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神经症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汪昕 吕传真 +1 位作者 余慧贞 邵福源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1-192,共2页
神经症是一种精神活动降低、常有焦虑和各种躯体不适表现的疾病。氟哌噻吨为神经阻滞剂,小剂量具有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美利曲辛为双相抗抑郁剂,低剂量应用时具有兴奋特性,为观察其疗效及可能副作用,现总结上海4家医院对35例神... 神经症是一种精神活动降低、常有焦虑和各种躯体不适表现的疾病。氟哌噻吨为神经阻滞剂,小剂量具有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美利曲辛为双相抗抑郁剂,低剂量应用时具有兴奋特性,为观察其疗效及可能副作用,现总结上海4家医院对35例神经症进行开放性研究结果。病例选择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哌噻吨 美利曲辛 神经症性障碍 药理 治疗
下载PDF
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伴包涵体形成 被引量:4
2
作者 赵静 刘振国 +3 位作者 陈生弟 陆国强 刘卫国 杜芸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93-495,i001,共4页
目的观察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伴胞浆内包涵体形成,探讨蛋白酶体功能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立体定向注射至大鼠黑质部位。免疫荧光观察黑质区DA神经元变性缺失及胶质细... 目的观察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伴胞浆内包涵体形成,探讨蛋白酶体功能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立体定向注射至大鼠黑质部位。免疫荧光观察黑质区DA神经元变性缺失及胶质细胞变化。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DA能神经元内蛋白聚集的包涵体及其主要成分α-共核蛋白(α-synuclein)、Parkin和泛素(ubiquitin)的表达。同时观察DA能神经元发生细胞凋亡。结果注射Lactacystin第7天大鼠开始出现自发性活动减少,阿扑吗啡可诱导出旋转行为;3周后黑质部位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减少,呈剂量依赖性;小胶质细胞增生明显。TH与硫磺素、硫磺素与α-synuclein、硫磺素与Parkin、以及硫磺素与ubiquitin复合染色呈阳性;TH与TUNEL双染亦呈阳性。结论Lactacystin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毒性作用,且导致蛋白聚集,包涵体形成。蛋白酶体功能异常可能在帕金森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CTACYSTIN 帕金森病 Α-共核蛋白 PARKIN 泛素
下载PDF
人胚DA能神经元移植于帕金森氏病猴模型的TH免疫细胞化学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蒋芝华 刘振国 +4 位作者 陈生弟 周文波 蔡军 倪紫美 周长福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1-37,共7页
为了对人胚黑质DA神经元移植治疗PD人的临床应用作出客观评估,将8—12周人胚黑质细胞移植到用MPTP诱发的偏侧PD猴新纹状体内。实验动物分别存活2个月、5个月和1年后,用TH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被移植的人胚DA细胞的... 为了对人胚黑质DA神经元移植治疗PD人的临床应用作出客观评估,将8—12周人胚黑质细胞移植到用MPTP诱发的偏侧PD猴新纹状体内。实验动物分别存活2个月、5个月和1年后,用TH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被移植的人胚DA细胞的存活和与宿主间的突触联系进行检查。在光镜下可见被移植侧的新纹状体内有TH阳性细胞,它们成小群散在分布,每小群有3—10个细胞。TH阳性细胞的轴突延伸到整个新纹状体,树突呈现出正常发育过程中特有的念珠状结节形态变化。在电镜下观察到TH阳性轴突终末与宿主新纹状体内的TH阴性树突干和树突棘形成对称型或不对称型突触,TH阳性轴突终末与TH阴性轴突终末形成对称型突触,TH阴性轴突终末与TH阳性胞体和树突形成突触。上述突触在移植后5个月的比2个月的多,移植后1年的最多。这结果表明8—12周人胚DA能神经元移植到PD猴新纹状体能存活和发育并与宿主建立突触联系,甚至在移植后2个月这种联系已开始形成。猴与人在种系发生上相近,属灵长类。因此可推测,早期人胚DA能神经元移植到PD人新纹状体后,可能具有类似的形态学发育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颤性麻痹 多巴胺神经元 移植术 黑质 新纹状体
下载PDF
帕金森病猴模型黑质纹状体区神经递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振国 余慧贞 陈生弟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60-263,共4页
本实验在以往应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建立偏侧帕金森病(PD)猴模型的基础上,对注射MPTP后动物的行为症状。在体神经生化改变、不同时期离体神经生化改变以及病理改变进行观察。结果发现... 本实验在以往应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建立偏侧帕金森病(PD)猴模型的基础上,对注射MPTP后动物的行为症状。在体神经生化改变、不同时期离体神经生化改变以及病理改变进行观察。结果发现:MPTP建立的偏侧PD猴模型,其行为、生化、病理等指标均出现早且稳定;注射侧纹状体区细胞外液多巴胺(DA)等递质含量较注射对侧有相应的降低。表明MPTP制备的偏侧猴模型的可靠性,为探索PD的病因等提供理想的实验条件。同时进一步加深对PD神经生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河猴 神经生化 震颤性麻痹 病因 黑质
下载PDF
84例动眼神经麻痹病因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叶美颜 刘振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8-559,共2页
关键词 动眼神经麻痹 病因 诊断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下载PDF
FGF和EGF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孙秀 陈先文 陈生弟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2期170-173,共4页
胚胎和成年哺乳动物脑内均存在神经干细胞。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FGF)和表皮生长因子 ( EGF)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有一定影响。 FGF和 EGF及其受体在胚胎期和成年期表达各异。 FGF和 EGF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 ,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分... 胚胎和成年哺乳动物脑内均存在神经干细胞。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FGF)和表皮生长因子 ( EGF)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有一定影响。 FGF和 EGF及其受体在胚胎期和成年期表达各异。 FGF和 EGF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 ,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分化的作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GF EGF 神经干细胞 细胞增殖 分化
下载PDF
IL-1α对神经前体细胞Nurr1基因的诱导表达 被引量:2
7
作者 孙秀 陈生弟 +3 位作者 刘振国 刘卫国 梁粱 徐洁懿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46-150,共5页
目的 :了解中脑和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Nurr1基因的表达以及IL 1α对中脑神经前体细胞和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Nurr1基因的诱导表达作用。方法 :采用RT PCR ,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中脑和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内Nurr1mRNA和蛋白质... 目的 :了解中脑和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Nurr1基因的表达以及IL 1α对中脑神经前体细胞和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Nurr1基因的诱导表达作用。方法 :采用RT PCR ,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中脑和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内Nurr1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 ,采用半定量RT PCR方法观察IL 1α对中脑和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Nurr1mRNA的诱导表达作用。 结果 :中脑和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均表达Nurr1mRNA和蛋白质 ,中脑神经前体细胞的Nurr1表达量多于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IL 1α可诱导中脑神经前体细胞Nurr1mRNA的快速表达 ,IL 1α(10 0pg/mL)作用 1h后 ,Nurr 1mRNA表达增加 ,3h后Nurr1mRNA表达达到高峰 ,2 4h后恢复至基线水平。而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的Nurr1mRNA在IL 1α诱导后无明显变化。 结论 :IL 1α可能通过Nurr1的过度表达促进中脑神经前体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方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Α 神经前体细胞 NURR1基因 基因表达 多巴胺
下载PDF
NF-κB在神经变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邓钰蕾 陈生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09-112,共4页
关键词 神经变性疾病 核转录因子 NF-ΚB 淋巴细胞 发病机制 ALZHEIMER病
下载PDF
Mes42细胞及细胞因子对中脑和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的分化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孙秀 陈生弟 +2 位作者 刘振国 梁梁 徐洁懿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1期409-412,437,共5页
了解中脑神经前体细胞和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在Mes4 2细胞及细胞因子作用下的体外诱导分化情况。采用含细胞因子或 /和Mes4 2细胞条件培养基和细胞膜碎片的分化培养基培养中脑神经前体细胞和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 ,孵育 7d后行免疫细胞化... 了解中脑神经前体细胞和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在Mes4 2细胞及细胞因子作用下的体外诱导分化情况。采用含细胞因子或 /和Mes4 2细胞条件培养基和细胞膜碎片的分化培养基培养中脑神经前体细胞和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 ,孵育 7d后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了解其体外诱导分化情况。IL 1α(10 0pg/ml) ,IL 11(1ng/ml) ,GDNF(1μg/ml)和LIF(1ng/ml)可诱导中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成TH阳性神经元 ,增加分化的TH阳性细胞数目。Mes4 2细胞条件培养基和其细胞膜裂解碎片以及细胞因子IL 11,LIF ,GDNF ,IL 1α共同培养神经前体细胞 ,诱导分化的TH阳性细胞数目无明显增加 ,但TH阳性细胞的形态更趋成熟。而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在上述分化培养基内鲜见TH阳性细胞。中脑神经前体细胞可在体外被诱导分化成TH阳性神经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 神经前体细胞 分化 IL-1Α Mes42细胞 纹状体 细胞因子
下载PDF
线粒体与神经细胞凋亡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秀丽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6期568-571,共4页
关键词 线粒体 神经细胞凋亡 研究进展
下载PDF
84例动眼神经麻痹病因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叶美颜 刘振国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3年第4期16-17,共2页
目的 分析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动眼神经麻痹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颅内动脉瘤21例(25.0%)(后交通动脉瘤18例,颈内动脉C_1段及海绵窦段动脉瘤3例),糖尿病18例(21.4%),神经炎14例(16.7%)(急性脑神经炎1例,慢性非... 目的 分析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动眼神经麻痹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颅内动脉瘤21例(25.0%)(后交通动脉瘤18例,颈内动脉C_1段及海绵窦段动脉瘤3例),糖尿病18例(21.4%),神经炎14例(16.7%)(急性脑神经炎1例,慢性非特异性炎症8例,Tolosa-Hunt综合征5例),脑血管病12例(14.3%),肿瘤8例(9.5%),头部外伤3例(3.6%),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眼肌麻痹型偏头痛、Grave's眼病、Adie's瞳孔各1例,原因未明4例。结论 了解动眼神经麻痹常见原因的临床特点,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有利于疾病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眼神经麻痹 病因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治疗
下载PDF
中脑神经前体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特性
12
作者 孙秀 陈生弟 +3 位作者 刘振国 刘卫国 梁粱 徐洁懿 《细胞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95-299,共5页
为了解中脑神经前体细胞的体外培养特性和建立中脑神经前体细胞的体外分化调控机制提供细胞模型。本实验采用含有丝分裂源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来源于大鼠胚胎E14.5天的中脑神经前体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了解其前... 为了解中脑神经前体细胞的体外培养特性和建立中脑神经前体细胞的体外分化调控机制提供细胞模型。本实验采用含有丝分裂源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来源于大鼠胚胎E14.5天的中脑神经前体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了解其前体细胞特性。结果发现中脑神经前体细胞呈神经前体细胞特征性标记Nestin免疫染色阳性,无分化细胞标记;细胞克隆实验证实中脑神经前体细 胞有自我更新能力;在EGF刺激下增殖迅速;当撤去EGF后置于含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和被覆多聚赖氨酸(PLL)的培养皿内,中脑神经前体细胞可分化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本试验证明我们培养的中脑神经前体细胞具有增殖、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 神经前体细胞 体外分离 细胞培养 特性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邵梅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 2000年第5期193-195,共3页
阿尔茨海默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一种进行性发展的变性性疾病,临床药物治疗疗效并不理想。神经生长因子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对胆碱能神经元有特异的保护和支持作用,在临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引起广泛重视。本文就近年来应用... 阿尔茨海默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一种进行性发展的变性性疾病,临床药物治疗疗效并不理想。神经生长因子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对胆碱能神经元有特异的保护和支持作用,在临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引起广泛重视。本文就近年来应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治疗 神经生长因子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机制及治疗进展
14
作者 赵迎春 陈生弟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1995年第6期4-8,共5页
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机制及治疗进展赵迎春,陈生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025)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变性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的主要病因。目前... 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机制及治疗进展赵迎春,陈生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025)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变性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的主要病因。目前黑质DA能神经元特异变性的机制尚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变性 多巴胺能 神经变性 治疗
下载PDF
神经纤维缠结形成的分子机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祖衡兵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 1998年第4期172-175,共4页
神经纤维缠结是阿尔茨海默病最基本的两大病理特征之一,其形成的分子机制及病理意义仍未完全明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蛋白多糖在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蛋白多糖在形成中的意义作一介绍。
关键词 神经纤维缠结 早老性痴呆
原文传递
恒河猴脑与神经毒素MPTP结合位点的研究
16
作者 汤克俭 徐德隆 +1 位作者 余慧贞 王增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308-308,共1页
<正> 神经毒素MPTP可使人和某些动物产生典型的帕金森样症状。本实验以恒河猴为实验对象,研究~3H-MPTP在猴脑内的分布趋势,探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理。 材料方法 取恒河猴与大鼠全脑,低温速冻,连续冠状面切片。用5~300nM各种浓度的... <正> 神经毒素MPTP可使人和某些动物产生典型的帕金森样症状。本实验以恒河猴为实验对象,研究~3H-MPTP在猴脑内的分布趋势,探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理。 材料方法 取恒河猴与大鼠全脑,低温速冻,连续冠状面切片。用5~300nM各种浓度的~3H-MMP溶液对大鼠脑冰冻切片孵育,漂洗后测量鼠脑切片的放射性记数,绘制成~3H-MPTP与脑组织结合的饱和曲线,并以200nM定为~3H-MPTP与猴脑结合的饱和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河猴 神经毒素 结合位点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与脑血管病 被引量:30
17
作者 傅毅 刘建荣 陈生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89-190,共2页
同型半胱氨酸(HCY)又称高半胱氨酸,是蛋氨酸去甲基后形成的一种含硫氨基酸,属于蛋氨酸循环的中间产物.自McCully[1]首次报道1例少见的先天性异常病例,从而意外地发现HCY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脑血管病 基因突变 独立危险因素 高HCY血症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代谢相关酶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傅毅 陈生弟 +2 位作者 刘建荣 倪培华 应雅韵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6期450-455,共6页
目的  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 (Hcy)血症及其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 (PD)的关系。方法  分为PD组 30例、神经系统其他疾病组 33例和正常老年组 6 0例 ,测定被检者血浆Hcy浓度、血叶酸和维生素B12 浓度等 ,并且检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 目的  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 (Hcy)血症及其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 (PD)的关系。方法  分为PD组 30例、神经系统其他疾病组 33例和正常老年组 6 0例 ,测定被检者血浆Hcy浓度、血叶酸和维生素B12 浓度等 ,并且检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基因C6 77T、胱硫醚 β 合成酶 (CBS)基因 84 4ins6 8和甲硫氨酸合成酶(MS)基因A2 75 6G的基因表型。结果 PD组血Hcy浓度明显高于神经系统其他疾病组和正常老年组(P <0 .0 1) ;经相关回归分析显示PD组的血Hcy水平与维生素B12 呈负相关。此外 ,MTHFRC6 77T纯合突变型的Hcy水平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和杂合突变型。结论  本文证实C6 77T纯合子突变可能是导致血浆tHcy水平升高的遗传决定簇。因此 ,补充营养元素叶酸、维生素B12 可能有助于降低Hcy水平及其危险因素 ;有必要对人群进行MTHFR基因多态性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同型半胱氨酸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胱硫醚Β-合成酶 甲硫氨酸合成酶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99)Tc^m-TRODAT-1显像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万卫星 方平 +6 位作者 刘振国 陈生弟 沈国平 刘念芳 陆亚芬 陈正平 周翔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 研究99Tcm TRODAT 1在正常猴及帕金森病 (PD)模型猴纹状体内的放射性分布 ,以探讨其早期诊断PD的价值。方法 分别对 2只正常猴、2只PD模型猴进行99Tcm TRODAT 1多巴胺转运蛋白 (DAT)显像 ,1只经 1 甲基 4苯基 1,2 ,3 ,6 四氢吡啶... 目的 研究99Tcm TRODAT 1在正常猴及帕金森病 (PD)模型猴纹状体内的放射性分布 ,以探讨其早期诊断PD的价值。方法 分别对 2只正常猴、2只PD模型猴进行99Tcm TRODAT 1多巴胺转运蛋白 (DAT)显像 ,1只经 1 甲基 4苯基 1,2 ,3 ,6 四氢吡啶 (MPTP)预处理后行 7、11、18d连续显像 ;计算正常猴与PD模型猴纹状体与小脑放射性比值。结果 正常猴 3h纹状体与小脑的放射性比值为 1 5 6;PD模型猴损毁侧纹状体与小脑比值为 0 94 ,健侧为 1 5 2 ;MPTP预处理后 7d与正常猴比值相似 ,11d时下降 ,18d时明显降低 ,比值分别为 1 5 6、1 2 7、0 89。结论 99Tcm TRODAT 1能特异性地与DAT结合 ,可灵敏地反映PD模型猴DAT的摄取减少 ,对PD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颤性麻痹 疾病模型 TRODAT-1 ^99TC^M标记
下载PDF
黛力新合并雌激素对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6
20
作者 滕宗荣 朱钟治 +3 位作者 沈帆霞 汝炜 陈静坤 戴自奋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5期462-464,共3页
目的探讨三氟噻吨、四甲蒽丙胺复合制剂 (黛力新 )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方面疗效。 方法 6 0例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二组 ,黛力新合并雌激素治疗的 30例为治疗组 ,单用雌激素治疗的 30例作为对照组 ,分析二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 目的探讨三氟噻吨、四甲蒽丙胺复合制剂 (黛力新 )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方面疗效。 方法 6 0例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二组 ,黛力新合并雌激素治疗的 30例为治疗组 ,单用雌激素治疗的 30例作为对照组 ,分析二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组总体有效率 90 % ,对照组 6 3% (P <0 .0 5 )。治疗组中失眠多梦、心悸、焦虑—抑郁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感觉障碍方面疗效也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改善潮热出汗方面二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黛力新合并雌激素对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具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年期综合征 三氟噻吨 四甲蒽丙胺 黛力新 尼尔雌醇 治疗 疗效观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