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嫩高平原县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地形梯度特征分析——以巴彦县为例 被引量:31
1
作者 宋戈 王盼盼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18-1225,共8页
以黑龙江省巴彦县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DEM数据,运用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指数、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明确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地形梯度特征及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 以黑龙江省巴彦县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DEM数据,运用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指数、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明确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地形梯度特征及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在地形因子的作用下存在明显的梯度特征,旱地、水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及其他用地主要分布在较低地形级别区,林地主要分布在较高地形级别区。(2)除林地以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优势地形位均位于较低地形级别区,林地分布的优势地形位位于较高地形级别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优势区域不尽相同。(3)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及均衡度变化趋势相同,优势度的变化趋势与信息熵、均衡度的变化趋势相反,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地形因子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高平原 县域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地形梯度
原文传递
松嫩高平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时空分异 被引量:19
2
作者 宋戈 王越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25-233,共9页
土地利用格局能够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也是诊断区域土地利用合理与否的重要依据。该文基于县级尺度,以松嫩高平原典型区域巴彦县为研究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采用Matlab编程,测算不同时段(1979-1991年、1991-2003年和2003-2015年... 土地利用格局能够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也是诊断区域土地利用合理与否的重要依据。该文基于县级尺度,以松嫩高平原典型区域巴彦县为研究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采用Matlab编程,测算不同时段(1979-1991年、1991-2003年和2003-2015年)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和不同时点(1979年、1991年、2003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多样性程度,利用半方差函数挖掘土地利用信息图谱,揭示1979-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利用多样性程度的空间异质性由结构性因素、随机性因素或由二者共同作用引起,其土地利用格局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程度不同。2)1979-2015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1979-1991年、1991-2003年和2003-2015年3个阶段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平均值分别为1.12%、1.11%和0.85%,呈现逐阶段下降的趋势,在空间上,3个阶段在行政区边界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相对较高。3)1979年、1991年、2003年和2015年研究区全域土地利用强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平均值分别为3.66、3.68、3.76和3.82;4个时点研究区全域土地利用多样性程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其平均值分别为0.29、0.28、0.27和0.26;在空间上,土地利用强度越高的区域,土地利用多样性程度越低,土地利用强度的分布与土地利用多样性的分布呈现互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松嫩高平原 时空分异
下载PDF
基于两维图论聚类的辽宁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分区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露洋 雷国平 郭一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242-249,共8页
辽宁省土地利用功能间的矛盾相对突出,明晰区域土地利用多功能的现状、进行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分区可为促进区域土地利用功能的协调发展提供依据。选取2017年辽宁省县域土地利用生活、生产、生态方面22个典型指标构建区域土地利用多功能... 辽宁省土地利用功能间的矛盾相对突出,明晰区域土地利用多功能的现状、进行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分区可为促进区域土地利用功能的协调发展提供依据。选取2017年辽宁省县域土地利用生活、生产、生态方面22个典型指标构建区域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两维图论聚类法进行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及分区研究。研究发现:1)研究区生活功能高值区于中部呈斜"X"状分布,生产功能值主要呈现以沈阳为中心的"环状"递减蔓延结构,生态功能值由外至内逐渐减少。2)区域县域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呈显著正相关,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呈显著负相关。3)根据区域土地利用多功能值和两维图论聚类法可将研究区划分为辽东生态功能优势区、辽北功能欠协调区、辽南功能相对均衡区以及辽西功能欠发展区。研究结果可为县域尺度国土空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等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分区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 熵权法 两维图论聚类 辽宁省
下载PDF
辽中南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时空演化及其主导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莹 雷国平 +1 位作者 林佳 周敏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22期270-275,共6页
从功能冲突的角度出发,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三大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突变级数法和土地利用冲突指数公式分析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 2004—2016年辽中南城市群城市间土地利用冲突强... 从功能冲突的角度出发,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三大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突变级数法和土地利用冲突指数公式分析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 2004—2016年辽中南城市群城市间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变化趋势及变化幅度存在明显差异;(2)研究区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存在明显空间分布特征且变化明显,除2004年外,土地利用低度冲突区处于城市群的中心地区,且在研究期内呈现出向西部和南部扩大的趋势;(3) 2016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冲突的主导因素是人口密度、经济发展和对经济发展的信心、自然资源禀赋以及环境压力。据此认为,辽中南城市群应采取差别化的冲突权衡措施,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提升人们对经济发展信心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以实现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环境功能之间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冲突 土地利用冲突 时空演化 突变级数法 辽中南城市群
下载PDF
城市蔓延理性与中国城市理性蔓延探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景奇 孙萍 孙蕊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31-36,共6页
城市蔓延合理性的主观放大使人们误以为蔓延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从而忽视了对城市蔓延真实理性的探究。通过对城市蔓延概念、目的及过程三个层面的分析发现,城市蔓延并不具备理性,只是其合理性的客观存在和片面放大对其理性缺失产生... 城市蔓延合理性的主观放大使人们误以为蔓延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从而忽视了对城市蔓延真实理性的探究。通过对城市蔓延概念、目的及过程三个层面的分析发现,城市蔓延并不具备理性,只是其合理性的客观存在和片面放大对其理性缺失产生了遮掩,从而产生具有蔓延理性的假象,这为中国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诸多隐患。城市蔓延不具备理性不等于不能进行理性的城市蔓延,在不得不蔓延或允许适度蔓延的前提下,中国城市应选择理性蔓延,体现在理性看待蔓延、理性选择蔓延以及用治理的方法来逐步消除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蔓延 蔓延理性 蔓延合理性 理性蔓延 蔓延治理
下载PDF
从“蔓延控制”到“蔓延治理”——美国城市蔓延应对策略转变及内因剖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张景奇 孙萍 孙蕊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4-80,共7页
20世纪以来城市蔓延已在美国造成巨大危害,为应对城市蔓延人们采用了多种措施,依据这些措施所属的时间段和制定时的初衷,可将其分成蔓延控制(1920年)、明智规划(1950年)、增长管理(1970年)和蔓延治理(1990年)4个阶段,各阶段的主导策略... 20世纪以来城市蔓延已在美国造成巨大危害,为应对城市蔓延人们采用了多种措施,依据这些措施所属的时间段和制定时的初衷,可将其分成蔓延控制(1920年)、明智规划(1950年)、增长管理(1970年)和蔓延治理(1990年)4个阶段,各阶段的主导策略依次为分区、规划单元开发、引导发展以及精明增长。从蔓延控制到蔓延治理,不仅是由早期的控制手段到现今治理方法上的过渡,同时还是规划协作性、综合性的升级,究其转变的原因,西方公共行政环境的变化、治理的内在优势、对城市蔓延内涵认识的加深以及主导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变化是促其转变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蔓延 蔓延控制 精明增长 蔓延治理
下载PDF
基于“质量-产出-效率”的辽宁省耕地利用分区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红梅 宋戈 王思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34-242,共9页
耕地利用分区是引导区域耕地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保证区片空间的连通是增强耕地利用分区管理可实施性的关键。以辽宁省为研究区,采用两维图论聚类和 GIS 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耕地利用“质量-产出-效率”的分区指标进行耕地利... 耕地利用分区是引导区域耕地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保证区片空间的连通是增强耕地利用分区管理可实施性的关键。以辽宁省为研究区,采用两维图论聚类和 GIS 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耕地利用“质量-产出-效率”的分区指标进行耕地利用综合分区,并探究各分区耕地利用方向。结果表明:1)研究区各县(市)耕地自然质量、产出水平和利用效率之间存在一定空间差异,高值区主要分布于辽宁中部和北部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东部和南部,西部地区耕地利用状况参差不齐;2)将辽宁省划分为辽西粮食生产及生态保护区、辽中耕地综合开发先导区、辽东水田及特色农业种植区、辽南耕地效率及产能挖掘区和辽中南耕地利用转型升级区 5 个耕地利用区;3)两维图论聚类和 GIS 空间分析相结合的分区方法有效保证了耕地利用分区相邻单元空间上的连通性和行政区界的完整性,对于耕地利用分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研究结果有利于耕地利用分区的统一管理和实施,对综合引导区域耕地利用方向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分区 耕地 两维图论聚类 辽宁省
下载PDF
黑龙江垦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及其内部协调性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红梅 宋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0-168,178,共10页
基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涵界定,运用DEA效率混合测度模型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分析2001 2016黑龙江垦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及其非效率来源,探究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部协调性.研究表明:2001 2016年研究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 基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涵界定,运用DEA效率混合测度模型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分析2001 2016黑龙江垦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及其非效率来源,探究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部协调性.研究表明:2001 2016年研究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变化幅度不大,各管理局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差异明显;耕地利用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为投入非效率、社会产出非效率和环境产出非效率,且投入非效率普遍高于社会产出非效率和环境产出非效率,耕地投入冗余对耕地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最大;耕地利用经济和社会效率相对于环境效率滞后,是影响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内部协调性的主要原因.认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是耕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率的综合体现,并从内生性角度分析耕地利用非效率来源及其变化趋势,为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提供有效指导,即通过优化研究区耕地投入结构,减少耕地投入冗余,提升其耕地利用经济和社会效率,以实现耕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率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生态效率 协调性 DEA效率混合测度模型 黑龙江垦区
下载PDF
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4
9
作者 宋戈 白小艳 高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49-355,共7页
科学地测算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以及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可以为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性问题内部化提供科学依据。以粮食产销平衡区甘肃省14个地级市(含2个自治州)为研究区,将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划分为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两大类,综合运用... 科学地测算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以及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可以为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性问题内部化提供科学依据。以粮食产销平衡区甘肃省14个地级市(含2个自治州)为研究区,将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划分为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两大类,综合运用负外部效益测算方法,测算研究区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运用GeoDa和ArcGIS 9.2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研究区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为271.41亿元,其中耕地非粮化粮食安全负外部效益占79.25%,耕地非粮化生态环境负外部效益占20.75%。(2)研究区不同城市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差异较大,酒泉市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最高,为56.68亿元,嘉峪关市最低,为1.04亿元,两者相差56倍。(3)研究区单位面积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较接近的城市呈集中分布态势,其中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高的城市集中分布在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4)研究区耕地非粮化粮食安全负外部效益和耕地非粮化生态环境负外部效益的空间分异规律基本一致,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销平衡区 耕地非粮化 负外部效益
下载PDF
松嫩高平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时间尺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越 宋戈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797-1807,共11页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时间尺度是其尺度依赖性和敏感性表达的重要基础。论文以松嫩高平原典型区域巴彦县为研究区,运用GIS、RS技术,结合Matlab编程,采用K-L变换将多波段的遥感影像提取为单波段图像作为原始信号数据,在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时间尺度是其尺度依赖性和敏感性表达的重要基础。论文以松嫩高平原典型区域巴彦县为研究区,运用GIS、RS技术,结合Matlab编程,采用K-L变换将多波段的遥感影像提取为单波段图像作为原始信号数据,在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最优空间尺度下,应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对小波分析模型进行改进,探寻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研究的适宜时间尺度,进而明确适宜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波动性特征,并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其时间尺度的划分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在10~20、30~40和40~50 a均有明显的波动性特征,表明10~20、30~40和40~50 a是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3个重要时间尺度。2)1979—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研究的最优时间分析尺度为36a,土地利用格局在12.33 a左右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变化特征,可将研究区时间域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发展初期1979—1991年、发展中期1991—2003年、发展近期2003—2015年。3)在空间上,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全局化时间尺度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局部化时间尺度具有较高水平的一致性。4)论文建立的基于小波分析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时间尺度识别方法可行并具有准确性,研究区旱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1979、1991、2003和2015年4个重要时间节点上的变化发生了明显的趋势性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时间尺度特征 小波分析 松嫩高平原
原文传递
耕地植被人为干扰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尺度效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佳 宋戈 张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75-284,共10页
为探究耕地植被人为干扰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尺度效应,该研究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研究区,通过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和识别耕地植被人为干扰,分析5个时段(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5年、2005-2010年和2010-2016... 为探究耕地植被人为干扰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尺度效应,该研究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研究区,通过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和识别耕地植被人为干扰,分析5个时段(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5年、2005-2010年和2010-2016年)耕地植被人为干扰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并采用滑动格窗法和ISODATA聚类算法,对耕地植被人为干扰格局的尺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当耕地植被受到的人为干扰增多时,研究区耕地植被人为干扰的分布趋向于集中;反之则趋向于分散。2)研究期内占耕地植被人为干扰面积50%以上的地区的尺度效应并不明显,但仍有占面积11.81%~18.33%的地区人为干扰的尺度效应十分显著,这些地区是人为干扰分布最集中和最不均匀的地区。3)在耕地植被人为干扰尺度效应显著地区中,土地利用类型未发生变化的地区所占的面积比例呈上升趋势,说明耕地保护政策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耕地植被人为干扰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行为,应将未来政策关注的重点转为对耕地土壤理化性质稳定性的维护。4)从多尺度空间聚类类型可以看出,在大部分尺度效应显著地区,尺度越小耕地植被人为干扰越显著,说明发展适度规模农业是降低人为干扰、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研究对于实现耕地保护和粮食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植被 耕地 人为干扰 干扰格局 尺度效应 大庆市
下载PDF
中国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的协同演化状况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莹 雷国平 +1 位作者 周敏 林佳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22,共9页
以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在测度不同尺度下中国"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率的基础上,运用哈肯模型分析了中国"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协同演化的序参量、动力机制及路径。结果显示:中国"人口、土地... 以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在测度不同尺度下中国"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率的基础上,运用哈肯模型分析了中国"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协同演化的序参量、动力机制及路径。结果显示:中国"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协同演化呈现7种不同路径;在全国尺度上,已初步形成了"产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的协同演化路径;在区域和省域尺度上,除西部地区外的其他三大区域和约70%的省份仅形成了"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产业城镇化"两两协同演化的路径。据此认为,应充分考虑人口、土地、产业三个城镇化要素之间的联动关系,因地制宜促进"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协同演化,实现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协同演化机制 哈肯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多维多值概念格的矿山生产地学本体构建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馨蕊 张伟峰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6-185,共10页
矿山生产地学本体能够形式化描述领域概念,是实现多源异构信息集成与知识共享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从多维地学数据源兼有同一性和特异性的视角入手,扩充多维多值概念格理论,构建兼顾全局和区域特性的地学境本协同语义模型与形式化描述,... 矿山生产地学本体能够形式化描述领域概念,是实现多源异构信息集成与知识共享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从多维地学数据源兼有同一性和特异性的视角入手,扩充多维多值概念格理论,构建兼顾全局和区域特性的地学境本协同语义模型与形式化描述,依托二者映射转换关系,提出强情境敏感性的多维地学结构化数据本体自动学习算法;并以金属矿山实际项目为例,结合矿山生产概念体系架构,构建矿山生产领域本体实例,验证方法有效性。该方法注重地学领多维特性,较客观地展示多维地学对象之间关联关系,且较顾忌局部区域时空等数据环境差异,有效提高矿山生产本体的构建效率与准确性,对其他地学领域本体构建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本体 矿山生产 多维多值概念格 地学情境
原文传递
农户耕地适度经营规模:稳产与增收——基于黑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红梅 宋戈 高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3-29,共7页
耕地经营规模的"适度性"须同时考虑社会及农民利益,并区分农作物种类。兼顾"稳定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目标,基于规模经济理论和生产函数理论构建耕地适度经营规模模型,确定黑龙江省农户种植玉米、水稻... 耕地经营规模的"适度性"须同时考虑社会及农民利益,并区分农作物种类。兼顾"稳定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目标,基于规模经济理论和生产函数理论构建耕地适度经营规模模型,确定黑龙江省农户种植玉米、水稻和大豆的适度规模及农户耕地规模经营净收入。结果表明:需针对不同粮食作物种类,差别化引导农户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以稳定粮食生产和农户耕地规模经营净收入最大化为目标,得到黑龙江省农户种植玉米、水稻和大豆的户均适度规模为125.89-218.13亩、41.52-50.82亩和84.5亩,三种粮食作物基本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阶段,扩大耕地种植规模对增加粮食单产作用不大。同等劳动力投入下,农户经营适度规模玉米和水稻的净收益高于非适度规模经营状态下的净收益,而经营适度规模大豆的净收益明显低于非适度规模经营状态下的净收益,推进大豆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应增加政府补贴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耕地适度经营规模 增收 稳定粮食生产 黑龙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