艺术介入城市更新多重实践过程中,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一方面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力,形成品牌效应,另一方面突破艺术节活动,在探索创新、多行动主体形成共识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多元目标平台。最后笔者指出在艺术介入城市更新实践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内核,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是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生命力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组织机制 探索创新 价值内核 品牌效应
原文传递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郝大鹏:设计是为物质注入精神与人文
14
作者 周影 郝大鹏 +1 位作者 左小朵(图) 《城市地理》 2024年第7期128-130,共3页
对话郝大鹏1.自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首次设立“艺术设计”展区至今,您不止一件作品入展,能否带领我们回顾那些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您的创作历程?我从1977年进入四川美术学院(下文简称“川美”),1982年留校开始从事设计及教育领域,... 对话郝大鹏1.自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首次设立“艺术设计”展区至今,您不止一件作品入展,能否带领我们回顾那些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您的创作历程?我从1977年进入四川美术学院(下文简称“川美”),1982年留校开始从事设计及教育领域,到20世纪80年代未去法国留学,回国后在川美建立了环艺系,后来就一直从事环艺专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美术学院 艺术设计 全国美展 环艺专业 法国留学 创作历程 大鹏 教育领域
下载PDF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城市街区“人—地”情感关联测度及启示——以上海多伦路街区为例
15
作者 周静 邝远霄 +2 位作者 刘勇 尹嘉晟 张怡薇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08,共7页
在Scannell与Gifford提出的地方依恋三维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人—地”坐标系的基本骨架,通过大语言模型计算量化的心理过程,表征“人—地”情感关联,并以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街区为例进行应用探索。研究发现,人们对多伦路街区这一“嵌在... 在Scannell与Gifford提出的地方依恋三维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人—地”坐标系的基本骨架,通过大语言模型计算量化的心理过程,表征“人—地”情感关联,并以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街区为例进行应用探索。研究发现,人们对多伦路街区这一“嵌在居民区的景点”表现出复杂的情感反应,在此基础上得到两点启示:一是日常语言、微观行动情景有助于理解“人—地”情感的产生;二是城市街区“正在发生”的情感记忆同样重要。最后提出构建“街区记忆圈”的策略建议,以期助力上海“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的城市街区更新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城市街区 情感测度 街区记忆圈 上海
下载PDF
工作室制度,一种革命性的形式——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玻璃艺术学科 被引量:6
16
作者 庄小蔚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8-29,共2页
一、工作室是一个让人可以展开想象的工作场所 玻璃艺术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并在欧洲获得迅猛发展的学科。1998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派遣教师庄小蔚去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美术设计学院玻璃艺术系学习。庄小蔚于2000年10月获硕士学位回... 一、工作室是一个让人可以展开想象的工作场所 玻璃艺术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并在欧洲获得迅猛发展的学科。1998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派遣教师庄小蔚去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美术设计学院玻璃艺术系学习。庄小蔚于2000年10月获硕士学位回国,在校长钱伟长的设想和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的规划下,建立了按211学科标准建设的玻璃工作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学院 玻璃艺术 上海大学 工作室 艺术学 革命性 工作场所 设计学院
原文传递
浅析国画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以上海宝龙美术馆文创设计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艺丹 《设计》 2021年第12期139-141,共3页
为保持中国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传承传统艺术的美学思想。文章结合现代设计中国画元素的主要特征,深入分析国画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设计语言,并对中国画的应用方式进行探讨,并以上海宝龙美术馆作为设计案例,从而探讨国画元素与文创设计... 为保持中国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传承传统艺术的美学思想。文章结合现代设计中国画元素的主要特征,深入分析国画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设计语言,并对中国画的应用方式进行探讨,并以上海宝龙美术馆作为设计案例,从而探讨国画元素与文创设计之间所产生的设计价值。文创设计挖掘出了中国传统艺术丰富的文化价值,也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画元素 传统文化 设计语言 文创设计 上海宝龙美术馆
下载PDF
非遗资源助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海文化品牌
18
作者 章莉莉 刘欣 《上海艺术评论》 2024年第3期71-73,共3页
上海对于中国56个民族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继承弘扬和创新转化方面,存在很大发展潜力空间。形成非遗资源“融合—转化—传播”的双循环平台,引全国各地非遗资源融入上海城市文化资源体系,借力上海自身设计资源优势,实现以非遗资源为载体... 上海对于中国56个民族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继承弘扬和创新转化方面,存在很大发展潜力空间。形成非遗资源“融合—转化—传播”的双循环平台,引全国各地非遗资源融入上海城市文化资源体系,借力上海自身设计资源优势,实现以非遗资源为载体、以设计转化为语言,面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实现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新型文化消费亮点涌现,文化热度和都市魅力进一步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影响力 双循环 传统文化继承 设计转化 城市文化资源 资源优势 持续推进 品牌
下载PDF
社区美术馆在上海的实践:以“艺术社区在上海:展览与论坛”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琳 李思妤 《公共艺术》 2021年第4期72-79,共8页
“社区美术馆”在我国是一个新的理论与实践,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体系与社区美术馆发展刚起步的情况下,讨论社区美术馆与社会美育的相关实践非常有必要,这不仅涉及到专业美术馆的要求,还涉及到博物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跨学科实践。本... “社区美术馆”在我国是一个新的理论与实践,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体系与社区美术馆发展刚起步的情况下,讨论社区美术馆与社会美育的相关实践非常有必要,这不仅涉及到专业美术馆的要求,还涉及到博物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跨学科实践。本文以“粟上海社区美术馆”“社区枢纽站”的社区实践为案例进行分析,并对社区美术馆与社会美育、公共文化创新等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美术馆 艺术社区 社会美育 展览
原文传递
公共雕塑建设的“上海新模式”:从“黄浦江滨江雕塑艺术展”谈起
20
作者 曾成钢(文/图) 闫坤(文/图) 《公共艺术》 2024年第4期67-73,F0004,共8页
2024年8月,“黄浦江滨江雕塑艺术展”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行,在当今城市雕塑由增量转向存量发展的背景下,此次展览是多方共同探索如何以雕塑艺术促进城市更新的重要案例和阶段性成果。“黄浦江滨江雕塑艺术展”围绕上海加快建成社会主义... 2024年8月,“黄浦江滨江雕塑艺术展”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行,在当今城市雕塑由增量转向存量发展的背景下,此次展览是多方共同探索如何以雕塑艺术促进城市更新的重要案例和阶段性成果。“黄浦江滨江雕塑艺术展”围绕上海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定位展开,由政府与学术团体合作,通过一系列新观念、新技术与新形式,尝试建立雕塑介入上海城市空间的新模式,探索一条城市文化艺术高质量发展的公共艺术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雕塑 公共艺术 上海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