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把课堂搬进社区:以上海美术学院艺术设计教学为例
被引量:
4
1
作者
程雪松
费陈丞(文/图)
《公共艺术》
2020年第1期82-89,共8页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生活的场景。近年来,笔者带领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多次深入基层社区,结合设计教学进行公共艺术创作,参与城镇环境更新实践。本文通过相关案例介绍与分析,探讨如何通过社区公共艺术实践来推动设...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生活的场景。近年来,笔者带领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多次深入基层社区,结合设计教学进行公共艺术创作,参与城镇环境更新实践。本文通过相关案例介绍与分析,探讨如何通过社区公共艺术实践来推动设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大学教育
社区
城市更新
原文传递
上海咖啡文化的动态信息可视化设计呈现
2
作者
宁建民
赵蕾
《艺术市场》
2023年第10期95-97,共3页
信息可视化,以通俗易懂的理念传递着各种繁琐的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可视化设计由传统的静态发展为动态,在丰富大众视觉体验的同时承载了更多信息。上海的咖啡产业与文化是衡量上海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一环,成为今天上海的独特名片。...
信息可视化,以通俗易懂的理念传递着各种繁琐的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可视化设计由传统的静态发展为动态,在丰富大众视觉体验的同时承载了更多信息。上海的咖啡产业与文化是衡量上海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一环,成为今天上海的独特名片。本文通过解析上海咖啡文化,并论述其和动态信息可视化相结合的优势,最后进行设计实践,探索上海咖啡文化更多元的传播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咖啡文化
动态信息可视化
海派咖啡文化
原文传递
艺术介入视角下的“乡村可阅读”:以“摩登田野——2022新海派乡村美育展”为例
被引量:
2
3
作者
程雪松
崔仕锦
《公共艺术》
2022年第1期72-83,共12页
乡村场域是映射人类社会文化价值的载体和容器,既是具象的物理场域,也是乡民情怀的“发生器”。本文结合“摩登田野”2022新海派乡村美育展及论坛等系列活动,探究艺术介入视角下的“乡村可阅读”,并从“归田”“归家”“归艺”和“归心...
乡村场域是映射人类社会文化价值的载体和容器,既是具象的物理场域,也是乡民情怀的“发生器”。本文结合“摩登田野”2022新海派乡村美育展及论坛等系列活动,探究艺术介入视角下的“乡村可阅读”,并从“归田”“归家”“归艺”和“归心”四个分主题切入,擎新海派大旗介入乡村营造、修复乡愁记忆、协同美育矩阵、促进产业孵化,重塑村民共建的核心主体,通过艺术介入农旅生产、环境营造、文化传承和乡村治理四个面向,回应新海派乡村美育及振兴的重构与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可阅读
艺术介入
新海派乡村
摩登田野
乡村美育
原文传递
展览化城市
被引量:
2
4
作者
程雪松
翟磊
《公共艺术》
2018年第1期63-64,共2页
展览活动是激活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展会是提升城市影响力的重要依托,展览空间是进行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展览文化是塑造城市魅力的重要媒介。本文主要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讨论,指出城市正在从生活化变得展览化。展览丰富了城市功能,...
展览活动是激活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展会是提升城市影响力的重要依托,展览空间是进行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展览文化是塑造城市魅力的重要媒介。本文主要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讨论,指出城市正在从生活化变得展览化。展览丰富了城市功能,改变了城市结构,重塑了城市面貌,也成为我们理解城市、研究城市、改造城市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览化城市
展览空间
展览文化
原文传递
低饱和度色彩在插画中的探索与应用
5
作者
艾湘玲
杜士英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93-95,共3页
色彩在视觉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形状、明暗、肌理等视觉艺术元素相比,色彩更具表达性、鲜明性、直接性和视觉冲击力。色彩心理是人们对客观色彩世界的主观反映。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产生色感时,必然导致人产生某种...
色彩在视觉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形状、明暗、肌理等视觉艺术元素相比,色彩更具表达性、鲜明性、直接性和视觉冲击力。色彩心理是人们对客观色彩世界的主观反映。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产生色感时,必然导致人产生某种带有情感的心理活动。本文从庞大的色彩学体系中抽离出低饱和度色彩作为实践和探索的对象,着重研究低饱和度色彩在插画中的应用。通过对低饱和度色彩的定义与插画实践的分析,研究色彩心理学中的心理机制是否能够从视觉上对人的生理与心理有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饱和度色彩
扁平化
插画
心理机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守文化之根 创华夏之灿
6
作者
李敏
《天工》
2023年第25期1-1,共1页
在中华5000年浩瀚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围绕着生存发展和衣食住行,形成了林林总总的手工艺,创造了无数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共同凝结成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之根。它们被各民族世代相传,是中华文化不可再生...
在中华5000年浩瀚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围绕着生存发展和衣食住行,形成了林林总总的手工艺,创造了无数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共同凝结成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之根。它们被各民族世代相传,是中华文化不可再生的、不可替代的基因,并形成了本民族文化的识别性特征,蕴含着几千年农耕文化的智慧和“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和设计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农耕文化
文化宝库
文化之根
手工艺
识别性
不可替代
审美思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解构主义视角下戴维·卡森自由版式设计议
7
作者
陆丹丹
江珊
《艺术市场》
2024年第8期100-101,共2页
解构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起源于哲学领域的理论框架。本文以美国平面设计师戴维·卡森(David Carson)的设计作品为主要案例,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对其作品的解构性进行探讨和研究。首先概述解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设计,然后讨论自由版...
解构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起源于哲学领域的理论框架。本文以美国平面设计师戴维·卡森(David Carson)的设计作品为主要案例,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对其作品的解构性进行探讨和研究。首先概述解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设计,然后讨论自由版式设计,探寻戴维·卡森自由版式中的解构主义,最后结合其设计作品案例分析解构特征及其设计风格对设计工作者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主义设计
自由版式设计
戴维·卡森
原文传递
以无厚入有间:关于设计本质的追问
被引量:
1
8
作者
程雪松
崔仕锦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25,共3页
作为一种具有预见性和策略性的智能行为,设计是人类面对多重现实因素的制约,结构化定义问题并解答的过程。“间性”具有克服主客体间的二分模式、强调共在性特征、寻觅对话交互的内涵。设计以“间性”之特质联结“理论与实践”“学科与...
作为一种具有预见性和策略性的智能行为,设计是人类面对多重现实因素的制约,结构化定义问题并解答的过程。“间性”具有克服主客体间的二分模式、强调共在性特征、寻觅对话交互的内涵。设计以“间性”之特质联结“理论与实践”“学科与专业”和“艺术与科技”等,为社会发展提供调节与疏导,为技术迭变寻找“人化”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本质
间性
理论与实践
学科与专业
艺术与科技
原文传递
咫尺楼台--非遗“木样”的运用与探索
被引量:
2
9
作者
穆杰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6-147,共2页
中国传统木构与匠作系统代表着中国传统手工造物文明的最高集成,给我们留下丰富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传统木构建筑在营造前为检验木结构的合理性和展示建筑外观,匠师们用小木作的工具和技术手法制作小比例的木构建筑模型,民间...
中国传统木构与匠作系统代表着中国传统手工造物文明的最高集成,给我们留下丰富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传统木构建筑在营造前为检验木结构的合理性和展示建筑外观,匠师们用小木作的工具和技术手法制作小比例的木构建筑模型,民间俗称为“扎小样”或“造小样”,制作出的模型称之为“木样”,这项技艺201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构建筑
建筑外观
小木作
运用与探索
木结构
原文传递
题名
把课堂搬进社区:以上海美术学院艺术设计教学为例
被引量:
4
1
作者
程雪松
费陈丞(文/图)
机构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
上海大学
上海
美术
学院
出处
《公共艺术》
2020年第1期82-89,共8页
文摘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生活的场景。近年来,笔者带领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多次深入基层社区,结合设计教学进行公共艺术创作,参与城镇环境更新实践。本文通过相关案例介绍与分析,探讨如何通过社区公共艺术实践来推动设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大学教育
社区
城市更新
Keywords
Public art
college Education
community
urban renewal
分类号
J50-4 [艺术—艺术设计]
G64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上海咖啡文化的动态信息可视化设计呈现
2
作者
宁建民
赵蕾
机构
上海大学
上海
美术
学院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
出处
《艺术市场》
2023年第10期95-97,共3页
文摘
信息可视化,以通俗易懂的理念传递着各种繁琐的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可视化设计由传统的静态发展为动态,在丰富大众视觉体验的同时承载了更多信息。上海的咖啡产业与文化是衡量上海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一环,成为今天上海的独特名片。本文通过解析上海咖啡文化,并论述其和动态信息可视化相结合的优势,最后进行设计实践,探索上海咖啡文化更多元的传播媒介。
关键词
上海咖啡文化
动态信息可视化
海派咖啡文化
分类号
TP3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原文传递
题名
艺术介入视角下的“乡村可阅读”:以“摩登田野——2022新海派乡村美育展”为例
被引量:
2
3
作者
程雪松
崔仕锦
机构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
上海大学
上海
美术
学院
湖北
美术
学院
环境艺术
学院
出处
《公共艺术》
2022年第1期72-83,共12页
基金
2021年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深化艺教协同,拓展多维融合:建设综合性大学一流环境设计专业”
2021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教融合引领项目“新海派乡村复兴”阶段性成果。
文摘
乡村场域是映射人类社会文化价值的载体和容器,既是具象的物理场域,也是乡民情怀的“发生器”。本文结合“摩登田野”2022新海派乡村美育展及论坛等系列活动,探究艺术介入视角下的“乡村可阅读”,并从“归田”“归家”“归艺”和“归心”四个分主题切入,擎新海派大旗介入乡村营造、修复乡愁记忆、协同美育矩阵、促进产业孵化,重塑村民共建的核心主体,通过艺术介入农旅生产、环境营造、文化传承和乡村治理四个面向,回应新海派乡村美育及振兴的重构与拓展。
关键词
乡村可阅读
艺术介入
新海派乡村
摩登田野
乡村美育
Keywords
rural readability
artistic intervention
New Shanghai village
"Modern Field"
rural aesthetic education
分类号
J124 [艺术—艺术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展览化城市
被引量:
2
4
作者
程雪松
翟磊
机构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
山东省淄博市规划
设计
研究院规划一所
出处
《公共艺术》
2018年第1期63-64,共2页
基金
上海美术学院高水平建设专项经费资助
文摘
展览活动是激活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展会是提升城市影响力的重要依托,展览空间是进行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展览文化是塑造城市魅力的重要媒介。本文主要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讨论,指出城市正在从生活化变得展览化。展览丰富了城市功能,改变了城市结构,重塑了城市面貌,也成为我们理解城市、研究城市、改造城市的契机。
关键词
展览化城市
展览空间
展览文化
Keywords
exhibition city
exhibition space
exhibition culture
分类号
TU984.113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原文传递
题名
低饱和度色彩在插画中的探索与应用
5
作者
艾湘玲
杜士英
机构
上海大学
上海
美术
学院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
出处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93-95,共3页
文摘
色彩在视觉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形状、明暗、肌理等视觉艺术元素相比,色彩更具表达性、鲜明性、直接性和视觉冲击力。色彩心理是人们对客观色彩世界的主观反映。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产生色感时,必然导致人产生某种带有情感的心理活动。本文从庞大的色彩学体系中抽离出低饱和度色彩作为实践和探索的对象,着重研究低饱和度色彩在插画中的应用。通过对低饱和度色彩的定义与插画实践的分析,研究色彩心理学中的心理机制是否能够从视觉上对人的生理与心理有所作用。
关键词
低饱和度色彩
扁平化
插画
心理机制
分类号
J218.5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守文化之根 创华夏之灿
6
作者
李敏
机构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
出处
《天工》
2023年第25期1-1,共1页
文摘
在中华5000年浩瀚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围绕着生存发展和衣食住行,形成了林林总总的手工艺,创造了无数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共同凝结成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之根。它们被各民族世代相传,是中华文化不可再生的、不可替代的基因,并形成了本民族文化的识别性特征,蕴含着几千年农耕文化的智慧和“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和设计源泉。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农耕文化
文化宝库
文化之根
手工艺
识别性
不可替代
审美思想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解构主义视角下戴维·卡森自由版式设计议
7
作者
陆丹丹
江珊
机构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
上海大学
上海
美术
学院
出处
《艺术市场》
2024年第8期100-101,共2页
文摘
解构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起源于哲学领域的理论框架。本文以美国平面设计师戴维·卡森(David Carson)的设计作品为主要案例,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对其作品的解构性进行探讨和研究。首先概述解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设计,然后讨论自由版式设计,探寻戴维·卡森自由版式中的解构主义,最后结合其设计作品案例分析解构特征及其设计风格对设计工作者的启示。
关键词
解构主义设计
自由版式设计
戴维·卡森
分类号
H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以无厚入有间:关于设计本质的追问
被引量:
1
8
作者
程雪松
崔仕锦
机构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
上海大学
上海
美术
学院
出处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25,共3页
文摘
作为一种具有预见性和策略性的智能行为,设计是人类面对多重现实因素的制约,结构化定义问题并解答的过程。“间性”具有克服主客体间的二分模式、强调共在性特征、寻觅对话交互的内涵。设计以“间性”之特质联结“理论与实践”“学科与专业”和“艺术与科技”等,为社会发展提供调节与疏导,为技术迭变寻找“人化”媒介。
关键词
设计本质
间性
理论与实践
学科与专业
艺术与科技
分类号
J50-02 [艺术—艺术设计]
原文传递
题名
咫尺楼台--非遗“木样”的运用与探索
被引量:
2
9
作者
穆杰
机构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
出处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6-147,共2页
文摘
中国传统木构与匠作系统代表着中国传统手工造物文明的最高集成,给我们留下丰富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传统木构建筑在营造前为检验木结构的合理性和展示建筑外观,匠师们用小木作的工具和技术手法制作小比例的木构建筑模型,民间俗称为“扎小样”或“造小样”,制作出的模型称之为“木样”,这项技艺201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关键词
木构建筑
建筑外观
小木作
运用与探索
木结构
分类号
TU759.1 [建筑科学—建筑技术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把课堂搬进社区:以上海美术学院艺术设计教学为例
程雪松
费陈丞(文/图)
《公共艺术》
2020
4
原文传递
2
上海咖啡文化的动态信息可视化设计呈现
宁建民
赵蕾
《艺术市场》
2023
0
原文传递
3
艺术介入视角下的“乡村可阅读”:以“摩登田野——2022新海派乡村美育展”为例
程雪松
崔仕锦
《公共艺术》
2022
2
原文传递
4
展览化城市
程雪松
翟磊
《公共艺术》
2018
2
原文传递
5
低饱和度色彩在插画中的探索与应用
艾湘玲
杜士英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守文化之根 创华夏之灿
李敏
《天工》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解构主义视角下戴维·卡森自由版式设计议
陆丹丹
江珊
《艺术市场》
2024
0
原文传递
8
以无厚入有间:关于设计本质的追问
程雪松
崔仕锦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1
原文传递
9
咫尺楼台--非遗“木样”的运用与探索
穆杰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