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大学设立“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
1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1-81,共1页
为了纪念陈昌曙教授对中国技术哲学和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发扬他的学术传统和治学精神,促进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的研究和发展,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同学会决定向张学良教育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2011-2... 为了纪念陈昌曙教授对中国技术哲学和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发扬他的学术传统和治学精神,促进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的研究和发展,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同学会决定向张学良教育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2011-2020期间每年捐赠100万元),设立"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哲学 东北大学 基金会 学科建设 治学精神 科技哲学 人民币 张学良
原文传递
东北大学设立“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
2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18,共1页
为了纪念陈昌曙教授对中国技术哲学和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发扬他的学术传统和治学精神,促进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的研究和发展,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同学会决定向张学良教育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201... 为了纪念陈昌曙教授对中国技术哲学和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发扬他的学术传统和治学精神,促进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的研究和发展,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同学会决定向张学良教育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2011—2020期间每年捐赠100万元),设立“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签字仪式于2011年10月17日在东北大学举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哲学 东北大学 基金会 学科建设 治学精神 科技哲学 签字仪式 人民币
原文传递
东北大学设立“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
3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45-45,共1页
为了纪念陈昌曙教授对中国技术哲学和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发扬他的学术传统和治学精神,促进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的研究和发展,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同学会决定向张学良教育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201... 为了纪念陈昌曙教授对中国技术哲学和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发扬他的学术传统和治学精神,促进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的研究和发展,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同学会决定向张学良教育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2011-2020期间每年捐赠100万元),设立“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签字仪式于2011年10月17日在东北大学举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哲学 东北大学 基金会 学科建设 治学精神 科技哲学 签字仪式 人民币
原文传递
东北大学设立“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
4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7-117,共1页
为了纪念陈昌曙教授对中国技术哲学和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发扬他的学术传统和治学精神,促进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的研究和发展,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同学会决定向张学良教育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2011—... 为了纪念陈昌曙教授对中国技术哲学和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发扬他的学术传统和治学精神,促进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的研究和发展,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同学会决定向张学良教育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2011—2020期间每年捐赠100万元),设立“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签字仪式于2011年10月17日在东北大学举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哲学 东北大学 基金会 学科建设 治学精神 科技哲学 签字仪式 人民币
原文传递
中国技术哲学发展历史之缩影——《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技术论”专栏20年回顾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红兵 陈凡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23,88,共4页
关键词 中国 技术哲学 发展历史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技术论”专栏
下载PDF
科技异化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消解 被引量:4
6
作者 周立秋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19,共5页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变成了一种操纵和统治人自身的异己力量。科技异化造成了人在现代化的大机器面前失去了本真的自我,从而形成了现代人的生存危机感和生活无意义感。对科技异化的考察应该立足在人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变成了一种操纵和统治人自身的异己力量。科技异化造成了人在现代化的大机器面前失去了本真的自我,从而形成了现代人的生存危机感和生活无意义感。对科技异化的考察应该立足在人的生存矛盾上,这种矛盾已经不仅仅涉及到人在世界中能否生存以及如何生存的问题,更涉及到自身的生存意义问题。在一系列科技负面效应的威胁下,人应该如何再重新获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是我们在探索如何解决异化矛盾、摆脱科技异化造成的生存困境特别是生存意义危机问题时必须给出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 科技异化 技术理性 生存矛盾 生存意义
下载PDF
当“形”范畴遇到“可供性”概念:一种技术哲学阐释 被引量:1
7
作者 曹东溟 姜小慧 吴俊杰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2年第3期215-224,共10页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中国哲学中罕见的直言技术来源的观点之一。“形”范畴作为人参“象”悟“道”、制“器”造“物”的关节点,却未得到更为深入的探究。20世纪初,在人-外部世界界面--这个技术的缘起之地--出现了“可...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中国哲学中罕见的直言技术来源的观点之一。“形”范畴作为人参“象”悟“道”、制“器”造“物”的关节点,却未得到更为深入的探究。20世纪初,在人-外部世界界面--这个技术的缘起之地--出现了“可供性”范畴,可供性作为环境中蕴含的行动可能性,表明了物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存在着某种互补关系,彰显了“形”范畴的深刻内涵。将“形”作为研究技术起源的逻辑起点,展开对技术本体的哲学追问,不仅可以开辟新的技术哲学追问之路,也将有可能就此开启中西方关于技术的更广泛的、超越各种思维传统的思考与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供性 技术 环境 老子
下载PDF
工程是什么和它应该是什么--一种基于“可供性”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曹东溟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0年第2期174-180,共7页
透过"可供性"视角去追踪工程创新的实际发生过程,会发现工程创新实质上就是对"可供性"的"摆弄"过程;在工程创新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会对"可供性"进行模块化和生境化的显现;而在这一工程造物过... 透过"可供性"视角去追踪工程创新的实际发生过程,会发现工程创新实质上就是对"可供性"的"摆弄"过程;在工程创新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会对"可供性"进行模块化和生境化的显现;而在这一工程造物过程中会显现"工程可供性",它与自然的"可供性"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并因而成为技术异化的根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供性 工程创新 可供性模块 小生境
下载PDF
欧美STS研究传统的分立及比较
9
作者 陈佳 蔡美莹 赵阿龙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1-16,共6页
STS因其在知识背景、学术观念、研究旨趣的主体的多样性造成了目前STS的诸多争论,其中关于概念、研究范式、学科归属、研究领域等的争论最为激烈。而通观STS的诸多争论,其最终指向都源于STS两个研究传统的分立,通过对STS目前争论的梳理... STS因其在知识背景、学术观念、研究旨趣的主体的多样性造成了目前STS的诸多争论,其中关于概念、研究范式、学科归属、研究领域等的争论最为激烈。而通观STS的诸多争论,其最终指向都源于STS两个研究传统的分立,通过对STS目前争论的梳理可以看出,欧美STS在研究对象、研究开端、理论发源上存在不同,又在基本范畴、研究方法上存在互补与相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S 研究传统 比较
下载PDF
科技异化的实质及根源的深层解读
10
作者 周立秋 《长白学刊》 2013年第5期26-29,共4页
在现代社会,科技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控制形式统治和奴役着人自身,因此成为异化理论研究视野中的重要部分。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从自己的理论出发对科技异化问题进行批判,并试图探究科技异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深层根源。在今天,这些理... 在现代社会,科技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控制形式统治和奴役着人自身,因此成为异化理论研究视野中的重要部分。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从自己的理论出发对科技异化问题进行批判,并试图探究科技异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深层根源。在今天,这些理论仍然为我们清醒地认识科技作用的复杂性,重新确立人与科技之间的正确关系,指导人们从根源处解决科技负面效应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威胁,帮助人们走出由科技异化造成的生存困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异化 劳动异化 技术理性 生存困境
下载PDF
基于可供性理论的界面引导实验研究
11
作者 谷晓丹 罗玲玲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第11期15-20,共6页
吉布森可供性理论指出环境表面蕴含着人行动的信息,能够引导人的无意识行为。以沈阳建筑大学教学楼为研究对象,对教学楼单元模块中行走中的人对通道选择行为进行观察,形成通道表面信息与人的行为关系的3组数据,进行了3种界面差异对行为... 吉布森可供性理论指出环境表面蕴含着人行动的信息,能够引导人的无意识行为。以沈阳建筑大学教学楼为研究对象,对教学楼单元模块中行走中的人对通道选择行为进行观察,形成通道表面信息与人的行为关系的3组数据,进行了3种界面差异对行为影响的预设。通过观察和访谈对81名被试者的行为进行实验研究,并运用可供性理论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显示开敞性、延展性界面会对人的知觉和行为引导起到积极的作用,封闭性界面对人的知觉和行为引导性弱。结果表明:材质的肌理通过视觉刺激可引导行为;利用色彩、扶手、装饰墙等界面信息可增强对无意识行为的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供性 表面 引导 无意识
下载PDF
世界3理论与科学技术学建立的哲学基础 被引量:2
12
作者 戴旭 张蕾 郑文范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404-407,共4页
在介绍卡尔.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的基础上,分别从世界3的实在性和客观性是科学技术学建立的基础,世界3的自主性是科学技术学科体系建立的基础,世界3与世界1的相互作用是理解科学技术本质的基础,世界1的演化状态是科学技术分类的基础,世界... 在介绍卡尔.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的基础上,分别从世界3的实在性和客观性是科学技术学建立的基础,世界3的自主性是科学技术学科体系建立的基础,世界3与世界1的相互作用是理解科学技术本质的基础,世界1的演化状态是科学技术分类的基础,世界2的中介作用是确立科学技术认识论的基础以及世界3形成的价值库是科技价值形成的基础等方面论述了波普尔世界3理论为科学技术学等学科奠定了哲学基础,确立了科学技术学的哲学本体论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3理论 科学技术学 哲学基础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认知的工程创新主体创新过程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薛孚 陈红兵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9-454,共6页
工程创新主体是创新活动的发起者,他是以组织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分布于参与者、工具、环境和文化之中,强调认知的在场性。基于分布式认知的特点将其作为理解工程创新主体实现创新过程的方法论,提出并论证了工... 工程创新主体是创新活动的发起者,他是以组织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分布于参与者、工具、环境和文化之中,强调认知的在场性。基于分布式认知的特点将其作为理解工程创新主体实现创新过程的方法论,提出并论证了工程创新主体的分布式认知的可能性,工程创新主体的分布式认知具有创新目的性、组织交互性、全要素性、具身性、情境性等特征。探讨了工程创新主体在工程决策、设计、工程化、实施过程中分布式认知如何展开,从而尝试实现对工程创新发生过程的深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创新主体 创新过程 分布式认知
下载PDF
负责任研究与创新(RRI)预防原则缘何失能?——以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为例
14
作者 曹东溟 姜小慧 吴俊杰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3-91,113,共10页
预防原则作为“负责任研究与创新”(RRI)的元原则,旨在强调在应对创新与研究风险方面防患于未然才是“负责任”的本质内涵。日本此次不负责任的核污水排海行动反映了“负责任研究与创新”(RRI)预防原则的失能。具体表现在原则层次和实... 预防原则作为“负责任研究与创新”(RRI)的元原则,旨在强调在应对创新与研究风险方面防患于未然才是“负责任”的本质内涵。日本此次不负责任的核污水排海行动反映了“负责任研究与创新”(RRI)预防原则的失能。具体表现在原则层次和实践框架层次上的未启动与未响应。原因在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质化、科学理性的式微趋势、新的对话机制的缺位与困境等。“负责任研究与创新”理念的继续践行需要直面困境,谋求观念、概念以及方法论上的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原则 核污水排海 负责任研究与创新(RRI) 利益相关者 共识
原文传递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15
作者 杨廷威 《理论界》 2017年第12期7-12,共6页
科技创新驱动是围绕创新主体,整合各种创新性要素,通过建构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规划,有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际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参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推动东北地区城镇化的动... 科技创新驱动是围绕创新主体,整合各种创新性要素,通过建构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规划,有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际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参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推动东北地区城镇化的动力和源泉,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既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要举措,又是实现东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科技创新驱动的研究视角出发,对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问题进行分析,以东北地区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特点为支撑,围绕资源整合、增强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开展相应的探索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技创新驱动 对策
原文传递
技术教育概念辨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方鸿志 陈红兵 陈凡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54,共5页
追问技术教育与一系列"家族类似"概念关系,已有技术教育概念可概括为技术教育课程论、技术教育知识与技能论和技术教育技术素养论,在对其质疑基础上,通过对"教育"和"技术"本质的考察,可知技术教育的内涵... 追问技术教育与一系列"家族类似"概念关系,已有技术教育概念可概括为技术教育课程论、技术教育知识与技能论和技术教育技术素养论,在对其质疑基础上,通过对"教育"和"技术"本质的考察,可知技术教育的内涵是:传授技术知识、培养技能、了解技术社会影响的实践活动,这一活动以不同组织形式的教育活动为载体,体现为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教育 技术教育
下载PDF
新卢德主义关于技术影响教育的批判性阐释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红兵 周建民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7-51,共5页
新卢德主义是20世纪末在欧美国家出现的,以大众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一种技术批判思潮,曾就人与机器、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等广泛领域阐明了带有激进主义色彩的观点。作为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技术观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第一,技术教育改... 新卢德主义是20世纪末在欧美国家出现的,以大众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一种技术批判思潮,曾就人与机器、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等广泛领域阐明了带有激进主义色彩的观点。作为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技术观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第一,技术教育改革的工具主义取向蕴涵社会控制的隐蔽性;第二,计算机的教育应用蕴涵经济功利性对教育的侵蚀;第三,计算机的教育应用导致文化的毁灭;第四,计算机的教育应用导致人的毁灭;第五,技术教育应用的“敌托邦”图景。最后,对新卢德主义的教育技术观予以概要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卢德主义 技术批判 教育技术观
下载PDF
“卢德意象”正名的社会意蕴阐释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红兵 陈玉海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0-54,共5页
贬损的"卢德意象"是指"卢德"是保守、落伍、反对进步的代名词,甚至附有轻蔑、侮辱的情感色彩;贬损的"卢德意象"有一个形成过程;新卢德主义者从技术、政治、经济和文化心理等方面为"卢德运动"辩... 贬损的"卢德意象"是指"卢德"是保守、落伍、反对进步的代名词,甚至附有轻蔑、侮辱的情感色彩;贬损的"卢德意象"有一个形成过程;新卢德主义者从技术、政治、经济和文化心理等方面为"卢德运动"辩护,为贬损的"卢德意象"正名。新卢德主义正名"卢德意象"的社会意蕴在于:1)挑战功利主义社会进步观;2)慎重对待技术变迁引发的社会失业问题;3)重视技术变迁引发的文化冲突问题。新卢德主义正名"卢德意象"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德运动 卢德意象 新卢德主义 社会意蕴
下载PDF
创新主体伦理诉求错位解析——我国技术创新系统运行低效析因 被引量:2
19
作者 曹东溟 董雪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15-19,共5页
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我国的技术创新实践问题主要集中在创新能力、创新技术来源和资金支撑3个方面,而它们正是构成创新系统的3个核心要素。分析发现,隐藏在创新主体动力不足、创新源导向性错位、创新系统全方位信用缺失等表象之... 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我国的技术创新实践问题主要集中在创新能力、创新技术来源和资金支撑3个方面,而它们正是构成创新系统的3个核心要素。分析发现,隐藏在创新主体动力不足、创新源导向性错位、创新系统全方位信用缺失等表象之下的是一个伦理问题,即各要素伦理诉求的错位与混乱。在对创新系统核心要素伦理错位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后,提出要素的伦理归位是促进系统结构和功能归位的前提,也是解决我国技术创新现存问题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系统 伦理错位 创新主体 创新源泉 创新投融资系统
下载PDF
论技术进步对技术教育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方鸿志 陈凡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76-179,共4页
技术与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技术的发明、传播和应用与各种生产劳动密不可分,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而技术传播与对技术的掌握又离不开一定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从而使技术教育成为可能。技术进步不断提升现代教育的技术基础,改变着... 技术与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技术的发明、传播和应用与各种生产劳动密不可分,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而技术传播与对技术的掌握又离不开一定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从而使技术教育成为可能。技术进步不断提升现代教育的技术基础,改变着现代教育的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方式和管理体制。技术在推动技术教育发展的同时,其所蕴含的功利价值也开始显现,即学校对新的教育技术的过度依赖和商业化趋向所带来的对教育目标与教育规律的扭曲。鉴于此,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作为实现技术教育目标的手段,应服从教育教学规律,为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消除并防止技术的商业功利性对技术教育的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技术进步 技术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