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8
1
作者 杨之涛 张欣欣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3年第5期283-286,共4页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HBV感染的特殊形式,由于HBV表面抗原(HBsAg)的缺失,其检测依赖于高敏感性的PCR方法。本文就其与乙型肝炎的传播、慢性HBV相关性肝病、暴发型肝衰竭、肝细胞肝癌及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关系作了综述。
关键词 隐匿性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HBV表面抗原 暴发性肝衰竭 肝细胞肝癌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下载PDF
RNA干扰抗艾滋病病毒感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海防 谢青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5年第3期162-164,共3页
RNA干扰(RNAinterference,RNAi)是一种古老而保守的生物现象,它由21~23个核苷酸的双链RNA通过碱基互补靶向识别并降解mRNA,导致序列特异的基因沉默。体外证明小干扰RNA(smallinterferingRNA,siRNA)能对抗HIV-1感染。它主要作用于宿主... RNA干扰(RNAinterference,RNAi)是一种古老而保守的生物现象,它由21~23个核苷酸的双链RNA通过碱基互补靶向识别并降解mRNA,导致序列特异的基因沉默。体外证明小干扰RNA(smallinterferingRNA,siRNA)能对抗HIV-1感染。它主要作用于宿主细胞受体,如CD4或CCR5等相应的mRNA及HIV-1的mRNA,抑制病毒表达,阻抑病毒感染。RNAi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防治HIV-1感染的基因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抗艾滋病病毒 感染研究 抗HIV-1感染 mRNA 宿主细胞受体 基因治疗方法 双链RNA 生物现象 靶向识别 基因沉默 序列特异 CCR5 病毒表达 病毒感染 RNAi 核苷酸 CD4
下载PDF
终末期肾病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研究进展
3
作者 周惠娟 谢青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02-203,共2页
关键词 终末期肾病 感染 丙型肝炎病毒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慢性阿米巴肺病合并蓝氏贾第鞭毛虫肠道感染l例
4
作者 朱冬芳 晏春根 《世界感染杂志》 2002年第4期205-205,共1页
关键词 慢性阿米巴肺病 合并症 蓝氏贾第鞭毛虫肠道感染 病例 寄生虫病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处理 被引量:3
5
作者 刘芸 野谢青 《肝脏》 2004年第2期118-120,共3页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处理 HBV感染 基因型 诊断标志
下载PDF
扶正化瘀胶囊干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作用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79
6
作者 刘平 胡义扬 +12 位作者 刘成 徐列明 刘成海 孙克伟 胡德昌 尹有宽 周霞秋 万谟彬 蔡雄 张志清 叶军 唐宝璋 贺佳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89-98,102,共11页
目的 研究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 ,入选年龄 18~ 65岁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试验药 (扶正化瘀胶囊 )和对照药 (和络舒肝胶囊 ) ,均为每次 5粒... 目的 研究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 ,入选年龄 18~ 65岁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试验药 (扶正化瘀胶囊 )和对照药 (和络舒肝胶囊 ) ,均为每次 5粒 ,3次 /d口服 ;疗程 2 4周。疗程结束后进行 12周的随访。观测指标 :(1)于治疗第 0、2 4周观察肝组织病理学、HBV标志物 ,第 0、12、2 4周检测肝纤维化血清指标 (HA、LN、P Ⅲ P、Ⅳ C)、B超肝脾检查 ,第 0、6、12、18、2 4周观察肝功能 (随访期评价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 (2 )安全性指标 :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 ,肾功能 ,心电图。结果  (1)受试者入组情况及人口学资料 :试验组 110例 ,对照组 10 6例 ,两组病例人口学特征、生命体征、病程、药物过敏史、既往治疗史、肝功能、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肝组织病理学 (试验组 99例 ,对照组 96例 )、HBV标志物、肾功能等各项指标比较 ,无显著差异。 (2 )肝组织病理学 :治疗前后作活检肝组织学观察 93例 ,试验组 50例和对照组 43例治疗前纤维化分期 (S)均值分别为 2 .3 3和 2 .11。试验组治疗后S均值为 1.80 ,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对照组治疗后S均值为 2 .14 ,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改善。试验组活检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化瘀胶囊 慢性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多中心临床研究
下载PDF
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7
作者 许蓓 林芝莓 +1 位作者 殷杰 王晨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9期758-759,共2页
目的 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2b(INFα-2b)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INFα-2b3MIU/d, 肌注, 30d后改隔日肌肉注射, 疗程6个月。并以同期未用干扰素治疗的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观察用... 目的 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2b(INFα-2b)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INFα-2b3MIU/d, 肌注, 30d后改隔日肌肉注射, 疗程6个月。并以同期未用干扰素治疗的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观察用药3个月, 6个月后血清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和治疗反应率。结果 INFα-2b治疗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后, ALT复常率分别为52 0%和60 .4%; HBeAg阴转率分别为47. 9%、66. 6%; 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3. 7%和58. 3%, 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INFα-2b治疗后完全反应率为45. 8%, 部分反应率为33 .3%,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轻, 安全性良好。结论 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明显, 安全、使用方便, 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2B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INFα-2b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ALT复常率 DNA阴转率 重组人干扰素Α HBeAg 干扰素治疗 反应率 临床疗效 肌肉注射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 HBV 后血清 治疗组 显著性 组间差 治疗后 安全性
下载PDF
IL-18在实验性暴发型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谢青 晏春根 +2 位作者 徐玉敏 周霞秋 俞红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3-137,共5页
为探讨IL 18在暴发型肝衰竭发生中的表达变化及对其他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采用D 氨基半乳糖 (D Gal) 90 0mg/kg与脂多糖 (LPS ) 10 μg/kg诱导BALB/c小鼠暴发型肝衰竭 ,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转氨酶 (ALT、AST )和肝组织病理、DNA梯形条... 为探讨IL 18在暴发型肝衰竭发生中的表达变化及对其他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采用D 氨基半乳糖 (D Gal) 90 0mg/kg与脂多糖 (LPS ) 10 μg/kg诱导BALB/c小鼠暴发型肝衰竭 ,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转氨酶 (ALT、AST )和肝组织病理、DNA梯形条带 ,评估肝损伤情况 ;用半定量RT PCR和相应的分析软件分析不同时间点肝组织中IL 18mRNA、TNF αmRNA和IFN γmRNA表达及ELISA方法检测血浆IL 18、TNF α和IFN γ的蛋白表达。结果 :D Gal/LPS给予后 4h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 ,7h小鼠开始死亡 ,10h死亡率达 80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 ,5h肝窦扩张、炎性细胞浸润、枯否细胞增生 ;7h肝细胞大量凋亡、坏死或肝组织出现大量出血性坏死 ;5h电镜示肝细胞核仁碎裂、线粒体肿胀或空泡变性 ;7h核仁边聚 ,呈半月型 ,表现为典型的凋亡形态学变化 ,线粒体大部分空泡变性。DNA电泳显示 5h始出现梯形条带。正常小鼠肝组织IL 18mRNA有少量表达 ,TNF αmRNA、IFN γmRNA微量表达。给药后 ,三者的mRNA分别在 1h、 2h、 3h达高峰 ,血浆中TNF α、IFN γ水平与其mRNA变化显著正相关 (rTNF α=0 4 3,P =0 0 1;rIFN γ=0 6 9,P <0 0 0 1) ,而血浆IL 18与其mRNA表达无明显相关 (r= 0 12 ,P =0 2 5 )。本实验诱导的暴发型肝衰竭模型中 ,肝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发型肝衰竭 发病机制 半定量RT-PCR 组织病理学 炎症 白细胞介素-18
下载PDF
牛磺酸脱氧胆酸损伤线粒体诱导HepG2细胞凋亡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光明 谢青 +4 位作者 周霞秋 俞红 郭清 廖丹 李定国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3年第8期1148-1151,共4页
目的:探讨牛磺酸脱氧胆酸(TDCA)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HE染色、电镜和DNA电泳对细胞凋亡定性;应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凋亡定量;检测TDCA诱导HepG2细胞凋亡过程中,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及凋亡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8、9... 目的:探讨牛磺酸脱氧胆酸(TDCA)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HE染色、电镜和DNA电泳对细胞凋亡定性;应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凋亡定量;检测TDCA诱导HepG2细胞凋亡过程中,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及凋亡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8、9活性的变化。结果:TDCA 400μmol/L孵育12h可诱导显著HepG2细胞凋亡,凋亡率为50.4±2.20%;TDCA诱导HepG2细胞凋亡过程中,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呈时间依赖性增加,同时伴有Caspase-9,3蛋白酶活性显著增高,Caspase-8活性仅轻度增高。结论:启动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及随后激活Caspase-9途径,可能是TDCA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磺酸脱氧胆酸 线粒体 HEPG2 细胞凋亡 凋亡特异性蛋白酶 CASPASE-3 胆汁淤积性肝病
下载PDF
5-羟色胺受体-1a在干扰素诱导抑郁症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蔡伟 谢青 +1 位作者 谢敬东 周霞秋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2-255,共4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引起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及其与5-羟色胺受体-1a基因的相关性,并研究抗抑郁症药对IFN诱导的抑郁症的干预作用。方法给予300ng/mL的IFN诱导Jurkat细胞1、2、3d,诱导细胞3d后分为两组,一组继续予IFN诱导3d,另一组停用IFN...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引起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及其与5-羟色胺受体-1a基因的相关性,并研究抗抑郁症药对IFN诱导的抑郁症的干预作用。方法给予300ng/mL的IFN诱导Jurkat细胞1、2、3d,诱导细胞3d后分为两组,一组继续予IFN诱导3d,另一组停用IFN观察3d;给予300ng/mL的IFN单独和联合抗抑郁症药物(氟西汀)干预Jurkat细胞3d。采用Westernblot、RT-PCR和定量Real-timeRT-PCR方法分析5-羟色胺受体-1a基因的蛋白质和mRNA水平。结果5-羟色胺受体-1a基因的蛋白质和mRNA水平随着IFN诱导时间的增加而下降,但能在IFN撤除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抗抑郁症药物(氟西汀)能改善因IFN引起的5-羟色胺受体-1a基因表达水平的下降。结论5-羟色胺受体-1a的下降可能是IFN引起抑郁症的发病机理之一;早期采用氟西汀可预防或治疗IFN引起的抑郁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FN 5-羟色胺受体 诱导时间 抗抑郁症药物 干扰素 氟西汀 JURKAT细胞 蛋白质 治疗 下降
下载PDF
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晖 周霞秋 +4 位作者 蔡伊梅 龚启明 彭星亮 蔡伟 赵国明 《中国医药导刊》 2003年第1期66-67,共2页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慢性乙型肝炎42例随机分为扶正化瘀胶囊治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治疗组28例,对照组15例,两组均每次1.5克,每日3次,连服6个月。动态观察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结果:治疗...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慢性乙型肝炎42例随机分为扶正化瘀胶囊治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治疗组28例,对照组15例,两组均每次1.5克,每日3次,连服6个月。动态观察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3、6个月ALT复常率分别为59.26%(16/27例)和66.67%(18/27例),对照组则分别为33.33%(5/15例)和53.33%(8/15例),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扶正化瘀胶囊对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Ⅳ型胶原)也有改善。用药3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显效率分别为48.15%、13.33%,用药6个月显效率分别为59.26%、20%,3、6个月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扶正化瘀胶囊能降低ALT,改善或延缓肝纤维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化瘀胶囊 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疗效观察 肝纤维化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siRNA对HSC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光明 谢青 +2 位作者 史毅 李定国 金由辛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研究化学合成的小分子干扰RNA (siRNA)对鼠肝星状细胞 (HSC)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CTGF)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针对大鼠CTGFmRNA 4 83、885和 94 6位点化学合成 3对 2 1核苷酸 (nt)siRNA ,分别以 5 0、10 0、2 0 0nmol/L浓度转染HSC... 目的研究化学合成的小分子干扰RNA (siRNA)对鼠肝星状细胞 (HSC)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CTGF)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针对大鼠CTGFmRNA 4 83、885和 94 6位点化学合成 3对 2 1核苷酸 (nt)siRNA ,分别以 5 0、10 0、2 0 0nmol/L浓度转染HSCT6 ,以空白及转染非特异siRNA作为对照 ,应用RT PCR检测CTGFmRNA表达 ,筛选出抑制效率最高的siRNA及其浓度 ;再转染HSCT6 ,抽提孵育 2 4、4 8、72h细胞总RNA及蛋白质 ,应用RT PCR和Westernblot检测CTGFmRNA及蛋白质表达。结果与对照相比 ,转染siRNA的HSCT6细胞CTGF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siRNA抑制效率在 5 0 ~2 0 0nmol/L范围呈浓度依赖性增高 ,以 4 83siRNA 2 0 0nmol/L最显著 ,转染非特异siRNA的HSCT6细胞CTGF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 ;转染 4 83siRNA的HSCT6细胞 2 4  4 8、72hCTGFmRNA分别下调 (91± 2 ) %、(6 5± 3) % (P均 <0 .0 1)和 (10± 7) % (P =0 .0 6 34) ,蛋白分别下调 (86± 5 ) %、(94± 4 ) %和 (4 2± 9) % (P均 <0 .0 1)。结论化学合成 4 83siRNA能高效抑制HSC的CTGF基因表达 ,有效阻抑时间达 7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NA表达 CTGF 转染 HSCT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化学合成 细胞 阻抑 小分子 总RNA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26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晏春根 朱冬芳 +1 位作者 黄丹文 周霞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912-912,共1页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治疗 病毒性肝炎 高胆红素血症 疗效分析
下载PDF
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特点与治疗 被引量:8
14
作者 谢青 向晓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210-211,共2页
关键词 细菌性脑膜炎 脑脊液检查 X线检查 氯霉素 庆大霉素 磺胺嘧啶
下载PDF
CpG-ODN联合HBsAg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向晓星 周霞秋 +4 位作者 王俊学 谢青 蔡雄 俞红 周惠娟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74-77,共4页
目的 研究含非甲基化CpG基序的免疫刺激寡核苷酸 (CpG- ODN)与重组HBsAg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CHB)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 ,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重组人GM CSF、IL 4自CHB患者和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扩增DC ;... 目的 研究含非甲基化CpG基序的免疫刺激寡核苷酸 (CpG- ODN)与重组HBsAg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CHB)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 ,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重组人GM CSF、IL 4自CHB患者和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扩增DC ;以CpG ODN和HBsAg单独或联合刺激DC ,并与TNF α比较 ,评价其对DC表达表面分子HLA DR、CD86、CD1a ,分泌IL 12p70以及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同时检测血浆TGF- β、IFN- γ含量。 结果 与PBS组比 ,CpG- ODN单用或联合HBsAg均能明显提高CHB患者DC表面分子HLA DR的表达 ,使IL- 12分泌增加 ,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的能力亦增强 ,CpG ODN联合HBsAg尚能明显提高CD1a的表达 ;CpG- ODN的上述刺激作用类似于TNF α ;CHB患者血浆TGF- β、IFN -γ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结论 CpG -ODN与TNF α一样能够促进CHB患者外周血DC分化和成熟 ;CpG- ODN与HBsAg联合刺激能协同增强DC的特异性抗原递呈作用 ;CHB患者的细胞因子环境可能是DC功能沉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G-ODN CHB 联合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DC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TNF-α 分泌 表型 刺激
下载PDF
乳猪肝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功能检测 被引量:2
16
作者 俞红 秦爱兰 +2 位作者 周霞秋 向晓星 张韡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178-180,共3页
目的 为构建生物人工肝进行肝细胞的准备。方法 采用胶原酶半原位灌流法分离单个乳猪肝细胞,并对其活力及单层和聚集培养后的白蛋白、尿素合成功能进行检测。结果 采用本方法从每头乳猪中分离到的单个肝细胞数为(3.1±1.5)×10^... 目的 为构建生物人工肝进行肝细胞的准备。方法 采用胶原酶半原位灌流法分离单个乳猪肝细胞,并对其活力及单层和聚集培养后的白蛋白、尿素合成功能进行检测。结果 采用本方法从每头乳猪中分离到的单个肝细胞数为(3.1±1.5)×10^(10),活性超过95%。在加入激素和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中单层培养时,肝细胞功能良好,可维持2周左右。而在未加入激素和生长因子的培养中肝细胞虽能存活1周,但功能于24h后即丧失。球形聚集培养可实现肝细胞的大量培养,且生物学活性较单层培养显著提高。结论 采用胶原酶半原位灌注法所得单个乳猪肝细胞基本能满足构建生物人工肝对肝细胞数量的要求。聚集培养接种密度大,细胞生物学活性高,可用于构建生物人工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猪 肝细胞 生物人工肝 胶原酶半原位灌流法 细胞分离 细胞生物学
下载PDF
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建立及其表面标记检测 被引量:3
17
作者 俞红 秦爱兰 +1 位作者 周霞秋 张韦华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4-347,i002,共5页
本文拟建立大鼠卵圆细胞增殖模型 ,分离纯化卵圆细胞并对其特性进行研究。给SD大鼠喂饲 2 乙酰氨基芴 (2 AAF) ,剂量分别为 5、10、15、2 0mg kg ,连续给药 6d ,第 7天行三分之二肝切除术 ,术后继续给药 1周 ,并于术后每隔 3d取肝组... 本文拟建立大鼠卵圆细胞增殖模型 ,分离纯化卵圆细胞并对其特性进行研究。给SD大鼠喂饲 2 乙酰氨基芴 (2 AAF) ,剂量分别为 5、10、15、2 0mg kg ,连续给药 6d ,第 7天行三分之二肝切除术 ,术后继续给药 1周 ,并于术后每隔 3d取肝组织行常规组织学观察、细胞增殖试验及免疫组化染色。经免疫磁珠标记C kit阳性细胞以纯化卵圆细胞 ,再经免疫细胞化学及RT PCR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 ,10、15、2 0mg kg三种剂量 2 AAF均可成功建立卵圆细胞增殖模型 ,卵圆细胞增殖于第 8天较明显 ,至第 11天达高峰 ,第 14天有所减少。卵圆细胞胞核BrdU染色阳性 ,卵圆细胞表达特异性抗原OV6、肝细胞标记白蛋白、胆管细胞标记CK19、甲胎蛋白以及连接蛋白 4 3,同时还表达造血干细胞标记C kit。实验表明 ,2 AAF剂量为 10~ 2 0mg kg时可获得较理想的大鼠卵圆细胞增殖模型 ,增生的卵圆细胞为具有双向分化潜能的肝干细胞 前体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细胞 肝前体细胞 干细胞 免疫组化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胶囊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I) 被引量:49
18
作者 陆伦根 曾民德 +16 位作者 茅益民 李继强 万谟彬 李成忠 陈成伟 傅青春 王吉耀 佘为民 蔡雄 叶军 周霞秋 王晖 巫善明 唐美芳 朱金水 陈维雄 张惠泉 《肝脏》 2002年第4期218-221,共4页
目的 观察氧化苦参碱 (苦参素 )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及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设计的临床试验 ,选择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2 16例 ,随机分配到苦参素胶囊组 (10 8例 )、苦参素针剂组... 目的 观察氧化苦参碱 (苦参素 )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及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设计的临床试验 ,选择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2 16例 ,随机分配到苦参素胶囊组 (10 8例 )、苦参素针剂组 (3 6例 )和空白对照组 (72例 ) ,完成 2 4周治疗。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肝功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和不良反应等。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中脱落 6例 ,不符合入选标准剔除 11例 ,共 199例患者纳入疗效统计 ,其中胶囊组 10 2例 ,针剂组 3 0例 ,空白对照组 67例。苦参素胶囊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其HBVDNA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 3 8.61%和 3 1.91% ,ALT复常率为 76.47% ;苦参素针剂组HBVDNA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 43 .3 3 %和 3 9.2 9% ,ALT复常率为 83 .3 3 % ,而空白对照组HBVDNA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 7.46%和 6.45 % ,ALT复常率为 40 .0 0 %。治疗后完全反应率和部分反应率胶囊组分别为 2 4.5 1%和 5 7.84% ,针剂组为 3 3 .3 3 %和 5 0 .0 0 % ,而对照组为 2 .99%和41.79% ,苦参素胶囊组与苦参素针剂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但显著高于对照组 ;苦参素胶囊组、针剂组和空白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7.77%、6.67%和 8.82 % ,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 3组间比较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苦参碱胶囊 治疗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随机双盲对照设计 临床试验 安慰剂 苦参素
下载PDF
IL-18、TNFα在脂多糖介导的急性肝坏死发生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晏春根 谢青 +3 位作者 徐玉敏 周霞秋 俞红 郭清 《肝脏》 2003年第2期21-24,共4页
目的 探讨IL 18、TNFα在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D 氨基半乳糖 (D Gal) 90 0mg/kg与脂多糖(LPS) 10 μg/kg诱导BALB/C小鼠急性肝坏死动物模型 ,腹腔内注入D Gal/LPS后 0~ 9h分别检测血清转氨酶 (ALT、AST)、肝组织病理、DNA... 目的 探讨IL 18、TNFα在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D 氨基半乳糖 (D Gal) 90 0mg/kg与脂多糖(LPS) 10 μg/kg诱导BALB/C小鼠急性肝坏死动物模型 ,腹腔内注入D Gal/LPS后 0~ 9h分别检测血清转氨酶 (ALT、AST)、肝组织病理、DNA梯形条带 ,评估肝损伤情况 ;用半定量RT PCR和相应的分析软件分析不同时间点肝组织中IL 18mRNA、TNFαmRNA表达及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IL 18、TNFα的蛋白表达。结果 D Gal/LPS给予后 4h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 ,7h小鼠开始死亡 ,10h死亡率达 80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 ,5h肝窦扩张、炎性细胞浸润、库普弗细胞增生 ;7h肝细胞大量凋亡、坏死或肝组织出现大量出血性坏死 ;5h电镜示肝细胞核仁碎裂、线粒体肿胀或空泡变性 ;7h核仁边聚 ,呈半月型 ,表现为典型的凋亡形态学变化 ,线粒体大部分空泡变性。DNA电泳显示 5h始出现梯形条带。正常情况下肝组织IL 18mRNA少量表达 ,经D Gal/LPS诱导后小鼠肝组织IL 18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 ,表达高峰在LPS刺激后 1~ 2h(与 0h比较 ,P <0 .0 1) ;正常情况下肝组织TNFαmRNA不表达或呈微弱表达 ,但在该模型诱导过程中肝组织TNFαmRNA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且其表达的时间模式与IL 18mRNA不同 ,TNFαmRNA表达高峰见于LPS刺激后 2h和 5h(与 0h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坏死 白细胞介素-18 肿瘤坏死因子Α mRNA ELISA
下载PDF
熊去氧胆酸抗肝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谢青 李光明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04年第11期679-682,共4页
随着对细胞凋亡意义的阐明及熊去氧胆酸抗肝细胞凋亡新机制的发现,其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关注。目前认为,熊去氧胆酸强大而广谱的抗凋亡效应是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肝病治疗并取得良好疗效的分子基础。本文主要就肝细胞... 随着对细胞凋亡意义的阐明及熊去氧胆酸抗肝细胞凋亡新机制的发现,其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关注。目前认为,熊去氧胆酸强大而广谱的抗凋亡效应是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肝病治疗并取得良好疗效的分子基础。本文主要就肝细胞凋亡与肝细胞损伤的关系、肝细胞凋亡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熊去氧胆酸抗肝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凋亡 熊去氧胆酸 分子机制 临床 治疗 研究进展 肝细胞损伤 效应 作用 新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