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被引量:1
1
作者 宋西雷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98-101,7,共4页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于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法,即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是具体存在的,是人们在一定阶段关于一些基本价值诉求达成的共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共...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于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法,即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是具体存在的,是人们在一定阶段关于一些基本价值诉求达成的共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共同价值观,并非永恒的;它是基于共同的利益而产生和存在的,一旦共同利益消失,共同价值追求也就没有必要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是在人类社会进步和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社会历史性、一定具体差异性、共同的基本价值准则和理念。那么,我们要建构的作为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协作、以人为本、共富、和谐作为其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价值追求 核心价值 协作
下载PDF
列宁社会主义监督思想价值意蕴的时代考察
2
作者 李小珊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7-32,共6页
列宁将社会主义建设比喻为"正在攀登一座还没有勘察过的非常险峻的高山",并为之做了毕生艰辛的探索。以当今时代的视角考察,列宁社会主义监督思想的价值意蕴,集中体现为三个特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俄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 列宁将社会主义建设比喻为"正在攀登一座还没有勘察过的非常险峻的高山",并为之做了毕生艰辛的探索。以当今时代的视角考察,列宁社会主义监督思想的价值意蕴,集中体现为三个特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俄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性,对党代会年会制、党的代表大会选举制等党内工作运行机制作了创新,发展了党内组织原则;突出无产阶级政权人民主体地位的人民性,从理论上论证工农群众掌握监督权的重要性,探索落实工农群众的监督权;注重多管齐下推进社会主义监督建设和改革的系统性,注重制度设计与创新经验、政治建设与经济文化建设、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社会主义监督 党内监督 实践性 人民性 系统性
下载PDF
论列宁社会主义监督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3
作者 李小珊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11-21,共11页
列宁的社会主义监督思想经历了十月革命胜利初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逝世前夕这几个发展阶段。列宁社会主义监督思想的理论价值在于,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监督思想基础上,列宁的社会主义监督思想更具制度化、实践性... 列宁的社会主义监督思想经历了十月革命胜利初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逝世前夕这几个发展阶段。列宁社会主义监督思想的理论价值在于,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监督思想基础上,列宁的社会主义监督思想更具制度化、实践性和指导性。列宁社会主义监督思想的现实启示主要体现在:要注重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并以优化群众监督来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监督乃至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抓手;要注重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以此来根本破解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等问题;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从建立健全制度的高度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监督思想体系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社会主义监督 人民主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PDF
人民尊严生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诉求
4
作者 郭倩倩 秦龙 《唯实》 2017年第4期24-27,共4页
人的尊严是一个关于人的个性追求和价值认可的核心范畴,它与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价值内涵是根本一致的。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本质上就是一部追求人类尊严实现的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 人的尊严是一个关于人的个性追求和价值认可的核心范畴,它与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价值内涵是根本一致的。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本质上就是一部追求人类尊严实现的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也遵循着这一根本的价值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尊严 道德修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生存
下载PDF
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5
作者 宋西雷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3-7,7,共5页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于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法,即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是具体存在的,是人们在一定阶段关于一些基本价值诉求达成的共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于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法,即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是具体存在的,是人们在一定阶段关于一些基本价值诉求达成的共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共同价值观,并非永恒的;它是基于共同的利益而产生和存在的,一旦共同利益消失,共同价值追求也就没有必要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是在人类社会进步和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社会历史性、一定具体差异性、共同的基本价值准则和理念。那么,我们要建构的作为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以协作、以人为本、共富、和谐作为其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价值追求 核心价值 协作
下载PDF
网络民主之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高玉花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3,共3页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网络民主正是一种有力的民主形式,一种有效的民主渠道,它在公民的民主监督、政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意识等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从网络民主对中国政治传统的突破出发,...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网络民主正是一种有力的民主形式,一种有效的民主渠道,它在公民的民主监督、政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意识等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从网络民主对中国政治传统的突破出发,探寻其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传统 网络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与科学发展观 被引量:3
7
作者 徐民华 《科学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9-53,共5页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对于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方面的科学思想,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为重要...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对于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方面的科学思想,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为重要理论依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既为我们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我们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说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 被引量:3
8
作者 徐民华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4-48,共5页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对于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方面的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为我们深入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对于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方面的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为我们深入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继承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说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制度建设 被引量:13
9
作者 徐民华 刘希刚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2-97,共6页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蕴含着生态制度的内涵,是中国生态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生态文明的国际潮流、中国生态制度的不完善,决定了中国建设生态制度的现实必要性。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国生态制度缺失的现状,中国需要从经...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蕴含着生态制度的内涵,是中国生态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生态文明的国际潮流、中国生态制度的不完善,决定了中国建设生态制度的现实必要性。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国生态制度缺失的现状,中国需要从经济转型、市场激励、法律基础、政府政策和社会参与等五个方面进行生态制度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中国 生态制度建设
下载PDF
公共产品民营化和我国第三部门的职能走向 被引量:9
10
作者 金太军 陈传善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6-22,共7页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率先实施了公共产品民营化的改革思路 ,促进了第三部门迅速在全球勃兴。对于改革开放 2 0余年且已纳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我国 ,公共产品民营化的趋势对我国第三部门的嵌入与成长起了重要作用 ,并直接影响...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率先实施了公共产品民营化的改革思路 ,促进了第三部门迅速在全球勃兴。对于改革开放 2 0余年且已纳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我国 ,公共产品民营化的趋势对我国第三部门的嵌入与成长起了重要作用 ,并直接影响我国第三部门的职能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部门 公共产品 民管化
下载PDF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贫困群体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民华 刘希刚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30,共4页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社会利益分配关系的不断调整 ,人民内部阶层不断分化 ,部分群众缺乏改善生活和发展的条件 ,生活逐渐困难 ,成为党和政府密切关注的贫困群体。本文集中论述了认识和解决该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必要性 ,着力于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社会利益分配关系的不断调整 ,人民内部阶层不断分化 ,部分群众缺乏改善生活和发展的条件 ,生活逐渐困难 ,成为党和政府密切关注的贫困群体。本文集中论述了认识和解决该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必要性 ,着力于分析问题产生和发展的症结所在 ,并以此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群体 阶层分化 分配机制 社会公正 社会保障
下载PDF
基层党支部的“组织力”:新型合作组织的坚强支柱——基于安徽省临泉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的调查 被引量:10
12
作者 宋西雷 周鹏程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8-21,共4页
基层党支部在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支柱作用,而这种作用是通过其"组织力"因素来实现的。通过对有基层党支部参与的安徽省临泉县两个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的调查和分析,阐明了基层党支部的结构力、经济力、导引... 基层党支部在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支柱作用,而这种作用是通过其"组织力"因素来实现的。通过对有基层党支部参与的安徽省临泉县两个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的调查和分析,阐明了基层党支部的结构力、经济力、导引力和凝聚力等"组织力"因素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党支部 新型合作组织 组织力
下载PDF
数实融合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多元优势、动能解析与布局完善
13
作者 刘惠惠 高嘉遥 《当代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5,共11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实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石,其转型升级的需求日益迫切。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不仅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催生了新的产业形态和服务模式,为经济增...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实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石,其转型升级的需求日益迫切。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不仅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催生了新的产业形态和服务模式,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数实融合在不同层面需要不同机制,要素端融合机制主要涉及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需求端变革机制则围绕产品与服务创新、需求预测与管理展开,产业端融合机制包括农业现代化转型、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和服务业质量提升等。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化路径,需要加速技术创新与研发强化,建设数智化生态体系,扩大消费需求,推动产业数智化改造升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实体经济 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实践——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双向解析
14
作者 宋西雷 《实事求是》 2012年第3期9-12,共4页
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对执政六十多年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同党内外出现的各式各样的思潮的不断斗争中,不断克服封建专制主义和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形成和发展的。具体来说,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 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对执政六十多年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同党内外出现的各式各样的思潮的不断斗争中,不断克服封建专制主义和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形成和发展的。具体来说,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国的具体国情为实践基础,最终实现两者有机结合的产物。即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中国化的实践形式,正是由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才使我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 国情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实践——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双向解析
15
作者 宋西雷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6,共6页
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是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我们党对执政60年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同党内外出现的各式各样的思潮的不断斗争中、不断克服封建专制主义和苏联模式的影响... 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是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我们党对执政60年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同党内外出现的各式各样的思潮的不断斗争中、不断克服封建专制主义和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形成和发展的。具体来说,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国的具体国情为实践基础,最终实现两者有机结合的产物,即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中国化的实践形式,也正是由理论和实践的二维有机的结合,才使我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国情
下载PDF
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现状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武香君 钟亮 《决策咨询》 2015年第1期52-55,58,共5页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且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的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尤为重要。通过对建国后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历史及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正致力于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而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且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的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尤为重要。通过对建国后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历史及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正致力于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而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如社会福利范围没有包括新出现弱势群体、福利资金投入欠缺、社会福利缺少专门管理机构、缺少专门法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滞后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更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度普惠型 社会福利 不足 对策
下载PDF
江苏以全面深化改革谱写“强富美高”现代化新篇章
17
作者 李阔 陈蔚 《求知》 2022年第6期59-61,共3页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局、察大势、谋大事,站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征程,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在新起点上迈入“全面”“深化”阶段。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先行者”,江苏始...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局、察大势、谋大事,站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征程,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在新起点上迈入“全面”“深化”阶段。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先行者”,江苏始终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各项改革工作。从“十二五”时期的“两个率先”“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到“十三五”时期的“两聚一高”“六个高质量”,江苏省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也为全国的深化改革工作积累了经验、增强了定力、凝聚了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率先 全面深化改革 两聚一高 上新台阶 “强富美高” 决策部署 新起点 综合实力
下载PDF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命题的出场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传善 周毅之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18,255,共9页
“因地制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论指南。“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命题的出场遵循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从理论上看,这一命题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因地制宜”理念的具体体现;从历史进程看,这一命题是... “因地制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论指南。“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命题的出场遵循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从理论上看,这一命题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因地制宜”理念的具体体现;从历史进程看,这一命题是生产力发展不同阶段“因地制宜”规则的当代呈现;从现实问题看,这一命题是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状态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因此,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方法论权威,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全局,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地制宜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构建“双轮驱动、多元互动”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以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19
作者 陈雪儿 《市场周刊》 2019年第5期40-41,共2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出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多措并举,多方参与,着力提升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以契合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出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多措并举,多方参与,着力提升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以契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根据自身区域发展特点,不断尝试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路径,走出了一条“双轮驱动、多元互动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的“四化标准”,契合了党中央对社会治理体制与建设标准提出的更高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双轮驱动 多元互动 社会治理
下载PDF
数智赋能下网络舆论场意识形态风险辨识与应对
20
作者 贺龙栋 《晋阳学刊》 2024年第6期46-52,共7页
在网络舆情样态中,由于网络舆情“泛政治化”和“网络赋权”,致使网络政治舆情引导工作面临新的历史性考验。在网络技术加持下,网络舆论场域中的舆情表达“过载”、信息区隔窄化认知、群体情绪非理性的叙事思维、网络空间的民粹化走向... 在网络舆情样态中,由于网络舆情“泛政治化”和“网络赋权”,致使网络政治舆情引导工作面临新的历史性考验。在网络技术加持下,网络舆论场域中的舆情表达“过载”、信息区隔窄化认知、群体情绪非理性的叙事思维、网络空间的民粹化走向等给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多重风险样态。因此,在错综复杂的网络舆情样态中,党和政府要实现意识形态网络话语表达的创新与调整,推动多元网络舆论场深度融合,找准网络舆情预定“阈值”,依托“耗散结构”化解网络舆情极化,利用“议程设置”提升网络舆情引导水平,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感召力、主导力、引领力、吸引力和传播力“五力并举”,筑牢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情 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风险样态 防范与化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