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6~2003年上海市某医院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性病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徐丽玲 顾伟鸣 +3 位作者 杨阳 吴磊 高志琴 赵根明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5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 了解上海市近几年性病门诊就诊者中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脲原体(UU)的流行趋势和特征,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和开展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 996~2 0 0 3年到上海市皮肤病性病医院性病门诊就诊,并... 目的 了解上海市近几年性病门诊就诊者中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脲原体(UU)的流行趋势和特征,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和开展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 996~2 0 0 3年到上海市皮肤病性病医院性病门诊就诊,并进行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性病检测者的人口学特征和检测结果等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结果 在此期间共有6 6 6 5 8人接受检查,其中NG阳性1 8348例(35 8%) ,CT阳性70. 4 8例(1 8 .1 %) ,NG和CT阳性人数和阳性率在1 997年和1 998年达高峰,之后下降,近年又开始上升。UU阳性6 6 .73例(37 4%) ,其阳性人数和阳性率则基本上呈逐年上升趋势。混合阳性率最高的是CT和UU(1 4 2 %) ,最低的是NG和UU(8 7.%)。女性NG阳性者中的CT阳性率(35 7%)和CT阳性者中的NG阳性率(2 7 .2 %) ,分别高于所有受检者对应的阳性率(2 0 . 4%和1 9. 6 %) ,男性情况相反。结论 上海地区性病流行谱正在发生改变,女性UU感染人数明显增多;近年来NG、CT和UU的混合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低龄女性;NG和CT的混合感染情况应该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球菌 沙眼衣原体 解脲脲原体 混合感染
下载PDF
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检测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被引量:22
2
作者 顾伟鸣 杨阳 +1 位作者 吴磊 莫小辉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1-272,共2页
目的评价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simultaneous amplification and testing,SAT)检测沙眼衣原体(CT)核酸试剂盒(RNA恒温扩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对229例临床疑似患者的尿样及拭子标本同时进行SAT检测和"金标准"沙眼衣... 目的评价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simultaneous amplification and testing,SAT)检测沙眼衣原体(CT)核酸试剂盒(RNA恒温扩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对229例临床疑似患者的尿样及拭子标本同时进行SAT检测和"金标准"沙眼衣原体细胞培养检测,检测结果有差异的标本采用PCR方法对拭子标本进行复测,根据实验结果评估SAT技术在尿样及拭子标本检测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结合细胞培养和PCR的实验结果作为"扩大金标准",得出SAT技术对临床拭子标本的检测敏感性为97.1%,特异性为100%;对尿样标本检测的敏感性为89.4%,特异性为99.2%。拭子和尿样标本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5.2%,经卡方检验,差异无显著性(χ2=3.27,P>0.05)。结论 SAT技术检测CT试剂盒对拭子及尿样标本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好,适用于临床实验室对CT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眼衣原体 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 尿样检测
下载PDF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易感性 被引量:7
3
作者 高淑娜 姜综敏 +6 位作者 孟炜 江峰 顾伟鸣 胡伟忠 付朝伟 许爱娥 赖声汉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3-197,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 4,CTLA-4)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发病的相关性。方法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PCR-RFLP技术...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 4,CTLA-4)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发病的相关性。方法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PCR-RFLP技术分析了97例SLE患者和200例对照在启动子区-1722T〉C和-318C〉T位点的多态性。结果SLE患者组-1722T〉C位点TT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P=0.002),患者中的T等位基因比例高于对照组(OR=1.94,95%CI1.34-2.80,P=0.000);而在-318C〉T位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但是,两位点等位基因间存在连锁不平衡(精确P<0.05),且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单倍型频率分布不同(χ2=12.64,P=0.005);其中,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中T-C单倍型具有较高的频率(P=0.001)而C-C单倍型频率较低(P=0.002)。结论CTLA-4基因-1722T〉C位点多态与SLE易感性有关。虽然本次研究结果未发现-318C〉T位点多态与SLE发病相关,但发现T-C单倍型为SLE易感单倍型,而C-C单倍型为其保护单倍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梅毒螺旋体Tp0453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免疫活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双全 吴移谋 +1 位作者 赵飞骏 顾伟鸣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44-646,共3页
目的表达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0453(28-288 aa),纯化表达产物并进行免疫活性分析,为探索Tp0453重组蛋白在梅毒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挑选Tp0453抗原的优势表位,进行诱导表达;以W estern-b lot和间接EL... 目的表达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0453(28-288 aa),纯化表达产物并进行免疫活性分析,为探索Tp0453重组蛋白在梅毒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挑选Tp0453抗原的优势表位,进行诱导表达;以W estern-b lot和间接ELISA法检测重组蛋白的免疫反应性;用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家兔,评价其免疫原性。结果纯化后获得了相对分子量约为32×103的融合蛋白。W estern-b lot检测其能与梅毒患者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同时以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间接ELISA法,检测梅毒诊断试剂参考血清,其阴阳性符合率均为100%。用纯化的Tp0453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家兔,能诱导其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ELISA法测定免疫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滴度在1∶1280以上。结论基因重组表达的Tp0453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为进一步研究其在梅毒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和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螺旋体 重组蛋白 TP0453 免疫活性
下载PDF
婴儿头癣1例 被引量:4
5
作者 高志琴 李佳琳 顾伟鸣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22-323,共2页
犬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llis)亦称羊毛状小孢子菌(MiCrospOntBllan,osumsabouraud)是引起儿童头癣的主要病原菌,一般儿童发病较多,而婴儿感染较少见。近期,笔者从一婴儿头癣患者皮损中分离出一株犬小孢子菌,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头癣 婴儿 犬小孢子菌
下载PDF
抗梅毒螺旋体重组蛋白Tp045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莫小辉 吴移谋 +3 位作者 张明 顾伟鸣 刘双全 赵飞骏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29-732,共4页
目的利用基因重组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梅毒螺旋体(Tp)重组蛋白Tp0453的单克隆抗体(mAb),评价其在早期梅毒Tp抗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以重组蛋白Tp0453免疫BALB/c小鼠,将免疫后的小鼠脾脏与SP2/0细胞融合,用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 目的利用基因重组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梅毒螺旋体(Tp)重组蛋白Tp0453的单克隆抗体(mAb),评价其在早期梅毒Tp抗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以重组蛋白Tp0453免疫BALB/c小鼠,将免疫后的小鼠脾脏与SP2/0细胞融合,用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杂交瘤细胞分泌的抗体,并对阳性细胞经亚克隆建株;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抗体,用硫酸铵沉淀法对mAb进行纯化并测定其亚类和效价;以自制的mAb建立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梅毒患者分泌物标本,并与镀银染色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获得4株稳定分泌抗重组蛋白Tp0453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5B2、8B9、9C6和2F8,其mAb效价分别为1∶25000、1∶8000、1∶50000、1∶10000;2F8杂交瘤细胞分泌的mAb为IgG2b,其他3株交瘤细胞分泌的mAb均为IgG1;4株mAb腹水经SDS-PAGE均显示出一条分子量约为50kDa的重链条带和一条分子量为26kDa的轻链条带;4株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在90~108范围内变化。IIF显示自制的mAb能与天然的Tp抗原结合,检测86例分泌物标本,IIF与镀银染色的符合率为95.3%。结论本实验成功获得了抗Tp0453重组蛋白的mAb,该mAb能识别天然的Tp0453抗原,有望应用于早期梅毒感染的抗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螺旋体 单克隆抗体 重组Tp0453抗原
下载PDF
两种TRUST试剂在梅毒筛查试验中的比较
7
作者 莫小辉 金月兰 +2 位作者 杨阳 胡伟忠 顾伟鸣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5-255,共1页
关键词 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 TRUST试验 抗体滴度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凋亡基因第5外显子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系统z性红斑狼疮遗传易感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孔令杰 王宝涛 +9 位作者 杨晓惠 许爱娥 朱惠军 孙秀坤 顾伟鸣 胡伟忠 江峰 付朝伟 秦万章 孟炜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凋亡基因(programmed cell death-1,PDCD1)第5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132例病例和160例对照,应...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凋亡基因(programmed cell death-1,PDCD1)第5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132例病例和160例对照,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PD1.6G>A和PD1.5C>T两个位点的SNPs,运用SAS8.2软件包进行基因型、等位基因和单倍型等的关联性分析。结果对照组PD1.6G>A位点突变基因型AA频率高于SLE患者(χ2=5.123,P=0.023),患者中的A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χ2=8.036,P=0.005);PD1.5C>T位点中,CT基因型在对照组中的比例较低(χ2=15.380,P=0.000),病例组的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χ2=11.631,P=0.001)。同时,两位点等位基因间存在连锁不平衡(χ2=10.708,P=0.001),且病例组和对照组单倍型分布不同(χ2=18.821,P=0.000);其中,病例组A-C单倍型频率低于对照组(χ2=15.812,P=0.000),A-T和G-T单倍型频率高于对照组(χ2=4.119,P=0.042和χ2=6.621,P=0.010)。结论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PDCD1基因PD1.6G>A和PD1.5C>T两个位点多态性与SLE具有相关性,PD1.6G>A的G→A突变可能是SLE的保护因素(OR=0.57,95%CI:0.39-0.84),PD1.5C>T的C→T突变可能是SLE的危险因素(OR=2.02,95%CI:1.35-3.02)。A-T和G-T单倍型可能是SLE的易感单倍型(OR=1.58,95%CI:1.02-2.46和OR=3.02,95%CI:1.30-7.02),A-C单倍型可能是SLE的保护性单倍型(OR=0.51,95%CI:0.36-0.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程序性细胞凋亡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上海地区淋球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耐药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杨阳 吴磊 +1 位作者 章楚光 顾伟鸣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73-1175,共3页
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都引起全球关注的问题。在我国,淋球菌对抗生素耐药主要表现为:以质粒介导的产青霉素酶的淋球菌菌株(PPNG)、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菌株(TRNG)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淋球菌菌株(QRNG)耐药率较高,甚至有些地方Q... 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都引起全球关注的问题。在我国,淋球菌对抗生素耐药主要表现为:以质粒介导的产青霉素酶的淋球菌菌株(PPNG)、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菌株(TRNG)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淋球菌菌株(QRNG)耐药率较高,甚至有些地方QRNG耐药率已经达到100%。由于耐药菌株比例的不断增加,使得原先推荐治疗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都不能再使用。而目前被推荐作为治疗淋病的一线药物如壮观霉素也在我国一些地区出现零星散发的耐药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敏感性试验 淋球菌 耐药分子机制 上海地区 抗生素耐药 耐药菌株 产青霉素酶 喹诺酮类药物
原文传递
壳聚糖纳米包裹的IL-2与TpGpd核酸疫苗联合免疫后对Tp感染兔皮肤前后的免疫效应评估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飞骏 张晓红 +6 位作者 刘双全 曾铁兵 余坚 张跃军 顾伟鸣 陈曦 吴移谋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1-158,共8页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引起的临床表现复杂的性传播疾病,近年来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的梅毒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研制有效疫苗预防该种疾病已成为各国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DNA疫苗具有免疫效果好且持久、无毒力...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引起的临床表现复杂的性传播疾病,近年来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的梅毒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研制有效疫苗预防该种疾病已成为各国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DNA疫苗具有免疫效果好且持久、无毒力回复等特点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对于Tp核酸疫苗研究,国内外除了本课题组构建TpDNA疫苗免疫新西兰兔进行免疫活性的初步研究外,尚未见Tp核酸疫苗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评价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与Tp膜蛋白GpdDNA疫苗用壳聚糖(chitosan,CS)纳米颗粒包裹联合免疫新西兰兔后对Tp皮肤感染后的保护效应.将真核表达重组体pcDNA3.1(+)/IL-2和pcDNA3.1(+)/TpGpd采用壳聚糖纳米颗粒包裹或未包裹方式处理后分别或联合免疫新西兰兔,每隔2周加强1次共免疫3次,并于初次免疫后第10周各实验组兔皮下接种Tp标准株进行背部皮肤感染实验,观察记录感染早期各实验组皮损的变化情况,在免疫及感染期间不同时间点ELISA检测免疫兔特异性抗体产生水平和脾细胞IL-2及IFN-诱导水平,MTT法检测兔脾细胞增殖水平.初步结果证实,pcD/IL-2基因佐剂可以显著加强pTpGpd疫苗在免疫期(0-8周)兔体内的特异性抗体及脾细胞增殖分化水平以及维持Tp感染后168天时间内长期稳定的高抗体水平及高脾细胞增殖分化水平.pcD/IL-2基因佐剂和CS纳米颗粒的联合使用对pcD/TpGpd疫苗的抗Tp皮肤感染的保护性效应达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螺旋体 膜蛋白 TpGpd IL-2 CS 核酸疫苗
原文传递
两种方法在检测艾滋病病毒高危感染人群中的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磊 胡伟忠 顾伟鸣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7-217,共1页
关键词 高危 艾滋病病毒 人群 筛查 感染 血清标本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方法 中国 国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