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恩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心室重构及外周血单核细胞极化的影响
1
作者 齐元 尹璐 +3 位作者 李菊 赵军 王海容 许嘉鸿 《西北药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65-170,共6页
目的探究恩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介入治疗后心室重构及外周血单核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 目的探究恩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介入治疗后心室重构及外周血单核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的T2DM合并AMI患者资料,根据PCI术后用药方案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7例,术后给予常规标准化药物治疗。研究组53例,在常规标准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恩格列净。比较2组患者的相关血清学指标、心室重构指标、外周血单核细胞极化情况、用药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随访1年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清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0水平,超声心室重构指标[左心室质量分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igh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RVEDV)、左心室重构指数(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index,LVRI)]、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外周血单核细胞精氨酸酶1(arginase,Arg1)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研究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2DM合并AMI患者介入治疗后早期应用恩格列净可以调节患者的单核细胞极化,减少心室重构,改善患者预后,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列净 急性心肌梗死 心室重构 单核细胞极化
下载PDF
多中心住院心内科冠状动脉造影患者造影剂肾病发生情况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翩 倪兆慧 +6 位作者 王玲 何奔 王肖龙 邱建平 郑昌柱 杨光敏 朱爱国 《中国血液净化》 2010年第7期375-379,共5页
目的调查住院冠状动脉造影患者造影剂肾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前瞻性收集在上海浦东地区六家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病例,分析入选病例的疾病构成和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在不同情况下... 目的调查住院冠状动脉造影患者造影剂肾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前瞻性收集在上海浦东地区六家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病例,分析入选病例的疾病构成和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在不同情况下的发病率,比较CIN组与非CIN组患者的各项资料,分析CIN患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入选患者197例,CIN发病率8.63%(17例),高龄患者(年龄≥70岁)、女性、合并2型糖尿病、心肌梗死、心功能Ⅱ级以上、使用较高剂量造影剂(≥180ml)的患者CIN发病率较高,分别为18.1%(13/72)、14.9%(10/67)、14.1%(10/71)、17.4%(4/23)、22.7%(5/22)、22.2%(8/36)(P<0.05)。发生CIN患者与非CIN患者在年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总胆固醇、餐后2h血糖、术前肌酐清除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年龄≥70岁,RR=7.02,P=0.003)、心肌梗死(RR=4.67,P=0.042)、造影剂剂量≥180ml(RR=4.17,P=0.022)是CIN的危险因素。结论在心内科住院行CAG的患者中CIN的发病率不容忽视;高龄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高血压、贫血、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的患者所占比例大。临床工作中应对高龄患者和合并糖尿病、心肌梗死、造影剂剂量较高的患者足够重视,采取合适的措施预防CIN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造影剂肾病 发病率
下载PDF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及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后囊袋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璐 葛智儒 +3 位作者 董梦青 朱华 刘新秀 王燕娜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3979-3981,共3页
目的分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及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早期出现囊袋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86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及ICD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合并全身疾病、术前抗凝药物、术前... 目的分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及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早期出现囊袋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86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及ICD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合并全身疾病、术前抗凝药物、术前合并感染,术前临时起搏,电极数量,手术时长),术后早期感染和囊袋相关并发症(血肿、感染、破溃),并针对可能的诱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出现囊袋血肿28例(5.7%),囊袋破溃3例(0.6%),感染69例(14.2%)。多因素分析显示,血肿的发生与术前使用抗凝药物及临时起搏应用呈正相关(P<0.05)。起搏器围术期发热与术前抗凝药物使用及术前是否合并感染有明显相关(P<0.05)。虽然二次手术(尤其是临时起搏患者中)与起搏器术后血肿无明显相关性,但是二次手术后的血肿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结论起搏器术前抗凝药物使用是起搏器术后早期出现感染及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围术期 并发症 血肿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长期预后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谢玉才 李黎 +5 位作者 张瑞岩 龚佩华 吴树理 吴立群 陆国平 沈卫峰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788-791,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远期预后。方法对1995年10月~2002年12月,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心病的458例住院患者进行了随访。按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报告的修改标准,分为合并MS(MS+)和不合并MS(M... 目的回顾性分析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远期预后。方法对1995年10月~2002年12月,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心病的458例住院患者进行了随访。按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报告的修改标准,分为合并MS(MS+)和不合并MS(MS-)两组。随访患者的治疗经过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分别计算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和无心脑血管事件生存率。结果458例患者随访20~108月(中位时间52.5月),冠心病合并MS的发生率为45.41%。MS+组患者的腰围、体重指数、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尿酸和肌酐均显著高于MS-组患者,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MS-组患者。MS+患者得到更多的调脂和降压治疗。两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相似。随访期间,两组的总生存率和无心脑血管事件生存率无显著差异。结论通过积极的综合干预,合并与不合并MS冠心病患者的远期预后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冠心病 干预 随访 预后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非罪犯血管不同治疗策略对患者主要心脏事件、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黄宇 邱建平 陆纪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3616-3618,共3页
目的:观察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多支血管病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非罪犯血管采用药物或药物+PCI治疗后主要心脏事件及心功能的变化。方法:分析本院7年来接受PCI的78例AMI多支病变患者,其中PCI治疗组36例(占44%),药物治疗... 目的:观察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多支血管病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非罪犯血管采用药物或药物+PCI治疗后主要心脏事件及心功能的变化。方法:分析本院7年来接受PCI的78例AMI多支病变患者,其中PCI治疗组36例(占44%),药物治疗组42例(占56%)。对比分析两组非罪犯血管采取不同治疗后平均4年的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PCI治疗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继发心功能衰竭、再次因心源性疾病入院率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但死亡及心源性死亡率、再次非致命性心梗、靶血管再次的血管化、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等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10)。两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m)、左室射血分数都有所下降,但药物治疗组下降更显著,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左室重量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末左室后壁厚度较治疗前均有所增加,但药物治疗组增加更显著,两组舒张末室间隔厚度、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平均周径缩短率、二尖瓣口多普勒舒张早期最大流速与舒张末期最大流速比率均较前减少;但药物治疗组减少更显著。结论:AMI后非罪犯血管PCI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总死亡率及心源性病死率、再次非致命性心梗、靶血管再次血管化、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无差异,但心绞痛复发率、继发心衰、再次因心源性疾病入院率等显著降低;心功能相对改善,并与心脏结构性指标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多支血管病变 非罪犯血管 主要心脏事件 心功能
下载PDF
三心腔起搏器治疗1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朱华 张瑜 邱建平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8-79,共2页
目的观察三心腔(CRT)脉冲起搏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的患者10例,起搏前心电图QRS平均时限为140 ms。行CRT起搏器植入手术。术后1年应用心脏彩色超声观察CRT起搏器植入前、后患者心... 目的观察三心腔(CRT)脉冲起搏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的患者10例,起搏前心电图QRS平均时限为140 ms。行CRT起搏器植入手术。术后1年应用心脏彩色超声观察CRT起搏器植入前、后患者心功能及病情的变化。结果 CRT起搏器植入后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充盈增加,NYHA心功能分级从Ⅲ-Ⅳ级提高到Ⅰ-Ⅱ级,起搏后心电图QRS时限缩短。结论三心腔起搏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三心腔起搏器 双心室起搏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不同时间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效比较 被引量:4
7
作者 林捷 邱建平 +6 位作者 陆纪德 葛智儒 龚佩华 王海容 窦桂珍 沈卫峰 张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6期389-391,共3页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延迟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9月确诊STEMI且行急诊PCI的患者153例,根据症状发生至第1次球囊扩张间隔时间分为2组:A组112例,6h内;B组41例,6...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延迟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9月确诊STEMI且行急诊PCI的患者153例,根据症状发生至第1次球囊扩张间隔时间分为2组:A组112例,6h内;B组41例,6~12h。记录PCI后ST段回落>70%的梗死相关导联数,住院期和1年随访的左室射血分数、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结果A组PCI后ST段回落>70%的梗死相关导联数显著高于B组(P<0.05),与B组比较,A组随访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增高,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STEMI后6h内行直接PCI能改善心肌灌注、促进左室功能恢复,显著降低总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
下载PDF
合并慢性非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阻塞患者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直接PCI预后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葛智儒 邱建平 +1 位作者 陆纪德 沈卫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78-681,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合并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慢性完全阻塞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急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方法 360例STEMI接受直接PCI患者中,47例至少1支non-IRA慢性阻塞(甲组),另313例无non-IRA阻... 目的回顾性分析合并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慢性完全阻塞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急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方法 360例STEMI接受直接PCI患者中,47例至少1支non-IRA慢性阻塞(甲组),另313例无non-IRA阻塞(乙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介入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与乙组相比,甲组伴糖尿病患者比率增多(25.5%比14.1%,P=0.043),既往心肌梗死史较多(10.6%比3.2%,P=0.017),PCI时较多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21.3%比10.9%,P=0.042)、临时起搏(38.3%比21.1%,P=0.009)和心脏电复律(21.3%比6.4%,P<0.01)。随访期中(平均42个月),甲组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率增高(21.3%比10.9%,P=0.042),但两组住院期(6.4%比5.4%)和随访期病死率(4.3%比5.8%)无明显差异。结论尽管合并non-IRA慢性完全阻塞的STEMI患者病情凶险,但辅助循环和心电支持下直接PCI仍可改善其近期和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梗死相关动脉 非梗死相关动脉 慢性阻塞性病变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多中心调查 被引量:24
9
作者 张翩 倪兆慧 +6 位作者 王玲 何奔 王肖龙 邱建平 郑昌柱 杨光敏 朱爱国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0年第3期214-218,共5页
目的:多中心调查住院冠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造影剂肾病(CIN)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上海浦东地区六家医院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的资料,分析造影剂肾病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入选患者197例,CIN发病... 目的:多中心调查住院冠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造影剂肾病(CIN)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上海浦东地区六家医院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的资料,分析造影剂肾病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入选患者197例,CIN发病率8.63%(17/197)。老年人(年龄≥70岁)72例(36.5%),糖尿病71例(36.0%),高血压148例(75.1%),心功能Ⅱ级以上者22例(11.2%)、心梗患者23例(11.7%)。发生CIN患者与非CIN患者在性别、年龄、2型糖尿病、术前心功能、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总胆固醇、术前及术后肌酐清除率(Ccr)、术后血肌酐(Scr)、术后肾小球滤过率(GFR)、多只冠脉病变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显示高龄(年龄≥70岁,相对危险度RR=7.3,P<0.05)、女性(RR=3.6,P<0.05)、心肌梗死(RR=5.6,P<0.05)、造影剂剂量≥180ml(RR=4.0,P<0.05)是CIN的危险因素。结论:心内科住院行CAG和PCI的患者CIN发生率较高,糖尿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等CIN公认的高危因素普遍存在;年龄70岁以上、女性、心肌梗死、较高造影剂剂量可能是心内科住院行CAG和PCI者CIN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造影剂肾病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发病3h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邱建平 葛智儒 +3 位作者 陆纪德 龚佩华 王海容 沈卫峰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00-703,共4页
目的探讨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发病3h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安全性和疗效,并与直接PCI策略进行比较。方法连续135例接受PCI的发病3h内STEMI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150万U溶栓后即刻PCI和直接PCI两组,记录术... 目的探讨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发病3h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安全性和疗效,并与直接PCI策略进行比较。方法连续135例接受PCI的发病3h内STEMI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150万U溶栓后即刻PCI和直接PCI两组,记录术前梗死相关动脉(IRA)狭窄程度和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出血并发症及90d随访期间终点事件(死亡、再梗死、再次血运重建、休克及急性左侧心力衰竭)发生率。结果即刻PCI组与直接PCI组相比,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比7.4%,P>0.05),但术前IRA开通率显著升高(50.7%比19.1%,P<0.01),术中慢血流发生率显著降低(13.4%比27.9%,P<0.05),90d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呈减低趋势(6.0%比13.2%,P=0.06)。结论发病3h内溶栓后即刻PCI不增加出血并发症,90d预后可能优于直接P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金学林 沈卫峰 +1 位作者 陆林 邱建平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08年第3期154-158,共5页
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冠心病是糖尿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虽有冠状动脉病变,但无心绞痛表现。因此,早期检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临床医生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自主神经病变 检查方法
下载PDF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邱建平 葛智儒 +1 位作者 陆纪德 窦桂珍 《中国医药导刊》 2006年第1期32-33,共2页
目的:评价≥80岁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134例,其中≥80岁31例,<80岁103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经过、冠脉情况、手术成功率及随访结果。结果:≥80岁组与<80岁... 目的:评价≥80岁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134例,其中≥80岁31例,<80岁103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经过、冠脉情况、手术成功率及随访结果。结果:≥80岁组与<80岁组比较,手术成功率(90.3%和96.1%)和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9.35%和9.71%)无统计学差异。结论:80岁以上高龄AMI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老年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诊
下载PDF
左冠状动脉主干急性闭塞致心肌梗死急诊PCI预后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林捷 邱建平 +1 位作者 陆纪德 沈卫峰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6期394-396,共3页
目的:评价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急性闭塞引起心肌梗死患者在无外科保护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52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确诊LMCA急性闭塞11例,均接受急诊PCI,观察住院和随访期死... 目的:评价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急性闭塞引起心肌梗死患者在无外科保护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52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确诊LMCA急性闭塞11例,均接受急诊PCI,观察住院和随访期死亡率。结果:在11例LMCA急性心肌梗死中,9例发生心源性休克患者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2例心动过缓患者予以临时起搏器治疗。PCI后即刻,4例发生无复流现象。3例院内死亡。平均随访(31±25)个月,其余8例患者均无死亡和再梗死。结论:无外科保护下对LMCA急性闭塞引起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能改善住院期和远期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左冠状动脉主干
下载PDF
两种不同介入策略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左心室扭转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茂椿 沈燕 +4 位作者 陆纪德 王璐 贾照英 袁晓菲 刘淼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532-537,共6页
目的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比较早期完全或部分血运重建策略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左心室扭转运动的改变情况。方法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103例发病12 h内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 目的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比较早期完全或部分血运重建策略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左心室扭转运动的改变情况。方法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103例发病12 h内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CR组)和部分血运重建组(IR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及1年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分析左心室心尖部及基底部的收缩期扭转数据。结果(1)术前两组患者左心室心尖及基底段旋转角度峰值及净扭转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周,完全血运重建组患者基底段旋转角度峰值较术前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心尖段旋转角度峰值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仅在完全血运重建组患者基底段旋转角度峰值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完全血运重建组患者各个节段旋转角度峰值与部分血运重建组患者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整体净扭转峰值有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4.5°vs.16.3°±5.1°,P<0.01)。结论对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完全血运重建能够更好地改善左心室收缩期扭转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多支血管病变 左心室扭转 斑点追踪成像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华 张瑜 邱建平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5期304-305,共2页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脉冲起搏器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例心功能NYHAⅢ~Ⅳ级、起搏前心电图QRS平均时限≥140ms患者,植入CRT起搏器。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CRT起搏器植入前和术后1年后左心功能变化。结果...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脉冲起搏器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例心功能NYHAⅢ~Ⅳ级、起搏前心电图QRS平均时限≥140ms患者,植入CRT起搏器。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CRT起搏器植入前和术后1年后左心功能变化。结果:植入CRT起搏器后,NYHA分级、6min步行距离明显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舒张充盈增加,心电图QRS时限缩短。结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心室起搏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下载PDF
和肽素和白介素在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冠心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金学林 邱建平 +1 位作者 陆林 沈卫峰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75-177,共3页
目的探讨和肽素、白介素(IL-2、IL-4、IL-10)与2型糖尿病无症状冠心病患者的关系。方法选择213例冠状动脉(冠脉)连续造影证实至少一支血管狭窄≥70%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无典型心绞痛史61例(为无症状组),稳定性心绞痛或急性冠... 目的探讨和肽素、白介素(IL-2、IL-4、IL-10)与2型糖尿病无症状冠心病患者的关系。方法选择213例冠状动脉(冠脉)连续造影证实至少一支血管狭窄≥70%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无典型心绞痛史61例(为无症状组),稳定性心绞痛或急性冠脉综合征102例(为症状组)。另选择50例单纯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用放射免疫和ELISA方法测定血清和肽素、白介素和可溶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esRAGE)浓度。结果与症状组比较,无症状组和肽素增高,IL-10和esRAGE减低,但三组间IL-2和IL4比较无明显差异。进一步分析显示,症状组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较稳定性心绞痛IL-2、IL4、IL-10增高(P〈0.05),和肽素减低。随冠脉病变血管支数增加,IL-10增高、esRAGE减低,但和肽素无显著变化。无症状组患者糖尿病病程较长。结论和肽素及IL-10在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冠心病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肽素 糖尿病 心血管造影 冠心病
下载PDF
早期血运重建对室壁运动正常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应变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茂椿 沈燕 +6 位作者 陆纪德 王璐 贾照英 袁晓菲 齐元 许嘉鸿 刘淼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3期344-348,共5页
目的 比较早期或延迟血运重建对室壁运动正常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收缩期应变的影响。方法 81例室壁运动正常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血运重建组(early intervention group, EG组)和延迟血运重建组(dela... 目的 比较早期或延迟血运重建对室壁运动正常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收缩期应变的影响。方法 81例室壁运动正常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血运重建组(early intervention group, EG组)和延迟血运重建组(delayed intervention group, DG组),同时设置40例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 NC组)。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1年左心室收缩期圆周应变(circumferential strain, CS)、纵向应变(longitudinal strain, LS)。结果 术前与NC组比较,2组整体圆周应变率(globe circumferential strain, GCS)显著升高(P<0.01),整体纵向应变率(globe longitudinal strain, GLS)显著降低(P<0.01),2组间各应变数值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个月,整体应变率中,2组GCS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EG组的GLS较DG组显著增加[(-25.06±3.45)%vs(-16.54±8.56)%,P<0.01]。区域应变率中,EG组的室间隔基底段及中间段LS较DG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的趋势与1个月相同。结论 对于室壁运动正常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运重建能够更好地改善左室收缩期应变,有利于心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斑点追踪成像 左心室应变
下载PDF
左主干急性闭塞致心肌梗死急诊PCI 1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林捷 邱建平 +1 位作者 陆纪德 窦桂珍 《内科》 2010年第6期582-583,共2页
目的评价无外科保护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急性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确诊LMCA急性闭塞14例,均接受急诊PCI。观察住院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14例中,12例心源... 目的评价无外科保护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急性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确诊LMCA急性闭塞14例,均接受急诊PCI。观察住院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14例中,12例心源性休克患者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3例心动过缓予以临时起搏器治疗。PCI后即刻,5例发生无复流现象,4例院内死亡。平均随访(30±22)个月,获得随访的患者均无死亡和再梗死。结论无外科保护下对LMCA急性闭塞患者行急诊PCI能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左冠状动脉主干急性闭塞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不同应答率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晨君 邱建平 +2 位作者 杨晓英 徐振兴 陆纪德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4期337-341,共5页
目的评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后不同应答率对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我们纳入2014—2017年间住院的51例接受CRT治疗并随访的患者,根据对CRT的反应分为3组,超反应组、正常反应组和无反应组,随访1年分析CRT应答率... 目的评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后不同应答率对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我们纳入2014—2017年间住院的51例接受CRT治疗并随访的患者,根据对CRT的反应分为3组,超反应组、正常反应组和无反应组,随访1年分析CRT应答率与VA发生率间的关系。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3±9.6)岁,平均左室射血分数为32.3%。各组间的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随访6个月时,较其他两组,超反应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加,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显著降低(均为P<0.05)。随访1年时,较治疗前,超反应组和正常反应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和左房内径显著降低,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显著降低(均为P<0.05)。结论具有超反应的CRT患者的VA发生最少,且有更好的左室逆向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 应答率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时冠脉内应用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雷海芳 邱建平 沈卫峰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4期232-234,共3页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时辅助应用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有助于改善梗塞相关动脉开通和心肌微循环灌注以及患者的近期及远期临床预后。不同的给药时机、剂量和途径将影响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的临床疗...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时辅助应用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有助于改善梗塞相关动脉开通和心肌微循环灌注以及患者的近期及远期临床预后。不同的给药时机、剂量和途径将影响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的临床疗效。冠脉内应用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因提高局部血药浓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预后。该文就冠脉内应用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尤其是替罗非班)的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术 抗血小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