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9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1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2期I0001-I0001,I0002,共2页
关键词 上海市传染病医院 临床进修 公共卫生 复旦大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产科肝病监护中心 三级甲等医院 疾病控制中心
下载PDF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HIV抗体免费检测总结
2
作者 郑毓芳 刘莉 +3 位作者 张仁芳 齐唐凯 王江蓉 卢洪洲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9年第2期194-196,共3页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上海惟一一家收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定点医院,同时也是上海市惟一一家除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以外可进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免费检测的医疗机构。我院的HIV抗体免费检测工作自2...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上海惟一一家收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定点医院,同时也是上海市惟一一家除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以外可进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免费检测的医疗机构。我院的HIV抗体免费检测工作自2005年底开始在市区门诊部展开,对发生高危行为后的人群及不明原因自愿检测者提供免费HIV抗体初筛检测。现将这批人群的具体情况进行总结,一定程度上可帮助医疗工作者了解上海地区HIV抗体检测的开展情况与筛查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检测 初筛
下载PDF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脊柱外科临床诊疗规范
3
作者 杨广令 顾宇彤 +3 位作者 张雪松 石磊 沈银忠 卢洪洲 《中国临床医学》 2020年第3期349-355,共7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染性较强,虽此病以轻症为主,但仍有一定病死率。尽管世界各国都采取相应措施,但COVID-19患者数量仍持续增加,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截至2月26日全国累计确诊78191例,死亡2718例。今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难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染性较强,虽此病以轻症为主,但仍有一定病死率。尽管世界各国都采取相应措施,但COVID-19患者数量仍持续增加,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截至2月26日全国累计确诊78191例,死亡2718例。今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难免会有COVID-19患者,外科医护及相关人员在积极救治患者的同时,自身防护也非常重要,应避免发生因手术导致医护交叉感染。为规范脊柱外科患者合并这一新发传染病的诊治,特制定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关于“脊柱外科患者合并COVID-19”的诊疗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外科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仇成豪 卢洪洲 +3 位作者 宋冰 凌云 刘鑫喆 朱婷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9-565,共7页
目的·探讨上海市本地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感染人群发病的一般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3月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住院并确... 目的·探讨上海市本地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感染人群发病的一般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3月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住院并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3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利用R语言的统计学运算公式,分别对患者的住院天数、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升高天数(超敏天数)、肺部CT好转天数(CT天数)、咽拭子核酸检测转阴天数与其主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影响上述4个变量的关联因素。结果·在320例患者中,轻型患者占6.25%、普通型占83.44%、重型占6.88%、危重型占3.44%,其中91.25%有湖北接触史,79.06%有发热症状,46.56%有咳嗽,21.56%有咳痰,15.31%有疲劳感。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乳酸脱氢酶浓度、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浓度、IL-6浓度分别与上述4个变量呈正相关(均P<0.05),白蛋白浓度与超敏天数呈负相关(P=0.018),CD4^+细胞计数与CT天数、核酸转阴天数呈负相关(均P<0.05)。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浓度与住院天数、CT天数、超敏天数呈负相关(均P<0.05),分型与住院天数、超敏天数、CT天数、核酸转阴天数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上海市本地患者以普通型多见,发热、咳嗽、疲劳为常见症状,多伴有肺部CT异常。该类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与疾病分型、PCT及IL-6浓度、CD4^+细胞等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超敏C反应蛋白 肺部CT 核酸转阴天数 住院天数
下载PDF
上海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快速推进模式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晓雨 韩一哲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1年第4期367-372,共6页
目的建立临床快速推进模式,并为其他机构或组织能够快速有效推进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上海市2019级公共卫生医师(简称公卫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资料,采用访谈法、现场调查法、归纳推理法、类比推理法及穷极推理法进... 目的建立临床快速推进模式,并为其他机构或组织能够快速有效推进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上海市2019级公共卫生医师(简称公卫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资料,采用访谈法、现场调查法、归纳推理法、类比推理法及穷极推理法进行总结整理分析。结果公卫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快速推进模式包括四个维度构建。一是前期筹备维度:为公卫医师临床培训全面开展做好目标体系、配套措施和资源储备;二是临床践行维度:全面有序落实公卫医师临床培训实施方案和考核工作;三是持续优化维度:临床培训实时跟进,做好信息反馈,以达到及时改进前期筹划和运行中不足之处,并为后期规范化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做好资料储备;四是诸目标干预维度:注重重点领域、重要环节和重大事项的问题解决,以保证各项培训工作在临床快速推进中能够顺利开展。该模式下,通过9个月的临床培训,使公卫医师获得基本的临床事务处置能力。结论临床快速推进模式的核心是选用复合型人才进行垂直管理,统筹规划全面实施公卫医师临床培训事务,并及时干预培训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卫生医师 临床培训 规范化培训
下载PDF
上海市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报道 被引量:9
6
作者 殷科珊 欧强 +1 位作者 沈勇 卢洪洲 《微生物与感染》 2009年第2期101-102,共2页
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一种新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流涕、咽痛、咳嗽、头痛、腹泻等。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治疗甲型H1N1流感有效。本文报道上海市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 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一种新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流涕、咽痛、咳嗽、头痛、腹泻等。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治疗甲型H1N1流感有效。本文报道上海市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这种新发流感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奥司他韦
下载PDF
上海市某医院艾滋病合并梅毒病例特征分析及影响因素探讨
7
作者 郑方 高丹红 +1 位作者 张雨 沈银忠 《微生物与感染》 CAS 2022年第1期30-34,共5页
为了解近年来上海市艾滋病合并梅毒患者的特征及变化趋势,探讨艾滋病患者合并梅毒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收集了2013—2019年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简称临床中心)诊断为艾滋病合并梅毒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详细查询研究对... 为了解近年来上海市艾滋病合并梅毒患者的特征及变化趋势,探讨艾滋病患者合并梅毒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收集了2013—2019年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简称临床中心)诊断为艾滋病合并梅毒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详细查询研究对象的住院登记资料和病史,本文整理出用于研究的资料,并将研究对象分为艾滋病合并梅毒组和艾滋病不合并梅毒组。结果显示,临床中心艾滋病患者中有10.55%合并梅毒;2013—2019年临床中心艾滋病合并梅毒感染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17.640,P<0.05),每年7—8月份为收治高峰期。患者主要来源于本地居民(占55.49%),男女性别比为14∶1,平均年龄为38±12岁。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艾滋病合并梅毒的因素有性别、年龄、病例来源和CD4+T细胞计数,其中本地来源、年龄在21~40岁、男性和CD4+T细胞计数≤500/μL是艾滋病患者合并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研究提示,上海市艾滋病合并梅毒感染病例数呈上升趋势,重点防控人群是上海市青壮年男性居民,应提高对此类人群的主动监测能力,加大筛查力度,做好健康教育;重点防控时间是每年7、8月份,应精准防控以期取得明显效果。本研究为上海市此类疾病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梅毒 病例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海最初10例新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临床特点 被引量:7
8
作者 黄绍萍 卢水华 卢洪洲 《临床肺科杂志》 2010年第3期303-304,307,共3页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今年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2009年5月24日~2009年6月15日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甲型H1N1流感最初10例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结果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临床特点:①10例患...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今年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2009年5月24日~2009年6月15日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甲型H1N1流感最初10例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结果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临床特点:①1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0.1岁(18~47岁);全部为输入性病例,感染地区为美国(70%),澳大利亚(30%)。②起病急、发病到住院时间平均为2.7天;潜伏期平均为4.3天;首发症状多为发热(70%),大多数为中低热、持续1~4天。主要症状和体征为发热(100%)、咳嗽(80%)、咽痛(50%),咽部充血(100%)和扁桃体肿大(50%)等,症状持续时间为1~7天。少数患者可出现病毒性肺炎(20%),无重症病例。③WBC多数正常,没有显著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上升或下降;C反应蛋白升高和CD4+下降比较常见。④全部病例给予奥司他韦治疗,流感病毒转阴时间1~6天,中位时间4天。结论上海出现的甲型H1N1流感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感染者大多表现出轻微的症状,很快痊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甲型H1N1流感 发病年龄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下载PDF
恩替卡韦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随机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苗慧 杨宗国 +6 位作者 吕震 陆云飞 徐庆年 钱方兴 陈建杰 张云鹏 陈晓蓉 《肝脏》 2013年第8期555-558,共4页
目的评价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组病例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单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内服外敷;观察肝功能、凝血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超声、肝脏硬度值及中医证候积分。... 目的评价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组病例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单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内服外敷;观察肝功能、凝血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超声、肝脏硬度值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药内服外敷治疗24周患者ALT、AST、TBil、Alb、PT明显改善(P<0.01或P<0.05);治疗48周AST、Alb、PT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24周HA、LN、PⅢP、Ⅳ-C及48周时HA、LN、Ⅳ-C均明显改善(P<0.01)。肝脏硬度值(LSM)基线水平比较,治疗组较高(P<0.01),治疗48周后,治疗组LSM下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内服外敷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48周时,HBsAg滴度下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48周脾脏厚度缩小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24周中医证候积分未见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48周显效率明显提高(P<0.01),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3%比85%,P>0.05)。结论中药内服外敷可有效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抑制肝纤维化及脾肿大进展程度,改善中医临床证候,对HBV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服外敷 恩替卡韦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上海地区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特点与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表现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粟 袁敏 +4 位作者 宋凤祥 施楠楠 单飞 蒋超 施裕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1-587,共7页
目的总结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胸部CT表现,探讨病情好转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提供经验。方法收集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3月5日在我院诊治的25例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病例资料... 目的总结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胸部CT表现,探讨病情好转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提供经验。方法收集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3月5日在我院诊治的25例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治愈出院患者与未治愈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并进一步分析治愈出院患者在进展期和恢复期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观察患者胸部CT基本表现,并使用基于CT影像的智能化肺炎病灶定量分析软件定量病灶体积百分比,评估肺部病灶随病程变化的演变特点。结果25例(3例死亡)COVID-19患者中男19例、女6例,年龄为65(63,75)岁,BMI为25.60(23.51,28.65)kg/m^2,22例有明确流行病学史,首发症状以发热(22例)、咳嗽(14例)最常见,18例合并基础疾病。12例治愈出院(中位住院时间为25.5 d)、13例未治愈(死亡3例、住院时间>25 d且病情未缓解者10例)。与未治愈患者相比,治愈出院患者的BMI较低,从发病至进展为重型或危重型的时间较长,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是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治愈出院的独立保护因素(P=0.031)。12例治愈出院患者恢复期淋巴细胞绝对值、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进展期,CRP水平、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水平均低于进展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1例患者于进展期行胸部CT检查,均表现为双肺多肺叶以外周带及背侧分布为主的磨玻璃影与实变影,其中胸膜增厚20例,双侧少量胸腔积液9例,纵隔淋巴结肿大8例;12例治愈出院患者恢复期均复查胸部CT,均表现为病灶不同程度吸收好转,部分形成不规则纤维网格影或条索影,胸膜增厚及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均有不同程度吸收。由定量分析病灶体积随病程变化的曲线图可见,12例治愈出院COVID-19患者病灶体积百分比在进展期明显增高,吸收期降低,呈倒V形;未治愈患者病灶体积百分比在进展期(≥2次CT检查者9例)呈快速上升型。结论上海地区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多年龄较大、BMI偏高、合并基础疾病。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BMI低、病情进展慢、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有利于其病情恢复。胸部CT主要表现为以肺外周带及背侧分布为主的多发磨玻璃影与实变影,多累及胸膜。淋巴细胞绝对值、CRP、CD4^+T淋巴细胞计数、ESR和降钙素原等实验室指标及胸部CT影像学检查对COVID-19的诊断、病情监测与预后判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重型 危重型 临床表现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T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
11
作者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肝学组 李太生 +1 位作者 曹玮 沈银忠 《传染病信息》 2023年第6期481-491,共11页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患者接受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得以控制,病死率显著降低;然仍有部分患者CD4^(+)T细胞计数恢复不佳,这部分患者被称为免疫功能重建不全者(INR)。研究发现该类患者发生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非艾滋病并发症及...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患者接受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得以控制,病死率显著降低;然仍有部分患者CD4^(+)T细胞计数恢复不佳,这部分患者被称为免疫功能重建不全者(INR)。研究发现该类患者发生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非艾滋病并发症及死亡的风险均显著增高。然而目前尚无INR患者的统一定义,缺乏早期预警指标、药物治疗及临床干预措施,亟待进一步规范INR的临床管理。因此,本文讨论了INR诊断和治疗中面临的多个临床问题,包括其定义、发病机制、预后、临床监测、临床诊疗和管理等,并根据证据质量进行分级推荐,形成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免疫重建不全 机会性感染 非艾滋并发症临床诊疗
下载PDF
上海地区艾滋病患者初始一线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药物更换原因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郑毓芳 刘莉 +4 位作者 张仁芳 沈银忠 齐唐凯 王江蓉 卢洪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对上海地区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初始治疗艾滋病患者各种治疗药物更换的时间、原因及例次频率进行研究,从而比较各种药物的耐受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 154例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艾滋病患者初始治疗方案中每种药物在开始使... 目的对上海地区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初始治疗艾滋病患者各种治疗药物更换的时间、原因及例次频率进行研究,从而比较各种药物的耐受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 154例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艾滋病患者初始治疗方案中每种药物在开始使用后的不同时间段内被更换的最常见原因以及发生更换的例次频率。结果启动ART后的3个月内更换治疗药物的原因以奈韦拉平(NVP)导致的严重皮疹、依非韦伦(EFV)导致的严重皮疹和齐多夫定(AZT)导致的中性粒细胞(ANC)<0.75×109/L为主。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因AZT导致的严重贫血、NVP导致的肝毒性更换药物的患者增多。治疗超过1年后患者更换药物的原因多集中于司他夫定(d4T)所致的外周神经损害、脂肪萎缩、血脂异常以及发生治疗失败。因各种原因更换药物共352例次,其中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为302例次(26.17%),治疗失败为50例次(4.33%)。d4T治疗满1年后因血脂异常、脂肪萎缩及治疗失败发生更换药物的例次频率逐渐增加;AZT的更换原因主要为重度骨髓抑制,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开始ART后的6个月内;EFV更换的例次较少;NVP更换主要原因为严重皮疹和3级以上肝毒性,在开始治疗后的1个月内发生频率较高。结论在ART过程中,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长短不同,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也不相同。部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范围较大。不良反应仍是影响患者依从性、抗病毒疗效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不良反应 治疗失败 更换药物
下载PDF
新型甲型H1N1流感6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黄绍萍 张占卿 +3 位作者 卢洪洲 胡芸文 周志统 袁正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9-261,共3页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09年5月24日至7月1日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甲型H1N1流感68例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结果:68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临床特点:(1)不同性...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09年5月24日至7月1日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甲型H1N1流感68例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结果:68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临床特点:(1)不同性别和各年龄段均可感染和发病,但主要见于青少年,女性患者偏多。(2)首发症状多为发热,大多数为中低热,发热持续时间为1~4d;主要症状包括发热(98.5%)、咳嗽(83.8%)、咽痛(52.9%);主要体征为咽部充血(95.6%)、扁桃体肿大(54.4%);少数患者可出现病毒性肺炎。(3)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和前白蛋白下降比较常见。(4)在奥司他韦治疗的前提下,患者病毒转阴时间1~7d,中位时间4d。结论:此次甲型H1N1流感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并在不同国家扩散。该次流行期间的感染者大多表现出轻微的症状,患者很快痊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病毒A型 H1N1 亚型 临床特征
下载PDF
ELISPOT辅助临床结核病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朱召芹 卢水华 +9 位作者 王瑶娟 熊延青 刘晓茜 万延民 席秀红 许艳 张仁芳 施裕新 卢洪洲 Douglas Lowrie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0-363,共4页
目的探讨ELISPOT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离TB患者54例和非TB患者52例的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并采用以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ESAT-6和CFP-10为抗原的ELISPOT试验技术进行结核分枝杆菌(Mtb)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检测,同... 目的探讨ELISPOT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离TB患者54例和非TB患者52例的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并采用以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ESAT-6和CFP-10为抗原的ELISPOT试验技术进行结核分枝杆菌(Mtb)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检测,同时做痰涂片、痰培养、PPD试验和胶体金法检测。以临床明确诊断为标准,比较分析评价不同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TB-ELISPOT的敏感度(Se)90.7%、特异度(Sp)96.15%、阳性预测值(PPV)0.96、阴性预测值(NPV)0.91、阳性似然比(+LR)23.55和阴性似然比(-LR)0.1;胶体金法的Se 59.26%、Sp 88.46%、PPV0.84、NPV 0.68、+LR 5.14和-LR 0.46;PPD试验的Se 64.81%、Sp 82.69%、PPV 0.80、NPV 3.74、+LR 0.69和-LR 0.43;痰涂片的Se 40.74%、Sp 100.00%、PPV 1.0、NPV 0.62、+LR>10和-LR0.52;痰培养的Se 25.93%、Sp 100.00%、PPV 1.0、NPV 0.57、+LR>10和-LR0.77。统计结果显示ELISPOT检测的敏感度明显高于其它常用结核病诊断方法。ELISPOT在痰涂片和痰培养阴性的TB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4.38%和87.5%。结论 ELISPOT是一种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的结核病免疫学辅助诊断方法,有助于提高诊断结核感染的阳性检出率,且耗时短,可作为临床结核病诊断尤其是菌阴结核病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诊断 酶联斑点杂交技术
下载PDF
多重耐药不动杆菌属血流感染7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邹颖 徐晓刚 +1 位作者 郭庆兰 李光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0-195,共6页
目的研究多重耐药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菌种分布特点、临床特征、抗菌治疗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及微生物学资料。结果 74例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入选,其... 目的研究多重耐药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菌种分布特点、临床特征、抗菌治疗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及微生物学资料。结果 74例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入选,其中73例为医院感染,1例为社区获得性感染;原发性血流感染占51.4%(38/74);继发性血流感染占48.6%(36/74),继发于肺部感染最常见,占23.0%(17/74)。基础疾病以实体肿瘤最多见,占24.3%(18/74),糖皮质激素应用、深静脉导管留置、手术及侵袭性操作是常见的诱发因素。发生血流感染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较前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APACHEⅡ评分升高。74例血流感染患者中鲍曼不动杆菌感染65例,洛菲不动杆菌7例,琼氏不动杆菌1例,鲍曼不动杆菌和洛菲不动杆菌混合感染者1例;全因病死率为27.0%(20/74)。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为20.0%(15/75),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为40.0%~42.7%。患者预后与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相关。对碳青霉烯类和含舒巴坦制剂不敏感菌株感染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46.9%(15/32)和40.0%(12/30),显著高于敏感菌株感染患者的11.9%(5/42)和18.2%(8/44)。32例对碳青霉烯类不敏感菌株感染的患者中,20例接受了含舒巴坦制剂的抗菌药物,病死率为20.0%(4/20),明显低于未使用含舒巴坦制剂药物患者的66.7%(8/,12)。结论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绝大多数为医院感染,多发生于术后及重症患者。不动杆菌属对常用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对碳青霉烯类和含舒巴坦制剂不敏感菌株感染患者病死率高,预后极差,应重视医院感染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动杆菌属 血流感染 多重耐药
下载PDF
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点及致病药物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俊 黄绍萍 +5 位作者 陆基华 殷科珊 樊贞瑜 唐荣 徐烈 程计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炎患者的致病药物和临床特征,评价可疑药物与疾病的相关性,提高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2013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198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用药种类、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发生药...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炎患者的致病药物和临床特征,评价可疑药物与疾病的相关性,提高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2013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198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用药种类、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发生药物性肝炎的时间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药物性肝炎发生在用药后4周内最多见(116/198,占58.59%)。诱发药物性肝炎的药物中,以中药(99/198,占50.00%)、抗结核药(48/198,占24.24%)、抗感染药(15/198,占7.58%)多见,其他导致肝损伤的药物还有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抗精神病药、降血脂药、降血压药、降血糖药、抗风湿药、抗真菌药、抗痛风药、胃药等(36/198,占18.18%)。临床表现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多(144/198,占72.73%),重度肝损伤占64.14%(127/198)。结论药物性肝损伤呈重度化趋势,尤其以中药比例居高,须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炎 致病药物 临床特点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腹泻9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齐唐凯 张仁芳 +7 位作者 王江蓉 沈银忠 郑毓芳 刘莉 黄绍萍 程计林 冯艳玲 卢洪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12-415,共4页
目的分析住院艾滋病患者腹泻患病、诊断及预后情况,探讨该疾病的优化诊治策略。方法在2009年7月—2011年6月入住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艾滋病患者中,筛选出91例合并腹泻患者,收集人口学、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软... 目的分析住院艾滋病患者腹泻患病、诊断及预后情况,探讨该疾病的优化诊治策略。方法在2009年7月—2011年6月入住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艾滋病患者中,筛选出91例合并腹泻患者,收集人口学、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总计22例(24.2%)患者取得明确的病原学或病理学诊断。出现电解质紊乱与预后不良有关(OR=9.185,95%CI=2.205~38.263,P=0.001)。10例患者在使用克林霉素平均2.1(1.3~2.9)d后出现腹泻;12例在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或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后平均3.4(1.6~5.2)d内出现腹泻。结论需要进一步完善艾滋病合并腹泻诊断策略;出现电解质紊乱是艾滋病合并腹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规范使用抗生素有助于艾滋病合并腹泻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腹泻 诊断策略 预后
下载PDF
2010年上海部分地区440例手足口病病例的病原谱及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36
18
作者 张晓玲 俞慧菊 +4 位作者 余曜 宋志刚 管文彩 马文艺 胡芸文 《微生物与感染》 2011年第4期214-224,共11页
本文旨在对上海部分地区2010年440例临床手足口病病例进行病原谱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为上海地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采集4所哨点医院440例手足口病病例的咽拭子、粪便和脑脊液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反转录-聚合酶链反... 本文旨在对上海部分地区2010年440例临床手足口病病例进行病原谱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为上海地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采集4所哨点医院440例手足口病病例的咽拭子、粪便和脑脊液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DNA测序和序列分子系统发生树分析。结果显示,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主要为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其次为CA6和CA10。夏季(5~8月)为EV71和CA16感染的高发期。CA6和CA10阳性病例构成比随季节而变化,冬季达高峰。病毒的VP1基因序列分析显示,病例标本中的EV71均属C4a亚型,与国内近年各地流行株高度同源;而本研究中10例上海病例的CA6序列与2008年导致芬兰手足口病疫情的毒株有高度的核苷酸同源性(>96%),CA10序列与2009年山东和2010年云南代表株最为接近,在系统发生树中分布于亚洲毒株基因簇。本研究提示,应重视对上海地区导致手足口病的非EV71非CA16肠道病毒的监测,深入分析CA6和CA10的流行趋势,以防范其快速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型 柯萨奇病毒A组6型 柯萨奇病毒A组10型
下载PDF
经典病灶清除手术治疗复杂复合性脊柱结核10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2
19
作者 曹烨 宋言峥 +3 位作者 李垒 司炎辉 刘保池 王旭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437-440,共4页
目的探讨用经典病灶清除术治疗复杂复合性脊柱结核的外科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方法和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减少此类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复杂复合性脊柱结核患者,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采用经典病灶清除手术,对手术效果进... 目的探讨用经典病灶清除术治疗复杂复合性脊柱结核的外科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方法和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减少此类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复杂复合性脊柱结核患者,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采用经典病灶清除手术,对手术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04例患者无死亡及心、肺、肝、肾等器官的严重并发症。104例患者中90例是第一次手术,术后切口1期愈合82例,1期愈合率91.1%(82/90),余8例经换药引流愈合,未在同一侧进行第二次手术。外院(指第三家医院)转来的14例患者中,分别在对侧行病灶清除,原刀口行窦道切除术后治愈。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血红细胞沉降率均恢复正常,X线检查显示:椎体呈骨性融合者65例,纤维融合者39例。随访2年,所有患者均无复发,X线复查显示椎体均呈骨性融合,达到临床治愈。结论谨慎对待复杂复合性脊柱结核患者的外科治疗手术时机和手术技巧,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经典病灶清除手术治疗复杂复合性脊柱结核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外科学 外科手术 选择性
下载PDF
2009~2010年上海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谱分析 被引量:60
20
作者 何静 龚燕 +8 位作者 张万菊 徐磊 刘祎 钱方兴 揭志军 俞慧菊 李杨 周志统 胡芸文 《微生物与感染》 2011年第2期90-96,共7页
调查2009-2010年上海地区人群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的病毒性病原,探讨2009甲型H1N1流感暴发背景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谱的构成。采用套式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来自2 044例患者的2 044份标本... 调查2009-2010年上海地区人群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的病毒性病原,探讨2009甲型H1N1流感暴发背景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谱的构成。采用套式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来自2 044例患者的2 044份标本(包括2 005份鼻咽拭子和39份肺泡灌洗液),同时检测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V)、甲型流感病毒(FluA)、乙型流感病毒(FluB)、微小核糖核酸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偏肺病毒(hMPV)、冠状病毒(CoV)和人博卡病毒(HBoV)。其中,656(32.09%)份标本经呼吸道病毒检测为阳性,52份标本为双重感染。FluA检出率最高(13.36%),其后依次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10.23%)、FluB(4.84%)、ADV(1.96%)、PIV(1.76%)、RSV(1.32%)、CoV(0.59%)、hMPV(0.39%)和HBoV(0.20%)。但各月病毒检出率分布不均,2009和2010年呼吸道病毒检出率高峰出现在当年11月(53.07%和65.59%),低谷都出现在当年5月,且2009年5-9月的病毒检出率高于2010年同期(32.02%vs15.38%,P〈0.05)。其中,2009甲型H1N1流感暴发导致2009年10月-2010年1月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占当月检出FluA的100%,2009年6-9月也占当月检出FluA的较高比率,依次为90.91%(20/22)、75.00%(15/20)、48.00%(12/25)和56.25%(18/32)。比较甲型H3N2流感病毒和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别在上呼吸道感染(URTI)和下呼吸道感染(LRTI)中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URTI,85.29%vs76.61%;LRTI,14.71%vs23.39%;P〉0.05)。呼吸道病毒检出率还与年龄相关,0-4岁组和5-14岁组病毒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在0-4岁及≥65岁组中,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检出率最高,FluA次之;其余年龄组中FluA检出率最高。混合感染中15岁以下儿童占50%(26/52),微小核糖核酸病毒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占84.62%(44/52)。本研究表明,上海地区2009-2010年FluA是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成为2009年FluA的优势亚型。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是混合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结果提示,应长期监测主要呼吸道病毒的活动水平,并加强对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流行病学和致病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道感染 病原谱 流行性感冒病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