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奈西雅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化疗药物所致胃肠反应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曾晓颖 王爱华 +3 位作者 刘元芳 陈颖 沈扬 沈志祥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 :观察奈西雅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治疗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 30例和对照组另 39例化疗者 ,分别注射奈西雅和呕必停 ,观察化疗后 3天内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的情况变化 ,以及该药引起... 目的 :观察奈西雅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治疗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 30例和对照组另 39例化疗者 ,分别注射奈西雅和呕必停 ,观察化疗后 3天内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的情况变化 ,以及该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结果 :化疗后 18~ 2 4h ,治疗组对食欲不振的控制率优于对照组(P <0 .0 5 ) ;化疗后 18~ 2 4h ,治疗组对恶心的完全控制率和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化疗后 12~ 18h和 18~ 2 4h ,治疗对呕吐的完全控制率和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结论 :奈西雅是新一代 5 -HT3受体抑制剂 ,是安全、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器 淋巴肿瘤 化学疗法
下载PDF
溶血栓药物的血液学原理 被引量:4
2
作者 王鸿利 《中国处方药》 2004年第2期51-53,共3页
关键词 血液学 溶血栓药物 尿激酶 纤溶酶
下载PDF
国产与进口氟康唑治疗血液病伴真菌感染疗效比较
3
作者 李永辉 胡彩华 +5 位作者 曾晓颖 王建民 侯健 陈瑜 李军民 沈志祥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61-63,共3页
目的 :观察国产氟康唑对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伴发真菌感染的治疗作用 ,同期与进口氟康唑 (大扶康 )对照。方法 :确诊或疑及真菌感染伴发热患者 99例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4 5例 ,予国产氟康唑 0 .2givdqd用药5~ 18d不等 ,对照组 5 4例 ... 目的 :观察国产氟康唑对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伴发真菌感染的治疗作用 ,同期与进口氟康唑 (大扶康 )对照。方法 :确诊或疑及真菌感染伴发热患者 99例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4 5例 ,予国产氟康唑 0 .2givdqd用药5~ 18d不等 ,对照组 5 4例 ,予大扶康 10 0mgivd ,bid用药 5~ 2 0d不等。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应用药物后均较满意 ,有效率 >70 % ,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但成本 效果分析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国产氟康唑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伴真菌感染有效、安全、可靠 ,较同类进口制剂更具备经济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康唑 真菌感染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药物经济学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抗血栓药物的血液学原理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鸿利 《中国处方药》 2004年第1期58-63,共6页
凝血和纤溶是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两者保持动态平衡。凝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连锁反应,涉及到多种凝血因子及酶的激活和催化。血栓病在我国很常见,在临床治疗的各个领域都有发生,各脏器的动脉血栓形成都是最... 凝血和纤溶是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两者保持动态平衡。凝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连锁反应,涉及到多种凝血因子及酶的激活和催化。血栓病在我国很常见,在临床治疗的各个领域都有发生,各脏器的动脉血栓形成都是最危险的疾病之一,具有致命的危险;静脉血栓形成也是大型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具有潜在致死性的合并症,全球2003年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患者数估计将达到75万人。临床医生在工作中需要掌握抗血栓药物的治疗原则和使用方法,了解这些药物的血液学原理,实际运用过程中能更加得心应手。本次专题介绍了抗血栓药物的血液学原理,并讨论了最新的药物研发进展和应用前景,以供大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栓药物 血液学 抗凝药物 血小板
下载PDF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_2/t(8;21)型的血液学及临床分析
5
作者 刘娟 陈钰 +2 位作者 熊树民 陈赛娟 沈志祥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1999年第4期39-39,共1页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髓细胞 M2/t(8 21) 血液学 临床分析
下载PDF
上皮膜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检查在脑膜癌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6
作者 庄建华 李焰生 +3 位作者 倪麟 赵忠新 赵瑛 黄坚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 探讨上皮膜抗原(EMA)免疫细胞化学检查方法在诊断脑膜癌病(MC)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常规脑脊液(CSF)细胞学和EMA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查14例确诊为MC患者的CSF标本,共23份。 结果 常规CSF细胞学检查发现肿瘤细胞的阳性率为39.13%(... 目的 探讨上皮膜抗原(EMA)免疫细胞化学检查方法在诊断脑膜癌病(MC)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常规脑脊液(CSF)细胞学和EMA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查14例确诊为MC患者的CSF标本,共23份。 结果 常规CSF细胞学检查发现肿瘤细胞的阳性率为39.13%(9/23),EMA免疫细胞化学检查的阳性率为 86.96%(20/23),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其中对首次腰穿获得的CSF标本检查,两种方法的阳 性率分别为28.57%(4/14)和78.57%(11/14),两者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 EMA免疫细胞 化学检查方法诊断MC的敏感性优于常规CSF细胞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细胞化学 脑膜癌病 脑脊液 上皮膜抗原
下载PDF
诊断缺铁性贫血常用铁参数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彦华 陈颖 +2 位作者 董小林 沈志祥 陈学良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对缺铁性贫血(IDA)常用铁参数: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S)、血清铁蛋白(SF)、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以及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确定ELISA法测定SF的最佳... 目的:对缺铁性贫血(IDA)常用铁参数: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S)、血清铁蛋白(SF)、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以及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确定ELISA法测定SF的最佳临界点。方法:选取同期门诊或住院的贫血患者252例,以骨髓可染铁消失作为诊断缺铁的金标准将其分为IDA组和非IDA组。测定血常规各项参数[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RDW]、SI、TIBC、TS、SF、sTFR、骨髓铁染色。用ROC曲线比较各参数优劣及确定最佳临界点。结果:各项铁参数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SI 0.54(95%CI:0.36~0.71),TIBC 0.89(95%CI:0.75~1.03),TS 0.68 (95%CI:0.58~0.78),SF 0.87(95%CI:0.77~0.97),sTFR 0.92(95%CI:0.84~1.00),MCV 0.82(95%CI: 0.70~0.94),RDW 0.81(95 % CI:0.68~0.94)。以sTFR的ROC AUC最大,由大到小依次为AUC sTFR> AUC TIBC>AUC SF>AUC MCV>AUC RDW>AUC TS>AUC SI。ELISA法测定SF的最佳临界点为50μg/L,此时的灵敏度为0.85,特异度为0.96。结论:各参数的诊断价值由大到小依次为:sTFR>TIBC>SF> MCV>RDW>TS>SI,以sTFR诊断缺铁的价值最大。②ELISA法测定SF的最佳临界值宜提高至50μ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缺铁性 血清铁 总铁结合力 转铁蛋白饱和度 铁蛋白 转铁蛋白受体 可溶性 平均红细胞体积 红细胞分布宽度
下载PDF
力蜚能治疗54例缺铁性贫血 被引量:9
8
作者 李秀松 张玖莲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6期40-41,共2页
用力蜚能治疗54例缺铁性贫血(150mg/次,2次/d),并与硫酸亚铁组28例(0.3g/次,3次/d),进行对照,治疗4-8周,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7%高于对照组,其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球蛋白,血球压积,血清铁,血清铁饱... 用力蜚能治疗54例缺铁性贫血(150mg/次,2次/d),并与硫酸亚铁组28例(0.3g/次,3次/d),进行对照,治疗4-8周,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7%高于对照组,其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球蛋白,血球压积,血清铁,血清铁饱和度及转铁蛋白均明显提高(P<0.05),且未见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铁性贫血 力蜚能 贫血 治疗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华海应 高华强 陈珏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年第2期118-119,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患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患病率、发病时间及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方法:回顾分析了226例M3合并CNSL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28例(12.4%)的M3患者发生CNSL...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患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患病率、发病时间及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方法:回顾分析了226例M3合并CNSL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28例(12.4%)的M3患者发生CNSL,发病时间以完全缓解(CR)后1~2年内为多,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组发生CNSL比非预防鞘内注射化疗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M3患者并发CNSL患病率并不低,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可显著降低CNSL患病率,预防性鞘内注射最佳时间为CR后1~2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全反式维甲酸 亚砷酸 鞘内注射化疗
下载PDF
维甲酸对正常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荣富 孙关林 吴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5期429-432,共4页
用细胞培养方法观察了不同浓度(10-9~10-5mol/L)的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正常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浓度的增加,ATRA对红系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BFU-E)的抑制作用增加... 用细胞培养方法观察了不同浓度(10-9~10-5mol/L)的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正常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浓度的增加,ATRA对红系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BFU-E)的抑制作用增加,但在10-8~10-6mol/L内对粒单系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的形成有促进作用,10-6mol/L的ATRA对巨核系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eg)生长也有促进作用,提示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用ATRA治疗过程中,ATRA参与了其正常造血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全反式 维甲酸 造血祖细胞 集落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的肾脏病变与临床表现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凤 夏瑞祥 +4 位作者 陈秋生 游建华 钱樱 张莉 沈志祥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283-285,共3页
目的: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肾脏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多发性骨髓瘤肾脏活检17例。结果:光镜下表现为慢性间质性肾炎13例,肾小球系膜增生性病变11例,管型肾病9例,肾淀粉样变性5例,肾小球硬化4例,间质动脉血管透明变性4例。管型肾病... 目的: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肾脏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多发性骨髓瘤肾脏活检17例。结果:光镜下表现为慢性间质性肾炎13例,肾小球系膜增生性病变11例,管型肾病9例,肾淀粉样变性5例,肾小球硬化4例,间质动脉血管透明变性4例。管型肾病较非管型肾病患者肾功能不全更为常见(P=0.0023)。血清轻链蛋白阳性率为88.2%,尿中轻链蛋白阳性率为58.8%,以λ链蛋白为主。结论: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害患者临床症候群以肾功能不全多见,特征性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管型肾病。血清与尿液中轻链以λ链蛋白为主。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害、管型肾病患者其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均有一定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肾疾病 活组织检查 病理学 临床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伴粒细胞肉瘤1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夏乐敏 王振义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1-311,F0002,共1页
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sarcoma,GS)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髓外由未成熟髓系细胞构成的实体瘤,又称为绿色瘤。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粒细胞肉瘤 细胞构成 实体瘤 未成熟 绿色瘤
下载PDF
小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 被引量:1
13
作者 夏乐敏 陈秋生 张莉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2年第12期2649-2650,共2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因"反复腹泻2年余",于2010年1月28日入住上海瑞金医院。患者2008年1月起,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泻,每次发作3-5天,每天腹泻7次左右,为黄色稀水样便,无黏液及脓血便,无腹痛,恶心、呕吐,伴发热。
关键词 淋巴瘤 小肠 B细胞淋巴瘤
下载PDF
白血病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萍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 2006年第2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白血病患者 护理措施 便秘 原因分析 冠心病患者 心肌梗死 肛周脓肿 发生情况 心绞痛
下载PDF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现况 被引量:1
15
作者 沈志祥 《临床荟萃》 CAS 1993年第1期1-3,共3页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的治疗一般可分为诱导缓解治疗和缓解后治疗二部分,后者又包括巩固(强化),维持治疗和骨髓移植治疗。 1 诱导缓解治疗 现已知道,当AML患者机体内肿瘤细胞量达到10^(10)时,临床上即出现明显白血病症状,肿瘤细胞数量...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的治疗一般可分为诱导缓解治疗和缓解后治疗二部分,后者又包括巩固(强化),维持治疗和骨髓移植治疗。 1 诱导缓解治疗 现已知道,当AML患者机体内肿瘤细胞量达到10^(10)时,临床上即出现明显白血病症状,肿瘤细胞数量增加到10^(12)~10^(13)时,可致患者死亡。诱导缓解治疗的目的是通过强烈化学治疗,大量杀灭白血病细胞,以致临床上应用一般的实验方法无法检测到恶性克隆白血病细胞,而骨髓和外周血中三系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巨核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 粒细胞性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种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
16
作者 曾晓颖 沙颖豪 +2 位作者 肖家诚 陈瑜 沈志祥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515-517,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起病和诊断中的多种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择CML患者58例,其中慢性期28例、加速期18例、急变期12例。对3组患者的原始细胞数、骨髓病理中p53、p63、CD34、Bcl-2、Mib和基因重排的检测进行比较。结果:3组...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起病和诊断中的多种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择CML患者58例,其中慢性期28例、加速期18例、急变期12例。对3组患者的原始细胞数、骨髓病理中p53、p63、CD34、Bcl-2、Mib和基因重排的检测进行比较。结果:3组CML患者的预后与起病时的原始细胞百分率、骨髓活检中的p53、p63、CD34、Bcl-2、Mib的免疫组化表达率、骨髓纤维化程度呈正比关系;3组患者的基因重排发现率不同,预后生存曲线亦完全不同。结论:CML的预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骨髓中原始细胞的比例、骨髓病理中免疫组化的表达、骨髓纤维化程度和基因重排发现率是CML的一系列预后相关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免疫组化表达 基因重排 预后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诱导治疗过程中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活性的变化
17
作者 周荣富 孙关林 吴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37-240,共4页
用生物学方法测定17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给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过程中血清、白血病细胞及 NB_4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活性。结果表明除3例外,余14例患者血清中均有 TNF 活性,此活性随治疗而降低,与骨髓白... 用生物学方法测定17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给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过程中血清、白血病细胞及 NB_4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活性。结果表明除3例外,余14例患者血清中均有 TNF 活性,此活性随治疗而降低,与骨髓白血病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L)、早幼粒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呈负相关;白血病细胞及 NB_4细胞上清液中均含有 TNF 活性。此结果提示 APL 细胞可以自分泌 TNF,TNF 与病情有关,可监测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 肿瘤坏死因子
下载PDF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
18
作者 丛燕 潘祖玉 +1 位作者 曾晓颖 王鸿利 《中国实验诊断学》 1998年第2期54-56,共3页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丛燕潘祖玉曾晓颖王鸿利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又称Castleman'sDisease(CD),是1种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主要侵犯胸腔,以纵隔最多,也可侵犯肺门与肺内,其他受侵的部位还有颈部、腹膜后...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丛燕潘祖玉曾晓颖王鸿利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又称Castleman'sDisease(CD),是1种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主要侵犯胸腔,以纵隔最多,也可侵犯肺门与肺内,其他受侵的部位还有颈部、腹膜后、盆腔、腋窝以及软组织,因其临床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增生 血管滤泡性 CD 临床分析
下载PDF
造血微环境细胞外基质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沈志祥 姜扬文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67-69,共3页
现已知道细胞外基质是造血微环境的主要核心,其对骨髓正常造血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外基质是由三类不同的大分子物质即胶原、蛋白多糖和糖蛋白组成。细胞外基质对造血细胞增生的促进作用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1989年,Knospe等研... 现已知道细胞外基质是造血微环境的主要核心,其对骨髓正常造血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外基质是由三类不同的大分子物质即胶原、蛋白多糖和糖蛋白组成。细胞外基质对造血细胞增生的促进作用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1989年,Knospe等研究发现,沉积于纤维素脂膜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可诱导皮下组织中早期基质细胞,以致于造成一个适合血细胞生成的微环境。近几年来国外对细胞外基质研究颇为活跃,本文就此作一简要的文献综述。胶原迄今为止,已有12种胶原被发现,但不同的组织其胶原的类型和含量也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基质 造血微环境 骨髓
下载PDF
多毛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20
作者 蔡敬仁 王振义 《医师进修杂志》 1989年第8期22-23,共2页
近10年来关于多毛细胞性白血病(简称HCL)治疗上有很大进展,一般可分三个阶段进行:1.早期疾病处于隐匿阶段不需治疗,应密切观察,给予支持疗法和雄激素等治疗以促进正常造血功能,亦有存活20年以上者。2.并发脾功能亢进或严重血液稀释者应... 近10年来关于多毛细胞性白血病(简称HCL)治疗上有很大进展,一般可分三个阶段进行:1.早期疾病处于隐匿阶段不需治疗,应密切观察,给予支持疗法和雄激素等治疗以促进正常造血功能,亦有存活20年以上者。2.并发脾功能亢进或严重血液稀释者应给予脾脏切除。3.少数患者脾切无效则给予其他治疗措施。一、脾切除:临床上通常分三期:第Ⅰ期Hb】12.09/dl+脾≤肋缘下10cm或Hb】8.5g/dl+脾【肋缘下10cm;第Ⅱ期Hb8.5—12.0g/dl+脾肋缘下4—10cm或Hb【8.5g/dl+脾【肋缘下4cm;第Ⅲ期Hb8.5—12.0g/dl+脾】肋缘下10cm或Hb【8.5g/dl+脾≥肋缘下4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HCL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