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7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媒体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以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贺翔 杨明凤 姜媛 《求知导刊》 2017年第4期23-25,共3页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可切实改变当今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新媒体环境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多难得的机会和未知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探索和创新高...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可切实改变当今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新媒体环境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多难得的机会和未知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探索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从线上与线下的互动中探寻摸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明确新媒体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主客体关系,这些都成为文章重点探讨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传统文化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与提升策略——以东北大学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韩磊 侯梦琪 王鹤棋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7年第3期27-31,共5页
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如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双管齐下,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统一;开展人文素质选修课,搭建大学生人文素质选修课群;将毕业生德育答辩与用人单位招聘中的素质测试加入大... 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如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双管齐下,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统一;开展人文素质选修课,搭建大学生人文素质选修课群;将毕业生德育答辩与用人单位招聘中的素质测试加入大学生人文素养评价体系,激励大学生提升个人修养和文化素养;打造良好的校园"硬环境"、"软环境"和"网环境",烘托和谐的校园人文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文素养模型 人文选修课 人文环境
下载PDF
反应烧结Si_(3)N_(4)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
3
作者 叶超超 王伟 +2 位作者 茹红强 王远鑫 刘家臣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3,85,共7页
用静态气压与流动氮气气氛进行对比实验,探究了反应烧结Si_(3)N_(4)陶瓷中硅粉质量分数对Si_(3)N_(4)陶瓷材料氮化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使用静态2 MPa氮气气压对硅粉进行氮化时,氮化率达到97%,明显高于流动氮气气氛下硅... 用静态气压与流动氮气气氛进行对比实验,探究了反应烧结Si_(3)N_(4)陶瓷中硅粉质量分数对Si_(3)N_(4)陶瓷材料氮化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使用静态2 MPa氮气气压对硅粉进行氮化时,氮化率达到97%,明显高于流动氮气气氛下硅粉的氮化率(91%).这说明在使用静态氮气时,较高的气压更有利于氮气的扩散和氮化反应.同时,利用SEM等手段观察静态气压反应烧结Si_(3)N_(4)陶瓷材料,发现当硅粉质量分数大于10%时,Si_(3)N_(4)陶瓷材料表面出现气孔.这是因为随着硅粉质量分数的增加,硅粉在熔融状态下发生团聚现象,这造成了坯体内部再生空隙增加,从而导致Si_(3)N_(4)陶瓷材料的维氏硬度和抗折强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硅 反应烧结 硅粉
下载PDF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实践探索
4
作者 颜卓 王传云 +2 位作者 金小君 刘翠微 訾学博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4年第1期160-162,共3页
物联网工程专业坚持OBE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专业动态调整,强化教学质量提升和实践教学,推进协同育人新机制,构建具有特色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加强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与反馈改进,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该文以物... 物联网工程专业坚持OBE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专业动态调整,强化教学质量提升和实践教学,推进协同育人新机制,构建具有特色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加强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与反馈改进,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该文以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例,从综合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毕业能力达成度评价等多个角度系统阐述专业建设改革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工程 工程教育认证 专业建设
下载PDF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及微观变形机理
5
作者 姜爽 贾楠 Peng Lin Ru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4,11,共12页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均质材料,通过调控其内部的多尺度微结构特性,可以实现金属结构材料强度-韧性的协同提升,在高端先进制造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显著依赖于各组元层的性能、厚度和异...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均质材料,通过调控其内部的多尺度微结构特性,可以实现金属结构材料强度-韧性的协同提升,在高端先进制造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显著依赖于各组元层的性能、厚度和异质界面的结构特性。变形过程中材料内部的微观应力/应变在异质界面处的协调特性对组元金属的形变微观机制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复合材料整体的性能。因此,探索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行为-变形机制-宏观力学性能”的内在关联并揭示其对应的微观形变机理,对设计具有优异综合力学性能的金属层状复合材料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聚焦于晶态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微观力学行为及变形机理,介绍了其力学行为的尺寸与界面效应,着重讨论了室温下材料的微观形变物理过程,阐明了非均匀金属层状复合体强韧化的机理。最后,对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的研究进行了简要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 塑性变形 微观力学行为 变形机制 异质界面 强韧化机制
下载PDF
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核心的材料成形工艺课程设计教学 被引量:2
6
作者 彭良贵 蔡明晖 +1 位作者 丁桦 赵宪明 《中国冶金教育》 2019年第3期55-58,共4页
材料成形工艺课程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内容具有复杂工程问题的特征。基于课程教学目标应服务于毕业要求并遵循毕业要求指标点约束的理念,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增加了非技术因素相关内容,拓宽学生设计视野,促进工程素质培养... 材料成形工艺课程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内容具有复杂工程问题的特征。基于课程教学目标应服务于毕业要求并遵循毕业要求指标点约束的理念,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增加了非技术因素相关内容,拓宽学生设计视野,促进工程素质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设计任务的灵活性,关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促进专业能力和工程能力形成。在课程评价方面,通过多元化考核方式,积极开展学生设计能力形成性评价、学生评价并进行持续改进。教学实践表明,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核心开展材料成形工艺课程设计,可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设计兴趣,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提高课程对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工程问题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下载PDF
庆祝东北大学建校100周年专刊前言
7
作者 左良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I0001-I0002,共2页
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源于建校之初设立的采冶学系,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学科,也是我国最早创办的材料学科之一。该学科于20世纪90年代经批准成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涵盖材料学... 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源于建校之初设立的采冶学系,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学科,也是我国最早创办的材料学科之一。该学科于20世纪90年代经批准成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涵盖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等3个二级学科。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15年12月,其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物理等3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加工工程 二级学科 一流专业 材料学科 东北大学
原文传递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被引量:4
8
作者 丁桦 赵宪明 +2 位作者 唐正友 班春燕 李英龙 《中国冶金教育》 2021年第5期69-71,共3页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教师在育人中的主体作用,以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凝聚专业教师的智慧和力量,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
关键词 专业建设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下载PDF
SnO_(2)粒径大小对Ag/SnO_(2)(12)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刘威 孙旭东 《冶金与材料》 2023年第1期56-57,66,共3页
采用化学沉淀法、低温煅烧、湿法球磨、化学包覆、冷等静压成型、热压烧结、热处理等工艺制备出三种含有不同粒径SnO_(2)的Ag/SnO_(2)(12)块状材料,分别探讨了球磨时间对粉体粒度分布和D50的影响、不同SnO_(2)粒径大小对Ag/SnO_(2)(12)... 采用化学沉淀法、低温煅烧、湿法球磨、化学包覆、冷等静压成型、热压烧结、热处理等工艺制备出三种含有不同粒径SnO_(2)的Ag/SnO_(2)(12)块状材料,分别探讨了球磨时间对粉体粒度分布和D50的影响、不同SnO_(2)粒径大小对Ag/SnO_(2)(12)微观组织、密度、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球磨时间在36 h下得到的SnO_(2)粉体颗粒的平均粒度小,且小粒径粉体所占比例大,同时第二相颗粒状SnO_(2)在Ag/SnOa(12)内部均匀分布。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材料的致密度、硬度、导电率和耐压性能逐渐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磨时间 粒度分布 不同粒径SnO_(2) Ag/SnO_(2)(12)材料
下载PDF
钢铁材料超塑性研究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鸿涛 李凯华 +3 位作者 孙胜辉 闫海乐 丁桦 蔡明晖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78-488,共11页
超塑性是一个重要的材料科学研究领域.材料在超塑性变形时具有低流动应力、无颈缩、易成形等特点,能够解决材料难变形和复杂结构件难成形等问题。超塑成形(superplastic forming,SPF)是利用金属材料的超塑性对板料进行加工,以获得各种... 超塑性是一个重要的材料科学研究领域.材料在超塑性变形时具有低流动应力、无颈缩、易成形等特点,能够解决材料难变形和复杂结构件难成形等问题。超塑成形(superplastic forming,SPF)是利用金属材料的超塑性对板料进行加工,以获得各种所需形状零件的一种成形工艺.目前,已有多个行业采用该工艺加工数千吨金属零件,在航空航天和汽车行业得到尤为广泛的应用.然而,实现材料的超塑性变形需要等轴细晶的均匀组织.当材料不具备这种组织条件时,需要进一步的预处理,这将增加金属零件的制备难度和成本。因此,实现非均匀组织材料的超塑性变形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成形质量.本文中介绍了超高碳钢、双相不锈钢和低中碳钢等钢铁材料的超塑性发展情况,并结合粗晶材料超塑性机理和共生现象,分析了超塑性变形过程中非均匀组织的动态演变.同时,还总结了非均匀组织超塑性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超塑性钢铁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组织 超塑性 共生 晶界滑动 钢铁材料
下载PDF
纳米碳强化钛基复合材料界面结构与性能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龙龙 王圆梦 +5 位作者 崔文芳 孙国栋 徐俊杰 李明佳 周廉 张于胜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42-958,984,共18页
钛及钛合金材料因其密度低、比强度高、耐腐蚀性能好等优异特性,在航空航天、汽车和军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10年来,以石墨烯为代表的碳纳米材料由于具有超高的力学特性和独特的二维结构,广泛用作钛或钛合金基体的增强体。然而... 钛及钛合金材料因其密度低、比强度高、耐腐蚀性能好等优异特性,在航空航天、汽车和军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10年来,以石墨烯为代表的碳纳米材料由于具有超高的力学特性和独特的二维结构,广泛用作钛或钛合金基体的增强体。然而,纳米碳源的团聚现象以及严重的界面反应使纳米碳强化钛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提升有限。随着对纳米碳强化钛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和工艺的深入探索,在其界面-组织-性能关系和强化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在纳米碳强化钛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必须从各个方面(如工艺特点、适用范围和应用要求等)衡量,选择合适的制备工艺,并通过界面结构设计优化来进一步改善基体组织,提高钛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因此,系统性介绍近年来纳米碳强化钛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和纳米碳材料的表面改性及其应用,并对纳米碳强化钛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调控和强化机制进行分析讨论,指出现阶段其制备、性能优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对以后纳米碳强化钛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基复合材料 纳米碳材料 制备方法 界面调控 强化机制
下载PDF
激光超声测量T800/QY9511复合材料工程常数的有限元模拟
12
作者 陈春明 战宇 +1 位作者 刘常升 方奔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8-92,共5页
为了获取T800/QY9511复合材料的工程常数,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通过将激光线源等效为力源,模拟了脉冲激光作用于材料表面、激发在材料内部传播的超声波的过程,并在激励点对心处提取波形,得到了5个体波波速,进而根据克里斯托菲尔弹性理... 为了获取T800/QY9511复合材料的工程常数,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通过将激光线源等效为力源,模拟了脉冲激光作用于材料表面、激发在材料内部传播的超声波的过程,并在激励点对心处提取波形,得到了5个体波波速,进而根据克里斯托菲尔弹性理论计算了工程常数。结果表明,与真实值相比,弹性模量数值解的平均误差为1.56%,泊松比数值解的平均误差为2.98%,剪切模量数值解的误差为1.4%。激光超声方法在复合材料工程常数测量上具有可行性与准确性,为实验室测量相关参量及其工程应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与计量 工程常数 有限元 激光超声 体波
下载PDF
TiC浆料浓度对无压烧结TiC/ZTA导电陶瓷复合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王亚军 张进 +1 位作者 岳新艳 茹红强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90-1197,共8页
以ZTA(ZrO_(2)增韧Al_(2)O_(3))和TiC粉为原料,采用无压烧结制备TiC/ZTA导电陶瓷复合材料,考察TiC浆料浓度对TiC/ZTA导电陶瓷复合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物相分析显示烧结后的样品由α-Al_(2)O_(3)、t-ZrO_(2)、m-ZrO_... 以ZTA(ZrO_(2)增韧Al_(2)O_(3))和TiC粉为原料,采用无压烧结制备TiC/ZTA导电陶瓷复合材料,考察TiC浆料浓度对TiC/ZTA导电陶瓷复合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物相分析显示烧结后的样品由α-Al_(2)O_(3)、t-ZrO_(2)、m-ZrO_(2)和TiC组成,并未生成其他新相。TiC相分布在ZTA陶瓷颗粒的周围,且相互连接形成TiC网络。当TiC浆料浓度为15 wt.%时,TiC/ZTA导电陶瓷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其体积密度、开口气孔率、维氏硬度、抗弯强度、断裂韧性和电阻率分别为4.16 g·cm^(-3)、0.22%、16.4 GPa、383.4 MPa、6.28 MPa·m^(1/2)和1.7×10^(-2)Ω·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陶瓷复合材料 无压烧结 显微结构 力学与电学性能
下载PDF
TiC含量对无压烧结TiC-Al_(2)O_(3)导电陶瓷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进 黄云涛 +2 位作者 岳新艳 张翠萍 茹红强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0-75,共6页
以Al_(2)O_(3)、TiC粉体为原料,采用无压烧结技术制备了TiC-Al_(2)O_(3)导电陶瓷复合材料,研究了TiC体积分数(30%~45%)对陶瓷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CAl_(2)O_(3)导电陶瓷复合材料主要由Al_(2)O_(3)和TiC两相组成;随... 以Al_(2)O_(3)、TiC粉体为原料,采用无压烧结技术制备了TiC-Al_(2)O_(3)导电陶瓷复合材料,研究了TiC体积分数(30%~45%)对陶瓷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CAl_(2)O_(3)导电陶瓷复合材料主要由Al_(2)O_(3)和TiC两相组成;随着TiC含量的增加,陶瓷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降低,开口气孔率增大,当TiC体积分数为30%时,相对密度最大,开口气孔率最低,分别为95.5%和3.0%;陶瓷复合材料中导电相TiC均连接为网状结构,随着TiC含量的增加,TiC所形成的网状结构越发完整,陶瓷复合材料的硬度先升高后降低,电阻率和断裂韧度均呈降低趋势,抗弯强度增大;当TiC体积分数为45%时,陶瓷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最高,电阻率最低,分别为361 MPa和6.95×10^(-6)Ω·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Al_(2)O_(3)导电陶瓷复合材料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导电性能
下载PDF
MgO添加量对氧化锆质定径水口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思琦 刘兴刚 +2 位作者 刘涛 李玉庆 于景坤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0-252,258,共4页
为提高定径水口的性能,以ZrO_(2)细粉(d_(50)分别为3、5、8μm)为原料,以聚乙烯醇水溶液为结合剂,外加不同质量分数(分别为2.0%、2.5%、2.8%、3.0%、3.5%)的MgO,于1700℃保温2 h热处理后制备了氧化镁稳定氧化锆质定径水口材料,探究MgO... 为提高定径水口的性能,以ZrO_(2)细粉(d_(50)分别为3、5、8μm)为原料,以聚乙烯醇水溶液为结合剂,外加不同质量分数(分别为2.0%、2.5%、2.8%、3.0%、3.5%)的MgO,于1700℃保温2 h热处理后制备了氧化镁稳定氧化锆质定径水口材料,探究MgO添加量对其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MgO添加量的增加,试样的体积密度、常温耐压强度和热震三次后强度保持率均先增加后减小;MgO添加量为2.5%(w)时,试样综合性能最优,显气孔率为0.75%,体积密度为5.51 g·cm^(-3),常温耐压强度为980 MPa,热震3次后的常温耐压强度为1025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锆 氧化镁 致密度 抗热震性
下载PDF
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打造“书香材料”学院品牌文化建设方案研究
16
作者 姜媛 贺翔 杨明凤 《科教文汇》 2019年第1期39-40,共2页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以文化育人,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引导学生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构建更...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以文化育人,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引导学生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构建更加丰富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架构,从而真正做到文化自信。本文依托东北大学一五一十思政文化育人一体化平台的建设,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品牌文化建设为抓手,制定并实践了学院品牌文化建设方案,通过对项目的开展和方案的研究,希望能对大学生阅读辅导和引导工作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阅读 文化育人
下载PDF
热等静压烧结制备Ti/Al_(3)Ti金属间化合物层状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
17
作者 朱庆宣 刘旭东 +1 位作者 王兴安 孙旭东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23年第1期125-129,共5页
Ti/Al_(3)Ti金属间化合物层状复合材料因其本身具有高比弹性模量、低密度、高比强度、抗蠕变能力强、抗氧化能力强、耐高温等优异的性质,在航天精密零部件、装甲防弹、现代武器、汽车工业等领域广泛应用。利用热等静压烧结工艺制备了Ti/... Ti/Al_(3)Ti金属间化合物层状复合材料因其本身具有高比弹性模量、低密度、高比强度、抗蠕变能力强、抗氧化能力强、耐高温等优异的性质,在航天精密零部件、装甲防弹、现代武器、汽车工业等领域广泛应用。利用热等静压烧结工艺制备了Ti/Al_(3)Ti金属间化合物层状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显微硬度、压缩性能、拉伸性能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在保温700℃、压力为150 MPa条件下,烧结得到的复合材料无明显缺陷、界面结合良好;复合材料的硬度值呈周期性变化,Ti层在300 HV左右、Al_(3)Ti层在530—600 HV之间、中心线处在530—540 HV之间;Ti层的引入对复合材料整体韧性有所提升,在静态压缩测试中垂直于叠层方向的平均最大抗压强度为1185.1 MPa、平行于叠层方向为894.6 MPa,在静态拉伸测试中最大抗拉强度为281.7 MPa。说明,采用热等静压烧结工艺制备的Ti/Al_(3)Ti金属间化合物层状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等静压 Ti/Al_(3)Ti金属间化合物 层状复合材料 微观结构 显微硬度 压缩性能 拉伸性能
下载PDF
玻璃纤维强化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的方法与性能研究
18
作者 朱庆宣 刘旭东 +1 位作者 王兴安 孙旭东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23年第2期317-322,共6页
利用真空热压烧结工艺,以一种新型的材料排列方式(复合材料前半部分为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后半部分在Ti/Al_(3)Ti层之间扦插玻璃纤维),成功利用玻璃纤维强化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在同样的工艺条件下,通过改变玻璃纤维的层数(... 利用真空热压烧结工艺,以一种新型的材料排列方式(复合材料前半部分为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后半部分在Ti/Al_(3)Ti层之间扦插玻璃纤维),成功利用玻璃纤维强化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在同样的工艺条件下,通过改变玻璃纤维的层数(玻璃纤维的体积分数),探究玻璃纤维的层数对复合材料静态压缩性能、静态拉伸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玻璃纤维层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静态压缩性能与静态拉伸性能都有提升,但不是简单的正相关,而是前期提升效果明显,后期提升效果不明显;同时,复合材料的静态压缩性能在沿垂直于叠层方向测试时,提升效果要比沿平行于叠层方向测试时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纤维 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 静态压缩性能 静态拉伸性能
下载PDF
融合教学模式下工程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19
作者 唐正友 彭良贵 +1 位作者 高彩茹 丁桦 《科教导刊》 2023年第14期71-73,共3页
为了持续提升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班学生在轧制成形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教学中采用宽厚板控制轧制与控制冷却的虚拟仿真实验,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文章通过线下实验室参观和线上仿真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为了持续提升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班学生在轧制成形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教学中采用宽厚板控制轧制与控制冷却的虚拟仿真实验,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文章通过线下实验室参观和线上仿真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工程实践,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轧制设备、轧制方法、材料研发手段的认知水平,拓展了学生的工程视野。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对专业社会价值的认同感,激发了其专业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实践 虚拟仿真 课程思政 卓越计划
下载PDF
基于稀土层状氢氧化物的荧光材料研究进展
20
作者 陈露 朱琦 孙旭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23,共10页
稀土层状氢氧化物(LRHs)结合了层状化合物的结构特性和稀土离子的功能特性,代表了一类新的功能材料,在光电、催化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主要综述了LRHs的研究进展,包括Ln_(2)(OH)_(5)(A^(x-))_(1/x)·nH_(2)O(... 稀土层状氢氧化物(LRHs)结合了层状化合物的结构特性和稀土离子的功能特性,代表了一类新的功能材料,在光电、催化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主要综述了LRHs的研究进展,包括Ln_(2)(OH)_(5)(A^(x-))_(1/x)·nH_(2)O(251-LRHs)和Ln_(2)(OH)_(4)SO_(4)·nH_(2)O(241-LRHs)的可控合成、结构特征、阴离子交换、纳米片剥离,以及在发光领域的应用,重点关注251-LRHs晶体的尺寸和形貌调控及纳米片剥离,总结了LRHs及其煅烧衍生物(氧化物、含氧硫酸盐和硫氧化物)荧光粉、高取向透明薄膜、光学温度传感器的发光特性,展望了LRHs功能化设计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开发LRHs新型功能材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层状氢氧化物(LRHs) 阴离子交换 纳米片剥离 荧光粉 薄膜 光学温度传感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