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闵行地区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菌丛调查 被引量:1
1
作者 高传化 沈乾 +3 位作者 张友林 赵云妹 孙翠芳 彭德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95-196,共2页
本文调查了闵行地区上呼吸道感染(上感)儿1008例次,鼻、咽部抽吸液定量培养及血培养出病原菌271株,阳性率23.3%;发病3天内阳性率17.7%,发病3天后29.8%,差异显著(P<0.01);冬、春季以球菌为主,夏、秋季多为杆菌(P<0.01);杆菌类... 本文调查了闵行地区上呼吸道感染(上感)儿1008例次,鼻、咽部抽吸液定量培养及血培养出病原菌271株,阳性率23.3%;发病3天内阳性率17.7%,发病3天后29.8%,差异显著(P<0.01);冬、春季以球菌为主,夏、秋季多为杆菌(P<0.01);杆菌类在婴儿占优势,球菌类分布在幼儿及以上年龄组较多(P<0.01)。各菌株对常用抗菌药均有一定耐药性。讨论了本地区卡他布兰汉氏菌问题,提出小儿上感选用抗生素的几点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呼吸道感染 菌丛 调查 儿童 上海
下载PDF
上海闵行地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变化趋势分析
2
作者 潘惠芬 姚金清 +2 位作者 仲宇 张爱华 赵缜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A02期7-9,共3页
目的对上海闵行地区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进行系统性分析,探索其变化趋势,为研究HBV的流行病学提供帮助。方法对本院2010年~2017年HBVM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共314186例,根据不同年份、或计划免疫前后进行分组,并进行统计... 目的对上海闵行地区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进行系统性分析,探索其变化趋势,为研究HBV的流行病学提供帮助。方法对本院2010年~2017年HBVM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共314186例,根据不同年份、或计划免疫前后进行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近8年上海闵行地区HBsAg阳性率呈下降趋势(P<0.05),HBVM阴性率呈上升趋势(P<0.05);与计划免疫前人群(≥25岁组)比较,计划免疫后人群(<25岁组)HBsAg显著降低(P<0.05),其中以“小三阳”下降最为明显,HBsAb显著升高(P<0.05),HBVM全阴性的比率也显著升高(P<0.05)。结论随着HBV计划免疫的实施,HBV感染率呈下降的趋势,但是HBVM阴性率却显著升高,即感染HBV的风险增加,这些人需要再次加强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血清标志物 计划免疫
下载PDF
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和通用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2
3
作者 曹国君 赵缜 +4 位作者 彭奕冰 季育华 孙佳彬 卫蓓文 刘璐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773-778,共6页
目的改良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建立真菌通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为目前临床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工具。方法参考前人报道的多种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作改良以确立本研究中所采纳的手段,并应用真菌核糖体DNA(rD... 目的改良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建立真菌通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为目前临床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工具。方法参考前人报道的多种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作改良以确立本研究中所采纳的手段,并应用真菌核糖体DNA(rDNA)通用引物,以实验室保存的标准菌株及临床分离菌株来建立临床真菌感染检测用通用PCR。结果白念珠菌和烟曲霉在75℃温度下分别作用60和80 min可以完全被灭活。经目前多种破壁方法的探讨,发现对于白念珠菌(单细胞真菌)选用酶消化法,破壁效率高达98.29%,而烟曲霉(多细胞真菌)则需要酶消化法与打击器振荡法联合应用,其破壁率也可达66.68%,进一步用酚氯仿法抽提其基因组DNA,能够获得相对纯度高且有一定得量。当选择真菌rDNA ITS2区间的一对通用引物,通过PCR反应体系的优化,使得本研究中建立的通用PCR,对于白念珠菌和烟曲霉的检测下限分别为5个和9.7个,其PCR产物测序结果与数据库比对完全一致,同时选择临床分离的或实验室保存的其他真菌、细菌和病毒株进行验证,该方法仅针对真菌群,结合测序分析可以实现种属水平的鉴定。结论改良真菌基因组DNA提取后所建立的针对真菌rDNA的通用PCR敏感且特异,适宜实验室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DNA提取 真菌通用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恒温扩增荧光检测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李静 吴哲渊 +5 位作者 杨景卉 杨丽媛 王莉莉 袁锋 沈鑫 江渊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1167-1173,共7页
目的:评价恒温扩增荧光检测法检测痰样本中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MTB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上海市6家结核病定点医院作为研究现场,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各家医院肺科门诊初诊的1848例疑似... 目的:评价恒温扩增荧光检测法检测痰样本中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MTB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上海市6家结核病定点医院作为研究现场,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各家医院肺科门诊初诊的1848例疑似肺结核患者痰样本,分别进行恒温扩增荧光检测法与传统的痰涂片、BACTEC MGIT 960液体培养(液体培养)及GeneXpert MTB/RIF(简称“GeneXpert”)检测。以液体培养为参照标准,分析比较恒温扩增荧光检测法、痰涂片及GeneXpert的检测效能。结果:在1848例患者痰样本中,恒温扩增荧光检测法、痰涂片、液体培养和GeneXpert检测MTBC的检出率分别为16.7%(309/1848)、14.4%(266/1848)、25.4%(470/1848)和28.7%(530/1848)。以液体培养为参照标准,恒温扩增荧光检测法、痰涂片和GeneXpert检测的敏感度分别为58.94%(277/470)、52.77%(248/470)、80.43%(378/470);特异度分别为97.68%(1346/1378)、98.69%(1360/1378)、88.97%(1226/1378);一致率分别为87.82%(1623/1848)、87.01%(1608/1848)、86.80%(1604/1848),Kappa值分别为0.638、0.600、0.666。4种不同性状痰样本(黏液样痰、唾液样痰、干酪样痰和血样痰)中,除在唾液样痰中液体培养检出率最高[38.8%(59/152)]外,其余3种性状痰样(黏液样痰、干酪样痰和血样痰)均为GeneXpert检出率最高,分别为51.5%(308/598)、66.7%(28/42)和64.0%(16/25)。结论:恒温扩增荧光检测法检测痰样本中MTBC具有良好的检测特异度,该方法和痰涂片及GeneXpert与液体培养检测结果一致性均一般,临床可以根据实验室硬件条件及患者情况选择开展多种方法联合检测,以提高肺结核的病原学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核酸扩增技术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通用PCR法在痰标本真菌检测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曹国君 赵芳 +3 位作者 刘璐 华丽 季育华 赵缜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3期1635-1636,共2页
目的用PCR法进行痰标本真菌检测,并与痰培养结果作比较,以期为临床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手段。方法 160例免疫力低下患者留取痰标本194份×2(均为一式双份),其中一份直接用于PCR扩增,另一份在37℃培养1~7d,如见真菌或... 目的用PCR法进行痰标本真菌检测,并与痰培养结果作比较,以期为临床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手段。方法 160例免疫力低下患者留取痰标本194份×2(均为一式双份),其中一份直接用于PCR扩增,另一份在37℃培养1~7d,如见真菌或可疑菌落,则用无菌棉拭子挑取菌落,再次进行PCR扩增并测序,测序结果与已知真菌序列进行比对,以鉴定种属。然后用配对卡方检验对3种方法(直接PCR、培养、培养后PCR)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4份痰标本接种于科玛嘉平板后培养7d,其中146份见真菌生长,48份未见真菌生长;痰培养后挑取真菌或可疑菌落进行PCR分析,结果阳性170份,阴性24份;痰标本直接PCR分析,阳性178份,阴性16份。PCR扩增产物经测序、比对发现,除2份为曲霉菌,其余均为白色念珠菌。痰培养法真菌检出率显著低于痰直接PCR法(P=0.000)和痰培养后PCR法(P=0.000);痰培养后,PCR法与痰直接PCR法真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5)。结论痰直接PCR和痰培养后PCR在真菌检测中均具有高度敏感性,但是前者操作更加简便、快速,适合临床实验室常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聚合酶链反应 痰培养
下载PDF
人巨细胞病毒pp65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宏彬 赵缜 +2 位作者 卫玲 王升年 季育华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4年第416期479-481,484,共4页
目的应用生物工程方法研制人巨细胞病毒包膜蛋白pp65,并行相应抗体制备的探讨性研究。方法利用DNA重组技术,以HCMVAD169病毒株基因组为模板,通过PCR克隆HCMVpp65基因。以pET32a(+)为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并在E.Coli(DE3plys)中诱导表... 目的应用生物工程方法研制人巨细胞病毒包膜蛋白pp65,并行相应抗体制备的探讨性研究。方法利用DNA重组技术,以HCMVAD169病毒株基因组为模板,通过PCR克隆HCMVpp65基因。以pET32a(+)为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并在E.Coli(DE3plys)中诱导表达。然后经柱层析获得纯化蛋白,由蛋白质印迹法验证蛋白的特异性。最后,免疫小鼠获取抗血清,检测抗体产生的效价。结果重组质粒经测序与Genebank序列一致,转染的细菌能高效表达目的蛋白,纯化后的蛋白能与已知单克隆抗体结合,免疫后的小鼠抗血清能同时识别重组蛋白和病毒抗原。结论重组表达的HCMVpp65全蛋白经纯化获得较高纯度,且保留良好的免疫原特性。为HCMV感染诊断用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并为HCMV感染的免疫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巨细胞病毒 PP65 表达纯化 蛋白质印迹法 ELISA
下载PDF
微小脲原体相对定量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赵缜 刘璐 +3 位作者 赵芳 曹国君 黄燕群 季育华 《检验医学》 CAS 2015年第9期934-938,共5页
目的建立微小脲原体(Up)聚合酶链反应(PCR)相对定量方法,克服阴道标本采样差异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探讨Up在细菌性阴道病(BV)中的作用。方法根据Up 4个血清型拓扑异构酶Ⅳ基因序列,合成Up定量PCR的引物和探针,建立Up PCR定量方法;同时... 目的建立微小脲原体(Up)聚合酶链反应(PCR)相对定量方法,克服阴道标本采样差异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探讨Up在细菌性阴道病(BV)中的作用。方法根据Up 4个血清型拓扑异构酶Ⅳ基因序列,合成Up定量PCR的引物和探针,建立Up PCR定量方法;同时进行宿主细胞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基因定量,计算103宿主细胞中Up的相对含量;分别检测Up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株、解脲脲原体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株、11种其它阴道常见微生物,验证PCR的特异性;从532例BV患者和276名健康女性采集阴道分泌物,进行Up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Up定量PCR方法能直接检测阴道分泌物中的Up,对解脲脲原体和11种其它阴道常见微生物无交叉反应,灵敏度为100拷贝/μL。BV患者和健康女性的Up感染率分别为49.8%(265/532)和43.1%(119/276),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63,P=0.071);BV患者和健康女性Up相对定量分别为667拷贝/103细胞和20拷贝/103细胞,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12,P=0.000 1)。如果以50拷贝/103细胞作为参考值,则BV患者Up的阳性率为39.3%(209/532),健康女性的阳性率为17.0%(47/27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37,P=0.001)。结论 Up黏附到宿主细胞表面是其致病的关键因素。建立的Up相对定量方法能反映宿主细胞上Up的含量,克服了采样差异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能更客观地反映Up的致病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脲原体 PCR相对定量分析 细菌性阴道病
下载PDF
阴道分泌物白细胞酯酶试验与镜检白细胞结果一致性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赵芳 曹国君 +3 位作者 刘璐 赵缜 杜美英 饶桂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8期2236-2237,共2页
目的探讨阴道分泌物白细胞酯酶(LE)试验与白细胞(WBC)镜检结果的一致性。方法收集该院门诊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同时用两种方法进行检测,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卡方检验)及LE试验与WBC... 目的探讨阴道分泌物白细胞酯酶(LE)试验与白细胞(WBC)镜检结果的一致性。方法收集该院门诊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同时用两种方法进行检测,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卡方检验)及LE试验与WBC镜检结果在不同年龄组别间是否有统计学差异(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 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341(P<0.05),显示二者检测结果存在显著正相关,但相关性并不密切;卡方检验结果均为P<0.05,表明二者检测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Kappa<0.5,表明二者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差;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为P<0.05,表明不同年龄组别间LE、WBC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LE等级水平随患者年龄的增加呈增长趋势。结论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性和相关性均较差,LE试验不能取代常规镜检,二者在阴道炎症性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分泌物 白细胞酯酶 显微镜检查
下载PDF
烟曲霉实时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9
作者 曹国君 邢志芳 +4 位作者 华丽 赵芳 顾文红 潘惠芬 赵缜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731-732,共2页
目的:建立一种针对烟曲霉菌进行检测的实时PCR方法。方法以烟曲霉菌线粒体基因组内特有序列为靶位,设计引物,建立实时PCR反应体系,并初步验证其检测性能。结果所建立的PCR法具有较好的敏感度、稳定性和特异度,检测线性范围为10^2~... 目的:建立一种针对烟曲霉菌进行检测的实时PCR方法。方法以烟曲霉菌线粒体基因组内特有序列为靶位,设计引物,建立实时PCR反应体系,并初步验证其检测性能。结果所建立的PCR法具有较好的敏感度、稳定性和特异度,检测线性范围为10^2~10^8 copies/mL。结论所建立的烟曲霉实时PCR法具有较好的敏感度、稳定性和特异度,检测性能良好,具体临床应用价值需要经多中心实验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曲霉菌 聚合酶链反应 敏感性与特异性
下载PDF
早期胃癌患者血清PGⅠ/PGⅡ、G-17及抗-Hp的检测及临床价值探讨 被引量:14
10
作者 朱正其 赵缜 +1 位作者 曹国君 冯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996-99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检测方法在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胃泌素17(G-17)和幽门螺旋杆菌(Hp)抗体(抗-Hp)在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早期胃癌患者98例作为胃癌组,同期体检合格者98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慢性胃炎患者98例作为慢性胃炎组。... 目的探讨不同检测方法在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胃泌素17(G-17)和幽门螺旋杆菌(Hp)抗体(抗-Hp)在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早期胃癌患者98例作为胃癌组,同期体检合格者98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慢性胃炎患者98例作为慢性胃炎组。检测3组受试者血清中PGⅠ、PGⅡ和G-17水平,计算PGⅠ/PGⅡ;采用13C尿素呼吸试验检测3组受试者抗-Hp阳性率,并对比抗-Hp阳性组和抗-Hp阴性组受试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和PGⅠ/PGⅡ比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胃癌组PGⅠ/PGⅡ比值和PGⅠ水平均降低,PGⅡ和G-17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胃癌组抗-Hp阳性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p阴性组患者血清PGⅠ、PGⅠ/PGⅡ明显高于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17、PGⅡ明显高于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清G-17、PG和抗-Hp水平对胃癌筛查意义重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17 幽门螺杆菌 抗体 胃癌
下载PDF
胃蛋白酶原检测在非萎缩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1
作者 赵缜 潘惠芬 曹国君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1245-1247,共3页
目的探讨非萎缩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非萎缩性胃炎患者53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369例、体检人群8 902例,分别检测PGⅠ和PGⅡ并进行比较;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并比较P... 目的探讨非萎缩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非萎缩性胃炎患者53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369例、体检人群8 902例,分别检测PGⅠ和PGⅡ并进行比较;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并比较PGⅠ和PGⅡ的不同;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并比较两者PGⅠ和PGⅡ的不同。结果消化性溃疡患者、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体检人群血清PGⅠ和PGⅡ分别为(368.6±147.7)ng/mL和(49.1±43.4)ng/mL、(237.7±145.4)ng/mL和(26.1±34.3)ng/mL、(163.7±56.4)ng/mL和(15.2±10.5)ng/mL,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PGⅠ和PGⅡ均显著高于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和PGⅡ均显著高于体检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和PGⅡ分别为(232.8±146.1)ng/mL和(24.9±33.4)ng/mL,糜烂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和PGⅡ分别为(250.2±143.1)ng/mL和(29.3±36.4)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患者血清PGⅠ为(349.6±138.5)ng/mL,显著低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384.5±153.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患者血清PGⅡ为(47.3±44.1)ng/mL,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血清PGⅡ为(50.6±42.9)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GⅠ和PGⅡ在消化性溃疡患者显著高于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和体检人群,因此它们可能用于消化性溃疡的筛查或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 非萎缩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下载PDF
样本采集对血凝检测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颖燕 徐彩萍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2-203,共2页
血凝检测与诸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如:样本的采集、运送、保存;试剂的选用、复溶、预温和储存;仪器的选择、保养、监控和校准;参考范围的确定;检验人员的熟悉程度;操作规范的执行情况;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血凝检测与诸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如:样本的采集、运送、保存;试剂的选用、复溶、预温和储存;仪器的选择、保养、监控和校准;参考范围的确定;检验人员的熟悉程度;操作规范的执行情况;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危急值的处理;室内、室间质控情况;检验报告的正确填写或输入;检验报告的复核;与临床的沟通等。其中样本采集是重要一环,为提高血凝检测质量。我们将工作中遇到的因样本采集而影响检测结果作了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本采集 血凝检测 影响
下载PDF
胃蛋白酶原检测在浅表性胃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潘惠芬 仲宇 赵缜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1560-1561,共2页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与浅表性胃炎的关系。方法选择浅表性胃炎患者228例和健康体检人群2 705例,分别检测PGⅠ和PGⅡ,比较2组之间的差异。对浅表性胃炎患者根据炎症强度或炎症活动性进行分组,分析PGⅠ和PGⅡ...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与浅表性胃炎的关系。方法选择浅表性胃炎患者228例和健康体检人群2 705例,分别检测PGⅠ和PGⅡ,比较2组之间的差异。对浅表性胃炎患者根据炎症强度或炎症活动性进行分组,分析PGⅠ和PGⅡ与炎症强度和炎症活动性的关系。结果浅表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和PGⅡ水平分别为(235.0±146.2)ng/mL和(22.3±14.8)ng/mL,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人群[PGⅠ为(154.3±62.1)ng/mL和PGⅡ为(15.9±11.0)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表性胃炎弱阳性组、阳性组、强阳性组血清PGⅠ水平分别为(175.5±90.9)、(230.1±148.2)、(270.4±146.6)ng/mL,表现出升高的趋势,阳性组PGⅠ水平显著高于弱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Ⅱ水平分别为(16.3±6.8)、(19.9±13.9)、(25.1±9.2)ng/mL,阳性组血清PGⅡ水平显著高于弱阳性组,强阳性组显著高于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分别为(263.6±131.7)ng/mL和(24.7±9.8)ng/mL;非活动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分别为(217.7±145.3)ng/mL和(18.6±13.3)ng/mL,2组患者PGⅠ和PGⅡ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浅表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和PGⅡ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人群,并随着炎症强度和炎症活动性的增强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 浅表性胃炎 时间分辨荧光法
下载PDF
口服维生素K_1预防新生儿出血症76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4
作者 高传化 陈尘 +3 位作者 金巧英 黄建瑛 邓建华 陆林英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98-400,共3页
本文以口服维生素K_1(K_1)预防新生儿出血症与肌肉注射两者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口服K_1对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减少新生儿出血表现与肌注效果相同,与K_1剂量(1~5mg之间)无关;5mg组的新生儿黄疸高于1mg组。提出改传统的肌肉注... 本文以口服维生素K_1(K_1)预防新生儿出血症与肌肉注射两者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口服K_1对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减少新生儿出血表现与肌注效果相同,与K_1剂量(1~5mg之间)无关;5mg组的新生儿黄疸高于1mg组。提出改传统的肌肉注射为口服的给药实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出血症 药物疗法 维生素K1
下载PDF
胃蛋白酶原检测对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筛查作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孙克玉 刘梅 +2 位作者 程德山 凌美蓉 赵缜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613-615,共3页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PG)I和PGII检测对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筛查作用。方法将1534例体检者作为体检组、401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慢性胃炎组、149例胃溃疡患者作为胃溃疡组、358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作为十二指肠溃疡组、57例胃癌患者作为胃...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PG)I和PGII检测对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筛查作用。方法将1534例体检者作为体检组、401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慢性胃炎组、149例胃溃疡患者作为胃溃疡组、358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作为十二指肠溃疡组、57例胃癌患者作为胃癌组(溃疡型39例月}溃疡型18例),分别检测其PGI和PGII,并计算PGI/PG11(PGR),比较3个指标在各组之间的差异;根据体检人群90%可信区间设定参考值,观察PGI、PGⅡ、PGR对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筛查作用。结果慢性胃炎组、胃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组和胃癌组血清PG1分别为(234.5±106.6)ng/ml、(259.0±125.9)ng/ml、(265.9±114.2)ng/ml和(204.2±151.6)ng/ml,均高于体检组[(183.7±56.7)ng/ml,P〈0.05];PG11分别为(31.2±26.8)ng/ml、(44.3±41.8)ng/ml、(40.9±39.6)rig/m1和(23.7±16.6)ng/ml,均高于体检组[(15.8±9.8)ng/mJ,P〈0.05];PGR分别为(10.6±5.9)、(9.5±6.1)、(9.7±5.2)和(9.7±5.3),均低于体检组(14.3±6.4,P〈0.05)。胃溃疡组与十二指肠溃疡组血清PGI和PG1/均高于慢性胃炎组(P〈0.05);胃癌组血清PGI和PGⅡ均低于慢性胃炎组(P〈0.05),且非溃疡型胃癌组PGI和PGII均低于溃疡型胃癌组(P〈0.05);慢性胃炎组、胃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组和胃癌组间PG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GI和PGII联合检测对消化性溃疡诊断的阳性率为60.4%,而PGI、PRG在非溃疡型胃癌组的阳性率分别为66.7%和55.6%。结论血清PG检测将来可能用于消化性溃疡或非溃疡型胃癌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 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溃疡型胃癌 非溃疡型胃癌
下载PDF
性别和年龄对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赵缜 廉伟 潘惠芬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185-187,共3页
目的探讨性别和年龄因素对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体检者8432例,分别检测血清PGⅠ和PGⅡ,并计算PGⅠ/PGⅡ比值,分析3项指标号眭别、年龄的关系。结果男性血清PGⅠ、PGⅡ和PGⅠ/PGⅡ分... 目的探讨性别和年龄因素对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体检者8432例,分别检测血清PGⅠ和PGⅡ,并计算PGⅠ/PGⅡ比值,分析3项指标号眭别、年龄的关系。结果男性血清PGⅠ、PGⅡ和PGⅠ/PGⅡ分别为(169.0±58.6)ng/ml、(15.4±11.1)ng/ml、(13.5±5.8),三者均显著高于女性人群[分别为(146.7±58.4)ng/ml、(14.9±11.6)ng/ml、(12.7±6.0)](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男性和女性的血清PGⅠ、PGII均随着年龄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但PGⅠ/PGⅡ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结论正常体检人群血清PGⅠ和PGⅡ水平均具有年龄和性别差异,因此其参考值的设定应该考虑这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Ⅰ 胃蛋白酶原Ⅱ 性别 年龄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尿素氮、肌酐、尿酸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国萍 赵缜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97-99,共3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及其并发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尿素氮(Urea)、肌酐(Cr)、尿酸(U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健康者(对照组)及单纯DM、糖尿病早期肾损伤(DEKI)、糖尿病肾功能不全(DKF)、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DRD)、...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及其并发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尿素氮(Urea)、肌酐(Cr)、尿酸(U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健康者(对照组)及单纯DM、糖尿病早期肾损伤(DEKI)、糖尿病肾功能不全(DKF)、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DRD)、非糖尿病肾功能不全(NDKF)、单纯视网膜病变(RD)患者各30例,进行血清Hcy、Urea、Cr、UA、空腹血糖(Glu)和糖化血红蛋白A1(HbA1c)检测。结果单纯DM及其并发症患者组血清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并随着肾损伤的加重而增加;单纯DM组Urea、Crea和UA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患者出现肾损伤后,其血清水平显著增加;DRD组血清Hcy、Urea、Cre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但单纯RD组血清Hcy、Urea、Crea、UA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DKF组血清Hcy、Urea、Crea、UA水平高于NDKF组(P<0.05);在糖尿病患者中,高Hcy组血清Urea、Crea和UA水平均高于正常Hcy组(P<0.05)。结论 Hcy、Urea、Cr、UA联合检测对于DM并发肾病的预测和诊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胱氨酸 糖尿病 糖尿病并发症
下载PDF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PCI术后氯吡格雷反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邢志芳 程晓文 +3 位作者 潘晓燕 曹国君 尹桂芝 闻才李 《血栓与止血学》 2015年第5期266-269,共4页
目的探讨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治疗的反应性与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多态性关系。方法选取择期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12例,根据光学法血小板聚集率(PAg T)结果分为氯吡格雷抵抗(CR)组(52例)和非CR组(60... 目的探讨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治疗的反应性与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多态性关系。方法选取择期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12例,根据光学法血小板聚集率(PAg T)结果分为氯吡格雷抵抗(CR)组(52例)和非CR组(60例);并提取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将提取后的总DNA进行PCR扩增,PCR-LDR检测CYP2C19*2、CYP2C19*3和CYP2C19*17三个多态性位点;所有数据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R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值显著高于非CR组(P<0.01),而血小板数量、药物使用史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CR组CYP2C19*2出现突变的比例显著高于非CR组(P<0.01),CR组和非CR组CYP2C19*3等位基因改变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入组患者中未发现CYP2C19*17等位基因的改变。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手术后CR发生率与CYP2C19*2基因多态性有密切关系,CYP2C19的基因型检测氯吡格雷个体著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多态性 CYP2C19 氯吡格雷抵抗
下载PDF
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19
作者 严字斐 曹国君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年第6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性疾病(CHD)的相关性,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访收集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及阴性对照组患者的血清标本,测定相关的血脂指标,同时采用单因素方... 目的探讨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性疾病(CHD)的相关性,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访收集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及阴性对照组患者的血清标本,测定相关的血脂指标,同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检验和回归分析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模型,模型拟合优度较高,总体判断对率为94.7%,Logistic回归方程为:Y=1.864+0.087X2-0.007X3-6.626X4+2.208X5+2.141X6+7.098X7+0.081X8,冠心病组血清non-HDL-C水平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三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间、三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73>0.05)。结论年龄、UA、TG、LDL-C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HOL、HDL-C、non-HDL-C仅为相关危险因素,而患者性别为无关因素,non-HDL-C水平在冠心病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相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