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浸泡法的淞江鲈耳石锶标记技术研究
1
作者 杨祖长 胡望娇 +3 位作者 冯广朋 张辉 郑跃平 季强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4,共7页
为探究耳石微化学标记技术在淞江鲈增殖放流中的应用,在水温(28.0±3)℃下,在三级过滤的养殖水体中添加SrCl_(2)·H_(2)O,将质量浓度分别调至0、12、18、36、72 mg/L,标记7 d继续常规饲养,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锶对体长(8.34±... 为探究耳石微化学标记技术在淞江鲈增殖放流中的应用,在水温(28.0±3)℃下,在三级过滤的养殖水体中添加SrCl_(2)·H_(2)O,将质量浓度分别调至0、12、18、36、72 mg/L,标记7 d继续常规饲养,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锶对体长(8.34±0.77)cm、体质量(7.89±2.57)g的淞江鲈耳石锶标记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的锶标记对淞江鲈死亡率和生长影响不明显;外源锶质量浓度与耳石边缘的Sr/Ca值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随着锶质量浓度的增加,标记后的Sr/Ca值逐渐增高,标记效果显著增加;随着标记后时间的变化,肌肉和鳃中的锶元素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肌肉中的锶残留可在标记后30 d内代谢完全。锶标记原理和方法在淞江鲈的大规模放流群体标记中可靠和安全,建议选择36 mg/L作为外源锶的最佳标记质量浓度,标记持续时间为7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淞江鲈 耳石 锶标记 锶残留
下载PDF
水生生物保护区浮标式多功能界标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吴建辉 刘健 +4 位作者 陈锦辉 戴小杰 陈巍博 仰孝辉 赵晨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第23期149-153,共5页
界标是自然保护区重要的管护设施,但目前水生生物保护区界标还未有明确规范。集合航标、在线监测浮标和界标的特点,探索性地制作了3座浮标式多功能界标,并投放于上海市长江口自然保护区南边界。经实际应用,浮标式多功能界标起到了助航... 界标是自然保护区重要的管护设施,但目前水生生物保护区界标还未有明确规范。集合航标、在线监测浮标和界标的特点,探索性地制作了3座浮标式多功能界标,并投放于上海市长江口自然保护区南边界。经实际应用,浮标式多功能界标起到了助航、确界、告示、警示和在线环境监测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了水生生物保护区的管理保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标 水生生物保护区 浮标 多功能
下载PDF
基于灰色聚类分析的上海市长江口水质状况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慧文 陈锦辉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第10期130-135,共6页
长江口是长江入海口和上海市重要的水源供应地。该研究根据长江口2021年4月份的水文水质监测数据,利用灰色聚类分析法对调查的长江口南、北支和东滩湿地12个站位涨落潮时的水环境状况进行评价,以期了解上海市长江口水域的水环境质量。... 长江口是长江入海口和上海市重要的水源供应地。该研究根据长江口2021年4月份的水文水质监测数据,利用灰色聚类分析法对调查的长江口南、北支和东滩湿地12个站位涨落潮时的水环境状况进行评价,以期了解上海市长江口水域的水环境质量。结果表明:(1)涨潮期间,Z1、Z3、Z5、Z6、Z7、Z9、Z13、Z14、Z16、Z18、Z19等11个站位点的海水水质质量等级为Ⅲ类,东滩的Z17站点为Ⅱ类海水;(2)落潮期间,Z1、Z3、Z6、Z7、Z9、Z13、Z14、Z16、Z17、Z18、Z19等11个站点海水水质质量等级为Ⅲ类,北支Z5站点为Ⅱ类海水。通过利用灰色白化权函数对长江口各站点水质进行分析,长江口属于第Ⅲ类海水,污染情况仍处于比较严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灰色聚类法 水质评价
下载PDF
上海市崇明区大气污染物变化趋势及时间序列分析
4
作者 章喆 魏广恩 朱英楠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3年第7期112-114,共3页
本文基于2019~2022年,上海市崇明区空气质量评价数据和大气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采用统计分析与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了崇明区2019~2022年AQI指数和空气质量评价等级分布情况及大气污染物浓度时间序列变化规律。
关键词 崇明区 时间序列 空气质量 大气污染物浓度
下载PDF
合肥市十八联圩湿地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黄若晗 王婷 +3 位作者 尚光霞 谢三桃 王丽卿 张玮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7-235,共9页
入湖河口湿地是大型浅水湖泊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其生态学研究一直相对较少。十八联圩是南淝河入巢湖河口区一处“退耕还湿”形成的大型人工湿地,为了解其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和水质状况,于2018年夏季对湿地外部和内部主要水系共72个... 入湖河口湿地是大型浅水湖泊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其生态学研究一直相对较少。十八联圩是南淝河入巢湖河口区一处“退耕还湿”形成的大型人工湿地,为了解其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和水质状况,于2018年夏季对湿地外部和内部主要水系共72个位点开展了调查。结果表明:(1)十八联圩湿地内外水体氮磷含量均较高,处于中度富营养到重度富营养水平之间。(2)湿地内部水体共检出119种浮游植物,隶属于7门83属,优势种为平裂藻(Merismopedia sp.)、隐球藻(Aphanocapsa sp.)、胶网藻(Dictyosphaerium sp.)和十字藻(Crucigenia sp.)等小粒径藻类;湿地外部水体检出85种,隶属7门63属,优势种为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sp.)和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等大粒径藻类。(3)湿地内部水体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12780.16×10^(4)L^(-1)和23.65 mg·L^(-1),而外部均值分别为5083.38×10^(4)L^(-1)和7.1 mg·L^(-1)。(4)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总氮、氨氮、活性磷(SRP)浓度及电导率、水温、透明度、水生植被覆盖度均与浮游植物群落分布有显著关联(P<0.05)。多元回归树分析(MRT)发现,水体透明度≥29 cm的浮游植物群落与<29 cm的群落有显著差异(P<0.05);在透明度<29 cm时,又以活性磷质量浓度0.045 mg·L^(-1)为阈值,分为2类差异显著的群落。该研究为大型浅水湖泊入湖湿地生态学研究和巢湖富营养化治理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人工湿地 十八联圩湿地 巢湖 生态评价
下载PDF
长江口南支长江江豚栖息地水生生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建辉 丁玲 赵修江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3期187-193,共7页
为探究长江口长江江豚的栖息地选择偏好性,根据2022年夏季和秋季长江口南支长江江豚栖息地的水生生物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多样性指数以及丰度/生物量曲线(ABC曲线)等方法,研究分析了该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结... 为探究长江口长江江豚的栖息地选择偏好性,根据2022年夏季和秋季长江口南支长江江豚栖息地的水生生物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多样性指数以及丰度/生物量曲线(ABC曲线)等方法,研究分析了该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2022年夏季共采集水生生物9种,优势种为长吻鱼危(Leiocassis longirostris)、安氏白虾(Palaemon annandalei)和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秋季共采集水生生物13种,优势种为河蚬(Corbicula fluminea)、长吻鱼危和安氏白虾;(2)通过多样性指数发现,秋季该水域的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整体高于夏季,夏季东风西沙水域的多样性水平高于青草沙水域,秋季则相反;(3)ABC曲线结果表明,夏季水生生物群落处于未干扰状态(W=0.196),秋季水生生物群落则处于严重干扰状态(W=-0.069)。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长江江豚栖息地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仍较低,群落结构特征和优势种存在明显季节性差异,群落稳定性较低。水域内可供长江江豚选择的饵料种类较少且资源量较低,建议加强对该区域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南支 长江江豚 水生生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基于Rpath的崇明岛周边海域生态系统结构和特征研究
7
作者 王文 赵修江 +3 位作者 丁玲 韩东燕 陈锦辉 吴建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30,共10页
本研究根据2020年11月,2021年1月、4月及8月在崇明岛周边海域的渔业调查数据,使用开源程序Rpath构建了包括22个功能群的物质平衡模型,对该海域生态系统结构和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崇明岛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各功能群营养级范围为1~4.32... 本研究根据2020年11月,2021年1月、4月及8月在崇明岛周边海域的渔业调查数据,使用开源程序Rpath构建了包括22个功能群的物质平衡模型,对该海域生态系统结构和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崇明岛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各功能群营养级范围为1~4.32。小型底栖生物的生态转换效率最低(0.01),说明其到高营养级的能量转换存在瓶颈,是影响该海域底层食物链营养传递效率的关键节点。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分析表明,该生态系统总规模为2909.42 t/(km^(2)·a),低于附近海域生态系统规模。浮游植物对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为60%,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营养来源。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为1.99、系统杂食性指数为0.18,表明生态系统成熟度较低,食物网简单,受干扰后恢复能力较差。模型敏感性分析表明,功能群生物量是影响模型输出准确程度的主要指标。本研究结果可以为该海域生态系统水平的禁捕效果评估工作提供基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岛周边海域 物质平衡模型 Rpath 生态系统结构
下载PDF
2020-2022年长江口夏季水生动物群落多样性调查
8
作者 贾泽华 丁玲 吴兴华 《水产养殖》 CAS 2024年第11期9-14,49,共7页
于2020—2022年,对长江口夏季水生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20—2022年采集物种数分别为8种、26种和24种,物种数量显著增加;优势种更替明显,整体由中低营养级底栖虾类为主导的群落,向以中高营养级的混合鱼类及底栖生物为... 于2020—2022年,对长江口夏季水生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20—2022年采集物种数分别为8种、26种和24种,物种数量显著增加;优势种更替明显,整体由中低营养级底栖虾类为主导的群落,向以中高营养级的混合鱼类及底栖生物为主导的群落转变;长江口水生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呈明显上升趋势,并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指出,随着“长江禁捕”政策的实施,长江口水生动物资源有所恢复。提出,应进一步完善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维护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提升长江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水生动物 生物多样性 优势种 年际变化
下载PDF
环境DNA技术在长江口水生生物监测中的应用潜力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学昉 孟维钊 +6 位作者 王丛丛 张云飞 田思泉 高春霞 韩东燕 陈锦辉 吴建辉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7-554,共8页
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是一种正在蓬勃发展的生物采样监测技术,可以根据需要同时监测特定对象或多种水生生物,因其便利快捷,对检测对象和生态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在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长江口水域作为我... 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是一种正在蓬勃发展的生物采样监测技术,可以根据需要同时监测特定对象或多种水生生物,因其便利快捷,对检测对象和生态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在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长江口水域作为我国最大的河口,是诸多水生生物季节性洄游、觅食和栖息的重要场所,因此对该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的动态变化进行准确监测是开展相应生态保护的必要基础。本文归纳分析了环境DNA技术的监测原理,以及在濒危珍稀物种、入侵物种、生物多样性、资源量和遗传多样性监测方面的应用现状及限制条件,并结合长江口水域监测工作的具体需求,展望了在该水域应用环境DNA技术进行水生生物资源监测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并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环境DNA技术 水生生物资源 监测技术 应用展望 长江口
下载PDF
上海城市河网冬季浮游植物功能群群落构建机制及其驱动因素
10
作者 邢雅微 卢智灵 +3 位作者 王婷 徐肖莹 王丽卿 张玮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8,共13页
浮游植物作为水体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其功能群特征在维持水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揭示超大型城市河网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和构建机制,明确影响其变化的关键因子,选取上海19条代表性中小河道,对40个位点的浮游植物功能群特... 浮游植物作为水体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其功能群特征在维持水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揭示超大型城市河网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和构建机制,明确影响其变化的关键因子,选取上海19条代表性中小河道,对40个位点的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以及环境因子开展了调查。结果表明,本研究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75种,可划分为23个功能类群,其中B、D、J、MP、P、S1、X1、X2、X3、Y为优势功能群。聚类分析发现,中小河道40个采样点可划分为低营养盐(G1)和高营养盐(G2)两个特征组,两个特征组在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功能群群落组成以及环境因子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群落距离衰减曲线分析以及校正随机率(Modified stochasticity ratio,MST)分析显示,上海河道浮游植物功能群的构建受到环境过滤和空间扩散限制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且随机性过程占主导;G1组群落构建主要受环境过滤作用影响,而更高营养的G2组则主要受空间扩散作用影响。差异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水体总氮、亚硝氮、总磷、电导率和溶解氧是影响上海河道浮游植物功能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为深入了解超大型城市河网水体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维持机制,以及城市河网水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道 浮游植物 功能群 环境过滤作用 随机性过程
原文传递
长江口禁捕初期三种主要虾类的营养生态位及其空间差异
11
作者 汪诗雨 高春霞 吴建辉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
为探究优势饵料虾类间营养相互作用,研究对2022年11月在长江口南、北支水域采集到的3种优势虾类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肌肉样本进行δ^(13)C和δ^(15)N... 为探究优势饵料虾类间营养相互作用,研究对2022年11月在长江口南、北支水域采集到的3种优势虾类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肌肉样本进行δ^(13)C和δ^(15)N测定,计算营养生态位宽度和重叠,从营养关系角度解析它们的种间竞争和共存机理及其空间分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3种虾类中葛氏长臂虾摄食偏底栖食性,δ^(13)C值最富(–17.05±3.23)‰;安氏白虾偏浮游食性,δ^(13)C值最贫(–20.19±1.50)‰;脊尾白虾个体偏大,δ^(15)N值最高(10.28±0.55)‰;(2)安氏白虾的δ^(13)C值和δ^(15)N值在南、北支水域差异显著(P<0.05),显示出安氏白虾摄食具有空间差异性,也间接表明其环境适应性较好;(3)安氏白虾的CR值(5.62)、NR值(4.43)和SEAc值(3.07)均最大,表明其具有更广泛的基础食源、更多元的营养水平及更高的资源利用能力;(4)安氏白虾与另两种虾类的生态位重叠较小,食物资源维度呈现一定的生态位分化,而葛氏长臂虾和脊尾白虾的生态位重叠较大,表明两者饵料来源相似,食性竞争激烈,但摄食差异保证了种间共存。当前禁捕初期,长江口三种优势虾类中以安氏白虾占据资源的能力最强,在河口的环境适应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虾类 营养生态位 种间竞争和共存 环境适应性
下载PDF
1例人工养殖子一代中华鲟雌雄同体现象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跃平 王轶凡 +2 位作者 范厚勇 徐嘉楠 庄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0-376,共7页
通过对1尾养殖过程中死亡的子一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14+龄,体长163 cm,体质量51.54 kg)的死亡原因调查、分析,发现该尾中华鲟为雌雄同体。经对其性腺组织的影像及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该中华鲟性腺同时存在精巢和卵巢,性腺以精巢... 通过对1尾养殖过程中死亡的子一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14+龄,体长163 cm,体质量51.54 kg)的死亡原因调查、分析,发现该尾中华鲟为雌雄同体。经对其性腺组织的影像及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该中华鲟性腺同时存在精巢和卵巢,性腺以精巢为主,精巢上间生多叶卵巢组织,左侧性腺长61 cm、重0.436 kg,右侧性腺长64 cm、重0.422 kg,性腺上附着有占比较大的脂肪组织,精巢和卵巢均处于Ⅱ期发育时相。该尾雌雄同体中华鲟的发现,是人工养殖条件下中华鲟成鱼雌雄同体现象的一个例证,其发生的原因、机制及其价值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人工养殖 雌雄同体 组织切片
下载PDF
杭州湾北部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
13
作者 薛瑞萍 韩庆喜 王琳 《渔业研究》 2025年第1期74-84,共11页
【目的】进一步了解杭州湾北部海域的渔业资源种类组成、资源密度、优势种和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方法】根据2023年8月(夏季)、2023年11月(秋季)、2024年1月(冬季)和2024年5月(春季)的拖网调查数据,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聚类分... 【目的】进一步了解杭州湾北部海域的渔业资源种类组成、资源密度、优势种和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方法】根据2023年8月(夏季)、2023年11月(秋季)、2024年1月(冬季)和2024年5月(春季)的拖网调查数据,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尺度分析(nMDS)对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1)共调查渔业资源种类35种,季节排序为秋季(24种)>夏季(21种)>春季(20种)>冬季(13种);除冬季外,其他3个季节种类组成均以鱼类、虾类、蟹类为主;4个季节鱼类种类数均占绝对优势。2)杭州湾北部水域渔业资源密度呈季节性变动,尾数资源密度排序为夏季(627591.20尾/km^(2))>春季(280652.33尾/km^(2))>秋季(277154.35尾/km^(2))>冬季(58831.26尾/km^(2)),重量资源密度排序为夏季(1039.01 kg/km^(2))>春季(493.74 kg/km^(2))>秋季(211.32 kg/km^(2))>冬季(129.78 kg/km^(2))。3)生态优势度研究结果表明,仅安氏白虾(Palaemon annandalei)为4个季节共有优势种,主要渔业种类季节更替明显。夏季有4种优势种[安氏白虾、凤鲚(Coilia myst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渔获量占比为69.26%;秋季有2种优势种[安氏白虾和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渔获量占比为61.65%;冬季有3种优势种[安氏白虾、刀鲚(Coilia nasus)和葛氏长臂虾],渔获量占比为67.74%;春季有4种优势种[安氏白虾、凤鲚、葛氏长臂虾和鮸(Miichthys miiuy)],渔获量占比为81.85%。4)从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析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的群落多样性相差不大,4个季节群落多样性存在明显变动。Margalef丰富度指数表明该调查水域受到中度干扰。5)聚类分析、nMDS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01)均支持群落结构存在季节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不支持空间上的差异(P>0.05)。【结论】杭州湾北部海域渔业资源密度、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季节性变动。【意义】本研究补充了杭州湾北部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研究基础资料,可为其渔业资源评估和养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北部 渔业资源 资源密度 多样性指数 群落结构
下载PDF
长江口甲壳动物群落组成及其粒径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会其 陈锦辉 +2 位作者 高春霞 赵静 马金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41-653,共13页
为了解长江口水域甲壳动物群落状况,基于2020年11月(秋季)和2021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长江口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研究了长江口水域甲壳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资源密度及生物多样性季节变化特征,并运用粒径谱及ABC曲... 为了解长江口水域甲壳动物群落状况,基于2020年11月(秋季)和2021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长江口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研究了长江口水域甲壳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资源密度及生物多样性季节变化特征,并运用粒径谱及ABC曲线方法初步探究了长江口甲壳动物群落的粒径结构以及群落受扰动情况。结果显示,4个航次共鉴定出甲壳动物20种,隶属于2目11科,其中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为优势种。甲壳动物资源密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资源密度空间分布整体上表现为长江口北支水域高于南支水域。根据生物多样性计算结果,秋季甲壳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均值高于其余3个季节,各季节多样性指数的高值区位于北支水域。粒径谱表明,长江口甲壳动物粒径范围最广的季节为秋季(-3~9),各季节生物量峰值位于0~4粒级,标准化粒径谱的拟合曲线均呈“穹顶”抛物线状,曲率范围为-0.13~-0.04。表征ABC曲线的W统计值变化范围为-0.21~-0.10,均为负值,表明长江口水域甲壳动物受到严重的外界干扰。研究结果可为长江禁捕前后的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状况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动物 群落组成 粒径结构 ABC曲线 长江口
下载PDF
长江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安庆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叶卿 代培 刘凯 《水产养殖》 CAS 2021年第8期11-16,共6页
为掌握长江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安庆段)(简称“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现状,于2020年8月、10月和2021年1月在该区域开展浮游动物调查,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1属56种,其中原生动物9属16种,轮虫13属29种,枝角类5属6种,桡足类... 为掌握长江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安庆段)(简称“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现状,于2020年8月、10月和2021年1月在该区域开展浮游动物调查,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1属56种,其中原生动物9属16种,轮虫13属29种,枝角类5属6种,桡足类4属5种;保护区浮游动物优势种共6种,均为原生动物和轮虫,其中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trigla)为3个季节共有优势种;保护区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495.65 ind./L,平均生物量为0.37 mg/L,其中原生动物和轮虫是浮游动物密度的主要组成部分,生物量的主体则是轮虫;浮游动物物种数及现存量呈现出季节差异,其中三者均在夏季最高,物种数最少的季节为冬季,密度和生物量的最小值则为秋季;空间上,保护区浮游动物物种数和现存量表现为实验区高于核心区,有通江入河口的1#断面及有沙洲分流的分汊汇合水域的4#断面浮游动物现存量较高,在长江干流中这两种水域更利于浮游动物的生存与繁育。整体上,保护区浮游动物较为丰富,生态环境较优,是长江刀鲚较为理想的繁育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群落结构 长江安庆段
下载PDF
安庆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浮游动物群落现状及渔产潜力评估
16
作者 叶卿 谈金豪 刘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9期82-85,89,共5页
于2019年对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4个季度的周年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45属68种,其中原生动物24种,轮虫类27种,枝角类10种,桡足类7种。西江浮游动物年平均生物密度2007.75个/L,年平均生物量为0.94 mg/L,夏季... 于2019年对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4个季度的周年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45属68种,其中原生动物24种,轮虫类27种,枝角类10种,桡足类7种。西江浮游动物年平均生物密度2007.75个/L,年平均生物量为0.94 mg/L,夏季、秋季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春季、冬季(P<0.05)。Shannon-Wiener指数(H′)变幅为0.17~1.75;Margalef指数(D)变幅为0.20~1.79;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幅为0.11~0.72。根据生物学评价标准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水质,西江水体属于中营养类型。根据西江浮游动物年均生物量估算出可提供的渔产潜力为4.91×10^(4)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指数 现状 渔产潜力 安庆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
下载PDF
肝胆病变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郑跃平 徐嘉楠 +3 位作者 范厚勇 倪春华 崔百惠 刘健 《水产科技情报》 2020年第4期221-225,共5页
使用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检测了肝胆病变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体长(52.6±5.1)cm,体质量(1299.5±385.2)g]的主要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健康中华鲟相比,患病中华鲟血液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使用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检测了肝胆病变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体长(52.6±5.1)cm,体质量(1299.5±385.2)g]的主要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健康中华鲟相比,患病中华鲟血液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尿素(UREA)、胆汁酸(TBA)、钾(K+)、钙(Ca2+)等指标明显升高,且差异极显著(P<0.01);肌酸激酶(CK)、α-淀粉酶(α-AMY)、总胆红素(TBIL)等的含量有所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葡萄糖(GLU)、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OL)、钠(Na+)、氯(Cl-)等指标明显降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肝胆病变 血液生化指标
下载PDF
嗜水气单胞菌RPA-LFD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姝然 徐嘉楠 +4 位作者 范厚勇 郑跃平 周天琦 张也 许丹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9-858,共10页
文章旨在建立一种针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快速临床诊断方法。研究根据嗜水气单胞菌促旋酶B亚单位(gyrase subunit B,gyrB)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扩增引物,通过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AGE)和... 文章旨在建立一种针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快速临床诊断方法。研究根据嗜水气单胞菌促旋酶B亚单位(gyrase subunit B,gyrB)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扩增引物,通过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AGE)和侧流层析试纸条(LFD)的方法进行反应条件的优化、特异性及灵敏度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嗜水气单胞菌RPA-LFD快速检测方法可在38℃最适温度下30min内无干扰地检测到嗜水气单胞菌,对嗜水气单胞菌纯培养物和基因组DNA的最小检出限为10^(3)cfu/mL和100 pg/μL。利用建立的RPA-LFD与普通PCR同时检测杂交鲟鱼处理临床样品的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结果一致。综上所述,通过对RPA反应条件的探索和优化,成功建立了嗜水气单胞菌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反应迅速,与普通PCR相比,不需要昂贵的仪器,为未来嗜水气单胞菌细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检测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 侧向流动试纸条 嗜水气单胞菌
下载PDF
长江口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特征及群落稳定性评估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柯迩 陈锦辉 +4 位作者 赵静 王学昉 吴建辉 张硕 马金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122,共12页
为了解长江口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特征及群落稳定性状态,实验基于2018年长江口四季鱼类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利用标准化粒径谱、群落稳定性评估模型对鱼类群落特征进行了探究,并利用营养指数法对长江口水体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为了解长江口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特征及群落稳定性状态,实验基于2018年长江口四季鱼类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利用标准化粒径谱、群落稳定性评估模型对鱼类群落特征进行了探究,并利用营养指数法对长江口水体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①长江口鱼类粒级主要分布在−2~6范围内,曲线穹顶位于0~3粒级范围,鱼类群落以小型鱼类为主,整体处于受干扰状态;②北支和南支的鱼类群落存在季节变化,北支粒径谱曲率夏季最大(–0.04),秋季最小(–0.41),生物量与数量相对关系统计量W值为–0.11~0.12;南支粒径谱曲率夏季最大(–0.04),冬季最小(–0.24),W值为–0.03~0.37;③南支鱼类群落稳定性系数均值为0.57,北支均值为0.43,4个季节南支与北支鱼类群落稳定性程度不同。水质营养指数表明,北支富营养化程度(18.89)较南支(5.43)高,且富营养化指数和群落稳定性系数呈显著负相关,水体富营养化或对长江口鱼类群落系统偏离稳定状态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长江口鱼类群落粒径偏小,鱼类群落稳定性不高,水质呈富营养化状态。本研究探究了全面禁捕前长江口鱼类粒径结构特征并评估了鱼类群落稳定性,为长江口禁渔效果评价提供了前期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群落 粒径结构 粒径谱 水质 群落稳定性评估模型 长江口
原文传递
弗氏柠檬酸杆菌RPA-LFD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姝然 范厚勇 +3 位作者 徐嘉楠 周天琦 许丹 郑跃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1-249,共9页
为建立一种针对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临床快速检测方法,根据该菌定居因子基因cfa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并结合琼脂糖... 为建立一种针对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临床快速检测方法,根据该菌定居因子基因cfa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并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AGE)和侧流层析试纸条(LFD)方法进行反应条件的优化及特异性与灵敏度的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所建立的弗氏柠檬酸杆菌重组酶聚合酶扩增结合侧向流动试纸条(RPA-LFD)快速检测方法,在38℃条件下扩增20 min后,能特异性地检测到弗氏柠檬酸杆菌,对弗氏柠檬酸杆菌纯培养物和基因组DNA的最小检出限分别为1.5×102 CFU/mL和200 fg/μL,是常规PCR(cfa引物)检测灵敏度(20 pg/μL)的100倍;利用所建立的RPA-LFD法与常规PCR同时检测杂交鲟攻毒试验样本,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研究表明,本研究中建立的弗氏柠檬酸杆菌RPA-LFD方法,操作简便、反应迅速、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并且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该方法可为未来弗氏柠檬酸杆菌细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氏柠檬酸杆菌 快速检测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 侧向流动试纸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