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内科保守治疗的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胡春燕 吕蓓 +1 位作者 沈卫峰 陆国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332-335,共4页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 (PCI)治疗与内科保守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疗效。方法  2 4 8例UAP患者 ,其中保守组 12 3例 ,接受阿司匹林、肝素和抗心绞痛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组 12 5例 ,除上述药物治疗外 ,于入院后...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 (PCI)治疗与内科保守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疗效。方法  2 4 8例UAP患者 ,其中保守组 12 3例 ,接受阿司匹林、肝素和抗心绞痛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组 12 5例 ,除上述药物治疗外 ,于入院后平均 4 .4d行PCI治疗 ,随访两组首次入院后 1年内终点事件 :死亡、急性心肌梗死 (AMI)、心绞痛复发和再入院等。结果 介入组与保守组住院期死亡或AMI复合终点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分别为 0 .8%和 1.6 % ,P >0 .0 5 ) ,但介入组住院天数缩短 ,分别为 (10 .3± 5 .6 )d和 (14 .6± 10 .7)d ,(P <0 .0 .0 1) ;介入组较保守组 1年的AMI发生率 (分别为 2 .4 %和8.9% ,P <0 .0 3)、病死率 (分别为 1.6 %和 6 .5 % ,P <0 .0 5 )、死亡或AMI复合终点发生率 (分别为 4 .0 %和 13.0 % ,P <0 .0 2 )、心绞痛复发率 (分别为 2 6 .4 %和 4 8.7% ,P <0 .0 0 1)、CABG率 (分别为 1.6 %和 10 .5 % ,P <0 .0 1)、再入院率 (分别为 2 4 .8%和 4 5 .5 % ,P <0 .0 1)均显著降低。 1年无发生死亡或AMI复合终点的生存率 :介入组显著高于保守组 (分别为 96 .0 %和 86 .9% ,P <0 .0 2 )。亚组分析显示 ,PCI降低UAP患者死亡或AMI复合终点发生率的人群主要是高危患者 ,如静息型心绞痛、TNT阳性、3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疗效分析 不稳定型心绞痛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内科保守治疗
下载PDF
二级医院开展冠心病介入诊治的质量控制
2
作者 郑鹏翔 华尔铨 +3 位作者 张大东 何祚祐 张书富 陈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二级医院开展冠心病介入诊治的可行性。 方法分析 1 997年 6月~ 1 999年 7月进行的冠状动脉造影 (CAG)病例资料。 结果 1 5 1例CAG ,阴性 73例 ,阳性 78例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6 9例 ,成功率 89.9% ;冠脉内支架... 目的探讨二级医院开展冠心病介入诊治的可行性。 方法分析 1 997年 6月~ 1 999年 7月进行的冠状动脉造影 (CAG)病例资料。 结果 1 5 1例CAG ,阴性 73例 ,阳性 78例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6 9例 ,成功率 89.9% ;冠脉内支架植入术 39例 ,成功率 92 .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二级医院开展冠心病介入诊治必须加强冠心病理论学习 ,加紧队伍建设 ;具备基本设备 ;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 ;对“特殊病例”及时总结 ;在上级医院专家指导下开展工作 ,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造影 冠心病 介入治疗 支架
下载PDF
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罗晓颖 戚文航 +2 位作者 陆国平 何汝敏 黄啸予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220-222,共3页
目的 探讨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的关系。 方法 93例年龄≤60岁的冠心病患者和97例年龄性别匹配的非冠心病对照者,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和直接测序技术对E-选择素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其两翼的部... 目的 探讨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的关系。 方法 93例年龄≤60岁的冠心病患者和97例年龄性别匹配的非冠心病对照者,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和直接测序技术对E-选择素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其两翼的部分内含子进行筛查。 结果 发现3个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2号外显子5’非翻译区存在G98→T所致的G98T多态性(G/T等位基因);4号外显子EGF结构域中存在A561→C所致的Ser128Arg多态性(A/C等位基因);11号外显子膜结构域中存在一个新的A1856→G所致的A1856G多态性(A/G等位基因)。在冠心病组中,T和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3)。 结论 T和C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人群中年龄≤60岁冠心病患者的遗传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选择素 基因多态性 冠心病 相关性 发病机制 PCR-SSCP 动脉粥样硬化 遗传病理学
下载PDF
地尔硫对肥厚性心肌病病人左室舒张功能和室间隔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何汝敏 罗晓颖 +1 位作者 龚兰生 于金德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53-355,共3页
目的:探索地尔硫对肥厚性心肌病(HCM)病人左心室舒张功能与室间隔厚度(IVST)的影响。方法:32例HCM病人(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48a±s10a)给地尔硫片30~60mg,po,tid×5a... 目的:探索地尔硫对肥厚性心肌病(HCM)病人左心室舒张功能与室间隔厚度(IVST)的影响。方法:32例HCM病人(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48a±s10a)给地尔硫片30~60mg,po,tid×5a,给药前、给药后0.5a与5a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地尔硫治疗0.5a左心室舒张功能包括等容舒张时间、E峰减速度与舒张早期加速度面积(EAA)已有显著改善(P<0.01或P<0.05);治疗5a上述效应进一步增加;同时IVST及左心房内径有轻度减退趋势(P>0.05)。结论:长期服用地尔硫能持续改善HCM病人的左室舒张功能、抑制室间隔的进一步增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尔硫ZHUO 心功能 肥厚性心肌病 室间隔厚度
下载PDF
右心耳壁厚及梳状肌间凹深度测定对起搏电极定位的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陈玉华 沈卫峰 +5 位作者 章惠英 何正瑞 顾峻 张俊峰 王瑾 周军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72-1074,共3页
目的通过测量右心耳壁厚度及梳状肌间凹深度,为临床心房起搏电极的定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50具经福尔马林处理尸体的右心耳,按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分成内上、外上、内中、外中、内下、外下6个区域,测量各区的心肌壁厚度及梳状肌间凹... 目的通过测量右心耳壁厚度及梳状肌间凹深度,为临床心房起搏电极的定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50具经福尔马林处理尸体的右心耳,按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分成内上、外上、内中、外中、内下、外下6个区域,测量各区的心肌壁厚度及梳状肌间凹。另用5具尸体于福尔马林处理前后行上述数据测定,以获得心壁厚度和梳状肌间凹深度的增减百分率,并对50具处理尸体的测值作校正。结果50具经福尔马林处理尸体和5具未经福尔马林处理尸体的心耳壁厚度和梳状肌间凹的深度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女性右心耳较男性小(P<0.05)。结论经福尔马林处理尸体的测值校正后能反映新鲜尸体的情况。右心耳内上、外上区域(梳状肌间凹的深度>6 mm)适宜翼状电极定位。内上、外上及内中区域(心耳壁厚度≥2 mm)用螺旋电极定位是安全的;女性患者电极定位要注意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耳 壁厚 梳状肌间凹深 导管电极 起搏
下载PDF
血清脂蛋白(a)双单抗夹心ELISA测定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谢玉才 丁怀翌 +3 位作者 蔡伟菁 吴春芳 戚文航 龚兰生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374-375,共2页
脂蛋白(a)[Lp(a)]是不同于低密度脂蛋白(LDL)的一种独立脂蛋白,其血清浓度的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制备Lp(a)单克隆抗体(单抗)
关键词 脂蛋白 单克隆抗体 ELISA 血清
下载PDF
控制多重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 被引量:7
7
作者 戚文航 张维忠 吴宗贵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17-620,共4页
关键词 心血管病 死亡率 危险因素 高血压 冠心病 脑卒中
下载PDF
老年女性冠心病与血清性激素和尿酸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宇 沈卫峰 +4 位作者 张建盛 张瑞岩 施新明 张宪 郑爱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382-384,共3页
目的 研究老年女性冠心病与血清性激素和尿酸之间的关系。方法  115例绝经后女性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 (6 0例 )和对照组 (5 5例 ) ,比较两组血清性激素和尿酸水平及其与冠心病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应用逐步logisti... 目的 研究老年女性冠心病与血清性激素和尿酸之间的关系。方法  115例绝经后女性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 (6 0例 )和对照组 (5 5例 ) ,比较两组血清性激素和尿酸水平及其与冠心病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应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但两组雌二醇、孕激素及雄激素水平无显著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 ,老年女性冠心病发病与年龄、血清尿酸及糖尿病显著相关。 3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尿酸浓度显著高于单支及 2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结论 血清尿酸升高是老年女性冠心病发病的独立预测因素 ,并能够反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而性激素无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性激素类 尿酸 女(雌)性
下载PDF
院内病人快速心律失常的类型和年龄分布 被引量:16
9
作者 刘霞 戚文航 +2 位作者 张娟赢 何汝敏 杨丽英 《临床心电学杂志》 1997年第2期64-66,共3页
11093例动态心电图受检查者中,2141例发现有快速型心律失常,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为室上性心律失常。室上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年龄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49%由>70岁的老年人所构成。... 11093例动态心电图受检查者中,2141例发现有快速型心律失常,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为室上性心律失常。室上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年龄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49%由>70岁的老年人所构成。室性心律失常各年龄组所占的构成比近似相等。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伴有缓慢型心律失常者显著多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P=0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电图 类型 年龄分布
下载PDF
国产尿激酶治疗91例急性心肌梗塞报道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立群 傅文中 +3 位作者 唐礼江 沈卫峰 戚文航 龚兰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264-266,共3页
用国产尿激酶(UK)100万IU静脉溶栓治疗91例首次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对凝血、纤溶系统的作用。结果发现:1.国产UK的血管再通率为59.3%,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3%.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5%.但... 用国产尿激酶(UK)100万IU静脉溶栓治疗91例首次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对凝血、纤溶系统的作用。结果发现:1.国产UK的血管再通率为59.3%,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3%.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5%.但无致命性的严重心律失常发生;2.溶栓对AMI左心室功能的改善及病死率的降低.依赖于梗塞相关动脉(IRA)的再通;3.UK静脉注射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纤溶酶活性显著升高、纤维蛋白原抗原显著下降。提示,血浆已处于明显的溶解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国产UK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溶栓疗法 尿激酶
下载PDF
雷氏丹参片佐治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功能不全的长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5
11
作者 罗晓颖 张凤如 戚文航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90-1292,共3页
目的:评价丹参片长期辅助治疗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100例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丹参组和常规组各50例,丹参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片(每日3次,每次3片),疗程1年。观察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 目的:评价丹参片长期辅助治疗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100例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丹参组和常规组各50例,丹参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片(每日3次,每次3片),疗程1年。观察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6 m in步行距离和心超指标的变化,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丹参组对心功能分级和6 m in步行距离的改善较常规组显著有效(P<0.05);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能进一步缩小左心室舒张和收缩末期内径,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P<0.05);丹参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长期加用丹参片能改善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心室重构,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片 缺血性心肌病 心功能不全
下载PDF
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凤如 谢玉才 +2 位作者 尤蓓 戚文航 吴士尧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26-327,共2页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 治疗 临床观察 疗效 药物不良反应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患者止凝血功能与血脂的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徐志红 吴方 沈卫峰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探讨止凝血功能和血脂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病的作用及其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250例冠心病患者和80例对照者的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P-选择素(P-selectin)、D-二聚体(D-D)水平,以Cla... 目的探讨止凝血功能和血脂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病的作用及其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250例冠心病患者和80例对照者的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P-选择素(P-selectin)、D-二聚体(D-D)水平,以Clauss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Lp(a)浓度,并检测血清TC、TG、LDL-C、HDL-C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浆FG、TAT、vWF:Ag、P-selectin、D-D及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除HDL-C逐渐降低外,其余指标均明显升高(P<0.05)。FG、LDL-C、Lp(α)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P<0.05),且LDL-C、Lp(α)与FG水平相关。结论FG、LDL-C、Lp(α)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对冠心病发生和发展起协同促进作用;血浆FG、TAT、vWF:Ag、P-selectin、D-D浓度的动态连续监测对体内高凝状态和冠心病预防具重要意义;临床抗凝和降纤治疗与降脂治疗宜同时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纤维蛋白原 脂蛋白类 低密度脂蛋白
下载PDF
血清CA125水平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关系初探 被引量:23
14
作者 王一波 金美玲 沈卫峰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中CA125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169例CHF患者符合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心功能Ⅱ~Ⅳ级组,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入选者分为左心室(左室)正常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55mm...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中CA125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169例CHF患者符合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心功能Ⅱ~Ⅳ级组,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入选者分为左心室(左室)正常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55mm)和左室增大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55mm)。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测定血清CA125水平。并选择2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CHF患者CA125血清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心功能Ⅲ、Ⅳ级的血清浓度高于Ⅱ级(P〈0.01)。左室增大组较左室正常组CA125血清浓度显著升高(P〈0.01),CA125的血清浓度与心力衰竭患者的CHF严重程度和心脏左室增大呈正相关(P〈0.01)。结论CA125可能是又一个与CHF相关的非创伤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 CA125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心包腔引流并注入药物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尹中君 龚艳艳 +1 位作者 赵劲 顾刚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44-644,共1页
关键词 心包积液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对应导联ST段下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席锐 刘霞 陆国平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4年第4期268-271,共4页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可出现ST段抬高 ,而在这些ST段抬高的患者中可同时出现梗死对应导联ST段下移。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认为对应导联ST段下移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帮助判断冠状动脉阻塞位点和分析危险程度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可出现ST段抬高 ,而在这些ST段抬高的患者中可同时出现梗死对应导联ST段下移。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认为对应导联ST段下移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帮助判断冠状动脉阻塞位点和分析危险程度 ;镜象变化、远端缺血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对急性心肌梗死对应导联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及发生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研究进展 对应导联ST段下移 心电图 发生机制
下载PDF
氯沙坦和福辛普利对心功能不全及心肌肥厚的疗效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志红 焦洁茹 +1 位作者 沈卫峰 胡厚达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 (ANG)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福辛普利在治疗心肌肥厚和心功能不全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NHYA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EF≤ 5 0 %的病人 80例 ,随机单盲分为氯沙坦组和福辛普利组 ,于服药...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 (ANG)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福辛普利在治疗心肌肥厚和心功能不全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NHYA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EF≤ 5 0 %的病人 80例 ,随机单盲分为氯沙坦组和福辛普利组 ,于服药前和服药后 6个月测定临床症状和超声心动图。 结果二组左心室收缩功能显著改善 ,室间隔和室壁厚度减低 ,但左心室舒张功能均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福辛普利组中 5例出现干咳症状(11 6 3% ) ,而氯沙坦组耐受性较好。 结论尽管氯沙坦和福辛普利均能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及逆转心肌肥厚 ,但氯沙坦的耐受性较福辛普利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沙坦 福辛普利 心功能不全 心肌肥厚 治疗 疗效 超声心动图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昼夜变异 被引量:4
18
作者 何汝敏 龚兰生 +3 位作者 于金德 张娟赢 杨丽英 严亚明 《高血压杂志》 CSCD 1995年第3期205-207,共3页
对1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昼夜时间划分6h为一间期。结果发现104例患者24h室早≥100次,各间期的室早发生率分别为40%,26%,19%和15%。6Am~12Am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频度和高危级别显著高于其他间期。提示上午... 对1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昼夜时间划分6h为一间期。结果发现104例患者24h室早≥100次,各间期的室早发生率分别为40%,26%,19%和15%。6Am~12Am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频度和高危级别显著高于其他间期。提示上午猝死发生率增高可能与频发室性心律失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室性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 昼夜变异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启动子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心肌梗死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艳 金玮 +6 位作者 姜正文 张奎星 盛海辉 金嶙 沈亚云 黄薇 于金德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73-76,共4页
为研究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启动子区域 - 2 17、- 2 0位和 - 6位上的三种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心肌梗死的相关性 ,采用多重SnaPshot反应 ,在中国南方汉人群中 ,对 2 16例心肌梗死患者和 185名健康对照者进行G 2 17A ,A 2 0C和G 6A多态基因分型... 为研究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启动子区域 - 2 17、- 2 0位和 - 6位上的三种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心肌梗死的相关性 ,采用多重SnaPshot反应 ,在中国南方汉人群中 ,对 2 16例心肌梗死患者和 185名健康对照者进行G 2 17A ,A 2 0C和G 6A多态基因分型。结果发现 ,G 2 17A多态AA、AG和GG基因型分布和A、G等位基因频率在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之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 10、77、12 9比 8、37、14 0 ,P =0 .0 0 2 ;2 2 .4 5 %、77.5 5 %比 14 .32 %、85 .6 8% ,P=0 .0 0 3)。G 6A多态AA、AG和GG基因型分布在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之间亦有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 14 7、6 4、5比12 7、4 4、14 ,P =0 .0 2 9) ,但A、G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394 )。A 2 0C多态CC、AC和AA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有差异 (分别为 6、5 1、15 9比 2、6 1、12 2 )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6 7) ,C、A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亦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年龄 (P =0 .0 0 1)、收缩压 (P =0 .0 13)和血浆甘油三酯浓度 (P =0 .0 10 )是该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P =0 .0 18)是一种保护因素。结果提示 ,在中国南方汉人群中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G 2 17A和G 6A多态可能与心肌梗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与心肌梗死的关系 多重SnaPshot反应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 单核苷 酸多态性 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多普勒组织二尖瓣环运动速度评价冠心病患者舒张功能 被引量:6
20
作者 许建忠 施仲伟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75-477,共3页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检测二尖瓣环舒张期运动速度,以评估冠心病左室整体舒张功能。方法199例胸痛患者根据有无心肌梗死病史或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06例)和对照组(93例),应用DTI技术测定室间隔及左室侧壁舒张早期...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检测二尖瓣环舒张期运动速度,以评估冠心病左室整体舒张功能。方法199例胸痛患者根据有无心肌梗死病史或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06例)和对照组(93例),应用DTI技术测定室间隔及左室侧壁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二尖瓣环运动峰值速度之比值(Ea/Aa),并与超声心动图常规指标二尖瓣E峰与A峰的比值(E/A)等作对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66.75±7.12,与对照组(66.39±6.48)的差异无显著性(P=0.7),两组间E/A值的差异有显著性(0.92±0.41比0.83±0.27,P=0.05),而冠心病组室间隔及左室侧壁Ea/Aa显著降低(0.68±0.24比0.62±0.17,P<0.05;0.85±0.36比0.76±0.25,P<0.05)。结论舒张功能障碍是检测心肌缺血的敏感指标,应用DTI技术检测二尖瓣环运动速度来评价左室舒张功能,可能较常规超声心动图更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 二尖瓣环运动 运动速度 冠心病 舒张功能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