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7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DPOR外科种植体在颅面整形中的应用 被引量:53
1
作者 钱云良 范志宏 +2 位作者 杨群 金蓉 杨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71-73,共3页
自1996年11月以来,应用由多孔聚乙烯材料制成的进口MEDPOR外科种植体材料修复颅面部先天或外伤性的骨组织缺损或凹陷畸形20例,男16例,女4例。颅骨缺损7例,眶骨缺损8例,外伤性全外耳缺损2例,鼻骨凹陷畸形2例... 自1996年11月以来,应用由多孔聚乙烯材料制成的进口MEDPOR外科种植体材料修复颅面部先天或外伤性的骨组织缺损或凹陷畸形20例,男16例,女4例。颅骨缺损7例,眶骨缺损8例,外伤性全外耳缺损2例,鼻骨凹陷畸形2例,先天性下颌角发育不良1例。经6个月随访,临床效果满意。该材料经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证实具有组织相容性较好,组织细胞毒性反应低,无明显感染和排斥反应。材料无记忆性,能根据临床要求进行修整和塑形,植入体内后在体温状态下无明显变形,机体组织血管长入种植体内后能增加材料的强度、韧度,假体置入的位置稳定,无明显的假体周围组织纤维囊形成、挛缩等特点。是临床应用的可选择种植体之一。缺点是进口材料价格昂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POR 种植体 颅面整形 颅骨缺损
下载PDF
组织工程骨和外科人工植入物的仿生技术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雷万军 李秉哲 +4 位作者 曹谊林 Karl Ulrich Kainero 彭淑鸽 崔磊 周宁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2721-2726,共6页
学术背景:虽然已经有应用组织工程骨修复颅颌面骨缺损的报道,但因其缺乏植入早期的力学强度,尚不能应用在四肢负重部位修复骨缺损。目的:探讨负重组织工程骨的新型支架的仿生力学设计、多孔纯镁支架的仿生形态学设计和多孔纯镁支架仿人... 学术背景:虽然已经有应用组织工程骨修复颅颌面骨缺损的报道,但因其缺乏植入早期的力学强度,尚不能应用在四肢负重部位修复骨缺损。目的:探讨负重组织工程骨的新型支架的仿生力学设计、多孔纯镁支架的仿生形态学设计和多孔纯镁支架仿人骨材料表面涂层的仿生技术,以及其他负重组织工程骨候选支架仿生技术和外科人工金属植入物仿生表面涂层技术的发展现状。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EI数据库1899/2007与仿生材料相关的文献,并以ELSERVIER、Springer、万方外文文献数据库以及CHKI中文数据库文献索引为辅助,英文检索词"Biomimetic materials",中文检索词"仿生学"。纳入与仿生学、仿生力学、仿生材料及技术相关的文章。文献评价:共得到3501个索引,选择35篇完全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综述。其中有关仿生学1篇,生物力学1篇,组织工程用仿生材料1篇,负重组织工程骨的新型支架3篇,医学用金属材料的仿生表面涂层技术12篇,医学用生物陶瓷的仿生表面涂层技术1篇,医学用生物高分子聚合物的仿生涂层技术4篇,纳米生物有机物大分子和生物无机物分子的自组装6篇,生物材料的体积修饰或改性2篇。资料综合:①为解决负重组织工程骨早期力学强度不足问题,仿生涂层的多孔纯镁新型支架是临床试用前期研究最佳候选方案,仿生涂层的多孔纯钛支架,可能作为上述研究的其他选择。②多孔双相生物陶瓷支架压缩强度较低,可能不足以解决问题,利用仿生技术对整体修饰或改性可能是有前景的。③多孔生物高分子聚合物支架,可以利用仿生技术对整体修饰或改性以改善力学性能,但是效果非常有限。结论: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解决负重组织工程骨的早期力学性能不足问题。外科植入物金属,以及多孔生物金属、生物陶瓷、生物高分子聚合物等组织工程骨支架表面,均可利用仿生涂层技术进行表面修饰或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重组织工程骨 多孔纯镁支架 仿生涂层 仿生技术 生物材料
下载PDF
颅面外科三维诊断分析和手术设计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26
3
作者 杨斌 张涤生 +4 位作者 黄洪章 冯胜之 穆雄铮 韦敏 龙公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0年第4期288-291,共4页
目的 探讨正常颅面结构内在美学规律、研究复杂颅面畸形的解剖结构特征及其整复手术设计方法。方法 建立了颅颌面外科三维诊断分析和手术设计计算机系统 (3DCMFCADS) ,并将系统应用于正常颅面分析和颅面畸形整复手术设计。结果 所建... 目的 探讨正常颅面结构内在美学规律、研究复杂颅面畸形的解剖结构特征及其整复手术设计方法。方法 建立了颅颌面外科三维诊断分析和手术设计计算机系统 (3DCMFCADS) ,并将系统应用于正常颅面分析和颅面畸形整复手术设计。结果 所建系统整机运行稳定 ,测量分析误差微小 ,精密度最大变异系数仅 1.92 % ,手术模拟设计和构建的移植体或植入体三维模型形态逼真、参数准确。所建系统和方法的优特点表现在 :1可同时显示硬、软组织结构并对其进行三维测量分析和手术模拟设计。 2可显示颅面立体结构 ;可定性和定量地诊断分析颅面畸形 ;可进行手术模拟并设计移植或植入修复体三维模型。 3可利用国内较普及的 CT扫描机和微型计算机设备开展工作 ,系统操作方法易于为外科医生掌握使用 ,具有临床实用性。 4定量诊断和手术设计的准确性、精密度高 ,且具有客观性。结论  3DCMFCAD系统和方法的建立为颅面畸形形成机制研究、诊断分析、手术设计和疗效评价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面外科 颅面畸形 计算机辅助三维手术设计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破裂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8
4
作者 蒋米尔 陆信武 张培华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1期12-13,共2页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破裂 外科治疗 诊断 复苏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6
5
作者 陆信武 黄英 +7 位作者 李维敏 朱雯霞 刘晓兵 殷敏毅 黄新天 陆民 张培华 蒋米尔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经验。方法:从1995年7月~2002年7月共对292例(313条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进行外科治疗,其中20条患肢施行解剖外血管重建术,38条患肢施行了腔内外科治疗或合并开放性血管重建手术,255条患...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经验。方法:从1995年7月~2002年7月共对292例(313条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进行外科治疗,其中20条患肢施行解剖外血管重建术,38条患肢施行了腔内外科治疗或合并开放性血管重建手术,255条患肢施行了开放性手术重建下肢血供。结果:手术成功者患肢的踝肱指数与术前比较显著增加(P<0.01),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平均随访时间3.1年(0.5~7年),解剖外重建组移植血管一期通畅率为56%,腔内外科组通畅率为78%,开放性手术组通畅率为72%。结论:病人的全身情况、动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是选择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治疗方法的主要依据,为取得较好的长期通畅率和临床效果需要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外科治疗 临床经验 开放性血管重建手术 手术方式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节段型闭塞症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5
6
作者 陆民 黄新天 +1 位作者 蒋米尔 张培华 《临床外科杂志》 2001年第2期80-82,共3页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节段型闭塞症的外科治疗。方法 采用Palma Dale手术治疗髂静脉闭塞症 2 4例 ;Husni手术治疗股浅静脉闭塞症 8例。结果 Palma Dale手术组 18例 ,平均随访 5 6个月。 11例患肢肿胀、胀痛明显改善 ,静脉性跛行消失...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节段型闭塞症的外科治疗。方法 采用Palma Dale手术治疗髂静脉闭塞症 2 4例 ;Husni手术治疗股浅静脉闭塞症 8例。结果 Palma Dale手术组 18例 ,平均随访 5 6个月。 11例患肢肿胀、胀痛明显改善 ,静脉性跛行消失。 5例溃疡复发 ,其中 2例植皮和游离背阔肌皮瓣移植后溃疡愈合。Husni手术组 6例 ,平均随访 70个月。 2例转流静脉通畅 ,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基本消失 ;4例闭塞 ,肿胀加重但未出现溃疡。结论 手术应在闭塞段远侧深静脉主干瓣膜和肌肉泵功能尚未被破坏之前施行 ,若瓣膜已被破坏 ,宜同时行瓣膜重建术 ;Husni手术宜选择病程较短、腓肠肌泵功能尚未严重衰退的早期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闭塞 股浅静脉闭塞 Palma-Dale手术 Husni手术 治疗
原文传递
血管外科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被引量:15
7
作者 蒋米尔 张培华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1期1-2,共2页
关键词 血管外科 发展 血管重建术 血管移植 动脉瘤 夹层动脉瘤 动脉闭塞性疾病
下载PDF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现况与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黄新天 陆民 +1 位作者 蒋米尔 张培华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1998年第1期13-14,共2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一种全身性动脉疾患,可发生于全身的主要动脉,多发生于下肢.据统计,50岁以上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患者,其病因几乎均为动脉粥样硬化.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本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严... 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一种全身性动脉疾患,可发生于全身的主要动脉,多发生于下肢.据统计,50岁以上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患者,其病因几乎均为动脉粥样硬化.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本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发生患肢缺血性坏死而截肢致残.据文献报道,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导致严重缺血而截肢者为8%,若合并糖尿病时,则截肢率可高达30%.1诊断和手术适应证年龄超过50岁以上的患者,出现间歇性跛行和患肢远侧动脉搏动消失等缺血性症状,基本可作出本病的诊断.为判断缺血的程度和动脉病变的范围,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检查.患肢节段测压和踝/肱指数(ABI)测定可作出初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外科治疗 诊断 适应证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血管内外科诊疗技术在动脉闭塞症的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陆民 黄新天 +2 位作者 蒋米尔 田卓平 张培华 《医师进修杂志》 1997年第7期349-350,共2页
血管内外科诊疗技术在动脉闭塞症的应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0011)陆民黄新天蒋米尔田卓平张培华血管腔内外科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血管镜和血管腔内超声11血管镜:可提... 血管内外科诊疗技术在动脉闭塞症的应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0011)陆民黄新天蒋米尔田卓平张培华血管腔内外科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血管镜和血管腔内超声11血管镜:可提供血管腔内彩色实时图像。其设备包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症 血管腔内外科 血管镜 气囊成形术
下载PDF
外科黏合剂对胆肠吻合口瘢痕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林斌 郭善禹 +2 位作者 张莉 姚德成 孙建民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8期597-599,共3页
目的 探讨外科黏合剂对胆肠吻合口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 72条杂种犬随机分为A(OB胶 )组 ,B (OB胶 +T管定期拔除 )组 ,C (FG )组及D (FG +T管定期拔除 )组 ,用外科黏合剂(OB胶或FG )替代缝线进行胆总管空肠Roux en Y吻合 ,置入T管... 目的 探讨外科黏合剂对胆肠吻合口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 72条杂种犬随机分为A(OB胶 )组 ,B (OB胶 +T管定期拔除 )组 ,C (FG )组及D (FG +T管定期拔除 )组 ,用外科黏合剂(OB胶或FG )替代缝线进行胆总管空肠Roux en Y吻合 ,置入T管作为内支撑架 ;分别于术后 3周及3 ,6,9,12个月对吻合口瘢痕组织进行生化胶原含量测定 (BCC )。结果 术后 3个月时 ,B组BCC显著高于A组 (P <0 .0 5 ) ,D组高C组P <0 .0 5 ) ;6个月以后 ,A ,B ,C ,D 4组BCC均处于稳定低值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外科黏合剂可促进吻合口愈合 ,减少瘢痕形成 ,加速瘢痕成熟软化 ,是预防胆道术后吻合口狭窄的一种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黏合剂 胆管肠吻合术 吻合术 Roux-en-Y 瘢痕/病因学
下载PDF
下肢静脉性疾病外科治疗再发展前景 被引量:3
11
作者 蒋米尔 陆信武 张培华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1年第5期273-275,共3页
关键词 下肢静脉性疾病 交通支静脉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膨体聚四氟乙烯在整形美容外科的应用 被引量:15
12
作者 祁佐良 王炜 +5 位作者 董佳生 陈守正 顾斌 林晓曦 戴传昌 刘彦春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1998年第3期115-118,共4页
应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治疗颜面部软组织缺损及凹陷畸形,探索整形美容外科的新手术方法,开发软组织填充材料。通过外科手术在真皮下松解,将ePTFE植入软组织凹陷部位。临床选择隆鼻、眶周围凹陷畸形、先天性唇裂犁状... 应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治疗颜面部软组织缺损及凹陷畸形,探索整形美容外科的新手术方法,开发软组织填充材料。通过外科手术在真皮下松解,将ePTFE植入软组织凹陷部位。临床选择隆鼻、眶周围凹陷畸形、先天性唇裂犁状孔周围凹陷及耳轮部分缺损等64例,术后随访4年,满意率达979%。2例因发生感染取出,1例出现组织反应。认为ePTFE组织相容性好,弹性和硬度与软组织相似,是极有前途的软组织填充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形外科 面部凹陷 高分子材料 EPTFE
下载PDF
海绵窦-眶尖区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永谦 陈锦乐 丁美修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10期449-453,共5页
目的提供海绵窦-眶尖区手术的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观测20例(40侧)成人干性头颅标本眶尖区骨性结构。在显微镜下对15例(30侧)成人尸头标本暴露眶尖区及海绵窦,观察并测量其内容及毗邻关系。结果①30侧(75%)标本可见中床突,8侧(20%)标本... 目的提供海绵窦-眶尖区手术的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观测20例(40侧)成人干性头颅标本眶尖区骨性结构。在显微镜下对15例(30侧)成人尸头标本暴露眶尖区及海绵窦,观察并测量其内容及毗邻关系。结果①30侧(75%)标本可见中床突,8侧(20%)标本前、中床突尖端在海绵窦上壁前部形成颈动脉床突孔。②总腱环附着于视神经管上、内和下壁,以及眶上裂外缘中点骨突,包绕视神经孔颅口和穿行眶上裂的结构,并将眶上裂分隔为三部分。③眼上静脉于上直肌和外直肌起点间经总腱环外面穿眶上裂外侧区注入海绵窦前下间隙,且与总腱环粘连紧密。磨除前床突,横行切开上、下硬膜环,则可显露床突间隙、海绵窦前下间隙、颈动脉穴和颈内动脉床突段。结论海绵窦-眶尖区内容物相对集中、关系复杂,熟知此区骨硬膜结构及血管神经关系有利于安全有效的处理此区的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眶尖 显微解剖
下载PDF
上臂外侧小型皮瓣游离移植在手外科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邹永华 王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1988年第3期3-4,49,共3页
我科自1985年7月起,施行上臂外侧游离皮瓣5例,全部成活,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应用解剖 上臂外侧皮瓣,其主要供应血动脉为肱深动脉及其终未支—桡侧副动脉的皮支。肱深动脉起自肱动脉的后内壁,与桡神经伴行,穿肱三头肌内侧头与长头... 我科自1985年7月起,施行上臂外侧游离皮瓣5例,全部成活,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应用解剖 上臂外侧皮瓣,其主要供应血动脉为肱深动脉及其终未支—桡侧副动脉的皮支。肱深动脉起自肱动脉的后内壁,与桡神经伴行,穿肱三头肌内侧头与长头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臂外侧 皮瓣游离 外科应用 皮瓣移植 肱深动脉 桡侧副动脉 游离皮瓣 动静脉 三角肌止点 皮支
下载PDF
先天性肢体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3
15
作者 蒋米尔 张培华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2期135-137,共3页
作者等报道肢体先天性动静脉瘘11例,其中上肢7例,下肢4例。采用动脉病变分支结扎、病变动脉主干切除和血供重建术,平均随访50个月后,除2例有好转外,9例效果良好。
关键词 动静脉瘘 血管重建
下载PDF
多孔聚乙烯外科种植体眶内填充治疗眼球异位 被引量:5
16
作者 濮哲铭 施耀明 +1 位作者 许礼根 孙宝珊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0年第2期74-76,共3页
眼球异位是外伤后眶壁骨折畸形的常见后遗症 ,眼球复位对患者视觉功能及外观的改善有重要意义。自 1997年 10月以来 ,应用多孔聚乙烯外科种植材料行眶内填充矫正眶周骨折后眼球异位畸形 9例 ,手术效果良好 ,术后 6个月随访无排异 ,吸收 ... 眼球异位是外伤后眶壁骨折畸形的常见后遗症 ,眼球复位对患者视觉功能及外观的改善有重要意义。自 1997年 10月以来 ,应用多孔聚乙烯外科种植材料行眶内填充矫正眶周骨折后眼球异位畸形 9例 ,手术效果良好 ,术后 6个月随访无排异 ,吸收 ,移位等情况。该材料组织相容性好 ,术中能根据临床要求塑形 ,机体组织能长入其多孔间隙中增加材料稳定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内填充 眼球异位 MEDPOR 治疗
下载PDF
神经外科手术期间体感诱发电位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曹合利 丁美修 +3 位作者 徐涛 王秉玉 吴逸群 毛青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3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 研究神经外科手术期间体感诱发电位 (SEP)的变化 ,以期为麻醉和手术处理提供依据 ,评估疗效 ,判断预后。方法 对 17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于术前、麻醉、术始、术中、术毕和术后六个时程连续监测SEP ,探讨全麻及手术操作对SEP的影... 目的 研究神经外科手术期间体感诱发电位 (SEP)的变化 ,以期为麻醉和手术处理提供依据 ,评估疗效 ,判断预后。方法 对 17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于术前、麻醉、术始、术中、术毕和术后六个时程连续监测SEP ,探讨全麻及手术操作对SEP的影响。结果 麻醉后SEP潜伏期延长 5 .96 %,波幅下降 2 4 .0 0 %,未出现波形消失者 ;SEP可监测手术中脑缺血及脊髓功能的变化。结论 麻醉期间脑电活动受到抑制 ,SEP出现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 ,未出现波形消失者 ;SEP可用于手术操作的监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全麻 手术 体感诱发电位
下载PDF
内窥镜在血管外科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金池 蒋米尔 张培华 《临床外科杂志》 2001年第6期398-400,共3页
关键词 血管外科 内镜技术 应用
原文传递
暂时性动静脉瘘在血管外科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戴乐天 张培华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65-68,共4页
通过建立暂时性动静脉瘘,以提高静脉重建术的疗效,越来越受到各家的重视,其作用机理是:(1)提高静脉血流速度;(2)扩张转流静脉管径;(3)促进静脉侧支循环的开放。据文献报道,不论是对静脉转流手术,还是对静脉取栓术,暂时性动静脉瘘均可发... 通过建立暂时性动静脉瘘,以提高静脉重建术的疗效,越来越受到各家的重视,其作用机理是:(1)提高静脉血流速度;(2)扩张转流静脉管径;(3)促进静脉侧支循环的开放。据文献报道,不论是对静脉转流手术,还是对静脉取栓术,暂时性动静脉瘘均可发挥较理想的作用。还有少数学者正在尝试应用这种方法来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此外,利用暂时性动静脉瘘作为分期动静脉转流的第一期手术,以破坏深静脉瓣膜的阻挡,重建缺血肢体的血流供应,临床中已有了相当成功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时性 动静脉瘘 血管外科
下载PDF
组织工程学是修复重建外科发展的里程碑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炜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05年第1期9-11,共3页
关键词 修复重建外科 组织工程学 组织器官 里程碑 组织移植 种子细胞 发展进程 修复与重建 可降解生物材料 理论与实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