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化进程中教育发展主要指标特点分析——以长三角区域为例
1
作者 李伟涛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59-66,共8页
在现代化进程中,分析教育发展指标呈现出的规律与特点是推动国家和区域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选择长三角区域作为样本,基于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专题研究数据库,对过去二十多年间教育发展指标的分布、导向与达成开展深入分... 在现代化进程中,分析教育发展指标呈现出的规律与特点是推动国家和区域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选择长三角区域作为样本,基于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专题研究数据库,对过去二十多年间教育发展指标的分布、导向与达成开展深入分析,发现不同时期的指标重点差异“、十四五”后指标“新增”和指标“消失”并存、以预期性和引领性及基础性指标类型为主、复合型教育指标达成相对更加困难等,呈现了全国各地区教育发展指标变化的缩影,为“十五五”时期全国和长三角区域加强教育发展指标建设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发展指标 特点 长三角
原文传递
教学创新如何促进中小学生创造力发展——基于67项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
2
作者 黄丹凤 陆璟 《教育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77,共9页
变革传统教学,推进教学内容、模式、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被视作培养中小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路径,但已有实证研究的结论存在不一致性。对67项准实验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学创新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总体效应为“中... 变革传统教学,推进教学内容、模式、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被视作培养中小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路径,但已有实证研究的结论存在不一致性。对67项准实验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学创新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总体效应为“中等”。其中,对学科/课程领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达到“大”效应,对一般领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产品的影响为“中等”效应,对创造性人格的影响为“小”效应。调节效应分析发现,教学创新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受到学段、文化圈、教学创新类型、创造力课程形态、教学实验周期等因素的调节。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关注创造力培养的阶段性特征;二是以创造力融入型课程作为主要依托;三是以教学模式创新作为核心路径;四是以技术创新赋能创造力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创新 创造力 中小学生 元分析 调节效应分析
原文传递
新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把握的四个特性 被引量:7
3
作者 桑标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9,共9页
切实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新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牢牢把握以下四方面的特性:立足科学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立足发展性,关注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立足生态性,... 切实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新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牢牢把握以下四方面的特性:立足科学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立足发展性,关注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立足生态性,加强各生态环境的共建共育;立足时代性,回应并解决新需求与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科学性 发展性 生态性 时代性
原文传递
学生特征、学校特征与学生学业表现——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赵宇阳 陈越洋 桑标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7-58,共12页
基于PISA2018我国四省市学生和学校的调查数据,在教育生产函数的框架下,通过机器学习的研究方法,探讨不同学生和学校特征在学业表现中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在学生特征方面: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和课上学习时间在数学、阅读、科学表现中的重... 基于PISA2018我国四省市学生和学校的调查数据,在教育生产函数的框架下,通过机器学习的研究方法,探讨不同学生和学校特征在学业表现中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在学生特征方面: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和课上学习时间在数学、阅读、科学表现中的重要性最突出,且学习时长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存在学科差异;学生职业期望在数学和科学成绩上的重要性较为突出;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及课上学习时长在高、低学业表现学生群体中的重要性均相对突出。在学校特征方面,弱势学生比例及教师数量在三种学业表现中都相对重要,且其在高、低学业表现学校群体中的重要性相对突出。此外,比较发现,在初中阶段,学校特征类因素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更大。因此,建议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增强青少年对基础学科的认同感;推进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加大对教育资源优越地区相对弱势学生群体的关注力度;调整初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结构,优先保障对学校的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SA2018 教育生产函数 机器学习 决策树回归 随机森林回归
下载PDF
情绪调节策略使用习惯和选择偏好的分离效应:特质焦虑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姚雨佳 徐舵 桑标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6-1113,共8页
探索大学生五种具体情绪调节策略使用习惯和选择偏好的关系以及特质焦虑的作用机制。研究1采用问卷法和行为实验法分别考察五种策略的使用习惯和选择偏好及其分离效应;研究2考察特质焦虑对五种策略使用习惯和选择偏好间的分离效应的影... 探索大学生五种具体情绪调节策略使用习惯和选择偏好的关系以及特质焦虑的作用机制。研究1采用问卷法和行为实验法分别考察五种策略的使用习惯和选择偏好及其分离效应;研究2考察特质焦虑对五种策略使用习惯和选择偏好间的分离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大学生只在表情宣泄使用习惯和选择偏好间呈显著负相关,不出现分离效应。特质焦虑不影响认知重评、表达抑制、接受、注意分散使用习惯和选择偏好间的分离效应,但会影响表情宣泄在两者间的分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质焦虑 情绪调节策略使用习惯 情绪调节策略选择偏好 GNAT
原文传递
高校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域外经验及其启示 被引量:3
6
作者 黄海洋 杨治平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4-39,共6页
国家实验室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使命。高校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能够有效整合两方面科技创新资源,更好地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本文在研究分析国外高校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 国家实验室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使命。高校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能够有效整合两方面科技创新资源,更好地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本文在研究分析国外高校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从建设路径、管理模式、体制机制、育人功能等方面提出了高校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的策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实验室 研究型大学 高校参与模式
原文传递
儿童社交自我知觉与情绪适应问题的关系:回避应对策略和社交敏感性的作用
7
作者 张思敏 董亓易如 +3 位作者 陈飞 阿尔升•海达别克 丁雪辰 朱仲敏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6-343,共8页
为探讨儿童社交自我知觉和情绪适应问题的关系,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对上海地区4~6年级共575名被试进行测查,结果显示:(1)社交自我知觉可以负向预测抑郁和社交焦虑;(2)回避应对策略在社交自我知觉与抑... 为探讨儿童社交自我知觉和情绪适应问题的关系,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对上海地区4~6年级共575名被试进行测查,结果显示:(1)社交自我知觉可以负向预测抑郁和社交焦虑;(2)回避应对策略在社交自我知觉与抑郁和社交焦虑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交敏感性调节了社交自我知觉通过回避应对策略影响抑郁和社交焦虑的前半路径,社交自我知觉对回避应对策略的预测作用仅在高社交敏感性儿童身上显著。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低社交自我知觉个体的情绪适应问题提供新的解释,还在引导个体心理干预方面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自我知觉 抑郁 社交焦虑 回避应对策略 社交敏感性
下载PDF
我国高校STEM人才培养的现状与趋势——基于整体分析模型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越洋 桑标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7-26,共10页
STEM代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涉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体系化培养。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STEM教育蓬勃开展,高等教育阶段正在关注STEM领域的人才培养。结合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实证研... STEM代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涉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体系化培养。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STEM教育蓬勃开展,高等教育阶段正在关注STEM领域的人才培养。结合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实证研究,本研究引入大语言模型判断等技术,搭建了我国高等教育STEM专业人才培养整体分析模型,对我国高校STEM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学科结构、区域差异及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指出,我国STEM教育亟待建立培养整体规划布局,实施STEM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引导各区域及高校选择合适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并建立STEM专业人才培养监测评估及指导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M教育 高等教育 教育政策 教育强国
原文传递
青少年亲子关系质量与不良同伴交往: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2
9
作者 董亓易如 黄岳辉 +3 位作者 周嘉 丁雪辰 朱仲敏 桑标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3-158,共6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亲子关系质量对不良同伴交往的影响过程中友谊质量和心理一致感的作用。方法: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调查了1006名6年级、8年级和10年级青少年,运用关系网络问卷、心理一致感量表以及同伴群体特征量表进行测量。结果:①亲子... 目的:探讨青少年亲子关系质量对不良同伴交往的影响过程中友谊质量和心理一致感的作用。方法: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调查了1006名6年级、8年级和10年级青少年,运用关系网络问卷、心理一致感量表以及同伴群体特征量表进行测量。结果:①亲子关系质量可以负向预测不良同伴交往;②友谊质量在亲子关系质量与不良同伴交往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心理一致感调节了亲子关系质量影响不良同伴交往过程的直接路径,对心理一致感较低的青少年,亲子关系质量能够显著负向预测不良同伴交往,而对心理一致感较高的青少年该作用不显著。结论:亲子关系质量通过友谊质量影响不良同伴交往,并且受到心理一致感水平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子关系质量 不良同伴交往 友谊质量 心理一致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