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我国水产增养殖业的科技创新
1
作者 邹记兴 《中国渔业经济》 2001年第4期39-39,共1页
关键词 中国渔业 水产养殖业 科技创新 设施渔业 现代生物技术 饲料生产技术
下载PDF
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再转型(上)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思发 《科学养鱼》 2002年第10期3-4,共2页
关键词 中国 质量型增长 养殖增长型 水产养殖业 转型 再转型
下载PDF
水产养殖动物的健康管理(一)
3
作者 杨先乐 《渔业致富指南》 2001年第5期47-49,共3页
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害,是制约水产养殖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的迅猛发展,水产动物的病害也逐年加剧。目前,在中国广为流行的各种水产动物病害就达100种以上,每年因病害所造成的产量损失达到20%以... 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害,是制约水产养殖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的迅猛发展,水产动物的病害也逐年加剧。目前,在中国广为流行的各种水产动物病害就达100种以上,每年因病害所造成的产量损失达到20%以上,总的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以上。日益严峻的现实,使我们认识到,实施水产动物的健康管理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动物 水产动物 病害 产量损失 健康管理 健康发展 经济损失 中国 重要因素 持续
下载PDF
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再转型(下)
4
作者 李思发 《科学养鱼》 2002年第12期3-4,共2页
关键词 水产养殖业 中国 环境承载力 种质 水产品质量保障机制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水产养殖动物的健康管理(三)
5
作者 杨先乐 《渔业致富指南》 2001年第7期49-50,共2页
五、水产动物健康管理技术手段的进展 水产动物健康管理的技术涉及的面较宽、较广,在疾病防治手段上也有很多亮点,主要表现在:
关键词 水产动物 水产养殖动物 疾病防治 健康管理 表现 技术手段
下载PDF
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再转型(中)
6
作者 李思发 《科学养鱼》 2002年第11期3-4,共2页
关键词 中国 渔业结构调整 水产养殖业 转型 再转型
下载PDF
以色列红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海水养殖生长性能的初步比较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冯金海 周晓华 +3 位作者 李学军 幺宗利 筴金华 任丙琛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5-45,48,共2页
关键词 以色列 红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 海水养殖 生长性能
下载PDF
中华鳖七群体稚鳖—成鳖阶段养殖性能评估 被引量:28
8
作者 蔡完其 李思发 +3 位作者 刘至治 轩兴荣 朱津 顾忠明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33-439,共7页
对我国中华鳖代表性的7个地方群体,在温室恒温(30℃)条件下,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方法,进行了从稚鳖到成鳖、300余天的养殖性能的比较试验。主要结果:(1)7群体间个体日均增重差异极显著(F>0.01),日均增重大小顺序是:黄河鳖>淮河鳖... 对我国中华鳖代表性的7个地方群体,在温室恒温(30℃)条件下,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方法,进行了从稚鳖到成鳖、300余天的养殖性能的比较试验。主要结果:(1)7群体间个体日均增重差异极显著(F>0.01),日均增重大小顺序是:黄河鳖>淮河鳖>鄱阳湖鳖≈洞庭湖鳖>台湾鳖>崇明鳖>太湖鳖,黄河鳖极显著地优于其它群体(t>0.01)。(2)7群体间每平方米日均产量差异极显著(F>0.01),大小顺序是:黄河鳖>淮河鳖>洞庭湖鳖≈鄱阳湖鳖>台湾鳖>太湖鳖>崇明鳖,黄河鳖极显著地(t>0.01)或显著地(t>0.05)优于其它群体。(3)中华鳖个体生长差异,无论在同一群体内,或是7群体间,都很大。最大个体重/最小个体重比在黄河鳖最低,为5.6(♀)~8.3(♂),崇明鳖最高,为17.1(♀)~17.7(♂);从体重的变异系数看,也是黄河鳖最低。(4)7群体雌、雄性比总平均为:50.7%∶49.3%。雄性较雌性增重快8.4%(t>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稚鳖 成鳖 养殖性能 中华鳖 群体 日均增重量 每平方米日均产量
下载PDF
台湾红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的生长特性与养殖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9
9
作者 李家乐 李思发 韩风进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1-5,共5页
在青岛罗非鱼良种场水泥池饲养环境里 ,对台湾红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的生长特性与养殖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在 80天以前 ,它们的体重均呈直线增长 ;在体长小于 10cm时 ,相同体长的个体 ,二者的体重差异不明显 ,在体长超过 10c... 在青岛罗非鱼良种场水泥池饲养环境里 ,对台湾红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的生长特性与养殖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在 80天以前 ,它们的体重均呈直线增长 ;在体长小于 10cm时 ,相同体长的个体 ,二者的体重差异不明显 ,在体长超过 10cm后差异加大 ,相同体长的尼罗罗非鱼比台湾红罗非鱼重 ;饲养 2 30天 ,尼罗罗非鱼的生长速度、起捕平均规格、单位面积净产量和肥满度均高于台湾红罗非鱼 ,差异显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红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 生长特性 养殖效果 比较
下载PDF
水库网箱大面积养殖淡水白鲳高产试验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家乐 韩风进 赵宜顺 《水利渔业》 1998年第3期20-21,共2页
86个网箱,淡水白鲳经105—107d饲养,单位面积净产量为957kg/m2,最高的网箱单位面积净产量达1176kg/m2;平均投入产出比为1∶181,产量最高网箱投入产出比为1∶215。
关键词 水库 淡水白鲳 网箱养殖 高产
下载PDF
我国海水鱼和咸淡水鱼染色体组型研究概述 被引量:26
11
作者 赵金良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44-347,共4页
关键词 染色体 核型分析 渔水鱼 咸淡水鱼 系统分类
全文增补中
大黄鱼的网箱养殖和越冬技术 被引量:6
12
作者 郑岳夫 周科勤 李家乐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97-101,共5页
在天然海区用网箱养殖大黄鱼鱼种和成鱼 ,并进行了鱼种越冬试验。结果表明 :鱼种阶段大黄鱼生长速度呈指数增长 ,这与放养密度减低有关 ;成鱼阶段大黄鱼生长速度较为均匀。大黄鱼在浙江象山地区能自然越冬 ,并经二年饲养可达到上市规格。
关键词 大黄鱼 网箱养殖 越冬技术
下载PDF
鲂属团头鲂、三角鲂及广东鲂种间遗传关系及种内遗传差异 被引量:56
13
作者 李思发 朱泽闻 +2 位作者 邹曙明 赵金良 蔡完其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9-345,共7页
采用形态判别、同工酶分析和RAPD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从 3个层次研究分析了鲂属团头鲂、三角鲂和广东鲂的种间亲缘关系和种内遗传差异。结果表明 :(1) 3种鲂在形态可数性状上差异不显著 ,而可量性状与框架分析揭示团头鲂与三角鲂亲缘关... 采用形态判别、同工酶分析和RAPD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从 3个层次研究分析了鲂属团头鲂、三角鲂和广东鲂的种间亲缘关系和种内遗传差异。结果表明 :(1) 3种鲂在形态可数性状上差异不显著 ,而可量性状与框架分析揭示团头鲂与三角鲂亲缘关系较近 ,它们同广东鲂差异较大 ;(2 )团头鲂和三角鲂均具有MDH同工酶的s Mdh D位点 ,而广东鲂未见 ,引物S11扩增的结果在 3种鲂间均显示种的特异性 ,这些同工酶谱带和DNA扩增带可作为 3种鲂的种间分子标记 ;(3) 3种鲂种间亲缘关系在三个研究层面上相互吻合 :即广东鲂与团头鲂、三角鲂差异较大 ,亲缘关系较远 ,而三角鲂和团头鲂之间差异小 ,亲缘关系较近 ;(4 )同工酶和RAPD分析揭示 ,三角鲂种内遗传多样性显著地高于广东鲂和团头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鲂属 团头鲂 三角鲂 广东鲂 种间遗传关系 种内遗传差异 同工酶 RAPD 亲缘关系
下载PDF
三水系中华绒螯蟹幼蟹形态判别程序的建立和使用 被引量:28
14
作者 李勇 李思发 +2 位作者 王成辉 李晨虹 赵金良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0-126,共7页
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为研究对象 ,每只幼蟹分别测量 30个形态性状参数 ,用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两种方法进行综合处理和比较分析。 (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长江、瓯江幼蟹形态相近 ,而辽河幼蟹与上述两者的形态差异较大 ;(2 )用逐步判别筛选出... 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为研究对象 ,每只幼蟹分别测量 30个形态性状参数 ,用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两种方法进行综合处理和比较分析。 (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长江、瓯江幼蟹形态相近 ,而辽河幼蟹与上述两者的形态差异较大 ;(2 )用逐步判别筛选出的 14个形态参数的判别分析表明 :三个种群间的形态差异极显著 (P <0 .0 1) ,判别准确率为 :81.4%~ 88.4% (P1)和 82 .5 %~ 91.4% (P2 ) ,判别效果依次为辽河蟹 >瓯江蟹 >长江蟹 ,平均拟合概率为 85 .5 % ;(3)进一步用上述 14个形态参数中对判别分析贡献较大的 9个形态参数作判别分析 ,构建了种群判别公式 ,平均拟合概率虽降至 80 .4% ,但可减少测定和计算工作量的 36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幼蟹 形态判别 辽河 长江 瓯江
下载PDF
丁胚胎发育和卵黄囊仔鱼摄食研究 被引量:42
15
作者 凌去非 李思发 +6 位作者 乔德亮 姚化章 张海军 殷建国 何智杰 李岩平 蔡晓琴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3-48,共6页
对丁的胚胎发育进行了连续观察,并对其卵黄囊仔鱼在开口摄食之前的发育、生长以及不可逆点作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丁受精卵在水温21.5℃时,胚胎发育时间约为52h;(2)仔鱼在孵出后第7天开始摄食,初次摄食率第9天达100%,第12天降到... 对丁的胚胎发育进行了连续观察,并对其卵黄囊仔鱼在开口摄食之前的发育、生长以及不可逆点作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丁受精卵在水温21.5℃时,胚胎发育时间约为52h;(2)仔鱼在孵出后第7天开始摄食,初次摄食率第9天达100%,第12天降到50%,进入不可逆点;(3)仔鱼对卵黄囊的日净消耗量的最大值出现在出膜后第1天,体长最大增长率出现在出膜后的第2天;(4)仔全出膜后第8天,卵黄囊全部吸收,同时,饥饿期仔鱼开始出现负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GUI 胚胎发育 卵黄囊仔鱼 摄食 不可逆点
下载PDF
点带石斑鱼仔鱼营养转换期的摄食与生长 被引量:17
16
作者 邹记兴 向文洲 +1 位作者 胡超群 林坚士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3年第5期87-91,86,共6页
利用人工繁殖受精卵孵化出的点带石斑鱼仔鱼,在盐度3%、pH7.9、水温26℃的情况下,对其营养转换期的摄食与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点带石斑鱼卵为少黄卵。仔鱼刚孵出时水面漂浮、偶尔旋转,逐渐转向水中上层倒挂悬浮,至卵... 利用人工繁殖受精卵孵化出的点带石斑鱼仔鱼,在盐度3%、pH7.9、水温26℃的情况下,对其营养转换期的摄食与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点带石斑鱼卵为少黄卵。仔鱼刚孵出时水面漂浮、偶尔旋转,逐渐转向水中上层倒挂悬浮,至卵黄囊消失时,能水面平游、集群、趋弱光、避强光。仔鱼这种运动生活习性的转变是卵黄囊和油球营养向混合型营养和外源性型营养过渡的生理变化相适应的。(2)仔鱼孵出后第1d,卵黄囊容积由0.0339mm3缩小到0.0054mm3,消耗量达84.07%。油球直径也由0.21mm减缩到0.11mm,缩小程度为47.6%。这与第1d器官发育旺盛有关。(3)卵黄囊和油球营养持续72h,混合营养期仅24h。仔鱼转入外源性营养后,随着口径的增大,饵料由牡蛎受精卵和担轮幼虫、超微轮虫,逐渐向褶皱臂尾轮虫过渡,而且可摄食微囊饲料,摄食比率和摄食强度逐渐增加。充分摄取富含DHA、EPA的适口饵料是后期仔鱼生存的物质基础。(4)饥饿仔鱼初次摄食发生在孵出后72h,摄食率仅为18.1%,而且是“滤食”,96h后逐渐转为主动摄食,120h记录到最高的初次摄食率为70%,此后逐步下降。仔鱼如果在孵出后第8d仍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关系,即进入PNR期,第10~11d初次摄食率下降为0,第13天全部死亡。(5)仔鱼在初孵时的平均生长速率为0.25m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仔鱼 营养转换期 摄食 生长 人工繁殖 受精卵 孵化
下载PDF
中国大陆尼罗罗非鱼引进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66
17
作者 李家乐 李思发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0-95,共6页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引种历史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 繁殖 生理 遗传
下载PDF
锯缘青蟹蜕皮抑制激素cDNA的分子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邱高峰 张爱萍 楼允东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7-212,共6页
根据近缘种类同源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 PCR)技术,首次扩增获得锯缘青蟹(Scyllaserrata)眼柄组织中编码蜕皮抑制激素(MIH)成熟肽全长cDNA序列及部分信号肽序列。将该序列克隆到pUCm T载体上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根据近缘种类同源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 PCR)技术,首次扩增获得锯缘青蟹(Scyllaserrata)眼柄组织中编码蜕皮抑制激素(MIH)成熟肽全长cDNA序列及部分信号肽序列。将该序列克隆到pUCm T载体上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编码锯缘青蟹MIH成熟肽的cDNA由234个碱基组成,由此推测MIH成熟肽含78个氨基酸残基。该序列不仅与其它短尾类甲壳动物的MIH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的同源性(79%~91%),还与该激素同一家族的性腺抑制激素、大颚器抑制激素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RNA斑点杂交结果显示,MIH基因在眼柄神经节及脑组织中均有表达,而在肌肉、中肠腺中不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锯缘青蟹 蜕皮抑制激素 cDNA分子克隆 基因表达 近缘种类 同源序列 逆转录聚合酶 链式反应
下载PDF
团头鲂双向选育效应研究 被引量:57
19
作者 李思发 蔡完其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01-205,共5页
报道 1 986 - 1 999年团头鲂正向选育和逆向选育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正向选育采用混合选育法 ,每代从鱼苗到亲鱼的总选择率约为万分之四 ,选留健壮的较大个体 ,第五代成鱼阶段的平均日增重率比对照系(原种 )提高 2 9.1 % ,即选育效... 报道 1 986 - 1 999年团头鲂正向选育和逆向选育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正向选育采用混合选育法 ,每代从鱼苗到亲鱼的总选择率约为万分之四 ,选留健壮的较大个体 ,第五代成鱼阶段的平均日增重率比对照系(原种 )提高 2 9.1 % ,即选育效应每代平均为 +5 .8%。逆向选育为全兄妹近交 ,后代随机留养 ,近交系第三代成鱼阶段的平均日增重率比对照系 (原种 )降低 1 6 .6 % ,即选育效应每代平均为 - 5 .5 % ;近交系第四代当年苗种阶段畸形率高达 2 .8% ,越冬成活率比对照系低 2 8.4% ,比选育系低 48.3% ;选育系的越冬成活率比对照系提高 38.4%。本研究证明 ,科学的良性选育可大大提高养殖性能 ;近亲交配可导致养殖性能的迅速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选育效应 正向选育 逆向选育 养殖性能
下载PDF
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灭活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先乐 周建光 +2 位作者 艾晓辉 柯福恩 李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89-394,共6页
不同的温度、福尔马林浓度、灭活的时间以及灭活菌液的浓度均可影响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的灭活。本研究得到了菌液浓度为60×108cfu/ml时的9种灭活方法。通过琼脂双扩散试验对灭活菌液抗原性比较,认为28℃、0.2%... 不同的温度、福尔马林浓度、灭活的时间以及灭活菌液的浓度均可影响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的灭活。本研究得到了菌液浓度为60×108cfu/ml时的9种灭活方法。通过琼脂双扩散试验对灭活菌液抗原性比较,认为28℃、0.2%的福尔马林灭活2d为鳖嗜水气单胞菌较理想的灭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嗜水气单胞菌 灭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