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肾恶性横纹肌样瘤并发放射性肝损伤1例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廖雪莲 蒋莎义 +1 位作者 刘江斌 吴滢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4年第8期531-534,F0003,共5页
笔者报道了1例12月龄女性右肾恶性横纹肌样瘤Ⅱ期患儿,右肾肿瘤根治术后瘤床接受放疗,照射累积剂量19.5 Gy/13 Tx,治疗后2个月出现厌食、腹泻和肝功能损伤,Child-Pugh评分为5分A级,腹部CT显示肝左叶密度异常,不均匀,边界清晰。手术切除... 笔者报道了1例12月龄女性右肾恶性横纹肌样瘤Ⅱ期患儿,右肾肿瘤根治术后瘤床接受放疗,照射累积剂量19.5 Gy/13 Tx,治疗后2个月出现厌食、腹泻和肝功能损伤,Child-Pugh评分为5分A级,腹部CT显示肝左叶密度异常,不均匀,边界清晰。手术切除肝左叶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以肝静脉窦受损和肝细胞气球样变性为主,未见肿瘤细胞,诊断为典型的放射性肝损伤(RILD)。经护肝治疗并继续完成化疗,2个月后肝功能和腹部CT检查结果均见好转。随访36个月无病生存。通过该案例分析和文献复习,分享儿童典型的RILD临床特征,影像学上肝脏病变范围与受照范围一致,呈刀切样,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以肝静脉闭塞性改变为主。儿童RILD经护肝治疗,临床可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肝损伤 护肝治疗 肝左叶 肝功能损伤 组织病理学检查 无病生存 腹部CT 累积剂量
原文传递
转染IGF2BP3基因siRNA和真核表达质粒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侵袭凋亡变化观察
2
作者 朱凯 王志茹 +1 位作者 高婷婷 吕志宝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7期1-6,共6页
目的观察转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结合蛋白3(IGF2BP3)基因siRNA和真核表达质粒的神经母细胞瘤(NB)细胞侵袭凋亡变化,以探讨IGF2BP3基因对NB细胞侵袭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NB细胞株IMR-32、SK-N-BE(2)、BE(2)-C、SH-SY-5Y,采用qRT-PC... 目的观察转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结合蛋白3(IGF2BP3)基因siRNA和真核表达质粒的神经母细胞瘤(NB)细胞侵袭凋亡变化,以探讨IGF2BP3基因对NB细胞侵袭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NB细胞株IMR-32、SK-N-BE(2)、BE(2)-C、SH-SY-5Y,采用qRT-PCR检测IGF2BP3 mRNA、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IGF2BP3蛋白、Transwell实验观察NB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根据上述实验结果,选择IGF2BP3表达水平最高的SK-N-BE(2)细胞及IGF2BP3表达水平最低的IMR-32细胞作为后续实验细胞。SK-N-BE(2)细胞转染针对IGF2BP3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SK-siIGF2BP3组),并设立细胞对照组(SK-Control组,只含有脂质体)和siRNA对照组(SK-siNC组,转染阴性对照序列)。IMR-32细胞转染IGF2BP3真核表达质粒(IMR-IGF2BP3组),并设立细胞对照组(IMR-Control组,只含有脂质体)和空载体对照组(IMR-Vector组,转染空载体)。转染成功后,采用qRT-PCR、Western blotting法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IGF2BP3 mRNA及蛋白,Transwell实验观察各组细胞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测算各组NB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侵袭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结果与SKControl组和SK-siNC组相比,SK-siIGF2BP3组IGF2BP3 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穿越Transwell小室膜细胞数减少,凋亡率升高(P均<0.05);与IMR-Control组和IMR-Vector组相比,IMR-IGF2BP3组IGF2BP3 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穿越Transwell小室膜细胞数增加,凋亡率降低(P均<0.05)。在SK-N-BE(2)细胞中,与SK-siNC组及SK-Control组比较,SK-siIGF2BP3组中N-cadherin、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上升(P均<0.05);在IMR-32细胞中,与IMR-Vector组、IMR-Control组比较,IMR-IGF2BP3组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均<0.05)。结论转染IGF2BP3基因siRNA的NB细胞侵袭能力减弱、凋亡率增加,转染IGF2BP3真核表达质粒的NB细胞侵袭能力增强、凋亡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核酸m6A甲基化读取器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结合蛋白家族 神经母细胞瘤 小干扰核糖核酸 细胞侵袭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个性化运动教育对恶性实体肿瘤患儿运动状况及癌因性疲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屈文倩 汤欣欣 +2 位作者 周晓芳 沈淼 唐文娟 《护士进修杂志》 2023年第12期1123-1127,1136,共6页
目的 探讨个性化运动教育对恶性实体肿瘤患儿运动依从性、运动量及癌因性疲乏(CRF)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2月于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手术并接受化疗的40例恶性实体肿瘤患儿。按时间先后将2020年5月-2021年3月收治... 目的 探讨个性化运动教育对恶性实体肿瘤患儿运动依从性、运动量及癌因性疲乏(CRF)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2月于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手术并接受化疗的40例恶性实体肿瘤患儿。按时间先后将2020年5月-2021年3月收治的2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将2021年4月-2022年2月收治的20例患儿作为干预组。对照组接受病房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个性化运动教育干预。比较2组患儿在首次入院时、第2、第3和第4次化疗入院时运动依从性、运动量及CRF水平的差异。结果 (1)干预组患儿在第2、第3、第4次化疗入院时的运动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组患儿的运动量均随着时间不断下降,但干预组下降的幅度小于对照组;干预组患儿运动次数从第2次化疗入院时开始、运动时长从第3次化疗入院时开始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患儿的CRF水平均随着时间不断上升,但干预组上升幅度小于对照组;干预组患儿从第2次化疗入院时认知疲乏及整体疲乏均低于对照组,至第4次化疗入院时干预组患儿的CRF水平各维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性化运动教育可提高恶性实体肿瘤患儿的运动依从性,且能减缓患儿因疾病和化疗导致的运动量的下降速度,缓解CRF的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实体肿瘤 儿科 个性化运动教育 癌因性疲乏 护理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多西环素注射治疗巨大腹膜后淋巴管畸形
4
作者 时豪 吕志宝 陈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1178-1183,共6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多西环素注射治疗在巨大腹膜后淋巴管畸形(retroperitoneal lymphatic malformation,rLM)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普外科采用腹腔镜辅助多西环素注射治疗的3例巨大rLM患儿临...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多西环素注射治疗在巨大腹膜后淋巴管畸形(retroperitoneal lymphatic malformation,rLM)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普外科采用腹腔镜辅助多西环素注射治疗的3例巨大rLM患儿临床资料,总结患儿治疗次数及结局,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3例中男1例,女2例;年龄2岁2个月至5岁8个月;2例表现为腹痛及腹股沟肿块,1例于体检过程中被发现。3例共进行了5次注射治疗,其中2例治疗2次。病例1治疗后病变最大长径由14.7 cm缩小至4.0 cm,体积缩小约95.2%;病例2治疗后病变最大长径由11.8 cm缩小至5.5 cm,体积缩小约95%;病例3治疗后病变最大长径由9.0 cm缩小至2.5 cm,体积缩小约98.9%。3例均达到治愈标准且症状消失。1例术后出现呕吐,自行缓解。随访6~12个月未见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多西环素注射治疗巨大rLM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作为临床治疗rLM的优先选择。腹腔镜辅助下治疗巨大rLM创伤小,可提高注射精准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畸形 腹膜后间隙 腹腔镜检查 多西环素 注射 病灶内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儿童肝母细胞瘤术后复发再手术4例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范飞龙 陈发玲 +2 位作者 盛庆丰 刘江斌 吕志宝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36-741,共6页
目的总结儿童复发肝母细胞瘤(relapsed hepatoblastoma,RHB)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疗效。方法收集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资料完整52例儿童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临床资料,共计4例术后复发,其中男2例,... 目的总结儿童复发肝母细胞瘤(relapsed hepatoblastoma,RHB)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疗效。方法收集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资料完整52例儿童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临床资料,共计4例术后复发,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范围2岁3个月至7岁8个月,术后复发时间为(2.6±2.3)年,范围为0.6~5.8年,均为术后定期随访中发现。文献复习以"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肝肿瘤(liver tumor)"、"儿童(Children)"、"复发(relapsed/recurrent)"为关键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截至2021年12月关于复发肝母细胞瘤的文献,并对复发病例的诊治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4例HB患儿复发时血清AFP升高3例,正常1例,其血清AFP为(4084.4±8144.4)ng/ml,范围为1.0~16301.0 ng/ml,CT和(或)MRI检查均可见肝复发灶,未见远处转移。4例患儿均先接受Ⅰ期不规则肝切除术完整切除复发肿瘤灶。术中、术后病理证实肝原位复发2例,其他部位复发2例。术后按北美儿童肿瘤组(Children's Oncology Group,COG)针对HB复发的方案进行化疗,时间为(4.3±1.3)个疗程。再手术后随访时间为(3.6±2.2)年,范围为2.2~6.8年。4例患儿均存活至今,未见HB再复发与转移。文献检索到相关文献16篇,结合本中心4例,共196例RHB患儿,对于术后复发的HB患儿情况进行分析,发现RHB患儿的总体发病率极低,诊治尚无统一标准且预后差。结论术后密切随访是早期发现儿童HB复发的关键,血清甲胎蛋白检测结合影像学检查是诊断RHB的有效方法;再次完整手术切复发肿瘤和规范的化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母细胞瘤 复发 再手术 儿童
原文传递
儿童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发病相关分子水平研究进展
6
作者 熊婧 吕志宝 +2 位作者 徐伟珏 刘江斌 路丽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52-856,共5页
卵巢生殖细胞肿瘤(ovarian germ cell tumor,OGCT)是儿童卵巢肿瘤常见的类型,由原始生殖细胞分化异常所致,种类多样,不同亚型之间存在组织学的重叠,准确诊断仍存在一定困难,复发性、难治性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也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而分子... 卵巢生殖细胞肿瘤(ovarian germ cell tumor,OGCT)是儿童卵巢肿瘤常见的类型,由原始生殖细胞分化异常所致,种类多样,不同亚型之间存在组织学的重叠,准确诊断仍存在一定困难,复发性、难治性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也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而分子水平的研究有助于探索新的诊治方案,故本文对目前儿童生殖细胞肿瘤在分子水平上相关的发病因素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对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病特点有更充分的了解,为探索新的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细胞瘤 卵巢生殖细胞肿瘤 儿童 病因
原文传递
Ⅲ型胆道闭锁Kasai手术后患儿自体肝中长期生存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郑露露 吴一波 +6 位作者 吴伟 龚振华 盛庆丰 黄雄 刘江斌 徐伟珏 吕志宝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1045-1049,共5页
目的探讨Ⅲ型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Kasai手术后中长期生存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确诊为Ⅲ型BA并行Kasai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术前肝功能及血常规、术前巨细胞病... 目的探讨Ⅲ型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Kasai手术后中长期生存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确诊为Ⅲ型BA并行Kasai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术前肝功能及血常规、术前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水平、手术时年龄及术后6个月内退黄情况。手术时年龄≤60 d定义为早期手术组,>60 d定义为晚期手术组;采用免疫酶联反应法检测巨细胞病毒IgM抗体,并根据检测结果分为IgM阳性组和IgM阴性组;谷草转氨酶和血小板比值(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to-platelet ratio index,APRi)=谷草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正常值上限^(-1)×100×血小板数^(-1)(计量单位:10^(9)/L),谷草转氨酶和血小板均为Kasai手术前1周内同一次采血结果,分为APRi值<0.6组和APRi值≥0.6组;Kasai手术后6个月内总胆红素水平至少1次小于2 mg/dL定义为退黄组,其余定义为非退黄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BA患儿5年、10年自体肝生存率;BA患儿预后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结果本研究共获取234例Ⅲ型BA患儿资料;男118例,女116例;手术时日龄(72.7±23.0)d;Kasai手术后5年、10年自体肝生存率分别为41.2%和38.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儿性别、巨细胞病毒IgM抗体阳性、APRi值均不影响BA患儿Kasai手术后中长期生存情况(P>0.05);手术时年龄、术后6个月退黄率是BA患儿Kasai手术后中长期生存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退黄情况是Kasai手术后自体肝中长期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HR=0.190,95%CI:0.125~0.291,P<0.05)。结论Kasai手术通过重建胆道来引流胆汁,是治疗BA的首选手术方式之一。BA患儿Kasai手术后6个月内退黄情况是自体肝中长期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闭锁 预后 影响因素分析 外科手术 儿童
下载PDF
蕈状管肠造口在儿童特殊肠穿孔中的应用
8
作者 孙俊 黄雄 +2 位作者 徐伟珏 吴一波 陈发玲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讨蕈状管在无法常规造瘘肠穿孔及高位小肠穿孔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21年6月上海市儿童医院使用蕈状管肠造口治疗的4例特殊肠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范围43 d至11岁10个月。对使用蕈状管肠造... 目的探讨蕈状管在无法常规造瘘肠穿孔及高位小肠穿孔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21年6月上海市儿童医院使用蕈状管肠造口治疗的4例特殊肠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范围43 d至11岁10个月。对使用蕈状管肠造口原因、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指征、术后拔管时间以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患儿短期内(2个月)均有多次腹部手术史,严重粘连、肠管水肿、肠系膜挛缩是导致无法常规造瘘而选择蕈状管造口的主要原因。4例患儿均顺利完成蕈状管肠造口术,术后肠漏立刻得到控制,平均手术时间116.3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2 ml。所有患儿蕈状管造口处无肠漏污染腹腔的情况发生。术后平均恢复饮食时间5.75 d。术后蕈状管平均留置时间为40.3 d,拔除蕈状管后伤口2~3 d不再有肠液流出,平均6.5 d完全愈合,随访至今,所有患儿术后无肠梗阻发生,生长发育均正常。结论在无法常规肠造瘘及高位小肠穿孔患儿中,蕈状管肠造口是一个可以挽救生命且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穿孔 蕈状管 儿童
原文传递
克唑替尼治疗儿童 ALK基因突变阳性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4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廖雪莲 蒋莎义 +2 位作者 杨静薇 刘江斌 吕志宝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61-863,共3页
目的探讨克唑替尼靶向治疗儿童ALK基因突变阳性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收治的4例ALK基因突变阳性IMT患儿资料, 其中3例给予靶向药物克唑替尼[280 mg/(m2·次)... 目的探讨克唑替尼靶向治疗儿童ALK基因突变阳性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收治的4例ALK基因突变阳性IMT患儿资料, 其中3例给予靶向药物克唑替尼[280 mg/(m2·次)治疗, 每12 h 1次口服], 1例选择肿瘤完整切除术后观察, 分析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4例均为男性, 年龄2岁3个月~11岁3个月。肿瘤源于腹腔2例, 右侧眼眶1例, 右侧肺部1例。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法均呈ALK基因突变阳性, 综合治疗后均达完全缓解。其中3例患儿采用了口服克唑替尼, 2例用药1年时试行停药, 1个月后复发, 再次用药仍达完全缓解。总随访8~30个月, 均存活。未见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心功能、听力及视力等异常。心电图Q-T间期延长发生于2例患儿中, 暂时停药可恢复, 继续用药未出现心电图异常。结论克唑替尼可用于治疗ALK基因突变阳性IMT, 使肿瘤缩小和巩固术后治疗, 是目前手术切除困难和复发难治性儿童IMT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唑替尼 ALK基因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原文传递
NMYC未扩增神经母细胞瘤中影响预后的基因分析及预后模型的建立
10
作者 马英轩 龚振华 +2 位作者 郑露露 路丽 吴一波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14-619,共6页
目的比较在NMYC未扩增的且年龄大于1岁的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存活患儿与因NB死亡患儿所表达的mRNA差异,并筛选具有预测NMYC未扩增且儿童肿瘤学组分组为高危组预后功能的基因,分析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通过GEO数据库基于G... 目的比较在NMYC未扩增的且年龄大于1岁的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存活患儿与因NB死亡患儿所表达的mRNA差异,并筛选具有预测NMYC未扩增且儿童肿瘤学组分组为高危组预后功能的基因,分析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通过GEO数据库基于GSE49710和GSE16237数据集筛选出大于1岁且NMYC未扩增的NB存活患儿与死亡患儿的对比基因集,其中将|log2FC|>1,P<0.05的基因作为差异基因。使用R语言筛选得到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采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方法来分析DEGs的主要功能。从TCGA数据库获得NB患儿临床资料及基因数据,筛选出NMYC未扩增且高危患儿(86例)并输入DEGs,通过lasso分析预后相关基因并构建预后模型。根据风险评分的中位值将患儿分为基因模型预测高风险组(43例)和基因模型预测低风险组(43例),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两组间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单因素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风险评分对NMYC未扩增且高危的预测价值。结果基因集GSE49710和GSE16237中共筛选出38个共同DEGs。DEGs主要富集在糖基化、糖蛋白、信号肽、拓扑域的细胞质及细胞外等;DEGs中基因ANKFN1和钙黏着蛋白9(cadherin 9,CDH9)与NMYC未扩增且危险度分组为高危组NB预后相关。预后模型的高、低风险组的风险比为0.5,95%CI为0.29~0.89,P=0.0173;3年、5年生存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4和0.687。结论ANKFN1和CDH9基因的mRNA可被作为预测NMYC未扩增且危险度分组为高危组NB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细化NB临床危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生物信息学 预后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小儿胃异位胰腺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海军 刘海峰 +3 位作者 汪星 叶国刚 顾竹珺 冯玉灵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91-795,共5页
目的总结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异位胰腺(ectopic pancreas,EP)经验,评估其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20年7月上海市儿童医院采用ESD治疗的14例有消化道症状胃EP患儿病例... 目的总结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异位胰腺(ectopic pancreas,EP)经验,评估其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20年7月上海市儿童医院采用ESD治疗的14例有消化道症状胃EP患儿病例资料,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9.5±6.5)岁,范围3~16岁。中位身体质量指数为16.4,范围为14.3~22.6。14例胃EP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7例)、反酸(6例)、恶心(5例)、呕吐(5例)及嗳气(4例)。所有患儿病变均为单发,病变直径大小范围12~25 mm,平均为15 mm;位置位于胃窦大弯侧12例,幽门2例,其中1例异位胰腺口侧合并溃疡。14例患儿经内镜下诊断明确后,均于全身麻醉下行ESD切除治疗,术中留取病理标本送检。术后定期随访,查看患儿消化道症状改善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等。结果14例患儿中,13例经ESD完整切除胃EP,1例患儿因黏膜下多次注射后病变无法抬举而未行ESD切除,予保守治疗。手术操作时间38~62 min,平均为42.5 min,封闭创面使用钛夹数量2~6枚,平均为4枚。所有患儿术中及术后均无出血、穿孔发生,术后禁食24~72 h后逐步开放饮食,患儿均好转出院,住院时间4~7 d,平均为5 d。术后病理检查均提示为(异位)胰腺组织。患儿术后随访10个月至4年,保守治疗患儿经内科药物治疗后症状可持续缓解,其余13例患儿营养状况良好,未诉明显腹痛、呕吐、反酸等,胃镜复查显示原病变部位黏膜平坦完整,未见病变复发。结论内镜ESD技术治疗儿童胃异位胰腺可行、安全且有效,值得在儿科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胰腺 儿童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原文传递
对侧鞘状突未闭的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发生异时疝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星兆 朱琳琳 +5 位作者 吕志宝 徐伟珏 刘江斌 黄雄 孙俊 吴一波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16-821,共6页
目的探讨对侧鞘状突未闭(contralateral patent processus vaginalis,CPPV)的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术后异时性腹股沟斜疝(metachronous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MCIH)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处理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CPPV的指征。方法收集并筛... 目的探讨对侧鞘状突未闭(contralateral patent processus vaginalis,CPPV)的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术后异时性腹股沟斜疝(metachronous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MCIH)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处理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CPPV的指征。方法收集并筛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2018年10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期间收治的术前诊断为单侧腹股沟斜疝的患儿临床资料81例,其中男67例,女14例;初发斜疝侧别为左侧32例,右侧49例。所有患儿均行腹腔镜下患侧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对侧鞘状突探查术。收集患儿术前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体重等,收集患儿术后资料如对侧鞘状突类型、直径和随访时间等。根据术后有无对侧新发斜疝分为有MCIH发生组和无MCIH发生组。应用SPSS 2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CPPV的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术后MCIH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81例患儿中,对侧鞘状突类型为孔型15例,膜型64例,半膜型2例。所有患儿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9.41个月,MCIH发生率为7.41%(6/81)。有MCIH发生组中患儿年龄和CPPV直径分别为(19.00±9.61)个月、(6.83±1.47)mm,无MCIH发生组中,患儿年龄和CPPV直径分别为(43.39±30.89)个月、(3.57±1.84)mm,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性别、初发斜疝的侧别、身高、体重及CPPV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PV的直径是MCI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PPV的直径是MCI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CPPV的直径越大,MCIH发生的风险越高。当腹腔镜下发现CPPV的直径>5 mm时,同时予以结扎可以有效预防MCIH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疝 斜疝 单侧性 异时性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