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都市型郊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探讨--以上海市崇明区菜蚓鳝立体种养模式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双喜 吕卫光 +4 位作者 郑宪清 张翰林 张娟琴 陶晓斌 张惠兰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17年第6期23-27,共5页
通过阐述上海发展都市型郊区循环农业的必要性,结合崇明国际生态岛建设需求,系统分析了上海崇明区在农业发展模式上的创新升级新模式——"菜蚓鳝"立体种养模式,介绍了该模式的原理与循环路径特点,解析了菜蚓鳝立体模式的经济... 通过阐述上海发展都市型郊区循环农业的必要性,结合崇明国际生态岛建设需求,系统分析了上海崇明区在农业发展模式上的创新升级新模式——"菜蚓鳝"立体种养模式,介绍了该模式的原理与循环路径特点,解析了菜蚓鳝立体模式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后提出了都市型郊区发展立体种养循环农业模式的对策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型郊区 循环农业 生态农业模式 菜蚓鳝立体种养
下载PDF
上海郊区典型农业土壤重金属累积和评价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双喜 吕卫光 +5 位作者 雷艳芳 唐雅莹 陈新兵 余丛田 顾建人 张汉强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18年第3期6-10,共5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土壤环境污染的重中之重,不同的重金属评级方法评估结果差异较大。为考察光明食品集团在上海崇明和奉贤区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采用地积累指数法,以国家和上海市土壤重金属背景值为计算依据,按照地积累指数评价与分...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土壤环境污染的重中之重,不同的重金属评级方法评估结果差异较大。为考察光明食品集团在上海崇明和奉贤区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采用地积累指数法,以国家和上海市土壤重金属背景值为计算依据,按照地积累指数评价与分级标准,分析典型区域重金属积累情况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崇明区域8种重金属平均含量依次为Cu 23.61 mg∕kg,Zn 88.34 mg∕kg,Pb 12.38 kg∕kg,Cd 0.11 mg∕kg,Cr86.82 mg∕kg,Ni 27.59 mg∕kg,Hg 0.1 mg∕kg和As 8.71 mg∕kg;奉贤区域重金属平均含量依次为Cu 21.18 mg∕kg,Zn 103.13 mg∕kg,Pb 12.59 kg∕kg,Cd 0.13 mg∕kg,Cr 85.03 mg∕kg,Ni 19.71 mg∕kg,Hg 0.08 mg∕kg和As 8.85 mg∕kg。整体而言,光明食品集团国营农场崇明和奉贤区域的农田土壤重金属均处于安全范围内;地积累指数分级频率因评价标准值的差异而有所不同,8种重金属(Cu、Zn、Pb、Cd、Cr、Ni、Hg和As)未造成污染,Igeo均小于0,说明光明食品集团上海崇明和奉贤区域的国营农场土壤质量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污染评价 地积累指数 光明食品集团
下载PDF
西瓜连作土壤微生态环境对生物耕作的动态响应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娟琴 郑宪清 +4 位作者 李双喜 张翰林 白娜玲 张海韵 吕卫光 《上海农业学报》 2021年第2期81-87,共7页
采用盆栽试验,考察生物耕作(接种蚯蚓)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西瓜连作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耕作90 d,土壤p H趋近中性,为7.25—7.68;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3.51%—36.68%、26.45%—46.33... 采用盆栽试验,考察生物耕作(接种蚯蚓)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西瓜连作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耕作90 d,土壤p H趋近中性,为7.25—7.68;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3.51%—36.68%、26.45%—46.33%、8.74%—22.29%;粒径> 0.25 mm的土壤大团聚体的比重提升了2.88%—29.10%;随生物耕作时间延长,土壤Cu、Zn、 Mn、Fe的含量无显著变化,而Ca的含量呈上升趋势,Mg含量则呈下降趋势;生物耕作组细菌数和放线菌较对照组分别提升54.95%—107.69%和15.81%—27.49%,而真菌则下降了28.67%—52.68%。综上,生物耕作能有效改善西瓜连作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土壤养分转化,提升土壤微生物总量,提高细菌和真菌比,促进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生物耕作的密度有助于提高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改善速度,缩短处理时间;在质量相近的情况下,威廉环毛蚓对土壤的修复效果优于赤子爱胜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环毛蚓 赤子爱胜蚓 生物耕作 土壤理化特性 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环境友好型中药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双喜 张润柏 +4 位作者 朱孔志 叶耿 曹欢 沈淑云 吕卫光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42,47,共4页
为探寻环境友好型中药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减施增效效果,采用大田试验,选择5个水稻品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药肥处理(相比常规化学农药减量20%)下水稻品种生育进程、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稻米品质性状和病虫防治表现。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 为探寻环境友好型中药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减施增效效果,采用大田试验,选择5个水稻品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药肥处理(相比常规化学农药减量20%)下水稻品种生育进程、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稻米品质性状和病虫防治表现。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中药肥可以显著缩短水稻的生育进程,增加颖花数、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提高水稻产量3.8%~6.7%;中药肥处理下各品种整精米率提升1.4%~7.3%,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分别降低13.2%~62.2%、11.6%~59.5%和1.0%~6.5%;中药肥处理下各品种稻瘟病发病率降低0.9%~17.7%,稻蓟马和稻纵卷叶螟防效则分别提高2.2%~15.8%和1.0%~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肥 水稻 产量 品质 病虫害 防治效果
下载PDF
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及芋艿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白娜玲 张海韵 +5 位作者 张翰林 郑宪清 李双喜 张娟琴 何宇 吕卫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569-2577,共9页
为探讨不同地膜覆盖对作物生长及土壤地力、污染物残留的影响,应用3种不同地膜覆盖处理(普通白色非降解地膜F、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H、棕色全生物降解地膜Z)及无地膜对照(CK)种植芋艿,对苗期土温、芋艿产量和土壤中养分、微塑料、邻苯二... 为探讨不同地膜覆盖对作物生长及土壤地力、污染物残留的影响,应用3种不同地膜覆盖处理(普通白色非降解地膜F、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H、棕色全生物降解地膜Z)及无地膜对照(CK)种植芋艿,对苗期土温、芋艿产量和土壤中养分、微塑料、邻苯二甲酸酯(PAEs)类塑化剂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膜覆盖处理均可提高芋艿产量10.20%~29.61%,顺序为F>H>Z>CK;收获期时,F处理地膜剩余量最高,Z处理中地膜崩解较H处理快;不同地膜覆盖处理均存在微塑料和PAEs残留,但差异不显著,微塑料含量为260~393个·kg^-1(干质量),PAEs含量为0.87~1.17 mg·kg^-1。研究表明,全生物降解地膜能有效减少土壤白色污染,且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增产效果优于棕色全生物降解地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生物降解地膜 覆盖 产量 微塑料 塑化剂
下载PDF
γ-聚谷氨酸生物有机肥制备及其对土壤营养和青菜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白娜玲 陈昭良 +4 位作者 李双喜 张娟琴 张翰林 张海韵 吕卫光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2期14-17,共4页
为提高农业资源利用价值,发展可持续农业,本研究基于产γ-聚谷氨酸的枯草芽孢杆菌A-5制备一种γ-聚谷氨酸生物有机肥。制备过程为:(1)将秸秆风干粉碎后与畜禽粪便、豆粕、味精废液混匀,得到发酵基质,所述畜禽粪便、秸秆、豆粕和味精废... 为提高农业资源利用价值,发展可持续农业,本研究基于产γ-聚谷氨酸的枯草芽孢杆菌A-5制备一种γ-聚谷氨酸生物有机肥。制备过程为:(1)将秸秆风干粉碎后与畜禽粪便、豆粕、味精废液混匀,得到发酵基质,所述畜禽粪便、秸秆、豆粕和味精废液的质量比为4~8∶4~8∶1~4∶0~1;(2)将枯草芽孢杆菌A-5种子接种液接入所述发酵基质中,混匀发酵,得到所述γ-聚谷氨酸生物有机肥。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其对小青菜的促生作用及在降低作物热害中的应用。结果显示,本研究的γ-聚谷氨酸生物有机肥利用农业废弃物作为发酵基质,成本低廉,能够促进作物养分吸收、增产提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并提高作物的对高温天气的抗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聚谷氨酸 生物有机肥 作物热害 农业废弃物 土壤性质 植物抗逆性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施肥方式对稻麦轮作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6
7
作者 张翰林 白娜玲 +6 位作者 郑宪清 李双喜 张娟琴 张海韵 周胜 孙会峰 吕卫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1-539,共9页
为探索秸秆还田与施肥方式2种农田措施对水稻-小麦(稻麦)轮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阐释其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通过7年稻麦轮作长期定位监测试验,设置无肥空白(CK)、常规施肥(RT)、秸秆还田+常规施肥(RS... 为探索秸秆还田与施肥方式2种农田措施对水稻-小麦(稻麦)轮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阐释其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通过7年稻麦轮作长期定位监测试验,设置无肥空白(CK)、常规施肥(RT)、秸秆还田+常规施肥(RS)和秸秆还田+缓释肥(SS)4个处理,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探索影响微生物群落的主控环境因子。结果表明,SS作物产量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比RT显著提高11.6%和8.2%(水稻)、4.8%和3.6%(小麦),与RS无显著差异。相比RT,秸秆还田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pH,提升了土壤有机碳和铵态氮含量;与RS相比,SS处理提高了铵态氮含量。秸秆还田处理提升了真菌群落多样性,但对细菌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影响。SS与RS在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pH呈负相关,与总氮含量呈正相关;真菌群落多样性则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NMDS分析表明,施肥对于细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55.61%),真菌群落结构则对秸秆还田响应更明显(26.94%)。与RT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升了细菌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同时显著提升了真菌中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担子菌门和接合菌门的相对丰度,加强了土壤碳氮循环能力并抑制了病原菌。SS与RS相比,仅提升了真菌中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综上,秸秆还田配施缓释肥有助于维持或者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作物产量及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可以促进土壤碳氮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土壤养分 秸秆还田 缓释肥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51
8
作者 张翰林 郑宪清 +3 位作者 何七勇 李双喜 张娟琴 吕卫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16-220,共5页
为了揭示稻麦轮作不同秸秆还田年限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及其响应机制,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考察不同秸秆还田年限(0,3,4,5,6,7,8,9a)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和团聚体稳定性指数(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 为了揭示稻麦轮作不同秸秆还田年限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及其响应机制,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考察不同秸秆还田年限(0,3,4,5,6,7,8,9a)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和团聚体稳定性指数(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的影响,并研究其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大团聚体数量R_(0.25)、MWD和GMD均显著提升,分形维数D则显著降低,随还田年限越长趋势越明显,但短期秸秆还田(5a以内)对土壤MWD和分形维数D的改善效果不显著;长期秸秆还田显著提升了土壤总有机碳TOC,但短期秸秆还田(5a以内)与不还田处理差异不显著,长期和短期秸秆还田均对活性有机碳AC的提升效果显著;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相比AC,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更能促进TOC的增长,GWD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拟合度最高,更适合用于揭示团聚体与有机碳组分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年限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稻麦轮作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对稻麦轮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9
9
作者 张翰林 吕卫光 +6 位作者 郑宪清 李双喜 王金庆 张娟琴 何七勇 袁大伟 顾晓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2-308,共7页
为揭示稻麦轮作系统不同秸秆还田年限下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减排调控机制,本研究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考察了稻麦轮作不同秸秆还田年限[空白对照(CK)、常规处理秸秆不还田(NT)、1年秸秆还田(SR1)和5年秸秆还田(SR5)]对CH4、CO2和N2O 3种温... 为揭示稻麦轮作系统不同秸秆还田年限下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减排调控机制,本研究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考察了稻麦轮作不同秸秆还田年限[空白对照(CK)、常规处理秸秆不还田(NT)、1年秸秆还田(SR1)和5年秸秆还田(SR5)]对CH4、CO2和N2O 3种温室气体排放规律的影响,同时测定了土壤固碳量,估算了秸秆焚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综合计算了4种处理对全球变暖的贡献。试验结果表明,SR1和SR5均显著提升CH4和CO2的排放通量,分别高出NT、CK处理73.52%、309.49%和13.29%、13.06%;同时显著降低N2O排放通量,较NT降低29.68%和42.55%;但SR1和SR5之间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差异不显著;与NT相比,SR1和SR5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固碳量517.9%和709.03%,SR5土壤固碳量高出SR1达30.93%;NT秸秆焚烧产生的全球气温变暖贡献为9 698.49 kg(CO2-eqv)·hm?2,比CK高126.98%。综合分析温室气体排放、土壤固碳以及秸秆焚烧3个因素,SR1全球升温贡献最低,显著低于NT 4.72%。短期全量秸秆还田有助于降低总体温室气体排放,长期进行秸秆还田后降低幅度会逐步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土壤固碳 秸秆还田年限 稻麦轮作 秸秆焚烧 全球升温贡献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与氮肥调控对稻田土壤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10
作者 张娟琴 郑宪清 +2 位作者 张翰林 吕卫光 李双喜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1-187,共7页
为了揭示土壤对长期秸秆还田及氮肥调控的响应,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考察了秸秆不还田+N 300kg/hm^2(TB)、秸秆全量还田+不施肥(T0)、秸秆全量还田+N 255 kg/hm^2(T17)、秸秆全量还田+N 300kg/hm^2(T20)、秸秆还田+N 345 kg/hm^2(T23)对稻... 为了揭示土壤对长期秸秆还田及氮肥调控的响应,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考察了秸秆不还田+N 300kg/hm^2(TB)、秸秆全量还田+不施肥(T0)、秸秆全量还田+N 255 kg/hm^2(T17)、秸秆全量还田+N 300kg/hm^2(T20)、秸秆还田+N 345 kg/hm^2(T23)对稻田土壤理化特性、重金属含量、活性有机质、微生物炭、碳库管理指数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探索长期秸秆还田(5年)条件下土壤质量对氮肥配施的响应,为提高氮肥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T17、T20、T23 3个处理的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总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微生物量碳含量上升,但总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的差异不明显;土壤容重下降;土壤中汞、砷、铅、镉、铬、铜、锌7种重金属(全量)未出现明显积累现象。施肥量相同的条件下,秸秆还田(T20)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氮、速效磷的含量,较秸秆不还田(TB)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提高21. 1%,8. 9%。综合考量经济、土壤质量、产量等因素,无污染的秸秆还田后,合理的配施氮肥(300 kg/hm^2)不仅可以避免秸秆腐解过程中与作物争夺氮肥,而且可以促进土壤碳、氮的更新,培肥土壤,提高产量,改善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施用量 土壤理化特性 重金属 有机质 碳管理指数 产量
下载PDF
生物耕作对蔬菜田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郑宪清 李双喜 +3 位作者 袁大伟 何七勇 吕卫光 张娟琴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77-1184,共8页
通过在上海市崇明岛西部设置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生物耕作对菜田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3年结果表明,与免耕处理相比,生物耕作有助于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其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最高增幅分别为182.2%、174.5%和133.2%,速效氮、速效... 通过在上海市崇明岛西部设置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生物耕作对菜田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3年结果表明,与免耕处理相比,生物耕作有助于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其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最高增幅分别为182.2%、174.5%和133.2%,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最高增幅分别为125.0%、432.5%和21.3%,最高值多出现在生物耕作两年和三年时,差异显著(P<0.05)。同时,随生物耕作年限的增加,0—5 cm土层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均呈增加趋势,最高增幅分别为27.78%、951.11%、16.11%和420.00%,分别出现在生物耕作的第三年和第二年,且差异显著(P<0.05)。此系统中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含水量等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有机质等是土壤酶活性主要影响因子,它们单独或是综合影响酶活性;生物耕作时间对酶活性直接影响力大小顺序为过氧化氢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蛋白酶活性,直接通径系数为分别为1.353、1.070、0.421和0.110,其主要通过有机质和速效氮正向影响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耕作 蚯蚓 土壤养分 酶活性 相关性分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生物耕作对菜田土壤微生物区系及细菌生理类群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双喜 郑宪清 +3 位作者 袁大伟 张娟琴 何七勇 吕卫光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12期339-344,共6页
旨在研究生物耕作(接种蚯蚓)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及细菌生理类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耕作能有效提高不同耕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和含水量,其中尤以5~20 cm显著,生物耕作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以及含水量依次比对照增长了58.33%,68.93... 旨在研究生物耕作(接种蚯蚓)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及细菌生理类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耕作能有效提高不同耕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和含水量,其中尤以5~20 cm显著,生物耕作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以及含水量依次比对照增长了58.33%,68.93%,67.06%,16.19%;与常规旋耕(CK)相比,各土层中免耕(T1)和生物耕作(T2)2种保护性耕作方式可明显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数量,且表层(0~5 cm)土壤微生物数量远远大于下层(5~20 cm)。T2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了真菌数量(P<0.05);氨化细菌、硝化细菌以及无机磷分解菌等生理细菌数量得到显著提升(P<0.05)。在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培育土壤有益动物生物数量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对改善农田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耕作 蚯蚓 微生物区系 细菌生理菌群
下载PDF
三种套作模式对连作西瓜生长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姜忠廷 刘林德 +4 位作者 郑宪清 李双喜 袁大伟 何七勇 吕卫光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0-64,共5页
在发生西瓜连作障碍的土壤上,将香葱、芹菜、大蒜三种作物分别与西瓜套作,对西瓜生长状况及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套作处理均促进了西瓜生长,其株高增长明显,分别为对照的1.82、1.24和1.68倍,套作香葱对提高西瓜... 在发生西瓜连作障碍的土壤上,将香葱、芹菜、大蒜三种作物分别与西瓜套作,对西瓜生长状况及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套作处理均促进了西瓜生长,其株高增长明显,分别为对照的1.82、1.24和1.68倍,套作香葱对提高西瓜根系参数效果最好,根系活力为对照的2.67倍。套作香葱后土壤中细菌数量比套作前增加了154.83%,套作芹菜使放线菌数量增加48.00%,套作大蒜土壤真菌数量减少了75.01%,套作香葱土壤微生物总量比对照提高了1.80倍。套作香葱可有效提高连作西瓜株高、叶绿素含量及根系参数,能显著改善西瓜连作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区系,从而缓解西瓜连作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套作 连作 土壤微生物区系
下载PDF
农药在蔬菜中的残留动态及降解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袁大伟 吕卫光 +3 位作者 李双喜 郑宪清 何七勇 张娟琴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9期317-320,共4页
为了寻找有效降低蔬菜中农药残留的方法,促进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选用百菌清、氰戊菊酯、乐果3种使用广泛、具有代表性的农药为试验材料,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蔬菜上农药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施药当天氰戊菊酯、乐果、百菌清3种... 为了寻找有效降低蔬菜中农药残留的方法,促进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选用百菌清、氰戊菊酯、乐果3种使用广泛、具有代表性的农药为试验材料,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蔬菜上农药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施药当天氰戊菊酯、乐果、百菌清3种农药在生菜中的残留量要明显高于番茄,分别高出42.9%、44.9%、57.8%,第7天3种农药在番茄和生菜的残留量分别为154~285μg/kg、258~528μg/kg。施药当天乐果、百菌清、氰戊菊酯3种农药在大棚中芹菜上的残留量较露地分别高出2.9%、7.1%、6.0%。在5~20天期间露地芹菜的农药降解速度也明显高于大棚。氰戊菊酯的沉降试验表明:1天内沉降量为农药用量的8.77%~19.64%。农药在蔬菜上的起始浓度与蔬菜食用部分表面积比有关;大棚蔬菜的农药降解速度要明显慢于露地蔬菜农药的降解速度;农药的沉降现象是影响大棚农药残留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菌清 乐果 氰戊菊酯 残留动态 降解规律
下载PDF
生物耕作对土壤理化特性、酶活性及青花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双喜 郑宪清 +4 位作者 袁大伟 张娟琴 何七勇 吕卫光 陶晓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18-1023,共6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生物耕作(接种蚯蚓)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青花菜生长和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了传统机械旋耕(CK)、免耕(T1)以及生物耕作(T2)3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1)生物耕作能有效提高耕层不同部位的土壤养分含量和含水量...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生物耕作(接种蚯蚓)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青花菜生长和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了传统机械旋耕(CK)、免耕(T1)以及生物耕作(T2)3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1)生物耕作能有效提高耕层不同部位的土壤养分含量和含水量,其中尤以5~20 cm土层较为明显,生物耕作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以及含水量依次比传统机械旋耕(CK)增长58.33%、68.93%、67.06%和16.19%;与传统机械旋耕(CK)相比,生物耕作处理大大提升了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以及蔗糖酶的活性,其中脲酶、蔗糖酶与CK之间差异显著(P<0.05)。(2)生物耕作处理下青花菜的株高、开展度、叶长、叶宽等指标与CK和T1之间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间青花菜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差异不大,生物耕作处理增强了青花菜在各生长期的净光合速率。(3)生物耕作处理大幅提高了青花菜品质,生物耕作处理下的青花菜Vc含量是CK的1.2倍,硫代葡萄糖苷含量分别比T1处理和CK高1.05 mol·g-1和3.29 mol·g-1,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各处理间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显著。因此,在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培育土壤有益动物的生物数量(生物耕作)可提高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对改善农田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耕作 蚯蚓 土壤理化特性 土壤酶活性 青花菜
下载PDF
秸秆类有机物料还田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袁大伟 郑宪清 +4 位作者 李双喜 张翰林 吕卫光 何七勇 张娟琴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4-88,共5页
通过两年的定位试验,对崇明岛地区稻田秸秆类有机物料添加,结合化肥配施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和稻谷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的化肥施用,几种秸秆类有机物料添加配施化肥处理均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全量氮磷钾、速效氮、... 通过两年的定位试验,对崇明岛地区稻田秸秆类有机物料添加,结合化肥配施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和稻谷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的化肥施用,几种秸秆类有机物料添加配施化肥处理均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全量氮磷钾、速效氮、有效磷等养分的提高;增加了土壤团聚体R_(0.25)、平均重量直径及几何平均直径;在产量方面,虽较常规施肥有所下降,但综合经济效益却有所增加,较常规施肥增收276.61~1457.22元(人民币,下同)/hm^2,其中沼渣还田的增益率最高达11.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农业废物 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养分 水稻产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施用螯合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酶活性和呼吸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双喜 吕卫光 +2 位作者 诸海涛 姚政 郑宪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5期17623-17625,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螯合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酶和呼吸强度的影响。[方法]在盆栽油菜的土壤中添加螯合剂,测定土壤pH值、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土壤呼吸强度。[结果]施用螯合剂EDTA、DTPA和柠檬酸刺激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土壤脲酶活性... [目的]研究不同螯合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酶和呼吸强度的影响。[方法]在盆栽油菜的土壤中添加螯合剂,测定土壤pH值、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土壤呼吸强度。[结果]施用螯合剂EDTA、DTPA和柠檬酸刺激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土壤脲酶活性。土壤中施入螯合剂后,土壤呼吸强度降低,尤其是在施入初期降低作用最为明显。螯合剂DTPA和柠檬酸施入初期、2周时,土壤pH值降低,随处理浓度的增加pH值降低更为明显,而螯合剂EDTA处理则相反。[结论]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以施用螯合剂EDTA、DTPA为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螯合剂 重金属 土壤污染 土壤酶 土壤呼吸强度
下载PDF
连作芋艿套作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翰林 郑宪清 +2 位作者 王一斐 何七勇 吕卫光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55-59,66,共6页
针对芋艿连作障碍造成土壤环境破坏的问题,进行玉米、毛豆与芋艿套作的田间试验,通过对土壤养分、土壤酶活以及芋艿产量、品质的分析,探讨套作减缓芋艿连作障碍的可行性。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连作芋艿、非连作芋艿、套作玉米和套作毛豆... 针对芋艿连作障碍造成土壤环境破坏的问题,进行玉米、毛豆与芋艿套作的田间试验,通过对土壤养分、土壤酶活以及芋艿产量、品质的分析,探讨套作减缓芋艿连作障碍的可行性。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连作芋艿、非连作芋艿、套作玉米和套作毛豆。结果表明:(1)套作可以均衡连作土壤的养分含量,套作处理平均可以比连作提升速效氮9.88%、速效钾58.21%、有机质70.36%,降低速效磷64.08%。(2)套作可以提升连作土壤酶活性,套作处理平均可以比连作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23.75%、脲酶活性38.15%、蔗糖酶活性129.60%。(3)在套作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与速效磷、速效钾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pH、速效氮显著正相关,蔗糖酶活性与有机质、速效氮显著正相关,套作使连作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因子向非连作土壤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芋艿连作障碍 套作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
下载PDF
秸秆生物质炭对菜田土壤微生物、理化性质及青菜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双喜 张兆辉 +4 位作者 郑宪清 张娟琴 张翰林 陈新兵 吕卫光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17年第4期48-54,共7页
为了探讨秸秆生物质炭对设施菜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理化性质以及青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CK(常规)、T1(常规+4 t/hm^2)、T2(常规+8 t/hm^2)、T3(常规+12 t/hm^2)、T4(常规+16 t/hm^2)、T5(常规+32 t/hm^2)6个处理。试验结果表... 为了探讨秸秆生物质炭对设施菜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理化性质以及青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CK(常规)、T1(常规+4 t/hm^2)、T2(常规+8 t/hm^2)、T3(常规+12 t/hm^2)、T4(常规+16 t/hm^2)、T5(常规+32 t/hm^2)6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可以提升土壤中细菌、真菌以及放线菌的数量,并且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与生物质炭施用量成正相关,以T5处理表现最好,真菌数量则以T3最多;T2处理下的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较高,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比CK提升了18.4%、27.8%和23.0%;青菜VC含量以T3最高,每100 g含量达到13.2 mg,可溶性糖含量以T2处理表现最优,达到1.46%,两者分别是CK的1.42倍和1.31倍,T3处理下产量最高达到12.8 kg,较CK增产18.50%。研究结果显示,配施8—12 t/hm^2的生物质炭对设施青菜的产量和品质提升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菜 品质 保护地栽培 土壤微生物 土壤理化性质 秸秆生物质炭
下载PDF
崇明岛典型果园氮素渗漏流失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双喜 袁大伟 +3 位作者 郑宪清 宋科 何七勇 吕卫光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71-776,共6页
为研究崇明岛柑橘园氮素渗漏淋失特征,采用田间原位小型土壤渗漏计法,分析土壤中氮素含量与渗漏水中氮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中NH4+-N和NO3--N含量显著下降,渗漏水中NO3--N、NH4+-N含量逐步降低。0~20 cm... 为研究崇明岛柑橘园氮素渗漏淋失特征,采用田间原位小型土壤渗漏计法,分析土壤中氮素含量与渗漏水中氮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中NH4+-N和NO3--N含量显著下降,渗漏水中NO3--N、NH4+-N含量逐步降低。0~20 cm和21~40 cm渗漏水中NH4+-N和NO3--N含量随时间延长呈现出由低到高再降低的变化特征。浅层渗漏水中氮素渗漏流失以水溶性总氮为主,NO3--N含量占水溶性总氮的比例超过90%。果园渗漏水中氮素含量与土壤中氮素含量之间相关性极显著,表明果园施肥量与渗漏水中氮素含量之间存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 氮素 渗漏淋失 崇明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