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与人文之间的辩证想象——评王宁《全球人文视野下的中外文论研究》
1
作者 宋伟 吴泽南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4年第5期115-123,共9页
本书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王宁教授所著“全球化与人文学科”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以全球化为历史语境,以中国化为问题视域,以经典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为思想方法,整合融通当代左翼前沿思想,系... 本书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王宁教授所著“全球化与人文学科”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以全球化为历史语境,以中国化为问题视域,以经典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为思想方法,整合融通当代左翼前沿思想,系统地阐释了“全球人文”这一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前沿理论概念,彰显了中国学者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积极进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学术创新活力和实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人文 王宁 文化全球化 世界人文主义
下载PDF
艺术与社会:重新关照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总体性与问题域 被引量:4
2
作者 宋伟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3,共13页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创立与发展无疑是最具革命性意义的文化思想范式转换。马克思以宏阔的历史视野、锐敏的时代意识、辩证的批判精神、深切的人文关怀,开启了在思想中把握世界并在实践中改变世界的崭新...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创立与发展无疑是最具革命性意义的文化思想范式转换。马克思以宏阔的历史视野、锐敏的时代意识、辩证的批判精神、深切的人文关怀,开启了在思想中把握世界并在实践中改变世界的崭新理论视域,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革命性意义在于,马克思以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在继承西方美学尤其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基础上扬弃了传统形而上学美学,将文化艺术生产创造与社会历史的生成发展,辩证有机地理解为“总的合力”的历史结果,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崭新视域,实现了美学史与艺术学史上的转型变革,并由此生成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美学的文化政治美学范式。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依然是当今时代最具革命性意义的文化政治理论,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依然是我们建构当代艺术理论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视域,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辩证批判依然具有解释当今时代的有效性,其核心命题“艺术与社会”依然是当今时代文化艺术生产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总体性问题”。本文认为,如何理解“艺术与社会”对于我们回顾和阐释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的百年历史具有关键决定意义,有助于我们从“历史总体性”视域来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的理论实质和知识谱系,以激活或焕发马克思主义阐释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理论活力,有助于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当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与社会 艺术史哲学 马克思主义艺术史学 历史总体性
下载PDF
影响的欣悦:道家思想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跨时空对话——以老子与赖特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宋伟 柳思如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24-31,共8页
20世纪以来,伴随与日俱增的西方文化危机意识,以道家哲学为代表的东方思想引起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西方学者在“发现东方”的过程中,看到了克服危机的可能性和希望,积极探寻解决现代性危机的替代性方案,由此形成了“东方转向”的文化... 20世纪以来,伴随与日俱增的西方文化危机意识,以道家哲学为代表的东方思想引起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西方学者在“发现东方”的过程中,看到了克服危机的可能性和希望,积极探寻解决现代性危机的替代性方案,由此形成了“东方转向”的文化思想潮流。作为西方现代建筑艺术美学的开拓者,赖特深受老子及其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构建其独具特色的有机建筑论,成为“东风西渐”的重要文化事件和典型范例。勘察与回溯“老子与赖特”之间的跨时空文化交流互鉴,对于拓展跨文化艺术史的研究视野,将具有特殊的学术意义和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艺术史 比较艺术史 赖特 道家美学 东风西渐
下载PDF
何谓经典 如何建构——“走向经典的中国当代文学”学术论坛述评 被引量:4
4
作者 谢纳 宋伟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2,共6页
古往今来,无数作品被湮没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唯有经典犹如苍穹中的恒星闪耀着永恒的魅力。经典的创造是文学家至高无上的追求,经典的不朽是艺术价值的终极确证。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怀有创造经典的冲动,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渴... 古往今来,无数作品被湮没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唯有经典犹如苍穹中的恒星闪耀着永恒的魅力。经典的创造是文学家至高无上的追求,经典的不朽是艺术价值的终极确证。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怀有创造经典的冲动,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渴望创生属于自己时代的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学术论坛 述评 历史时代 文学发展 艺术价值 文学家 艺术家
下载PDF
社会转型视域中的新时期文艺理论 被引量:2
5
作者 宋伟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17,2,共5页
新时期文艺理论因为经历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转折点,而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它要求研究者对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变革的历史、现状及目标方向进行批判性的总结与反思,而文学理论作为文学艺术活动的理论反思和精神自觉,则需要从理论的... 新时期文艺理论因为经历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转折点,而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它要求研究者对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变革的历史、现状及目标方向进行批判性的总结与反思,而文学理论作为文学艺术活动的理论反思和精神自觉,则需要从理论的高度总结分析文学艺术活动发展变化的时代特征与自身规律,建构当代文化价值。"转型研究"作为一种宏观的理论视域和理论方法,它又具有一定复杂性,既是社会历史研究,又是一种文学思想史研究,作为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文化理论、文学理论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变迁进行全方位、整体性地描述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文艺理论 新时期
下载PDF
辽宁城市文学的“在地性”与“在地者”——以“铁西三剑客”相关创作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胡哲 牛党杰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12-217,共6页
得益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辽宁城市文学起步较早且起点较高。城市书写的关键,一方面是对“在地性”特征的描绘,另一方面则是对“在地者”形象的塑造。近年来,青年作家双雪涛、郑执和班宇的相继崛起,成为辽宁城市文学发展的一个... 得益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辽宁城市文学起步较早且起点较高。城市书写的关键,一方面是对“在地性”特征的描绘,另一方面则是对“在地者”形象的塑造。近年来,青年作家双雪涛、郑执和班宇的相继崛起,成为辽宁城市文学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铁西三剑客”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熔“在地性”与“在地者”于一炉,显示出东北文化的独特魅力。然而他们的部分作品过于偏重地域特色书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在地者”形象的艺术感染力。辽宁乃至全国城市文学的发展,应以深入挖掘“在地性”为基础,着力于“在地者”形象的有效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城市文学 在地性 在地者 铁西三剑客
下载PDF
讲好中国故事——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机器人》
7
作者 胡哲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0年第5期81-88,共8页
一、中国故事与另一个中国梦如何诠释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意义的内涵,甄红菊在其文章《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探析——基于意识形态视角》中阐释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与"讲好中国故事"的深刻联系.
关键词 制造业 《中国机器人》 长篇报告文学
下载PDF
艾柯反对艾柯:阐释的悖论与辩证的阐释 被引量:4
8
作者 宋伟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0-122,共3页
近年来,关于文学阐释问题不仅成为国内学术界广泛讨论的热点议题,也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围绕“强制阐释论”这一核心论说,张江教授发表了一系列相关文章,延展辐射出文学创作与接受等诸多重要议题。最近,张江教授在《文艺争鸣... 近年来,关于文学阐释问题不仅成为国内学术界广泛讨论的热点议题,也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围绕“强制阐释论”这一核心论说,张江教授发表了一系列相关文章,延展辐射出文学创作与接受等诸多重要议题。最近,张江教授在《文艺争鸣》2017年第1期又发表了《开放与封闭——阐释的边界讨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阐释 艾柯 国际学术界 辩证 悖论 文学创作 文艺争鸣 议题
原文传递
阐释的边界与辩证的阐释
9
作者 陆扬 宋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8年第3期51-52,共2页
陆扬:艾柯的《诠释与过度诠释》,根据1990年“丹诺讲座”7篇文稿编定,第一篇讲稿《诠释与历史》开篇就在为他当年一夜成名的《开放的作品》辩护,声称他这本书是被人有所误读了。即是说,读者光注意到此书鼓吹作品的开放阅读,却忽略了他... 陆扬:艾柯的《诠释与过度诠释》,根据1990年“丹诺讲座”7篇文稿编定,第一篇讲稿《诠释与历史》开篇就在为他当年一夜成名的《开放的作品》辩护,声称他这本书是被人有所误读了。即是说,读者光注意到此书鼓吹作品的开放阅读,却忽略了他其实提倡开放性必须从作品文本出发,因此会受到文本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柯 开放阅读 过度诠释 作品文本 一夜成名 开放性
原文传递
知识付费与知识表演 被引量:4
10
作者 荣跃明 周志强 +6 位作者 刘擎 方笑一 陈龙 文贵良 王迁 宋伟 郭强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34,157,共32页
近年来网上盛行付费音视频课程,不少学者参与其中,甚至成为主力,此类形式的知识获取被人们称为'知识付费'。普通听众可以用付费的方式购买著名专家学者和各界名人的授课内容,不少学者借此成为'网红',在获得巨大社会影... 近年来网上盛行付费音视频课程,不少学者参与其中,甚至成为主力,此类形式的知识获取被人们称为'知识付费'。普通听众可以用付费的方式购买著名专家学者和各界名人的授课内容,不少学者借此成为'网红',在获得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也靠前所未有的流量积累起财富。对于这一新兴的知识传播形式,为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在传播知识方面的优势与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付费 古诗词 生产与传播 音频节目 网络时代 知识获取
原文传递
双雪涛小说中的“失落者”群像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哲 罗秋红 《华夏文化论坛》 2020年第1期149-158,共10页
新世纪文学发展至今,文学现象层出不穷,"80后"批评家杨庆祥在"旧伤痕文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改革开放为书写对象的"新伤痕文学",其主要内容则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给中国人造成的物质... 新世纪文学发展至今,文学现象层出不穷,"80后"批评家杨庆祥在"旧伤痕文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改革开放为书写对象的"新伤痕文学",其主要内容则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给中国人造成的物质创伤和精神创伤。~①双雪涛的小说集《飞行家》《平原上的摩西》以及中篇小说《聋哑时代》和《天吾手记》均是以改革开放为背景,塑造了90年代东北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失落者"群像。作者用悲悯的情感和人文关怀向我们诉说了父子两代人、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女性个体等被损害、被侮辱的人生。这类群像既是对"新伤痕文学"的一种回应,也是对底层人物精神困境的回应,使裹挟在时代洪流中的"小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伤痕文学” 双雪涛 失落者 群像分析 文学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