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统核心价值研究——从共享的审美经验到共创的心态秩序 被引量:8
1
作者 方李莉 李玥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79-92,共14页
历史上中华民族以礼乐为纲,辅以释道的宗教与哲学,通过官方和民间礼俗活动的互动展演,形成了一套全民共享的礼仪制度及审美经验,潜在地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在这样的过程中保持了中华文明代际相传的稳定性。一方面以“礼制”... 历史上中华民族以礼乐为纲,辅以释道的宗教与哲学,通过官方和民间礼俗活动的互动展演,形成了一套全民共享的礼仪制度及审美经验,潜在地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在这样的过程中保持了中华文明代际相传的稳定性。一方面以“礼制”立等级、修外在礼节,形成了中国人“家国天下”的基本价值观,是一种指向社会秩序的集体意识;另一方面“乐教”和上下、修内在精神,在审美教化中平衡了群体差异和矛盾,暗藏了一套潜在认同观念的集体无意识,加强了内在心态秩序的建构。在古今共通的礼乐传统、族群共享的审美经验、官民共创的心态秩序中,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及认知系统,达成内部认知系统的一致性,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不断加强和传承,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统核心价值与底层逻辑,也是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起点与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传统核心价值 审美经验 心态秩序 礼乐文明 集体无意识
下载PDF
国庆视觉形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3
2
作者 孟凡行 傅国群 《文化遗产》 CSSCI 2022年第5期119-126,共8页
对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研究,不仅要注重政策解读和宏观理论阐释,更需从中观和微观视角考察、分析通过“符号和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我国国庆视觉形象是在历史、民族、政治、文化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典型国家... 对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研究,不仅要注重政策解读和宏观理论阐释,更需从中观和微观视角考察、分析通过“符号和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我国国庆视觉形象是在历史、民族、政治、文化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典型国家和民族形象,其在强化共同体记忆、激发共同体情感、提高共同体意识、明晰共同体身份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国庆视觉形象通过情感生成机制、历史生成机制、社会生成机制强化共同体成员的集体记忆,增强共同体成员的文化认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中,可通过传播具象性国庆视觉形象、象征性国庆视觉形象,利用多种国庆视觉形象叙事等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凝聚共同体信仰价值,促进民族共同体价值凝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庆视觉形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集体记忆 政治仪式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数字化研究刍议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建国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2年第2期121-130,174,共11页
人类获取信息超过80%来自视觉。论文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数据库平台搭建等现代科技手段,挖掘和凝练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视觉形象 数字化技术 数据库
原文传递
中华文化的审美认同及其建构
4
作者 庄振富 季中扬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8,共10页
审美认同属于文化认同的精神层次,在文化认同的内核之中,是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深层次的纽带。一方面,审美认同作为文化认同的重要维度和价值取向,具有促进和强化文化认同的功能;另一方面,从审美现代性角度,审美认同日益成为文化认同的... 审美认同属于文化认同的精神层次,在文化认同的内核之中,是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深层次的纽带。一方面,审美认同作为文化认同的重要维度和价值取向,具有促进和强化文化认同的功能;另一方面,从审美现代性角度,审美认同日益成为文化认同的核心动力和结构基础。群体的审美认同是一种可以再建构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的结果。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本质上是一种关注现世生活的审美文化。中华文化的审美性表现为一种整体性的风格,具有尚文、尚乐、尚雅、尚俗四种特征。“天人合一”思想是构成这一审美精神的哲学根基与历史逻辑,具体表现为“天下体系”的空间想象和“月令节律”的时间想象,二者共同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在化、秩序化、审美化,从而创造了作为整体性的美学中国。中华文化审美认同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核心纽带,其在突显中华文化认同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共享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化审美认同的建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从国家文化治理的高度出发,统筹内外部资源,兼顾传统性与现代性,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化 文化认同 审美认同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下的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 被引量:41
5
作者 王建民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9-36,共8页
当下文化符号和视觉形象研究受到高度重视,但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符号和视觉形象的认识应当建立在理论梳理和辨析之上,强调动态性和过程性,重视具象与观念间的相互衔接和转换,以及直观视觉形象和抽象视觉意念的贯通。视觉形象研究应... 当下文化符号和视觉形象研究受到高度重视,但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符号和视觉形象的认识应当建立在理论梳理和辨析之上,强调动态性和过程性,重视具象与观念间的相互衔接和转换,以及直观视觉形象和抽象视觉意念的贯通。视觉形象研究应当以人的身体作为媒介,关注实践者的能动选择,考察符号形象与意念心像间的关系。在整体观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域中强调文化符号和视觉形象的多层次性,力求建构相互包容的认同。应当在多感官介入的多模态之中认识和理解视觉形象,避免陷入视觉中心主义的窠臼。在设计实践中应当注意发掘和把握文化符号和视觉形象资源,在应用设计中尊重文化知识与观念,扩展参与面和共享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理论认识贯彻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符号 视觉形象 多模态 设计实践
原文传递
基于动态观览评价的视觉景观研究探索——以南京市滨江型公共空间为例 被引量:15
6
作者 成实 王建国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7-62,共6页
视觉评价研究作为城市研究及实践过程中反应公众环境偏好程度的主要手段,有助于全方位地评价、管控并提升城市景观风貌形态。过往的视觉研究多聚焦于静态视点的分析评价,缺少对于人群不同观景行为方式动态视觉感知的充分考量。延续"... 视觉评价研究作为城市研究及实践过程中反应公众环境偏好程度的主要手段,有助于全方位地评价、管控并提升城市景观风貌形态。过往的视觉研究多聚焦于静态视点的分析评价,缺少对于人群不同观景行为方式动态视觉感知的充分考量。延续"景-观"互动的双向规划理念,提出动态观览评价的视觉景观研究新方法,并结合南京滨江型公共空间的实例研究对评价方法加以验证,试图丰富既有视觉景观评价体系,为后续城市形态量化及视觉评价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互动 动态观览评价 视觉景观研究 数字景观技术
下载PDF
乡村振兴:民族视觉形象重塑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5
7
作者 孟凡行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3-93,共11页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中国乡村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乡民思想意识的现代化是深层目标,主要依靠文化建设实现。环境改造和景观建设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乡民思想意识现代化的载体打造工程,也是民族视...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中国乡村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乡民思想意识的现代化是深层目标,主要依靠文化建设实现。环境改造和景观建设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乡民思想意识现代化的载体打造工程,也是民族视觉形象重塑的过程。民族视觉形象重塑面临全球化挑战,双循环发展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全球景观趋同化影响,为民族视觉形象的自主转型创造了机遇。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具有体系性特征,乡村文化建设宜以构建文枢和梳理文脉为着力点,体系化呈现民族视觉形象,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民族视觉形象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 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基于人群动态视觉关注度的城市滨水界面形态评价与分析模型构建——以南京青奥片区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成实 郎蕾洁 杨翔宇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38,共9页
【目的】滨水城市空间因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及形态特征,成为彰显城市特色风貌、品质及美好人居环境的重要空间载体之一。滨水界面是滨水空间塑造的重要核心对象,尤其在存量更新背景下,贴近人群视觉关注方式的动态视觉评价有助于从公众... 【目的】滨水城市空间因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及形态特征,成为彰显城市特色风貌、品质及美好人居环境的重要空间载体之一。滨水界面是滨水空间塑造的重要核心对象,尤其在存量更新背景下,贴近人群视觉关注方式的动态视觉评价有助于从公众视觉需求角度厘清公众对滨水空间及滨水界面的品质诉求。【方法】以南京河西滨江青奥片区为例,借助倾斜摄影测量、实景数据影像采集、城市滨水界面形态分析、眼动仪生理眼动指标监测等技术方法,建构“关注度-界面”的关联机制,厘清不同运动方式下游览者的视觉关注特征与滨水界面形态各项指标的相关性与影响程度。【结果】发现滨水空间游览者的视觉关注度受建筑占空度、界面层次数量、轮廓起伏频率与轮廓起伏频度的正向影响;在不同运动方式下“关注度-界面”的指标关联情况各异。【结论】完成对城市滨水界面形态与人群动态视觉关注度关联机制的建构,可强化城市滨水界面对人群的有序引导,并为相关空间布局和规划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滨水空间 空间形态评价 动态感知分析 数字景观技术
下载PDF
中华古都营城智慧的创新探索——北京老城总体城市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9
作者 王建国 吴晨 +1 位作者 杨俊宴 陈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15,共12页
北京老城是东方古都的杰出代表,北京向来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古都历史文化保护仍然面临来自社会、经济、城市定位及交通方式变化等诸方面的压力和挑战。针对东方古都的杰出代表——北京老城,设计通过对北京老城东方营... 北京老城是东方古都的杰出代表,北京向来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古都历史文化保护仍然面临来自社会、经济、城市定位及交通方式变化等诸方面的压力和挑战。针对东方古都的杰出代表——北京老城,设计通过对北京老城东方营城智慧挖掘探索的研究主线,强调中轴线统领作用的“一轴带两翼”总体布局。在保护与发展并重的规划引导下,设计凝练了北京老城何以杰出的营城智慧——山水格局的自然调和、都城规制的礼制大成、理想城市的市井生活,揭示了北京老城历史传承的重大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传统城市设计与数字化城市设计技术方法的综合运用,设计进一步诠释了北京老城形态构成的内在规律特征,形成了“营城八法”的北京老城空间解析及价值体系,并最终指导了北京老城空间形态及环境的设计营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老城 历史文化 总体城市设计 数字化城市设计 活力营造
下载PDF
基于多维绿视感知的小微绿地老年社交行为规律及关键绿视因子研究
10
作者 成实 蒋碧炜 +2 位作者 宋悦溢 顾程博 张冠亭 《新建筑》 2024年第6期30-36,共7页
研究立足于城市小微绿地空间,借助LiDAR点云技术、无人机航拍监测等技术手段与数学决策分析方法,建构“老年社交行为感知”与其“多维绿视感知”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探寻老年人群绿视感知与其社交行为规律,并筛选出影响老年社交行为的关... 研究立足于城市小微绿地空间,借助LiDAR点云技术、无人机航拍监测等技术手段与数学决策分析方法,建构“老年社交行为感知”与其“多维绿视感知”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探寻老年人群绿视感知与其社交行为规律,并筛选出影响老年社交行为的关键因子。选取南京10块小微绿地作为案例对象,分析发现:从老年社交层面而言,无论社交时长的长短,均与绿视感知显现出明显的关联变化,且群体性社交行为更容易受绿视感知的影响;从空间层面而言,植被层次、植被紧凑性2项指标为对老年社交感知存在影响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群 社交行为 多维绿视特征 具身感知 小微绿地
下载PDF
民族民间视觉文化的共享性与文化认同 被引量:15
11
作者 季中扬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9-67,183,共10页
与本质主义的民族身份意识不同,文化认同可以是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始终包容着多样化的地域文化认同与诸民族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离不开对“过去”及其“记忆”的不断重构。形象作为表征,不仅可以激活人们的情感与观念,... 与本质主义的民族身份意识不同,文化认同可以是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始终包容着多样化的地域文化认同与诸民族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离不开对“过去”及其“记忆”的不断重构。形象作为表征,不仅可以激活人们的情感与观念,还可以把一种想象的一致性强加给分散和破碎的经验。民族民间的视觉文化遗产直接模塑了人们的视觉经验与视觉记忆,对于建立、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具有特殊意义。民族视觉文化的“非遗”保护与基于“非遗”的文化创意是重构“过去”,对外重塑中华民族文化形象,对内强化认同感的重要文化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 视觉文化 视觉记忆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民族地区聚落研究现状分析与展望(1991—2020年)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子烨 成实 《新建筑》 2022年第6期134-139,共6页
民族地区聚落是反映各民族文化及其特征的重要物质载体,受城镇化的影响及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推动,相关研究与实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地开展后续工作,需理清前期研究的成果及发展方向。选取近三十年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相关文献85... 民族地区聚落是反映各民族文化及其特征的重要物质载体,受城镇化的影响及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推动,相关研究与实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地开展后续工作,需理清前期研究的成果及发展方向。选取近三十年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相关文献859篇,综合运用CiteSpace及Python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从而判断当时研究的发展态势、热点及分布特征,并将相关研究归为空间特征、景观环境、保护发展三个方向分别展开详细论述。由此发现,既往研究存在系统性较弱、主观性较强等问题,未来可尝试通过建立聚落数据库、融入新技术等方式展开多学科视野下的多尺度融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聚落研究 关键词聚类 空间特征 景观环境 保护发展
下载PDF
全球视野下老年友好型绿地研究热点及关键方法探析与启示
13
作者 郎蕾洁 成实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81,共9页
【目的】全球老龄化背景下,中小型、碎片化绿地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老年友好型城市设计的关键要素。【方法】纵观全球视野下2000年以来老年友好型绿地的研究流变,以检索出的8156篇相关研究文献为基础,将研究发展历程划分... 【目的】全球老龄化背景下,中小型、碎片化绿地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老年友好型城市设计的关键要素。【方法】纵观全球视野下2000年以来老年友好型绿地的研究流变,以检索出的8156篇相关研究文献为基础,将研究发展历程划分为探索期、发展期和蓬勃期3个阶段,对研究的全球分布特征进行详细探讨,并基于148篇精选文献进行研究热点议题和研究方法转变的探析。【结果】老年友好型绿地是应时应策的必要发展方向,空间载体逐渐多元化;研究热点涉及空间及人群2个层面,从早期理论框架搭建到近期绿地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研究方法包括空间物理特征评价、人群使用感知评价和混合研究评价,在空间层面由微观转向宏观的多层次方法发展,在人群层面从传统量表转向新兴科学量化监测手段。【结论】未来应在绿地设计实践全流程中运用老年友好型理念,并对整体视角下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行综合评价,采取基于多元议题、多样目标的新兴技术方法,形成更适合中国的评估及优化方法,以有效地引领并指导中国老年友好型绿地的研究与实践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积极老龄化 老年友好型城市 空间评价 老年人群感知
下载PDF
从小传统到大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非遗保护
14
作者 季中扬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5-102,192,193,共10页
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非遗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对中华民族“过去”及其“记忆”的不断重构,只有保护好各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才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就此而言,非遗保护... 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非遗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对中华民族“过去”及其“记忆”的不断重构,只有保护好各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才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就此而言,非遗保护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意义。另一方面,非遗保护意味着肯定地方性的、特定族群的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这可能会强化各个民族的认同感,产生离心力,由此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某种不可预测的负面影响。从理论层面来看,非遗不同于非物质文化,通过申遗机制,特定社区、群体、个人的非物质文化已经上升为多主体共享的国家公共文化,默认国家与各级政府是非遗保护的权利与责任主体,所有国民共享非遗的使用权,这就消除了非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张力。在实践层面,针对非遗保护潜在的负面影响,一是要重视非遗教育,在观念层面解决矛盾,让民众充分认识到经由申遗程序,地方性的、特定族群的非物质文化已经转化为各民族共享的国家公共文化;二是要重视非遗创造性转化,基于审美创意,将各个民族的“过去”转化为全国各族人民共享的当代时尚;三是要进一步加强非遗资源利用,通过文旅融合让民族地区的非遗切实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享的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民族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共享 小传统 大传统
下载PDF
加强节日历史研究,促进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节日文化遗产保护七人谈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魁立 黄涛 +4 位作者 张勃 王加华 季中扬 黄龙光 萧放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2023年第4期48-67,共20页
2022年12月3日,由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名家工作室——“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和“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主办,《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节日研究》... 2022年12月3日,由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名家工作室——“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和“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主办,《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节日研究》《民间文化论坛》协办的“节日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2022年节日文化高端论坛”成功在线举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联合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版 文化遗产保护 师范大学学报 民间文化 工作室 高端论坛 传承与发展
下载PDF
以观山体验为导向的山地丘陵型城市公共空间评估与优化策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成实 苏子玥 张冠亭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0-65,共6页
中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存量发展时代,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评估方法及设计需求也愈发精细化。针对山地丘陵型城市而言,自然山体往往是其城市公共空间塑造及管控的重要参照,通常以人群视觉感知作为评价管控的主要参照之一。过往对于公共空间... 中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存量发展时代,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评估方法及设计需求也愈发精细化。针对山地丘陵型城市而言,自然山体往往是其城市公共空间塑造及管控的重要参照,通常以人群视觉感知作为评价管控的主要参照之一。过往对于公共空间与自然山体视觉关联的研究多聚焦于通视分析,缺乏人群视觉关注机制的分析解读。为拓展传统分析方法的维度,提出了人群在公共空间中对于自然山体的3个视觉诉求:可视、可感、可知,以及对应的定量分析指标:通视程度、可视山体数量、视觉吸引程度。借助ArcGIS及眼动生理数据监测等分析手段形成了完善的评价方法,以典型山地丘陵型城市南京为例,对所拟定的评价方法予以运用及修正,并根据分析结果将南京主城范围内高质量的观山公共空间分为风景游憩空间、门户节点空间、慢行交通设施沿线绿地、社区公园等小微型绿地4种类型,再结合现状挑战对各类观山空间提出对应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视觉景观 视觉分析 城市山体 公共空间 空间量化评估
下载PDF
艺术乡建与本土审美体系的张力及相处之道
17
作者 季中扬 张娜 《民族艺术研究》 2025年第1期14-23,共10页
乡村不同于特定框架中的艺术作品,不能以一般审美对象视之,而应将其理解为审美体系,即将其审美经验与其他社会系统相整合。在现代社会,中国乡村社会的本土审美体系虽然已经式微、瓦解,但根脉未断、底色未改,艺术乡建应不断反思其介入方... 乡村不同于特定框架中的艺术作品,不能以一般审美对象视之,而应将其理解为审美体系,即将其审美经验与其他社会系统相整合。在现代社会,中国乡村社会的本土审美体系虽然已经式微、瓦解,但根脉未断、底色未改,艺术乡建应不断反思其介入方式,协调当代艺术理念与本土审美体系之间的张力。在艺术乡建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已经意识到了艺术乡建与本土审美体系之间的张力问题,也逐渐对介入方式予以调整、修正,总体呈现为从局外人到局内人、从强姿态到弱姿态、从实验场到生活场、从断裂到连续、从主导到协商的变化。不仅于此,还应积极构建既能体现本土审美体系主体性、自主性,又能发挥艺术乡建引领性的相处之道。艺术乡建可考虑与本土表达协商共同议题,如教育、养老、生态、环境等,以本土审美体系自身开放性为切口,共创共生一种关切着乡村生存发展的新的乡村艺术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乡建 本土审美体系 当代艺术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艺术介入
下载PDF
墓室壁画的研究空间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汪小洋 《美术大观》 2022年第4期61-66,共6页
在墓室壁画研究的总体思路上,应当强调从现象出发而非理论先行,强调重视一般材料而非追求特殊材料,以及强调争取材料全覆盖而非只掌握局部材料。在材料层面上,应当关注考古报告的指标意义。在理论层面上,应当讨论墓室壁画得到哪些宗教... 在墓室壁画研究的总体思路上,应当强调从现象出发而非理论先行,强调重视一般材料而非追求特殊材料,以及强调争取材料全覆盖而非只掌握局部材料。在材料层面上,应当关注考古报告的指标意义。在理论层面上,应当讨论墓室壁画得到哪些宗教信仰支持,讨论封闭性带来的二次审美现象,讨论编年史、宗教哲学带来的理论指导,讨论墓室壁画集中地与文明古国对应关系带来的理论张力。从墓室壁画研究的现有成果看,通史层面的大现象研究和断代史层面的跨学科研究也是两个应当特别关注的讨论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室壁画 研究空间 思考
下载PDF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要素融合及其推进路径
19
作者 季中扬 胡锐翔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4-164,I0004,共12页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既是“城乡中国”语境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需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要支点。其核心要素包括科技成果、教育资源、医疗卫生、道德观念、社会风尚以及公共文化六...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既是“城乡中国”语境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需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要支点。其核心要素包括科技成果、教育资源、医疗卫生、道德观念、社会风尚以及公共文化六个方面。其中,道德观念、社会风尚、公共文化属于“融合发展”的深层,不仅能根本性地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及其上限,还有着一定的独立性和内在关联性。就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各地实践经验来看,必须多方面协同发力才能潜移默化、久久为功地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行稳致远。具体而言,有如下四条有效路径:一是改善城乡交通及数字基础设施,丰富城乡社会互动场景;二是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培育乡民面向陌生人社会的诚信理念与服务意识;三是深耕内发节事活动,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效能;四是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社会服务功能,关爱弱势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文明建设 城乡融合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文化
下载PDF
回应气候的建筑“开启”范式研究--以太湖流域乡土建筑营造体系为例 被引量:9
20
作者 闵天怡 张彤 《新建筑》 2021年第5期4-10,共7页
建筑范式是一定地域内普遍稳定的建造行为和地方智识的认同模型。文章以建筑“开启”作为与地方环境的对话模式,从原型回溯到范式建构,探索太湖流域乡土建筑营造体系适应气候风土、反映传统营造智慧的因应机制,揭示建筑“开启”既是适... 建筑范式是一定地域内普遍稳定的建造行为和地方智识的认同模型。文章以建筑“开启”作为与地方环境的对话模式,从原型回溯到范式建构,探索太湖流域乡土建筑营造体系适应气候风土、反映传统营造智慧的因应机制,揭示建筑“开启”既是适应气候环境层序承接、梯度、交互、调节的技术范式,同时也是映射地方意识、行为模式与经验认知的文化范式。由此冀望从建筑“开启”的气候原型、适宜技术与地方经验三个维度为探索在地营造提供一种根植本土的地方范式及策略践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启”范式 传统营造智慧 适宜技术 太湖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