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
作者 刘平 慕永平 刘成海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451-457,共7页
近10年来,慢性乙型肝炎(CHB)与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抗病毒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医药对慢性肝病的治疗同样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效应,而且在保肝、抗炎、抗肝纤维化以及免疫调节方面显示出明显的综合治疗优势。在非酒精... 近10年来,慢性乙型肝炎(CHB)与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抗病毒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医药对慢性肝病的治疗同样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效应,而且在保肝、抗炎、抗肝纤维化以及免疫调节方面显示出明显的综合治疗优势。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以及肝硬化、晚期肝癌的治疗方面也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是我国医药领域的重要优势特色,需要大力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病毒性 肝硬化 脂肪肝 肝炎 慢性 肝肿瘤 中草药
下载PDF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思路 被引量:26
2
作者 苏式兵 胡义扬 +5 位作者 赵立平 曹志伟 马利庄 张永煜 张庆华 刘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2-255,共4页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viral hepatitis B,CHB)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鉴于中医对乙肝辨证施治的特色和优势,本文回顾了迄今CHB的证候客观化研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从"病-证结合"研究出发,提出了还原论与...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viral hepatitis B,CHB)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鉴于中医对乙肝辨证施治的特色和优势,本文回顾了迄今CHB的证候客观化研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从"病-证结合"研究出发,提出了还原论与整体论、控制论与系统论相结合,基于系统生物学的CHB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医证候 生物学基础 研究思路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姚东升 刘平 +1 位作者 胡义扬 孙明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5期1113-1115,共3页
目前我国代谢综合征发病率已大于15%,患者人数已超过2亿,其防治日益受到关注。但由于其病因病机尚不明确,临床症状复杂,西医目前尚限于对症治疗。而基于辨证论治的中医药在代谢综合征防治中有独特的疗效。现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特色... 目前我国代谢综合征发病率已大于15%,患者人数已超过2亿,其防治日益受到关注。但由于其病因病机尚不明确,临床症状复杂,西医目前尚限于对症治疗。而基于辨证论治的中医药在代谢综合征防治中有独特的疗效。现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特色用药等方面综述近几年中医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中医药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原文传递
肝癌中医病机与治法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杜琴 胡兵 +1 位作者 沈克平 安红梅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年第9期814-817,共4页
关键词 肝癌 中医病机 中医治法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中医证候分类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赵超群 刘畅 +1 位作者 刘平 张华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4期956-960,共5页
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辨证分类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上,但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对患者进行证候分类主要以经验为主,缺乏客观依据和标准,使得中医证候进展一直缓慢,制约着其发展。作为现代一种全新的技术,代谢组学方法能够将证... 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辨证分类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上,但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对患者进行证候分类主要以经验为主,缺乏客观依据和标准,使得中医证候进展一直缓慢,制约着其发展。作为现代一种全新的技术,代谢组学方法能够将证候与特异性的代谢产物结合在一起,从而为中医证候的客观化、标准化提供方法与手段,使中医证候的判识更加具有可信度。文章回顾了代谢组学方法在中医证候分类中的研究进展,以推进其在中医药领域中的深入应用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证候 代谢组学 同病异证 异病同证
下载PDF
中医证候量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探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华 刘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74-576,共3页
关键词 证候 量化研究 心理测量学 量表
下载PDF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中医临床肝炎肝硬化主、次证候分类特征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华 王磊 +2 位作者 苏越 张琴 刘平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5期541-544,548,共5页
目的: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探讨临床肝炎后肝硬化中医主证候及其兼夹证候的分类特征。方法:规范采集明确诊断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表征及生物学信息;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s,... 目的: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探讨临床肝炎后肝硬化中医主证候及其兼夹证候的分类特征。方法:规范采集明确诊断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表征及生物学信息;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s,PLS)对278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样本进行证候分类建模(设证候类型为因变量矩阵、相关临床信息为自变量矩阵,采用Leave-One-Out法完成建模),并以之对临床样本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和预测。结果:278例肝炎后肝硬化临床样本中,有证可辨者共计261例(93.9%)。主证候以瘀热蕴结证(108例)和湿热内蕴证(79例)最多,占71.6%;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合证候者215例,占82.38%。其中,主证候为肝郁脾虚证的45例中,兼夹1个次证的29例,包括湿热内蕴证18例,瘀热蕴结证11例。兼夹2个次证的15例,均为瘀热蕴结和湿热内蕴证;主证候为湿热内蕴证的79例中,兼夹1个次证的53例,以兼肝郁脾虚证者为最多(47例,88.7%),其次为瘀热蕴结证。兼夹2个次证的有9例,均为瘀热蕴结和肝郁脾虚证;在主证候为湿热内蕴与肝郁脾虚证的124例病例中,表现为两者复合证候的有76例(62.3%);29例肝肾阴虚主证候中,均兼夹1个次证,均为瘀热蕴结证;同样,108例主证候为瘀热蕴结者中,兼夹1个次证的78例,68例为兼肝肾阴虚证(87.2%)。结论: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复杂,以复合证候为主,且证候相兼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湿热内蕴及瘀热蕴结4个主证候中,湿热内蕴和肝郁脾虚以及肝肾阴虚和瘀热蕴结组合是最常见的兼夹证候组合,反映了肝炎后肝硬化临床证候多虚实夹杂的特点,也表明中医证候分类具有一定的临床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后肝硬化 中医证候 兼夹证 偏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借鉴Delphi法对中医专家舌色诊断经验的拟合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岳小强 刘庆 +1 位作者 邓伟哲 凌昌全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35-637,共3页
目的对中医专家舌色诊断经验进行拟合研究。方法使用标准化舌象采集环境获取临床舌象,借鉴Delphi方法,邀请中医专家对舌色分类和舌色诊断进行4轮咨询,并借助舌色红绿蓝(RGB)分量的比较从侧面进行验证。结果通过4轮的专家咨询,最后将舌... 目的对中医专家舌色诊断经验进行拟合研究。方法使用标准化舌象采集环境获取临床舌象,借鉴Delphi方法,邀请中医专家对舌色分类和舌色诊断进行4轮咨询,并借助舌色红绿蓝(RGB)分量的比较从侧面进行验证。结果通过4轮的专家咨询,最后将舌色分为淡白、淡红、红、绛、淡紫、紫、青紫和紫红8类;采集的1255幅舌图像中1072幅(87.0%)获得了一致的判别结果;不同舌色的RGB分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Delphi法是一种较好的拟合中医专家舌诊经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诊 DELPHI法 专家咨询
下载PDF
可用于中医药系统研究的药物高内涵筛选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闫秀川 刘成海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21-1124,共4页
药物高内涵筛选分析是系统生物学时代的一项领先技术,具有活体、动态、多指标的综合特点,能够全面反映细胞组学的整体变化,非常适用于中药的复杂成分组成和多靶点作用途径的研究。因此,积极将该技术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对发现中药的有效... 药物高内涵筛选分析是系统生物学时代的一项领先技术,具有活体、动态、多指标的综合特点,能够全面反映细胞组学的整体变化,非常适用于中药的复杂成分组成和多靶点作用途径的研究。因此,积极将该技术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对发现中药的有效组分和毒性成分,阐明中药的复杂作用机制,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高内涵筛选分析 中医药现代化 系统生物学
下载PDF
证候生物学基础的研究——中医药研究的重要突破口 被引量:12
10
作者 赵瑜 胡义扬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10期1621-1625,共5页
证候的客观量化是中医学有待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系统生物学及信息分析技术是证本质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中医证候与生物网络动态平衡的阐释疾病发生发展的观点具有相通性,网络分析是揭示证候内涵的有效手段,其关键节点可用于证候潜... 证候的客观量化是中医学有待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系统生物学及信息分析技术是证本质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中医证候与生物网络动态平衡的阐释疾病发生发展的观点具有相通性,网络分析是揭示证候内涵的有效手段,其关键节点可用于证候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筛选。方证相应的疗效反馈是验证证候内涵的有效方式,基于药物靶标网络和证候网络"共模块"的比对分析,可以在系统的分子水平上明晰对证方药的作用机制,聚焦证候的潜在标志物,筛选和聚焦所得的证候潜在标志物最终仍需要大量反复的临床实践的验证。目前,中医证候实质的研究发展迅速,但总体尚属起步探索阶段,对证候的生物标志物群多处于初步单一的分析,缺乏对各种组学信息的整合、聚焦和验证。中医证候的研究需要从整体论和转化医学理念出发,立足临床,采用"病-证-方"结合及"整合-聚焦-验证"的体系思路,在严格的临床样本选择与质量控制前提下开展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候 中医药 客观化 系统生物学
下载PDF
系统生物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药研究的新途径 被引量:2
11
作者 孟胜喜 胡义扬 +1 位作者 冯琴 彭景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21-1525,共5页
系统生物学是系统论与生物学的结合。它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利用系统论的思维方法研究生命现象,从多学科、多视角认识中医证候和中医药疗效机制,为中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基础和技术条件;系统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是系统论与生物学的结合。它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利用系统论的思维方法研究生命现象,从多学科、多视角认识中医证候和中医药疗效机制,为中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基础和技术条件;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系统观和整体观念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将系统生物学作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现代中医药研究平台和支点,必将加速中医药防治NAFLD的现代化研究,也为中医药研究NAFLD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生物学 中医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下载PDF
甘草糖提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迁移及多胺含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温鹏 随晶晶 +3 位作者 李茹柳 赵世清 卢文彪 陈蔚文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12-1116,共5页
目的:观察甘草糖提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IEC-6)迁移及细胞内多胺(腐胺、精脒和精胺)含量的影响。方法:划痕法造细胞损伤后迁移模型,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细胞内多胺含量。观察甘草糖复合物对细胞迁移及细胞内多胺含量的影响;观察... 目的:观察甘草糖提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IEC-6)迁移及细胞内多胺(腐胺、精脒和精胺)含量的影响。方法:划痕法造细胞损伤后迁移模型,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细胞内多胺含量。观察甘草糖复合物对细胞迁移及细胞内多胺含量的影响;观察甘草糖复合物对二氟甲基鸟氨酸(DFMO)致细胞迁移抑制和多胺合成抑制的影响。结果:甘草糖提取物(50、100 mg/L)能促进细胞迁移;可逆转由DFMO所致的细胞迁移抑制;可提高细胞迁移过程中细胞内多胺含量;可逆转由DFMO所致的多胺含量降低。结论:甘草对胃肠黏膜损伤的修复作用可能与其提高细胞多胺含量、促进细胞迁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糖复合物 多胺 小肠上皮细胞 细胞迁移
原文传递
脾气虚证患者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被引量:29
13
作者 陈蔚文 王颖芳 +7 位作者 劳绍贤 李茹柳 郭文峰 黄穗平 王桂香 罗琦 黄烈平 王建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8-152,共5页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特征性基因差异表达谱。方法:慢性胃炎脾气虚证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各选4例,镜下取胃黏膜组织,提取总RNA,一一配对制作基因芯片,采用荧光比值、生物信息学、双侧t检验等方法比较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特征性基因差异表达谱。方法:慢性胃炎脾气虚证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各选4例,镜下取胃黏膜组织,提取总RNA,一一配对制作基因芯片,采用荧光比值、生物信息学、双侧t检验等方法比较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结果:差异表达基因54条,72.2%下调;其中与营养物质代谢和免疫调节相关差异表达基因45条,71.1%下调;差异基因中有4条基因P<0.05,为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实时定量PCR检测差异基因5条,4条与芯片结果一致。结论:慢性胃炎脾气虚证具有特征性的基因差异表达图谱,主要表现为与营养物质代谢及免疫调节相关基因呈下调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气虚证 胃炎 基因差异表达 人类全长基因表达谱芯片
下载PDF
茵陈蒿汤干预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硬化效应的方证病理学基础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刘成 刘平 +10 位作者 陶庆 孙明瑜 陈高峰 王高强 王磊 都金星 仝欣 都广礼 慕永平 刘成海 胡义扬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45-850,共6页
目的基于清热利湿与滋养肝肾不同功效古典方剂的干预效应,探讨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诱导大鼠肝硬化的方证病理学基础。方法腹腔注射DMN4周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造模2周末取6只模型大鼠作给药前观察,其余模型大鼠随机... 目的基于清热利湿与滋养肝肾不同功效古典方剂的干预效应,探讨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诱导大鼠肝硬化的方证病理学基础。方法腹腔注射DMN4周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造模2周末取6只模型大鼠作给药前观察,其余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茵陈蒿汤(yinchenhao Decoc-tion,YCHD)组及一贯煎(yiguanjian,YGJ)组;各组于继续造模同时给予不同方剂的煎剂经口灌胃2周,正常大鼠与模型对照组给予同量等渗盐水,4周末处死大鼠,获取血清与肝组织样品,观测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学、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与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活性;免疫印迹检测肝组织α-SMA、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e-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以及肝脂肪酸结合蛋白(liver fatty acid bindingprotein,L-FABP)、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YCHD组肝功能显著改善;肝组织Hyp含量与α-SMA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显著抑制DMN大鼠肝硬化的形成,而YGJ无明显作用。肝组织TNF-α与PDGF表达在YCHD组显著减少,而YGJ组TNF-α进一步增加,PDGF无明显变化;YCHD组肝组织MDA含量与GST活性显著降低(P<0.01或P<0.05),GSH含量、L-FABP及Tf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而YGJ组仅见GSH显著增加(P<0.05)。结论茵陈蒿汤显著抑制DMN大鼠肝硬化的形成;DMN大鼠肝硬化形成期的肝组织炎性病变及其过氧化损伤是茵陈蒿汤清热利湿效应的方证病理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亚硝胺 肝硬化 肿瘤坏死因子-Α 脂质过氧化 茵陈蒿汤
下载PDF
基于文献的中药复方治疗肾纤维化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戚莉 易韬 +2 位作者 王晓柠 刘平 刘成海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2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治疗肾纤维化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库中治疗慢性肾病肾纤维化的中药复方,建立相应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对复方...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治疗肾纤维化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库中治疗慢性肾病肾纤维化的中药复方,建立相应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对复方中主要药物、药对(药组)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治疗肾纤维化38首中药复方涉及95味中药,总频次为362次。对高频药物聚类分析,主要为补益类、化瘀类、利湿类;经关联规则分析,共得药对规则18条,药组(3味药或4味药)规则31条。结论大多数医家治疗肾纤维化多用补益、活血化瘀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纤维化 中药复方 频数分析 聚类分析 关联规则 数据挖掘
下载PDF
基于均匀设计的抗肝纤维化中药有效组分配伍研究 被引量:34
16
作者 李雪梅 胡义扬 +5 位作者 段小华 冯琴 彭景华 许丽莉 赵刚 刘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8-63,共6页
目的探索基于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的抗肝纤维化有效组分复方的研究方法和意义。方法以抗肝纤维化中药"扶正化瘀胶囊"中4种已知的有效组分或成分(虫草多糖、丹酚酸B盐、苦杏仁甙、绞股蓝总皂甙)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二甲基亚硝胺(d... 目的探索基于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的抗肝纤维化有效组分复方的研究方法和意义。方法以抗肝纤维化中药"扶正化瘀胶囊"中4种已知的有效组分或成分(虫草多糖、丹酚酸B盐、苦杏仁甙、绞股蓝总皂甙)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和四氯化碳(CCl_4)诱导的2种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采用均匀设计法"4因子8水平表"分组设计,治疗性给药;以大鼠肝组织胶原含量羟脯氨酸(Hyp)测定为筛选指标,并经均匀设计回归分析获得"最佳配方"。以上述2个不同模型研究获得的各自最佳配方为观察对象,以扶正化瘀胶囊以及四种有效组分合方(最佳配方加被筛除的有效组分)为对照,运用上述2种动物模型,通过观察肝组织Hyp含量和血清ALT活性检测和肝组织纤维化的变化,对所得配方的治疗效果再次进行比较和验证实验。结果(1)DMN模型试验筛选的A配方(虫草多糖60 mg、苦杏仁甙80 mg、绞股蓝总皂甙50 mg)和CCl_4模型试验筛选的B配方(虫草多糖20 mg、苦杏仁甙160 mg、绞股蓝总皂甙50 mg)皆提示由虫草多糖、苦杏仁甙、绞股蓝总皂甙3种有效组分配伍为最佳,但两者量比不同;(2)验证实验显示A配方和B配方均疗效显著,与扶正化瘀胶囊相当(P>0.05),而A配方和B配方添加被筛除的丹酚酸B盐后,显示疗效下降。结论(1)均匀设计在中药有效组分或成分配伍研究中有重要应用价值;(2)基于中药传统复方的有效组分的合理配伍可以达到"重现原复方效应"的目的;(3)有效组分或成分配伍,有内在的量变和质变规律,有"增效"也有"拮抗"现象,不能简单堆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化瘀胶囊 中药有效组分/成分 配伍 肝纤维化 均匀设计法
下载PDF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患者与健康人物质能量代谢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被引量:41
17
作者 杨泽民 陈蔚文 王颖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9-163,共5页
目的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患者体内脂类、蛋白质、糖类和核酸代谢情况,从物质能量代谢的角度探讨脾虚证的病理发生机制。方法选择4例2004年6月—2005年3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和广东省中医院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患者,选... 目的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患者体内脂类、蛋白质、糖类和核酸代谢情况,从物质能量代谢的角度探讨脾虚证的病理发生机制。方法选择4例2004年6月—2005年3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和广东省中医院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患者,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健康人4名,钳取患者及健康人胃黏膜进行DNA芯片实验,利用BRB ArrayTools和IPA软件对DNA芯片双通道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获得15个与物质能量代谢相关差异基因,占总差异表达基因(20个)的75%,其中上调基因1个,下调基因14个,11个基因为酶基因。其中脂类代谢相关差异基因有ACAA2和CYP20A1,表现为脂肪酸分解和胆固醇转化降低;蛋白质代谢相关差异基因有ALDH9A1、ASL、ASS1、PCYOX1L、RPS28、UBE2D2、UBXN1、B3GNT1、GCNT1和PPP1R3C,表现为影响自主神经、尿素循环等生物学过程的氨基酸代谢降低,蛋白质合成降低,错误折叠蛋白泛素化降解增加,翻译后糖基化和磷酸化修饰降低;糖类代谢相关差异基因有PPP1R3C、B3GNT1和GCNT1,表现为糖原和聚糖合成降低;核酸代谢相关差异基因有RMI1、SMARCD3和PARP1,表现为DNA复制和转录降低,DNA损伤修复增加。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患者体内脂类、蛋白质、糖类和核酸代谢水平明显降低,并且主要表现为酶基因表达下调,推测此可能是导致脾虚证营养代谢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虚证 DNA芯片 物质代谢 慢性浅表性胃炎
下载PDF
茵陈蒿汤对二甲基亚硝胺与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硬化大鼠模型凋亡相关基因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孙明瑜 王磊 +4 位作者 慕永平 刘成 边艳琴 王晓柠 刘平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423-434,共12页
目的:通过"方-效-证"相结合研究,明确茵陈蒿汤对二甲基亚硝胺(di methylnitrosamine,DMN)或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两种造模方式所致的肝硬化模型大鼠的疗效特点。方法:分别采用DMN和CCl4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以... 目的:通过"方-效-证"相结合研究,明确茵陈蒿汤对二甲基亚硝胺(di methylnitrosamine,DMN)或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两种造模方式所致的肝硬化模型大鼠的疗效特点。方法:分别采用DMN和CCl4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以肝纤维化已经形成并向肝硬化发展的时期(CCl4造模8周后)及其肝硬化成型后(DMN造模4周后)作为干预治疗的切入点,横向比较茵陈蒿汤在不同模型中的药效。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肝脏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在DMN模型中,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模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活性和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含量逐渐升高,均于4周时达到高峰(P<0.01);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含量逐渐降低,4周时降至最低(P<0.01);与6周模型对照组比较,茵陈蒿汤组大鼠血清ALT、AST和GGT活性及TBil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血清ALB含量显著升高(P<0.05)。在CCl4模型中,茵陈蒿汤显著降低血清ALT、AST和GGT活性(P<0.05),但对血清TBil和ALB含量的改善没有显著作用。茵陈蒿汤能显著改善DMN大鼠肝脏病理改变,降低羟脯氨酸含量,但对CCl4模型则没有显著作用。基因芯片结果表明,在CCl4模型中,茵陈蒿汤显著抑制Fas、Bax和caspase-3的表达,促进Bcl-xL的表达,但不能抑制CCl4诱导的肝细胞凋亡,反而促使酪氨酸激酶受体上调了4.8倍。结论:茵陈蒿汤对DMN和CCl4两种大鼠肝硬化模型都表现出了疗效,但对DMN模型的干预尤其是降低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改善肝组织病理变化及调控凋亡基因等的作用显著优于CCl4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肝硬化 二甲基亚硝胺 四氯化碳 方证相应 大鼠
下载PDF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舌诊、脉诊信息在中医证候判识中的作用与意义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琴 王磊 +2 位作者 都广礼 邱宏 刘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16-417,共2页
关键词 肝炎后肝硬化 证候 舌诊 脉诊 多元回归分析
下载PDF
IEC-6细胞迁移药理实验模型建立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11
20
作者 胡灿 李茹柳 +3 位作者 卢文彪 羊燕群 王静 陈蔚文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8-746,共9页
建立适合肠上皮整复研究的IEC-6细胞迁移药理实验模型,并观察黄芪糖复合物对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设立不同的细胞接种密度、划痕后观察时间、辅助材料Matrigel浓度、血清饥饿处理法、细胞迁移抑制剂DF-MO(二氟甲基鸟氨酸)浓度等以... 建立适合肠上皮整复研究的IEC-6细胞迁移药理实验模型,并观察黄芪糖复合物对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设立不同的细胞接种密度、划痕后观察时间、辅助材料Matrigel浓度、血清饥饿处理法、细胞迁移抑制剂DF-MO(二氟甲基鸟氨酸)浓度等以考察模型的建立条件,并在已建立的模型上观察受试药的效果。结果:①细胞宜以4×105/mL接种6孔板;②宜划痕后24 h观察细胞迁移数;③5%Matrigel为适宜浓度;④血清饥饿可造成细胞迁移数明显减少,应使用含血清的培养液。⑤DFMO 2.5~5 mmol/L为抑制细胞迁移适宜浓度。⑥黄芪糖复合物及阳性药精脒能促进细胞迁移。结论:建立了适宜药理实验的IEC-6细胞迁移模型,在此模型上可反映受试药对细胞正常迁移及迁移抑制的药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EC-6 胃肠黏膜损伤 细胞迁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