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减肥降脂贴穴位敷贴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薛建华 赵辉 +7 位作者 傅益飞 胡晓凤 朱敏芳 杜秀萍 龚亚华 成扬 陈建杰 吴香香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第9期1728-1732,共5页
目的观察减肥降脂贴穴位贴敷治疗痰湿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2月期间上海市浦东新区传染病医院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分院收治的150例非酒精... 目的观察减肥降脂贴穴位贴敷治疗痰湿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2月期间上海市浦东新区传染病医院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分院收治的15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通过随机单盲对照方法,平均分成3组(观察1、2、3组),每组各50例。3组患者均给予饮食运动处方,其中观察1组给予减肥降脂贴穴位贴敷,选穴为复方穴位;观察2组将减肥降脂贴敷贴于神阙穴;观察3组采用大黄穴位贴敷贴于神阙穴。3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4周后,观察比较3组患者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GGT)]、血脂[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受控衰减参数(CAP)脂肪变性指数、中医证候评分情况。结果3组经治疗后,ALT、AST、GGT、TC、TG水平及Fibroscan CAP脂肪变性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1组ALT、AST、GGT、TC、TG水平及Fibroscan CAP脂肪变性指数均优于观察2组,而观察2组各指标均优于观察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经治疗后,腹胀、胁痛、乏力、神疲、肥胖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1组治疗后各中医证候评分优于观察2组,观察2组优于观察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肥降脂贴敷贴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较好,能够保护肝细胞、降低血脂水平、改善中医证候及脂肪变性指数,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肥降脂贴 穴位敷贴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血脂代谢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特色社区干预疗效 被引量:3
2
作者 何秀玲 郝伟荣 +4 位作者 黄芳 张瑞 薛文 陈建杰 薛建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25期125-129,共5页
目的评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中医药特色社区干预疗效。方法针对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机场社区邓镇居委居民在2014年5月的健康体检中筛查出来的NAFLD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干预组以中医&q... 目的评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中医药特色社区干预疗效。方法针对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机场社区邓镇居委居民在2014年5月的健康体检中筛查出来的NAFLD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干预组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为指导,给予中医药特色的中医体质调养、耳穴贴压、中药代茶饮联合饮食、运动治疗,对照组给予饮食和运动治疗,干预时间为2年。观察两组干预前后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干预后BMI、WHR、ALT、AST、TC、TG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且干预组干预后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中医证候积分值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且干预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特色社区干预用于NAFLD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降低BMI、WHR,改善肝功能及血脂水平,有一定的社区推广运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特色社区干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功能 血脂
下载PDF
WBC、IL-6及NLR值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早期预警价值 被引量:8
3
作者 诸海军 万健 +2 位作者 孙莲娜 孙杰 陈嵩 《肝脏》 2019年第9期1076-1078,共3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数(WBC)、白介素-6(IL-6)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早期预警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及浦东新区传染病医院联合合作的2015年6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7例的临床病例... 目的探讨白细胞数(WBC)、白介素-6(IL-6)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早期预警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及浦东新区传染病医院联合合作的2015年6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7例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5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组)、ACLF患者62例(ACLF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比较3组中WBC、IL-6、NLR水平,绘制ROC曲线,评价各指标的诊断价值,同时计算3项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ACLF组WBC均显著低于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组和对照组(P<0.05),重度慢性乙肝组WBC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水平、NLR值ACLF组>重度慢性乙肝组>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WBC、IL-6、NLR值单项及联合检测ACLF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0、0.752、0.736、0.931,WBC、IL-6、NLR的Cutoff值分别为3.62×10^9/L、9.43 pg/mL、2.92;WBC、IL-6、NLR联合检测的AUC显著高于WBC、IL-6、NLR单项检测(P<0.05)。结论WBC、IL-6及NLR值均可以对ACLF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WBC 3.62×10^9/L、IL-6 9.43 pg/mL及NLR值2.92可作为ACLF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3项联合诊断ACLF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白细胞数 白介素-6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下载PDF
陈建杰运用二术解毒汤治疗肝硬化伴高甲胎蛋白血症经验探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成扬 奚骏 陈建杰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6年第7期28-29,34,共3页
介绍陈建杰教授治疗肝硬化伴高甲胎蛋白血症的临床经验。其认为大多数肝硬化伴高甲胎蛋白血症的患者主要以湿热瘀毒互结、血瘀阻络、肝郁脾虚为主;并且湿与毒共在,治以健脾化湿、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主,方拟二术解毒汤。并附医案1则。
关键词 肝硬化 高甲胎蛋白血症 临床经验 陈建杰
原文传递
抗脂方治疗脾虚湿热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盛杰 齐艳艳 +5 位作者 钱慧 李晨 陆趣英 明利平 朱敏芳 陈建杰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71-73,共3页
目的:观察自拟抗脂方治疗脾虚湿热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2例和对照组90例,治疗组予中药抗脂方治疗,对照组口服硫普罗宁片,两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患者肝功能、甘油三酯(TG... 目的:观察自拟抗脂方治疗脾虚湿热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2例和对照组90例,治疗组予中药抗脂方治疗,对照组口服硫普罗宁片,两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患者肝功能、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肝脏B超影像及症状体征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症候积分下降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9%,与对照组67.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ALT、AST、GGT、TCh、TG及肝脏B超平均积分下降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药抗脂方对改善脾虚湿热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血脂、B超影像指标及临床证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中医药疗法 抗脂方/治疗应用
下载PDF
苍菊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龚亚华 张银华 +3 位作者 钱慧 薛建华 成扬 陈建杰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141-143,共3页
目的:观察苍菊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加16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NAS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患者在干预生活方式基础上服用苍菊颗粒,1剂/d,对照组患者在干预生活方... 目的:观察苍菊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加16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NAS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患者在干预生活方式基础上服用苍菊颗粒,1剂/d,对照组患者在干预生活方式基础下口服安慰剂,疗程24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临床疗效、症候评分、体质指数(BMI)和腰臀比(WHR)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患者治疗后ALT、GGT、TC、TG、HDL-C、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对照组为5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治疗组症候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④体质指数和腰臀比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5,P<0.05)。结论:苍菊颗粒治疗NASH,能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和脂质代谢,其疗效优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苍菊颗粒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二术解毒汤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癌前病变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成扬 陈天阳 +3 位作者 张银华 薛建华 傅益飞 陈建杰 《河北中医》 2020年第8期1208-1215,I0001,I0002,共10页
目的观察二术解毒汤对大鼠肝癌前病变肝组织中甲胎蛋白(AFP)、细胞角蛋白19(CK19)、原癌基因(c-Myc)、Yes相关蛋白(YAP)及PDZ结合相关性转录共激活因子(TAZ)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62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Wistar... 目的观察二术解毒汤对大鼠肝癌前病变肝组织中甲胎蛋白(AFP)、细胞角蛋白19(CK19)、原癌基因(c-Myc)、Yes相关蛋白(YAP)及PDZ结合相关性转录共激活因子(TAZ)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62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7 d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即正常组8只,模型组14只,华蟾素组10只,二术解毒汤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各10只。模型组、华蟾素组及二术解毒汤颗粒低、中、高剂量组予二乙基亚硝胺腹腔注射,连续14周制作肝癌前病变模型。造模同时,华蟾素组予华蟾素0.15 g/kg灌胃,二术解毒汤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0.525、1.05、2.1 g/kg二术解毒汤灌胃,均每日1次,连续16周。在第16周末灌胃结束后,各组大鼠禁食12 h后处死,摘取肝脏、脾脏称质量,计算各组大鼠肝脏、脾脏指数,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AFP、CK19、c-Myc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AFP mRNA、CK19 mRNA、c-Myc mRNA、YAP mRNA及TAZ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华蟾素组及二术解毒汤颗粒低、中、高剂量组肝脏指数、脾脏指数,肝组织AFP、CK19、c-Myc表达及AFP mRNA、CK19 mRNA、c-Myc mRNA、YAP mRNA、TAZ mRNA均升高(P<0.05)。华蟾素组及二术解毒汤颗粒低、中、高剂量组肝脏指数、脾脏指数,AFP mRNA、CK19 mRNA、c-Myc mRNA、YAP mRNA、TAZ mRNA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华蟾素组及二术解毒汤颗粒低、中、高剂量组AFP、c-Myc阳性表达率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术解毒汤颗粒中剂量组CK19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华蟾素组及二术解毒汤低、高剂量组CK19阳性表达率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术解毒汤可显著抑制AFP、CK19、c-Myc、YAP、TAZ的表达以抑制肝癌前病变的进展,但是否与Hippo通路的激活有关,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二乙基亚硝胺 动物 中药疗法
下载PDF
陈建杰教授化裁使用大柴胡汤治疗肝病经验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银华 成扬 +4 位作者 滕惠琴 奚骏 朱琪 陈建杰 胡晓凤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62-63,共2页
陈建杰教授系上海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经验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擅长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肝癌、肝癌术后及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
关键词 大柴胡汤 肝病 黄疸型肝炎 肝病不寐
原文传递
刀豆蛋白A诱导的肝损伤模型T细胞亚群变化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光伟 王灵台 +1 位作者 高月求 王春芳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332-333,共2页
[目的]探讨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肝损伤模型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建立ConA诱导的肝损伤模型,探讨肝内T淋巴细胞的变化与肝损伤的关系。[结果]肝内CD4+的T淋巴细胞含量及活性明显增加(P<0.05)。[结论]肝内CD4+的T淋巴细胞含量及... [目的]探讨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肝损伤模型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建立ConA诱导的肝损伤模型,探讨肝内T淋巴细胞的变化与肝损伤的关系。[结果]肝内CD4+的T淋巴细胞含量及活性明显增加(P<0.05)。[结论]肝内CD4+的T淋巴细胞含量及活性明显增加、CD8+的T淋巴细胞的减少是ConA诱导肝损伤模型主要损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豆蛋白A 肝损伤模型 T细胞亚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