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Aβ1-42、tau蛋白及甲状腺激素水平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生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4
1
作者 毛蕾 李澎 +5 位作者 陈晓晗 马天君 许义新 潘霄 庄建华 尹又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85-389,共5页
目的探究脑梗死急性期血清标志物β淀粉样蛋白(Aβ)、tau蛋白及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214例,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及血清学指标,评估患者认知... 目的探究脑梗死急性期血清标志物β淀粉样蛋白(Aβ)、tau蛋白及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214例,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及血清学指标,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根据随访结果分为认知障碍组及正常组,分析两组患者Aβ1-42、tau蛋白及甲状腺素水平的差异及其与患者病情进展的关系,运用Cox回归分析及ROC曲线比较上述指标预测PSCI发展的能力。结果认知障碍组Tau总蛋白(210.6±98.9pg/mL)高于正常组,Aβ1-42(426.1±123.5pg/mL)、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1.43±0.57n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13.15±2.23pmol/L)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u蛋白(r=-0.457)、Aβ1-42(r=0.348)、T3(r=0.211)、FT4(r=0.306)均与病情进展相关(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Aβ1-42及T3为PSCI发生的重要影响因子。ROC曲线下,Aβ1-42与T3联合的曲线下面积为0.841,诊断界值0.572,特异性74.8%,敏感性85.3%。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检测Aβ1-42及T3水平有可能预测PSCI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认知障碍 甲状腺激素水平 Β淀粉样蛋白 TAU蛋白
下载PDF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联合ABCD2评分评估短暂性缺血发作后脑梗死发生风险的价值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斌 徐雪 +3 位作者 姚振威 何光武 王博 黄澄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55-459,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MR-PWI)联合ABCD2评分评估短暂性缺血发作(TIA)后脑梗死发生风险的价值。方法:收集TIA患者97例,在发病后24小时内行MR-PWI及MRI(含DWI)检查。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及MR-PWI联合ABCD2评分,一周内复查MRI(含D...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MR-PWI)联合ABCD2评分评估短暂性缺血发作(TIA)后脑梗死发生风险的价值。方法:收集TIA患者97例,在发病后24小时内行MR-PWI及MRI(含DWI)检查。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及MR-PWI联合ABCD2评分,一周内复查MRI(含DWI)了解是否有新发脑梗死。采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并比较两种评分系统对TIA患者一周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取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TIA患者MR-PWI阳性组一周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771,P<0.001);MR-PWI联合ABCD2评分低危组、中危组与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99,P<0.001);预测TIA后一周内脑梗死风险时,ABCD2评分及MR-PWI联合ABCD2评分的AUC值分别是0.8469、0.8672,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9619,P=0.0498)。结论:在预测TIA后患者一周内脑梗死的发生风险时,MR-PWI联合ABCD2评分法准确性高于ABCD2评分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ABCD2评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下载PDF
外周免疫细胞变化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毛蕾 王博 +2 位作者 刘团结 沈滔 徐玉萍 《医学研究杂志》 2019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免疫细胞变化与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8月~2016年8月于笔者医院24h内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在入院后3h内进行相关血液指标检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潜...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免疫细胞变化与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8月~2016年8月于笔者医院24h内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在入院后3h内进行相关血液指标检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潜在因素,随后利用COX回归分析影响脑梗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采用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在预测脑梗死转归上的诊断价值。并且采用χ2检验以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一般临床资料、生存结局以及感染发生情况在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及降低组间存在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预后不良患者4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预后良好组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平均血糖水平、C反应蛋白C(C-reactive protein,CRP)含量及平均脑梗死面积是潜在影响患者脑梗死预后的危险因素; COX比例风险模型进一步表明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加及NLR增加均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HR=2.15,P=0.031;HR=1.91,P=0.022; HR=3.61,P=0.000); ROC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NLR预测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08、0.748和0.642。并且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病死率以及感染率明显高于未减少组。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加及NLR增加有潜力成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且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的脑梗死患者脑梗死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急性脑梗死 预后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胆红素、高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博 毛蕾 沈滔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13期39-41,共3页
目的观察血胆红素、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98例,按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分为轻型(0... 目的观察血胆红素、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98例,按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分为轻型(0~15分)82例,中型(16~30分)61例,重型(31~45分)55例,选取同期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胆红素、hs-CRP和Hcy水平变化,观察胆红素、hs-CRP和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组hs-CRP[(14.82±1.93)mg/L]和Hcy[(23.76±8.59)μmol/L]水平较对照组[(1.24±0.47)mg/L、(7.23±3.82)μmol/L]明显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组TBIL[(11.91±3.82)μmol/L]和IBIL[(6.54±1.26)μmol/L]水平较对照组[(15.53±2.18)、(9.95±2.98)μmol/L]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D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患者hs-CRP和Hcy水平[(18.04±2.27)mg/L、(27.73±8.03)mg/L]高于中型组[(14.93±2.02)mg/L、(24.06±8.63)μmol/L]和轻型组[(12.58±1.18)mg/L、(20.87±7.52)μmol/L]患者,中型组hs-CRP和Hcy水平高于轻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重型组患者TBIL和IBIL水平[(8.97±2.08)、(3.64±3.29)μmol/L]低于中型组[(10.87±2.37)mg/L、(5.51±2.87)μmol/L]和轻型组[(14.65±3.98)mg/L、(9.25±2.25)μmol/L]患者,中型组TBIL和IBIL水平低于轻型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各组D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红素、hs-CRP和Hcy水平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疾病发生发展,急性脑梗死的严重程度与血胆红素、hs-CRP和Hcy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红素 高敏C反应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脑萎缩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毛蕾 王博 +2 位作者 刘团结 沈滔 徐玉萍 《医学研究杂志》 2018年第12期91-95,共5页
目的探索影响脑卒中后脑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合并有脑卒中史的脑萎缩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182例脑卒中患者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既往史,用颈动脉超声对患者进行双侧颈总动脉检测,利用磁共振成像进行颈内动脉狭窄... 目的探索影响脑卒中后脑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合并有脑卒中史的脑萎缩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182例脑卒中患者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既往史,用颈动脉超声对患者进行双侧颈总动脉检测,利用磁共振成像进行颈内动脉狭窄检测。利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脑卒中后脑萎缩的独立影响因素。利用ROC曲线分析脑卒中后脑萎缩的潜在评估指标。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肌梗死或心绞痛,心房颤动、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颈内动脉颅内段平均血流速度、糖尿病对脑卒中后脑萎缩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联合颈内动脉颅内段平均血流速度评估脑卒中后脑萎缩的准确性较高(AUC=0.864)。结论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检测可预防脑卒中后脑萎缩,对于有相关病史的脑卒中患者及早进行脑萎缩预防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萎缩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患者脑白质病变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丁联斌 沈滔 +4 位作者 毛蕾 徐玉萍 王博 刘团结 方麒林 《吉林医学》 CAS 2021年第2期317-319,共3页
目的:研究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脑白质病变(WML)与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51例CSVD患者,根据磁共振WML评分标准分为轻度组(n=72)组和中重度(n=79)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白昼血压、夜间血压、... 目的:研究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脑白质病变(WML)与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51例CSVD患者,根据磁共振WML评分标准分为轻度组(n=72)组和中重度(n=79)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白昼血压、夜间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并分析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及其与WML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轻度组比较,中重度组年龄、高血压比例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昼夜节律变化显著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人数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与WML呈显著正相关(OR=1.086,95%CI:1.036~1.139,P=0.001;OR=2.397,95%CI:1.008~5.702,P=0.048);舒张压昼夜节律变化与WMH呈显著负相关(OR=0.922,95%CI:0.852~0.996,P=0.041)。结论:舒张压昼夜节律减弱与年龄、高血压一样,也是CSVD患者WML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脑白质病变 高血压 血压昼夜节律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及他汀类药物对其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刘恋 王为珍 《海南医学》 CAS 2010年第15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了解他汀类药物对血清CRP、血脂指标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随访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包括60例他汀类治疗者,60例常规治疗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测定他汀类药物治疗前、治疗后2周血...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了解他汀类药物对血清CRP、血脂指标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随访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包括60例他汀类治疗者,60例常规治疗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测定他汀类药物治疗前、治疗后2周血清CRP、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NIHSS评分情况。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CRP水平与入院时患者的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他汀组较常规组更能降低血清CRP以及血脂水平(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越高,病情越严重;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血清CRP水平的作用,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CRP 他汀类药物
下载PDF
口腔护理方法现状及其展望 被引量:11
8
作者 杨雯 《现代临床护理》 2011年第9期63-64,7,共3页
口腔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口腔护理可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促进口腔正常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口腔护理始于唐代,《医说》中提出"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口腔护理不仅能使患者保持口腔清洁... 口腔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口腔护理可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促进口腔正常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口腔护理始于唐代,《医说》中提出"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口腔护理不仅能使患者保持口腔清洁、舒适,而且能预防和治疗口腔炎症,防止吸入性肺炎。近年来,学者在口腔护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将其研究现状及展望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护理 护理方法 临床护理工作 口腔清洁 吸入性肺炎 正常功能 生活质量 《医说》
下载PDF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老年脑卒中急性期中、重度肺部感染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姜国林 《河北医药》 CAS 2010年第21期3009-3010,共2页
目的以头孢唑肟钠作为对照,评价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老年脑卒中急性期中、重度肺部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1例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g静脉滴注,2次/d或1次/8h;对照... 目的以头孢唑肟钠作为对照,评价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老年脑卒中急性期中、重度肺部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1例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g静脉滴注,2次/d或1次/8h;对照组头孢唑肟2g或3g静脉滴注,2次/d,疗程10~14d。结果治疗组治疗中、重度肺部感染治愈率80.0%,有效率93.3%,细菌清除率81.8%,不良反应发生率6.6%;对照组治愈率48.38%,有效率67.7%,细菌清除率51.2%,不良反应发生率6.4%。2组临床疗效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清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是一高效、安全广谱抗菌药物,对老年性脑卒中急性期合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老年性脑卒中急性期 肺部感染 疗效
下载PDF
乌灵胶囊和艾司唑仑治疗失眠症对照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朱华凤 《中国医药指南》 2009年第12期81-82,共2页
目的观察乌灵胶囊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平行对照研究方法,治疗组32例予口服乌灵胶囊每次3粒,3次/d,连服30d;对照组30例予口服艾司唑仑片每次2粒,每晚睡前1次,连服30d。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4、30天分别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目的观察乌灵胶囊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平行对照研究方法,治疗组32例予口服乌灵胶囊每次3粒,3次/d,连服30d;对照组30例予口服艾司唑仑片每次2粒,每晚睡前1次,连服30d。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4、30天分别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睡眠障碍量表(SDRS)评估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3%、73.33%,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乌灵胶囊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灵胶囊 艾司唑仑 失眠症
下载PDF
蚓激酶对高黏血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毛蕾 《中国医药指南》 2008年第21期109-,共1页
目的观察蚓激酶对高黏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高黏血症患40例,给予蚓激酶每次2拉.3次/d,连续15d。结果治疗后血浆比黏度.凝血因子1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显著下降(P<0.01)。结论蚓激酶是治疗早期高黏血症较好的药物。
关键词 蚓激酶 血液流变学 血液黏度
下载PDF
40例奥扎格雷钠与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2
作者 沈滔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12期60-61,共2页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纳与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奥扎格雷钠与银杏达莫注射液静滴治疗,对照组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15天为一疗程,观察2...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纳与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奥扎格雷钠与银杏达莫注射液静滴治疗,对照组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15天为一疗程,观察2组间的疗效差别。结果两组患者疗效间的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5天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别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奥扎格雷钠与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较单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扎格雷钠 银杏达莫 脑梗死
下载PDF
表现为同侧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肢体瘫痪的急性脑梗死1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姜国林 《河北医药》 CAS 2013年第4期635-636,共2页
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较容易鉴别,但因急性脑梗死出现的同侧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肢体瘫痪则极为少见,若不仔细观察和分析,很容易混淆,从而导致误诊、误治,近来,笔者发现1例出现典型的同侧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肢体瘫痪... 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较容易鉴别,但因急性脑梗死出现的同侧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肢体瘫痪则极为少见,若不仔细观察和分析,很容易混淆,从而导致误诊、误治,近来,笔者发现1例出现典型的同侧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肢体瘫痪急性脑梗死患者,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84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口角歪斜3d于2011年3月5日入院。3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周围性面瘫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盐酸纳美芬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姜国林 毛蕾 《中国处方药》 2016年第9期7-8,共2页
目的观察盐酸纳美芬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2),所有病例均采用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纳美芬治疗。比较治疗前... 目的观察盐酸纳美芬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2),所有病例均采用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纳美芬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疗效情况。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纳美芬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提高患者的预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期 神经功能 盐酸纳美芬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进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陈赛华 《现代护理》 2008年第5期592-593,共2页
睡眠是人生的生理必需,良好的睡眠是心身健康的主要标志之一。而睡眠障碍往往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继发症状,有文献报道约95%脑卒中患者伴有失眠的睡眠结构紊乱,它不仅影响了患者生存质量,妨碍了精神功能恢复,还可增加血压升高或再... 睡眠是人生的生理必需,良好的睡眠是心身健康的主要标志之一。而睡眠障碍往往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继发症状,有文献报道约95%脑卒中患者伴有失眠的睡眠结构紊乱,它不仅影响了患者生存质量,妨碍了精神功能恢复,还可增加血压升高或再出血、再梗死危险。随着现代医学和护理学发展,睡眠障碍的治疗及护理措施不断完善。本文就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原因和护理措施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睡眠障碍 护理
下载PDF
老年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急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16
作者 高明喜 沈蕾 +4 位作者 施根灵 温沁竹 姜国林 丁联斌 刘团结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5期523-526,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发生急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于2014年9月至2017年2月心内科或神经内科收治的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合并急性脑卒中113例,按照年龄±5岁、同性别、NI...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发生急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于2014年9月至2017年2月心内科或神经内科收治的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合并急性脑卒中113例,按照年龄±5岁、同性别、NIHSS评分严重程度相同、同期入院的无心脏起搏器植入脑卒中患者进行1︰1配对入组113例。对226例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特征、合并症、临床治疗方案及临床转归等资料进行前瞻性研究,并对有房颤的患者进行CHA2DS2-VASc评分。对226例患者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评价,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发生急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房颤史、吸烟史、颈动脉斑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年龄、年龄大于或等于75岁、既往心力衰竭、脑卒中发作史、BNP、新发或无症状房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A2DS2-VASc评分:226例患者中有105例房颤患者(46.5%),新发或无症状房颤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房颤患者CHA2DS2-VASc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对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大于或等于75岁(P=0.0270,OR=3.427)、心力衰竭史(P=0.0314,OR=2.250)、BNP(P=0.0120、OR=12.262)、新发或无症状房颤(P=0.0071,OR=18.305)与急性脑卒中相关。结论老年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发生急性脑卒中与患者心力衰竭和新发或无症状房颤有关,老年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预防急性脑卒中需密切关注患者心功能和新发或无症状房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心脏起搏器植入 急性脑卒中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临床思维的发散与集中——1例反复发作性长时间意识丧失的诊治体会
17
作者 姜国林 《临床荟萃》 CAS 2011年第16期1457-1458,共2页
患者,男,80岁。因突发意识不清5小时于2010年7月12日入院。5小时前,患者晨起便后,自觉疲劳,自行上床休息。30分钟后,家人发现呼之不应,双眼呆滞,口角歪斜,四肢无活动,尿失禁。2小时后于我院急诊。查体:血压160/80mmHg(1mmHg=0.133kPa... 患者,男,80岁。因突发意识不清5小时于2010年7月12日入院。5小时前,患者晨起便后,自觉疲劳,自行上床休息。30分钟后,家人发现呼之不应,双眼呆滞,口角歪斜,四肢无活动,尿失禁。2小时后于我院急诊。查体:血压160/80mmHg(1mmHg=0.133kPa),脉搏63次/min,呼吸20次/min。浅昏迷状,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压眶见四肢活动,病理征阴性。空腹血糖4.5mmol/L。头颅CT:双侧基底节区及侧脑室旁腔隙灶。左侧枕叶软化灶。诊治过程中,患者出现无意识眼球活动及四肢活动。遂以"脑梗死"收入病房进一步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体征和症状 脑电描记术
下载PDF
一例反复惊恐发作误诊为痴笑发作的诊治经过
18
作者 姜国林 《海南医学》 CAS 2014年第22期3395-3396,共2页
惊恐发作(PA)和癫痫都是临床常见疾病,但两者的发病机理不同,PA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时与癫痫的表现极其相似,甚或难以鉴别,尤其当脑电图有痫性放电等少见或罕见的酷似癫痫临床表现时,更要注意与癫痫等疾病的鉴别。现就笔者收治的1... 惊恐发作(PA)和癫痫都是临床常见疾病,但两者的发病机理不同,PA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时与癫痫的表现极其相似,甚或难以鉴别,尤其当脑电图有痫性放电等少见或罕见的酷似癫痫临床表现时,更要注意与癫痫等疾病的鉴别。现就笔者收治的1例长达6个月之久反复PA误诊为痴笑发作的经过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恐发作 短暂性 反复性 误诊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合并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9
作者 姜国林 《中国医学工程》 2011年第6期171-172,共2页
目的通过对两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 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LS-TIA)的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我科2010年1-3月收治的2例急性脑梗死合并LS-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 目的通过对两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 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LS-TIA)的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我科2010年1-3月收治的2例急性脑梗死合并LS-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2例患者均在急性脑梗死基础上出现LS-TIA,通过颈动脉超声及头颅MRI等检查确诊,经抗血小板等治疗有效。结论对于表现为急性脑梗死合并LS-TIA为临床少见,其发作形式为在急性脑梗死基础上出现发作性、无意识的单肢体无力及抖动,和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相似,易误诊为局灶性癫痫。通过脑电图及颅内血管学等筛查可以明确诊断,从而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率,防止漏诊及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肢体抖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动脉狭窄
下载PDF
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5例分析
20
作者 姜国林 《临床研究》 2014年第6期7-8,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胼胝体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2014年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20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资料完整的5例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患者的资料特点。结果胼胝体梗死发生率0.25%(5/2020),主要... 目的:探讨急性胼胝体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2014年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20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资料完整的5例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患者的资料特点。结果胼胝体梗死发生率0.25%(5/2020),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的病因。5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头颅 MRI 检查显示胼胝体体部3例、膝部1例、压部1例梗死。结论急性胼胝体梗死发生率低,胼胝体梗死因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应重视其表现的多样性,头颅 MRI 特别是 DWI 对其诊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梗死 多样性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