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均流结构蓄热水箱热特性的模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黄华杰 王子龙 +2 位作者 张华 梁浩 陈彦康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48-356,共9页
蓄热技术是太阳能光热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水作为蓄热介质的中低温蓄热技术是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提出并设计一种用于提高蓄热水箱热分层特性的新型均流器,在初始水温70℃、进水温度10℃的工况下,测试得到了水... 蓄热技术是太阳能光热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水作为蓄热介质的中低温蓄热技术是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提出并设计一种用于提高蓄热水箱热分层特性的新型均流器,在初始水温70℃、进水温度10℃的工况下,测试得到了水箱的热力学特性,并基于ANSYS软件建立该水箱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进口流量的增大,水箱中斜温层的厚度和混合数(MIX number)先减小后变大,填充效率先变大后减小,而理查森数(Ri)减小,当流量为3 L/min时,水箱的热分层效果最好,效率最高。实验和理论计算表明,该文所设计的均流器对进入水箱的水流具有抑流作用,能有效降低进水速度,减弱了水箱中冷热水的混合程度,使得水箱的斜温度层厚度减小,进而使得水箱的分层效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流器 热分层 CFD 储热水箱 填充效率
原文传递
泡沫铜强化甲烷水合物生成动力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裴俊华 杨亮 +2 位作者 汪鑫 胡晗 刘道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751-5760,共10页
提高水合物生成速率和储气密度对天然气水合物技术应用非常重要。将三种孔密度的泡沫铜(CF)分别浸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液中构建水合储气强化体系,在高压静态反应釜中研究泡沫金属对甲烷水合物生成动力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泡沫铜... 提高水合物生成速率和储气密度对天然气水合物技术应用非常重要。将三种孔密度的泡沫铜(CF)分别浸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液中构建水合储气强化体系,在高压静态反应釜中研究泡沫金属对甲烷水合物生成动力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泡沫铜骨架能为水合物生成提供充足的结晶点,同时可作为水合物生长过程水合热迁移的"高速公路"。甲烷水合物在SDS/CF体系中可快速生成,最大水合储气速率分布在19.24~21.04mmol·mol^(-1)·min^(-1)之间,其中添加15 PPI泡沫铜的SDS溶液储气量最高(139 mmol·mol^(-1)),且达到最大储气量90%所用时间最短(10.1 min)。在6.0~8.0 MPa压力下,相比SDS溶液,添加15 PPI泡沫铜的SDS溶液储气量提高了8.8%~35.6%,储气速率提高了4.7%~40.4%;特别在压力为5.0 MPa时,该孔密度SDS/CF体系储气量甚至比SDS溶液增加13倍,储气速率增加1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铜 甲烷水合物 生成 动力学 强化
下载PDF
泡沫铜对石蜡强化传热机理的实验和模拟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朱孟帅 王子龙 +2 位作者 齐和乐 孙向昕 周翔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195-11201,共7页
为探究石蜡融化时泡沫铜的填充对其内部传热的影响,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可视化蓄能实验装置。分析了泡沫铜填充率对石蜡相变过程的强化传热机理,并建立其传热数学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石蜡融化的相变传热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实验和模拟结... 为探究石蜡融化时泡沫铜的填充对其内部传热的影响,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可视化蓄能实验装置。分析了泡沫铜填充率对石蜡相变过程的强化传热机理,并建立其传热数学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石蜡融化的相变传热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实验和模拟结果表明,当泡沫铜的填充率从0%增大到1.28%时,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融化时间从901 s缩短到830 s,较纯石蜡减少了7.88%,液化速率和蓄热速率较纯石蜡分别提高了7.11%和10.54%,而当泡沫铜填充率为1.28%时,石蜡内部温度梯度最小,为9.1 K。泡沫铜的填充强化了石蜡的导热强度,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石蜡内部的自然对流传热强度,且泡沫铜填充率越大,对自然对流的抑制效果越明显。此外,当泡沫铜填充率为0.72%时,蓄能装置中石蜡的蓄热量为20537.88 J,蓄热速率为24.07 J/s,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蓄热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蓄热 泡沫金属 自然对流 强化传热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纳米流体液滴凝固的三维形状控制机理
4
作者 姜芋鹏 张瑞敏 赵玉刚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57,69,共6页
为实现液滴在三维空间内的形状控制,实验制备具有三角形图案的双浸润性表面,通过固定纳米流体液滴的接触线,在低温台上观察其凝固的过程,得到液滴高度和凝固后平台形状之间的变化规律,并通过Surface Evolver模拟液滴在复杂约束性表面上... 为实现液滴在三维空间内的形状控制,实验制备具有三角形图案的双浸润性表面,通过固定纳米流体液滴的接触线,在低温台上观察其凝固的过程,得到液滴高度和凝固后平台形状之间的变化规律,并通过Surface Evolver模拟液滴在复杂约束性表面上的形态。研究结果表明:被三角形接触线固定的纳米流体液滴,凝固后平台形状随着高度的增加依次经历了三角形、圆形、反三角和圆形,通过模拟值和实验值的对比,认为复杂约束表面上的液滴可以被看作是具有不同接触半径的接触球,在给定液滴高度的情况下,会产生不同大小的顶部平台,这些尺寸的变化将决定凝固后最终顶部平台的形状。通过简单地调节液滴高度就能得到液滴凝固后丰富的形状变化,简化了三维结构制造流程,从而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接触线 液滴凝固 形状控制 三维结构
下载PDF
垂荡板对漂浮式风力机水动力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叶舟 张俊伟 +2 位作者 周国龙 李春 丁勤卫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9-236,共8页
为研究垂荡板对漂浮式风力机Spar力机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值计算方法得出不同透空率垂荡板和在相同透空率下不同孔数垂荡板的水动力性能,并分析其频域和时域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孔数不同透空率垂荡板对比分析中,漂浮式风力机Spar为10%... 为研究垂荡板对漂浮式风力机Spar力机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值计算方法得出不同透空率垂荡板和在相同透空率下不同孔数垂荡板的水动力性能,并分析其频域和时域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孔数不同透空率垂荡板对比分析中,漂浮式风力机Spar为10%垂荡板作用下的稳定性最佳;选用透空率10%的垂荡板,对其进行不同开孔,并对8孔、12孔、16孔、20孔、24孔、28孔和32孔进行水动力特性分析对比,其中附有24孔垂荡板漂浮式风力机Spar平台的稳定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浮式风力机 透空率 稳定性 垂荡板 SPAR平台
原文传递
铁含量对准东高铁煤燃烧过程中灰熔融特性与矿物演变的影响
6
作者 刘薄鉴治 金晶 何翔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4,299,共8页
选择准东高铁煤将军庙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添加剂Fe_(2)O_(3)含量,研究铁含量对准东高铁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准东高铁煤煤灰中矿物的演变规律,并计算分析煤灰的黏度。结果表明:在将军庙原煤煤灰中,低熔点矿物钙镁黄长石... 选择准东高铁煤将军庙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添加剂Fe_(2)O_(3)含量,研究铁含量对准东高铁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准东高铁煤煤灰中矿物的演变规律,并计算分析煤灰的黏度。结果表明:在将军庙原煤煤灰中,低熔点矿物钙镁黄长石的生成是其灰熔融温度较低的主要原因;当将军庙煤中Fe_(2)O_(3)质量分数为8%时,煤灰的变形温度(DT)、软化温度(ST)均降至最低,主要原因是生成了大量铁橄榄石;将军庙煤中Fe_(2)O_(3)质量分数大于8%时,煤灰矿物中出现高熔点矿物的莫来石,使其DT和ST均上升;温度超过1000℃后,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煤灰的黏度逐渐减小;Fe_(2)O_(3)质量分数为8%的煤灰黏度最先进入煤灰的强沉积区间,沾污结渣情况最严重;温度为1300℃时,不同Fe_(2)O_(3)质量分数下煤灰的黏度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东煤 Fe_(2)O_(3) 灰熔融特性 矿物演变
下载PDF
风力机变桨故障叶片双向强流固耦合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渊博 李根 +1 位作者 李春 刘青松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6-333,358,共9页
为探究大型水平轴风力机达到切出风速停机后变桨故障叶片在多物理场高度耦合作用下的气动特性和结构响应,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及有限元法相结合的双向强流固耦合方法对NREL 5 MW风力机变桨故障叶片和变桨成功叶片的气动侧与结构侧状态进行... 为探究大型水平轴风力机达到切出风速停机后变桨故障叶片在多物理场高度耦合作用下的气动特性和结构响应,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及有限元法相结合的双向强流固耦合方法对NREL 5 MW风力机变桨故障叶片和变桨成功叶片的气动侧与结构侧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在双向强流固耦合下的挥舞力矩比无流固耦合下的挥舞力矩波动范围明显更大,且切出风速下变桨故障叶片挥舞方向的最大气动力矩及叶尖位移分别为变桨成功时的13.8倍和14.1倍,同时变桨故障叶片出现瞬态屈曲失稳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变桨故障 流固耦合 切出风速 多物理场
下载PDF
化学链燃烧中燃料气体在CaSO 4(010)表面吸附扩散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2
8
作者 侯封校 金晶 +3 位作者 刘敦禹 寇学森 杨浩然 王永贞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38-1346,共9页
以CaSO 4为载氧体,采用分子动力学研究了化学链燃烧中不同温度时CO在CaSO 4(010)表面的吸附扩散特性,并在反应温度为1173 K时与CH 4、H 2在CaSO 4(010)表面的吸附扩散特性对比。结果表明:CO在CaSO 4(010)表面的吸附为物理吸附,吸附强度... 以CaSO 4为载氧体,采用分子动力学研究了化学链燃烧中不同温度时CO在CaSO 4(010)表面的吸附扩散特性,并在反应温度为1173 K时与CH 4、H 2在CaSO 4(010)表面的吸附扩散特性对比。结果表明:CO在CaSO 4(010)表面的吸附为物理吸附,吸附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弱,吸附层与体相层的分层点为距离CaSO 4(010)表面0.66 nm处;CO在xy平面方向的扩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上升,符合分子碰撞理论;CO吸附于CaSO 4(010)表面的原因主要为静电作用所造成的弱相互作用。与CH 4、H 2相比,CO在CaSO 4(010)表面的吸附能力最强,吸附层中含量最多;H 2在xy平面方向扩散能力最强,体相层中体积占比最大;而CH 4较弱的静电作用与H 2较强的位阻作用导致了二者在CaSO 4(010)表面吸附能力弱于CO。研究结果可为钙基载氧体的改进与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钙载氧体 化学链燃烧 分子动力学 吸附 扩散 弱相互作用
下载PDF
纳米流体液滴凝固过程中的特征变形 被引量:4
9
作者 汤海波 黄承志 +1 位作者 顾恬 赵玉刚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3-67,共5页
为了研究胶体颗粒在液滴凝固中的作用,实验制备了不同浓度、颗粒性质的纳米流体溶液,基于低温台装置,文中实验观察到的纳米流体液滴的凝固形状不再带有尖端,而是在顶部形成了一个平台结构,并且该平台的面积随着纳米颗粒浓度的增加而变... 为了研究胶体颗粒在液滴凝固中的作用,实验制备了不同浓度、颗粒性质的纳米流体溶液,基于低温台装置,文中实验观察到的纳米流体液滴的凝固形状不再带有尖端,而是在顶部形成了一个平台结构,并且该平台的面积随着纳米颗粒浓度的增加而变大。文中提出了一个简单的物理模型,并通过Hele-Shaw装置对凝固过程观察分析,将平台的形成归因于沿凝固锋面推移的颗粒堆积层引起的补偿流。实验相关研究同时表明纳米流体液滴凝固时的形状变化与接触角、液滴体积、颗粒大小以及颗粒材料无关,有较强的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纳米颗粒 液滴凝固 补偿流 变形
下载PDF
平板振动对气膜冷却及流场特性影响的数值研究
10
作者 黄河 王宏光 韩铁鹰 《能源工程》 2020年第3期58-62,共5页
对平板在振动状态下的气膜冷却进行数值研究,比较在不同振动条件下吹风比为1时气膜孔下游中心线上绝热壁面的冷却绝热效率,同时分析了气膜孔下游壁面在不同振动条件下的静压及静压随相位角的变化。结果显示:振动会使平板气膜冷却效果恶... 对平板在振动状态下的气膜冷却进行数值研究,比较在不同振动条件下吹风比为1时气膜孔下游中心线上绝热壁面的冷却绝热效率,同时分析了气膜孔下游壁面在不同振动条件下的静压及静压随相位角的变化。结果显示:振动会使平板气膜冷却效果恶化,在不同振动条件下振动时绝热壁面的冷却绝热效率均比稳态时低,在x/d>7时,不同振动频率下的冷却绝热效率相差较大,且频率越大冷却绝热效率越小,不同振幅下的冷却绝热效率相差较小。振动时气膜孔下游上下壁面静压呈周期性变化。靠近气膜孔截面贴壁区域各相位下均存在明显的二次流,在x/d=5和x/d=10截面内,y/d<4范围内各相位均存在速度峰值,90°和180°速度峰值大于稳态时速度,0°和270°速度峰值小于稳态时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膜冷却 振动 冷却绝热效率 相对速度
下载PDF
R32制冷系统在变吸气状态下的热力性能
11
作者 王超 刘真真 +1 位作者 张华 尤晓宽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2-77,共6页
压缩机的吸气状态对系统的性能有重要影响,通过理论与实验的方法,探究不同吸气条件下系统性能的变化,以寻找实现系统最佳运行时的吸气状态。基于小型水冷冷水机组实验系统,调节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来控制制冷剂在系统内的流量,进而通过实... 压缩机的吸气状态对系统的性能有重要影响,通过理论与实验的方法,探究不同吸气条件下系统性能的变化,以寻找实现系统最佳运行时的吸气状态。基于小型水冷冷水机组实验系统,调节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来控制制冷剂在系统内的流量,进而通过实验探究吸气状态对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吸气状态从过热到气液两相的过程中,系统的制冷量会先增加后减少。与此同时,压缩机的功耗会先略微上升,随后缓慢下降。排气温度的变化则表现为两段式的降低,特别是在吸气达到两相状态时,温降更为明显。吸气干度在0.98—1.00时,可以实现系统的制冷量和系统性能系数C_(OP)的最优,能显著提高制冷系统的整体性能和经济效益。这些发现对于解决恶劣工况下压缩机润滑油碳化问题以及优化制冷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性质 排气温度 系统优化 湿压缩 压缩机
下载PDF
化学链燃烧中煤灰原位改性对钙基载氧体炭沉积的影响
12
作者 梁国威 金晶 +1 位作者 董波 侯封校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253-4261,共9页
在流化床中利用准东煤灰负载在钙基载氧体上,对钙基载氧体进行原位改性,从而制备改性的CaSO_(4)-Ash复合载氧体。借助TG-MS实验中的CO_(2)离子流量强度曲线,考察准东煤灰负载量对载氧体还原反应过程中炭沉积特性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固固... 在流化床中利用准东煤灰负载在钙基载氧体上,对钙基载氧体进行原位改性,从而制备改性的CaSO_(4)-Ash复合载氧体。借助TG-MS实验中的CO_(2)离子流量强度曲线,考察准东煤灰负载量对载氧体还原反应过程中炭沉积特性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固固反应与气固反应定量耦合实验,探究炭沉积的来源。结果表明:炭沉积量随原位改性制备过程中煤灰比例升高先减少后增加,添加质量分数为10%的准东煤灰制备的CaSO_(4)-10Ash复合载氧体能够最大程度降低炭沉积问题,减少了79.5%的炭沉积。固固反应中随煤灰负载比例升高,煤焦炭残留量减少,气固反应中煤灰负载比例大于5%时,复合载氧体性能开始呈下降趋势,积炭量开始增多;当煤灰负载比例大于10%时,随负载比例继续升高而增多的炭沉积的量主要来自于CO分解产生的积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燃烧 准东煤 煤灰改性 CaSO_(4)载氧体
下载PDF
界面结霜机理及抑霜技术研究进展
13
作者 蔡灏亭 张瑞敏 赵玉刚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46,共16页
界面结霜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许多工业应用中普遍存在。由于霜层主要由小枝晶和离散的气穴组成,霜层表现为有厚度的多孔介质,从而严重影响暖通空调和制冷系统的传热效率。几个世纪以来,界面结霜一直作为热门研究课题之一,但直至最近才取得... 界面结霜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许多工业应用中普遍存在。由于霜层主要由小枝晶和离散的气穴组成,霜层表现为有厚度的多孔介质,从而严重影响暖通空调和制冷系统的传热效率。几个世纪以来,界面结霜一直作为热门研究课题之一,但直至最近才取得一些新的进展,例如揭示了霜在形成初期阶段的新特征,这些特征过去因为过快或过小而无法捕捉,还基于其原理开发了新的除霜、抑霜技术。文章对结霜现象进行了全面综述,尤其最近十年的全新进展。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以冷凝结霜为主的基本原理,包括冷凝成核、冷凝液滴的生长和聚结、结冰成核、冻结环的形成、冻结传播,以及霜层的生长和密集化。总结了近期抑制结霜负面影响的工程措施,即除霜、抑霜两种技术。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启发人们对冷凝结霜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开发针对在多种应用背景下新的除霜、抑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凝结霜 界面效应 结霜特性 抑霜技术
下载PDF
基于致动线方法的风力机组尾迹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渊博 李春 +2 位作者 缪维跑 杨阳 丁勤卫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224-3231,共8页
为提高风场总功率,减小上游风力机尾迹的影响,以实现风场全局优化的思想,利用致动线(ALM)方法,基于开源软件OpenFOAM对9种偏航工况、15种风轮俯仰工况及9种风场错列布置进行数值模拟。对比不同尾迹控制策略下的风场总功率输出,并结合流... 为提高风场总功率,减小上游风力机尾迹的影响,以实现风场全局优化的思想,利用致动线(ALM)方法,基于开源软件OpenFOAM对9种偏航工况、15种风轮俯仰工况及9种风场错列布置进行数值模拟。对比不同尾迹控制策略下的风场总功率输出,并结合流场云图分析尾迹对风力机性能影响的流动机理。结果表明:3种尾迹控制方法均可减弱上游风力机尾迹对下游风力机气动性能的影响,且偏航尾迹控制方法略优于风轮俯仰,风场错列显著优于偏航,其中偏航、风轮俯仰及风场错列分别可提高无尾迹控制策略时风场总功率的35.3%、34.5%和6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风场 尾迹 控制 致动线
原文传递
水平轴风力机多涡格升力面涡尾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渊博 李春 栾忠骏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70-1075,共6页
针对NREL Phase VI实验双叶片水平轴风力机,采用基于多涡格升力面的自由尾迹法模拟其低风速及高风速气动性能。由于高风速失速延迟导致尾缘分离滞后,建立Kirchhoff-Helmholz尾缘分离预估模型与Du-Selig失速延迟模型耦合的三维尾缘分离... 针对NREL Phase VI实验双叶片水平轴风力机,采用基于多涡格升力面的自由尾迹法模拟其低风速及高风速气动性能。由于高风速失速延迟导致尾缘分离滞后,建立Kirchhoff-Helmholz尾缘分离预估模型与Du-Selig失速延迟模型耦合的三维尾缘分离预估模型。计算低风速及高风速不同的偏航角工况,对比分析不同涡格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涡格数对低风速工况影响甚小,对高风速影响很大,且采用两涡格的三维尾缘分离预估模型对法向力系数和弦向力系数的模拟最为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轴风力机 多涡格升力面 自由涡尾迹 涡格数 偏航 失速延迟 尾缘分离
下载PDF
风力机组尾迹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渊博 李春 +2 位作者 缪维跑 丁勤卫 郝文星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84-589,596,共7页
为减小风力机尾迹的影响,以实现风场总功率最大化及风力机组气动性能全局协调控制的目标,采用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方法,基于致动线模型,利用开源CFD软件OpenFOAM对9种风力机组偏航控制及9种风场错列布置进行数值模拟,... 为减小风力机尾迹的影响,以实现风场总功率最大化及风力机组气动性能全局协调控制的目标,采用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方法,基于致动线模型,利用开源CFD软件OpenFOAM对9种风力机组偏航控制及9种风场错列布置进行数值模拟,比较这18种方案的风场总功率,并结合流场参数分析不同尾迹控制策略影响风场下游风力机的流动机理.结果表明:尾迹对下游风力机气动性能影响严重;2种尾迹控制方法均可实现全风场优化,其中各偏航控制下,风场总功率最大可提高35.3%,风场错列布置时最大可提高6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组 尾迹 偏航 错列 OPENFOAM 致动线模型
下载PDF
一种耦合仿生翼型降噪机理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谢鸣 杨爱玲 +1 位作者 陈二云 张文清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72-580,共9页
基于NACA0018翼型,将波状前缘、锯齿尾缘和表面脊状3种仿生结构进行耦合,形成WSR翼型,并采用大涡模拟和FW-H方法研究了WSR翼型在不同雷诺数和攻角下的流场和噪声特性。结果表明:在小攻角、低雷诺数下WSR翼型可降低噪声5 dB左右;在大攻角... 基于NACA0018翼型,将波状前缘、锯齿尾缘和表面脊状3种仿生结构进行耦合,形成WSR翼型,并采用大涡模拟和FW-H方法研究了WSR翼型在不同雷诺数和攻角下的流场和噪声特性。结果表明:在小攻角、低雷诺数下WSR翼型可降低噪声5 dB左右;在大攻角下,锯齿尾缘结构加剧了尾缘处流动掺混,改变了尾迹涡结构,降低了翼型尾缘处的涡量,进而使噪声降低8 dB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仿生 翼型 边界层 压力脉动 气动噪声
下载PDF
硅钙摩尔比对准东煤燃烧过程中矿物演变及灰熔融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光绪 金晶 +3 位作者 张云鹏 刘薄鉴治 梁诗雨 翟中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140-4146,共7页
选择准东高钙五彩湾(WCW)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煤灰中硅钙摩尔比(M)研究煤灰熔融特性及矿物演变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借助FactSage热力学计算软件进行矿物平衡预测。研究表明:在WCW原煤灰中,矿物CaSO_(4)演变生成低熔点矿物Ca_(2)MgSi_(... 选择准东高钙五彩湾(WCW)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煤灰中硅钙摩尔比(M)研究煤灰熔融特性及矿物演变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借助FactSage热力学计算软件进行矿物平衡预测。研究表明:在WCW原煤灰中,矿物CaSO_(4)演变生成低熔点矿物Ca_(2)MgSi_(2)O_(7),使得原煤灰借助灰熔融温度(AFTs)预测其结渣、玷污时出现较大偏差。对于混煤灰,当M升高至3时,相比原煤灰,其中矿物CaSO_(4)的分解提前,SiO_(2)优先与CaO反应生成熔点较低的矿物CaMgSi_(2)O_(6),进而引起混煤灰的熔点降低;当混煤灰中M升高至5时,充足的SiO_(2)会与MgO发生反应,生成高熔点矿物Mg_(2)SiO_(4),使得此时混煤灰的AFTs显著提升,改善了煤灰熔融特性。热力学计算矿物平衡结果与X射线衍射分析(XRD)结果吻合较好,吉布斯自由能结果验证了矿物演变过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东煤 二氧化硅 矿物演变 灰熔融特性
下载PDF
自洁式餐饮油烟颗粒物浓度测量管段设计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秦金为 周骛 +1 位作者 蔡小舒 汪文涛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183-191,共9页
针对光散射法餐饮油烟颗粒物浓度在线测量,考虑到测量中系统易受油烟污染的问题,以截面尺寸450 mm×400 mm的矩形油烟管段为例,设计了自洁式餐饮油烟颗粒物浓度测量管段,利用文丘里效应引射洁净空气以保护光学元件。采用流体力学(C... 针对光散射法餐饮油烟颗粒物浓度在线测量,考虑到测量中系统易受油烟污染的问题,以截面尺寸450 mm×400 mm的矩形油烟管段为例,设计了自洁式餐饮油烟颗粒物浓度测量管段,利用文丘里效应引射洁净空气以保护光学元件。采用流体力学(CFD)方法比较分析线性、维式、双三次曲线和五次曲线4种型面测量管段的压力分布特征和喉部压力水平,发现相同工况下维式型面测量管段压力损失最小,比线性和五次曲线型面测量管段分别降低41%和35%。基于维式型面搭建试验测量系统,利用不同工况下的喉部压力试验数据进行仿真模型的验证,比较测量区域苯浓度的实测值和模拟值。结果表明:测量元件附近压力实测值和模拟值误差在20%以内;最低设计流量下,喉部负压满足要求;最佳测量位置为距离两侧壁面20 mm之间的主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烟颗粒物 文丘里效应 自洁式测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的二维T型微通道内液滴生成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昭君 杨帆 郭雪岩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1-237,共7页
采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中的伪势模型,模拟了密度比近似相同且不互溶的两液相在T型微通道内产生不同形态的液滴,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分析了毛细数、两相流量比及两相的黏度比等因素对生成的液滴尺寸和间距的影响,模拟结果所得各种... 采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中的伪势模型,模拟了密度比近似相同且不互溶的两液相在T型微通道内产生不同形态的液滴,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分析了毛细数、两相流量比及两相的黏度比等因素对生成的液滴尺寸和间距的影响,模拟结果所得各种因素间的数值公式也与实验结果相差无几,连续相的毛细数和两相流量比对液滴的尺寸和间距的影响比较大,两相的黏度比对液滴的影响微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 T型微通道 液滴生成 伪势模型 格子玻尔兹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