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鲣鱼(Katsuwonus pelamis)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学昉 许柳雄 朱国平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68-71,79,共5页
鲣鱼是金枪鱼渔业最为重要的目标鱼种之一,对鲣鱼的生物学研究是对其种群资源进行评估的基础。综述了国外学者对鲣鱼基础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从鲣鱼的年龄和生长、繁殖、摄食习性3个方面对以前的研究结论进行整理比较,并总结出所存在的不... 鲣鱼是金枪鱼渔业最为重要的目标鱼种之一,对鲣鱼的生物学研究是对其种群资源进行评估的基础。综述了国外学者对鲣鱼基础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从鲣鱼的年龄和生长、繁殖、摄食习性3个方面对以前的研究结论进行整理比较,并总结出所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旨在为开展相关的鲣鱼生物特性研究及对鲣鱼资源的初步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鲣鱼 生物学特性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东海鲐鱼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9
2
作者 朱国平 李纲 +1 位作者 郑晓琼 陈新军 《生态科学》 CSCD 2011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1998年1月~2006年12月我国东海鲐鱼灯光围网生产统计数据和月平均海水表层温度SST及表温距平均值,利用GLM模型对其单位日产量CPUE进行标准化,然后对其资源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CPUE与年份、月份、纬度、船队、表温及年... 利用1998年1月~2006年12月我国东海鲐鱼灯光围网生产统计数据和月平均海水表层温度SST及表温距平均值,利用GLM模型对其单位日产量CPUE进行标准化,然后对其资源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CPUE与年份、月份、纬度、船队、表温及年份与纬度和年份与船队之间的交互效应有关。CPUE的年际变化与SST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秋季是东海鲐鱼资源丰度最高的季节,渔业分布范围进一步拓展,资源的丰度也比夏季更高,且东海西北部的丰度较高:l0月份,东海鲐鱼的分布范围又出现回缩,仅在东海中部水域有渔业分布,但资源的丰度也为四个季节中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鲐鱼 时空分布 海水表温
下载PDF
西南大西洋拉氏南美南极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朱国平 许柳雄 陈新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77-1882,共6页
根据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西南大西洋阿根廷外海测定的271尾拉氏南美南极鱼生物学数据,对拉氏南美南极鱼的全长(TL)和体长(SL)组成、全长和体重(BW)关系、性比、性腺成熟度等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体长组成:全长范围... 根据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西南大西洋阿根廷外海测定的271尾拉氏南美南极鱼生物学数据,对拉氏南美南极鱼的全长(TL)和体长(SL)组成、全长和体重(BW)关系、性比、性腺成熟度等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体长组成:全长范围为145~302mm,优势全长组为200~260mm;体长范围为135~265mm,优势体长为160~220mm。雌、雄个体全长(F=1.930,P=0.167>0.05)和体长(F=1.965,P=0.163>0.05)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全长与体长关系为TL=0.8755SL+0.0076(R2=0.9846)(2)全长与体重关系:拉氏南美南极鱼全长与体重关系为BW=1.0845×10-6TL3.3968(R2=0.9818),雌雄拉氏南美南极鱼叉长与体重之间的关系不存在显著性差异(ANCOVA,F=1.755,P>0.05)。(3)拉氏南美南极鱼平均雌雄性比为1∶0.17。(4)12月至1月,西南大西洋拉氏南美南极鱼性成熟度基本上以Ⅱ为主,而Ⅲ~Ⅵ个体则非常少。各全长组拉氏南美南极鱼性成熟度存在显著性差异(χ2=569.59,P<0.05)。(5)首次性成熟全长为275mm,而成熟率为0.0263/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氏南美南极鱼 生物学特性 西南大西洋
下载PDF
南极磷虾种群生物学研究进展Ⅰ-年龄、生长与死亡 被引量:51
4
作者 朱国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62-868,共7页
南极磷虾通常是指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1852),它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磷虾目(Euphausiacea)、磷虾科(Euphausiidae)、磷虾属(Euphausia),个体最大体长可达65mm,体重2g,渔... 南极磷虾通常是指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1852),它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磷虾目(Euphausiacea)、磷虾科(Euphausiidae)、磷虾属(Euphausia),个体最大体长可达65mm,体重2g,渔业捕捞的主要磷虾群体为体长介于40—65mm的较大成体。南极磷虾是南极海域磷虾类中数量最多,个体最大的种类,是渔业的捕捞对象,最大密度分布在大西洋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种群生物学 年龄 生长 死亡
下载PDF
利用鳍条研究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年龄与生长 被引量:1
5
作者 江建军 许柳雄 +2 位作者 朱国平 郭志勋 朱伟俊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17-927,共11页
根据2013—2014年在大连远洋渔业金枪鱼钓有限公司的超低温金枪钓渔船"天祥"16号船上采集的258个鳍条样品为基础(从845尾长鳍金枪鱼样本中随机选取了258个鳍条样本),研究了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年龄和生长情况。研究首次采用... 根据2013—2014年在大连远洋渔业金枪鱼钓有限公司的超低温金枪钓渔船"天祥"16号船上采集的258个鳍条样品为基础(从845尾长鳍金枪鱼样本中随机选取了258个鳍条样本),研究了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年龄和生长情况。研究首次采用了3个不同的切割位置(鳍条全长的10%、20%、50%标记段)对鳍条截面进行处理,利用线性函数、指数函数和幂函数分别拟合长鳍金枪鱼叉长和鳍条截面半径之间的关系,采用赤池信息准则(AIC)来获得最优化的函数,并计算其逆算叉长,最后得到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生长方程、生长拐点以及生长率和生长指标。研究表明,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4~6龄,不分雌雄的生长方程为Lt=112.231×[1-e^(-0.277 132×(t+1.435))],拐点年龄为2.53,生长率和生长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递减的趋势,且年龄越大变化越小。本研究可为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资源状况评估及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生物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鳍金枪鱼 鳍条 年龄与生长 北太平洋
下载PDF
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黄鳍金枪鱼的食性及其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17
6
作者 朱国平 许柳雄 +1 位作者 周应祺 宋利明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25-732,共8页
根据2003年12月至2004年6月及2005年9月至12月在印度洋中西部水域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利用两因子列联表及单因子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黄鳍金枪鱼的食物组成及其随月份和体长的变化、摄食强度及食物组成的生态位宽... 根据2003年12月至2004年6月及2005年9月至12月在印度洋中西部水域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利用两因子列联表及单因子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黄鳍金枪鱼的食物组成及其随月份和体长的变化、摄食强度及食物组成的生态位宽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黄鳍金枪鱼食物组成包括帆蜥、鲣、鳞鲍、沙丁鱼、鲐鱼、虾、蟹、鱿鱼、章鱼、竹荚鱼及未辨认甲壳类等饵料类群,其中主要食物为鱿鱼、鲐鱼以及蟹。大部分月份黄鳍金枪鱼摄食率相对较高,基本上维持在70%以上;除2月和6月外,其余月份黄鳍金枪鱼饵料种类数更替率均低于50%。各叉长细黄鳍金枪鱼摄食率基本维持在70%以上;当叉长在106~155cm之间,饵料种类数更替率低于40%。黄鳍金枪鱼摄食强度各月差异显著,但各叉长组摄食强度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各月饱满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黄鳍金枪鱼的食物组成随月份和叉长有明显变化。鱿鱼、鲐鱼和蟹基本上为不同叉长组黄鳍金枪鱼所摄食。黄鳍金枪鱼食物组成各月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波动较大,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ielou均匀度指数j’基本上维持在0.80~1.00之间,但各月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黄鳍金枪鱼各叉长组食物组成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较大,但在106145cm期间相对保持稳定,而Pielou均匀度指数J’波动较大。印度洋中西部黄鳍金枪鱼食物组成各月和各叉长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食物组成 食性 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 Pielou均匀度指数 印度洋中西部
下载PDF
南极磷虾调查CPUE指数变动的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被引量:34
7
作者 朱国平 冯春雷 +7 位作者 吴强 陈雪忠 赵宪勇 许柳雄 陈新军 黄洪亮 夏辉 孙坚强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8-373,共6页
根据2010年1月~2月在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周围水域开展的南极磷虾拖网调查期间收集的数据,对南极磷虾CPUE指数变动的影响因素(包括表温、水深、拖速和拖曳深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开始捕捞至结束捕捞的表温相差... 根据2010年1月~2月在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周围水域开展的南极磷虾拖网调查期间收集的数据,对南极磷虾CPUE指数变动的影响因素(包括表温、水深、拖速和拖曳深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开始捕捞至结束捕捞的表温相差较小时,平均CPUE相对较高(〉250 kg/min);(2)起放网表温在0.5~1.0℃和1.0~1.5℃时,平均CPUE均较高(〉250 kg/min);(3)当海底平均深度大于2 000 m时,CPUE均最低(〈100 kg/min);(4)随着拖速和拖曳深度的增加,平均CPUE逐渐减小,当拖速小于2.5 kn及拖曳水深小于25 m时,平均CPUE达到最大,分别为364.46 kg/min和347.59 kg/min。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南极磷虾资源提供基础数据,并为海上生产提供指导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拖网调查 CPUE指数变动因素
下载PDF
桁拖网渔具分隔网片对虾类的分隔效率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健 孙满昌 +2 位作者 彭永章 叶旭昌 钱卫国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45-852,共8页
利用分隔网片将桁拖网渔具网囊分为上下2层(虾囊和鱼囊)以实现虾类和鱼类渔获分离,对于改善桁拖网渔具作业性能、提高目标种类渔获质量以及实现选择性捕捞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分析不同网目尺寸(60mm、75mm和90mm)分隔网片对主要渔获种类... 利用分隔网片将桁拖网渔具网囊分为上下2层(虾囊和鱼囊)以实现虾类和鱼类渔获分离,对于改善桁拖网渔具作业性能、提高目标种类渔获质量以及实现选择性捕捞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分析不同网目尺寸(60mm、75mm和90mm)分隔网片对主要渔获种类的分隔效率,在吕泗渔场开展了2个航次的海上生产实验。利用分隔装置性能分析模型,对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和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的渔获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不同虾类接触分隔网片的概率没有显著性差异;虾类个体50%接触概率体长约为40mm,表明大多数进入网具的虾类都能接触分隔网片。随着分隔网片网目尺寸增大,50%选择体长也逐渐增大。因此,分隔网片的分隔效率随之提高。鱼囊和虾囊的网目尺寸相同,但结构有所差异。比较在不同网囊尺寸选择性假设条件下渔获数据的拟合结果后发现,鱼囊和虾囊具有相同选择性的假设更为合理;通过比较发现,分隔网片对虾类的尺寸选择性与相同网目尺寸的网囊选择性具有较大的差异。本研究还对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桁拖网 分隔网片 分隔效率 哈氏仿对虾 葛氏长臂虾
下载PDF
基于渔业调查的南极半岛北部水域南极磷虾种群年龄结构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朱国平 吴强 +5 位作者 冯春雷 许柳雄 陈新军 黄洪亮 陈雪忠 赵宪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4620-4627,共8页
依据2009—2010年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项目调查期间在南极半岛北部(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水域收集的南极磷虾样本,应用Bhattacharya法分析了该水域南极磷虾的种群年龄结构。结果表明,1月份南极磷虾体长范围分布在38.2—64... 依据2009—2010年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项目调查期间在南极半岛北部(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水域收集的南极磷虾样本,应用Bhattacharya法分析了该水域南极磷虾的种群年龄结构。结果表明,1月份南极磷虾体长范围分布在38.2—64.0mm,2月份体长范围分布在33.2—59.0mm,且1月份和2月份体长分布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K-S检验,Z=1.061,P=0.211>0.05);种群内最多可能包含5个年龄组,即2+,3+,4+,5+和6+龄虾。年龄组成的区域变化较大,2+龄虾仅在个别区域存在;1月份5+龄在种群中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它年龄组(57.23%),其次为4+龄(23.42%),而2月份6+龄(53.29%)所占比例也显著高于其它年龄组,其次为3+龄(25.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种群年龄结构 体长频度法
下载PDF
印度洋南部大眼金枪鱼年龄鉴定及其与生长的关系 被引量:9
10
作者 周成 朱国平 +1 位作者 陈锦淘 许柳雄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36-544,共9页
为了对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种群结构和年龄生长做出判断,从而进行有效的资源评估和管理,需要一种简便、可行、精确的年龄鉴定方法。根据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在印度洋中南部执行专项调查时采集的275枚第一背鳍鳍条样本,确立了最... 为了对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种群结构和年龄生长做出判断,从而进行有效的资源评估和管理,需要一种简便、可行、精确的年龄鉴定方法。根据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在印度洋中南部执行专项调查时采集的275枚第一背鳍鳍条样本,确立了最适的切割位置和年龄鉴定方法,并通过年龄鉴定估算大眼金枪鱼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大眼金枪鱼的叉长范围为570~1 820 mm,优势叉长组为910~1 500 mm,占总体的83.9%;年龄组成以3、4和5龄居多;第1、2条年轮轮径的平均值分别为(4.23±0.71)mm和(5.72±0.48)mm。根据鳍条的切割位置分为3个组别,线性回归关系为拟合大眼金枪鱼鳍条半径与叉长关系的最佳回归方程,3个组别在鉴定大眼金枪鱼年龄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赤井信息量标准(AIC)分析结果表明,自骨突处起,全长(L)的10%处为最佳切割位置。大眼金枪鱼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250.5×[1 e 1.05(t+1.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印度洋南部 鳍条 年龄鉴定 生长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鲣鱼起水鱼群种群结构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许柳雄 王学昉 +2 位作者 朱国平 叶旭昌 王春雷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28,共7页
根据2006年10月—2007年2月及2007年10月—2008年1月在中西太平洋海域测定的1343尾由金枪鱼围网捕获的起水鱼群的鲣鱼生物学数据,应用统计与回归的分析方法对鲣鱼的叉长组成、叉长和体重关系、性比、性腺成熟度等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 根据2006年10月—2007年2月及2007年10月—2008年1月在中西太平洋海域测定的1343尾由金枪鱼围网捕获的起水鱼群的鲣鱼生物学数据,应用统计与回归的分析方法对鲣鱼的叉长组成、叉长和体重关系、性比、性腺成熟度等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起水鱼群鲣鱼的叉长范围为243~746 mm,优势叉长组为401~600 mm,占到88.24%,其中雌、雄个体叉长组成呈显著性差异(x2=843.7,P<0.01);(2)起水鱼群鲣鱼的叉长(FL)与体重(W)的关系为W=6.3905×10-6FL3.1938(R2=0.9443),且叉长与体重的关系并不因性别而存在显著性差异(ANCOVA,F=0.549,P>0.05);(3)起水鱼群鲣鱼的平均雌雄性比约为1∶0.95,但在501~550 mm(x2=4.00,P<0.05)和651~700 mm(x2=4.17,P<0.05)2个体长组中,雌雄性别比例不符合"1∶1"的理论期望;(4)起水鱼群鲣鱼的性成熟度以Ⅳ期(28.93%)和Ⅴ期(43.67%)为主,计算得出的雌鱼和雄鱼的首次性成熟叉长分别为473.15 mm和440.78 mm,均大于实际观测到的达到性成熟的鲣鱼的最小叉长。本次调查研究得出了"在调查水域鲣鱼的起水鱼群是以性成熟的成鱼为主的群体"的初步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围网 起水鱼群 鲣鱼Katsuwonus pelamis 种群结构
下载PDF
桁拖网不同网目结构网囊对主要鱼类的选择性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张健 孙满昌 钱卫国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7-463,共7页
为评价东海近海桁拖网渔具对主要鱼类的尺寸选择性,使用对比作业法,在吕四渔场开展了4个航次的、不同网目结构网囊(菱形、方形及横向使用的菱形网目)的选择性试验。在选择性分析中,将几何相似原理运用于选择性曲线模型(Richards曲线),... 为评价东海近海桁拖网渔具对主要鱼类的尺寸选择性,使用对比作业法,在吕四渔场开展了4个航次的、不同网目结构网囊(菱形、方形及横向使用的菱形网目)的选择性试验。在选择性分析中,将几何相似原理运用于选择性曲线模型(Richards曲线),使用假设检验理论对选择性曲线模型进行简化。对不同主要鱼类渔获数据的拟合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性,但存在航次间差异;模型简化结果显示,选择性曲线可以简化为Logistic曲线。选择性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短吻舌鳎,横向使用的菱形网目网囊L50(50%选择体长)最大,而SR(选择范围)最小,菱形网目网囊L50最小,而SR最大;对于棘头梅童鱼和小黄鱼,菱形网目网囊的L50最小,SR最大,横向使用的菱形网目网囊L50最大,而方形网目网囊SR最小;除不同结构的网目扩张程度不同以外,鱼体体型结构的特殊性以及网囊结构也可能是导致选择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寸选择性 多囊桁拖网 方形网目 菱形网目 横向使用 鱼类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中东部大眼金枪鱼摄食强度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12
13
作者 朱国平 刘维 +1 位作者 戴小杰 许柳雄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8-73,共6页
根据中国金枪鱼渔业观察员项目于2006年2—11月在东太平洋水域作业的中国金枪鱼延绳钓渔船上收集的数据,对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seus摄食强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个体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较大个体大眼金枪鱼的高,叉长小... 根据中国金枪鱼渔业观察员项目于2006年2—11月在东太平洋水域作业的中国金枪鱼延绳钓渔船上收集的数据,对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seus摄食强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个体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较大个体大眼金枪鱼的高,叉长小于140 cm的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相对较大;3—4月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较小,5—11月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相对较大;3月大眼金枪鱼的空胃率相对较高,5—11月大眼金枪鱼空胃率均低于15%;200~350 m水层中大眼金枪鱼的摄食活动非常活跃。各月份(χ2=227.95,P<0.0001)和不同叉长组(χ2=364.61,P<0.0001)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不同水层(χ2=178.50,P<0.0001)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摄食强度 东太平洋
下载PDF
分隔网片对桁拖网鱼类渔获的分隔效率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健 孙满昌 +2 位作者 叶旭昌 彭永章 钱卫国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40-347,共8页
为了实现桁拖网渔具的渔获分离,在吕四渔场进行了两个航次的网片分隔试验。试验中,在不同网囊中安装网目尺寸分别为60、75、90 mm的菱形网目网片,将网囊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称为虾囊,下层称为鱼囊),以实现渔获分离。结果显示,随着分隔网... 为了实现桁拖网渔具的渔获分离,在吕四渔场进行了两个航次的网片分隔试验。试验中,在不同网囊中安装网目尺寸分别为60、75、90 mm的菱形网目网片,将网囊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称为虾囊,下层称为鱼囊),以实现渔获分离。结果显示,随着分隔网片网目尺寸的增大,鱼囊中鱼类(短吻舌鳎Cynoglos-sus abbreviatu、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a)渔获量占鱼类总渔获重量的比例逐渐下降。利用分隔装置效率分析模型对不同鱼类的渔获体长分布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1)同一种类鱼接触不同网目尺寸分隔网片的概率没有显著的差异;(2)短吻舌鳎和小黄鱼(包括棘头梅童鱼)接触分隔网片的概率曲线有着明显的区别,表明上述2种鱼在网囊中的行为差异很大;(3)随着分隔网片网目尺寸的增大,分隔网片对鱼类个体的尺寸选择性也逐渐增大,导致分隔效率降低;(4)多囊桁拖网各网囊的鱼类渔获重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各网囊的作业强度相等;(5)分隔网片与相同网目尺寸的网囊网目选择性具有明显的差异,并对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桁拖网 分隔网片 分隔效率 短吻舌鳎 小黄鱼 棘头梅童鱼
下载PDF
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年龄与生长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江建军 许柳雄 +1 位作者 朱国平 朱伟俊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共8页
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是金枪鱼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其资源的养护和管理日益受到各方关注,鱼类年龄鉴定是渔业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2013~2014年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探捕所采集的227个脊椎骨样本,用不同的染... 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是金枪鱼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其资源的养护和管理日益受到各方关注,鱼类年龄鉴定是渔业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2013~2014年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探捕所采集的227个脊椎骨样本,用不同的染色方法分成4组进行年龄的鉴定,选用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幂指数模型对叉长和脊椎骨半径进行拟合,最后选出结果最好的鉴定组和拟合模型,通过年龄鉴定估算长鳍金枪鱼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叉长范围为52~104 cm,优势叉长组为81~90 cm,占总数的83.1%;年龄组成以5、6龄较多,占样本总数的80.86%。最终得到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生长方程为:Lt=109.180 2[1-e^(-0.258 783(t-1.991 28))],t_(tp)=2.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长鳍金枪鱼 脊椎骨 年龄鉴定 生长
下载PDF
基于HSI模型的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栖息地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家樵 朱国平 许柳雄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9-742,共4页
根据日本商业性金枪鱼延绳钓生产数据,应用栖息地指数模型(HSI)和地理信息系统(G IS)图形显示技术对印度洋大眼金枪鱼的栖息地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最适合栖息的海域主要集中在70°E以东,15°S以北印度... 根据日本商业性金枪鱼延绳钓生产数据,应用栖息地指数模型(HSI)和地理信息系统(G IS)图形显示技术对印度洋大眼金枪鱼的栖息地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最适合栖息的海域主要集中在70°E以东,15°S以北印度洋海域,栖息地指数值在0.75~1.00;而20°E^50°E,30°S^40°S海域以及65°E^120°E,20°S^40°S之间大部分海域的大眼金枪鱼HSI指数集中在0.25~0.50之间;其余海域的大眼金枪鱼HSI指数均分布在0.50~0.7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印度洋 栖息地指数模型
下载PDF
大西洋金枪鱼渔业平均营养级的长期变动 被引量:8
17
作者 朱国平 张衡 +1 位作者 王家樵 许柳雄 《生态科学》 CSCD 2009年第2期97-101,共5页
利用国际养护大西洋金枪鱼委员会(ICCAT)提供的数据,结合Fishbase所提供的相关鱼种的营养级,该文分析了1950~2007年期间大西洋金枪鱼渔业的平均营养级(TLi)变动情况。结果表明,大西洋金枪鱼渔业TLi明显可分为三个阶段:1950~1... 利用国际养护大西洋金枪鱼委员会(ICCAT)提供的数据,结合Fishbase所提供的相关鱼种的营养级,该文分析了1950~2007年期间大西洋金枪鱼渔业的平均营养级(TLi)变动情况。结果表明,大西洋金枪鱼渔业TLi明显可分为三个阶段:1950~1961年,TLi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即TLi与年份呈现明显的负相关;1962~1992年,大部分TLi(75%)处于营养级平均水平(4.21)之下;1993~2007年,TLi均高于营养级平均水平(4.21)。1950~1960年,金枪鱼渔业产量与TLi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随着渔业产量的增加,TLi呈下降趋势;1961~1980年,金枪鱼渔业产量与TLi之间呈负相关,但趋势不明显;1981~1990年及1990年代以后,TLi并没有明显地变化趋势。1994年以前,FiB指数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1994年以后,FiB指数出现明显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 金枪鱼 渔业 平均营养级 FiB指数
下载PDF
美国渔业观察员计划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5
18
作者 许柳雄 岳冬梅 朱国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00-402,413,共4页
介绍美国渔业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并总结在完善培训系统、提高有经验观察员的保留率、制定法律规范、完善管理机制、改善数据收集和传输技术等方面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 美国 渔业观察员计划 启示
下载PDF
几内亚比绍海域渔获物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国平 邹晓荣 +1 位作者 朱江峰 许柳雄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64-470,共7页
根据2006年1月31日-4月17日在几内亚比绍海域所获取的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及反映种类多样性的相关指数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该海域渔获物的组成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记录的各种鱼类、头足类、甲壳类品种150余种,其中鱼类130多种,... 根据2006年1月31日-4月17日在几内亚比绍海域所获取的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及反映种类多样性的相关指数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该海域渔获物的组成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记录的各种鱼类、头足类、甲壳类品种150余种,其中鱼类130多种,虾类等甲壳类10余种,还有部分头足类;优势种依次为长额拟对虾(Parapenaeus longirostris)(Y=0.591)、海胆(Y=0.296)和短体翼石首鱼(Pteroscion peli)(Y=0.251)等;区域2(16°55′W^17°30′W、11°00′N^12°20′N)的渔获种类明显高于区域3(16°40′W^17°20′W、10°00′N^11°00′N),且多样性指数(3.94)和丰富度指数(6.67)也为三个海区最高;区域1(16°30′W^17°00′W、11°30′N^12°20′N)的均匀度指数(0.73)最高;区域3的多样性指数(2.34)、丰富度指数(2.18)及均匀度指数(0.57)均为三个海区最低;区域1、2和3之间的渔获分布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分析表明:本次调查的种类数量较我国"东方号"调查船1988-1989年的调查结果已减少,鱼类少了80余种,甲壳类少了十余种;虽然实际的种类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渔获种类多样性指数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类组成 多样性 几内亚比绍
下载PDF
东南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大眼金枪鱼钓获率与水温结构因子的关系
20
作者 朱国平 许柳雄 戴小杰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1-515,共5页
利用2003年6~11月东南太平洋中国金枪鱼延绳钓渔船海上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分析了东南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大眼金枪鱼钓获率与水温结构因子及钓钩布设深度。结果显示,东南太平洋中国金枪鱼延绳钓钓钩布设深度主要分布在100~300 m水层(83... 利用2003年6~11月东南太平洋中国金枪鱼延绳钓渔船海上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分析了东南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大眼金枪鱼钓获率与水温结构因子及钓钩布设深度。结果显示,东南太平洋中国金枪鱼延绳钓钓钩布设深度主要分布在100~300 m水层(83%)。表温(SST)及100~250 m水层的水温与大眼金枪鱼钓获率有极显著的关系;275 m水层的水温与大眼金枪鱼钓获率存在显著的关系;300 m水层的水温与大眼金枪鱼钓获率无显著关系;温跃层厚度及温跃层上下限温差与大眼金枪鱼钓获率存在显著关系。大眼金枪鱼在分布上主要以热带水域为主;较浅或较深水层钓获率及高钓获率水温分布范围较窄,而150~250 m水层钓获率及高钓获率水温分布范围相对较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水温 钓获率 东南太平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