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太平洋鲣围网渔业入渔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1
作者 蒋明峰 陈新军 +6 位作者 吕泽华 汪金涛 雷林 许子安 林泓羽 贺海平 贾海滨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0-69,共10页
中西太平洋鲣围网渔业是典型的过洋性渔业,资源、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会影响远洋渔业企业对入渔国的选择。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巴布亚新几内亚、马绍尔群岛、瑙鲁、基里巴斯等5个中西太平洋入渔国为对象,在以往资源分布、入渔风险... 中西太平洋鲣围网渔业是典型的过洋性渔业,资源、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会影响远洋渔业企业对入渔国的选择。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巴布亚新几内亚、马绍尔群岛、瑙鲁、基里巴斯等5个中西太平洋入渔国为对象,在以往资源分布、入渔风险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中西太平洋鲣围网渔业入渔指标体系。体系以远洋渔业企业入渔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包含资源状况、经济成本、入渔风险3个一级指标及8个二级指标。根据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统计数据及远洋渔业企业调研资料,以2017—2021年入渔各沿海国的入渔效益为例对本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验证,验证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以消除量纲差异对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瑙鲁是入渔评分最高的国家,历年分值均在65分以上,且评分波动较小;其次为基里巴斯、密克罗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3者评分略低于瑙鲁,且稳定性相对较差。马绍尔群岛入渔评分最低,历年均在65分以下。各一级指标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资源状况(0.479)、经济成本(0.372)、入渔风险(0.149);各二级指标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资源丰度(0.265)、作业天单价(0.171)、寻鱼时间(0.151)、适宜栖息地面积比(0.148)、社会稳定性(0.078)、国家外交关系(0.071)、高经济价值种类占比(0.066)、转场时间(0.050)。研究结果为我国远洋渔业企业进行入渔决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渔 指标体系 中西太平洋
原文传递
海洋硬骨鱼类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研究现状
2
作者 赵振方 陈新军 +2 位作者 刘必林 郭方 胡贯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933-8943,共11页
海洋硬骨鱼类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生理活动对海洋碳汇具有显著影响。研究回顾并总结了海洋硬骨鱼类对海洋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鱼类通过主动和被动运输机制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并整理了关于碳酸盐排泄的现有模型。研... 海洋硬骨鱼类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生理活动对海洋碳汇具有显著影响。研究回顾并总结了海洋硬骨鱼类对海洋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鱼类通过主动和被动运输机制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并整理了关于碳酸盐排泄的现有模型。研究认为,海洋硬骨鱼类通过呼吸作用、垂直洄游和死亡沉降等过程,对海洋深层的碳储存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过程不仅与鱼类的代谢活动紧密相关,而且还受到水温、盐度、pH值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然而,当前对海洋硬骨鱼碳汇的定量估算有限,且缺乏系统性研究。研究强调了未来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包括全球范围内的鱼类固碳潜力评估、环境因素对鱼类固碳效率的影响、以及鱼类死亡沉降作为碳汇过程的评估。研究建议建立全球鱼类固碳数据库等基础平台,以促进国际合作并提高对鱼类在海洋碳循环中作用的科学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硬骨鱼类 海洋碳汇 生理活动 环境因素 全球数据库
下载PDF
模拟渔获物重量对网囊水动力和振荡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唐浩 张锋 +3 位作者 刘伟 叶旭昌 胡夫祥 许柳雄 《水产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3-195,共13页
【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层拖网网囊的水动力特性和囊内渔获物重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通过动水槽模型探究4种不同重量渔获物(渔获物重量0.00 kg、渔获物重量1.68 kg、渔获物重量3.36 kg和渔获物重量5.04kg)分别在流速0.5、0.... 【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层拖网网囊的水动力特性和囊内渔获物重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通过动水槽模型探究4种不同重量渔获物(渔获物重量0.00 kg、渔获物重量1.68 kg、渔获物重量3.36 kg和渔获物重量5.04kg)分别在流速0.5、0.6、0.7、0.8和0.9 m/s共5种状态下对网囊稳定性、阻力、形态和体积的影响效果。【结果】(1)网囊结构水阻力随着渔获物重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其中在低流速时,模拟渔获物重量每增加1倍(1.68kg),其网囊水阻力增加值约为空网的30%。(2)网囊结构形状随着流速的增大呈逐渐收紧趋势,而随着渔获物重量的增加,网囊结构充盈,并造成导鱼区收紧,呈“腰鼓”形状。(3)网囊体积与渔获物的大小成正比,当渔获物重量增加到5.04 kg时,网囊体积约为空网时的0.8倍。本研究发现,网囊水阻力与模拟渔获物重量呈正相关关系;空网时网囊体积最大,而随着渔获物重量的增加网囊体积减小。存在模拟渔获物的网囊,无论纵向位移还是阻力都存在明显波动现象。采用3级傅里叶级数拟合网囊纵向位移振荡,拟合效果较好。【结论】本研究可为优化网囊结构、提高网囊水动力和形态特性,改善网囊选择性提供基础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囊 阻力特性 振荡特性 渔获物重量 形态
原文传递
不同空间位置的中西太平洋鲣资源变动趋势及预测
4
作者 王爽 许振琦 +6 位作者 汪金涛 雷林 吕泽华 陈新军 贺海平 贾海滨 陈炯杰 《水产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06,共11页
【目的】分析基于空间位置的中西太平洋鲣资源丰度变化趋势,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本实验以5°×5°空间分辨率为1个研究网格,分别计算130°E~140°W、20°N~20°S海域内总共144个网格1990—2019年内的... 【目的】分析基于空间位置的中西太平洋鲣资源丰度变化趋势,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本实验以5°×5°空间分辨率为1个研究网格,分别计算130°E~140°W、20°N~20°S海域内总共144个网格1990—2019年内的渔获量总和,选取渔获量前10个网格海区为分析对象(占研究海域内总渔获量的70%),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将10个网格的资源量时间序列变化趋势降维为2个时间序列变化趋势,计算载荷因子值,确定10个网格分别对应的2个时间序列趋势,利用相对重要分析法确定海表距平值、海表温度及混合层深度3个关键环境因子对鲣丰度2个趋势的贡献率,并分别构建2个时间序列趋势的SARIMA模型,预测中西太平洋鲣未来3年的资源丰度。【结果】中西太平洋鲣高产海区范围为5°S~5°N、145°~180°E;第一个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对应的海域是5°S~5°N和145°~160°E,第二个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对应的海域是0°~5°S和160°~180°E,两个共同趋势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以160°E为分界线;两个时间序列趋势的季节性变化明显,上半年资源量高于下半年;近年来,第一时间序列趋势(空间分布上对应赤道太平洋西部)资源量不断减少,第二时间序列趋势(空间分布上对应赤道太平洋东部)资源量不断增加;海表面温度距平值对鲣资源量贡献率最大;针对两个共同趋势,SARIMA(9,1,0)(1,0,1)[12]和SARIMA(2,1,1)(1,0,1)的AIC和RMSE最小,分别为607.45和0.86、595.27和0.64,模型预测拟合度较好,预测精度较高。【结论】2020—2023年,赤道太平洋东部的鲣资源量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而赤道太平洋西部的鲣资源量将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因子分析 相对重要分析 SARIMA模型 中西太平洋
原文传递
基于LeMaRns模型的热带中西太平洋中上层生态系统动态分析
5
作者 张春月 林琴琴 +2 位作者 陈作志 朱江峰 李秀超 《水产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85,共13页
【目的】热带中西部太平洋渔业资源丰富,是全球主要的金枪鱼渔业作业区域。为了解长期捕捞对中西太平洋中上层生态系统的影响,拟建立基于体长结构的生态系统模型LeMaRns,以模拟分析金枪鱼渔业对常见鱼种和生态指标的影响。【方法】设计F... 【目的】热带中西部太平洋渔业资源丰富,是全球主要的金枪鱼渔业作业区域。为了解长期捕捞对中西太平洋中上层生态系统的影响,拟建立基于体长结构的生态系统模型LeMaRns,以模拟分析金枪鱼渔业对常见鱼种和生态指标的影响。【方法】设计F=0(无捕捞活动)、F=Fmsy(最大可持续产量时的捕捞死亡率)、F=F_(recent)(最近几年的平均捕捞死亡率)、F=0.8F_(msy)和F=1.2Fmsy等5种捕捞策略对10个物种进行模拟捕捞,对资源状况进行10年预测。重点分析5种捕捞策略对生物量(B)、产卵群体生物量(SSB)等2个单鱼种指标以及大型鱼类指数(LFI)、平均最大长度(MML)、典型长度(TyL)、体长分位数(LQ)等4个生态指标的影响。【结果】在无捕捞情况下(F=0),物种的生物量基本趋于平衡;在捕捞情况下,大眼金枪鱼、剑鱼、黄鳍金枪鱼、鲣和长鳍金枪鱼等金枪鱼类的生物量下降0.26%~99.75%;灰鲭鲨、平鳍旗鱼、印度枪鱼的生物量上升0.01%~12.51%;大青鲨的生物量上升36.74%,产卵群体生物量下降60%,其余物种的资源状况几乎无变化。在模拟捕捞的前6年,MML、TyL、LQ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增大而增大,之后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增大而减小;LFI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增大未呈现下降趋势。【结论】在当前捕捞强度下,热带中西太平洋生态系统未来10年中处于可持续状态。LeMaRns模型可用于分析大范围的海洋生态系统,为渔业管理提供基于生态系统的分析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管理 LeMaRns模型 捕捞策略 生态系统 生态指标 中西太平洋
原文传递
不同时间尺度下智利竹筴鱼资源量与环境要素的关系
6
作者 张畅 陈新军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0,共7页
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资源量受环境影响明显,而环境本身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存在短期的季节性变动和长期的模态变动。为更好地探究环境与渔业资源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1970-2017年智利竹筴鱼资源量与环境气候数据,利用积分... 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资源量受环境影响明显,而环境本身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存在短期的季节性变动和长期的模态变动。为更好地探究环境与渔业资源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1970-2017年智利竹筴鱼资源量与环境气候数据,利用积分回归分析月间变化趋势,利用模态分析和全子集回归分析,从年间尺度分析了环境气候与智利竹筴鱼资源变动之间的联系。月间分析结果表明:海表面温度对资源量的影响随季节变化最为明显,尤其在产卵和越冬季节。其次为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海表面盐度和厄尔尼诺指数的影响在不同月份变动幅度较小,海表面高度产生的影响几乎不随月份改变。年间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时间尺度上,智利竹筴鱼资源变动存在4个模态变化时期,每个模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影响因子组合存在区别,尤其是随着近些年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渔业资源可能受到了更多种环境要素的影响,导致环境对渔业的影响模式发生了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利竹筴鱼 积分回归 全子集回归 模态变化 环境
下载PDF
回声探测浮标在金枪鱼围网渔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成 肖宇 +4 位作者 万荣 许柳雄 王禹程 谢程兰 肖俞辰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26,共16页
回声探测浮标能够远程为金枪鱼围网渔业持续地提供漂流人工集鱼装置(DFADs)的精确地理定位以及金枪鱼集群生物量的估计,有效减少围网船队搜索鱼群所产生的“碳足迹”和船队运营成本,从而提高船队的成功捕获率。除了在商业中的应用外,回... 回声探测浮标能够远程为金枪鱼围网渔业持续地提供漂流人工集鱼装置(DFADs)的精确地理定位以及金枪鱼集群生物量的估计,有效减少围网船队搜索鱼群所产生的“碳足迹”和船队运营成本,从而提高船队的成功捕获率。除了在商业中的应用外,回声探测浮标有潜力作为观察远洋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平台,为科学研究提供描述远洋鱼类活动模式的数据来源。本文介绍了DFADs的定义、类型和结构、生态影响及相关管理措施,以及回声探测浮标的发展沿革、种类和数据结构,并重点从金枪鱼随附鱼群生物量评估、鱼群随附行为和DFADs生态影响评估方面回顾了回声探测浮标在金枪鱼围网渔业中的应用。本文展望了回声探测浮标今后在技术上支持降低非目标物种和目标物种幼鱼死亡率的发展趋势,并从渔业资源可持续管理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讨论了利用浮标观测数据结合渔业数据进行资源评估,以及探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 回声探测浮标 漂流人工集鱼装置 围网 生物量评估 生态影响
原文传递
不同印度洋偶极子模态下西南印度洋深海散射层生物热点栖息地分布
8
作者 万树杰 陈新军 《水产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93,共11页
【目的】为了探究不同印度洋偶极子模态(IOD)下西南印度洋深海散射层(DSL)生物热点栖息地分布。【方法】研究选取2012年10月—2020年7月的西南印度洋海域声学调查数据,利用热点分析方法和最大熵模型,分析不同IOD模态下DSL生物热点栖息... 【目的】为了探究不同印度洋偶极子模态(IOD)下西南印度洋深海散射层(DSL)生物热点栖息地分布。【方法】研究选取2012年10月—2020年7月的西南印度洋海域声学调查数据,利用热点分析方法和最大熵模型,分析不同IOD模态下DSL生物热点栖息地的变动规律。【结果】不同IOD模态的最大熵模型精度均大于0.9,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其中溶解氧是对栖息地分布贡献率最高的因子,平均贡献率为50.88%。DSL热点适宜栖息地的重心主要在西北-东南方向移动,第1个IOD冷相位时期热点适宜栖息地重心变动最为明显。DSL热点的适宜栖息地分布在30°~45°S与11和22℃等温线之间。【结论】不同IOD模态下DSL热点受溶解氧等变化的影响,其适宜栖息地变动明显,最大熵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DSL热点栖息地的分布。本研究可为阐明DSL中渔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变动规律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散射层 印度洋偶极子 栖息地 西南印度洋
原文传递
基于LSTM的气候变化对中西太平洋围网黄鳍金枪鱼和鲣CPUE影响的滞后效应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健 宋厚成 +1 位作者 刘文俊 石建高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2-72,共11页
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鲣(Katsuwonus pelamis)是大洋性高度洄游物种,也是全球大洋性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其种群分布和资源密度容易受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化影响,且存在响应滞后。为了探索气候变化对中西太平洋海域(WC... 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鲣(Katsuwonus pelamis)是大洋性高度洄游物种,也是全球大洋性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其种群分布和资源密度容易受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化影响,且存在响应滞后。为了探索气候变化对中西太平洋海域(WCPO)低龄黄鳍金枪鱼和鲣群体影响及滞后效应,本研究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分析了海洋尼诺指数(ONI)对1982年至2021年间WCPO围网黄鳍金枪鱼和鲣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影响,利用不同时间步长模拟不同滞后期(0~12个月)下CPUE对ONI响应。结果表明:LSTM适用于对黄鳍金枪鱼和鲣等大洋性种群资源密度与ONI等环境因素间滞后效应的分析;WCPO赤道南北不同海域围网黄鳍金枪鱼和鲣CPUE对ONI的响应存在滞后,且不同海域的最佳滞后期均为12个月;最佳滞后期与渔获群体年龄相当,表明WCPO黄鳍金枪鱼和鲣的繁殖能力或幼鱼存活率易受到气候变化及其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动影响,表现出时长为捕捞年龄的滞后时间。研究方法与结果为后续开展WCPO关键物种群体分布研究提供了资源变动机制上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海洋尼诺指数 滞后效应 LSTM 中西太平洋
下载PDF
热带中西太平洋大眼金枪鱼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10
作者 张健 刘文俊 +3 位作者 王佚兮 王啸 石建高 叶旭昌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73,共12页
利用漂流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2019年3月对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WCPO,2°03′~11°17′S,163°14′~173°35′E)的大眼金枪鱼进行了取样,对其中886尾进行了繁殖生物学测定。使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多元有... 利用漂流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2019年3月对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WCPO,2°03′~11°17′S,163°14′~173°35′E)的大眼金枪鱼进行了取样,对其中886尾进行了繁殖生物学测定。使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圆形统计方法,分析个体叉长等生物因素、渔获水深和月度等时空因素对繁殖生物学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雄性和雌性平均叉长分别为(132.2±19.1)cm和(125.4±16.8)cm。取样群体中,雌雄比为0.54±0.74,且叉长与雌雄比具有负相关(r=−0.263,P=0.016),叉长大于140 cm后,雄性占主导。GLM模型结果显示,性腺指数(GSI)与叉长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方关系,即个体GSI随着叉长增加,当雄性和雌性叉长分别达到130~140 cm和140~150 cm后,GSI随叉长下降。基于圆形统计发现,月度对个体GSI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雄性GSI上半年较下半年高(正弦显著,P<0.001),而雌性GSI年末和年初高于年中(余弦显著,P=0.021)。有序多元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性腺成熟度随叉长显著增加(P<0.001),雄性性腺成熟度在5—7月较高(余弦显著,P=0.004)。此外,栖息水层对雄性个体的性腺成熟度具有显著的影响(正相关,P<0.001)。雄性和雌性个体50%性成熟叉长分别为(96.13±1.24)cm和(104.93±2.60)cm。研究结果可为更好地了解热带WCPO大眼金枪鱼的繁殖生物学特征、科学养护热带WCPO大眼金枪鱼资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繁殖生物学 圆形统计 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 热带中西太平洋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事件对头足类繁殖、年龄生长与早期生活史影响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陆化杰 陈子越 陈新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9,共14页
头足类是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其渔业生物学特性极易受到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气候系统中的能量主要储存载体是海洋。近年来频发的气候变化事件引发海洋环境因子变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头足类的渔业生物学特性,对头足类的渔业生产造成... 头足类是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其渔业生物学特性极易受到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气候系统中的能量主要储存载体是海洋。近年来频发的气候变化事件引发海洋环境因子变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头足类的渔业生物学特性,对头足类的渔业生产造成影响。为此,本文归纳和总结了气候变化对头足类繁殖、年龄生长与早期生活史等3个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展望。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事件的发生极易影响头足类动物的渔业生物学特性,海洋环境因子中的温度和初级生产力变动为主要影响因素。目前,相关研究对象多为柔鱼科和枪乌贼科等经济种类,选用的海洋环境因子也多为海洋环境温度,今后应结合其他海洋环境数据研究气候变化事件对其他种类的影响。本文旨为研究气候变化事件对头足类渔业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为近年来气候变化事件频发下头足类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足类 气候变化事件 渔业生物学 繁殖 年龄生长 早期生活史 影响
原文传递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鱼类形态轮廓特征自动提取
12
作者 欧利国 蓝振峰 +2 位作者 刘必林 陈新军 陈勇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1-71,共11页
鱼类形态变化多样,其形态轮廓特征具有种的特异性,并作为鱼类识别和分类的重要科学依据。形态轮廓特征的提取效果直接影响到自动识别鱼类的精确度,因此,为了研究计算机视觉对鱼类形态轮廓特征的自动提取效果,根据2017年9—11月在太平洋... 鱼类形态变化多样,其形态轮廓特征具有种的特异性,并作为鱼类识别和分类的重要科学依据。形态轮廓特征的提取效果直接影响到自动识别鱼类的精确度,因此,为了研究计算机视觉对鱼类形态轮廓特征的自动提取效果,根据2017年9—11月在太平洋海域采集的1尾大眼金枪鱼的二维图像,进行计算机视觉分析。通过对鱼类图像进行灰度转换,双边滤波,二值化图像处理和轮廓提取等图像处理。利用8个方位的链码技术对鱼类轮廓进行链码信息的自动提取。通过椭圆傅里叶变换计算出形态信息系数,并对鱼类形态进行轮廓重建。结果显示,金枪鱼图像处理后能较好地得到轮廓图像,其链码信息会随着鱼类形态轮廓像素的大小发生变化,而鱼类形态的轮廓重建随着谐次的变化而变化。研究表明,自动提取鱼类形态轮廓特征效果较好。鱼类形态系数在低谐次变化波动较大,在高谐次变化波动较小。轮廓重建在低谐次变换对鱼类整体轮廓信息影响较大,在高谐次变换对鱼类局部轮廓信息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鱼类自动识别和分类奠定前期基础,也为其他相关自动化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计算机视觉 形态轮廓 链码 形态系数 轮廓重建 自动提取
原文传递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南极欺骗岛海域鱼类物种多样性
13
作者 俞晔伟 刘洋 +1 位作者 朱国平 王丛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122,共11页
欺骗岛是位于南极南设得兰群岛西南方向的火山岛,该岛附近海域受岛上活火山的影响显著,生物资源丰富。为探究该海域内鱼类物种组成,本实验通过对欺骗岛海域环境DNA(eDNA)样本采集、高通量测序开展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从欺骗... 欺骗岛是位于南极南设得兰群岛西南方向的火山岛,该岛附近海域受岛上活火山的影响显著,生物资源丰富。为探究该海域内鱼类物种组成,本实验通过对欺骗岛海域环境DNA(eDNA)样本采集、高通量测序开展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从欺骗岛海域5个采样站点的环境样本中共检测出南极鱼类1目6科23属31种,调查得到的大部分鱼类物种均在以往南极传统渔业资源调查中出现。eDNA序列相对丰度最高的鱼类物种为裘氏鳄头冰鱼和花纹南极鱼,分别占鱼类总丰度的53.52%和28.27%。近岸站点和远岸站点间的α和β多样性的各项指数差异较大,但远岸站点间鱼类物种组成相差不大。研究表明,环境DNA技术作为传统渔业调查方法的补充,对环境干扰小,可以对欺骗岛海域鱼类物种多样性进行快速检测。本研究结果可为欺骗岛海域的鱼类多样性监测和渔业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环境DNA(eDNA) 渔业资源 物种多样性 欺骗岛
原文传递
东南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Dosidicus gigas)雌雄性比变化及与海域环境的关系
14
作者 梅勇杰 林东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8-1498,共11页
雌雄性比作为有性生殖生物种类繁衍的基础,是物种种群维持的关键。选取2017~2019年1~9月我国远洋鱿钓作业渔船在东南太平洋赤道海域捕获的茎柔鱼渔获样本,分析雌雄性比的时空变化,并利用混合模型分析雌雄性比与栖息海域环境因子的关系... 雌雄性比作为有性生殖生物种类繁衍的基础,是物种种群维持的关键。选取2017~2019年1~9月我国远洋鱿钓作业渔船在东南太平洋赤道海域捕获的茎柔鱼渔获样本,分析雌雄性比的时空变化,并利用混合模型分析雌雄性比与栖息海域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茎柔鱼的总体雌雄性比在1∶1至4.67∶1之间,随着月份推移呈下降趋势;成熟群体的雌雄性比在0∶1至0.34∶1之间,随着月份推移呈增大趋势;总体雌雄性比与性成熟个体占比呈负相关关系,而在性成熟个体占比>10%时成熟群体的雌雄性比呈增大趋势。同时,总体雌雄性比与采样经度×纬度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且与海表温、海表盐度、海平面高度及叶绿素a浓度等环境因子显著相关(P<0.05);但是,成熟群体雌雄性比与采样经度×纬度、海域环境因子等的关系不明显。结果表明,茎柔鱼的雌雄性比变化主要与性腺发育有关,且总体雌雄性比与栖息海域环境密切相关,而成熟群体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以保持相对稳定的雌雄性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性比 GAMM模型 海洋环境 东南太平洋
下载PDF
不同模态下气候变化对智利竹筴鱼补充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畅 李纲 陈新军 《海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8-58,共11页
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是东南太平洋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其资源量受补充量影响明显,了解补充量状况对智利竹筴鱼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模态分析将1971-2017年间智利竹筴鱼补充量划分不同模态,运用贝... 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是东南太平洋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其资源量受补充量影响明显,了解补充量状况对智利竹筴鱼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模态分析将1971-2017年间智利竹筴鱼补充量划分不同模态,运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法,分析海表面温度、海表面盐度、海表面高度、厄尔尼诺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5个环境因子在不同模态中对补充量的解释能力,并探讨模态变动对补充量预测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模态(1971-1980年)更多的受捕捞因素的干扰;第2模态(1981-1990年)厄尔尼诺对补充量变动的解释概率最高;第3模态(1991-2001年)解释概率最高的环境因子为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第4模态(2002-2015年)厄尔尼诺为解释概率最高的环境因子。对比不考虑模态变动的分析结果,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基于不同模态的分析结果对智利竹筴鱼补充量变动的解释更为合理。研究认为,智利竹筴鱼补充量变动受到多个环境因子的影响,在不同模态时期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子也不同,推测年代际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冷暖期交替与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是诱发智利竹筴鱼补充量发生模态转变的重要因素。建议在未来智利竹筴鱼资源评估与管理中,应该考虑不同的模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利竹筴鱼 贝叶斯模型平均法 模态变动 补充量 东南太平洋
下载PDF
茎柔鱼角质颚力学性能梯度变化及其材料仿制
16
作者 林静远 刘必林 金宵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0-75,共6页
水合的茎柔鱼角质颚喙具有很大的硬度梯度,从喙部到翼部硬度相差两个数量级。这种力学性能的梯度变化与角质颚的几丁质、水和蛋白质混合物等化学成分有关,蛋白质通过多巴进行交联耦合,交联后含有组氨酸的蛋白质决定了角质颚的硬度大小... 水合的茎柔鱼角质颚喙具有很大的硬度梯度,从喙部到翼部硬度相差两个数量级。这种力学性能的梯度变化与角质颚的几丁质、水和蛋白质混合物等化学成分有关,蛋白质通过多巴进行交联耦合,交联后含有组氨酸的蛋白质决定了角质颚的硬度大小。基于茎柔鱼角质颚力学性能具有梯度变化这一特性,利用壳聚糖等有机物制作了具有类似硬度梯度变化的材料,实现了仿生材料在不存在界面的情况下其力学性能呈现空间梯度变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质颚 力学性能 梯度变化 仿生材料制作
下载PDF
海表温度变化时近海日本鲭栖息地时空分布预测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爽 郭爱 陈新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3-604,共12页
海表水温变化影响着中上层鱼类栖息地分布。本研究根据2003—2012年7—12月的近海日本鲭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海表温度(SST)数据,利用正态函数分布的方法,分别以作业次数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为指标建立基于水温的适应性指数(SI),... 海表水温变化影响着中上层鱼类栖息地分布。本研究根据2003—2012年7—12月的近海日本鲭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海表温度(SST)数据,利用正态函数分布的方法,分别以作业次数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为指标建立基于水温的适应性指数(SI),取二者平均值作为栖息地适应性指数(HSI)。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假设SST上升或下降0.5、1、2°C时,对各月近海日本鲭最适宜栖息地(HSI>0.8)空间和面积变化情况进行预测。结果显示,SST上升时,近海日本鲭适宜栖息地有明显的北移现象,7—12月最适栖息地面积增减比重为–73.1%~44.7%;SST下降时,有明显的南移现象,7—12月最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减比重为–54.9%~123.4%。该研究结果可用于在SST上升等气候变化背景下,以及近海海况发生变化等情况下,对日本鲭栖息地和作业渔场时空分布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鲭 栖息地 海表温度变化 捕捞努力量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不同时空尺度下近海日本鲭栖息地模型比较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英雪 陈新军 +1 位作者 郭爱 周为峰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35-945,共11页
根据2003—2011年7—9月近海日本鲭生产数据,结合海洋遥感获取的海表温度(SST)和海面高度数据(SSH),利用作业网次与SST和SSH的关系建立适应性指数(SI)模型,将时间和空间尺度分别划分为3个级别,建立9个不同时空尺度下的栖息地适应性指数(... 根据2003—2011年7—9月近海日本鲭生产数据,结合海洋遥感获取的海表温度(SST)和海面高度数据(SSH),利用作业网次与SST和SSH的关系建立适应性指数(SI)模型,将时间和空间尺度分别划分为3个级别,建立9个不同时空尺度下的栖息地适应性指数(HSI)模型,分析比较得出不同时空尺度下近海日本鲭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最优模型,并对最优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时间尺度为月,空间尺度为1°×1°是建立近海日本鲭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的最适时空尺度,当HSI大于0.6时,作业网次比重为75.42%,当HSI小于0.4时,作业网次比重为12.93%。利用2012年7—9月生产数据对最优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当HSI大于0.6时,作业网次比重为60.89%,当HSI小于0.4时,作业网次比重为13.88%。研究表明,在建立鱼类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时,需要考虑海洋环境因子的时空尺度,以便更好地预测中心渔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鲭 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 时空尺度 海表面温度 海表面高度
下载PDF
个体差异对西沙群岛海域鸢乌贼角质颚外部形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子越 陆化杰 +3 位作者 童玉和 刘维 张旭 陈新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501-2510,共10页
角质颚结构稳定、信息量大,是研究头足类渔业生物学的重要材料。根据2017年 5 8月我国灯光罩网渔船在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860尾鸢乌贼样本,研究了个 体差异对鸢乌贼角质颚外部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 ... 角质颚结构稳定、信息量大,是研究头足类渔业生物学的重要材料。根据2017年 5 8月我国灯光罩网渔船在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860尾鸢乌贼样本,研究了个 体差异对鸢乌贼角质颚外部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 (UCL)、上喙宽(URW)、上侧壁长(ULWL)、下头盖长(LHL)、下脊突长(LCL)、下喙长 (LRL)和下侧壁长(LLWL)可作为外形特征因子描述鸢乌贼角质颚的外形变化。方差分析 (ANOVA)和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结果显示,主要外形特征因子在不同性别、不同胴 长组和不同性成熟度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主要外形特征因子与脊突长(CL)的比值基 本稳定。研究表明,在个体生长过程中,角质颚各区的比例基本稳定,胴长121~150 mm 和性腺成熟度Ⅲ期可能是鸢乌贼角质颚外形生长的拐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角质颚 个体差异 外形变化 中国南海 西沙群岛海域
下载PDF
水生动物洄游分布研究方法综述 被引量:4
20
作者 马金 田思泉 陈新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78-1690,共13页
水生动物洄游分布是水生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是掌握水生动物洄游分布规律及其与水域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制定有效的资源保护和管理策略。标记技术监测、物种分布模型预测、生物体组织微量元素与稳定同位素分析推测是此类研究的主要... 水生动物洄游分布是水生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是掌握水生动物洄游分布规律及其与水域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制定有效的资源保护和管理策略。标记技术监测、物种分布模型预测、生物体组织微量元素与稳定同位素分析推测是此类研究的主要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背景下水生动物洄游分布的研究。上述3种方法包括多种技术手段、模型以及分析测试内容,但现有研究报道缺乏对各种监测或预测方法的系统梳理,也鲜有各方法彼此之间的交叉或组合研究。本文从标记技术、物种分布模型、生物体组织微量元素与稳定同位素分析3个层面综述了水生动物洄游分布研究方法的特点及进展,同时,依据文献统计计量数据,明确了相关方法的实际应用情况。研究表明,3种方法是水生动物洄游分布研究的有效工具,现有研究注重每种方法内部之间的比较与改进,后续研究应加强3种方法彼此之间的交叉与组合研究。此外,对于渔业资源生物,渔获量统计分析法也可作为获得其洄游分布规律及适宜环境因子范围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动物 洄游分布 微化学 稳定同位素 标记技术 分布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