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初步分析 被引量:48
1
作者 罗涛 黄伟杰 +3 位作者 吴伟 华筠毅 洪成 倪纲 《实用骨科杂志》 2011年第9期796-799,862,共5页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行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8例,其中男35例,女33例;年龄34~92岁,平均年龄(76.4±3.4)岁。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ynamic ...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行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8例,其中男35例,女33例;年龄34~92岁,平均年龄(76.4±3.4)岁。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ynamic hip screw,DHS)32例,根据Evans-Jensen分型,Ⅰb型20例,Ⅱa型12;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患者36例,其中Ⅱb型16例,Ⅲ型20例。肥胖组38例(BMI大于30),非肥胖组(BMI小于等于30)30例。高龄组(年龄大于等于80岁)32例,非高龄组(年龄小于80岁)36例。所有病例均为初次单侧新鲜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24h补液总量不超过2000mL即可维持正常血压。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计算患者的失血总量,减去显性失血量即为隐性失血量。结果所有患者平均失血总量为871mL,其中平均显性失血量149mL,平均隐性失血量722mL,显性失血和隐性失血占失血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7.1%和82.9%,隐性失血量远多于显性失血量。DHS组与PFNA组间、男女组间和肥胖组与非肥胖组间的术后失血无显著性差异,高龄组术后失血总量和隐性失血量大于非高龄组。结论隐性失血是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围手术期失血的主要原因,应予以关注并及时补充血容量,手术方式、性别和肥胖不是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高龄是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应特别重视高龄患者的隐性失血,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帮助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围手术期 隐性失血
下载PDF
上肢过顶投掷类运动中继发性喙突下撞击症的机制探讨——功能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陈疾忤 陈世益 +2 位作者 吴伟 李宏云 董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38-541,共4页
目的:探讨上肢过顶运动中发生继发性喙突下撞击症的机制和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16具成人尸体32例肩关节标本上,在肩胛下肌离断前后,观察上肢过顶运动中肩袖间隙与喙突之间的动态关系;自制生物力学测定仪检测肩外展90°位... 目的:探讨上肢过顶运动中发生继发性喙突下撞击症的机制和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16具成人尸体32例肩关节标本上,在肩胛下肌离断前后,观察上肢过顶运动中肩袖间隙与喙突之间的动态关系;自制生物力学测定仪检测肩外展90°位外旋活动度的变化;以压敏片检测肩外展90°位最大程度外旋时肩袖间隙与喙突间接触面积和压力的改变。结果:(1)肩外展位外旋时,肱骨头有向前方移位的趋势,肩胛下肌离断后肱骨头前移更加明显;(2)肩外展90°位的最大外旋活动度,在肩胛下肌离断后明显增大;(3)肩外展90°位最大程度外旋时肩袖间隙与喙突接触面积和压力,在肩胛下肌离断后明显增大。结论:(1)肩胛下肌损伤后导致肩关节前方不稳定,肩外展外旋时肱骨头前移;(2)肩胛下肌损伤可能导致肩外展外旋时肱骨头与喙突的继发性撞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下肌 损伤 喙突 撞击症 继发性
原文传递
唑来膦酸联合外科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对骨代谢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董鹤萍 黄伟杰 +1 位作者 杜晓禾 倪纲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4期417-420,共4页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联合外科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疗效及对骨代谢活力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在上海浦东新区浦南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OVCFs患者98例,回顾术后治疗方案并分为:接受唑来膦酸治疗的唑来膦酸...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联合外科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疗效及对骨代谢活力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在上海浦东新区浦南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OVCFs患者98例,回顾术后治疗方案并分为:接受唑来膦酸治疗的唑来膦酸组52例、未经特殊处理的对照组46例。对比两组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评分值的差异,以及上述时间点骨密度值及血清骨代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ALP)、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ⅠNP);骨吸收指标包括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含量的差异。结果术后1月、术后3月,两组患者的VAS、ODI分值均较术前下降,骨密度T值较术前增大,血清中骨形成指标ALP、PⅠNP的含量较术前增加而骨吸收指标TRACP、β-CTX的含量较术前降低,且唑来膦酸组上述时间点各个指标水平变化趋势大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OVCFs患者接受外科手术及术后唑来膦酸治疗,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并增加骨密度、优化骨代谢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唑来膦酸 外科手术 骨代谢
下载PDF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3
4
作者 董鹤萍 黄伟杰 +4 位作者 华炯 戴明华 薛建武 杨中良 吴洪亮 《广西医学》 CAS 2019年第2期165-169,共5页
目的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R)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FHR组65例与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手术(PFNA)组82例,分别采用生物型人工FH... 目的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R)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FHR组65例与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手术(PFNA)组82例,分别采用生物型人工FHR术与PFNA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功能恢复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FHR组手术时间、围术期总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住院总费用均长于或多于PFNA组,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患肢完全负重时间均少于或短于PFNA组(均P <0. 05)。FHR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Harris评分均高于PFNA组,FHR组术后12个月功能独立评定评分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均高于PFNA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FNA组(均P <0. 05)。结论 FHR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疗效确切,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但住院费用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高龄老人 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 股骨头置换术
下载PDF
保守疗法与手术疗法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25
5
作者 倪纲 黄伟杰 +1 位作者 滕跃 孙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观察并评价保守疗法与手术疗法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5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7)给予手法复位+石膏固定;观察组(n=48)给予手术复位+石膏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治... 目的观察并评价保守疗法与手术疗法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5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7)给予手法复位+石膏固定;观察组(n=48)给予手术复位+石膏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X线检查结果和Mazur评分。结果对照组的复位固定时间、住院时间、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均优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的骨痂生长评分、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Lauge-Hansen分型系统,两组患者Ⅱ型骨折的Mazu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Ⅲ型、Ⅳ型骨折的Mazur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Ⅱ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无论是保守疗法还是手术治疗,其远期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对于Ⅲ型、Ⅳ型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旋后外旋型 保守疗法 手术疗法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改良多功能康复椅在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倪桂珍 范文芳 黄希芳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24期73-74,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多功能康复椅在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髋部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术后护理及康复功能锻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良多功能康复椅进行康复训练,采用Harris髋关节... 目的探讨改良多功能康复椅在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髋部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术后护理及康复功能锻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良多功能康复椅进行康复训练,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评价其效果。结果 6个月后,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多功能康复椅能促进髋部术后患者功能康复,且安全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改良康复椅 康复训练 髋关节评分法
下载PDF
FHR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7
作者 董鹤萍 黄伟杰 +4 位作者 华炯 戴明华 薛建武 吴洪亮 杨中良 《中国医药导刊》 2019年第4期197-201,共5页
目的:分析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FHR)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165例实施手术治疗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生物型FHR组患者68例... 目的:分析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FHR)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165例实施手术治疗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生物型FHR组患者68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手术(PFNA)组患者97例。FHR组患者根据术后1周复查血红蛋白(Hb)水平,分为高Hb亚组(≥9 g·dL^(-1))和低Hb亚组(<9 g·dL^(-1))。比较FHR组和PFNA组患者围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下床时间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的差异。对高Hb亚组和低Hb亚组的Hb量、红细胞压积(Hct)、院内感染、术后1个月和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FHR组患者围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均大于/长于PFNA组,而下床时间短于PFNA组,P<0.01。FHR组与PFNA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均占总失血量的60%以上。FHR组患者中低Hb亚组院内感染率高于高Hb亚组,低Hb亚组术后1周Hb和Hct水平、术后1个月和12个月的Harris评分及FIM评分均低于高Hb亚组,P<0.01。结论:FHR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快,但总失血量高于PFNA组患者,其中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60%以上。术后中重度贫血(<9 g·dL^(-1))患者院内感染率增高,影响了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围术期定期监测Hb有助于及时发现并纠正贫血,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 股骨头置换术(FHR) 隐性失血量 院内感染
下载PDF
基于多层次集成学习的骨质疏松辅助诊断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尹梓名 张震宇 +4 位作者 胡晓晖 吴洪亮 乐珺怡 黄伟杰 林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63-669,共7页
目的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一种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在中老年人中高发的疾病,其可引起包括骨折在内的一系列严重症状,是我国中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与骨质疏松相关的生理检验指标有很多,如何筛选利用这些指标为诊断服务、建立诊断... 目的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一种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在中老年人中高发的疾病,其可引起包括骨折在内的一系列严重症状,是我国中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与骨质疏松相关的生理检验指标有很多,如何筛选利用这些指标为诊断服务、建立诊断模型,尚未有成熟、统一的方法。方法利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对临床骨质疏松患者指标使用多种特征相关性算法进行特征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层次的集成学习框架:SAB-SVMKNN算法,其通过将内部同质学习器集成和外部异质学习器集成结合,将集成学习中的Boosting算法和Bagging算法使用Stacking进行集成,构建性能更强,适应性更好地诊断预测模型。结果使用特征选择从原始数据中的31项临床指标中筛选了对于骨质疏松最重要的8种相关特征,通过这种方式使各模型准确率平均提高了9.2%,且该研究对应的模型准确率提升18.6%,最终达到了94.8%的准确率。结论特征选择对于临床诊断和骨质疏松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可以有助于提高医生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特征选择 集成学习
下载PDF
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对于老年性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华筠毅 黄伟杰 +1 位作者 戴明华 吴洪亮 《贵州医药》 CAS 2021年第2期251-252,共2页
目的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对于老年性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老年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8例,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组(22例)及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组(46例),比较两... 目的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对于老年性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老年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8例,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组(22例)及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组(4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髋关节Haris评分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术中手术时间、失血量及术后3个月Haris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Haris评分及治愈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对于复杂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切开复位结合髓外固定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髓内钉 切开复位
下载PDF
小切口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行腰椎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2
10
作者 倪纲 黄伟杰 +1 位作者 滕跃 孙琳 《颈腰痛杂志》 2018年第2期246-247,共2页
传统后正中入路行腰椎融合术作为脊柱外科手术常用方法之一,易引发患者的腰椎术后综合征(FBSS),通常表现为腰骶椎慢性疼痛、腰背肌无力等[1]。而小切口肌间隙入路则一定程度避免了FBSS的发生。本研究则主要进行小切口肌间隙入路与传统... 传统后正中入路行腰椎融合术作为脊柱外科手术常用方法之一,易引发患者的腰椎术后综合征(FBSS),通常表现为腰骶椎慢性疼痛、腰背肌无力等[1]。而小切口肌间隙入路则一定程度避免了FBSS的发生。本研究则主要进行小切口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在腰椎融合术中的疗效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肌间隙入路 传统后正中入路 腰椎融合术 疗效
下载PDF
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案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雨 袁锋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5年第3期205-208,共4页
目的探讨斜T型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29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A组(斜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122例)和B组(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107例)。于术前和术后... 目的探讨斜T型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29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A组(斜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122例)和B组(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107例)。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观察骨折复位情况,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A组优良率为85.25%,B组优良率为85.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型优良率高于B组,B组C型优良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型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均较B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84%(12/122),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76%(19/1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T型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两者有各自不同的适应证,斜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在关节面复位、掌倾角、桡骨高度恢复等效果更好,且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内固定器 外固定器
下载PDF
有限切开技术锁定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雨 黄伟杰 袁锋 《中国医学工程》 2013年第4期6-8,共3页
目的评估采用有限切开技术锁定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2011年6月我院采用有限切开技术锁定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57例,其中男17例,女40例,年龄61~88岁,平均72.6岁。按Neer分类,二部... 目的评估采用有限切开技术锁定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2011年6月我院采用有限切开技术锁定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57例,其中男17例,女40例,年龄61~88岁,平均72.6岁。按Neer分类,二部分骨折16例,三部分骨折29例,四部分骨折12例。术后采用Constant-Murley(CMS)评分进行随访并评估患者的肩关节功能。结果 54例获随访,3例失访,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25.2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6.1周。术后6月CMS评分为68.7±8.4,术后12月CMS评分为85.1±7.6。结论采用有限切开技术锁定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手术创伤小,复位确切,固定可靠,并发症少,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骨质疏松 锁定钢板 老年 有限切开
下载PDF
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并发症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伟杰 王世银 张少晨 《伤残医学杂志》 2000年第4期12-14,共3页
目的:总结 DHS(Dynamic Hip Screw)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并发症.方法: 10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平均 64.8岁,应用 DHS治疗.伤后 3天~14天手术,平均 5.12天. 43例小粗隆骨折分离或伴有后... 目的:总结 DHS(Dynamic Hip Screw)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并发症.方法: 10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平均 64.8岁,应用 DHS治疗.伤后 3天~14天手术,平均 5.12天. 43例小粗隆骨折分离或伴有后内侧骨碎裂(the possteromedialfragment PMF)者, 3例作小粗隆内固定.术后 2周开始部分负重行走.结果:随访 11月~45月,平均19.8月.无感染及骨折不愈合、内固定物断裂或弯曲发生.螺纹杆穿出股骨头1例(0.94%),螺纹杆切割股骨头颈 1例,螺纹杆尾部滑出 ≥8mm伴局部压痛、活动有牵制感 4例(3.74%).仅局部疼痛而无活动受限 3例(3.74%).结论:本组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症占8.41%,其中66.67%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和操作技术可避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HS 并发症 骨折 治疗 股骨
原文传递
螺旋CT二维重建技术在三踝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14
作者 罗涛 黄伟杰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59-561,F0002,共4页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二维重建技术在三踝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按Lauge-hansen分型,22例三踝骨折患者中,13例为旋后-外旋Ⅳ度,6例为旋前-外旋Ⅳ度,3例为旋前-外展Ⅲ度。所有患者在术前和术后行X线摄片及螺旋CT二维重建检查,并在术后进行...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二维重建技术在三踝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按Lauge-hansen分型,22例三踝骨折患者中,13例为旋后-外旋Ⅳ度,6例为旋前-外旋Ⅳ度,3例为旋前-外展Ⅲ度。所有患者在术前和术后行X线摄片及螺旋CT二维重建检查,并在术后进行Philips踝关节客观功能评分和Olerud-Molander主观功能评分。结果术前X线片漏诊5例后踝骨折,经螺旋CT二维重建技术确诊。术后X线检查示,1例患者关节面未完全复位(骨折移位3 mm),21例患者关节面完全复位;但螺旋CT二维重建示,21例中6例仍残留关节面轻度移位。术后12个月,关节面完全复位的15例患者与关节面残留移位的6例患者的Phillips踝关节客观功能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关节面完全复位者的Olerud-Molander主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关节面残留移位者(P=0.043)。结论螺旋CT二维重建技术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提供踝关节骨折的信息,有利于术前诊断、指导手术和疗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踝骨折 二维重建 功能评价
下载PDF
关节镜下韧带增强固定与改良Brostro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2
15
作者 郑旻 黄伟杰 +4 位作者 滕跃 吕强 杜晓禾 倪纲 孙琳 《临床外科杂志》 2020年第4期319-323,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病人分别采用改良Brostrom术和关节镜下韧带增强固定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8月我院诊断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且行手术治疗的病人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病人分为改良Brostrom术组... 目的探讨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病人分别采用改良Brostrom术和关节镜下韧带增强固定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8月我院诊断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且行手术治疗的病人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病人分为改良Brostrom术组和关节镜组,每组各28例。改良Brostrom术组病人采用改良Brostrom术治疗,关节镜组病人采用关节镜下利用锚钉和缝合带对韧带进行增强固定治疗。两组病人治疗后均随访1年,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切口愈合情况及踝关节不稳定发生情况;并在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予以FOAS评分系统、FAAM评分系统、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距离评估两组病人踝关节功能状态以及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复发情况。结果关节镜组的手术时间为(50.91.±8.07)分钟、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为(4.67±1.36)天,改良Brostrom术组的手术时间(56.76±7.93)分钟、术后下地活动时间(6.35±2.04)天,关节镜组出血量(37.05±8.17)ml,改良Brostrom术组(42.43±6.98)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时关节镜组疼痛评分(54.23±5.28)分和(44.63±4.45)分、症状评分分别为(52.53±6.34)分和(47.81±5.22),改良Brostrom术组分别为(66.12±5.29)和(62.19±4.77)分、(62.25±6.23)分和(52.88±4.67)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时生活能力、运动能力、生活质量、日常活动、活动能力、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术后1年距骨倾斜角为(4.43±1.03)°,距骨前移距离(4.65±1.41)mm,改良Brostrom术组分别为(5.73±1.45)°和(5.68±1.69)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人切口愈合情况无明显差异。改良Brostrom术组踝关节不稳定发生率(14.28%)高于关节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病人,关节镜下韧带增强固定与改良Brostrom术相比,能在减小手术创伤的同时能更好的提高踝关节运动能力,获得更好的踝关节稳定性,病人可尽早下地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功能不稳定 改良Brostrom术 关节镜 韧带增强 踝关节功能 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三角肌入路与肩峰下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近期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郑旻 黄伟杰 +1 位作者 杜晓禾 倪纲 《创伤外科杂志》 2019年第4期292-295,共4页
目的探讨三角肌入路与肩峰下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近期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0例,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角肌入路组和肩峰下入路组各40例。三角... 目的探讨三角肌入路与肩峰下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近期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0例,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角肌入路组和肩峰下入路组各40例。三角肌入路组患者采用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肩峰下入路组患者采用肩峰下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并发症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肩峰下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三角肌入路组[(65.80±11.51)min vs.(87.41±10.22)min、(7.23±2.10)d vs.(9.71±3.21)d、(68.49±6.60)d vs.(94.39±8.79)d、(89.63±6.92)mL vs.(93.17±7.19)mL,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eer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其中肩峰下入路组Neer评分上升幅度显著高于三角肌入路组[(93.17±7.94)分vs.(77.56±10.51)分],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指标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三角肌入路组患者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水平明显高于肩峰下入路组(P<0.05);肩峰下入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三角肌入路组(15.00%,χ~2=3.914,P=0.048)。结论肩峰下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近期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老年患者肩关节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入路 钢板 内固定 凝血功能 老年
下载PDF
带线锚钉治疗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鑫健 黄伟杰 +1 位作者 吴林生 杜晓禾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07X期110-111,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带线锚钉治疗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4月~2012年4月治疗伴有三角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23例,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24~69岁,平均42.8岁,均采用切开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并修复重建三角韧带,恢复踝关节内... 目的:探讨应用带线锚钉治疗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4月~2012年4月治疗伴有三角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23例,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24~69岁,平均42.8岁,均采用切开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并修复重建三角韧带,恢复踝关节内外侧结构的稳定性。结果:随访2~36个月,术后踝关节内侧间隙宽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优良率为87.0%。结论:带线锚钉治疗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较采用钢丝或丝线的传统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的特点,带线锚钉是治疗三角韧带损伤良好的内固定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韧带 踝关节 手术治疗 创伤与损伤
下载PDF
单侧椎弓根旁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孙琳 黄伟杰 +1 位作者 倪纲 滕跃 《颈腰痛杂志》 2018年第2期220-221,共2页
骨质疏松所致腰椎压缩性骨折是导致老年患者腰背疼痛的主要原因,也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该病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1]。以往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多采用保守治疗,但病程长、并发症多,临床效果并不显著[2]。经皮椎... 骨质疏松所致腰椎压缩性骨折是导致老年患者腰背疼痛的主要原因,也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该病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1]。以往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多采用保守治疗,但病程长、并发症多,临床效果并不显著[2]。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常用的一种微创技术,其疗效显著,我们对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单侧椎弓根旁入路PVP治疗,来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弓根旁入路
下载PDF
髋臼移位骨折的治疗
19
作者 黄伟杰 王世根 张少晨 《伤残医学杂志》 2001年第3期13-15,共3页
目的:比较手术与牵引两种方法治疗髋臼移位骨折的疗效.方法根据Judet-1etoumel分型:后壁骨折3例,后柱骨折9例,前柱骨折5例,横行骨折3例,横行伴后壁骨折4例,双柱骨折3例,后柱伴后壁骨折5例,'T”型骨折2例.其中简单骨折4例、复杂骨折1... 目的:比较手术与牵引两种方法治疗髋臼移位骨折的疗效.方法根据Judet-1etoumel分型:后壁骨折3例,后柱骨折9例,前柱骨折5例,横行骨折3例,横行伴后壁骨折4例,双柱骨折3例,后柱伴后壁骨折5例,'T”型骨折2例.其中简单骨折4例、复杂骨折12例手术治疗,采用KocheR-Langenbeck切口、延长髂股切口及改良Oi1ler切口,用钢板螺钉内固定.保守治疗18例,牵引8周.随访10月~54月,平均26月.结果:手术组解剖复位占81.25%,满意复位占12.5%;优良率为87.5%,可差各占6.25%.牵引组无解剖复位,满意复位占27 8%,不满意复位占72.22%;优良率占55.56%,差占16.67%.结论:手术治疗效果优于牵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骨折 治疗 疗效 复位
原文传递
PVP手术在陈旧不愈合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与新鲜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琳 黄伟杰 +1 位作者 倪纲 滕跃 《颈腰痛杂志》 2018年第1期121-123,共3页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ve fracture,OVCF)是老年人群较为常见的脊柱创伤,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具有可靠的疗效,可迅速缓解疼痛,早期下床活动,避免伤后长期卧床带来...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ve fracture,OVCF)是老年人群较为常见的脊柱创伤,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具有可靠的疗效,可迅速缓解疼痛,早期下床活动,避免伤后长期卧床带来的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陈旧不愈合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