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脐血浆源血小板裂解物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效果
1
作者 胡肖希 章毅 +2 位作者 陈亮 伍婷 陈红岩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4年第6期499-510,共12页
目的探索人脐血浆源血小板裂解物(UCB-PL)制备工艺,并形成无肝素以及无动物源性成分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培养体系。方法脐带血浆采用离心法分离富血小板血浆(PRP),采用高速离心PRP浓缩血小板,–80℃/37℃反复冻融3次制得UCB-PL。... 目的探索人脐血浆源血小板裂解物(UCB-PL)制备工艺,并形成无肝素以及无动物源性成分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培养体系。方法脐带血浆采用离心法分离富血小板血浆(PRP),采用高速离心PRP浓缩血小板,–80℃/37℃反复冻融3次制得UCB-PL。BCA法检测UCB-PL总蛋白含量、ELISA法检测UCB-PL主要生长因子含量、UCB-PL培养基纤维蛋白原含量。自然沉降法耗竭UCB-PL培养基中纤维蛋白原,制成无肝素抗凝的UCMSC培养体系。观察培养体系下UCMSC生长形态,测定UCMSC增殖数量、细胞活率,检测UCMSC表面标志物表达情况,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成骨、成软骨、成脂分化能力情况。结果从脐血浆中获得血小板浓缩物,回收率为(50.68±7.28)%;按培养基体积比5%、10%及20%配制UCB-PL培养基,未经纤维蛋白原耗竭处理用于UCMSC培养,3组培养基均不同程度凝结,经纤维蛋白原耗竭处理后,培养基不再凝结,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减少85.26%(P<0.01)、85.90%(P<0.01)和93.71%(P<0.01)。经纤维蛋白原耗竭处理后,以20%UCB-PL培养UCMSC细胞数量最高(P<0.01),细胞活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UCMSC细胞形态呈长梭状,平行或旋涡纹贴壁生长,细胞表面标志物抗原CD45^(+)/CD34^(+)/CD14^(+)/CD19^(+)阳性细胞比例为0.09%,CD73^(+)、CD90^(+)以及CD105^(+)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98.33%、99.56%以及96.37%。细胞经成脂、成骨、成软骨诱导后,油红O、茜素红S及阿利新蓝染色结果表明,细胞具有三向分化能力。0.1%结晶紫水溶液染色表明细胞集落形成能力良好。ELISA检测UCB-PL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为(39.69±5.31)pg/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为(21.25±3.84)ng/m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B(PDGF-AB)含量为(3.81±0.35)ng/ml,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为(19.65±1.55)ng/ml。BCA试剂盒检测UCB-PL总蛋白含量为(1130.51±164.96)μg/ml。不同保存温度下UCB-PL细胞因子含量检测结果表明UCB-PL制备完成需冷冻保存,–80℃保存90 d时UCB-PL的IGF-1、PDGF-AB及TGF-β1含量无显著变化,bFGF含量降低极显著(P<0.01),-20℃保存90 d时bFGF、IGF-1、TGF-β1含量较保存30 d时无显著变化,PDGF-AB含量显著降低(P<0.05),4℃及室温保存30 d后细胞因子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结论从脐血浆中制取UCB-PL可作为胎牛血清(FBS)替代物用于UCMSC的扩增培养。制备获得的UCB-PL需冷冻保存。采用纤维蛋白耗竭方法处理UCB-PL培养基后,可形成无动物源性的抗凝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血 间充质干细胞 血小板裂解物 纤维蛋白原耗竭
下载PDF
干扰素-γ增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郭娟 范华骅 +2 位作者 钱燕翔 陈亮 常春康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0年第2期181-185,共5页
目的:观察干扰素-γ(IFN-γ)增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在体外对CD4+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胶原酶Ⅱ对人脐带组织进行消化,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MSCs),贴壁培养,经过传代纯化后,在体外将HUMSCs与CD4+T细胞[健康成人的外周... 目的:观察干扰素-γ(IFN-γ)增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在体外对CD4+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胶原酶Ⅱ对人脐带组织进行消化,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MSCs),贴壁培养,经过传代纯化后,在体外将HUMSCs与CD4+T细胞[健康成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免疫磁珠分选得到]共培养,CD4+T细胞用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流式细胞仪测定CD4+T细胞的增殖情况,并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及Westernblot分别测定未经处理的HUMSCs以及IFN-γ处理后HUMSCs的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IFN-γ处理后的HUMSCs能够抑制CD4+T细胞的增殖(P<0.05),而未处理的HUMSCs对CD4+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不显著。IFN-γ处理后的HUMSCs能够表达IDO,而未处理组则不表达IDO。结论:IFN-γ能够通过IDO的表达增强HUMSCs在体外对CD4+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Γ 吲哚胺-2 3-双加氧酶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抑制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冻存复苏后细胞表面标志物分子学变化(英文) 被引量:6
3
作者 钱燕翔 舒群 +3 位作者 蔡红霞 郭娟 陈亮 高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7-190,共4页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且能够多向分化的干细胞。脐带属于胚胎外组织,是胎儿分娩后的废弃物,来源广泛,无伦理学限制,因此有望作为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第一选择。目的:检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冻存复苏前后细胞表面分子CD29...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且能够多向分化的干细胞。脐带属于胚胎外组织,是胎儿分娩后的废弃物,来源广泛,无伦理学限制,因此有望作为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第一选择。目的:检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冻存复苏前后细胞表面分子CD29、CD44、CD49e、CD73、CD90、CD34、CD45、CD271标志变化情况。方法:通过从人的脐带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分别观察原代细胞、P4、P8代细胞和冻存复苏后P2、P4、P8代细胞形态;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原代细胞、P4、P8代细胞和冻存复苏后P2、P4、P8代细胞表面分子标志CD29、CD44、CD49e、CD73、CD90、CD34、CD45、CD271。结果与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冻存前与原代复苏后不同代数下细胞均表现出相同的表型,CD29、CD44、CD49e、CD73、CD90阳性,CD34、CD45、CD271阴性,提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原代低温冻存复苏后细胞表面标志性分子无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冻存复苏 表面标志 流式细胞仪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章毅 陈侃俊 +4 位作者 伍婷 祁成 金魏名 孔凡瑞 陈亮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9年第3期215-223,共9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ib)增殖与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法从新生儿脐带中分离制备hucMSCs,用流式细胞术鉴定P3代hucMSCs表面标记抗原,用油红O染色、...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ib)增殖与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法从新生儿脐带中分离制备hucMSCs,用流式细胞术鉴定P3代hucMSCs表面标记抗原,用油红O染色、茜素红S染色和Masson染色进行间充质干细胞三向分化能力鉴定;随后与P3代HDFib进行transwell共培养,对照组transwell小室上添加等量培养基,观察24、48和72h时两组HDFib的细胞形态,CCK8法进行细胞增殖检测,qRT-PCR法测定培养24和48h时HDFib主要细胞外基质蛋白collagenⅠ、elastin、fibronectin、MMP-1和细胞信号转导相关基因PI3K、Akt、p38和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结果制备获得的hucMSCs呈典型成纤维细胞样并贴壁生长,其表面间充质干细胞标志性抗原CD105、CD90、CD7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97%、99.75%和99.81%,诱导培养16 d后出现明显的成脂、成骨和成软骨细胞特性。hucMSCs共培养处理24、48和72 h,HDFib细胞存活率较对照组分别显著增加了7.29%(P<0.01)、25.82%(P<0.05)和11.74%(P<0.05),与形态学观察结果一致。qRT-PCR结果显示,hucMSCs共培养处理24 h,HDFib elastin和fibronectin基因表达分别上调为对照组的1.45倍(P<0.01)和1.30倍(P<0.05),PI3K mRNA水平上调为对照组的1.19倍(P<0.05);共培养48 h时,collagen I、elastin、fibronectin和PI3K、Akt分别上调2.60倍(P<0.001)、3.66倍(P<0.05)、3.45倍(P<0.01)和1.43倍(P<0.05)、1.65倍(P<0.05),MMP-1、p38和caspase3转录水平显著降低至对照组的0.70倍(P<0.01)、0.60倍(P<0.01)和0.86倍(P<0.05)。结论hucMSCs能够显著促进正常HDFib增殖,同时提高HDFib I型胶原、弹性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转录水平,是理想的皮肤组织工程学种子细胞。hucMSCs对HDFib细胞外基质的调节作用可能与激活HDFib皮肤创伤修复信号通路PI3K/Akt、下调细胞外基质调节基因p38、凋亡基因caspase3的mRNA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人真皮成纤维细胞 细胞外基质 胶原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HaCaT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章毅 陈侃俊 +6 位作者 伍婷 张晗 祁成 孔凡瑞 陈亮 胡肖希 李品宙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0年第3期260-268,共9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法从新生儿脐带中分离制备hucMSCs,用流式细胞术鉴定P3代hucMSCs表面标记抗原,用油红O染色、茜素红S染色和Masson染色...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法从新生儿脐带中分离制备hucMSCs,用流式细胞术鉴定P3代hucMSCs表面标记抗原,用油红O染色、茜素红S染色和Masson染色进行间充质干细胞三向分化能力鉴定;以人表皮角质细胞系HaCaT为研究模型,在transwell上室接种P3代hucMSCs进行共培养,显微镜观察24、48和72 h时HaCaT的细胞形态,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状况,划痕法检测细胞12 h和24 h迁移率,qRT-PCR法测定HaCaT细胞迁移、增殖相关生长因子KGF-2、FGFR-2、TGF-β1,以及细胞外基质蛋白Fibronectin、MMP-1和CollagenⅠmRNA表达水平。结果hucMSCs呈成纤维细胞样贴壁生长,其表面间充质干细胞标志性抗原CD105、CD90、CD7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8.35%、99.97%和99.94%,不表达CD45、CD34、CD14和CD19,在诱导培养16d后出现明显的成脂、成骨和成软骨细胞特性。hucMSCs共培养24、48和72 h,HaCaT细胞存活率较对照组分别显著增加了(20.42±3.90)%(P=0.002)、(36.30±8.08)%(P=0.001)和(27.31±10.04)%(P=0.012),与形态学观察结果一致。划痕后继续培养12h,对照组、共培养组HaCaT的空白区域面积分别为(36354.19±1705.32)μm^2、(29497.63±1286.49)μm^2(P=0.045),培养24 h,其空白区域面积分别减少为(13086.65±1695.85)μm^2、(2895.69±224.32)μm^2(P=0.014)。qRT-PCR结果显示,共培养处理24h后huc MSCs组KGF-2、TGF-β1基因表达分别上调为对照组的1.24倍和1.92倍;共培养48 h后KGF-2、TGF-β1和FGFR-2分别上调2.01倍、2.26倍和1.34倍,细胞外基质蛋白Fibronectin转录水平显著上调为对照组的1.59倍,MMP-1降低至对照组的0.52倍。结论hucMSCs能够显著促进HaCaT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这可能与hucMSCs调节HaCaT增殖、迁移相关生长因子及细胞外基质蛋白的基因表达水平有关,提示hucMSCs是有潜力的表皮创伤愈合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创伤愈合 HACAT 细胞迁移
下载PDF
非亲缘关系脐带血移植治疗25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常惠荣 程珍 +14 位作者 陈广华 孙爱宁 乔曼 马骁 王荧 陈峰 金焕英 陆瑶 张嘉卿 付琤琤 金正明 唐晓文 韩悦 仇慧英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67-773,共7页
本研究观察非亲缘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CBT)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植入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相关死亡(TRM)、复发和生存情况。25例接受UCBT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儿童8例、成人17例)中。3例接受单份脐带血(CB),22例接受双份脐... 本研究观察非亲缘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CBT)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植入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相关死亡(TRM)、复发和生存情况。25例接受UCBT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儿童8例、成人17例)中。3例接受单份脐带血(CB),22例接受双份脐带血。供/受体低分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结果为9例6/6位点相合、16例4-5/6位点相合。在预处理方案中21例采用TBI/Cy±Flu±ATG或BuCy±Flu±ATG,4例采用FC+ATG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采用以环孢素(CsA)为主的方案。结果表明,存活超过42 d的20例患者中16例(80.0%)获得植入;粒系植入至移植后42 d的累积发生率为64.0%,中位时间17.0 d;巨核系植入至移植后100 d的累积发生率为60.0%,中位时间35.0 d;II-IV度、III-IV度急性GVHD(aGVHD)至移植后100 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4.0%和30.7%;截止至随访结束日期,移植相关死亡率(TRM)的累积发生率为54.3%;25例患者的总生存率为42.7%;17例可评估恶性血液病患者中7例(41.2%)存活,且仅有1例复发,无事件生存率(EFS)为35.3%;5例可评估的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中4例存活,2例处于持续脐血植入状态,2例自身造血恢复;处于疾病进展期的3例患者中仅1例患者存活。结论:低分辨HLA-4-6/6位点相合的UCBT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是可行的,双份脐血移植(dUCBT)可以克服单份脐血细胞数量不足的缺点,可用于治疗大体重儿童及成人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带血移植 血液系统疾病
下载PDF
移植前输注间充质干细胞对脑死亡供鼠移植肾炎症细胞浸润及TNF-α和IL-1β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萍 王静 +1 位作者 戴成祥 朱华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探讨移植前输注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脑死亡供鼠移植肾炎症细胞浸润及TNF-α和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活体供肾移植组、脑死亡供肾移植组、MSC输注组,每组10只大鼠,通过采用抽血和肾脏摘除组织切片,采用全自... 目的探讨移植前输注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脑死亡供鼠移植肾炎症细胞浸润及TNF-α和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活体供肾移植组、脑死亡供肾移植组、MSC输注组,每组10只大鼠,通过采用抽血和肾脏摘除组织切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Masson’s Trichrome、TUNEL、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检测3组大鼠的生化指标、炎性浸润、肾上皮细胞凋亡、TNF-α和IL-1β等相关性。结果3组大鼠移植后生命体征(AMP、HR)在加压前、中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血流动力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脑死亡供肾移植组血清肌酐高于活体供肾移植组(P<0.001),MSC输注组血清肌酐水平低于脑死亡供肾移植组,但高于活体供肾移植(P<0.05);活体供肾移植组肾组织排列整齐,脑死亡肾移植组上皮细胞出现肿胀,中性粒细胞浸润严重,MSC输注组与脑死亡肾移植组相比肾小管水肿减轻,有极少量中性粒细胞炎性浸润;棕色表示凋亡的上皮细胞,活体供肾移植组平均凋亡率19.5%,脑死亡供肾移植组肾上皮细胞平均凋亡最严重(43.0%),与脑死亡供肾移植组相比,MSC输注组上皮细胞有所好转,凋亡率为29.4%;脑死亡供肾移植组大鼠肾组织中TNF-α蛋白表达(14.89±2.17)明显最高于活体供肾移植组(5.13±1.62),TNF-α蛋白在MSC输注组的表达少于脑死亡供肾移植组(7.42±1.08);脑死亡供肾移植组IL-1β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活体供肾移植组,MSC输注组IL-1β阳性表达稍多于脑死亡供肾移植组。结论移植前输注MSC具有减少脑死亡大鼠肾炎性浸润状态,抑制肾上皮细胞凋亡,高含量的MSC减少TNF-α和IL-1β表达,减少肾排除现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C 肾移植 TNF-Α IL-1Β
下载PDF
人胎盘不同组织分离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9
8
作者 洪艳 霍思维 +1 位作者 陆瑶 章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9期3082-3087,共6页
背景: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稳定,正逐渐成为广受关注的再生医学种子细胞来源。目的:比较从胎盘组织绒毛膜与绒毛滋养层分离获取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方法:手术剪剥离人胎盘表面羊膜,分别剪取胎儿侧的绒毛膜与绒毛滋养... 背景: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稳定,正逐渐成为广受关注的再生医学种子细胞来源。目的:比较从胎盘组织绒毛膜与绒毛滋养层分离获取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方法:手术剪剥离人胎盘表面羊膜,分别剪取胎儿侧的绒毛膜与绒毛滋养层组织机械破碎后,分别加含Ⅱ型胶原酶的PBS消化液消化,分离为单个核细胞,用含有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在37℃、体积分数5%CO2、95%饱和湿度下培养,48 h后全量换液,去除非贴壁细胞,添加新鲜培养基,当细胞融合90%左右时,胰酶传代。通过观察原代细胞总数,细胞生长形态,以及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CD90、CD73、CD105的流式细胞测定结果比较从不同胎盘组织分离获得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差异。结果与结论: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显示,从绒毛膜与绒毛滋养层中分离得到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CD90、CD73以及CD105的阳性率都在90%以上,两种来源的细胞生长都呈现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这表明绒毛膜与绒毛滋养层中分离得到细胞都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提示消化时间相同,酶浓度相同,以及摇床转速相同的情况下,可从绒毛膜中可以得到更多的细胞,对于后续培养更易获得较多的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培养 胎盘 间充质干细胞 绒毛膜 绒毛滋养层 Ⅱ型胶原酶 流式细胞仪 CD90 CD73 CD105
下载PDF
2014—2018年上海地区脐血污染菌群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张敏敏 刘学杰 +6 位作者 金魏名 王敬华 陈蓉 王庆忠 徐蓉 葛平 周靖 《检验医学》 CAS 2019年第12期1088-1090,共3页
目的探讨脐血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污染情况,为降低脐血污染率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8月—2018年7月上海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保存的脐血样本25202份,同时进行需氧菌(含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培养,对培养出的细菌进行鉴定,并对检... 目的探讨脐血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污染情况,为降低脐血污染率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8月—2018年7月上海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保存的脐血样本25202份,同时进行需氧菌(含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培养,对培养出的细菌进行鉴定,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5202份脐血样本中分离出细菌458株,污染率为1.82%,其中需氧菌210株(45.85%)、厌氧菌248株(54.15%)。458株细菌中,剖宫产脐血样本污染菌23株(5.02%)、顺产脐血样本污染菌435株(94.98%);大肠埃希菌142株(31.00%)、脆弱拟杆菌51株(11.14%)、多形拟杆菌36株(7.86%)、粪肠球菌22株(4.80%)、痤疮丙酸杆菌18株(3.93%);厌氧菌中,顺产脐血样本较剖宫产脐血样本多检出了双歧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和梭菌属菌株。结论脐血污染细菌中,厌氧菌多于需氧菌;相对于剖宫产脐血样本,顺产脐血样本污染率较高,污染菌中厌氧菌种类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污染 需氧菌 厌氧菌
下载PDF
不同分娩方式采集的脐带血污染菌群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葛平 刘学杰 +3 位作者 王峰 陈蓉 徐蓉 王敬华 《检验医学》 CAS 2016年第12期1066-1068,共3页
目的对不同分娩方式采集的脐带血污染的细菌谱及污染菌的来源进行分析,为提高脐带血采集质量提供数据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上海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保存的脐带血11 435例,分离出细菌511株,对511株细菌进行鉴定并分析其... 目的对不同分娩方式采集的脐带血污染的细菌谱及污染菌的来源进行分析,为提高脐带血采集质量提供数据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上海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保存的脐带血11 435例,分离出细菌511株,对511株细菌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可能的来源。结果在不同分娩方式采集的脐带血中,顺产和剖腹产的单纯厌氧菌污染率分别为65.2%(274例)和64.9%(48例),需氧菌污染率分别为34.8%(146例)和35.1%(26例);使用产钳分娩采集的脐带血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污染率分别为56.3%(9例)和43.8%(7例)。脐带血污染的厌氧菌主要为拟杆菌属和真杆菌属细菌,占厌氧菌总数的69.3%;需氧菌污染主要是肠杆菌科和葡萄球菌属细菌,占74.3%。结论不同分娩方式采集的脐带血被污染最多的菌株是厌氧菌,但污染率没有明显差异。污染脐带血的大部分厌氧菌(以拟杆菌属和真杆菌属细菌为主)和需氧菌(以肠杆菌科和葡萄球菌属细菌为主)是产妇生殖道的定植菌,是脐带血被污染的主要来源,在采集脐带血的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将会提高脐带血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血 污染 厌氧菌 需氧菌
下载PDF
不同代次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活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章毅 许惠利 +3 位作者 王锋 王哲 李春丽 陈亮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6年第5期400-406,共7页
目的旨在观察不同代次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和体外诱导分化潜能,为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人足月胎儿胎盘组织,通过II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PMSCs,在常规培养条件... 目的旨在观察不同代次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和体外诱导分化潜能,为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人足月胎儿胎盘组织,通过II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PMSCs,在常规培养条件下培养至第9代,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P0、P3、P6、P9代次的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形态;MTT活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生长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及表面标志物的阳性表达率。同时进行成脂、成骨、成软骨诱导分化,诱导14 d后分别进行油红O染色、茜素红S染色、Masson染色鉴定,观察并比较不同代次PMSCs的多向诱导分化能力。结果 PMSCs具有很强的贴壁能力,主要呈纺锤梭形,不同代次的PMSCs有不同的体外增殖能力,以P0、P3代较强;均高表达CD73、CD90、CD105,低表达CD14、CD34、CD45和CD20。细胞周期中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P0为90.95%、P3为88.97%、P6为85.93%、P9为67.89%,诱导分化实验显示,P6、P9代细胞多向诱导分化能力逐渐降低。结论提示在选择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扩增代数,以便既能保证足够的细胞数目又能保留细胞最佳的分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 间质干细胞 细胞周期 多向诱导分化
下载PDF
干细胞研究与临床应用——生命科学世纪的道德新课题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强 朱华 章毅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5年第5期659-663,共5页
以目前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最常见的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为切入点,探讨科研和临床常见的伦理现象和难题,研究这一生命科学世纪的道德新课题,希望引起科学家、医学家、伦理学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思考,... 以目前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最常见的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为切入点,探讨科研和临床常见的伦理现象和难题,研究这一生命科学世纪的道德新课题,希望引起科学家、医学家、伦理学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思考,共同促进干细胞事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科学研究 临床应用 伦理问题
下载PDF
程控降温法与二步法对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冻存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章毅 陈侃俊 +5 位作者 李萍 李冉 陈亮 陆薇 伍婷 金魏名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7年第6期513-519,共7页
目的观察对比程控降温法与二步法对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深低温冻存效果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程控降温法和二步法对3个批次的pMSCs进行液氮冻存,3个月后进行复苏,测定细胞存活率、活细胞数,观察体外培养1~4 d时的细胞形态,CCK8法进行细胞增... 目的观察对比程控降温法与二步法对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深低温冻存效果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程控降温法和二步法对3个批次的pMSCs进行液氮冻存,3个月后进行复苏,测定细胞存活率、活细胞数,观察体外培养1~4 d时的细胞形态,CCK8法进行细胞增殖检测,同时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标记抗原,用油红O染色、茜素红S染色和Masson染色进行细胞三向分化能力鉴定。结果程控降温法对比二步法冻存的细胞活率在冻存前、复苏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均在24 h时贴壁,呈短梭形,96 h时细胞密度达到95%左右,均匀铺满视野。增殖测定结果显示,培养第3~5天为两组细胞的对数生长期,第5天时增殖倍数达到最高,分别为第1天的6.44倍和6.29倍,经过短暂的平台期后进入衰亡期,增殖趋势一致;但分别在第4天(P<0.01)、第6天(P<0.05)和第7天(P<0.05)时,程控降温法冻存的细胞存活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二步法冻存的细胞。两种方法冻存细胞的表面标志性抗原CD73、CD90、CD105阳性细胞数百分比分别为99.85%、99.87%、96.45%和99.73%、99.73%、96.17%。诱导14 d后两组pMSCs均出现明显的成脂、成软骨、成骨细胞特性。结论采用程控降温法或二步法冻存pMSCs均能很好地维持细胞活力及生物特性,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宜采用程控降温法,以获得增殖能力更好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保存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 程控降温法 二步法
下载PDF
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微环境对心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章毅 陈亮 +4 位作者 李萍 许惠利 王哲 伍婷 张澄宇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7年第2期149-156,共8页
目的观察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微环境对心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上清模拟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微环境,与H9C2心肌细胞transwell共培养(微环境组),观察其对H9C2细胞的生长状态、细胞增殖影响情况。同时设置10%FBS的DME... 目的观察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微环境对心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上清模拟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微环境,与H9C2心肌细胞transwell共培养(微环境组),观察其对H9C2细胞的生长状态、细胞增殖影响情况。同时设置10%FBS的DMEM为空白对照、pMSC/H9C2transwell共培养为阳性对照(pMSC组),倒置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增殖状态;共培养72 h后将H9C2胰酶消化按5×10~6/ml每孔进行96孔板铺板,分别在24和48 h进行CCK8细胞增殖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上清与心肌共培养72 h后心肌细胞密度达到80%以上,显著高于对照组,与pMSC组无明显差异。共培养处理后的心肌细胞培养24和48 h增殖结果均显示,微环境组与pMSC组心肌细胞增殖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24 h增殖结果显示pMSC组与微环境组心肌细胞增殖差异极显著(P<0.01),而48 h增殖结果显示pMSC组与微环境组心肌细胞增殖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微环境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细胞的增殖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提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微环境有望部分替代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心肌损伤修复治疗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细胞 心脏 细胞微环境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液氮冻存时间对605份脐血造血干细胞质量和临床移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章毅 朱华 +10 位作者 金焕英 王引婷 邵夏炎 孔静思 黄文浩 洪艳 李春丽 高峰 陈亮 王锋 陆瑶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 探讨液氮冻存时间对脐血造血干细胞质量和临床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上海脐血库已经应用于临床移植的605份脐血进行研究,脐血平均冻存时间为820(88~ 2651)d,测定脐血复苏之后的有核细胞、CD34+细胞数量、细胞回收率、细胞活力... 目的 探讨液氮冻存时间对脐血造血干细胞质量和临床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上海脐血库已经应用于临床移植的605份脐血进行研究,脐血平均冻存时间为820(88~ 2651)d,测定脐血复苏之后的有核细胞、CD34+细胞数量、细胞回收率、细胞活力,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结合脐血冻存时间、临床移植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复苏后细胞回收率、细胞活力与冻存时间无显著相关性,CFU-GM平均(109.6~ 105.7)个/1×10^5,随冻存时间延长逐渐降低(P=0.011).临床移植患者的造血重建时间、植入失败率、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总体生存率与脐血冻存时间长短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深低温冻存时间长短对脐血复苏后细胞回收率、细胞活力、临床移植效果无显著影响,冻存时间较长的脐血复苏后CFU-GM在正常标准范围内略有下降,保存3~7年的脐血仍能维持正常细胞活性和功能、达到良好的临床移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血 深低温保存 造血干细胞 细胞质量 移植预后
原文传递
137例单份非亲缘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华 章毅 +10 位作者 金焕英 王引婷 邵夏炎 孔静思 黄文昊 洪艳 李春丽 高峰 陈亮 王锋 陆瑶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 分析单份非亲缘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sUCBT)的预后影响因素及脐血深低温冻存时间长短与细胞活力、移植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3月15日至2013年12月26日使用上海脐血库提供的脐血进行sUCBT的来自28家医院的137例患者,... 目的 分析单份非亲缘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sUCBT)的预后影响因素及脐血深低温冻存时间长短与细胞活力、移植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3月15日至2013年12月26日使用上海脐血库提供的脐血进行sUCBT的来自28家医院的137例患者,脐血平均冻存时间为698(96~1 968)d,复苏后细胞活力平均为87.4%.结果 脐血冻存2年以下及2年以上两组患者,细胞活力及患者的造血重建天数、植入失败率、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及总体生存(O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5年OS率分别为55.6%和67.9% (P=0.124).2011年以后移植的患者OS率显著高于2011年及以前移植的患者(79.6%对48.7%,P=0.001).多因素分析中,年龄>16岁(RR=2.830,P=0.027)及2011年及以前移植(RR=0.203,P<0.001)是治疗相关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近两年sUCBT预后明显改善,脐血复苏后细胞活力、移植临床预后与脐血冻存时间长短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血 造血干细胞移植 冻存时间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不同存储温度的huMSC-exo对UVB辐照HaCaT细胞的修复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章毅 陈侃俊 +5 位作者 伍婷 李品宙 胡肖希 孔凡瑞 祁成 陈亮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1年第4期307-315,共9页
目的探究了不同存储温度的huMSC-exo对UVB辐照HaCaT细胞的修复作用,为外泌体存储选择适宜的温度条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超速离心法从huMSC培养基上清中提取外泌体,用Western blot、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和透射电镜技术进行表征,并... 目的探究了不同存储温度的huMSC-exo对UVB辐照HaCaT细胞的修复作用,为外泌体存储选择适宜的温度条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超速离心法从huMSC培养基上清中提取外泌体,用Western blot、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和透射电镜技术进行表征,并置于–80、–20、4、25和45℃存储1、3、7、14、30、50、100和150 d。构建UVB辐照HaCaT光老化细胞模型,用huMSC-exo处理24 h后观察细胞形态、检测细胞存活率、SA-β-gal活性、T-SOD活性、MDA和LDH含量。结果huMSC-exo呈具有清晰膜的茶托样结构,尺寸中位数为114 nm,30~150 nm囊泡数量占比约61.42%,表达外泌体表面标记蛋白CD9、CD63和CD81。–80℃和25℃存储1~150 d的huMSC-exo能显著提高UVB辐照HaCaT细胞存活率、恢复细胞形态、降低SA-β-gal活性、部分恢复细胞T-SOD、MDA和LDH水平;–20℃存储的huMSC-exo对HaCaT的增殖活性、细胞形态和SA-β-gal活性有恢复作用;4℃存储的huMSC-exo能减轻细胞老化水平;45℃存储的huMSC-exo无显著修复作用。结论–80℃、25℃存储的huMSC-exo能够显著恢复UVB辐照引起的HaCaT损伤,–20℃、4℃huMSC-exo作用效果次之,45℃的huMSC-exo无显著影响,提示–80℃和25℃能够较好地维持huMSC-exo的生物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间充质干细胞 HACAT细胞 UVB辐照
下载PDF
我国公共脐血库提供的脐血进行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建军 刘会兰 +16 位作者 朱小玉 汤宝林 宋闿迪 郑昌成 耿良权 童娟 张磊 张旭晗 魏伟 陆薇 周峰 吴洁莹 陈强 余亚圣 蒋中法 杨俊晔 孙自敏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2期84-89,共6页
目的 分析我国公共脐血库提供的脐血用于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我国公共脐血库脐血的质量控制体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6年12月因恶性血液病接受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sUCBT)治疗的409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对... 目的 分析我国公共脐血库提供的脐血用于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我国公共脐血库脐血的质量控制体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6年12月因恶性血液病接受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sUCBT)治疗的409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对各脐血库脐血在冷冻前、复苏后的总有核细胞数(TNC)、CD34^+细胞数、细胞回收率与移植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09份脐血分别来自我国7家(8个)公共脐血库.409份脐血TNC在冷冻前、小管复苏后及大袋复苏后的均数分别为18.5×10^8/L、16.34×10^8/L和15.86×10^8/L,小管复苏后及大袋复苏后的TNC数量较冷冻前均显著减少(P=0.000).小管复苏后和大袋复苏后的TNC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8.5%和85.9%,各脐血库间回收率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冷冻前与小管复苏后的CD34^+细胞数均数分别为11.18×10^6/L和8.68×10^6/L(P=0.000),小管复苏后CD34^+细胞的平均回收率为80.75%,各脐血库间的CD34^+细胞数回收率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409例受者移植后42 d粒系累积植入率为95.4%,植入时间中位数为17 d(11~38 d),移植后120 d血小板累积植入率为84.6%,植入时间中位数为36 d(14~93 d),移植后60 d红系累积植入率为92%,植入时间中位数为22 d(9~60 d),各脐血库脐血在移植后粒系、血小板和红系累积植入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1,P=0.0002).移植后100 d受者Ⅱ~Ⅳ度和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分别为28.63%和15.7%,各脐血库脐血在移植后aGVHD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09,P=0.68);409例受者移植后3年白血病复发率为15.89%,总体存活率(OS)为66.7%,无白血病复发存活率(DFS)为59%,无GVHD及白血病复发存活率(GRFS)为54.3%,各脐血库脐血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率、OS、DFS及GR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98,P=0.566,P=0.703,P=0.449).结论 我国公共脐血库提供的脐血用于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安全性较高,移植效果良好,但需要建立我国公共脐血库标准化、规范化的脐血质量控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血库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