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并系膜溶解肾脏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1
作者 李溪玥 徐峰 +6 位作者 梁少姗 梁丹丹 雷群娟 朱小东 李丽娟 刘丰 曾彩虹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20-426,共7页
目的:分析系膜溶解病变的疾病谱分布特点,比较以系膜溶解为主要表现的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05年1月到2020年12月除糖尿病肾病和狼疮性肾炎外自体肾活检合并系膜溶解的患者资料... 目的:分析系膜溶解病变的疾病谱分布特点,比较以系膜溶解为主要表现的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05年1月到2020年12月除糖尿病肾病和狼疮性肾炎外自体肾活检合并系膜溶解的患者资料,分析疾病谱并比较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本研究纳入385例患者,系膜溶解病变发生率约为0.76%(385/50488),其中局灶性、弥漫性系膜溶解分别占比87.27%、12.73%;急性期、慢性期和急慢性合并期分别占比8.83%、47.27%和43.90%。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系膜溶解发生率分别为0.59%和1.85%。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POEMS综合征(POEMS组,100%)、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药物相关肾损害(aVEGF组,87.5%)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相关肾损害(HSCT组,80.95%)系膜溶解发生率较高。aVEGF组尿蛋白(2.14 g/d)高于POEMS组和HSCT组(0.91 g/d、0.82 g/d)。aVEGF组肾小球毛细血管袢气球样变(100%)和基膜内皮下渗出样病变(85.7%)发生率高;POEMS组弥漫均匀性系膜溶解;HSCT组毛细血管袢融合扩张多见,平均肾小球内皮下宽度最大。三组肾脏预后总体良好。结论:系膜溶解的疾病谱较为广泛,但总体发生率较低。以弥漫系膜溶解为表现的疾病临床、病理形态各有特点,其病理生理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仍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膜溶解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相关肾损害 POEMS综合症 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肾损害
下载PDF
不同闭塞分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结局分析
2
作者 查明明 吴敏 +2 位作者 杨晴雯 朱武生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44-752,777,共10页
目的探讨原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ISAT)型和栓塞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的近期、远期的临床结局。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1年12月至2020年10月记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的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VBAO患者102例,根据不同的闭塞分型,... 目的探讨原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ISAT)型和栓塞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的近期、远期的临床结局。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1年12月至2020年10月记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的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VBAO患者102例,根据不同的闭塞分型,将其分为ISAT组(45例)和栓塞组(57例)。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基线资料[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心房颤动节律、前驱症状、起病时严重卒中、发病至入院时间、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评分(PC-ASPECT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临床资料[发病至穿刺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手术时长、静脉溶栓、辅助镇静、闭塞部位、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首选治疗方式(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补救性血管成形(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动脉替罗非班、成功再通、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机械通气、住院时长、住院花费],并进行组间比较。根据发病至穿刺时间和首选治疗方式对ISAT组和栓塞组患者成功再通及出院后90 d、1年的良好结局进行亚组分析。良好结局定义为mRS评分0~3分。以栓塞组患者作为参照,选取两组人口学及基线资料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计算每例患者的倾向评分,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和二元Logistic回归对倾向评分进行校正,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事件。结果(1)102例VBAO患者的平均年龄(62±11)岁,男性占比75.5%(77例)。ISAT组年龄、治疗前NIHSS评分及心房颤动史、入院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节律、起病时严重卒中比例均小于栓塞组[(59±11)岁比(64±12)岁,t=2.049;27.0(18.5,31.0)分比25.0(13.0,27.5)分,Z=-2.251;2.2%(1/45)比28.1%(16/57),χ^(2)=12.097;4.4%(2/45)比42.1%(24/57),χ^(2)=18.779;13.3%(6/45)比42.1%(24/57),χ^(2)=10.027],舒张压[85.0(78.0,97.5)mmHg比80.0(72.0,89.5)mmHg,Z=-2.344]、高血压病比例[84.4%(38/45)比57.9%(33/57),χ^(2)=8.379]均高于栓塞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基线及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SAT组患者发病至穿刺时间短于栓塞组[260.0(174.0,481.0)min比378.0(283.0,525.0)min,Z=-2.750],手术时长多于栓塞组[111.0(77.5,156.5)min比95.0(66.5,122.5)min,Z=-2.03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SAT组闭塞部位以椎动脉V4段比例最高[40.0%(18/45)],栓塞组闭塞部位以椎-基底动脉远段比例最高[52.6%(30/57)],两组闭塞部位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90,P<0.01);ISAT组TOAST分型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最高[82.2%(37/45)],栓塞组TOAST分型以其他型比例最高[49.1%(28/57)],两组TOAST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99,P<0.01);ISAT组与栓塞组首选治疗方式均以机械取栓比例最高[分别为53.3%(24/45)、86.0%(49/57)],两组首选治疗方式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30,P<0.01);ISAT组补救性血管成形术比例、动脉替罗非班使用比例均高于栓塞组[62.2%(28/45)比10.5%(6/57),χ^(2)=30.242;40.0%(18/45)比15.8%(9/57),χ^(2)=7.57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余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SAT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高于栓塞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4/45)比0,P<0.05];其余临床结局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倾向评分后,ISAT组和栓塞组患者出院后90 d良好结局和1年良好结局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相较栓塞组患者,ISAT组与更高比例的补救血管成形术相关(校正后OR=11.924,95%CI:3.477~40.893,P<0.01),且有着更高的住院期间花费(β系数=37843.420,95%CI:8693.664~66993.175,P=0.011)。其余临床事件发生风险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发病至穿刺时间≤6 h的患者中,ISAT组患者出院后90 d良好结局和1年良好结局的比例低于栓塞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0 d:20.0%(9/45)比26.3%(15/57),校正后OR=0.144,95%CI:0.029~0.705,P=0.017;1年:22.2%(10/45)比26.3%(15/57),校正后OR=0.119,95%CI:0.022~0.638,P=0.013]。其余临床事件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SAT型和栓塞型VBAO患者,其良好结局及再通比例相当,但ISAT型有着更为复杂的再通过程,住院花费也较高,早期治疗时间窗内的临床结局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 动脉粥样硬化原位血栓形成 补救治疗 住院花费 临床结局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的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不同起病模式临床特征及其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
3
作者 吴敏 查明明 +3 位作者 代齐良 吕秋石 朱武生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65-771,789,共8页
目的分析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起病模式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与血管内治疗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12月至2019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VBAO患者108例,根据起病模式,将患者分为即刻达峰组(患者突然起... 目的分析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起病模式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与血管内治疗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12月至2019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VBAO患者108例,根据起病模式,将患者分为即刻达峰组(患者突然起病,迅速出现昏迷、四肢瘫痪或闭锁综合征等VBAO的标志性症状)、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患者头晕、头痛后出现上述标志性症状)和逐渐进展组(患者仅出现头晕、头痛、构音障碍等症状,病情逐渐进展)。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出院后90 d及1年期的临床结局,mRS评分0~3分定义为良好结局。采用Oneway ANOVA、Kruskal-wallis H、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3组患者间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起病模式的影响因素,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起病模式与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3组患者间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即刻达峰组心房颤动患病率显著高于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和逐渐进展组[37.9%(11/29)比7.1%(3/42)、8.1%(3/37),均P<0.0167];逐渐进展组患者入院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显著高于即刻达峰组和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患者[中位数评分:13(10,14)分比6(4,6)、6(3,6)分,均P<0.0167]。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即刻达峰组为参照,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VBAO患者起病时更易表现为即刻达峰(校正OR=0.158,95%CI:0.038~0.659,P=0.011),而基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越高的患者,起病时多表现为逐渐进展(校正OR=2.366,95%CI:1.631~3.432,P<0.01)。在血管内治疗过程中,相对于即刻达峰,前驱症状+突然达峰(校正OR=5.977,95%CI:1.099~32.514,P=0.039)及逐渐进展患者(校正OR=7.738,95%CI:1.406~42.595,P=0.019)常需要补救治疗;起病模式与出院后90 d(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校正OR=0.541,95%CI:0.117~2.495,P=0.431;逐渐进展组:校正OR=0.804,95%CI:0.103~6.263,P=0.835)及出院后1年期临床结局(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校正OR=1.256,95%CI:0.333~4.746,P=0.736;逐渐进展组:校正OR=1.633,95%CI:0.259~10.299,P=0.602)无显著相关。结论在即刻达峰的患者中,心房颤动患病率较高,起病时伴严重意识障碍;在伴有前驱症状后突然达峰及病情逐渐进展的患者中,接受补救血管成形术比例较即刻达峰患者更高;不同起病模式的患者临床结局未见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内手术 起病模式 临床结局
下载PDF
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取栓治疗效果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查明明 李顺 +4 位作者 蔡浩荻 赵敏 袁康 刘锐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2-196,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的初步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卒中数据库中注册的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9例,均接受支架取栓治疗。19...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的初步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卒中数据库中注册的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9例,均接受支架取栓治疗。19例患者中,男12例,女7例;年龄48~83岁,中位年龄69(51,75)岁;合并心房颤动9例,高血压病15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史4例,卒中史2例[此次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为1分],吸烟史8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28分,中位评分为15(11,22)分; 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 3~10分,中位评分为8(6,9)分;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病因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9例,心源性栓塞10例。分析其取栓治疗前后NIHSS评分、手术方式、血管再通、颅内出血等情况,并分析术后90 d预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 TICI)分级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 mRS评分0~2分为临床预后良好,mRS评分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19例患者发病至穿刺时间137~545 min,中位时间为265(184,347) min,穿刺至再通时间中位数为75(58,98) min; 17例患者仅使用取栓支架,2例患者联合使用球囊再通,中位取栓次数为1(1,2)次;成功再通占比为16/19,3例为m TICI分级2a级。术后24 h NIHSS评分1~30分,中位评分为17(4,21)分,出院时NIHSS评分1~30分,中位评分为11(2,15)分。7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其中1例为症状性颅内出血,另12例未发生颅内出血。90 d时随访,19例患者中死亡3例,分别为脑疝形成、糖尿病肾病导致肾功能不全、脑出血各1例; mRS评分中位数为2(1,4)分,预后良好占比为11/19(包括成功再通者10例),预后不良占比为8/19(包括成功再通者6例)。结论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效果进行初步分析认为安全、有效,但结论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塞 大脑中动脉 大脑中动脉M2段 支架取栓 预后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7
5
作者 杨晴雯 查明明 +4 位作者 黄抗默 蔡浩荻 吕秋石 刘锐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13-719,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Captor取栓支架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登记数据库,注册号:ChiCTR1900025256)中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取栓患...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Captor取栓支架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登记数据库,注册号:ChiCTR1900025256)中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取栓患者214例,接受了Captor或Solitaire FR急诊支架取栓治疗。根据取栓术后是否并发AKI,将214例患者分为AKI组(29例)和非AKI组(185例)。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手术、并发症)等相关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其中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心力衰竭、卒中史、心房颤动、吸烟史、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入院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实验室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术前血糖、术前血肌酐、术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手术资料包括闭塞大血管(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术前溶栓治疗、取栓次数、闭塞血管成功再通、发病至治疗时间、手术时间、药物(抗血小板聚集、抗凝、他汀类药物);术后并发症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脑疝等。成功再通为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3级。经变量的共线性检验和变量筛选,以发生AKI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向前法)。结果(1)急性缺血性卒中急诊支架取栓治疗患者AKI的发生率为13.6%(29/214)。AKI组糖尿病比例、术前血糖水平均高于非AKI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5%(10/29)比12.4%(23/185),χ^2=7.732;8.4(7.3,10.3)mmol/L比7.4(6.2,8.4)mmol/L,t=-2.901;均P<0.05];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29例AKI组患者术前eGFR≥90、60~89、30~59、<30 ml/(min·1.73 m^2)者分别占37.9%(11例)、41.4%(12例)、13.8%(4例)、6.9%(2例);185例非AKI组患者术前eGFR≥90、60~89、30~59 ml/(min·1.73 m^2)者分别占44.9%(83例)、42.2%(78例)、13.0%(24例),无eGFR<30 ml/(min·1.73 m^2)者。两组患者术前eGFR分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16,P=0.046)。AKI组患者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的比例均高于非AK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1%(7/29)比5.9%(11/185),χ^2=8.538;31.0%(9/29)比8.6%(16/185),χ2=10.104;27.6%(8/29)比7.6%(14/185),χ^2=8.830;均P<0.05];余实验室资料、手术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3.965,95%CI:1.615~9.737,P=0.003),手术时间延长(OR=1.006,95%CI:1.000~1.012,P=0.042)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史和手术时间延长可能增加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急诊机械取栓患者术后发生AKI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机械取栓 急性肾损伤 影响因素
下载PDF
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姚磊 吴琪 +6 位作者 文立利 周晓明 何伟臻 张闰秋 邓金龙 陈姝娟 张鑫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24,共7页
目的总结并评估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东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63例采用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的椎动脉夹... 目的总结并评估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东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63例采用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aymond-Roy分级评估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程度,术后3个月复查MR血管成像(MRA),6个月复查DSA,动脉瘤复发即随访时DSA显示动脉瘤对比剂充盈增加。临床随访采用门诊和(或)电话随访,记录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评估患者预后。单因素分析筛选预测因素,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分析影响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及动脉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3例患者中,1例第2枚支架置入失败,其中25例(39.7%,25/63)为术后即刻完全栓塞,20例(31.7%,20/63)为次全栓塞,18例(28.6%,18/63)为部分栓塞。57例(90.5%,57/63)患者出院时mRS评分0~2分,6例(9.5%,6/63)患者3~6分,死亡3例(4.8%,3/63)。12例(19.0%,12/63)患者发生治疗相关并发症,患者年龄≥65岁(OR=6.533,95%CI:1.686~25.322,P=0.007)是影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3例(68.3%,43/63)患者至少接受了1次DSA检查,随访中位时间为7(5,36)个月,其中5例(11.6%,5/43)患者夹层动脉瘤复发,3例(7.0%,3/43)患者接受血管内再治疗。单支架治疗(OR=25.356,95%CI:1.444~445.365,P=0.027)是影响动脉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除去3例在院死亡患者和1例失访患者,59例(93.7%)患者接受了临床随访,随访中位时间为40(18,66)个月,所有患者获得良好预后(mRS评分0~2分),其中3例出院时预后不良(mRS评分3~5分),患者在康复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中远期结果安全有效,长期疗效还需要多中心大规模的队列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Enterprise支架
下载PDF
20-40岁四肢骨肉瘤患者预后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蔡猛 流小舟 +2 位作者 樊根涛 朱岩 周光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04-608,共5页
目的目前10~20岁青少年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研究较多,而20~40岁骨肉瘤患者的研究则较为少见。文中对20~40岁四肢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期间于东部战区总院骨科就诊的45例20~40岁骨... 目的目前10~20岁青少年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研究较多,而20~40岁骨肉瘤患者的研究则较为少见。文中对20~40岁四肢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期间于东部战区总院骨科就诊的45例20~40岁骨肉瘤患者临床资料。通过Kaplan-Meier、Log-rank法对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有意义的变量通过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Enneking分期、术后化疗、术后感染、复发、转移对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Enneking分期[OR=34.580,95%CI(3.037~393.7)]、术后化疗[OR=0.229,95%CI(0.069~0.755)]、转移[OR=3.914,95%CI(1.391~11.012)]为骨肉瘤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后感染以及复发可影响骨肉瘤患者的生存时间;而Enneking分期、术后化疗、转移则为骨肉瘤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四肢 手术 化疗 预后分析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并发症及处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8
作者 王彬 武振方(综述) +1 位作者 何鹏 许斌(审校)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56-760,共5页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是近期兴起的微创技术,该技术通过在患者一侧建立两个通道,一处置入高倍率内窥镜提供视野,另一处通道则置入传统器械进行手术操作。该技术巧妙的结合了传统开放手术和显微内镜手术的优点,为治疗脊柱疾病提...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是近期兴起的微创技术,该技术通过在患者一侧建立两个通道,一处置入高倍率内窥镜提供视野,另一处通道则置入传统器械进行手术操作。该技术巧妙的结合了传统开放手术和显微内镜手术的优点,为治疗脊柱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但随着该技术在国内外的开展和在各种脊柱疾病中的广泛应用,一些困难与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文章主要针对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发生脊髓硬膜外血肿、椎旁肌肉损伤、硬脊膜撕裂和神经根损伤及其他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 腰椎疾病 微创 脊柱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路径指标与血管再通及功能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远路 谷蒙蒙 +6 位作者 肖露露 袁康 查明明 刘玉景 黄显军 孙文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3-83,共11页
目的探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行机械取栓术颅内外血管路径因素与术后血管再通情况及术后90 d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因急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行机械取栓患者,通过DSA评... 目的探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行机械取栓术颅内外血管路径因素与术后血管再通情况及术后90 d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因急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行机械取栓患者,通过DSA评估患者颅外段血管路径因素中的牛角弓、主动脉弓型和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迂曲分型,以及由上述3个血管解剖学因素构成的BAD评分、颅内海绵窦段血管迂曲分型等。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时间变量、病情资料、手术变量及预后指标,参照既往文献将海绵窦段血管迂曲分型进一步分为3组(Ⅰ型组、Ⅱ+Ⅲ型组和Ⅳ型组),比较上述变量在3组中分布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颅内外血管解剖学因素与取栓术后血管再通情况及术后90 d功能预后之间的关联。结果最终纳入201例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机械取栓患者,海绵窦段血管迂曲Ⅰ型92例(45.8%),Ⅱ+Ⅲ型共87例(43.3%),Ⅳ型22例(10.9%)。年龄(P=0.042)、性别(P=0.046)、高血压病(P=0.013)、穿刺至取栓支架到位时间(P<0.01)、主动脉弓型(P=0.041)、牛角弓伴左侧血管病变(P<0.01)、颅外段血管BAD评分(P<0.01)、后膝角度(P<0.01)、前膝角度(P<0.01)、前后膝角度之和(P<0.01)、后膝顶点至水平段底之间的高度(P<0.01)、静脉溶栓(P=0.011)、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P<0.01)、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P=0.039)在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D评分≥2分较BAD评分<2分血管再通失败率更高(OR=4.056,95%CI:2.025~8.126,P<0.01),术后90 d功能预后更差(OR=2.052,95%CI:1.110~3.794,P=0.022),海绵窦段血管迂曲分型Ⅳ型相比Ⅰ型血管再通失败率更高(OR=6.686,95%CI:2.426~18.427,P<0.01),术后90 d功能预后更差(OR=3.618,95%CI:1.135~11.526,P=0.030)。校正闭塞部位、穿刺至血管再通或手术结束时间、静脉溶栓后,BAD≥2分较BAD评分<2分(OR=2.536,95%CI:1.127~5.706,P=0.025)及海绵窦段血管迂曲分型Ⅳ型相比Ⅰ型(OR=3.872,95%CI:1.167~12.850,P=0.027)是术后血管再通失败的独立预测因子;校正年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或手术结束时间、症状性颅内出血、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后,BAD评分≥2分较BAD评分<2分(OR=1.050,95%CI:0.456~2.417,P=0.908)及海绵窦段血管迂曲分型Ⅳ型相比Ⅰ型(OR=1.823,95%CI:0.427~7.789,P=0.418)与术后90 d功能预后无关。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行机械取栓术患者,不良的颅内外血管解剖因素与术后血管再通失败有关,而与术后90 d功能预后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迂曲 海绵窦段血管 机械取栓 再通 预后
下载PDF
Verisyse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0年角膜内皮丢失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亦路 戴伟 +4 位作者 陆燕 王春红 曹茜 汪萍 黄振平 《临床眼科杂志》 2021年第3期226-230,共5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Verisyse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10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CD)的变化,分析其丢失影响因素,并应用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0CT)评估IOL在眼内的相对位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行Ve...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Verisyse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10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CD)的变化,分析其丢失影响因素,并应用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0CT)评估IOL在眼内的相对位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行Verisyse IO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10年进行眼科检查,术后10年应用AS-0CT测量IOL到周围组织的距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术后10年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的影响因素。结果IOL前表面中央和边缘到角膜内皮的最短距离分别为(2.13±0.23)mm和(1.30±0.21)mm,IOL后表面到自然晶状体前表面的距离为(0.70±0.13)mm。Verisyse植入术后10年ECD丢失率为(11.56±12.01)%,多元线性回归提示IOL前表面中央和边缘到角膜内皮的最短距离为主要影响因素。结论Verisyse IOL植入术后10年内皮丢失与IOL前表面中央和边缘到角膜内皮的最短距离有关,建议长期随访中,要关注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及人工晶状体在前房的位置以评估其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虹膜固定型 高度近视 角膜内皮丢失
下载PDF
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在肾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逯静茹(综述) 刘志红(审校)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1-356,共6页
随着基因组医学的迅猛发展,海量遗传学数据的涌现使得孟德尔随机化方法(MR)应运而生。MR将基因组数据纳入传统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中,以推断危险因素与疾病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混杂因素及反向因果关系对研究结... 随着基因组医学的迅猛发展,海量遗传学数据的涌现使得孟德尔随机化方法(MR)应运而生。MR将基因组数据纳入传统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中,以推断危险因素与疾病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混杂因素及反向因果关系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还通过纳入个体与生俱来的遗传标志来反映相关危险因素和疾病风险间可能的因果联系。近年来,MR在肾脏疾病尤其是慢性肾脏病和糖尿病肾病的病因推断研究中得到了较广泛应用,为认识疾病本质和科学化防治提供新思路。本文对MR进行概述,并介绍了其在慢性肾脏病和糖尿病肾病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德尔随机化 因果推断 慢性肾脏病 糖尿病肾病
下载PDF
PI3K/Akt通路对黑色素生成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歆悦 易仁鑫 熊非 《科学技术创新》 2020年第7期17-18,共2页
黑色素广泛分布在诸多器官之中,决定人类的皮肤、头发、眼睛颜色。黑色素能够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的伤害,但过量的黑色素也会造成雀斑、黄褐斑,甚至黑色素瘤等疾病。黑素生成的过程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催化反应。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黑色素广泛分布在诸多器官之中,决定人类的皮肤、头发、眼睛颜色。黑色素能够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的伤害,但过量的黑色素也会造成雀斑、黄褐斑,甚至黑色素瘤等疾病。黑素生成的过程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催化反应。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通路对黑色素生成有着调控作用,但调控机制尚不明确。该文综述了PI3K/Akt通路对黑色素生成的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 PI3K/AKT 信号通路 黑素生成 调控机制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再通治疗患者远期优异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查明明 黄抗默 +3 位作者 杨晴雯 蔡浩荻 刘锐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69-575,共7页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再通治疗后优异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对象来源于Captor取栓支架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登记数据库,编号:ChiCTR1900025256),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再通治疗后优异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对象来源于Captor取栓支架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登记数据库,编号:ChiCTR1900025256),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199例,并随机分配接受支架(Captor取栓支架或Solitaire FR取栓支架)取栓治疗。根据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199例患者分为优异预后(mRS评分0~1分)组和非优异预后(mRS评分2~6分)组。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及临床资料,基线数据包括年龄、性别、入院血压、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卒中病因分型,临床资料包括术前静脉溶栓、使用Captor支架、补救治疗、发病至治疗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颈内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取栓次数、手术时长等,对术后24 h和术后7 d NIHSS评分、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进行评估,并进行组间比较。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结合其临床意义进行筛选,以非优异预后为因变量,进一步行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支架取栓成功再通患者非优异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向后,最大似然比检验)。结果(1)非优异预后组年龄、NIHSS评分及合并糖尿病、合并卒中的比例均高于优异预后组[71(64,77)岁比65(53,72)岁,Z=-3.763;16(13,20)分比14(11,16)分,Z=-3.466;20.4%(28/137)比4.8%(3/62),χ^2=7.898;22.6%(31/137)比8.1%(5/62),χ^2=6.109],吸烟比例低于优异预后组[22.6%(31/137)比41.9%(26/62),χ^2=11.15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基线数据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非优异预后组术前静脉溶栓比例低于优异预后组[26.3%(36/137)比46.8%(29/62),χ^2=8.153],穿刺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和手术时长均高于优异预后组[81(59,119)min比67(55,90)min,Z=-2.224;2(1,3)次比1(1,2)次,Z=-3.343;104(75,140)min比82(64,112)min,Z=-2.83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手术相关特征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非优异预后组术后24 h及术后7 d NIHSS评分均高于优异预后组[15(11,21)分比6(3,9)分,Z=-7.872;13(9,20)分比2(0,5)分,Z=-9.076],颅内出血、脑疝比例均高于优异预后组[44.5%(61/137)比17.7%(11/62),χ^2=13.261;11.7%(16/137)比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由低到高,OR=1.048,95%CI:1.007~1.089,P=0.020)、取栓次数(由少到多,OR=1.842,95%CI:1.088~3.119,P=0.023)、术后7 d NIHSS评分(由低到高,OR=1.373,95%CI:1.236~1.526,P<0.01)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支架取栓成功再通患者非优异预后的危险因素,术前行静脉溶栓治疗是支架取栓成功再通获得优异预后的保护因素(OR=0.313,95%CI:0.121~0.814,P=0.017)。结论对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成功再通患者,术后7 d NIHSS评分低、年龄低、术前静脉溶栓、取栓次数少可能提示更优异的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前循环 机械取栓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通过铁死亡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易仁鑫 王歆悦 王汉东 《科学技术创新》 2020年第8期31-32,共2页
铁死亡是一种新发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特征是铁依赖性和脂质过氧化物累积,目前在肿瘤领域被广泛研究。青蒿素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近些年研究发现青蒿素可以通过铁死亡途径调节肿瘤细胞代谢来发挥抗肿瘤作用。该文综述了青蒿素... 铁死亡是一种新发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特征是铁依赖性和脂质过氧化物累积,目前在肿瘤领域被广泛研究。青蒿素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近些年研究发现青蒿素可以通过铁死亡途径调节肿瘤细胞代谢来发挥抗肿瘤作用。该文综述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通过铁死亡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 铁死亡 肿瘤 GPX4
下载PDF
创伤失血性休克肠屏障功能损伤机制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方 储诚南 丁威威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22年第12期547-554,共8页
肠屏障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及微生物屏障共同组成,是机体抵御微生物入侵的重要防线.肠屏障各组分在生理情况下相互协调,维持肠道内外环境的稳态.创伤失血性休克时,肠道灌注不足、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等诸多因素作用下肠屏障功... 肠屏障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及微生物屏障共同组成,是机体抵御微生物入侵的重要防线.肠屏障各组分在生理情况下相互协调,维持肠道内外环境的稳态.创伤失血性休克时,肠道灌注不足、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等诸多因素作用下肠屏障功能容易发生障碍,可发生细菌易位,内毒素入血等,引发肠源性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导致死亡.当前,国内外关于创伤失血性休克肠屏障功能损伤机制和防治措施有较多理念上的更新和技术进展.本文拟结合本团队前期研究,对此领域做一文献综述,以期为临床上预防和治疗创伤后肠功能障碍相关疾病提供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失血性休克 肠屏障
下载PDF
不同输血策略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娇娇 王玲玲 +3 位作者 徐幻 栾建凤 赵宇鑫 伏艾米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43-848,共6页
目的比较限制性与开放性输血策略对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的预后效果。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ce library、Ovid、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9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收录文献,筛选符... 目的比较限制性与开放性输血策略对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的预后效果。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ce library、Ovid、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9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收录文献,筛选符合主题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对结局指标绘制森林图,评价各结局指标差异。结果纳入9篇文献,共2549例患者,结局中死亡率、再出血率、止血率、肺部并发症、细菌感染、发热、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的RR(95%CI)分别为:0.68(0.48~0.97)、0.56(0.44~0.71)、3.00(1.73~5.21)、0.47(0.26~0.85)、0.95(0.81~1.12)、0.47(0.20~1.10)、0.36(0.23~0.57)。限制性组低于开放性组;止血率限制性组明显高于开放性组;细菌感染与发热结局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输血策略对患者死亡率、再出血率、肺部并发症、总不良反应率均存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 限制性输血策略 预后
下载PDF
节细胞胶质瘤患者手术前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牛文浩 周梦良 +5 位作者 王强 朱义豪 费茂星 汤婷 王汉东 潘灏 《东南国防医药》 2020年第4期356-361,共6页
目的探讨节细胞胶质瘤患者手术前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58例节细胞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特点、影像及病理资料等,通过电话随访和... 目的探讨节细胞胶质瘤患者手术前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58例节细胞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特点、影像及病理资料等,通过电话随访和定期复查等方式了解患者出院后癫痫控制效果,以及治疗、复发及生存情况。对节细胞胶质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58例中,术前癫痫发作30例(51.7%)。49例进行临床随访,26例术前有癫痫发作,其中EngelⅠ级19例(73.1%),EngelⅡ级4例(15.4%),EngelⅢ级2例(7.7%),EngelⅣ级1例(3.8%)。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存在头痛/头晕(OR:0.145,95%CI:0.029~0.719,P=0.018)、神经功能损伤(OR:0.025,95%CI:0.003~0.207,P=0.001)、颞叶肿瘤(OR:9.981,95%CI:1.829~54.453,P=0.008)是术前癫痫发作的显著预测因素;术前癫痫发作(OR:86.672,95%CI:3.356~2238.585,P=0.007)和手术切除程度(OR:0.034,95%CI:0.005~0.245,P=0.001)是术后癫痫发作的重要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存在头痛/头晕、神经功能损伤症状的患者术前癫痫发作率低,颞叶肿瘤位更易发作癫痫,术前存在癫痫发作的患者术后癫痫发作的危险性增加,肿瘤全切能够较好地控制癫痫发作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细胞胶质瘤 癫痫 危险因素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MicroRNA在尤文肉瘤中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蔡猛 樊根涛 +1 位作者 黄剑浩(综述) 周光新(审校) 《东南国防医药》 2022年第1期64-68,共5页
尤文肉瘤(ES)是一种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的骨与软组织肿瘤。ES的治疗目前采取化疗、局部手术切除、放射治疗的联合治疗方案。但患者5年生存率最高仍只能达到75%左右。微小RNA是一种小型的非编码RNA,在尤文肉瘤中参与了广泛的生物学过程,... 尤文肉瘤(ES)是一种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的骨与软组织肿瘤。ES的治疗目前采取化疗、局部手术切除、放射治疗的联合治疗方案。但患者5年生存率最高仍只能达到75%左右。微小RNA是一种小型的非编码RNA,在尤文肉瘤中参与了广泛的生物学过程,如增殖、侵袭、分化和凋亡等。文章主要对近年来中miRNA在尤文肉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文肉瘤 MIRNA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并发双眼边缘性角膜变性1例
19
作者 王雪莹 陆燕 +2 位作者 陈月芹 朱小敏 黄振平 《临床眼科杂志》 2020年第4期373-375,共3页
患者女性,51岁。因“双眼畏光异物感、视力进行性下降25年”入院。患者最早于1993年首次出现双眼畏光、异物感,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后好转。此后双眼眼红、眼部刺激症状反复出现,并伴有全身乏力、浮肿等表现。2000年因双眼视力下降于河南... 患者女性,51岁。因“双眼畏光异物感、视力进行性下降25年”入院。患者最早于1993年首次出现双眼畏光、异物感,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后好转。此后双眼眼红、眼部刺激症状反复出现,并伴有全身乏力、浮肿等表现。2000年因双眼视力下降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就诊,诊断为“双眼边缘性角膜变性”,予对症治疗后患者自述改善不明显。2004年6月再次出现浮肿,查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MPO-ANCA)阳性,行肾穿刺活检,诊断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ssociated vasculitis,AAV),予以强的松+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缓解后行强的松+硫唑嘌呤(AZA)维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研究所 全身乏力 眼部刺激症状 肾穿刺活检 患者自述 异物感 双眼视力 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纵向评估颈动脉支架置入后组织脱垂
20
作者 施璇 韩云飞 +5 位作者 许晓慧 杨晴雯 王芳 殷勤 刘锐 刘新峰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48-858,共11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评估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组织脱垂的特征,分析不同组织脱垂类型与临床特征、术前斑块形态的相关性,并随访支架内新生内膜增生(NIH)情况。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评估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组织脱垂的特征,分析不同组织脱垂类型与临床特征、术前斑块形态的相关性,并随访支架内新生内膜增生(NIH)情况。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行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和手术前后OCT评估的病例。通过OCT评估术前斑块特征与术后即刻组织脱垂性质。根据组织脱垂性质分成平滑组织脱垂(STP)和不规则和(或)伴有强衰减信号的组织脱垂(I/HTP)两类。分析I/HTP与临床特征、术前斑块特征间的相关性,并总结NIH情况。结果共纳入29例患者,其中23例(79.3%)伴有组织脱垂,包括9例伴有I/HTP、14例伴有STP。相较STP病变,伴有I/HTP的病变更多为富脂斑块(7/9比2/14,P=0.007),且多伴有斑块破裂(7/9比4/14,P=0.036)。此外,伴有I/HTP病变的组织脱垂纵向总长度相较STP病变似乎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1.5,4.6)mm比1.1(0.7,3.2)mm,Z=1.294,P=0.201]。共6例患者接受OCT随访,平均随访6.7个月,其中3例的I/HTP病变均发生重度异质型NIH(50.1%~61.8%),而1例的STP病变和2例的没有组织脱垂的病变仅有轻度NIH。结论I/HTP相较STP更常出现在具有较大脂质核心和(或)纤维帽破裂的病变中,提示两者形成机制及预后可能不同,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颈动脉 组织脱垂 支架 新生内膜增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