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空间位置的中西太平洋鲣资源变动趋势及预测
1
作者 王爽 许振琦 +6 位作者 汪金涛 雷林 吕泽华 陈新军 贺海平 贾海滨 陈炯杰 《水产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06,共11页
【目的】分析基于空间位置的中西太平洋鲣资源丰度变化趋势,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本实验以5°×5°空间分辨率为1个研究网格,分别计算130°E~140°W、20°N~20°S海域内总共144个网格1990—2019年内的... 【目的】分析基于空间位置的中西太平洋鲣资源丰度变化趋势,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本实验以5°×5°空间分辨率为1个研究网格,分别计算130°E~140°W、20°N~20°S海域内总共144个网格1990—2019年内的渔获量总和,选取渔获量前10个网格海区为分析对象(占研究海域内总渔获量的70%),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将10个网格的资源量时间序列变化趋势降维为2个时间序列变化趋势,计算载荷因子值,确定10个网格分别对应的2个时间序列趋势,利用相对重要分析法确定海表距平值、海表温度及混合层深度3个关键环境因子对鲣丰度2个趋势的贡献率,并分别构建2个时间序列趋势的SARIMA模型,预测中西太平洋鲣未来3年的资源丰度。【结果】中西太平洋鲣高产海区范围为5°S~5°N、145°~180°E;第一个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对应的海域是5°S~5°N和145°~160°E,第二个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对应的海域是0°~5°S和160°~180°E,两个共同趋势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以160°E为分界线;两个时间序列趋势的季节性变化明显,上半年资源量高于下半年;近年来,第一时间序列趋势(空间分布上对应赤道太平洋西部)资源量不断减少,第二时间序列趋势(空间分布上对应赤道太平洋东部)资源量不断增加;海表面温度距平值对鲣资源量贡献率最大;针对两个共同趋势,SARIMA(9,1,0)(1,0,1)[12]和SARIMA(2,1,1)(1,0,1)的AIC和RMSE最小,分别为607.45和0.86、595.27和0.64,模型预测拟合度较好,预测精度较高。【结论】2020—2023年,赤道太平洋东部的鲣资源量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而赤道太平洋西部的鲣资源量将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因子分析 相对重要分析 SARIMA模型 中西太平洋
原文传递
不同时间尺度下智利竹筴鱼资源量与环境要素的关系
2
作者 张畅 陈新军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0,共7页
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资源量受环境影响明显,而环境本身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存在短期的季节性变动和长期的模态变动。为更好地探究环境与渔业资源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1970-2017年智利竹筴鱼资源量与环境气候数据,利用积分... 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资源量受环境影响明显,而环境本身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存在短期的季节性变动和长期的模态变动。为更好地探究环境与渔业资源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1970-2017年智利竹筴鱼资源量与环境气候数据,利用积分回归分析月间变化趋势,利用模态分析和全子集回归分析,从年间尺度分析了环境气候与智利竹筴鱼资源变动之间的联系。月间分析结果表明:海表面温度对资源量的影响随季节变化最为明显,尤其在产卵和越冬季节。其次为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海表面盐度和厄尔尼诺指数的影响在不同月份变动幅度较小,海表面高度产生的影响几乎不随月份改变。年间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时间尺度上,智利竹筴鱼资源变动存在4个模态变化时期,每个模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影响因子组合存在区别,尤其是随着近些年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渔业资源可能受到了更多种环境要素的影响,导致环境对渔业的影响模式发生了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利竹筴鱼 积分回归 全子集回归 模态变化 环境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鲣围网渔业入渔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3
作者 蒋明峰 陈新军 +6 位作者 吕泽华 汪金涛 雷林 许子安 林泓羽 贺海平 贾海滨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0-69,共10页
中西太平洋鲣围网渔业是典型的过洋性渔业,资源、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会影响远洋渔业企业对入渔国的选择。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巴布亚新几内亚、马绍尔群岛、瑙鲁、基里巴斯等5个中西太平洋入渔国为对象,在以往资源分布、入渔风险... 中西太平洋鲣围网渔业是典型的过洋性渔业,资源、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会影响远洋渔业企业对入渔国的选择。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巴布亚新几内亚、马绍尔群岛、瑙鲁、基里巴斯等5个中西太平洋入渔国为对象,在以往资源分布、入渔风险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中西太平洋鲣围网渔业入渔指标体系。体系以远洋渔业企业入渔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包含资源状况、经济成本、入渔风险3个一级指标及8个二级指标。根据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统计数据及远洋渔业企业调研资料,以2017—2021年入渔各沿海国的入渔效益为例对本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验证,验证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以消除量纲差异对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瑙鲁是入渔评分最高的国家,历年分值均在65分以上,且评分波动较小;其次为基里巴斯、密克罗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3者评分略低于瑙鲁,且稳定性相对较差。马绍尔群岛入渔评分最低,历年均在65分以下。各一级指标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资源状况(0.479)、经济成本(0.372)、入渔风险(0.149);各二级指标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资源丰度(0.265)、作业天单价(0.171)、寻鱼时间(0.151)、适宜栖息地面积比(0.148)、社会稳定性(0.078)、国家外交关系(0.071)、高经济价值种类占比(0.066)、转场时间(0.050)。研究结果为我国远洋渔业企业进行入渔决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渔 指标体系 中西太平洋
原文传递
海洋硬骨鱼类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研究现状
4
作者 赵振方 陈新军 +2 位作者 刘必林 郭方 胡贯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933-8943,共11页
海洋硬骨鱼类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生理活动对海洋碳汇具有显著影响。研究回顾并总结了海洋硬骨鱼类对海洋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鱼类通过主动和被动运输机制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并整理了关于碳酸盐排泄的现有模型。研... 海洋硬骨鱼类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生理活动对海洋碳汇具有显著影响。研究回顾并总结了海洋硬骨鱼类对海洋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鱼类通过主动和被动运输机制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并整理了关于碳酸盐排泄的现有模型。研究认为,海洋硬骨鱼类通过呼吸作用、垂直洄游和死亡沉降等过程,对海洋深层的碳储存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过程不仅与鱼类的代谢活动紧密相关,而且还受到水温、盐度、pH值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然而,当前对海洋硬骨鱼碳汇的定量估算有限,且缺乏系统性研究。研究强调了未来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包括全球范围内的鱼类固碳潜力评估、环境因素对鱼类固碳效率的影响、以及鱼类死亡沉降作为碳汇过程的评估。研究建议建立全球鱼类固碳数据库等基础平台,以促进国际合作并提高对鱼类在海洋碳循环中作用的科学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硬骨鱼类 海洋碳汇 生理活动 环境因素 全球数据库
下载PDF
浙江南部海域银姑鱼的生活史参数估算及资源评价
5
作者 任采妮 麻秋云 +1 位作者 戴小杰 叶深 《水产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81,共14页
为了评估银姑鱼资源开发状态,实验根据2016年在浙江南部海域底拖网的调查数据,研究了银姑鱼的生活史参数,并基于单位补充量模型对其资源状态进行评价,进而探讨不同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选择性对资源评价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银姑鱼渐近... 为了评估银姑鱼资源开发状态,实验根据2016年在浙江南部海域底拖网的调查数据,研究了银姑鱼的生活史参数,并基于单位补充量模型对其资源状态进行评价,进而探讨不同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选择性对资源评价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银姑鱼渐近体长估计值为25.36 cm,生长速率为0.32/年,当前开捕体长(13.52 cm)远小于其初次性成熟体长(17.79 cm);自然死亡系数估计值为0.74,总死亡系数为2.62,当前捕捞死亡系数为1.88。基于以上参数,构建了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PR模型和单位补充量亲体生物量SSBR模型,随着F的增加,YPR先增大后减小,而SSBR则减少。银姑鱼生物学参考点F_(0.1)为0.78,Fmax为3.43,F20%为0.66,F40%为0.33,可知当前捕捞强度远大于防止补充型过度捕捞警戒线F20%。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自然死亡系数的不确定性将明显影响单位补充量模型的研究结果和相关生物学参考点的估算值,而不同选择性系数,尤其是开捕体长,也直接影响单位补充量模型的结果。研究表明,当前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种群已处于补充型过度捕捞状态,为维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议适当减小开发力度,增大开捕体长;为提高资源状态评价的准确性,建议减小自然死亡系数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可为银姑鱼资源的养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姑鱼 生长死亡 单位补充量模型 渔业管理 浙江南部
原文传递
长鳍金枪鱼全生命史动态能量收支预测模型
6
作者 官文江 于永恒 +1 位作者 贺伟伟 安康 《水产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99,共14页
【目的】为统一长鳍金枪鱼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等过程,本研究基于动态能量收支预测理论,以建立长鳍金枪鱼全生命史动态能量收支预测模型。【方法】利用长鳍金枪鱼的生长、繁殖等数据,估计了动态能量收支预测模型参数,构建了其全生命史... 【目的】为统一长鳍金枪鱼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等过程,本研究基于动态能量收支预测理论,以建立长鳍金枪鱼全生命史动态能量收支预测模型。【方法】利用长鳍金枪鱼的生长、繁殖等数据,估计了动态能量收支预测模型参数,构建了其全生命史动态能量收支预测模型。【结果】①动态能量收支预测模型能较好拟合长鳍金枪鱼全生命史的生长过程、估计长鳍金枪鱼的潜在年繁殖力,并使长鳍金枪鱼的生长、性成熟、产卵、衰老死亡等过程相互联系、内在统一;②长鳍金枪鱼的生长在性成熟前后存在两个不同阶段,其体长-体重关系将受这两个群体样本比例的影响而不同,采用一个幂函数拟合体长-体重关系不合适;③衰老死亡随年龄变化差异较大,长鳍金枪鱼自然死亡系数假设应考虑随年龄或体长变化的影响。【结论】尽管受观测数据缺乏的影响,动态能量收支预测模型的参数估计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动态能量收支预测模型能有效拟合长鳍金枪鱼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等过程,使其相互联系、内在统一,体现了其应用价值。本研究结果能为长鳍金枪鱼的生长研究及其资源的合理评估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鳍金枪鱼 动态能量收支预测模型 生长 繁殖 死亡
原文传递
南极海洋生物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朱国平 王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8320-8330,共11页
生物的胃肠道微生物数量众多,各种菌群之间互相制约,与宿主共同进化。南大洋作为一个巨大的生物资源库,繁衍生存着大量的生物,其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及特殊性,使得其胃肠道微生物较为特殊,肠道微生物群落也进化到适应宿主的各种营养生活方... 生物的胃肠道微生物数量众多,各种菌群之间互相制约,与宿主共同进化。南大洋作为一个巨大的生物资源库,繁衍生存着大量的生物,其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及特殊性,使得其胃肠道微生物较为特殊,肠道微生物群落也进化到适应宿主的各种营养生活方式。从不同营养级具有代表性的南极海洋生物出发,以南极磷虾,鱼类,企鹅,海豹为主线,综述这些生物胃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概况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以期揭示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为更加有效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南极磷虾 冰鱼 海豹 企鹅 肠道微生物
下载PDF
基于LeMaRns模型的热带中西太平洋中上层生态系统动态分析
8
作者 张春月 林琴琴 +2 位作者 陈作志 朱江峰 李秀超 《水产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85,共13页
【目的】热带中西部太平洋渔业资源丰富,是全球主要的金枪鱼渔业作业区域。为了解长期捕捞对中西太平洋中上层生态系统的影响,拟建立基于体长结构的生态系统模型LeMaRns,以模拟分析金枪鱼渔业对常见鱼种和生态指标的影响。【方法】设计F... 【目的】热带中西部太平洋渔业资源丰富,是全球主要的金枪鱼渔业作业区域。为了解长期捕捞对中西太平洋中上层生态系统的影响,拟建立基于体长结构的生态系统模型LeMaRns,以模拟分析金枪鱼渔业对常见鱼种和生态指标的影响。【方法】设计F=0(无捕捞活动)、F=Fmsy(最大可持续产量时的捕捞死亡率)、F=F_(recent)(最近几年的平均捕捞死亡率)、F=0.8F_(msy)和F=1.2Fmsy等5种捕捞策略对10个物种进行模拟捕捞,对资源状况进行10年预测。重点分析5种捕捞策略对生物量(B)、产卵群体生物量(SSB)等2个单鱼种指标以及大型鱼类指数(LFI)、平均最大长度(MML)、典型长度(TyL)、体长分位数(LQ)等4个生态指标的影响。【结果】在无捕捞情况下(F=0),物种的生物量基本趋于平衡;在捕捞情况下,大眼金枪鱼、剑鱼、黄鳍金枪鱼、鲣和长鳍金枪鱼等金枪鱼类的生物量下降0.26%~99.75%;灰鲭鲨、平鳍旗鱼、印度枪鱼的生物量上升0.01%~12.51%;大青鲨的生物量上升36.74%,产卵群体生物量下降60%,其余物种的资源状况几乎无变化。在模拟捕捞的前6年,MML、TyL、LQ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增大而增大,之后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增大而减小;LFI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增大未呈现下降趋势。【结论】在当前捕捞强度下,热带中西太平洋生态系统未来10年中处于可持续状态。LeMaRns模型可用于分析大范围的海洋生态系统,为渔业管理提供基于生态系统的分析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管理 LeMaRns模型 捕捞策略 生态系统 生态指标 中西太平洋
原文传递
基于环境因子的渔业资源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鲁红月 张畅 陈新军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1-199,共9页
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世界各国学者关注的重要话题,渔业资源科学评估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是引起生物资源量变动的重要原因,资源评估与管理工作中绝大多数忽视非生物因素对资源变动的影响,而生物群体对环境... 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世界各国学者关注的重要话题,渔业资源科学评估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是引起生物资源量变动的重要原因,资源评估与管理工作中绝大多数忽视非生物因素对资源变动的影响,而生物群体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特别是早期生活史阶段,环境不仅影响物种的生长发育,还强烈影响其空间分布和洄游等,对渔业资源数量产生影响,评估未考虑环境作用也相对增加评估结果不准确性的风险。本研究对加入环境因子的渔业资源评估模型、评估模型中环境因子与模型参数的关系、模型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分析认为开发基于环境因子的渔业资源评估模型,要将气候驱动的环境变化纳入资源评估中,确保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能够适应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为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渔业资源评估 模型 进展
原文传递
回声探测浮标在金枪鱼围网渔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成 肖宇 +4 位作者 万荣 许柳雄 王禹程 谢程兰 肖俞辰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26,共16页
回声探测浮标能够远程为金枪鱼围网渔业持续地提供漂流人工集鱼装置(DFADs)的精确地理定位以及金枪鱼集群生物量的估计,有效减少围网船队搜索鱼群所产生的“碳足迹”和船队运营成本,从而提高船队的成功捕获率。除了在商业中的应用外,回... 回声探测浮标能够远程为金枪鱼围网渔业持续地提供漂流人工集鱼装置(DFADs)的精确地理定位以及金枪鱼集群生物量的估计,有效减少围网船队搜索鱼群所产生的“碳足迹”和船队运营成本,从而提高船队的成功捕获率。除了在商业中的应用外,回声探测浮标有潜力作为观察远洋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平台,为科学研究提供描述远洋鱼类活动模式的数据来源。本文介绍了DFADs的定义、类型和结构、生态影响及相关管理措施,以及回声探测浮标的发展沿革、种类和数据结构,并重点从金枪鱼随附鱼群生物量评估、鱼群随附行为和DFADs生态影响评估方面回顾了回声探测浮标在金枪鱼围网渔业中的应用。本文展望了回声探测浮标今后在技术上支持降低非目标物种和目标物种幼鱼死亡率的发展趋势,并从渔业资源可持续管理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讨论了利用浮标观测数据结合渔业数据进行资源评估,以及探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 回声探测浮标 漂流人工集鱼装置 围网 生物量评估 生态影响
原文传递
长江口禁捕初期三种主要虾类的营养生态位及其空间差异
11
作者 汪诗雨 高春霞 吴建辉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
为探究优势饵料虾类间营养相互作用,研究对2022年11月在长江口南、北支水域采集到的3种优势虾类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肌肉样本进行δ^(13)C和δ^(15)N... 为探究优势饵料虾类间营养相互作用,研究对2022年11月在长江口南、北支水域采集到的3种优势虾类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肌肉样本进行δ^(13)C和δ^(15)N测定,计算营养生态位宽度和重叠,从营养关系角度解析它们的种间竞争和共存机理及其空间分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3种虾类中葛氏长臂虾摄食偏底栖食性,δ^(13)C值最富(–17.05±3.23)‰;安氏白虾偏浮游食性,δ^(13)C值最贫(–20.19±1.50)‰;脊尾白虾个体偏大,δ^(15)N值最高(10.28±0.55)‰;(2)安氏白虾的δ^(13)C值和δ^(15)N值在南、北支水域差异显著(P<0.05),显示出安氏白虾摄食具有空间差异性,也间接表明其环境适应性较好;(3)安氏白虾的CR值(5.62)、NR值(4.43)和SEAc值(3.07)均最大,表明其具有更广泛的基础食源、更多元的营养水平及更高的资源利用能力;(4)安氏白虾与另两种虾类的生态位重叠较小,食物资源维度呈现一定的生态位分化,而葛氏长臂虾和脊尾白虾的生态位重叠较大,表明两者饵料来源相似,食性竞争激烈,但摄食差异保证了种间共存。当前禁捕初期,长江口三种优势虾类中以安氏白虾占据资源的能力最强,在河口的环境适应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虾类 营养生态位 种间竞争和共存 环境适应性
下载PDF
不同印度洋偶极子模态下西南印度洋深海散射层生物热点栖息地分布
12
作者 万树杰 陈新军 《水产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93,共11页
【目的】为了探究不同印度洋偶极子模态(IOD)下西南印度洋深海散射层(DSL)生物热点栖息地分布。【方法】研究选取2012年10月—2020年7月的西南印度洋海域声学调查数据,利用热点分析方法和最大熵模型,分析不同IOD模态下DSL生物热点栖息... 【目的】为了探究不同印度洋偶极子模态(IOD)下西南印度洋深海散射层(DSL)生物热点栖息地分布。【方法】研究选取2012年10月—2020年7月的西南印度洋海域声学调查数据,利用热点分析方法和最大熵模型,分析不同IOD模态下DSL生物热点栖息地的变动规律。【结果】不同IOD模态的最大熵模型精度均大于0.9,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其中溶解氧是对栖息地分布贡献率最高的因子,平均贡献率为50.88%。DSL热点适宜栖息地的重心主要在西北-东南方向移动,第1个IOD冷相位时期热点适宜栖息地重心变动最为明显。DSL热点的适宜栖息地分布在30°~45°S与11和22℃等温线之间。【结论】不同IOD模态下DSL热点受溶解氧等变化的影响,其适宜栖息地变动明显,最大熵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DSL热点栖息地的分布。本研究可为阐明DSL中渔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变动规律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散射层 印度洋偶极子 栖息地 西南印度洋
原文传递
鱼类脂肪酸提取及甲酯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少琴 胡松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第4期152-155,共4页
鱼类脂肪酸数据测定在鱼类营养学及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鉴于在鱼类脂肪酸实验教学中大量的重复有机化学实验会导致实验耗材的大量损耗,且危及学生的人身安全,因此采用虚拟仿真方法建设鱼类脂肪酸提取及甲酯化操作过程,促进教... 鱼类脂肪酸数据测定在鱼类营养学及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鉴于在鱼类脂肪酸实验教学中大量的重复有机化学实验会导致实验耗材的大量损耗,且危及学生的人身安全,因此采用虚拟仿真方法建设鱼类脂肪酸提取及甲酯化操作过程,促进教学过程中原理与操作相结合,增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操作的可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 脂肪酸提取 脂肪酸甲酯化
下载PDF
南极南奥克尼群岛2017年春季南极磷虾资源声学评估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腾 朱国平 +1 位作者 童剑锋 许柳雄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3-341,共9页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为南大洋中上层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对其生物量的研究有助于更准确地掌握磷虾的生态和分布信息。基于2017年我国南极磷虾声学调查采集的断面回波映像,应用声学回波后处理软件(Echoview),评估了南奥克尼群岛周...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为南大洋中上层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对其生物量的研究有助于更准确地掌握磷虾的生态和分布信息。基于2017年我国南极磷虾声学调查采集的断面回波映像,应用声学回波后处理软件(Echoview),评估了南奥克尼群岛周边水域的磷虾生物量。该海域磷虾体长范围为25.50~49.21mm,平均体长为(33.01±4.06) mm;其中雌性平均体长为(33.15±3.90) mm,雄性平均体长为(32.68±4.43) mm,雌、雄磷虾体长无显著性差异。本海域声学映像可分为1338个积分单元,最大单元磷虾密度为554.07 g/m^2,最小单元密度值为0 g/m^2。调查海域磷虾分布不均匀,87.90%的积分单元无磷虾生物量。磷虾平均密度为71.01g/m^2,总生物量为1.77×106 t,密度差异系数为97.4%。磷虾主要分布在水深<200 m的南奥克尼群岛大陆架海域,群岛东侧磷虾生物量多于西侧。积分单元中磷虾密度大于450 g/m^2但小于600 g/m^2的有2个,群岛东西两侧各1个;密度值大于300 g/m^2但小于450 g/m^2的积分单元有6个, 5个位于群岛东侧。远离群岛的2个断面(1, 9)和调查海域中心的2个断面(5, 6)磷虾生物量较少。本海域磷虾的昼夜垂直移动对磷虾生物量评估也无影响。磷虾白天聚集在60~180 m水层,随着时间推移,磷虾逐渐向上或向下移动。光照强度是触发磷虾白天下沉、夜晚上浮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生物量评估 回波映像 南奥克尼群岛 声学调查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雅萌 汪金涛 +1 位作者 陈新军 雷林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89,共9页
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我国鱿钓船队重要捕捞对象,其资源分布的时空变化对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有重要影响。本文以2000−2015年7−10月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数据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作为应变量,以年份、月份、经... 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我国鱿钓船队重要捕捞对象,其资源分布的时空变化对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有重要影响。本文以2000−2015年7−10月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数据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作为应变量,以年份、月份、经度、纬度、海表面温度、海表盐度、海面高度、叶绿素a浓度作为自变量,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推测该段时间西北太平洋柔鱼丰度时空变化规律,并探究环境因子对柔鱼资源丰度的影响。通过比较,确定输入层为年份、月份、经度、纬度、海表面温度和海表盐度,隐含层神经元数量为8的模型均方误差最小,模型最优。结果表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年间波动明显,每年的7月、10月柔鱼资源丰度较低,且空间分布分散在整个作业渔场,8月、9月资源丰度较高,并集中在41.5°~43.5°N,155°~160°E局部区域。研究认为,海表面温度和海表盐度对柔鱼资源丰度时空变动有较大影响,在今后柔鱼资源评估与管理中予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BP神经网络 时空变化 标准化
下载PDF
基于气候和环境因子的近海鲐鱼资源评估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良成 郭爱 陈新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32-38,共7页
【目的】研究环境与气候因子对鲐鱼的生长、繁殖和补充的影响。【方法】根据我国东、黄海鲐鱼灯光围网渔业捕获量、捕捞努力量建立剩余产量模型,尝试用6月产卵场(127°30′E、29°30′N)的平均海表温(SST)、Nino 3.4区海表温度... 【目的】研究环境与气候因子对鲐鱼的生长、繁殖和补充的影响。【方法】根据我国东、黄海鲐鱼灯光围网渔业捕获量、捕捞努力量建立剩余产量模型,尝试用6月产卵场(127°30′E、29°30′N)的平均海表温(SST)、Nino 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Nino-SSTA)、太平洋中高纬年代际振荡(PDO)和南方涛动指数(SOI)4个因子对剩余产量模型进行优化,分析SST、Nino-SSTA、PDO和SOI对东、黄海鲐鱼资源量和最大可持续产量的影响。【结果】经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PDO对CPUE残差无影响,对SST、Nino-SSTA和SOI有影响。选取相关性较高的SST、Nino-SSTA对模型进行优化,发现优化后的模型对鲐鱼渔获量的拟合效果比优化前显著增强。【结论】6月份产卵场SST、Nino 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对鲐鱼资源变化有明显的影响,建议在渔业管理中应根据各年环境因子的情况确定最大可持续产量,合理制定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剩余产量模型 海表面温度 Nino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 产卵场
下载PDF
中国过洋性渔业入渔风险防范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晨 董恩和 +1 位作者 石胜旗 陈新军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0年第3期165-171,共7页
中国过洋性渔业目前处于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因其具有高风险、涉外等特点,行业发展中会出现一些风险事件。为促进过洋性渔业高质量发展,加强过洋性渔业的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建设,通过分析远洋渔业的特性,研究了中国过洋性渔... 中国过洋性渔业目前处于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因其具有高风险、涉外等特点,行业发展中会出现一些风险事件。为促进过洋性渔业高质量发展,加强过洋性渔业的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建设,通过分析远洋渔业的特性,研究了中国过洋性渔业风险和应急管理现状,从应对主体、入渔国家、技术和管理、预警等级等方面提出了防范对策。通过研究认为:在应对主体方面,渔业主管部门应制定总体预案,要求企业上报预案、成立风险控制部门、强化主体责任;在入渔国家方面,应对未入渔和已入渔国家,依据风险预警等级来动态控制入渔规模;在技术和管理方面,技术上应建立风险评价体系并完善预警机制,管理上应提高企业内部风险防范水平;在预警等级方面,应对不同预警等级采取不同程度的预案和应急准备。研究可为中国过洋性渔业风险和应急管理提供参考,为中国过洋性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洋性渔业 风险防范 应急管理
下载PDF
基于数值的鲫鱼游泳能力影响参数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初文华 员庆 +2 位作者 郭慧琴 武树龙 张忠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145,共10页
鱼类游泳行为机理及游泳能力的影响因素是目前鱼类仿生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选取鲹科游动模式(carangiform)的典型—鲫鱼(crucian carp)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利用动网格技术结合用户自定义函数(UDF),围绕运动参数、鱼体... 鱼类游泳行为机理及游泳能力的影响因素是目前鱼类仿生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选取鲹科游动模式(carangiform)的典型—鲫鱼(crucian carp)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利用动网格技术结合用户自定义函数(UDF),围绕运动参数、鱼体体型及游泳环境(壁面边界),以仿生鲫鱼到达动态稳定的巡游速度这一过程衡量鲫鱼游泳能力,对鲫鱼游泳能力的影响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当摆动频率在0.07~5.50 Hz之间,摆幅系数在0.03~0.06之间,随着鱼体摆动频率和摆动幅度的增大,仿生鲫鱼获得动态稳定巡游速度的时间逐渐缩短,且巡航游速相应增加。将不同厚长比、体长的鲫鱼经过量化处理后进行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以相同的摆幅和摆频向前游动,厚长比与游泳速度呈负相关,当厚长比小于0.166,仿生鲫鱼可获得更快的游泳速度;体长方面,将仿生鱼的体长设置为L,仿生稚鱼可更快速地到达巡游阶段,但到达动态稳定的巡航游速较低,约为0.6L s^(–1),仿生幼鱼在加速阶段速度较快,巡游阶段与仿生成鱼的动态稳定巡航游速基本一致,约为1L s^(–1);鱼体在壁面附近游动所产生的壁面效应会导致游泳速度降低,且双侧壁面对仿生鲫鱼游泳速度的影响较单侧壁面更为显著,当鱼体距单侧壁面0.5L,距双侧壁面0.8L时将不受壁面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鱼类仿生学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鲫鱼 自主游动 数值模拟 影响参数 壁面效应
下载PDF
基于LSTM的气候变化对中西太平洋围网黄鳍金枪鱼和鲣CPUE影响的滞后效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健 宋厚成 +1 位作者 刘文俊 石建高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2-72,共11页
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鲣(Katsuwonus pelamis)是大洋性高度洄游物种,也是全球大洋性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其种群分布和资源密度容易受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化影响,且存在响应滞后。为了探索气候变化对中西太平洋海域(WC... 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鲣(Katsuwonus pelamis)是大洋性高度洄游物种,也是全球大洋性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其种群分布和资源密度容易受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化影响,且存在响应滞后。为了探索气候变化对中西太平洋海域(WCPO)低龄黄鳍金枪鱼和鲣群体影响及滞后效应,本研究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分析了海洋尼诺指数(ONI)对1982年至2021年间WCPO围网黄鳍金枪鱼和鲣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影响,利用不同时间步长模拟不同滞后期(0~12个月)下CPUE对ONI响应。结果表明:LSTM适用于对黄鳍金枪鱼和鲣等大洋性种群资源密度与ONI等环境因素间滞后效应的分析;WCPO赤道南北不同海域围网黄鳍金枪鱼和鲣CPUE对ONI的响应存在滞后,且不同海域的最佳滞后期均为12个月;最佳滞后期与渔获群体年龄相当,表明WCPO黄鳍金枪鱼和鲣的繁殖能力或幼鱼存活率易受到气候变化及其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动影响,表现出时长为捕捞年龄的滞后时间。研究方法与结果为后续开展WCPO关键物种群体分布研究提供了资源变动机制上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海洋尼诺指数 滞后效应 LSTM 中西太平洋
下载PDF
可见光光色对南极磷虾集群行为的影响
20
作者 刘子俊 汪佳丽 +4 位作者 马振玲 王晓敏 袁军亭 许柳雄 朱国平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8-127,共10页
南极磷虾为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但有关南极磷虾反馈光色的机制研究极为缺乏。为了加深对该物种生态学的理解,本研究通过海上现场水箱暂养的方式探究了可见光光色对南极磷虾集群行为的影响。利用光学立体相机同步获取磷虾集群... 南极磷虾为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但有关南极磷虾反馈光色的机制研究极为缺乏。为了加深对该物种生态学的理解,本研究通过海上现场水箱暂养的方式探究了可见光光色对南极磷虾集群行为的影响。利用光学立体相机同步获取磷虾集群影像,借助摄影测量技术完成南极磷虾个体关键特征点几何信息的高精度自动量测,进而得到可见光中短波蓝光至长波红光间不同光色下集群内个体间距及其游泳倾角。结果显示,磷虾群的绝对个体间距为(14.51±9.71)cm,相对个体间距为(2.84±1.51)BL,不同光照下的游泳角度为(46.08±35.50)°,并且主要集中在60°左右。研究表明,光色会影响南极磷虾集群内个体的间距,短波蓝光和长波红光间具有显著差异,相较于长波的红光,蓝光的趋向性更佳,但游泳倾角在不同的光色间无显著差异。实验结果将有助于理解野外南极磷虾集群的大小规模以及提升声学评估中目标强度(TS)模型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集群 光色 立体成像 游泳角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