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象性活动”:马克思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辩证法思想的理解
1
作者 杨淑静 《兰州学刊》 CSSCI 2024年第9期37-44,共8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真正开端。在手稿中,马克思对非批判的运动以及非批判的形式进行了双重的批判,从而确定了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对象性活动”。“对象性活动”内蕴了辩证法理论的三个基本原则,即建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真正开端。在手稿中,马克思对非批判的运动以及非批判的形式进行了双重的批判,从而确定了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对象性活动”。“对象性活动”内蕴了辩证法理论的三个基本原则,即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现实性原则、以主体性为基础的活动性原则、以对象性为基础的历史性原则。辩证法的三原则是建构“合理形态”的辩证法的前提,是批判性、革命性的本质展现,是现实性和力量性的地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象性活动 双重批判 现实性 活动性 历史性
下载PDF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阐释 被引量:8
2
作者 张雪敏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第12期17-20,共4页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生态理论,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从而引发了生态危机,进而将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试图为人类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创造性地提出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生态理论,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从而引发了生态危机,进而将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试图为人类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创造性地提出建立一种超越当代资本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的新型社会主义模式——生态社会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生态思想 生态文明 当代价值
下载PDF
反思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马军海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14年第5期107-111,共5页
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这仍然有待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不是对立的,而且作为思想文化的儒学,一直以来就与马克思主义处于不断融合会通中。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重... 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这仍然有待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不是对立的,而且作为思想文化的儒学,一直以来就与马克思主义处于不断融合会通中。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重新阐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审视。中国马克思主义正是经由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真正确立。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把握,应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儒学的现代转型,超越以往单一的意识形态视角,以"思想自我"的意识理解两者的会通,把握其"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在人性自觉的意义上贯通两者,实现同质同构、异质互补、双向建构的视域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儒学 关系
下载PDF
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楠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91-97,共7页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展开了自我思想的内在批判,努力超越自身的费尔巴哈要素、黑格尔要素,确立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哲学在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中获得重要启示。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主要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是洞...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展开了自我思想的内在批判,努力超越自身的费尔巴哈要素、黑格尔要素,确立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哲学在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中获得重要启示。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主要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是洞察黑格尔法哲学的思辨思维及其神秘主义的真相;二是批判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同时肯定了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的认识,也点明其不可避免的“虚假的普遍性”。马克思不同意以国家为目的,实现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统一,克服市民社会的物质利益冲突。他主张在市民社会中寻找解放的力量,并意识到政治经济学研究之于解剖市民社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哲学批判 理性国家观 市民社会
下载PDF
不是体系哲学的马克思哲学体系
5
作者 张楠 《前沿》 2013年第9期65-66,共2页
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常出现两个误区:一是对马克思哲学做过于实际的理解,缺乏理论思维和形上性;二是将马克思哲学构建为体系哲学,做实证化和教条化的理解。这两种理解方式都不能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思想真义。避免将马克思哲学构建成僵化... 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常出现两个误区:一是对马克思哲学做过于实际的理解,缺乏理论思维和形上性;二是将马克思哲学构建为体系哲学,做实证化和教条化的理解。这两种理解方式都不能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思想真义。避免将马克思哲学构建成僵化的体系哲学,同时,也要从体系的角度理解马克思哲学。这其中包括对体系问题本身的理解,以及马克思哲学是否有体系及其有怎么样的体系等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前提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体系哲学 体系 改变世界
原文传递
唯物史观哲学叙事的三重逻辑及其中国式现代化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胡海波 王卓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108,共10页
“生产-需要”“生产-财富”“生产-自由”是唯物史观哲学叙事的三重逻辑。“生产-需要”不仅构成对近代以来的“需要-满足”单向度模型的批判,而且以“类生活”需要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遵循。“生产-财富”不... “生产-需要”“生产-财富”“生产-自由”是唯物史观哲学叙事的三重逻辑。“生产-需要”不仅构成对近代以来的“需要-满足”单向度模型的批判,而且以“类生活”需要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遵循。“生产-财富”不仅将人的全面富裕从经济生活的物欲层面擢升出来,而且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原则提供了重要启示。“生产-自由”不仅彻底颠覆了“西方哲学-经济学传统”与“内在分裂说”,而且为现代化的本质提供了形上指向。重新理解三重哲学叙事逻辑建构唯物史观的不同侧重及其“三位一体”的本质内涵,既有助于从多维视角把握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也有助于从唯物史观的高度认同和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哲学叙事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会通的思维方式与思想追求
7
作者 胡海波 《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8期11-13,共3页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建设属于自己的现代文明新形态。觉解与确立民族性、未来性的当代文明理念,是文明新形态建设中的重要主题。当代中华民族创造性地理解、运用与实现自己的文明理念,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需要生成“哲...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建设属于自己的现代文明新形态。觉解与确立民族性、未来性的当代文明理念,是文明新形态建设中的重要主题。当代中华民族创造性地理解、运用与实现自己的文明理念,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需要生成“哲学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追求 中国哲学会 理论与实践 文明理念 现代文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进程 思维方式
下载PDF
马克思人性观的三重维度及其内在张力
8
作者 陈迎 胡海波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22,共5页
马克思人性观包含三重维度:以"人的观点"即立足于人的生命活动和人本身思考人之存在的问题;以"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表征人在生成自身的过程中以及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如何充分展开对人本身问题的丰富性的思考... 马克思人性观包含三重维度:以"人的观点"即立足于人的生命活动和人本身思考人之存在的问题;以"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表征人在生成自身的过程中以及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如何充分展开对人本身问题的丰富性的思考;通过"人的个性"与社会历史"三形态"相一致的论述,确证以"人的解放"作为理解马克思人性观的终极追求。这三重维度散布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人性观的诸种表述当中,但只是作为不同层次而存在,对于此,我们过去的讨论有所遮蔽,因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整体性的把握,试图把所遮蔽的理论重新揭示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观 实践活动 自由个性 人的解放
下载PDF
现代性批判的现实地平线--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思考
9
作者 包放 魏书胜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1期93-98,共6页
对于市民社会问题,黑格尔与马克思呈现了不同的解决范式。黑格尔以理性的现代性批判展开了对于市民社会问题的解答,将现实的历史问题抽象地表达为概念,最终得出了一种“国家”理念;而马克思则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挖掘出了市民社会本质... 对于市民社会问题,黑格尔与马克思呈现了不同的解决范式。黑格尔以理性的现代性批判展开了对于市民社会问题的解答,将现实的历史问题抽象地表达为概念,最终得出了一种“国家”理念;而马克思则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挖掘出了市民社会本质的资本逻辑,将现代性批判建立在现实的物质基底之上,由此将历史的发展指向了从个体到共同体的解放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黑格尔 马克思 法哲学批判 现代性批判
下载PDF
国家有机体的辩证法前提批判——辨析马克思颠倒黑格尔“国家”的进路
10
作者 陈士聪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28,共9页
对于马克思颠倒黑格尔“国家”的传统理解,容易把黑格尔的“国家”贬低为维护普鲁士专制、宣扬君主独裁、强调古典整体主义和国家意志高于一切的现存政体。基于辩证法的进路可以发现,黑格尔的“国家”并非现存的国家,而是指伦理理念的... 对于马克思颠倒黑格尔“国家”的传统理解,容易把黑格尔的“国家”贬低为维护普鲁士专制、宣扬君主独裁、强调古典整体主义和国家意志高于一切的现存政体。基于辩证法的进路可以发现,黑格尔的“国家”并非现存的国家,而是指伦理理念的现实化,是普遍意志与个人自由相契合的有机统一体。马克思承认黑格尔国家有机体的观点,但认为黑格尔颠倒了国家有机体的辩证法前提。本文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从绝对精神出发的、外在于事物的抽象方法;马克思的辩证法则是面向事物自身的辩证法。基于辩证法的颠倒进路,有利于从方法论视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的颠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有机体 辩证法 马克思 黑格尔 颠倒
下载PDF
中国特色残疾人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11
作者 黄跃 胡海波 《残疾人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20-27,共8页
残疾人观问题,既属于理论认识的课题,也是一个现实的实践课题。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而且只能是通过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才会实现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倡导的新残疾人观,从根本上超越了视残疾人为“... 残疾人观问题,既属于理论认识的课题,也是一个现实的实践课题。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而且只能是通过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才会实现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倡导的新残疾人观,从根本上超越了视残疾人为“另类人群”“社会旁观者”的旧观念,强调残疾人本身就是社会多样性的一部分,在残疾人与社会的融合实践中不断生成自身的丰富性、全面性与创造力,以新发展满足生活的新期待,充分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内在统一。中国特色残疾人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残疾人与健全人同样具有“双重生命”本性。残疾并不是某一群体所特有的,而是人的潜在可能性。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规定、丰富着残疾人与社会及其关系的本质内涵。社会融合是残疾人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实践路径上,要充分保障残疾人的实质平等,以劳动就业、融合教育、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合,建立财富生产与财富分配相互促进的制度体系,让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坚持平等、融合、共享的价值导向,通过内蕴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文明实践,汇聚向心向上向善的积极力量,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全面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疾人观 残疾人事业 历史唯物主义 双重生命 融合发展
下载PDF
《管子》政治哲学中的公私观念
12
作者 曾筱琪 田贺 《古代文明(中英文)》 CSSCI 2024年第3期72-79,158,共9页
公私之辨是战国时期的焦点议题,《管子》作为战国中后期的重要文献,反映了诸子思想激烈争鸣与积极融合的特质,其公私观念一方面秉持法家立场,将公私对立的理论推向极致,以此诠释法的权威性、客观性;另一方面则吸收黄老道家思想,将天地... 公私之辨是战国时期的焦点议题,《管子》作为战国中后期的重要文献,反映了诸子思想激烈争鸣与积极融合的特质,其公私观念一方面秉持法家立场,将公私对立的理论推向极致,以此诠释法的权威性、客观性;另一方面则吸收黄老道家思想,将天地之“无私”解释为人类社会应当遵循的法则,由此弥合了“道—法”之间的鸿沟。《管子》将“法”的精神特质定义为“公而无私”,推导出“去私立公”作为政治治理原则,并确立君主为此原则能否有效贯彻的首要责任人,进而从人性的视角以及天地无私的形上层面,诠释政治哲学“公而无私”的必然性、合理性、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子》 公私 政治哲学
下载PDF
王阳明的情感政治论
13
作者 隋思喜 武萌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9,共8页
王阳明通过辨析心学与禅学的差异,以及阐述他在王霸之辩、三代之治等问题上的理解,展示了阳明心学即内圣即外王的政治哲学性格。王阳明从天理、人情两个维度论证了良知是天理人情合一的,以此奠定了王阳明政治哲学的情感特质,即从情感的... 王阳明通过辨析心学与禅学的差异,以及阐述他在王霸之辩、三代之治等问题上的理解,展示了阳明心学即内圣即外王的政治哲学性格。王阳明从天理、人情两个维度论证了良知是天理人情合一的,以此奠定了王阳明政治哲学的情感特质,即从情感的角度思考政治行动的规范性问题,并通过以“情”入“理”完成了良知作为规范性来源的思想建构。王阳明通过整合孟子思想与《大学》思想,阐释了良知对好恶行为进行是非判断的规范性机制,并根据《中庸》已发未发问题的论述,构建了以中和感应为根本内容的情感自身原理,进而论证了一种由情感所激发的无偏倚的规范性理想,即致良知。质言之,王阳明的政治哲学是一种追求由情感激发的无偏倚的规范性理想的情感政治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情感政治论 无偏倚的规范性 致良知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14
作者 常江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1,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赓续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依托和显著优势,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品质和水准。具体来说,中...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赓续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依托和显著优势,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品质和水准。具体来说,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互促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蕴蓄的文化力量;二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需要体系化制度保障;三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认同能够引领民族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转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需要真实把握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进而以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与筑牢“中国之治”制度根基的双重自觉,更好地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 国家治理现代化 文化认同 文化主体性
下载PDF
论“创造的教育”理念之哲学内涵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振羽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0-56,共7页
"创造的教育"理念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教育依其本质就是一种原初和终极的创造性活动。高校师范教育最能承载这种创造性活动的延续性和宏大性。"创造的教育"具有创新、生成、实践三重维度的特质,它们共同指引了&qu... "创造的教育"理念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教育依其本质就是一种原初和终极的创造性活动。高校师范教育最能承载这种创造性活动的延续性和宏大性。"创造的教育"具有创新、生成、实践三重维度的特质,它们共同指引了"创造的教育"之超越性。东北师范大学对"创造的教育"理念之发扬和贯彻,是出于对中华伟大复兴之时代背景的悟觉和对塑造民族精神之教育使命的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的教育 创新 生成 实践 超越
下载PDF
中国哲学的思想特质及其人生态度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海波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6-53,共8页
按照天人合一的思路,从天地之道的角度来观照人道,通过天地人相协调来实现做人做事的道理,成为中国哲学的思想特质。这样一种理解人性的最基本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形成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在一定的人群关系、伦理关系当中去悟觉人生真性... 按照天人合一的思路,从天地之道的角度来观照人道,通过天地人相协调来实现做人做事的道理,成为中国哲学的思想特质。这样一种理解人性的最基本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形成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在一定的人群关系、伦理关系当中去悟觉人生真性情的儒家仁道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就个体生命而强调怎样去求生保真,怎样去悟觉生命本然的道家自然之道思想。以孔老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在生命之道与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思想传统,能给现代人以安顿生命的智慧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仁”之真性情 生命自身本然
下载PDF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自觉
17
作者 马军海 胡海波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7年第4期59-66,共8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这一文化自觉,突出了文化之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肯认了中华文化生命的连续性与超越性;也体现了文化选择与文化发展的自主与自觉,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这一文化自觉,突出了文化之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肯认了中华文化生命的连续性与超越性;也体现了文化选择与文化发展的自主与自觉,澄明了文化传承发展的观念,确证了中国道路的正当性以及中国现代性得以展开的文化基础;还顺着当今中国民众的文化-心理结构,依着我们民族自己的历史与思维来表达自己的存在经验,对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结构做出内在的反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表达了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化自我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觉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PDF
高清海先生的哲学精神
18
作者 崔秋锁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13,共7页
对哲学学习者和研究者而言,掌握一定的哲学思想无疑是必需的、重要的,但获得哲学精神或许更为根本、更加重要、更有意义。高清海先生创造了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博大的哲学理论,归根到底得益于其哲学追求与生命精神相统一的哲学精神,这些精... 对哲学学习者和研究者而言,掌握一定的哲学思想无疑是必需的、重要的,但获得哲学精神或许更为根本、更加重要、更有意义。高清海先生创造了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博大的哲学理论,归根到底得益于其哲学追求与生命精神相统一的哲学精神,这些精神至少包括:破除教条的开拓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求真精神,追求真理的锲而不舍精神,人之为人的人道求索精神,物我统一的天人合一精神,永不满足的自我超越精神,死而后已的生命创造精神。努力继承和大力弘扬高清海先生的哲学精神,不仅是其生命的复活和延续,而且是民族复兴之梦实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清海 哲学精神 哲学思想 生命精神
下载PDF
“重生”、“再重生”的差异——德勒兹差异哲学刍议
19
作者 涂良川 刘晓晓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61-68,共8页
同一的个性与个性的同一,是现代人最为本真的存在悖论。当下,资本和技术的合流制造着更加隐秘、深层、高级的齐一化现实世界,然而,对作为现代性乡愁的同一性怀着深深留恋感的人们却沉迷于"我们不一样"的表面狂欢无法自拔。德... 同一的个性与个性的同一,是现代人最为本真的存在悖论。当下,资本和技术的合流制造着更加隐秘、深层、高级的齐一化现实世界,然而,对作为现代性乡愁的同一性怀着深深留恋感的人们却沉迷于"我们不一样"的表面狂欢无法自拔。德勒兹敏锐洞察了控制社会的本质,重估哲学史价值,拆解传统哲学扼杀异质性的同一性体系,重构"不可重复之重复"以释放差异,建构其差异本体论,以期最终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和重建人类文化。但因其退缩回艺术的理论路径只能空泛地刻画现代人对个性与差异的渴望,必然落入差异本体论的狂欢。唯有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直面现代同一性的存在现实,在哲学革命和社会革命达至统一的历史逻辑中现实地实践建构,才能真正葆有自由个性、实现差异化的存在,走出同一的存在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德勒兹 同一 差异 自由个性
下载PDF
从“物的关系”到“人的关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社会观革命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一闳 胡海波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0-35,共6页
亚当·斯密的国民经济学主要探讨资本主义财富增长的一般原理,以及基于这种经济原理所实现的社会运行模式。总的说来,斯密是按照"物"的观点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现实社会的,从而,其理论中非历史的"物的关系"遮蔽了... 亚当·斯密的国民经济学主要探讨资本主义财富增长的一般原理,以及基于这种经济原理所实现的社会运行模式。总的说来,斯密是按照"物"的观点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现实社会的,从而,其理论中非历史的"物的关系"遮蔽了现实的"人的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恰好是要通过批判异化劳动,揭示私有财产的历史性根源,澄明资本主义条件下,掩盖在"物与物的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的社会观超越了斯密探讨现实社会时纯粹的经济学视域,并以实践观点思维方式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为基础,深入剖析了隐匿在物与物的交换关系这一现象层面内部的人本身的异化存在状态。而共产主义正是马克思力求恢复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自觉本性的现实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关系 共产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