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垃圾焚烧处理系统生命周期评价与协同减排效应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1
作者 王慧爽 宋小龙 +1 位作者 范帅康 毕珠洁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106,133,共7页
探究垃圾焚烧处理系统环境影响及各优化情景下的协同减排效应,可为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的协同减排提供参考。以上海市为例,选用GaBi软件建模,对垃圾焚烧系统进行生命周期分析,在此基础上设置4种优化情景并采用协同控制效应分级指数法进... 探究垃圾焚烧处理系统环境影响及各优化情景下的协同减排效应,可为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的协同减排提供参考。以上海市为例,选用GaBi软件建模,对垃圾焚烧系统进行生命周期分析,在此基础上设置4种优化情景并采用协同控制效应分级指数法进一步探究优化情景带来的协同减排效应。结果显示:(1)在垃圾焚烧处理系统中,焚烧发电可大幅抵消焚烧过程的直接碳排放和物料、能源消耗造成的环境影响;(2)垃圾焚烧处理系统的多项中间点指标为负值,表现为具有环境效益,从终点指标来看,生态系统质量受到的影响最大,而垃圾焚烧直接碳排放为其主要贡献来源;(3)焚烧参数优化对所有中间点指标都具备协同减排效应,入炉垃圾塑料再分选则对大部分指标不具备协同减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焚烧 生命周期评价 协同减排 情景优化 上海市
下载PDF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风电与光伏碳排放对比研究
2
作者 董信照 邓香艳 +4 位作者 丁旭 吴主辉 海宝 孙赵鑫 陈巧 《电力大数据》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该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风电与光伏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碳足迹,探讨其碳排放特征,以期为可再生能源的碳排放控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以浙江省某风电场和光伏电站的实际项目为案例,系统分析风... 该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风电与光伏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碳足迹,探讨其碳排放特征,以期为可再生能源的碳排放控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以浙江省某风电场和光伏电站的实际项目为案例,系统分析风电与光电在设备制造与安装、运输、运营以及拆卸与回收各个阶段的碳足迹,并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估电站选址对碳排放结果的影响。风电场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为23.62 g CO_(2)/(kW·h),显著低于光伏电站的41.91 g CO_(2)/(kW·h),考虑到回收阶段的碳减排收益,二者在设备制造与安装阶段的碳排放均占100%以上。从选址角度分析,风电碳足迹在南部多山地区相较于光电更具优势,而在西北及东北地区的优势较小。在全国范围内风电的碳足迹均低于光电的碳足迹,但在不同省份差异显著。设备制造与安装阶段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和优化重点,研究比较了两种发电方式在不同省份的碳排放差异,并为优化可再生能源配置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 光伏电力 生命周期评价(LCA) 碳足迹 可再生能源配置
下载PDF
绿氢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方法研究
3
作者 辛昆 宋卿尧 +4 位作者 林建成 孙赵鑫 崔文会 张久明 刘彪 《内蒙古电力技术》 2025年第1期18-23,共6页
针对我国绿氢碳足迹量化缺乏统一核算方法的问题,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绿氢碳足迹核算标准,建立了一种涵盖绿电生产与输出、电解水制氢、氢气储存、氢气运输等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量化模型,并进行了实际案例的碳足迹核算。研究结果表明,风电... 针对我国绿氢碳足迹量化缺乏统一核算方法的问题,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绿氢碳足迹核算标准,建立了一种涵盖绿电生产与输出、电解水制氢、氢气储存、氢气运输等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量化模型,并进行了实际案例的碳足迹核算。研究结果表明,风电电解水制氢较光伏电解水制氢具有更低的碳排放量,同时提出了提高电解槽能效,优化储氢和运氢过程、加大对新型电解技术的研发力度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氢 绿电 生命周期评价 碳足迹 环境影响
下载PDF
基于熵权法和ANFIS的电力企业碳资产管理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4
作者 潘军 杨利鸣 +2 位作者 刘晓鸥 杨皓然 陆韬 《中国能源》 2024年第9期42-53,共12页
我国电力行业能源结构单一,严重依赖煤炭,每年碳排放量巨大。低碳时代的到来对电力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平衡生产与降碳成为关键问题。随着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完善和绿色金融的活跃,电力企业开始重视碳资产管理,并积极探索相关... 我国电力行业能源结构单一,严重依赖煤炭,每年碳排放量巨大。低碳时代的到来对电力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平衡生产与降碳成为关键问题。随着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完善和绿色金融的活跃,电力企业开始重视碳资产管理,并积极探索相关策略。有效的碳资产管理成为减少能源资源投入和碳排放的必要条件。本文基于熵权法和自适应模糊神经推理系统(ANFIS)提出了电力企业碳资产管理多维度综合评价模型,以国内发电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训练样本自动生成模糊规则,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探讨了影响企业碳资产管理的内、外部因素,旨在为企业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和碳交易与碳战略的实施,提供指导和调整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交易 碳资产 电力企业 熵权法 自适应模糊神经推理系统
下载PDF
碳足迹评估技术及其在重点工业行业的应用 被引量:20
5
作者 刘含笑 吴黎明 +7 位作者 林青阳 周烨 罗象 桂志军 刘小伟 单思珂 朱前林 陆诗建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01-2218,共18页
我国碳足迹研究起步较晚,建立完善的碳足迹评估体系是我国有效应对复杂国际关系和日益激烈的国际低碳经济竞争、科学推动和引导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有序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基于国内外文献调研,本文系统梳理和分析了碳足迹概念... 我国碳足迹研究起步较晚,建立完善的碳足迹评估体系是我国有效应对复杂国际关系和日益激烈的国际低碳经济竞争、科学推动和引导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有序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基于国内外文献调研,本文系统梳理和分析了碳足迹概念、碳足迹评估方法、碳足迹评估标准、碳足迹评估边界划分及数据获取等。虽然学术上对碳足迹的定义尚未完全统一,但更多倾向于从全生命周期来进行阐述,本文从“全生命周期”和“全工艺流程”2个角度对工业产品碳足迹概念进行了补充完善。与投入产出分析法(IOA)相比,生命周期评价法(LCA)发展相对较为领先,在普适性、系统化、定量化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并对产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扩展,但在截断误差控制、数据质量保证和标准体系统一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PAS2050、GHG Protocol和ISO14067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标准,但针对具体的产品门类,还需开展更细化、精准、明确的产品类别评估规范(PCR)。基于上述研究总结及碳足迹评估技术在电力、钢铁、水泥、石油和化工等重点工业控排行业的应用进展分析,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国内碳足迹评估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多领域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本土化碳排放数据库尚待完善;高精度、标准化、国际互认的碳足迹评估方法体系尚待构建;碳足迹和碳减排量化评估相结合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碳足迹支撑低碳化方案实施的标志化示范项目较少。未来需进一步探索碳足迹评估技术与排放量核算、碳交易研究的结合,产品碳足迹与产品碳标签、绿色产品认证(EPD)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碳足迹评估技术在推动科学有序降碳、引导绿色低碳消费、应对贸易壁垒等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生命周期评价法 碳达峰与碳中和 碳足迹评估标准 产品碳足迹 贸易壁垒
下载PDF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稀土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价 被引量:7
6
作者 赵国庆 洪湃 +1 位作者 班华 徐津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4-148,共5页
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稀土企业在制订低碳规划的过程中,对于减碳措施的减碳潜力没有数字化的概念,缺乏量化的评价手段,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生命周期评价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工具。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包... 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稀土企业在制订低碳规划的过程中,对于减碳措施的减碳潜力没有数字化的概念,缺乏量化的评价手段,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生命周期评价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工具。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包钢稀土产品稀土抛光粉、钕铁硼磁性材料、储氢合金粉等从原材料采集、生产加工的“从摇篮到大门”的生命周期过程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的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稀土生产过程中主要副产品的分配方法。以碳排放指标为例,解析了稀土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构成,在各个工序的分布情况,从而能够发现产品全流程碳排放的最大影响因素,进而制定科学的减碳策略。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可以系统化、定量化地对稀土企业进行低碳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 稀土产品 生命周期评价 分配方法 生命周期碳排放
下载PDF
燃料电池与燃气轮机集成氢能发电技术研究
7
作者 辛昆 林建成 +2 位作者 张久明 崔文会 穆延非 《东北电力技术》 2024年第11期1-6,16,共7页
氢能在驱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氢能发电技术领域主要聚焦于燃料电池和基于氢气的燃气轮机2种技术。燃料电池具有高能量转换效率、低排放和模块化设计等优势,是氢能应用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其耐久性差... 氢能在驱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氢能发电技术领域主要聚焦于燃料电池和基于氢气的燃气轮机2种技术。燃料电池具有高能量转换效率、低排放和模块化设计等优势,是氢能应用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其耐久性差、成本高及启动时间长的问题是其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氢燃气轮机利用氢气作为燃料,与传统的燃气轮机相比,具有更低的碳排放和更高的灵活性,但是氢燃气轮机在材料兼容性、燃烧稳定性及系统集成方面面临挑战。为此提出一种燃料电池与燃气轮机进行集成的耦合氢能发电技术,融合了燃料电池的高效低排特性与燃气轮机的强大功率输出和灵活性调峰能力,分析了该技术未来规模化应用需要克服的问题,为构建可持续能源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发电技术 燃料电池 燃气轮机 “双碳”目标
下载PDF
基于LCA方法的光伏产品碳足迹量化评价与低碳设计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含笑 朱前林 +5 位作者 林青阳 周烨 朱海舰 刘小伟 刘美玲 孙立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972-2981,共10页
电力行业作为我国最大的碳排放源,承受着巨大的减排挑战。由于光伏技术对我国电力行业实现零碳转型至关重要,针对光伏产品开展直观、全面的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了光伏产品碳足迹评价的标准、发展过程以及评价... 电力行业作为我国最大的碳排放源,承受着巨大的减排挑战。由于光伏技术对我国电力行业实现零碳转型至关重要,针对光伏产品开展直观、全面的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了光伏产品碳足迹评价的标准、发展过程以及评价体系和方法,比较了基于投入产出法、生命周期法和IPCC清单法的优缺点与适用性,详细分析了LCA方法在我国光伏产品碳足迹评价的应用流程和计算方法。研究依据原材料供给、能源输入输出、运输、建设、安装、调试、运营维护等主要研究边界,将系统边界划分为上游、核心和下游3个环节,并解释了下游是否纳入碳评价的情景。综述了产品类型、用能结构、工艺流程、减排技术等因素对光伏产品碳足迹评价的影响;分析了当前光伏产品碳足迹评价在方法论、成本、技术、政策等方面面临的挑战;讨论了光伏与其他新能源在技术、经济、环境效益的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上游光伏组件制备过程资源需求种类多、碳排放量占总量的80%以上。基于潜在问题,阐述了未来针对光伏产业进行基于低碳设计的绿色转型发展方向与建议,以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为典型的能源转型是实现各国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 碳足迹 生命周期评价
原文传递
高质量发展市长论坛
9
作者 马宁宇 普瓦那特 +11 位作者 帕松信·嘉乐苏 王志华 格兰特·史密斯 保利·费松汉 吉日木图 米娜·阿尔芙 吕永龙 彭少麟 唐人虎 周晶 费利伦 马晶晶 《生态文明新时代》 2023年第5期64-73,共10页
2023年7月9日,高质量发展市长论坛在贵阳举行。论坛汇聚了来自国内外的城市市长、企业家、专家学者和国际机构组织负责人,围绕“绿色转型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主题,共同对话,分享经验,推动绿色转型的实践和创新,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 2023年7月9日,高质量发展市长论坛在贵阳举行。论坛汇聚了来自国内外的城市市长、企业家、专家学者和国际机构组织负责人,围绕“绿色转型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主题,共同对话,分享经验,推动绿色转型的实践和创新,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以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城市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转型 市长论坛 高质量发展 实践和创新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家 负责人
下载PDF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在钢铁企业低碳发展规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0
作者 刘涛 刘颖昊 周烨 《中国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0-134,共5页
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很多钢铁企业在制订低碳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对于减碳措施的减碳潜力没有数字化的概念,缺乏量化的评价手段和科学的数据支撑。为此,提出应用生命周期评价(LCA)进行钢铁企业低碳发展... 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很多钢铁企业在制订低碳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对于减碳措施的减碳潜力没有数字化的概念,缺乏量化的评价手段和科学的数据支撑。为此,提出应用生命周期评价(LCA)进行钢铁企业低碳发展规划的方法,建立产品碳足迹与组织层级碳核算的关联。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覆盖全公司的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模型,以量化评估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产品结构变化、能源结构变化、废钢利用率提升、节能减排改进、供应链优化等因素对于企业组织层面的碳减排绩效,可实现数字化碳减排路线图的描绘。给出了钢铁企业主要措施与策略碳减排潜力的评价方法与案例,可为钢铁企业的低碳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低碳发展规划 生命周期评价 减排潜力 数字化
下载PDF
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下废铅酸蓄电池物质流过程与碳减排效益分析——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巧 宋小龙 +3 位作者 李建西 庄绪宁 申星 丁猛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139-4148,共10页
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确立了我国铅酸蓄电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EPR)的实施路径。在危险废物管理框架下,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改变了废铅酸蓄电池的物质流过程,与之相关的资源环境效应变化也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以贵州省为例,基... 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确立了我国铅酸蓄电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EPR)的实施路径。在危险废物管理框架下,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改变了废铅酸蓄电池的物质流过程,与之相关的资源环境效应变化也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以贵州省为例,基于实地调研和系统模拟,采用物质流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分析了废铅酸蓄电池的产生特征、物质流过程和碳减排效益。结果表明,在集中收集与跨区域转运制度实施前,83.3%的废铅酸蓄电池进入再生铅企业,16.7%流入非正规处理企业,回收处理1 t废铅酸蓄电池的碳减排效益为923.1 kgCO_(2)eq。开展情景分析发现,相对于无政策驱动的基准情景,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优化情景均能提升废铅酸蓄电池进入正规回收处理企业的比例,且碳减排效益分别提高到994.44和953.53 kgCO_(2)eq·t-1。这表明,基于EPR政策驱动的系统情景具有环境正效应,可作为当前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处理系统完善和政策优化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铅酸蓄电池 物质流分析 生命周期评价 碳减排效益
原文传递
钢铁行业碳排放管理与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被引量:17
12
作者 上官方钦 周烨 +3 位作者 李涛 周继程 倪冰 郦秀萍 《中国冶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40,共7页
通过对国内外钢铁行业低碳发展形势、CO_(2)排放数据基础、CO_(2)排放因子、“双碳”工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构建具有公益属性的钢铁行业碳排放管理与服务平台对提高钢铁行业“双碳”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且符合国家“双碳... 通过对国内外钢铁行业低碳发展形势、CO_(2)排放数据基础、CO_(2)排放因子、“双碳”工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构建具有公益属性的钢铁行业碳排放管理与服务平台对提高钢铁行业“双碳”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且符合国家“双碳”战略导向。以钢研碳云平台的建设为例,介绍了钢铁行业碳排放管理与服务平台的系统架构及其在碳排放核算管控与产品碳足迹计算方面的应用,并验证了平台应用的可靠性;针对钢铁行业碳排放数据存在的痛点,提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建设钢铁行业可信碳排放数据存证管理与服务平台以及3类应用场景开发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管理与服务平台 碳达峰 碳中和 钢铁行业 区块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