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日照通道”的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建筑体量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京津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20年第12期16-17,共2页
当前城市的发展面临人口增长、城市蔓延、环境品质恶化等严峻挑战,采用紧凑型高密度城市发展模式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选项。城市中心区多采用高密度发展模式,以期通过集聚效应最大化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日照条件是制约中心区建设容量的... 当前城市的发展面临人口增长、城市蔓延、环境品质恶化等严峻挑战,采用紧凑型高密度城市发展模式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选项。城市中心区多采用高密度发展模式,以期通过集聚效应最大化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日照条件是制约中心区建设容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尝试基于Grasshopper平台,运用“日照通道”技术,在特定日照条件下研究高密度城区建筑体量,为存量更新时代城市空间优化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展开对未来城市形态某种极限状态的探索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 日照通道 建筑体量
下载PDF
技艺筑基、博雅营境、自然同行——工作室城市和建筑设计实践的几点感悟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建国 《世界建筑》 2021年第10期11-16,10,共7页
论文记述了王建国工作室开展城市和建筑设计实践的感悟和体会,主要包括建筑学基本学理守正中的技术、艺术与工艺的融合创新;考虑包容性和试错探寻、坚持以"应然"的理想高度去做"实然"的设计;以及在明晰建筑与自然... 论文记述了王建国工作室开展城市和建筑设计实践的感悟和体会,主要包括建筑学基本学理守正中的技术、艺术与工艺的融合创新;考虑包容性和试错探寻、坚持以"应然"的理想高度去做"实然"的设计;以及在明晰建筑与自然场地环境"一体二面"的相关性建构基础上的建筑设计。论文客观分析了教授工作室从事设计实践的优势和局限,提出优秀建筑人才培养和团队平台需要在洞察力、想象力、关联力和批判性思维方面有着敏锐而综合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和建筑设计 技艺互鉴 博雅营境 自然同行 王建国工作室
下载PDF
城市设计应该如何“设计”?--访王建国院士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建国 《江苏建筑》 2018年第1期1-2,共2页
2018年年初,《江苏建筑》就城市设计相关热点话题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请他谈谈城市设计的理念、地位以及如何开展推进城市设计。 1、《江苏建筑》:您好,王院士,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您从... 2018年年初,《江苏建筑》就城市设计相关热点话题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请他谈谈城市设计的理念、地位以及如何开展推进城市设计。 1、《江苏建筑》:您好,王院士,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您从事建筑学教学和研究几十年,作为城市设计的倡导者,一直在努力推动城市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出版和发表过不少有影响的论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 城市设计 建筑学教学 东南大学 采访 江苏
下载PDF
地形建构——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综合馆暨自然馆建筑设计研究
4
作者 王建国 葛明 《建筑技艺》 2023年第8期12-13,共2页
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综合馆暨自然馆以地形建构为主线,通过环境构成、空间构成以及技术构成,帮助建筑恰如其分地与自然共生并传递文化意义。
关键词 地形建构 环境构成 空间构成 技术构成
下载PDF
基于动态观览评价的视觉景观研究探索——以南京市滨江型公共空间为例 被引量:15
5
作者 成实 王建国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7-62,共6页
视觉评价研究作为城市研究及实践过程中反应公众环境偏好程度的主要手段,有助于全方位地评价、管控并提升城市景观风貌形态。过往的视觉研究多聚焦于静态视点的分析评价,缺少对于人群不同观景行为方式动态视觉感知的充分考量。延续"... 视觉评价研究作为城市研究及实践过程中反应公众环境偏好程度的主要手段,有助于全方位地评价、管控并提升城市景观风貌形态。过往的视觉研究多聚焦于静态视点的分析评价,缺少对于人群不同观景行为方式动态视觉感知的充分考量。延续"景-观"互动的双向规划理念,提出动态观览评价的视觉景观研究新方法,并结合南京滨江型公共空间的实例研究对评价方法加以验证,试图丰富既有视觉景观评价体系,为后续城市形态量化及视觉评价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互动 动态观览评价 视觉景观研究 数字景观技术
下载PDF
叠合的系统——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综合馆暨自然馆设计方法浅析
6
作者 蒋梦麟 姚昕悦 《建筑技艺》 2023年第8期14-27,共14页
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综合馆暨自然馆通过地形、空间、结构、设备、生态等多系统的设计与叠合,在强化“补山、藏山、望山、融山”设计理念的同时,呈现出特殊的系统之美,进而带动出一种适度的空间开放性。
关键词 系统 叠合 空间开放
下载PDF
专访王建国 构建中国的现代木建筑体系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建国 胡越 《建筑创作》 2021年第1期8-15,共8页
木建筑是长久以来中国人起居生活中最深情的依托。作为一种材料、一种技术、一种营造方式、一种文化心理,木,塑造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承载了正直、厚德的道德理想,是东方匠心的极致体现。历经时代变迁,木建筑将如何在现代社会技术... 木建筑是长久以来中国人起居生活中最深情的依托。作为一种材料、一种技术、一种营造方式、一种文化心理,木,塑造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承载了正直、厚德的道德理想,是东方匠心的极致体现。历经时代变迁,木建筑将如何在现代社会技术演进的背景下焕发生机?为出版"建筑中的木材"专辑,《建筑创作》杂志主编胡越、副主编张燕、编辑王畅与王梦雪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访谈以近年国内外木建筑实践项目为切入点,探讨木材应用于建筑建造时在性能、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借鉴与反思当今时代木制建筑的先进经验与发展屏障,以及对中国现代木建筑体系的构想与展望。本文经录音整理,双方确认成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 录音整理 营造方式 技术演进 起居生活 时代变迁 建筑建造 道德理想
下载PDF
王建国:与时俱进的科研建筑 被引量:7
8
作者 王建国 王一钧 《当代建筑》 2022年第1期12-15,共4页
王一钧:王院士,您好!近期,您主持设计的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办公楼已竣工,您能为我们解读一下这栋科研建筑的设计理念吗?王建国:几年前,国家在全国布局了几个大科学研究中心,拥有中国科技大学的合肥市争取到了其中一个... 王一钧:王院士,您好!近期,您主持设计的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办公楼已竣工,您能为我们解读一下这栋科研建筑的设计理念吗?王建国:几年前,国家在全国布局了几个大科学研究中心,拥有中国科技大学的合肥市争取到了其中一个。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便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栋建筑的使用方是潘建伟院士团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研究中心 潘建伟 量子信息 科研建筑 科技创新研究 中国科技大学 与时俱进 设计理念
下载PDF
访谈:多元驱动下的城市更新梳理
9
作者 王建国 史小蕾 《当代建筑》 2025年第2期25-29,共5页
城市更新包括城市发展的转型、城市形态的技术变革,以及影响街道布局和街区规模的交通转变。从物理变化到运营效率的提高,以及新型建筑材料和结构技术的使用,这些变化都对城市产生了显著影响。王建国院士指出,城市更新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城市更新包括城市发展的转型、城市形态的技术变革,以及影响街道布局和街区规模的交通转变。从物理变化到运营效率的提高,以及新型建筑材料和结构技术的使用,这些变化都对城市产生了显著影响。王建国院士指出,城市更新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仅限于旧城区的改造,还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技术的进步、社会的演变、交通方式的转变,以及与技术发展相关的新建筑功能的出现。因此,城市更新问题不仅是建筑物表面的物理改造,还是深刻的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城市更新本质上是通过专业化手段激发并提升城市活力。王院士强调了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满足现代需求之间取得平衡的重要性。建筑师需要在保护中实现创新,在创新中实现发展,做到“以旧换新”。考虑到保护历史完整性和改善居民生活的需要,在清洁能源、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交通方面的探索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具体项目中,建筑师可以有选择地采用低碳设计策略,但在技术路线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实现“双碳”的目标仍然非常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工业化 历史街区保护 “双碳”目标
下载PDF
综述: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的新趋势、新洞见 被引量:25
10
作者 王建国 崔愷 +1 位作者 高源 丁光辉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共3页
2017年11月10-13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东南大学以及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承办,中国工程院王建国院士与崔恺院士共同负责的“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城市设计发展前沿”... 2017年11月10-13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东南大学以及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承办,中国工程院王建国院士与崔恺院士共同负责的“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城市设计发展前沿”高端论坛在南京和北京召开。南京为主论坛,召开时间为11月10-12日,北京为分论坛暨第二届北京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召开时间为11月12-13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环境营造 中国工程院 高峰论坛 人居 综述 科技发展战略 国际工程
原文传递
一路同行 不负年华——《建筑学报》读者/作者笔谈录
11
作者 马国馨 王建国 +30 位作者 庄惟敏 李兴钢 何镜堂 张锦秋 郑时龄 孟建民 梅洪元 常青 程泰宁 王军 王骏阳 王逸凡 王辉 史永高 庄慎 江嘉玮 李振宇 杨涛 宋晔皓 张应鹏 周红玫 赵元超 赵辰 袁烽 顾大庆 柴培根 钱方 徐全胜 黄印武 黄星元 曹嘉明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2-331,共20页
青春长在七十年在《建筑学报》创刊70周年的时候,作为学报的忠实读者,以及曾经的学报工作人员,对学报表示最衰心的祝贺!《建筑学报》作为建筑学界历史最久、最具“综合性、学术性、权威性”的刊物,在建筑师群体中有着极高的威望,我从195... 青春长在七十年在《建筑学报》创刊70周年的时候,作为学报的忠实读者,以及曾经的学报工作人员,对学报表示最衰心的祝贺!《建筑学报》作为建筑学界历史最久、最具“综合性、学术性、权威性”的刊物,在建筑师群体中有着极高的威望,我从1950年代末开始订阅学报,并收集创刊以来的各期,除少数几期外,几乎保存有历年的所有杂志,时至今日,仍时时翻阅。同时,在学报编辑的支持下,我也陆续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和国内同行进行交流和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报编辑 建筑学界 忠实读者 《建筑学报》 学术性 权威性 综合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