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电子学领域中的生物材料与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吕晓迎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0年第12期27-34,共8页
生物电子学是一门涉及生物学、电子学、化学、物理、材料及信息技术等许多学科的交叉学科,生物电子学发展中的一些科学问题直接与生物材料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有关。从生物电子学的概念出发,从微电子植入器件、植入器件相关电极制造技术... 生物电子学是一门涉及生物学、电子学、化学、物理、材料及信息技术等许多学科的交叉学科,生物电子学发展中的一些科学问题直接与生物材料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有关。从生物电子学的概念出发,从微电子植入器件、植入器件相关电极制造技术及表面改性、体外神经芯片表面修饰与改性3个方面,结合本实验室的相关研究工作,讨论了生物电子学领域中的生物材料与生物相容性研究进展,指出了生物材料和生物电子学的交叉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电子学 生物材料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基于网络和组学方法的产电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丁德武 张鵾 +1 位作者 何小青 谢建明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2,共6页
介绍产电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EET)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述细胞色素c、菌毛蛋白、电子介体等多种分子在EET过程中的作用,综述近年来利用网络方法和组学方法研究产电微生物EET过程的相关工作。从蛋白网络... 介绍产电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EET)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述细胞色素c、菌毛蛋白、电子介体等多种分子在EET过程中的作用,综述近年来利用网络方法和组学方法研究产电微生物EET过程的相关工作。从蛋白网络、调控网络与整合网络等方面总结网络分析方法在关键电子传递分子识别、电子传递模块挖掘、电子传递途径推断等方面的应用;从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多组学与宏组学等方面总结使用组学方法识别电子传递基因及其功能分析方面的研究;介绍整合生物网络与组学数据在产电微生物EET过程生物分子协调利用、关键基因与基因簇识别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整合多种生物网络和组学数据开展产电微生物EET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生物网络 组学方法 胞外电子传递 产电微生物
下载PDF
生物电子学与生物材料发展趋势
3
作者 秦慧玲 《国际学术动态》 2010年第3期37-38,共2页
由东南大学主办的“2009生物电子学与生物材料国际会议”(Symposium on Bioelectronics and Biomaterials(SBB’2009))于2009年8月21—26日在南京东南大学顺利召开。
关键词 生物电子学 生物材料 发展趋势 东南大学 国际会议
下载PDF
基于微电子神经桥实现大鼠运动功能重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沈晓燕 王志功 +3 位作者 吕晓迎 姜正林 赵鑫泰 黄宗浩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43-847,共5页
设计了一种大鼠神经信道桥接、信号再生和功能重建的实验方案.首先对脊髓适当位置进行功能电激励,诱发控制左腿动作的坐骨神经信号;然后,将此信号作为微电子神经桥的信号源,经微电子神经桥放大处理后施加于离断的右腿坐骨神经远端,从而... 设计了一种大鼠神经信道桥接、信号再生和功能重建的实验方案.首先对脊髓适当位置进行功能电激励,诱发控制左腿动作的坐骨神经信号;然后,将此信号作为微电子神经桥的信号源,经微电子神经桥放大处理后施加于离断的右腿坐骨神经远端,从而使瘫痪的右腿产生动作.对控制左腿动作的坐骨神经信号和再生后的右腿神经信号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再生前的信号相比,再生后的信号在时间上存在延迟,且两者的相干函数值为0.89,符合因果关系.这种设计方案既避免了因生物体组织传导可能引入的伪迹,又克服了因控制运动的神经信号中编、解码未知所造成的困难;此外,运用控制动作的原始神经信号作为控制信号源,使重建更精细、协调的动作行为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子神经桥 神经功能重建 信号再生 相干性分析
下载PDF
植入式微电子神经信道桥接系统体内无线供电模块设计及实验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贵阳 吕晓迎 +2 位作者 赵海涛 龚鑫 王志功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95-601,共7页
"植入式微电子神经桥芯片"是采用微电子的方法实现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植入式系统。为解决这一系统的供能问题,设计并制作了无线经皮能量传输系统的体内供电模块。该模块包括接收线圈、整流芯片和稳压芯片,其中接收线圈利用印... "植入式微电子神经桥芯片"是采用微电子的方法实现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植入式系统。为解决这一系统的供能问题,设计并制作了无线经皮能量传输系统的体内供电模块。该模块包括接收线圈、整流芯片和稳压芯片,其中接收线圈利用印刷电路板(PCB)实现,整流芯片和稳压芯片利用CMOS工艺实现。通过板上芯片封装(COB)技术,将各个部分组成体内供电模块。配合前期制作的发射模块,利用猪皮等动物组织,进行模拟植入情况的"包埋式"能量传输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尽管动物组织对能量传输效率的影响较大,但体内供电模块仍然可以为后续芯片电路提供1.8 V的工作电压,初步实现了神经桥芯片的供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经皮供能 CMOS工艺 整流 低压差稳压 “包埋式”实验
下载PDF
基因/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吕晓迎 黄炎 +1 位作者 俞亚东 杨雅敏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28,共8页
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是生物材料研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从动物水平和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生物组学技术的发展为高通量进行生物材料分子生物相容性评价、阐明生物材料与生物体的... 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是生物材料研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从动物水平和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生物组学技术的发展为高通量进行生物材料分子生物相容性评价、阐明生物材料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机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本文综述了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研究现状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 高通量 生物材料 生物相容性 综述
下载PDF
携载阿霉素磁性纳米Fe_3O_4颗粒的制备及逆转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孙茜 陈宝安 +8 位作者 王雪梅 高峰 戴永援 程坚 丁家华 高冲 李景源 许文林 沈慧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748-751,共4页
为了建立一种磁性纳米Fe3O4颗粒携载聚合阿霉素的制备方法,探讨载药纳米颗粒对K562及其耐药株K562/A02的作用,用机械吸附聚合法在4℃、37℃下以不同药球比聚合24、48小时合成载药纳米颗粒,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与载药纳米颗粒悬液孵... 为了建立一种磁性纳米Fe3O4颗粒携载聚合阿霉素的制备方法,探讨载药纳米颗粒对K562及其耐药株K562/A02的作用,用机械吸附聚合法在4℃、37℃下以不同药球比聚合24、48小时合成载药纳米颗粒,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与载药纳米颗粒悬液孵育48小时后的生存率,并计算细胞抑制率。结果表明:随着磁性纳米Fe3O4颗粒浓度增加,两种细胞抑制率均提高,聚合在4℃、48小时时的细胞抑制率分别高于37℃、24小时的细胞抑制率。结论:磁性纳米Fe3O4颗粒可通过机械吸附法携载阿霉素,聚合具有温度、时间依赖特性;载药纳米颗粒有逆转多药耐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纳米颗粒 磁性纳米Fe3O4颗粒 阿霉素 机械吸附聚合法 多药耐药
下载PDF
环孢菌素A联合汉防己甲素逆转人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被引量:7
8
作者 陈宝安 郭晶晶 +16 位作者 程坚 高峰 丁家华 许文林 沈惠玲 孙新臣 成红艳 高冲 孙耘玉 王骏 赵刚 宋慧慧 鲍文 李国宏 刘莉洁 陈文姬 王雪梅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10-1013,共4页
目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探讨环孢菌素A(cyclosporine A,CsA)及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联合应用对人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A02细胞MDR的逆转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K562/... 目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探讨环孢菌素A(cyclosporine A,CsA)及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联合应用对人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A02细胞MDR的逆转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K562/A02细胞经CsA和Tet作用后,以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内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浓度和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多药耐药基因(multidrug resistancegene,mdr1)mRNA表达水平。结果K562/A02细胞内DNR浓度为K562的19%,CsA(1mg/L)及Tet(0.1mg/L)单独及联合作用K562/A02细胞48h后细胞内DNR的浓度分别为K562的60%、65%、98%。K562和K562/A02细胞P-gp荧光强度分别为0.18%和96.51%,K562/A02细胞经CsA(1mg/L)和Tet(0.1mg/L)单独及联合处理后细胞P-gp荧光强度分别为75.32%,76.86%和48.61%。K562/A02细胞经过两药单独作用后耐药株mdr1-mRNA下调微弱,联合用药下调效果明显。结论环孢菌素A和汉防己甲素均可逆转白血病细胞的耐药,且两药联合作用逆转效果增强,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孢菌素A 汉防己甲素 K562/A02细胞 多药耐药 P-糖蛋白
下载PDF
用微电子神经桥实现受控脊蟾蜍运动功能重建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沈晓燕 王志功 +5 位作者 吕晓迎 黄宗浩 李文渊 赵鑫泰 潘海仙 方涛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0-534,共5页
在前期电刺激、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验证了采用微电子神经桥(MENB)实现神经功能重建的基础上,为了使受控脊蟾蜍重建的动作更加协调,以自由活动的蟾蜍的坐骨神经信号作为信号源,以脊蟾蜍的坐骨神经为受控对象,借助MENB实现了受控脊... 在前期电刺激、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验证了采用微电子神经桥(MENB)实现神经功能重建的基础上,为了使受控脊蟾蜍重建的动作更加协调,以自由活动的蟾蜍的坐骨神经信号作为信号源,以脊蟾蜍的坐骨神经为受控对象,借助MENB实现了受控脊蟾蜍坐骨神经的功能重建。实验结果表明,受控脊蟾蜍在自由活动蟾蜍坐骨神经信号的控制下可以实现同步的伸缩腿动作。与其它刺激方式相比,这种刺激在动作协调性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该研究工作提供了医疗康复训练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子神经桥(MENB) 神经功能重建 脊蟾蜍 康复训练
下载PDF
神经信号再生专用微电子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2
10
作者 谢书珊 王志功 +3 位作者 吕晓迎 沈晓燕 黄宗浩 潘海仙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57-1162,共6页
根据神经束电信号的特点,提出一种适用于中枢神经束电信号探测放大和再激励的微电子系统设计方案,功能单元包括微弱神经电信号探测电路、交流信号耦合电路和神经束再激励电路.为面向生物体植入应用,系统设计主要考虑功耗、噪声和交流耦... 根据神经束电信号的特点,提出一种适用于中枢神经束电信号探测放大和再激励的微电子系统设计方案,功能单元包括微弱神经电信号探测电路、交流信号耦合电路和神经束再激励电路.为面向生物体植入应用,系统设计主要考虑功耗、噪声和交流耦合输入等性能.另外,设计了2种运算放大器单元,分别是用于前置电路的低噪声、低功耗两级运算放大器和具有高增益、高驱动能力的输入输出全摆幅恒跨导折叠运算放大器.系统采用CSMC双层多晶硅双层金属(DP-DM)标准0.5μm CMOS工艺设计完成.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设计芯片实现了微弱低频电信号放大功能,可用于神经信号再生应用,功耗和体积满足生物体植入式器件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子 神经信号 探测 噪声 功耗
下载PDF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戴亚斌 何农跃 刘梅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6年第10期41-46,共6页
基因芯片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高新技术。应用该技术可以对大量的遗传信息进行快速、高通量、并行检测,解决了传统检测方法中遇到的难题,已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分析、突变检测、核酸多态性分析、基因测序和药物筛选等几乎所... 基因芯片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高新技术。应用该技术可以对大量的遗传信息进行快速、高通量、并行检测,解决了传统检测方法中遇到的难题,已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分析、突变检测、核酸多态性分析、基因测序和药物筛选等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研究领域。作为一种高通量的基因检测方法,基因芯片技术在微生物检测和鉴定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文章简要介绍了基因芯片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流程,综述其在微生物检测和鉴定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 微生物 检测
下载PDF
针刺结合微电子神经桥治疗中风偏瘫的新思路 被引量:5
12
作者 钱琴琴 高建芸 +1 位作者 王志功 吕晓迎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44-648,共5页
中风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我国偏瘫患者人数在逐年增加。针刺是治疗中风偏瘫的主要手段之一,经皮穴位电刺激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两者都能让患者有持久的穴位刺激,但是只能依靠预先设定的模式做机械式的抖动。微电子神经桥在应用中采用体... 中风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我国偏瘫患者人数在逐年增加。针刺是治疗中风偏瘫的主要手段之一,经皮穴位电刺激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两者都能让患者有持久的穴位刺激,但是只能依靠预先设定的模式做机械式的抖动。微电子神经桥在应用中采用体表电极将获取的肌电信号进行功能电刺激,但其选择性和灵敏度不如前者。因此,作者考虑如果将传统的针刺与微电子神经桥相结合,就能精准地将采集的信号输入到需要的部位,支配偏瘫肢体产生和谐的指定动作,也可以解决微电子神经桥体表电极选择性和灵敏度不够的问题,以期用这种方法更好地帮助偏瘫患者进行运动功能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偏瘫 针刺 微电子神经桥 文献综述
下载PDF
基于纳米结构氧化锌的生物传感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春祥 谷保祥 +1 位作者 杨池 刘松琴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1年第1期164-169,共6页
Ⅱ-Ⅵ族材料,特别是其纳米结构材料,因为具有独特的功能,在多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纳米ZnO材料因其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和高等电点,在生物传感器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优势和研究价值。近年来不断涌现的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结构ZnO在力学传感... Ⅱ-Ⅵ族材料,特别是其纳米结构材料,因为具有独特的功能,在多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纳米ZnO材料因其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和高等电点,在生物传感器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优势和研究价值。近年来不断涌现的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结构ZnO在力学传感、光学传感、气体传感、生物分子检测或DNA传感方面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本研究组近年来的研究工作为基础,对纳米结构ZnO表面的生物分子组装、传感器构建及生物传感特性与传感机理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ZNO 传感器 免疫 DNA 凝集素 文献综述
下载PDF
AπDπA型咔唑衍生物三阶光学非线性的Z-扫描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钱鹰 林保平 +3 位作者 孙岳明 王刚 崔一平 袁春伟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3期2141-2146,共6页
合成了6个新型AπDπA型3,6-二取代咔唑多极生色分子,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Z-扫描方法研究了这些分子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分子具有较大的三阶极化率,延长共轭链长度,增加电子受体强度,引入... 合成了6个新型AπDπA型3,6-二取代咔唑多极生色分子,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Z-扫描方法研究了这些分子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分子具有较大的三阶极化率,延长共轭链长度,增加电子受体强度,引入芳香杂环,都能增强分子内电荷转移,这种效应增加了分子的跃迁矩,使三阶极化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阶光学非线性 咔唑衍生物 有机多极分子 Z-扫描
下载PDF
人血清中cTnI的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研究──实验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农跃 郭会时 +2 位作者 顾春荣 杨笛 张寄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2-245,共4页
采用高效化学发光试剂3-(2'-螺旋金刚烷)-4-甲氧基-4-(3'-羟基)苯-1,2-二氧杂环丁烷磷酸(AMPPD)作为检测底物,并将传统的ELISA两步双抗夹心法改为一步法,得到了高灵敏测定人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化学发光酶免疫分... 采用高效化学发光试剂3-(2'-螺旋金刚烷)-4-甲氧基-4-(3'-羟基)苯-1,2-二氧杂环丁烷磷酸(AMPPD)作为检测底物,并将传统的ELISA两步双抗夹心法改为一步法,得到了高灵敏测定人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优化条件.采用单因素变化法和方阵滴定法得到的最佳实验条件为:捕获抗体包被浓度为10.00μg/ml,以pH=7.0的PBS作为免疫反应缓冲底液,以含质量分数为1.0%的BSApH=9.6的碳酸盐溶液缓冲液,于4℃封闭过夜,生物素-检测抗体(Biotin—IsG2)以及碱性磷酸酶.亲和素(AIJP—Avidin)结合物均采用1:2000稀释度,免疫反应条件为37℃,孵育时间60min,以去离子水作为洗涤剂,以1:100稀释的AMPPD作为发光反应底物,发光反应时间10min(37℃).检出限为0.02ng/mL,比现行ELISA法灵敏度提高一个数量级;测定周期约75min,比两步法ELISA快得多;线性范围(0.04-36.20ng/mL)比ELISA法扩宽了两个数量级;加标回收率97.5%-102.8%,对标准样品的测定结果与用ELISA法的测定结果吻合;重复性好,3个样品批内变异系数均小于8.5%(n=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 AMPPD 心肌肌钙蛋白(cTnI)
下载PDF
光反射干涉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建林 刘全俊 +1 位作者 陆祖宏 谢笔均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1-125,132,共6页
综述了光反射干涉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基本原理,仪器结构的组成及各部件,并给出了光反射干涉生物传感器检测免疫学反应的图例。介绍了光反射干涉生物传感器历史发展过程,在环境、食品安全检测及生物材料吸附性能等多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 综述了光反射干涉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基本原理,仪器结构的组成及各部件,并给出了光反射干涉生物传感器检测免疫学反应的图例。介绍了光反射干涉生物传感器历史发展过程,在环境、食品安全检测及生物材料吸附性能等多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该传感器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以后应用和发展前景。为引进先进的食品安全自动化检测技术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反射干涉 基本原理 食品安全 生物传感器
下载PDF
基因芯片技术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戴亚斌 何农跃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180-184,共5页
  在全球科学界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有大量微生物和模式生物的基因组全序列测序完成.然而,基因组序列测定仅使我们了解基因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并不能提供更多的生物体本质方面的信息.破译蕴藏在基因组中的丰富信息,阐明不同的基因在生...   在全球科学界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有大量微生物和模式生物的基因组全序列测序完成.然而,基因组序列测定仅使我们了解基因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并不能提供更多的生物体本质方面的信息.破译蕴藏在基因组中的丰富信息,阐明不同的基因在生命过程中作用,将是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课题,生命科学研究也正由结构基因组时代逐渐转向功能基因组时代.但是,面对成千上万个基因,浩瀚的基因和蛋白质序列数据,常规的研究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高通量的检测分析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 微生物检测 芯片技术 玻片 特异性 DNA 核昔酸
下载PDF
天然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丁凯 袁华 +2 位作者 王瑞霞 吕晓迎 陈宁 《口腔生物医学》 2011年第4期173-177,共5页
目的:探讨天然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预成直径为2.0mm的螺纹纯钛种植体48颗,新西兰白兔12只,每只在双侧胫骨各钻2孔,实验组孔径4.5mm,对照组孔径为2.0mm,实验组同期植入复合材料+纯钛种植体,对... 目的:探讨天然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预成直径为2.0mm的螺纹纯钛种植体48颗,新西兰白兔12只,每只在双侧胫骨各钻2孔,实验组孔径4.5mm,对照组孔径为2.0mm,实验组同期植入复合材料+纯钛种植体,对照组只植入种植体,分别于术后4、8、12、16周随机处死三只动物,制作硬组织标本、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标本,观察移植材料及种植体-新骨界面变化情况,并分析每一时期两组Ca、P、S元素的含量。结果:实验组复合材料植入后未见明显的异物反应。实验组种植体植入后未发生明显移位,16周时能与周围骨组织形成较好的骨结合。能谱分析显示,16周时两组Ca、P、S元素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天然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可以作为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材料,并能促进种植体-骨界面形成较为完善的骨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壳聚糖 种植体 骨结合
下载PDF
小鼠碘油纳米乳造影剂实验临床CT扫描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于小利 王婷 陈功 《中国医疗设备》 2015年第11期29-31,共3页
目的研究最适合小鼠碘油纳米乳双模造影剂实验的临床CT扫描条件。方法通过调节临床CT的管电压、管电流和层厚等扫描条件,对小鼠进行多次扫描。观察不同扫描条件下小鼠肝脏成像的情况,利用双盲法评价图像质量,得到最佳扫描条件。结果最... 目的研究最适合小鼠碘油纳米乳双模造影剂实验的临床CT扫描条件。方法通过调节临床CT的管电压、管电流和层厚等扫描条件,对小鼠进行多次扫描。观察不同扫描条件下小鼠肝脏成像的情况,利用双盲法评价图像质量,得到最佳扫描条件。结果最佳扫描条件为:管电压80 k V,管电流100 m As,层厚1 mm。结论以此扫描条件,对小鼠进行碘油纳米乳造影剂增强成像,能够有效提升成像的效果,满足小鼠碘油纳米乳造影剂实验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扫描 碘油纳米乳造影剂 管电压 管电流 扫描层厚
下载PDF
CD8^+T淋巴细胞非溶细胞功能抑制HepG2.2.15细胞表达HBV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唐祖明 张胜子 +1 位作者 常静霞 郑纪山 《临床医学工程》 2010年第2期1-3,共3页
目的观察慢性乙肝患者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体外非溶细胞功能抑制HepG2.2.15细胞表达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方法选择低溶细胞活性的HBcAg肽特异性CD8+T细胞克隆(效应细胞)与HepG2.2.15细胞(靶细胞)以1∶10共同培养,于24h、48h和72h收集培... 目的观察慢性乙肝患者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体外非溶细胞功能抑制HepG2.2.15细胞表达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方法选择低溶细胞活性的HBcAg肽特异性CD8+T细胞克隆(效应细胞)与HepG2.2.15细胞(靶细胞)以1∶10共同培养,于24h、48h和72h收集培养上清,通过检测其中细胞因子及HBV产物的变化,观察CD8+T克隆对HBV的抑制作用。用抗体中和法观察CD8+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被封闭后HBV抑制的变化。结果HBV特异性CD8+T克隆与靶细胞共育后,培养上清可检出高水平IFN-γ和少量TNF-α。共育后对HBsAg、HBeAg和HBV-DNA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71.2%、68.5%和78.3%,均在72h。IFN-γ和TNF-α单独和同时被抗体封闭后,对HBV-DNA的抑制率显著下降。对靶细胞的最大细胞毒活性是7.2%(24h)。结论IFN-γ和TNF-α是CD8+T细胞非溶细胞机制清除病毒的主要效应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CD8+T细胞 HEPG2.2.15细胞 干扰素-Γ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