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6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思考--以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邬斌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598-602,共5页
东华理工大学省部共建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获批,既是实验室“去培育化”升级改造的成功,又预示着实验室发展将面临更高层次的挑战。文章从对实验室的认识出发,分析了实验室建设的需求、发展定位、专业特色和目标任务,并针对实... 东华理工大学省部共建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获批,既是实验室“去培育化”升级改造的成功,又预示着实验室发展将面临更高层次的挑战。文章从对实验室的认识出发,分析了实验室建设的需求、发展定位、专业特色和目标任务,并针对实验室在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定位、运行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短板提出了一些尝试性建议,希望为实验室在建设成一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核资源与环境 科研平台 建设运行 发展策略
下载PDF
锰二次资源阳极泥高效提取工艺中碳热还原焙烧热力学分析
2
作者 万凌云 周新锋 +8 位作者 张小慧 柯平超 周义朋 万廷勇 徐玲玲 王昊鹏 胡馨文 谢龙飞 高杰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8,65,共10页
针对某企业产生的电解金属锰阳极泥,采用碳热还原焙烧—酸浸工艺回收其中的Mn和Pb。首先利用化学分析剖析该阳极泥的化学物相及元素组成,然后采用焙烧条件试验,并借助X射线衍射表征手段以及HSC chemistry热力学分析软件,揭示锰、铅元素... 针对某企业产生的电解金属锰阳极泥,采用碳热还原焙烧—酸浸工艺回收其中的Mn和Pb。首先利用化学分析剖析该阳极泥的化学物相及元素组成,然后采用焙烧条件试验,并借助X射线衍射表征手段以及HSC chemistry热力学分析软件,揭示锰、铅元素在碳热还原焙烧过程中的相变规律,为电解锰阳极泥还原焙烧工艺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锰阳极泥 碳热还原 热力学分析 物相转变
下载PDF
“岩浆岩岩石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陶继华 冷成彪 +1 位作者 许德如 曹俊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51期77-80,共4页
将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功能目前已成为基本共识,但专业课程的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仍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之所在。“岩浆岩岩石学... 将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功能目前已成为基本共识,但专业课程的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仍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之所在。“岩浆岩岩石学”课程是东华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地球化学等核地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基于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对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思政元素挖掘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施路径进行了初步研究与总结,以期对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工作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岩浆岩岩石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无放射源密度孔隙度测井的教学实验设计
4
作者 王新光 张锋 +1 位作者 陈雪莲 邓少贵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0,共4页
为了加深学生对密度孔隙度测井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在无源放射性密度测量的教学实验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采用工业KCl粉末代替放射源,利用玻璃球和氧化铝陶瓷球构建2种骨架密度和多种孔隙度的模拟地层。通过NaI伽马探测器记录透射伽马能谱,... 为了加深学生对密度孔隙度测井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在无源放射性密度测量的教学实验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采用工业KCl粉末代替放射源,利用玻璃球和氧化铝陶瓷球构建2种骨架密度和多种孔隙度的模拟地层。通过NaI伽马探测器记录透射伽马能谱,实现了无放射源条件下的密度孔隙度测量、刻度及岩性校正实验。这种实验设计消除了放射性实验的安全隐患和心理负担,提高了教学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实际教学应用表明,该实验显著提升了学生对测井原理、刻度与校正方法的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科学观察力和创新思维。实验方案践行了“一流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要求,在安全性与教学效果方面实现了双重提升,为密度孔隙度测井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孔隙度测井 岩性校正 无放射源测量
下载PDF
伴生放射性稀土渣资源化过程铀与钍的浸出特性及风险评估
5
作者 罗明标 董云雅 +3 位作者 康长安 李烨玲 刘星宇 徐小江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3,共10页
我国伴生放射性稀土废渣大量堆存,所含放射性源头U、Th易释放进入生态系统,隐患巨大,废渣的综合利用研究迫在眉睫。以江西某稀土冶炼厂堆存的伴生放射性稀土酸溶渣为研究对象,将部分废渣用作水泥生料,再烧制成熟料,分析稀土渣和水泥熟... 我国伴生放射性稀土废渣大量堆存,所含放射性源头U、Th易释放进入生态系统,隐患巨大,废渣的综合利用研究迫在眉睫。以江西某稀土冶炼厂堆存的伴生放射性稀土酸溶渣为研究对象,将部分废渣用作水泥生料,再烧制成熟料,分析稀土渣和水泥熟料中放射性U、Th的浸出特性及产生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酸溶渣中U、Th浸出毒性超标,对环境危害大,制成熟料后,U、Th的浸出毒性满足国标《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值。BCR形态提取结果表明,高温烧制有利于U、Th的形态向残渣态转化,迁移性显著降低。U、Th的浸出含量随浸提剂酸度增大、浸泡时间延长而增加,在浸提剂pH值为2.0时,酸溶渣中U、Th浸出质量浓度远高于国标规定的限值,而熟料中的浸出质量浓度则远小于国标限值。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结果表明,酸溶渣中U、Th产生混合极重度污染,风险水平为高风险,掺渣比例≤1.5%的熟料中U、Th浸出含量小,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较低,内外照射指数皆小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酸溶渣 资源化 环境风险评估
下载PDF
基质配置对潮汐流人工湿地处理稀土矿山含氨氮地表水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余艳玲 许丹 +3 位作者 王师齐 高柏 宋勇 吴琳伟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4年第1期114-122,共9页
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CW)可对稀土矿工业开采遗留的氨氮污染废水进行高效生态化处理。添加铁碳和生物炭材料构建四组潮汐流人工湿地,研究不同淹没空置比(F/D)条件下铁碳和生物炭添加方式及位置对湿地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CW)可对稀土矿工业开采遗留的氨氮污染废水进行高效生态化处理。添加铁碳和生物炭材料构建四组潮汐流人工湿地,研究不同淹没空置比(F/D)条件下铁碳和生物炭添加方式及位置对湿地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F/D=6 h/6 h(水流淹没湿地床体6 h后排水空置6 h后下一批次进水),进水NH^(+)_(4)-N为40±2.37 mg/L,CW_(FeC2)(NO.2 Fe-C substrate Constructed Wetland)对NH^(+)_(4)-N有较好的脱氮效果,平均去除率86.44%±3.28%,最高去除率89.72%,CW_(B)(Biochar based Constructed Wetland)对总氮(TN)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最高去除率51.12%。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生物炭基质湿地Alpha多样性指数各指标均大于铁碳基质湿地。具有固氮作用的变形菌门在CW FeC1和CW_(FeC2)中占比70%以上,在CW_(B)中占比40%以上,是最主要的脱氮菌群。在CW_(B)中发挥好氧硝化作用的硝化螺旋菌占比15%以上,酸杆菌门存在近10%,能适应酸性条件且具有一定脱氮作用。本实验的进行对稀土矿山含氨氮废水的生态化处理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为相关领域填补空缺并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氨氮废水 铁碳材料(Fe-C) 生物炭 稀土矿区 环境治理
下载PDF
基于空间核反应堆事故工况下的仿真研究
7
作者 秦凯文 郝鹏飞 +1 位作者 杨波 刘义保 《计算机仿真》 2024年第1期360-364,456,共6页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空间核反应堆电源因其功率密度大、寿命长、环境适应性强、工作性能稳定等特点,已成为未来空间探索的理想动力能源。为了研究空间核反应堆在正常运行工况和掉落事故工况下的安全性,基于中子输运计算程序Open MC...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空间核反应堆电源因其功率密度大、寿命长、环境适应性强、工作性能稳定等特点,已成为未来空间探索的理想动力能源。为了研究空间核反应堆在正常运行工况和掉落事故工况下的安全性,基于中子输运计算程序Open MC对空间核反应堆开展临界仿真研究,得到正常工况下堆芯反应性、控制鼓价值以及燃耗计算等一系列重要参数。同时模拟分析了空间核反应堆在水淹和沙埋2种事故工况下的堆芯反应性和中子能谱。结果表明,空间核反应堆在保持控制鼓功能正常的掉落事故工况下仍然有3000pcm左右的负反应性以防止反应堆达到临界状态,保证了空间核反应堆在此事故工况下的安全性,表明此堆芯的设计是安全可靠的。空间核反应堆仿真研究对我国未来空间核反应堆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计算结果为空间核反应堆的安全分析和事故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核反应堆 中子输运计算程序 事故工况 仿真计算
下载PDF
基于SD模型的张掖盆地水资源生态足迹核算与预测
8
作者 秦欢欢 黄丽想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6,56,共11页
根据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通过构建张掖盆地水资源利用SD模型,设计5类不同情景来核算和预测现状(2000—2020年)和未来(2021—2050年)张掖盆地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对于现状,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亏... 根据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通过构建张掖盆地水资源利用SD模型,设计5类不同情景来核算和预测现状(2000—2020年)和未来(2021—2050年)张掖盆地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对于现状,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亏均值分别为3.517、0.272和-3.245 hm^(2)/人,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足迹强度均值分别为12.969和2.822 hm^(2)/104元;农业用水在张掖盆地水资源生态足迹核算中占绝对优势但占比在下降,农业领域是节水的重点且潜能较大;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明显下降(降幅90.21%),证明了张掖盆地用水效率的上升;张掖盆地的水资源利用压力较大。平均而言,预测期内张掖盆地不同情景中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均大于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由此导致人均水资源生态亏损的出现;各情景下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足迹强度均值分别为12.932、13.483、10.055、12.698和9.846及0.281、0.206、0.201、0.281和0.196 hm^(2)/104元,未来时间里张掖盆地的水资源利用仍然处于不安全的状态。2021—2050年张掖盆地无法有效缓解水资源利用紧张的状况,需采用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保护兼顾的发展方案,推荐政府部门采用情景ZS 5。因此,张掖盆地未来水资源利用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节约用水措施和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才能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生态足迹 水资源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水资源利用 系统动力学 SD模型 张掖盆地
下载PDF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的核地学领域高端人才培养探索 被引量:5
9
作者 高柏 孙占学 +3 位作者 周仲魁 陈井影 刘媛媛 张卫民 《中国地质教育》 2020年第1期12-14,共3页
面对国家能源战略布局新形势和产业调整变化对核地学领域研究生人才培养新要求,东华理工大学开展了核地学领域高端人才培养机制探索研究,形成了既符合国家战略需要又满足行业市场需求导向的"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融合... 面对国家能源战略布局新形势和产业调整变化对核地学领域研究生人才培养新要求,东华理工大学开展了核地学领域高端人才培养机制探索研究,形成了既符合国家战略需要又满足行业市场需求导向的"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的"双参三联"人才培养机制,并根据实施效果提出进一步完善联合基地选择标准、校企协同过程、导师管理和考核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战略需求 校企协同 人才培养 核地学
下载PDF
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核电投资的动力、障碍及策略 被引量:3
10
作者 丁宝根 马智胜 钟阳阳 《对外经贸实务》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8-71,共4页
核电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继高铁外又一张中国名片。在"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核电"走出去"战略等推动下,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核电投资步伐有所加快,核电正成为"一带一路&q... 核电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继高铁外又一张中国名片。在"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核电"走出去"战略等推动下,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核电投资步伐有所加快,核电正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投资合作领域。通过阐述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核电投资现状,深入分析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核电投资的主要动力和障碍,并据此提出相应策略,以期成功实施中国核电"走出去"战略和共建"一带一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 核电投资 动力 阻碍
下载PDF
低熔点亲铜元素(LMCE)在金成矿中的作用及促进金富集的机理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家军 王大钊 +8 位作者 翟德高 高燊 郑波 王佳新 张斌 王冠智 王泽琳 汪林炜 翁国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2-734,共23页
低熔点亲铜元素(LMCE),包含As、Sb、Bi、Hg、Pb、Se、Te、Tl、Sn等,在戈尔德斯密特(V·M·Goldschmidt)元素地球化学分类中均属于亲铜元素。它们具有亲铜性、电负性大、低熔点、半金属的特性。在金成矿过程中,这些元素与硫的亲... 低熔点亲铜元素(LMCE),包含As、Sb、Bi、Hg、Pb、Se、Te、Tl、Sn等,在戈尔德斯密特(V·M·Goldschmidt)元素地球化学分类中均属于亲铜元素。它们具有亲铜性、电负性大、低熔点、半金属的特性。在金成矿过程中,这些元素与硫的亲和力强,多形成LMCE的硫化物、硫盐矿物、硒化物、碲化物和金属互化物,甚至形成LMCE与金的互化物和金的化合物。同时,它们在成矿流体中可以形成LMCE熔体,并对金矿床中Au的高效富集沉淀起到一种重要的桥梁作用。作者针对LMCE在金矿床中的赋存状态,总结了金矿床中LMCE富集金的特点,综合归纳了LMCE对金富集的成矿机理,认为在一些大型金矿床中,除了人们熟知的水-岩反应、硫化作用、流体沸腾、流体混合、有机成矿、岩浆脱气、叠加成矿等对热液金矿床的成矿起到重要作用外,流体-熔体分离、溶解-再沉淀、矿物重结晶、矿物表面吸附和元素替代等地质作用,也是LMCE在成矿过程中对金的富集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熔点亲铜元素 赋存状态 富集特征 富集机理
下载PDF
中国南方铀矿环境修复问题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欧阳霞 施苏锋 《矿产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3期102-111,共10页
这是一篇矿山环境领域的文章。我国已发现和开采的铀矿大多位于湘赣粤,随着生态红线的划定和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问题日益重视,铀矿山环境修复越发显得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南方铀矿山开采形式,系统分析了铀矿山生产过程对环境产生... 这是一篇矿山环境领域的文章。我国已发现和开采的铀矿大多位于湘赣粤,随着生态红线的划定和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问题日益重视,铀矿山环境修复越发显得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南方铀矿山开采形式,系统分析了铀矿山生产过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重点介绍了物理修复措施、化学修复措施、生物修复措施原理和应用,总结归纳了相应的优缺点,对未来矿山修复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下一步应该关注的重点是,铀矿及其相关设施退役前的环境检测,全面做好矿山生产全过程相关环境数据采集和记录。切实关注铀矿山废水处理处置,增加研究投入,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方法,运用综合修复技术更加高效、安全、快速修复受污染环境。将铀矿山的修复和乡村治理结合起来,发展旅游业,增加当地居民发展动力和收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环境 放射性废物 土壤修复 水环境修复 铀矿
下载PDF
黏土矿物在铀矿采冶及富铀环境治理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凯 黎广荣 +3 位作者 孙占学 刘金辉 周义朋 徐玲玲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1-120,共10页
黏土矿物广泛存在于铀矿石中,具有层间离子交换容量大、层间电荷高、片层径厚比和比表面积大等特征,在整个铀生产过程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黏土矿物颗粒细小,遇水膨胀,会造成采冶系统的堵塞,对铀矿浸出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利用黏土矿物... 黏土矿物广泛存在于铀矿石中,具有层间离子交换容量大、层间电荷高、片层径厚比和比表面积大等特征,在整个铀生产过程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黏土矿物颗粒细小,遇水膨胀,会造成采冶系统的堵塞,对铀矿浸出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利用黏土矿物对各种金属离子、放射性金属、原油及有机质的强吸附作用,可对采铀过程造成的污染,包括铀元素的泄漏,以及其他重金属如铅、铜、镉污染进行治理。当前黏土矿物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实验室研究层面,缺乏大规模应用。今后研究应用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探究铀矿浸出过程中黏土的产生机理,避免浸矿过程中大量黏土的生成,并扩大黏土在矿山环境修复方面的使用范围,在铀矿山环境修复过程中可以考虑有效利用地层中广泛存在的黏土矿物,对铀矿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开展原位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矿山污染 吸附 环境修复
下载PDF
构造物理化学的理论纲要和应用前景
14
作者 吕古贤 张宝林 +11 位作者 胡宝群 周永胜 王宗秀 王红才 曹代勇 方维萱 韩润生 许德如 杨兴科 焦建刚 王翠芝 吕承训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7-852,共16页
构造物理化学是地质力学在“构造结合建造”领域兴起的研究方向,发展为探讨构造作用过程中岩石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相关性的交叉学科领域。针对“构造力能否影响化学平衡”的地球科学难题,作者开展矿田地质构造的深入研究,进行构造力影... 构造物理化学是地质力学在“构造结合建造”领域兴起的研究方向,发展为探讨构造作用过程中岩石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相关性的交叉学科领域。针对“构造力能否影响化学平衡”的地球科学难题,作者开展矿田地质构造的深入研究,进行构造力影响压力的探索。构造应力场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应力差,使岩石发生变形;另一部分是平均应力部分,即各向相等的正压应力状态,使岩石体积变化。后者称为“构造附加静水压力”。“构造附加静水压力”叠加在其地质作用引起的压力之上,改变该点的压力并影响其他物理化学条件,由此控制成岩成矿地球化学过程。构造物理化学是研究“构造力改变物理化学条件进而影响化学过程”,即研究构造引起的构造附加压力、温度等物理化学条件及其控制物理化学过程的领域。构造物理化学和“成矿深度构造校正”等理论方法预测胶东金矿深部存在“第二富集带”已得到证实,为胶东成为全球第三大金矿区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支撑。经过30多年科研和找矿实践,构造物理化学产生了广泛学术影响;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1996年设立“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学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8年批准成立“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构造物理化学需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有:构造附加静水压力问题,构造作用影响温度问题,构造作用改变岩石物理性质问题,构造作用影响地质P-T相图问题,还要发展“构造结合建造”的构造变形岩相观测研究方法等。构造物理化学在地壳异常压力和地壳深部压力状态、构造对油气的驱动和圈闭问题、成岩成矿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和隐伏矿床预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增压壳内成因”问题、煤变形-变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临界成矿的热力学分析、地震灾害流体对于岩石系统的构造物理化学约束以及构造变形岩相基础上的地球物理勘查等方面推广应用已取得长足进展,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物理化学 构造附加静水压力 构造附加参量 深度校正测算 构造地球化学
下载PDF
不同基质人工湿地处理含氨氮地下水过程中氮素形态转化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凌慧兰 高柏 +6 位作者 许丹 李泽兵 李冉 马文洁 陈仁祥 宋勇 周宁莉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4-329,共6页
构建火山岩、砾石、沸石、椰壳活性炭、K3悬浮填料和聚氨酯泡沫为基质的6组实验室规模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比分析各湿地系统对含氨氮地下水的净化效果,同时考察不同基质湿地系统在一个水力停留时间(48 h)内氮素形态转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 构建火山岩、砾石、沸石、椰壳活性炭、K3悬浮填料和聚氨酯泡沫为基质的6组实验室规模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比分析各湿地系统对含氨氮地下水的净化效果,同时考察不同基质湿地系统在一个水力停留时间(48 h)内氮素形态转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沸石湿地系统对氨氮、TN的去除效果最好,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39%、94.26%,聚氨酯泡沫湿地系统对氨氮、TN的去除效果最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2.51%、6.36%;6种基质湿地系统上层溶解氧含量较高,硝化反应活跃,其氨氮、TN去除效果总体优于中、下层;由于湿地系统中未添加有机碳源,抑制了反硝化反应的进行,造成硝酸盐氮的积累(除椰壳活性炭湿地系统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基质 脱氮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浙西衢州市仙洞大理岩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环境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友 刘成东 +8 位作者 万建军 赵严 张辉 梁良 谭双 肖俊 张书嘉 李茂强 叶皓玮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2期123-131,共9页
衢州市衢江区地处赣杭构造带上,接近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的构造结合部位,区内石炭系中统黄龙组及附近地层中分布大量大理岩,并形成矿床。研究区仙洞大理岩矿床灰岩、大理岩化灰岩和大理岩三类矿石中,依大理岩化程度,方解石呈现出不同... 衢州市衢江区地处赣杭构造带上,接近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的构造结合部位,区内石炭系中统黄龙组及附近地层中分布大量大理岩,并形成矿床。研究区仙洞大理岩矿床灰岩、大理岩化灰岩和大理岩三类矿石中,依大理岩化程度,方解石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典型方解石式解理面,表面平滑程度也依次增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类矿石稀土元素ΣREE为5. 9×10^-6~2 027. 28×10^-6(均值为266. 52×10^-6,n=37),LREE/HREE为1. 35~36. 16(均值为9. 8,n=37),(La/Yb)N为0. 64~33. 59(均值为4. 2,n=37),轻重稀土分异较为明显,δEu为0. 46~33. 77(均值为9. 38,n=37),呈现正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平缓右倾型。综合数据讨论认为,研究区大理岩原岩为典型的沉积型碳酸盐岩,非岩浆成因的碳酸岩,成岩于氧化还原交替的浅海沉积环境,部分样品数据暗示可能有来自海底喷气热液影响,而大理岩化作用会对岩石内活动元素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成矿环境 大理岩 衢州市 浙西
下载PDF
电絮凝废水中Cr(Ⅵ)高效去除工艺条件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高晨 陈萍 +2 位作者 包准 王立章 李鹏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6-113,共8页
水体Cr(Ⅵ)污染因污染物来源广泛、毒性强,易形成水体-土壤复合污染,其绿色、低成本达标治理已成为国内外环保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及难点问题。采用电絮凝工艺进行废水中Cr(Ⅵ)污染去除,探索液相pH、槽电压、电解质浓度及初始Cr(Ⅵ)浓度对... 水体Cr(Ⅵ)污染因污染物来源广泛、毒性强,易形成水体-土壤复合污染,其绿色、低成本达标治理已成为国内外环保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及难点问题。采用电絮凝工艺进行废水中Cr(Ⅵ)污染去除,探索液相pH、槽电压、电解质浓度及初始Cr(Ⅵ)浓度对电絮凝Cr(Ⅵ)去除效率的影响,并通过对所得沉淀絮体的微观形貌、元素分布及物相组成分析,阐明Cr(Ⅵ)电絮凝沉淀去除机理。结果表明,Cr(Ⅵ)电絮凝去除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相pH=6.0,槽电压3.0 V,电解质浓度2.0%,在此条件下,初始浓度10.0mg/L的含铬废水,经12.0min电絮凝反应,出水铬浓度为0.018mg/L,去除效率达99.98%,满足饮用水Cr(Ⅵ)排放限值。机理分析研究表明,废水中的Cr(Ⅵ)经Fe^(2+)还原为Cr(Ⅲ)后,以CrOOH与Cr(OH)3的形式经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载带沉淀而去除。电絮凝工艺治理水体Cr(Ⅵ)污染具有去除效率高、速率快、污泥产生量低的特点,可为水体Cr(Ⅵ)污染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Cr(Ⅵ)污染 电絮凝 达标排放 工艺条件 去除机理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足迹预测
18
作者 陈益平 秦欢欢 +2 位作者 黄丽想 王健泉 陈凡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9-45,53,共8页
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得到重视的时代,水资源的供需均衡是衡量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与水资源有关的生态足迹相关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所采用,是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衡量指标。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中,... 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得到重视的时代,水资源的供需均衡是衡量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与水资源有关的生态足迹相关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所采用,是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衡量指标。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中,现有学者主要集中于现状的分析与探讨,缺乏对未来的预测。经济蓬勃、人口稠密的山东省存在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导致的水资源供需紧张的问题,亟需寻求保障水资源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方案。根据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和山东省水资源供需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SD1 (维持现状)、SD2(发展经济)、SD3 (节约用水)和SD4 (综合开发)等情景对2022-2050年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22-2050年情景SD1~SD4下山东省水资源的人均生态足迹的平均数值分别为0.408、0.447、0.319和0.412 hm^(2)/人,水资源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平均数值都为0.130 hm^(2)/人,由此导致0.278、0.317、0.189和0.282 hm^(2)/人的人均水资源生态亏损;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和水资源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均值分别为3.149、3.458、2.466和3.188及1.257、1.242、1.304和1.259,山东省未来情景下水资源利用压力较大,不安全利用的状态将会持续。从水资源生态足迹的角度对4种情景进行比较,综合发展型情景SD4具有合适的评价指标,既能保证经济发展,也能减少水资源利用的不安全程度,山东省未来发展应采取此类情景,但同时要提高各行业用水效率、加强全社会节水意识,既“开源”又“节流”,才能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承载力 系统动力学 生态足迹模型 生态亏损 情景 预测 山东省
下载PDF
某稀土冶炼厂及周边环境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分布特征与风险评价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冠超 史天成 +5 位作者 杨波 孙功明 林健 钟文麒 高柏 蒋文波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9-126,共8页
为查明某稀土冶炼厂及周边环境土壤中放射性核素污染程度及危害,分析某稀土冶炼厂及其周边土壤中^(238)U、^(232)Th、^(226)Ra和^(40)K的分布特征,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健康风险评价等方法对研究区土壤放射性核素进行... 为查明某稀土冶炼厂及周边环境土壤中放射性核素污染程度及危害,分析某稀土冶炼厂及其周边土壤中^(238)U、^(232)Th、^(226)Ra和^(40)K的分布特征,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健康风险评价等方法对研究区土壤放射性核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放射性核素浓度范围分别为^(238)U 50.73~6 275.00、^(232)Th 131.00~3 581.00、^(226)R 45.63~5 952.00、^(40)K 59.90~1 065.00Bq/kg。由于自然淋滤和渗漏作用,随深度增加,^(238)U、^(232)Th、^(226)R和^(40)K浓度呈减小趋势。地质累积指数法表明,4、5号采样点^(238)U、^(232)Th和^(226)R为主要污染核素,其评价指数分别为(3.14、2.81、1.16)、(5.19、3.13、4.91),属重度、极重度污染。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表明,4号和5号采样点属于极重度污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分析表明,经口摄取途径健康风险较大,高于人体接受范围,吸入摄取途径健康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某稀土冶炼厂周边土壤环境对人体具有一定的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冶炼厂 放射性核素 分布特征 风险评价
下载PDF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铀迁移产生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魏信祥 李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033-4043,共11页
中国拥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资源生产和消费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放射性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综述了煤中铀的赋存状态、煤炭资源在不同开发利用阶段中铀释放迁移规律及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的... 中国拥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资源生产和消费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放射性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综述了煤中铀的赋存状态、煤炭资源在不同开发利用阶段中铀释放迁移规律及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辐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大部分煤炭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人类健康影响不大,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富铀煤,尤其是中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的石煤,其开发利用产生的放射性污染及潜在健康风险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煤 赋存状态 迁移 环境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