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急性白血病儿童的细胞色素P450-3A4基因型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袁晓军 顾龙君 +6 位作者 赵慧君 汤静燕 薛惠良 陈静 潘慈 陈静 王耀平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54-656,共3页
目的阐明中国急性白血病(AL)和健康儿童中细胞色素P450-3A4(CYP3A4)的基因型分布特点,探讨CYP3A4基因型多态性与儿童白血病的易感性及化疗效应之间可能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RFLP及DNA测序法检测120例AL和85例健康儿童的CYP3A4基因型,... 目的阐明中国急性白血病(AL)和健康儿童中细胞色素P450-3A4(CYP3A4)的基因型分布特点,探讨CYP3A4基因型多态性与儿童白血病的易感性及化疗效应之间可能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RFLP及DNA测序法检测120例AL和85例健康儿童的CYP3A4基因型,分析两组CYP3A4基因型差异。结果85例健康儿童中仅1例为CYP3A4*1B的杂合子基因型,均为野生型,杂合子型的突变频率为1.2%;120例AL儿童中5例(4例ALL和1例AML)表现为杂合子基因型,1例ALL为纯合子基因型,其杂合子基因型突变率为4.2%,纯合子基因型突变率为0.8%。经PCR-RFLP检测并经DNA测序验证,所有受检者的CYP3A4*3基因型均为野生型。结论虽然AL患儿的CYP3A4*1B基因突变率高于健康儿童,但差异无显著性,因此尚不能推论CYP3A4*1B基因型与中国儿童AL发病相关。CYP3A4*3基因在中国健康和AL儿童中是一种罕见的等位基因,其对于CYP3A4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在白血病发生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儿童 细胞色素P450 基因型 多态性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急性白血病儿童细胞色素P450 3A4活性的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袁晓军 顾龙君 +4 位作者 赵惠君 唐跃年 赵金彩 陈静 潘慈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细胞色素P450 3A4(CYP3A4)参与了许多环境毒物及包括多种常用化疗药物在内的人体中50%以上的药物代谢,多态性研究表明,CYP3A4的活性具有广泛的个体差异,并显示出明显的种族和疾病分布特征.目前国内外尚无进行大样本CYP3A4活性测定... 目的细胞色素P450 3A4(CYP3A4)参与了许多环境毒物及包括多种常用化疗药物在内的人体中50%以上的药物代谢,多态性研究表明,CYP3A4的活性具有广泛的个体差异,并显示出明显的种族和疾病分布特征.目前国内外尚无进行大样本CYP3A4活性测定方法的报道.本研究旨在建立简便、稳定、可靠的CYP3A4活性的检测方法,探讨健康儿童和急性白血病儿童CYP3A4的活性分布特点,为临床开展相关的药效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检测85名健康儿童和120名急性白血病儿童的CYP3A4活性.结果以峰面积内标法定量,线性范围0.01~5 mg/L,检测限:氢化考的松(HC)为0.01 mg/L,6β-羟基氢化考的松(6β-OHC)为0.03mg/L.HC的日内、日间误差分别小于2%和5%,6β-OHC的日内、日间误差则分别小于7%和屯10%,绝对回收率为98%~106%.健康儿童的CYP3A4活性范围为2.34~48.88,平均活性为9.76±6.99,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儿的CYP3A4活性为13.97±10.84,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的CYP3A4活性范围变化很大,从2.00~585.72不等,平均活性为53.52,明显高于AML组和健康儿童(P1=0.0066,P2=0.0065).结论该方法可简便、快速地测定CYP3A4活性,灵敏度和准确性较高,重复性好.ALL儿童的平均CYP3A4活性明显高于AML组和健康儿童,而后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细胞色素P450 3A4 儿童
下载PDF
脑脊液新蝶呤、生物蝶呤与儿童神经系统疾病
3
作者 吴洁 刘晓青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4年第6期286-288,共3页
新蝶呤被认为是反映体内"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轴"所介导的细胞免疫防御系统激活程度的一个标志物。四氢生物蝶呤是生物合成神经介质多巴胺和5-羟色胺不可缺少的辅助因子。因此,脑脊液中新蝶呤水平的检测对于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疾... 新蝶呤被认为是反映体内"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轴"所介导的细胞免疫防御系统激活程度的一个标志物。四氢生物蝶呤是生物合成神经介质多巴胺和5-羟色胺不可缺少的辅助因子。因此,脑脊液中新蝶呤水平的检测对于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有一定的价值,与脑脊液细胞反应,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外周感染的一个辅助鉴别依据;新蝶呤水平的改变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免疫激活可能与热性惊厥的发病机制有关;检测脑脊液中的新蝶呤、四氢生物蝶呤浓度可以评价免疫防御的状况,预测脑膜炎是否将有慢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蝶呤 生物蝶呤 脑脊髓液 神经系统疾病
下载PDF
新生儿细菌感染血清免疫球蛋白M和铜蓝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玉峰 朱晓东 +3 位作者 朱建幸 肖黎明 黄萍 陈同辛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40-441,共2页
目的 探讨新生儿细菌感染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 )和铜蓝蛋白 (CP)的变化对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意义。方法 用散射比浊法检测 17例新生儿细菌感染和 19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血清IgM和CP及 10例新生儿细菌感染治疗前后IgM和CP。结果 正常足月... 目的 探讨新生儿细菌感染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 )和铜蓝蛋白 (CP)的变化对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意义。方法 用散射比浊法检测 17例新生儿细菌感染和 19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血清IgM和CP及 10例新生儿细菌感染治疗前后IgM和CP。结果 正常足月新生儿IgM和CP分别为 0 .2 2± 0 .0 6 g/L和 0 .0 9± 0 .0 4 g/L ,新生儿细菌感染组 (n =17)IgM和CP分别为 0 .5 8± 0 .30 g/L和 0 .16± 0 .0 6 g/L ,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感染组治疗前后 (n =10 )IgM分别为 0 .5 2± 0 .2 3g/L和 0 .70± 0 .30 g/L ,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4 ) ;而感染组治疗前后C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IgM和CP的升高可作为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细菌感染 免疫球蛋白M 铜蓝蛋白
下载PDF
新生儿细菌感染时血清IL-8和IL-13水平变化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永红 沈铮 +3 位作者 朱晓东 李玉峰 陈菲 朱建幸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98-600,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IL-8和IL-13水平在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临床转归中意义。方法用ELISA测定三组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感染组:21例细菌感染新生儿(治疗前和有效治疗后);非感染组:20例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脐血组:30例正常新生儿。结果... 目的探讨血清IL-8和IL-13水平在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临床转归中意义。方法用ELISA测定三组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感染组:21例细菌感染新生儿(治疗前和有效治疗后);非感染组:20例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脐血组:30例正常新生儿。结果感染组IL-8和IL-13水平较非感染组升高(P<0.05);感染组治疗后IL-8水平较治疗前下降。结论新生儿细菌感染时血清IL-8和IL-13显著升高,可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IL-8可用来评价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细菌感染 白细胞介素8 白细胞介素13
下载PDF
新生儿细菌感染时CD4^+T细胞表面IL-2R的表达 被引量:2
6
作者 朱晓东 朱建幸 +5 位作者 李玉峰 沈铮 孙建华 黄萍 张永红 陈同辛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9-82,共4页
为探讨新生儿CD4+ T细胞表面白介素_2受体 (interleukin_2receptor,IL_2R)的表达对临床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意义 ,用全血法标记CD4 +T细胞表面IL_2R三条肽链CD25、CD122和CD132 ,借助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19例正常足月新生儿 (对照组 )... 为探讨新生儿CD4+ T细胞表面白介素_2受体 (interleukin_2receptor,IL_2R)的表达对临床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意义 ,用全血法标记CD4 +T细胞表面IL_2R三条肽链CD25、CD122和CD132 ,借助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19例正常足月新生儿 (对照组 )和17例细菌感染足月新生儿 (感染组 )治疗前后CD25、CD122和CD132的表达。并将对照组和感染组首次样本结果及感染组治疗前后样本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 ,对照组新生儿脐血CD4 +T细胞表面CD25、CD122和CD132的表达较低 ,分别为3.84 %±3.61 %、0.74 %±0.53%和12.70 %±8.54% ,与治疗前感染组(分别为9.89%±9.66 %、5.79 %±11.14%和21.78 %±11.34 %)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而细菌感染组治疗后新生儿CD4 +T细胞表面CD25、CD122和CD132的表达量为11.11 %±7.06%、6.35 %±6.23%和27.41 %±17.19 % ,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提示CD25、CD122和CD132在脐血CD4 +T细胞上的表达较低 ,细菌感染组治疗前CD4 +T细胞表面CD25、CD122和CD132表达的升高 ,表明CD4 +T细胞活化 ,故在临床上可以考虑将CD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细菌感染 CD4^+T细胞 IL-2R 基因表达
下载PDF
168例高热惊厥患儿的转归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邵新华 吴洁 鲍克容 《海南医学》 CAS 2004年第10期91-92,共2页
目的 探讨高热惊厥 (FC)的转归及预后。方法 对 168例FC随访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68例FC患儿首发中有 72 .62 % ( 12 2 / 168例 )在 3岁以下 ;男多于女 ;2 6.19% ( 12 2 / 168例 )患儿有惊厥家族史 ;复发率为3 0 .95 % ( 5 ... 目的 探讨高热惊厥 (FC)的转归及预后。方法 对 168例FC随访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68例FC患儿首发中有 72 .62 % ( 12 2 / 168例 )在 3岁以下 ;男多于女 ;2 6.19% ( 12 2 / 168例 )患儿有惊厥家族史 ;复发率为3 0 .95 % ( 5 2 / 168例 ) ,FC的复发与初发年龄、体温、FC类型及惊厥家族史密切相关 ;癫痫发生率为 2 .3 8% ( 4 / 168例 ) ;智力低下为 1.19% ( 2 / 168例 )。结论 FC的远期预后良好 ,若无特殊情况下不需药物预防 ,但对FC转为癫痫的危险因素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热惊厥 转归 预后 儿童
下载PDF
小儿病毒性脑炎与抗病毒抗体IgM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邵新华 吴洁 汪梅先 《海南医学》 CAS 2004年第9期50-51,38,共3页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及其脑脊液抗病毒抗体IgM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 ,对 95例临床诊断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脑脊液进行了单纯疱疹病毒 (HSV -Ⅰ ,HSV -Ⅱ )、柯萨奇B组病毒 (CoxBV)、埃可病毒 (E...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及其脑脊液抗病毒抗体IgM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 ,对 95例临床诊断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脑脊液进行了单纯疱疹病毒 (HSV -Ⅰ ,HSV -Ⅱ )、柯萨奇B组病毒 (CoxBV)、埃可病毒 (ECHO)、EB病毒 (EBV)、腺病毒 (AdV)及流感病毒 (IFV)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结果 HSV、CoxBV、ECHO、EBV、AdV、IFV病毒感染率分别为 9.47%( 9 95 )、18.95 %( 18 95 )、2 3 .16%( 2 2 95 )、3 .16%( 3 95 )、4.2 1%( 4 95 )、6.3 2 %( 6 95 ) ;脑脊液抗病毒抗体IgM的阳性率为 65 .2 6%( 62 95 ) ;HSV及EBV感染后遗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分别为 77.78%( 7 9)和 66.67%( 2 3 )。结论 脑脊液中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可作为早期病原诊断的指标之一 ;CoxBV及ECHO病毒是本地区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的主要病毒 ;HSV及EBV感染后遗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其它病毒高 ,预后不良 ;早期阿昔洛韦治疗 ,可大大降低后遗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病毒 IGM 儿童
下载PDF
155例法洛四联症缺氧发作诱因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朱月钮 王荣发 周爱卿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642-644,共3页
关键词 法洛四联症 缺氧 诱因 小儿
下载PDF
长春新碱对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被引量:3
10
作者 殷蕾 Harley Robert POWELL 周纬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495-498,共4页
目的目前对于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仍较困难,我们回顾性地评价了长春新碱对用过环磷酰胺治疗后而仍有复发的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14例口服过一个疗程以上环磷酰胺而仍有复发的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患儿接受了... 目的目前对于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仍较困难,我们回顾性地评价了长春新碱对用过环磷酰胺治疗后而仍有复发的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14例口服过一个疗程以上环磷酰胺而仍有复发的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患儿接受了长春新碱治疗.长春新碱的用法为每周静脉注射1次,连用4周,然后每月1次,连用4月,每次剂量为1~1.5 mg/m2.结果13例完成了长春新碱的整个疗程.正处于肾病复发期的8例患儿,6例(75%)完全缓解,蛋白尿在用长春新碱治疗2~3剂后消失.在疗程结束后对处于肾病缓解状态的12例患儿随访,发现4例(33.3%)未再复发,持续保持缓解9~40月(中位数为13.5月);半年内的肾病复发次数由治疗前的1.67次降至0.67次(P<0.05);8例再复发者,7例再次注射长春新碱(1 mg/m2)1~2剂后蛋白尿均消失.除用1.5 mg/m2剂量时腹痛较显著外患儿未出现其他明显副作用.结论长春新碱能诱导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复发患儿的完全缓解,还有可能降低复发频率.对于再复发患儿,少数几次长春新碱的使用可能优于口服一个疗程的泼尼松龙或环孢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春新碱 激素依赖型 肾病综合征 治疗 儿童
下载PDF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细菌耐药性监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嵇若旭 朱晓东 +3 位作者 狄华 刘瑛 单炯 朱建幸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29-530,共2页
关键词 儿科 重症监护病房 细菌耐药性 监测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下载PDF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庆南 朱建幸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84-585,共2页
关键词 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新生儿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下载PDF
血尿患儿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与临床转归的关系
13
作者 卫敏江 吴伟岚 +4 位作者 陈敏怡 施剑敏 陈难 吴湘如 张文竹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64-365,共2页
目的 探讨血尿患儿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程度与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 对行肾穿刺患儿的肾活检标本 ,检测CD4+、CD8+、CD6 8+三种单克隆抗体在肾间质中浸润面积 ,并计算浸润率 ,应用t检验分析CD4+、CD8+、CD6 8+在肾间质中的浸润率大小... 目的 探讨血尿患儿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程度与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 对行肾穿刺患儿的肾活检标本 ,检测CD4+、CD8+、CD6 8+三种单克隆抗体在肾间质中浸润面积 ,并计算浸润率 ,应用t检验分析CD4+、CD8+、CD6 8+在肾间质中的浸润率大小与临床转归的关系。结果 肾间质CD4+沉积 ,临床无好转者浸润阳性率为 19.95± 7.2 1,而临床好转为 8.19± 1.99,两者比较P =0 .0 3 6;肾间质中CD8+沉积 ,临床无好转者浸润阳性率为 17.44± 9.5 7,临床好转者为 7.19± 4.79,两者比较P =0 .0 2 2 ;肾间质中CD6 8+沉积 ,临床无好转者浸润阳性率为 10 .2 3± 5 .17,临床好转者为 4.17± 0 .99,经t检验 ,P =0 .0 49。CD4+、CD8+、CD6 8+在肾间质中浸润面积与浸润率大小对预后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炎性细胞在肾间质的浸润率显著影响血尿患儿预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尿 肾间质 炎性细胞浸润 预后 临床转归
下载PDF
坂岐氏肠杆菌与新生儿感染
14
作者 林芊 朱建幸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63-564,共2页
关键词 坂岐氏肠杆菌 新生儿感染 病原菌 生物学特性 预防 治疗 诊断
下载PDF
葡萄糖转运蛋白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3在哺乳动物胚胎期和生后发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8-310,共3页
关键词 吨乳动物 胚胎期 生后发育 葡萄糖转运蛋白l 葡萄糖转运蛋白3 研究进展 婴儿 幼儿
下载PDF
新生儿头颅血肿的护理新方法
16
作者 徐兰雯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73-1173,共1页
多数产科婴儿室及新生儿病房对此不加干预或予保守治疗,如药物外敷等,也有单位用血肿穿刺的方法治疗,目前尚无此症统二的护理常规.本院推荐对不伴颅骨骨折和Ⅲ°以上颅内出血的新生儿头颅血肿病例采用局部药物外敷结合局部按揉的方... 多数产科婴儿室及新生儿病房对此不加干预或予保守治疗,如药物外敷等,也有单位用血肿穿刺的方法治疗,目前尚无此症统二的护理常规.本院推荐对不伴颅骨骨折和Ⅲ°以上颅内出血的新生儿头颅血肿病例采用局部药物外敷结合局部按揉的方法治疗,作者就此进行一项前瞻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头颅血肿 护理常规 新方 保守治疗 药物外敷 新生儿病房 前瞻性分析 血肿穿刺 局部按揉 颅内出血
下载PDF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7例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殷蕾 周纬 +2 位作者 杨珍 金燕樑 殷敏智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24-625,共2页
关键词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儿童 2003年7月 1999年 病理诊断为 住院治疗 HNL
原文传递
住院患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分布及耐药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朱晓东 嵇若旭 +3 位作者 刘瑛 狄华 王廉文 朱建幸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97-298,共2页
目的 了解儿科住院患儿中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SBLs)菌株的分布情况以及相关菌株的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3年 2月期间儿科住院患儿中ESBLs阳性菌感染情况 ,根据NCCLS(1999... 目的 了解儿科住院患儿中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SBLs)菌株的分布情况以及相关菌株的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3年 2月期间儿科住院患儿中ESBLs阳性菌感染情况 ,根据NCCLS(1999版 )规定做药敏结果分析。结果 在所进行的 6 32 3次细菌学检测中有 994株阳性菌株 ,其中大肠埃希菌 30 4株 ,肺炎克雷伯菌 71株 ,阴沟肠杆菌 2 2株 ,其他菌株为 5 97株。ESBLs阳性菌株为 97株 ,总检出率 1 5 3% ;其中内科系统检出 80株 ,外科系统检出 17株 ,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ESBLs阳性菌中有6 9株为大肠埃希菌 ,2 5株为肺炎克雷伯菌 ,3株为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最高 (35 2 1% ,2 5 / 71) ,与大肠埃希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ESBLs阳性菌对不同抗生素耐药及敏感率不同。结论 ESBLs阳性菌已经成为儿科住院患儿中较为重要的耐药菌株 ,对其治疗应当依据细菌学药敏检测结果 ;亚胺培南等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仍是治疗ESBLs阳性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患儿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分布 耐药分析
原文传递
新生儿加强监护病室细菌学检测报告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晓东 李玉峰 +3 位作者 刘瑛 周晓苓 嵇若旭 朱建幸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7-419,共3页
关键词 新生儿 监护病室 细菌学检测 合理用药 抗生素 细菌耐药性
原文传递
新生儿中性粒细胞非髓过氧化物酶介导系统活性的研究
20
作者 朱晓东 陈同辛 +3 位作者 嵇若旭 周晓苓 王廉文 朱建幸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6-289,共4页
目的 探讨细菌感染状态下 ,新生儿中性粒细胞非髓过氧化物酶 (non myeloperoxidase,NMPO)介导系统活性的变化 ,以及脐带血血浆对NMPO介导系统激活的影响。方法 利用佛波醇乙酯 (phorbol1 2 myristate 1 3 acetate ,PMA)、金黄色葡萄... 目的 探讨细菌感染状态下 ,新生儿中性粒细胞非髓过氧化物酶 (non myeloperoxidase,NMPO)介导系统活性的变化 ,以及脐带血血浆对NMPO介导系统激活的影响。方法 利用佛波醇乙酯 (phorbol1 2 myristate 1 3 acetate ,PMA)、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刺激脐带血中性粒细胞 ,并将脐带血的血细胞或血浆与成人外周血的血细胞或血浆进行交叉混合 ,结合荧光染色 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NMPO介导系统的活性。结果 利用PMA刺激 ,以模拟非感染状态下NMPO介导系统的激活 ,新生儿脐带血中性粒细胞的NMPO介导系统的活性与成人相比明显低下 (t=3 378,P <0 0 1 )。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刺激 ,以模拟感染状态下NMPO介导系统的激活 ,新生儿脐带血NMPO介导系统的活性均表现为低下 ,但是在大肠埃希菌刺激时表现的更明显 (t=1 2 1 50 ,P <0 0 0 1 )。同时 ,在利用大肠埃希菌刺激时 ,脐带血血浆可以明显地抑制NMPO介导系统的活性 ,表现为混合了脐带血血浆的新生儿脐带血和成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MPO介导系统的活性均明显降低。结论 新生儿的中性粒细胞功能本身可能存在着发育的不完善。大肠埃希菌刺激时 ,新生儿脐带血NMPO介导系统的活性明显低下 ,可能与新生儿血浆中所含有免疫球蛋白量较低有关 ,这提示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中性粒细胞 过氧化物酶 介导系统 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