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嘉定区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原菌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余玮 孙攀 +1 位作者 彭谦 宣栋樑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第7期82-85,共4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嘉定区儿童感染性腹泻中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依托上海市儿童腹泻病监测工作,从2015年5月—2018年4月采集某哨点医院感染性腹泻的儿童粪便标本333例,开展肠道病原菌检测。结果 74例(22.2%)检出病原菌,包括肠致泻性大肠杆... 目的了解上海市嘉定区儿童感染性腹泻中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依托上海市儿童腹泻病监测工作,从2015年5月—2018年4月采集某哨点医院感染性腹泻的儿童粪便标本333例,开展肠道病原菌检测。结果 74例(22.2%)检出病原菌,包括肠致泻性大肠杆菌52例(15.6%),其中非典型EPEC32株、EAEC17株、STEC2株、ETEC2株,1例EAEC和ETEC混合感染,1例STEC O157:H7;沙门菌18例(5.4%);空肠弯曲菌6例(1.8%);副溶血性弧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各1例(0.3%);未检出志贺菌;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检出率夏秋季与冬春季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774,P <0.05);肠致泻性大肠杆菌和沙门菌在各年龄段间和男女间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313、4.925,P> 0.05;χ2=2.941、0.050,P> 0.05)。结论引起儿童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主要为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菌和空肠弯曲菌;肠致泻性大肠杆菌在夏秋季易感,以EPEC和EAEC为主;沙门菌以鼠伤寒、肠炎血清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腹泻 肠致泻性大肠杆菌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 毒力基因 沙门菌 儿童
下载PDF
男男同性性取向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嘉行 殷方兰 +1 位作者 程华 钟培松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了解青年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中性取向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半结构式的访谈提纲,根据信息饱和原则,对嘉定区自愿咨询检测门诊中男男同性性行为者进行深度访谈。结果受访的32名调查对象年龄20~25周岁,本科及以上学历者27人... 目的了解青年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中性取向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半结构式的访谈提纲,根据信息饱和原则,对嘉定区自愿咨询检测门诊中男男同性性行为者进行深度访谈。结果受访的32名调查对象年龄20~25周岁,本科及以上学历者27人;32人均认同并接受自己的性取向;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父母离异(8人);幼年时期遭威胁或性侵(3人);与异性交往的挫折经历(13人);从未接受过性教育(26人);接触过有关同性恋方面的书籍、网络和影视作品(31人);听说同学或朋友中有男男性行为(26人),其中5人有被引导发生男男性行为。结论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男男同性性取向的形成原因复杂,在性取向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和家长应注重性健康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男同性性行为 性取向 定性研究
下载PDF
男男同性性取向形成原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嘉行 殷方兰 +1 位作者 钟培松 程华 《职业与健康》 CAS 2021年第6期851-854,共4页
男性同性恋群体由来已久,其成因十分复杂,主要涉及生物、遗传、心理、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我们将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男男同性性取向成因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便社会大众对男性同性恋人群有进一步的了解,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男男同性恋 性取向 形成原因 多重因素
原文传递
青年男男同性性取向相关因素研究
4
作者 王嘉行 殷方兰 +1 位作者 钟培松 程华 《职业与健康》 CAS 2021年第18期2500-2504,2508,共6页
目的了解青年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性取向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5月-2020年8月,由经过培训的人员用自行编制的统一调查问卷对210名受访者开展问卷调查,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 目的了解青年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性取向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5月-2020年8月,由经过培训的人员用自行编制的统一调查问卷对210名受访者开展问卷调查,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对象共210人,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22.14±2.11)岁。单因素分析显示,MSM与异性性行为者比较,童年时有过与男性非自愿发生的性行为、童年时父亲与母亲关系不融洽、童年时不和父母一起居住、童年时没有父母一起抚养和陪伴、童年时与父/母亲关系不融洽、童年时追求细节、童年时不爱运动、童年时被当作女孩子抚养、童年时喜欢扮作女孩、童年时喜欢玩女孩的玩具和游戏、童年时不喜欢男孩的玩具和游戏、童年时父母对性有恐惧和排斥、童年时身边有太多的女性长辈、童年时的玩伴主要为男性、童年时没有和异性交往的经历、童年时没有性教育经历的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童年时加入过同性恋者的QQ或者微信群和童年时被同学或朋友引导发生过男男性行为是与男男同性性取向形成的相关因素(P<0.05)。51人(42.5%)自述同性性取向为后天形成。与异性性行为者相比,MSM既往进行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检测比例更高,且第1次检测HIV抗体的地点更为隐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童年时期的个人成长、家庭环境与社会影响对男男同性性取向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和学校应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性健康教育,减少后天因素影响的男男同性性取向的形成,从而减少高危性行为的发生,降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男同性性行为者 性取向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