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地区烟粉虱生物型的鉴定 被引量:4
1
作者 史苹香 王冬生 +4 位作者 滕海媛 章巧利 张天澍 袁永达 王建国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6-281,共6页
烟粉虱是一种由许多生物型组成的复合种,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害虫。不同生物型的烟粉虱在寄主范围、传毒能力、抗药性等许多生物学特性方面存在差异。利用mtDNA COI基因作标记对上海地区的烟粉虱生物型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所测上... 烟粉虱是一种由许多生物型组成的复合种,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害虫。不同生物型的烟粉虱在寄主范围、传毒能力、抗药性等许多生物学特性方面存在差异。利用mtDNA COI基因作标记对上海地区的烟粉虱生物型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所测上海10个代表性地区中,闵行区只检测到B型烟粉虱,嘉定、青浦和徐汇区只检测到Q型烟粉虱,其余各地区B型和Q型两种生物型烟粉虱共存。所测上海地区共45个种群中,有31个种群为Q型,占所测种群的68.9%,14个种群为B型,占31.1%。而且,大棚采集种群多为Q型(Q型占87.0%)。结果说明Q型烟粉虱已在上海地区广泛存在、大量发生,并有取代B型烟粉虱成为上海地区烟粉虱主要危害类型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生物型 鉴定
下载PDF
沿海滩涂土壤大麦氮、磷、钾最佳施用量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诸海焘 李国梁 +3 位作者 施圣高 陈小倩 田吉林 蔡树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80-82,共3页
沿海滩涂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养分匮乏,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大多来源于肥料,施肥对产量的影响较大。本研究以大麦品种"花22"为试验材料,在上海崇明东滩沿海土壤上设置了大麦不同氮、磷、钾施用量小区试验,研究氮... 沿海滩涂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养分匮乏,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大多来源于肥料,施肥对产量的影响较大。本研究以大麦品种"花22"为试验材料,在上海崇明东滩沿海土壤上设置了大麦不同氮、磷、钾施用量小区试验,研究氮磷钾施肥量与配比对大麦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麦生长对于氮肥的依赖性较大,多数生物学性状与施氮量显著相关;通过建立不同肥料施用量与产量的关系方程,确定了沿海滩涂土壤上大麦氮、磷、钾推荐施用量分别为299.22、99.29、76.51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土壤 大麦 氮磷钾 生物学特性 产量
下载PDF
一株氨氮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代金 张穗 +1 位作者 王玉军 温广月 《山东农业科学》 2009年第3期87-90,共4页
从上海崇明警备区富民养猪场污水处理池的污泥中分离得到1株去除氨氮效果较好的菌株(代号CM3),对其氨氮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研究表明,CM3菌株降解氨氮的最适温度和pH值分别为30℃和8.0,在氨氮初始浓度为300 mg/L时,4 d内其氨氮降... 从上海崇明警备区富民养猪场污水处理池的污泥中分离得到1株去除氨氮效果较好的菌株(代号CM3),对其氨氮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研究表明,CM3菌株降解氨氮的最适温度和pH值分别为30℃和8.0,在氨氮初始浓度为300 mg/L时,4 d内其氨氮降解率可达40%以上,并可利用多种含碳化合物作为碳源生长。因此,CM3菌株具有一定的降解氨氮能力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脱氮 氨氮 废水 降解特性
下载PDF
包膜尿素在盐碱土壤中氮素转化及其对玉米增产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诸海焘 蔡树美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4期15-20,共6页
为探究包膜尿素一次性基施提高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及增产机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比较施用不同材料包膜尿素和施用普通尿素对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及玉米增产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施用普通尿素相比,包膜尿素在玉米生长发育前期可抑制土壤... 为探究包膜尿素一次性基施提高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及增产机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比较施用不同材料包膜尿素和施用普通尿素对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及玉米增产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施用普通尿素相比,包膜尿素在玉米生长发育前期可抑制土壤中的脲酶活性,处理3、处理4、处理5对土壤脲酶抑制率分别达到27.06%、28.36%和39.50%;施用包膜尿素还可以延缓氮肥在土壤中的释放进程,保证在玉米生长后期,有充足的氮素释放。在玉米抽穗期,处理3、处理4、处理5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比对照(施用普通尿素)高出40.33%、66.64%和53.89%,同时施用缓释包膜尿素还可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处理4(2#包膜尿素)效果最佳,比普通尿素处理增产26.87%,氮素偏生产力、氮农学效率和氮素利用率分别比对照增加13.13 kg grain/kgN、6.76 kg grain/kgN和10.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膜尿素 脲酶 玉米 产量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施肥方式对稻麦轮作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6
5
作者 张翰林 白娜玲 +6 位作者 郑宪清 李双喜 张娟琴 张海韵 周胜 孙会峰 吕卫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1-539,共9页
为探索秸秆还田与施肥方式2种农田措施对水稻-小麦(稻麦)轮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阐释其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通过7年稻麦轮作长期定位监测试验,设置无肥空白(CK)、常规施肥(RT)、秸秆还田+常规施肥(RS... 为探索秸秆还田与施肥方式2种农田措施对水稻-小麦(稻麦)轮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阐释其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通过7年稻麦轮作长期定位监测试验,设置无肥空白(CK)、常规施肥(RT)、秸秆还田+常规施肥(RS)和秸秆还田+缓释肥(SS)4个处理,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探索影响微生物群落的主控环境因子。结果表明,SS作物产量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比RT显著提高11.6%和8.2%(水稻)、4.8%和3.6%(小麦),与RS无显著差异。相比RT,秸秆还田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pH,提升了土壤有机碳和铵态氮含量;与RS相比,SS处理提高了铵态氮含量。秸秆还田处理提升了真菌群落多样性,但对细菌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影响。SS与RS在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pH呈负相关,与总氮含量呈正相关;真菌群落多样性则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NMDS分析表明,施肥对于细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55.61%),真菌群落结构则对秸秆还田响应更明显(26.94%)。与RT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升了细菌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同时显著提升了真菌中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担子菌门和接合菌门的相对丰度,加强了土壤碳氮循环能力并抑制了病原菌。SS与RS相比,仅提升了真菌中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综上,秸秆还田配施缓释肥有助于维持或者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作物产量及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可以促进土壤碳氮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土壤养分 秸秆还田 缓释肥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对稻麦轮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9
6
作者 张翰林 吕卫光 +6 位作者 郑宪清 李双喜 王金庆 张娟琴 何七勇 袁大伟 顾晓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2-308,共7页
为揭示稻麦轮作系统不同秸秆还田年限下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减排调控机制,本研究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考察了稻麦轮作不同秸秆还田年限[空白对照(CK)、常规处理秸秆不还田(NT)、1年秸秆还田(SR1)和5年秸秆还田(SR5)]对CH4、CO2和N2O 3种温... 为揭示稻麦轮作系统不同秸秆还田年限下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减排调控机制,本研究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考察了稻麦轮作不同秸秆还田年限[空白对照(CK)、常规处理秸秆不还田(NT)、1年秸秆还田(SR1)和5年秸秆还田(SR5)]对CH4、CO2和N2O 3种温室气体排放规律的影响,同时测定了土壤固碳量,估算了秸秆焚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综合计算了4种处理对全球变暖的贡献。试验结果表明,SR1和SR5均显著提升CH4和CO2的排放通量,分别高出NT、CK处理73.52%、309.49%和13.29%、13.06%;同时显著降低N2O排放通量,较NT降低29.68%和42.55%;但SR1和SR5之间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差异不显著;与NT相比,SR1和SR5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固碳量517.9%和709.03%,SR5土壤固碳量高出SR1达30.93%;NT秸秆焚烧产生的全球气温变暖贡献为9 698.49 kg(CO2-eqv)·hm?2,比CK高126.98%。综合分析温室气体排放、土壤固碳以及秸秆焚烧3个因素,SR1全球升温贡献最低,显著低于NT 4.72%。短期全量秸秆还田有助于降低总体温室气体排放,长期进行秸秆还田后降低幅度会逐步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土壤固碳 秸秆还田年限 稻麦轮作 秸秆焚烧 全球升温贡献
下载PDF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子代的弱化作用 被引量:8
7
作者 蒋杰贤 朱亚芳 +1 位作者 万年峰 季香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99-603,共5页
用9.44×108 OB/mL和9.44×107 OB/mL病毒液分别饲喂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和成虫,观察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lNPV)对宿主子1、2代的影响。结果表明:斜纹夜蛾4~6龄初幼虫饲毒后,F1代、F2代化蛹率分别下降了12.73%... 用9.44×108 OB/mL和9.44×107 OB/mL病毒液分别饲喂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和成虫,观察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lNPV)对宿主子1、2代的影响。结果表明:斜纹夜蛾4~6龄初幼虫饲毒后,F1代、F2代化蛹率分别下降了12.73%~18.59%、5.88%~10.21%,羽化率分别下降了11.31%~15.41%、5.70%~8.46%;成虫饲毒后,F1代、F2代化蛹率分别下降了14.00%~34.63%、8.33%~9.84%,羽化率分别下降了10.77%~19.61%、11.36%~12.00%;4~5龄幼虫饲毒和成虫饲毒后,F1代、F2代的蛹质量明显降低,产卵量显著下降,产卵期和雌雄成虫寿命明显缩短,但F1代、F2代幼虫历期、蛹期和产卵前期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还表明,随着宿主子代数的增加,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子代的弱化作用越来越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核型多角体病毒 宿主子代 弱化作用
下载PDF
早熟优质抗病小果型西瓜新种质的创制与利用 被引量:6
8
作者 宋荣浩 杨红娟 +2 位作者 李超汉 朱丽华 顾卫红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17年第3期96-100,共5页
为解决现有小果型西瓜品种抗病抗逆性差、坐果困难、产量低、不适合周年栽培的缺陷,采用多元杂交和定向自交系统育种方法,借助西瓜枯萎病和蔓枯病的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育成早熟性好、耐低温弱光、易坐果、优质、抗病的小果型西瓜新种... 为解决现有小果型西瓜品种抗病抗逆性差、坐果困难、产量低、不适合周年栽培的缺陷,采用多元杂交和定向自交系统育种方法,借助西瓜枯萎病和蔓枯病的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育成早熟性好、耐低温弱光、易坐果、优质、抗病的小果型西瓜新种质W2-1-2、W1-11-2、W2-3-3及W2-7-1。以育成新种质为核心亲本,通过不同种质间杂种优势的测配及多点区试鉴定,育成优质、高糖、易坐果、耐储运、综合抗病抗逆性强、栽培适应性广的小果型西瓜新品种‘圣女红3号'。该品种已通过了国家西瓜甜瓜品种审定委员会的鉴定及江苏省和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在江浙沪皖鲁赣等地区累计推广达3 000 hm^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果型西瓜 早熟 优质 丰产 抗病 新种质
下载PDF
基于地统计学和GIS的化学农药胁迫下桃树桃蚜与草间钻头蛛种群空间格局 被引量:6
9
作者 蒋杰贤 万年峰 季香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06-913,共8页
化学农药过量施用不仅杀死了害虫和自然天敌,也影响天敌与害虫之间的空间关系。桃园生态系统中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是桃蚜(Myzus persicae)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本文系统调查了化学农药长期胁迫下不同时期(4月中旬至... 化学农药过量施用不仅杀死了害虫和自然天敌,也影响天敌与害虫之间的空间关系。桃园生态系统中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是桃蚜(Myzus persicae)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本文系统调查了化学农药长期胁迫下不同时期(4月中旬至9月上旬)桃树桃蚜和草间钻头蛛种群数量,并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了桃树桃蚜和草间钻头蛛种群的空间结构,并采用基于高斯模型、指数模型、球型模型和圆型模型的普通克立格插值法模拟了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桃蚜和草间钻头蛛种群在10次调查期间均呈随机分布格局;桃蚜和草间钻头蛛空间分布距离相关性较弱,其变动范围均为6.863 0-43.174 1 m;桃蚜和草间钻头蛛的空间结构比例分别为0.788 8-0.983 9和0.811 6-0.980 6,块金值分别为0.254 2-4.896 3和0.218 4-0.749 9,偏基台值分别为0.010 5-0.250 0和0.004 8-0.075 7。本研究结果显示,长期使用化学农药致使桃树桃蚜和草间钻头蛛种群的空间结构比例值均大于0.7500,这表明化学农药胁迫下桃蚜和草间钻头蛛种群之间的跟随效应不明显,草间钻头蛛对桃蚜的捕食作用不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农药胁迫 桃蚜 草间钻头蛛 空间格局 跟随效应 捕食作用
下载PDF
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斜纹夜蛾酚氧化酶活性及血淋巴黑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季香云 包杨滨 +2 位作者 万年峰 蒋杰贤 谭继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7-50,共4页
以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1NPV)为免疫刺激因子,观察SlNPV对斜纹夜蛾幼虫酚氧化酶活性及其血淋巴黑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幼虫感毒后,其血淋巴黑化率在感毒1d后开始逐渐下降,随着感毒时间推移和幼虫日龄增大,病毒抑制其... 以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1NPV)为免疫刺激因子,观察SlNPV对斜纹夜蛾幼虫酚氧化酶活性及其血淋巴黑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幼虫感毒后,其血淋巴黑化率在感毒1d后开始逐渐下降,随着感毒时间推移和幼虫日龄增大,病毒抑制其黑化作用增强;在感毒后连续5d观察时间内,感毒幼虫血淋巴黑化率始终低于健康幼虫,且在感毒4~5d后达到显著水平;感毒幼虫体内及其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在感毒后前3d都是逐渐上升而后逐渐下降;感毒幼虫体内酚氧化酶活性在感毒后前3d高于健康幼虫,在感毒4d后开始低于健康幼虫,且在感毒2、3、5d后均达到显著水平;与健康幼虫相比,感毒幼虫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在感毒2d后开始明显增强,但感毒5d后急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lNPV) 斜纹夜蛾 黑化反应 酚氧化酶 血淋巴
下载PDF
淡足侧沟茧蜂寄生对甜菜夜蛾幼虫血淋巴总糖、蛋白质及虫体脂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季香云 印杨毅 +2 位作者 万年峰 谭继才 蒋杰贤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37-1642,共6页
为探讨淡足侧沟茧蜂Microplitis pallidipes Szepligeti调控寄主的生理机制,测定了淡足侧沟茧蜂寄生后,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幼虫血淋巴总糖、蛋白质及虫体脂类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寄生后连续5 d的观察时间内,... 为探讨淡足侧沟茧蜂Microplitis pallidipes Szepligeti调控寄主的生理机制,测定了淡足侧沟茧蜂寄生后,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幼虫血淋巴总糖、蛋白质及虫体脂类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寄生后连续5 d的观察时间内,甜菜夜蛾幼虫血淋巴总糖含量从寄生后第1天开始就高于未寄生寄主幼虫,且在寄生后第2至5天达到显著水平;除寄生后第3天外,被寄生寄主幼虫血淋巴总蛋白质含量始终低于未寄生幼虫,且在寄生后第1、4、5天达到显著水平;甜菜夜蛾被寄生后,虫体脂质含量始终高于未寄生幼虫,且从寄生后第2天开始达到显著水平。本研究揭示,淡足侧沟茧蜂寄生刺激了寄主甜菜夜蛾幼虫血淋巴总糖合成,但抑制了其蛋白质合成,同时也刺激了甜菜夜蛾虫体脂质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足侧沟茧蜂 甜菜夜蛾 总糖 蛋白质 脂质 血淋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