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饱水木质文物的定型加固保护研究进展
1
作者 徐庆蒙 黄晓 +1 位作者 罗宏杰 朱金萌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6-1017,共12页
饱水木质文物的定型加固保护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质法.物理法是通过改变气液界面张力,从而减弱因木材内液体蒸发产生内应力所导致的木材变形,具有定型作用,而无加固作用.化学法是通过加固材料的介入对饱水木材同时起到脱水和... 饱水木质文物的定型加固保护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质法.物理法是通过改变气液界面张力,从而减弱因木材内液体蒸发产生内应力所导致的木材变形,具有定型作用,而无加固作用.化学法是通过加固材料的介入对饱水木材同时起到脱水和加固作用,加固的原理包括填充、键合细胞壁,但是由于加固材料的渗透难以控制,而且随时间变化加固材料的降解及其与木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木质文物的进一步损坏.由于生物质材料与木材组分相容性较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生物质材料被用来加固保护饱水木材,但是生物质材料的分子量、粒径、溶液黏度等因素,以及木质文物与生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阻碍了生物质材料在饱水木质文物中的渗透,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已有研究大多针对新型加固材料的研发,鲜有对携带加固材料所需介质对木材影响的研究,未来应更多研究介质对文物保护效果的影响,且更多利用材料化学领域表征方法来评估文物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水木质文物 定型加固 保护材料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土遗址加固材料的对比研究——以陕西临潼地区某大型土遗址为例
2
作者 杜之琳 朱建锋 +3 位作者 马涛 赵西晨 罗宏杰 刘森彪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4-92,共9页
大型土遗址的有效保护历来是行业的一大难题,尤其是位于半干旱地区的土遗址,由于受到风、雨、冻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同时面临着干、湿环境下所共有的保护难题。为找到适合的加固保护材料,选取目前常用的四种材料进行对比,分别是无机材... 大型土遗址的有效保护历来是行业的一大难题,尤其是位于半干旱地区的土遗址,由于受到风、雨、冻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同时面临着干、湿环境下所共有的保护难题。为找到适合的加固保护材料,选取目前常用的四种材料进行对比,分别是无机材料高模数硅酸钾(PS)、有机材料改性聚乙烯醇(SH)、纳米纤维素材料改性羧甲基纤维素钠(M-CMC)以及纤维素纳米晶须(CNC),深入研究它们对陕西临潼地区某大型墓葬土遗址表面硬度、抗压强度、耐冻融、耐盐、耐水、色度和透气性等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含水率为12%的半干旱土体模拟中,M-CMC材料加固的样品整体力学性能良好,SH材料加固后的土体耐久性显著提高,这两种材料适合半干旱地区土遗址加固应用,并符合土遗址保护的色差及透气性等兼容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土遗址 加固保护 对比试验
下载PDF
红外技术在文物科学保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张悦 黄继忠 《自然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217-224,共8页
无损检测是文物科学保护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其中红外技术因其非接触、非破坏、高效率、适用性广、安全性好等诸多优势而得到普遍应用。在简要介绍红外技术相关原理和特点的基础上,综述了红外摄影、红外光谱和红外热成像应用于该领域所... 无损检测是文物科学保护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其中红外技术因其非接触、非破坏、高效率、适用性广、安全性好等诸多优势而得到普遍应用。在简要介绍红外技术相关原理和特点的基础上,综述了红外摄影、红外光谱和红外热成像应用于该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发现不同技术在表征文物影像特征、内部结构以及物理化学性质方面各有成效。红外技术能够挖掘各种类型文物的价值、工艺、病害和修复历史等隐藏信息,为其科学认知和保护提供定性甚至定量参考依据,因此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技术 无损检测 文物保护
下载PDF
我国建筑遗产保护方向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4
作者 彭宁波 王逢睿 +1 位作者 孙博 董云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3年第3期237-246,共10页
建筑遗产保护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型交叉学科,建立中国自己的遗产保护科学体系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学科的发展历史、学科特点、人才需求和培养现状的论述和分析,明晰了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学科和事业发展具有的迫切性... 建筑遗产保护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型交叉学科,建立中国自己的遗产保护科学体系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学科的发展历史、学科特点、人才需求和培养现状的论述和分析,明晰了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学科和事业发展具有的迫切性、独特性和专业交叉性。从不同学科视角探明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应以保护行业的需求为导向,并进一步明确建筑遗产保护人才培养目标。最后,本文从注重本质、建立知识体系、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等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筑遗产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包括提倡多学科合作、设立专业化课程、加强实践教育和实习、建立行业和校内导师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本文所建议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建筑遗产保护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事业的推进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遗产保护 专业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体系
下载PDF
新型氟硅丙烯酸树脂镀膜技术在榆木类木构古建筑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璐璐 崔永梅 +4 位作者 李小伟 王辉 翟红艳 罗宏杰 郝健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5-54,共10页
本工作以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左拔镇云山村晚清时期的榆木木构民居建筑为保护研究对象,从新型氟硅丙烯酸树脂材料的分子设计、镀膜剂配方与涂布工艺的优化等方面入手,对该地区榆木类古建筑的镀膜保护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甲... 本工作以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左拔镇云山村晚清时期的榆木木构民居建筑为保护研究对象,从新型氟硅丙烯酸树脂材料的分子设计、镀膜剂配方与涂布工艺的优化等方面入手,对该地区榆木类古建筑的镀膜保护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与丙烯酸酯等单体的多元共聚制备得到的氟硅丙烯酸树脂镀膜剂,具有良好的耐化学腐蚀性、耐候性、疏水疏油性、抑菌、超薄、高透光性(无反光)和阻燃等综合特性。该镀膜剂可采用传统涂布工艺,涂布与成膜过程无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可实现对木质材料纤维微结构表面的有效包覆,在不改变榆木类木构古建筑外观的情况下,实现对榆木类木构古建筑的有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硅材料 榆木类木构建筑 镀膜剂
下载PDF
银沟遗址出土唐至元代青瓷的化学组成与呈色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罗晨琛 王莹 +7 位作者 赵可心 王芬 朱建锋 罗宏杰 于春雷 黄晓娟 宁红军 王甜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7,共11页
为揭示银沟遗址出土唐到元代青瓷的原料特征与呈色特点,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色度仪和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研究青瓷胎釉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与釉面呈色。研究结果表明:(1)金代青瓷胎中主要氧化物SiO_(2)、Al_(2... 为揭示银沟遗址出土唐到元代青瓷的原料特征与呈色特点,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色度仪和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研究青瓷胎釉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与釉面呈色。研究结果表明:(1)金代青瓷胎中主要氧化物SiO_(2)、Al_(2)O_(3)含量与其他各代有显著差异。唐代到金代胎中呈色元素TiO_(2)、Fe2O3含量逐渐降低,使得胎色从灰黑过渡到灰白。但是元代胎中的铁含量较高,而钛含量偏低,使得胎色偏黄色。(2)宋代青釉中的K2O、Al_(2)O_(3)、SiO_(2)含量均处于较高的水平,釉高温黏度大,釉中气泡密集并且尺寸不均匀。金代、元代釉中CaO含量较高,釉面多开片。主要呈色元素Fe2O3在唐代青瓷中含量较低,宋代,元代含量较高。(3)五代到元代青瓷釉色从冷色调蓝绿向暖色调黄绿转变,与釉中Fe元素价态和配位的变化有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沟遗址 青瓷 唐到元时代 特征特点 化学组成
原文传递
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γ'-Co3(V,M)(M=Ti,Ta)相的结构稳定性、力学和热力学性质 被引量:1
7
作者 袁文翎 姚碧霞 +2 位作者 李喜 胡顺波 任伟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1-272,共12页
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并结合准谐德拜模型,对Co基高温合金中γ'-Co_(3)(V,M)(M=Ti,Ta)相的结构稳定性、热力学性质以及有限温度下的力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讨论.结果表明,γ'-Co_(3)(V,M)相能以L1... 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并结合准谐德拜模型,对Co基高温合金中γ'-Co_(3)(V,M)(M=Ti,Ta)相的结构稳定性、热力学性质以及有限温度下的力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讨论.结果表明,γ'-Co_(3)(V,M)相能以L12结构稳定存在,其具有良好的抵抗变形的能力.γ'-Co_(3)(V,Ti)相的热力学性能对温度的敏感性要大于γ'-Co_(3)(V,Ta)相,且γ'-Co_(3)(V,M)相具有高温稳定性.在有限温度下,随着温度的升高,γ'-Co_(3)(V,M)相由塑性材料向脆性材料过渡转变,而且,除了硬度性能有所提升外,γ'-Co_(3)(V,MM=Ti,Ta)相的力学性能均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合金 第一性原理 结构稳定性 热力学性质
下载PDF
新生代太行山南段成山过程研究
8
作者 龚明权 马寅生 +1 位作者 黄继忠 徐金明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4-120,共7页
从太行山南段地貌面特征、分布、变形、变形时间四个方面对太行山南段隆升过程作了详细研究,认为:太行山南段新生代以来的隆升过程具间歇性,并估算了各阶段的隆升幅度,进而推测出太行山南段相对差异隆升成山的主要发生时期;对太行山南... 从太行山南段地貌面特征、分布、变形、变形时间四个方面对太行山南段隆升过程作了详细研究,认为:太行山南段新生代以来的隆升过程具间歇性,并估算了各阶段的隆升幅度,进而推测出太行山南段相对差异隆升成山的主要发生时期;对太行山南段和中段普遍发育的“U”形谷的形成时代进行了论证。最后得出:太行山南段构造地貌的形成是不同区块差异活动的结果,纵向上中部活动剧烈,南北两端次之,横向上具有东侧强西侧弱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升 太行山 夷平面 “U”形谷
下载PDF
西安凤栖原家族墓出土漆箱外形数字化复原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莹 赵西晨 +3 位作者 于翰超 汤润历 朱建锋 罗宏杰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37,共7页
西汉漆器具有较高的艺术、历史以及社会价值,但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多因长时间埋藏而严重变形,漆器的结构与纹饰的低畸变获取非常困难,直接影响到漆器的原真性复原。为此,本研究以西安凤栖原张安世家族墓葬群中的大型漆箱为研究对象,利... 西汉漆器具有较高的艺术、历史以及社会价值,但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多因长时间埋藏而严重变形,漆器的结构与纹饰的低畸变获取非常困难,直接影响到漆器的原真性复原。为此,本研究以西安凤栖原张安世家族墓葬群中的大型漆箱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扫描、多角度二维拍照、实体非接触测量等多种数字化技术方法,通过多技术手段的交叉、融合和比较印正,成功获得了西汉漆箱及纹饰的规格与形状,为高度形变出土漆器的原真性复原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漆器 数字化复原 图像处理 漆箱外形 漆箱纹饰
下载PDF
考古现场极脆弱文物固型提取——以西安黄渠头M553耳室竹笥提取为例
10
作者 沈科妗 张亚旭 +1 位作者 赵西晨 黄晓 《文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6,共6页
本文以陕西省黄渠头工地M553耳室出土的竹笥为例,针对极脆弱文物,采用临时固型材料薄荷醇进行快速提取,并用预加固措施增强其强度。实验中比较了五种预加固材料的效果,最终选择超支化有机硅和改性纳米纤维素进行竹笥的预加固处理。预加... 本文以陕西省黄渠头工地M553耳室出土的竹笥为例,针对极脆弱文物,采用临时固型材料薄荷醇进行快速提取,并用预加固措施增强其强度。实验中比较了五种预加固材料的效果,最终选择超支化有机硅和改性纳米纤维素进行竹笥的预加固处理。预加固后的竹笥在使用薄荷醇提取后能够保持其在墓室的初始状态、色度、蓬松度和原始位置。薄荷醇挥发后,竹笥不再出现粉化现象。研究表明,预加固结合薄荷醇提取的方法在考古发掘中对于脆弱文物的保护和提取具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笥 薄荷醇 预加固 临时固型提取
下载PDF
西安东岳庙壁画调查保护历史与价值评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宏才 《文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1-41,共11页
中国寺观壁画系统中,西安东岳庙壁画占有重要位置。本文基于田野调查所获诸多鲜为人知文献、图像资料基础,通过对比、互证等方法途径,首次对东岳庙壁画调查保护历史以及价值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其中壁画调查保护历史梳理与基于历... 中国寺观壁画系统中,西安东岳庙壁画占有重要位置。本文基于田野调查所获诸多鲜为人知文献、图像资料基础,通过对比、互证等方法途径,首次对东岳庙壁画调查保护历史以及价值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其中壁画调查保护历史梳理与基于历史轨迹勾勒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思考,尤具一定历史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岳庙壁画 调查保护 价值 利用
下载PDF
薄荷醇作为临时固型材料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冯丹 齐孝蕾 +4 位作者 郝健 王辉 李小伟 罗宏杰 崔永梅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2-117,共6页
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考古发掘时,对于丝绸、纸张、壁画、岩画等脆弱文物遗迹的提取是考古工作的重点。为完整提取脆弱遗迹保证重要考古资料不遗失,需要在考古挖掘现场对脆弱遗迹进行临时加固。薄荷醇作为新型考古发掘现场... 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考古发掘时,对于丝绸、纸张、壁画、岩画等脆弱文物遗迹的提取是考古工作的重点。为完整提取脆弱遗迹保证重要考古资料不遗失,需要在考古挖掘现场对脆弱遗迹进行临时加固。薄荷醇作为新型考古发掘现场临时固型提取材料,已在考古工地上成功应用,也引起了国外考古学界同行的高度关注。本工作总结了薄荷醇的基本性能和使用方法,并介绍了其作为临时固型材料在保护修复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以薄荷醇衍生物为主体,设计合成具有梯度熔点、梯度加固强度和梯度挥发时间的临时固型材料,可为考古现场提供多样化、多功能集成化、高效便捷的固型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保护 薄荷醇 固型材料
下载PDF
冻融循环下古砖砌体的受压破坏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曹新宇 逯兴邦 +1 位作者 汤永净 徐金明 《结构工程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2-128,共7页
环境变迁对古砖砌体受力性能有直接影响。基于大气环境实验舱对山西某地古砖进行了不同次数的冻融循环抗压试验,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分析了试件裂缝的特征,分析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对古砖砌体抗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古砖砌体中部产生的... 环境变迁对古砖砌体受力性能有直接影响。基于大气环境实验舱对山西某地古砖进行了不同次数的冻融循环抗压试验,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分析了试件裂缝的特征,分析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对古砖砌体抗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古砖砌体中部产生的裂缝宽度最小;冻融循环次数为20次时古砖砌体的开裂荷载和破坏荷载较大;开裂荷载与破坏荷载差值大于190 k N时,裂缝平均宽度在1.8 mm上下波动;经冻融循环的古砖砌体,破坏特征的第一阶段显著提前出现,进入第一阶段时对应的荷载与破坏荷载百分比平均值为35.16%。研究成果对古建筑受力性能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砖砌体 破坏 冻融循环 裂缝宽度
下载PDF
砂岩石质文物灌浆材料的成分设计及多场景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晓飞 魏小红 +4 位作者 朱建锋 罗宏杰 王芬 施佩 张彪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13-520,共8页
为了制备出性能可调且满足多场景应用的砂岩石质文物灌浆材料,采用四角配料法,以水硬性石灰(NHL2)、硫铝酸盐水泥(SAC)、偏高岭土(MK)和水性环氧树脂(WER)为原料,制备出不同配方的灌浆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凝结时间、流动性、粘接强度... 为了制备出性能可调且满足多场景应用的砂岩石质文物灌浆材料,采用四角配料法,以水硬性石灰(NHL2)、硫铝酸盐水泥(SAC)、偏高岭土(MK)和水性环氧树脂(WER)为原料,制备出不同配方的灌浆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凝结时间、流动性、粘接强度等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NHL2和MK含量较高的灌浆材料,抗压强度和粘接强度较低,适用于修复壁画或镶嵌图案。SAC和WER含量较高的灌浆材料,抗压强度和粘接强度较高,适用于修复断崖、悬岩型砂岩石质文物。WER和MK含量较高的灌浆材料,韧性和变形能力良好,适用于修复易受外界应力的砂岩石质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石质文物 灌浆材料 四角配料法 性能调控 多场景应用
下载PDF
云冈石窟砂岩水汽扩散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黄继忠 郑伊 +1 位作者 张悦 章云梦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0-378,共9页
云冈石窟众多风化病害的产生由水引起,而水汽扩散是环境与砂岩之间进行水分相互交换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2种云冈砂岩利用湿杯法开展水汽扩散试验,重点研究风化程度和环境相对湿度梯度对扩散特性的影响,并对水汽扩散模式及相关参数进行... 云冈石窟众多风化病害的产生由水引起,而水汽扩散是环境与砂岩之间进行水分相互交换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2种云冈砂岩利用湿杯法开展水汽扩散试验,重点研究风化程度和环境相对湿度梯度对扩散特性的影响,并对水汽扩散模式及相关参数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水汽透过砂岩扩散的总量随时间线性增加,且风化程度和环境湿度梯度的增大促进了扩散作用;云冈砂岩中的水汽扩散模式属于过渡型扩散,水汽扩散系数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差不大,主要与孔隙率呈正相关。现实环境中长期持续的水汽扩散作用对石窟浅表层砂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和风化过程影响显著,研究成果为揭示云冈石窟砂岩风化病害形成机理和开展相关预防性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扩散系数 孔隙率 风化 文物保护
下载PDF
云冈石窟顶部土层水盐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成 孙文静 +1 位作者 黄继忠 任建光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0-81,共12页
可溶盐是石质文物风化的重要原因,其聚集、运移与水密不可分。石窟顶部土层中的盐是云冈石质文物内部盐分的重要来源,因而研究石窟顶部土层中的水盐分布特征对未来减小可溶盐在石质文物内部的聚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云冈石窟... 可溶盐是石质文物风化的重要原因,其聚集、运移与水密不可分。石窟顶部土层中的盐是云冈石质文物内部盐分的重要来源,因而研究石窟顶部土层中的水盐分布特征对未来减小可溶盐在石质文物内部的聚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云冈石窟顶部不同位置、不同深度土层的饱和渗透系数、含水率、孔隙比、可溶盐含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试,并结合取土位置的坡度和植被覆盖率,研究了云冈石窟顶部土层中水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植被覆盖率越高,土体含水量越高;坡度越大,土体含水率越低;土体孔隙比与饱和渗透系数呈线性关系。植被覆盖率、坡度及土体的渗透性能是影响石窟顶部土层水盐分布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率 可溶盐 饱和渗透系数 植被覆盖率 坡度
下载PDF
基于凹凸性和转向角的古陶瓷碎片二次匹配算法
17
作者 刘鹏欢 周强 +4 位作者 王莹 朱建锋 罗宏杰 王露 王甜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56-366,共11页
碎片拼接是古陶瓷修复的关键工作,针对古陶瓷碎片形状随机、数量大、表面纹理弱且存在局部缺损而导致算法的精度较低、匹配时间较长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凹凸性和转向角的古陶瓷碎片二次配算法。在提取古陶瓷碎片轮廓曲线的基础上,通过... 碎片拼接是古陶瓷修复的关键工作,针对古陶瓷碎片形状随机、数量大、表面纹理弱且存在局部缺损而导致算法的精度较低、匹配时间较长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凹凸性和转向角的古陶瓷碎片二次配算法。在提取古陶瓷碎片轮廓曲线的基础上,通过先后使用粗匹配和细匹配的二次匹配组合实现碎片的两两精确匹配。一次粗匹配先通过多边形逼近碎片轮廓曲线,以降低轮廓的复杂性,再提取多边形的顶点凹凸性和顶点转向角构建一次轮廓特征集合,最后利用凹凸互补性和遍历顶点对齐的双模态特征初次匹配算法来寻找大致匹配段,并得到粗匹配点集。二次细匹配先随机选取粗匹配点集中的任意相邻两点点对来提取碎片轮廓片段,以减少轮廓点数量并提高算法效率,再计算轮廓片段的轮廓转向角以提取二次轮廓特征集合,最后利用基于粒子群优化的二次匹配来搜索精确匹配段,并得到细匹配点集。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二维古陶瓷碎片的拼接效果较好,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拼接误差不超过2%,运行时间效率相比已有算法提高了8%~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片拼接 二次匹配算法 轮廓提取 凹凸性 转向角 粒子群优化
下载PDF
TEA-DEC复掺对天然水硬性石灰早期硬化过程的影响
18
作者 魏小红 柴玉梅 +4 位作者 李允峰 罗宏杰 王雯雯 张彪 秦宇星 《重庆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1-151,共11页
天然水硬性石灰(NHL)早期强度低、固化慢的特性影响其在石质文物中的广泛应用,提高NHL早期综合性能是一项具有应用价值的研究。三乙醇胺(TEA)是水泥中常用的早强剂,碳酸二乙酯(DEC)是一种高效稳定的CO_(2)吸收剂,文中将两者复掺改性天... 天然水硬性石灰(NHL)早期强度低、固化慢的特性影响其在石质文物中的广泛应用,提高NHL早期综合性能是一项具有应用价值的研究。三乙醇胺(TEA)是水泥中常用的早强剂,碳酸二乙酯(DEC)是一种高效稳定的CO_(2)吸收剂,文中将两者复掺改性天然水硬石灰浆体,以提高早期硬化反应效率和力学强度。结果表明,复掺改性使TEA与DEC能够发挥出高效的协同作用,促进水化和碳化反应;降低浆体内部的总孔隙率,促使内部更致密、基体结构更稳定;当TEA-DEC复掺参数质量分数为0.3%、0.5%时,综合改性效果最佳,初凝和终凝时间分别缩短了18%和45.5%,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养护28 d时抗压强度可提高27.3%,相当于欧洲标准中NHL5的强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水硬性石灰 三乙醇胺 碳酸二乙酯 水化 碳化
下载PDF
云冈石窟风化砂岩内部水气扩散和凝结规律
19
作者 黄继忠 张红芳 +3 位作者 程远 郑伊 胡金帅 张悦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8-1030,共13页
以云冈石窟砂岩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主设计的试验装置,基于修正的露点温度计算公式和实测的温湿度及电阻变化数据,构建了不同风化程度砂岩内部水气扩散和凝结过程的定量评价方法.结果表明:风化砂岩具有更高的孔隙率和渗透率,更有利于水气... 以云冈石窟砂岩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主设计的试验装置,基于修正的露点温度计算公式和实测的温湿度及电阻变化数据,构建了不同风化程度砂岩内部水气扩散和凝结过程的定量评价方法.结果表明:风化砂岩具有更高的孔隙率和渗透率,更有利于水气扩散和凝结;在水气扩散阶段,风化程度越高,水气向内部扩散速度越快,内部相对湿度越大;在水气凝结阶段,风化程度越高,内部凝结水形成位置越深,凝结时间越短;水气在砂岩内部的凝结深度与其暴露在高湿环境中的时长呈正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揭示风化砂岩内部的水气扩散和凝结规律,为凝结水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砂岩 石质文物 水气扩散 水气凝结 露点温度
下载PDF
富铁原料对铁系析晶釉的影响机制初探 被引量:3
20
作者 施佩 金志伟 +4 位作者 王芬 罗宏杰 朱建锋 叶国珍 张玉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28-1633,共6页
黑釉瓷是我国古代最普遍的色釉瓷品种之一,由于原料易得,故各地都有烧造,尤其在宋代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在古代黑釉中已发现α-Fe_(2)O_(3),ε-Fe_(2)O_(3),Fe_(3)O_(4)等多种铁的氧化物析晶,但关于富铁原料对晶体种类的影响机制却鲜有... 黑釉瓷是我国古代最普遍的色釉瓷品种之一,由于原料易得,故各地都有烧造,尤其在宋代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在古代黑釉中已发现α-Fe_(2)O_(3),ε-Fe_(2)O_(3),Fe_(3)O_(4)等多种铁的氧化物析晶,但关于富铁原料对晶体种类的影响机制却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以汝州大峪青石头、红石头和杭州紫金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超景深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仪(Raman)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进行综合性研究。首先,根据光谱信息,对比分析它们的化学组成、物相以及含铁相的种类。然后,以其单独作为制釉原料,通过显微结构结合光谱信息,研究烧成后含铁相的变化机理。结果表明:青石头中CaO,MgO和K_(2)O的含量高,可以降低釉熔体的高温黏度,增加其流动性,有利于质点的迁移以及晶体的成核、长大。红石头中SiO_(2)的含量仅有61.36%,而且含有方解石晶体,故其熔融温度低,易于形成玻璃相,此时铁元素以离子状态存在。紫金土中SiO_(2)和Al_(2)O_(3)含量高,CaO,MgO和K_(2)O含量低,因而其熔融温度高。将三种富铁原料熔融成釉,青石头釉中部分的α-Fe_(2)O_(3)晶体发生了分解反应,析出黑色的磁铁矿(Fe_(3)O_(4))晶体,而且气泡周围的α-Fe_(2)O_(3)晶体浓度不断提高并随气泡上升到釉面逸出,形成棕红色的晶花,适合作为黑花釉的原料;红石头釉以玻璃相为主,未发现明显的铁析晶,适合作为青瓷釉的原料;紫金土釉中玻璃相含量最少,高含量的SiO_(2)与大尺寸的α-Fe_(2)O_(3)颗粒有利于短棒状ε-Fe_(2)O_(3)晶体的生成,使釉面呈深棕色并伴有金属光泽,适合制备紫金釉。该研究不仅探讨了富铁原料对铁氧化物析晶的种类及其釉色、釉质的影响规律,并揭示了铁氧化物析晶的物理化学过程,对于古代铁系析晶釉的研究以及现代铁磁材料的制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析晶釉 富铁原料 RAMAN α-Fe_(2)O_(3) ε-Fe_(2)O_(3)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