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速侵彻下脆性金属弹丸损伤特性研究
1
作者 王维占 景彤 +3 位作者 李红莉 孟凡高 郑灿杰 赵太勇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120,共8页
研究动能弹对典型防护靶板的冲击响应特性对改进弹丸威力设计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弹道冲击试验和理论建模分析,研究了12.7 mm动能弹对3种典型靶板(混凝土靶(工况1)、装甲钢靶(工况2)、陶瓷复合装甲靶(工况3))的冲击响应特性,并建立了用... 研究动能弹对典型防护靶板的冲击响应特性对改进弹丸威力设计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弹道冲击试验和理论建模分析,研究了12.7 mm动能弹对3种典型靶板(混凝土靶(工况1)、装甲钢靶(工况2)、陶瓷复合装甲靶(工况3))的冲击响应特性,并建立了用于表征脆性动能弹断裂特性的计算模型。研究发现:基于应力波理论建立的计算模型能够较好地分析典型靶板作用下弹体的断裂起始与终止位置,且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规律一致性较好,适用可靠性较高;弹体对靶板的冲击载荷产生的拉伸波和剪切波是导致弹芯断裂方式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当冲击载荷较小时,弹芯最先呈现弹性响应特性(工况1),随着冲击载荷的增大,弹芯由拉伸断裂向剪切断裂方向转变,断面也由解理/韧窝断裂(工况2)向单一的解理断裂趋势(工况3)转变,且弹芯剩余高度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 断裂 拉伸 剪切
下载PDF
基于改进A^(*)蚁群融合算法的路径规划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锋 李凯璇 +2 位作者 朱子文 朱磊 王海迪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17,123,共8页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无人车路径规划技术在未来无人战场上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针对A^(*)算法易发生碰撞障碍物的问题,提出通过改进转弯机制进行避碰。针对路径较长和不够平滑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A^(*)蚁群融合算法。仿真结果表明,使用...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无人车路径规划技术在未来无人战场上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针对A^(*)算法易发生碰撞障碍物的问题,提出通过改进转弯机制进行避碰。针对路径较长和不够平滑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A^(*)蚁群融合算法。仿真结果表明,使用改进A^(*)蚁群融合算法得到的路径长度和平滑度更优,简单地图中路径长度减少2.34%,总转弯角度减小5.62%;复杂地图中路径长度减少2.62%,总转弯角度减小26.3%。因此,该算法在保证无人车避障的基础上,有利于其快速完成相应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车 路径规划 A^(*)蚁群融合算法 转弯机制
下载PDF
反无人机蜂群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鹏飞 程文铮 +3 位作者 米江勇 和烨龙 李亚文 王力金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42,62,共6页
随着无人机蜂群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军事需求的推动下,无人机蜂群从理论实验逐步走向实战。相比于日新月异的无人机蜂群技术,现有反蜂群相关技术的进展相对滞后,有效的蜂群反制手段成为世界军事强国的共同追求。在介绍无人机蜂群技术进展... 随着无人机蜂群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军事需求的推动下,无人机蜂群从理论实验逐步走向实战。相比于日新月异的无人机蜂群技术,现有反蜂群相关技术的进展相对滞后,有效的蜂群反制手段成为世界军事强国的共同追求。在介绍无人机蜂群技术进展及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反无人机蜂群技术的不足,结合无人机蜂群作战特点和反蜂群设备发展现状,对未来反无人机蜂群装备和技术的发展提出5点建议,为未来反无人机蜂群技术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无人机蜂群 反无人机蜂群 反蜂群技术
下载PDF
不同组合式聚能战斗部对水下目标的毁伤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潘乾坤 袁浩 +4 位作者 任凯 付建平 李文越 王波 陈智刚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3-179,共7页
为研究不同组合药型罩聚能型鱼雷战斗部对含水复合结构的穿透性能,建立了聚能装药侵彻含水复合结构的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射流成型过程和穿靶过程。结果表明:圆柱-球缺组合罩相比于其他2种组合药型罩对含水复合结构的穿透性能更好,对后... 为研究不同组合药型罩聚能型鱼雷战斗部对含水复合结构的穿透性能,建立了聚能装药侵彻含水复合结构的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射流成型过程和穿靶过程。结果表明:圆柱-球缺组合罩相比于其他2种组合药型罩对含水复合结构的穿透性能更好,对后效靶造成的穿深最大。圆柱-球缺组合罩形成的射流长度相比于其他2种组合药型罩分别长10.4%和28.9%,头部速度分别高20.6%和54.3%。侵彻含水复合结构时,圆柱-球缺组合罩形成的水下空腔、水介质径向扩展速度均最小,所以在侵彻含水复合结构后得以保留最大的剩余动能,从而对后效靶造成的穿深最大。合理匹配圆柱-球缺药型罩圆柱部直径d和高度h可提升其对含水复合结构的穿透能力,当d=22 mm、h=16 mm时,圆柱-球缺组合罩可对后效靶取得最大穿深411 mm。结论可为聚能型鱼雷战斗部的组合药型罩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中兵器 聚能战斗部 水下侵彻 组合药型罩 含水复合结构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IMU与激光雷达融合的无人弹药补给车SLAM系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樊宏丽 李郁峰 +1 位作者 郭荣 陈晓锋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6-201,共6页
针对单一传感器建图精度低、实时性不足的问题,将IMU融合到激光雷达SLAM算法中。首先,采用手眼标定方法对2种传感器坐标系外参进行标定,实现传感器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对齐。然后,结合因子图优化模型,解决在建图过程中产生的漂移现象,并将... 针对单一传感器建图精度低、实时性不足的问题,将IMU融合到激光雷达SLAM算法中。首先,采用手眼标定方法对2种传感器坐标系外参进行标定,实现传感器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对齐。然后,结合因子图优化模型,解决在建图过程中产生的漂移现象,并将IMU融合到激光雷达LeGO-LOAM算法中。最后,在室外场景下搭建了无人弹药补给车SLAM实验平台,分别进行了LeGO-LOAM算法融合IMU前后的建图和定位试验。结果表明,融合IMU后的SLAM算法建图和定位精度都明显提高,满足了在未知环境下无人弹药补给车建图和定位的性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SLAM 无人驾驶 多传感器融合 惯性测量单元 位姿优化
下载PDF
基于CRITIC和AHP组合赋权的TOPSIS法蜂群威胁评估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和烨龙 张鹏飞 +2 位作者 赵永娟 王智伟 冀云彪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5,共8页
蜂群威胁评估是现代防空作战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其评估思路的合理性和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会直接影响对来袭蜂群拦截的成功与否。在考虑了无人机战术参数、战场实时动态和战场环境条件等因素后建立了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结合的蜂群威胁评估体... 蜂群威胁评估是现代防空作战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其评估思路的合理性和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会直接影响对来袭蜂群拦截的成功与否。在考虑了无人机战术参数、战场实时动态和战场环境条件等因素后建立了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结合的蜂群威胁评估体系,运用CRITIC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威胁评估体系中的客观权重和主观权重,并用博弈思想对两种权重组合得出优化权重,最后使用优劣解距离法对来袭蜂群进行了威胁评估分析,得出袭蜂群的威胁评估排序结果。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所得的蜂群威胁评估结果排序能有效提高作战效能,证明该方法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TIC AHP TOPSIS 威胁评估 蜂群威胁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水陆两栖无人艇控制系统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岳光 任琳 +3 位作者 郭靖宇 潘玉田 雷欢 葛林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1-238,共8页
针对近海登陆两栖作战等不适合士兵冲锋陷阵的高危环境,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水陆两栖无人艇控制系统研究,伺服运动控制为控制系统的关键核心之一。鉴于目前传统两栖无人艇运动控制系统PID算法控制精度低、误差大、需人工调节参数... 针对近海登陆两栖作战等不适合士兵冲锋陷阵的高危环境,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水陆两栖无人艇控制系统研究,伺服运动控制为控制系统的关键核心之一。鉴于目前传统两栖无人艇运动控制系统PID算法控制精度低、误差大、需人工调节参数等缺陷,提出BP-PID神经网络算法,同时融合GWO算法(灰狼算法),利用其搜索能力优化网络权值和阈值,加快网络收敛,提高控制精度。首先,对水陆两栖无人艇的控制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继而完成两栖无人艇伺服运行控制系统数学和控制模型设计、神经网络算法构架等设计,将设计的算法引入两栖无人艇运动控制系统中,并且进行实验验证,得到行驶曲线。结果表明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响应速度快、误差小,行驶轨迹精确等优点。为实现不适合士兵直达近海登陆作战高危未知环境提升作战力,保护士兵安全有很重要现实意义和实用工程价值,为未来武器装备的智能化研究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陆两栖无人艇 履带式 BP-PID智能算法 控制系统 两栖作战
下载PDF
基于天棚-PID算法的履带车体振动控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米江勇 赵永娟 +2 位作者 王智伟 郭伟峰 王力金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8-106,共9页
随着履带式高炮的快速发展,对行进间车体平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在不同路面下如何减小履带车体振动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履带车体进行合理简化的基础,建立拉格朗日运动方程,并引入状态方程进行计算。其次,利用Simulink搭建了履... 随着履带式高炮的快速发展,对行进间车体平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在不同路面下如何减小履带车体振动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履带车体进行合理简化的基础,建立拉格朗日运动方程,并引入状态方程进行计算。其次,利用Simulink搭建了履带车体模型,分析了车体在B、D、F级路面下以25 km/h速度行驶时的车体振动情况。然后采用PID控制和天棚-PID控制对模型进行优化。仿真结果表明:从B级、D级到F级路面,传统、PID和天棚-PID控制方式下车体振动的平均增幅分别为5倍、4倍和2倍,天棚-PID控制算法的稳定性较好;在相同等级路面时,采用天棚-PID控制的减振效果明显,车体垂向位移和俯仰角的减缓程度比PID控制提升接近40%,车体横滚角的减缓程度比PID控制提升50%以上。因此,采用天棚-PID控制的履带车体在颠簸路面行驶更加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履带系统 平稳性 行进间车体 PID 天棚-PID
下载PDF
柱-喇叭药型罩射流成形过程及侵彻性能研究
9
作者 张博宇 范少博 +5 位作者 韦利金 高月光 付建平 任凯 杨芮 陈智刚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7-203,共7页
常规药型罩在头部速度和延展连续性能方面存在发展瓶颈,侵彻深度无法满足要求。为了提高射流侵彻性能,设计一种新型柱-喇叭药型罩,并对其射流形成及侵彻过程开展试验与仿真研究。对比了药型罩形状对头尾部速度、射流形态及侵彻性能的影... 常规药型罩在头部速度和延展连续性能方面存在发展瓶颈,侵彻深度无法满足要求。为了提高射流侵彻性能,设计一种新型柱-喇叭药型罩,并对其射流形成及侵彻过程开展试验与仿真研究。对比了药型罩形状对头尾部速度、射流形态及侵彻性能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曲率半径下的侵彻性能。结果表明:在相同圆柱部下,新型药型罩形成的射流在连续性上优于柱-锥和柱-球缺药型罩,其头部速度相比柱-锥药型罩和柱-球缺药型罩分别提高约12.26%、35.38%,侵彻深度提高约21.43%和39.06%,随着喇叭部分曲率半径的增大,射流头部速度增加,射流形态更加细长,开孔直径会随之增大。研究成果可为新型药型罩的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喇叭药型罩 侵彻深度 数值模拟 聚能侵彻体 战斗部
下载PDF
攻角和着角联合作用下弹体侵彻混凝土靶的弹道特性研究
10
作者 王正 杨芮 +4 位作者 崔晋 昝守东 付建平 王维占 陈智刚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0,86,共9页
为探究攻角和着角联合作用下弹体侵彻混凝土靶的弹道特性,基于LS-DYNA有限元软件,在速度1000 m/s时以不同攻角和着角对弹体侵彻混凝土靶进行数值模拟。重点研究了攻角和着角对弹体轴向侵彻深度、径向偏移距离和偏转角的影响,通过对弹体... 为探究攻角和着角联合作用下弹体侵彻混凝土靶的弹道特性,基于LS-DYNA有限元软件,在速度1000 m/s时以不同攻角和着角对弹体侵彻混凝土靶进行数值模拟。重点研究了攻角和着角对弹体轴向侵彻深度、径向偏移距离和偏转角的影响,通过对弹体侵彻过程中受力情况的研究,主要对轴向阻力和径向阻力以及弹体所受偏转力矩进行分析,得到其对弹道的影响规律:随着着角的增大,弹体偏转角受攻角影响呈显著增加趋势;着角在一定的范围内,初始方向与着角相反的攻角对弹体侵彻能力有提升作用,初始方向与着角相同的攻角对侵彻能力有减弱作用;当着角过大时,无论初始攻角的方向与着角是否相同,均会对侵彻能力有减弱作用,且随着角度的增加更明显。研究结果可以为钻地弹的研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角 着角 侵彻 混凝土靶 偏转角
下载PDF
无人弹药补给车自主定位与路径规划系统研究
11
作者 曹泰华 李郁峰 +1 位作者 郭荣 韩波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7-223,共7页
根据无人弹药补给车性能要求,设计出车辆定位系统并完成硬件组装,采用动态实时差分定位以及GPS-惯性组合定位算法,消除了自主定位中的误差问题,解决了无人弹药补给车的自主定位精度问题。通过引入加权系数,对传统的A*算法进行了优化,解... 根据无人弹药补给车性能要求,设计出车辆定位系统并完成硬件组装,采用动态实时差分定位以及GPS-惯性组合定位算法,消除了自主定位中的误差问题,解决了无人弹药补给车的自主定位精度问题。通过引入加权系数,对传统的A*算法进行了优化,解决了网格数过多导致运行时间长的问题。将无人车导航坐标系引入栅格环境地图中,赋予栅格地图实际意义,解决了算法规划出的路径与现实路径对应的问题。搭建了无人弹药补给车自主定位与硬件试验平台,通过Qt Creator开发了无人弹药补给车自主定位与路径规划软件系统。通过试验验证了整套系统的可行性和正确性,提高了无人弹药补给车定位精度以及路径规划性能,满足系统整体性能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定位 高斯-吕格投影 路径规划 加权A*算法 Qt Creator开发
下载PDF
药型罩几何参数对新型聚能战斗部侵彻能力影响规律研究
12
作者 王靖雯 袁浩 +4 位作者 任凯 刘洋 李文越 付建平 陈智刚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28,共7页
为提升聚能装药战斗部的侵彻能力,提出了一种隔板-药型罩贴合式聚能装药结构。为探究药型罩结构参数对射流头部速度及射流侵彻能力的影响规律,采用LS-DYNA有限元软件对隔板-药型罩贴合式聚能装药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射... 为提升聚能装药战斗部的侵彻能力,提出了一种隔板-药型罩贴合式聚能装药结构。为探究药型罩结构参数对射流头部速度及射流侵彻能力的影响规律,采用LS-DYNA有限元软件对隔板-药型罩贴合式聚能装药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射流的极限侵彻深度随药型罩圆柱部宽度的增大先增高后降低,随药型罩圆柱部高度的增加而增高。在炸高为2.5倍装药直径的情况下,药型罩圆柱部高度为14 mm,圆柱部宽度为18 mm可以实现最优侵彻效果,对45#钢靶的极限侵深为478.1 mm,触靶速度可达13650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能射流 药型罩结构 侵彻能力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无人弹药补给车运动控制研究
13
作者 韩波 李郁峰 +1 位作者 郭荣 曹泰华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4-231,共8页
针对无人弹药补给车辆车身尺寸和重量较大,在野外大曲率路况下所受到的离心力更大,导致的车辆跟踪精度低、稳定性差的问题,建立了无人弹药补给车动力学模型,并在传统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基础上加入了质心侧偏角、车辆附着系数、轮胎侧偏... 针对无人弹药补给车辆车身尺寸和重量较大,在野外大曲率路况下所受到的离心力更大,导致的车辆跟踪精度低、稳定性差的问题,建立了无人弹药补给车动力学模型,并在传统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基础上加入了质心侧偏角、车辆附着系数、轮胎侧偏角的动力学约束,选取合适的输入输出和状态量,搭建预测控制模型,完成了算法设计。对改进后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进行了联合仿真以及实车试验验证。结果分析,该控制算法与传统控制算法相比,无人弹药补给车在大曲率路况下车辆控制的稳定性和跟踪精度更高,可以满足无人弹药补给车横向控制的性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车辆 模型预测控制 路径跟踪 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重载运输车队队列控制
14
作者 张海龙 赵永娟 +1 位作者 张鹏飞 董瀚萱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5-50,66,共7页
重载运输队列作为现代战争战备物资高效运输方式,有效提升运输能力并降低运输成本。现有队列控制主要关注运动控制特征,忽略了重载特种车辆自身驱动系统构型下系统动力响应特性。基于此,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重载运输车队队列... 重载运输队列作为现代战争战备物资高效运输方式,有效提升运输能力并降低运输成本。现有队列控制主要关注运动控制特征,忽略了重载特种车辆自身驱动系统构型下系统动力响应特性。基于此,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重载运输车队队列控制策略,通过控制策略自主式参数优化实现重载队列协同控制,搭建了融合长短时记忆网络的柔性动力需求引导方法,将长期规划策略与短期控制策略解耦,并分别在双层马尔科夫链迭代,建立动力总成元件工况柔性调节控制方法。标准工况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队列控制策略使队列行驶过程中车头时距保持在1.2 s,动力电池荷电状态维持在35%~65%,并使发动机工作在高效经济区间内,有效提升了重载运输队列的稳定性、耐久性与燃油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队列控制 重载特种车辆 多智能体强化学习 长短时记忆网络 混合动力系统
下载PDF
镍合金EFP威力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15
作者 张书毓 杨宝良 +5 位作者 景彤 郑灿杰 孟凡高 王昭滨 赵太勇 王维占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0-239,270,共11页
为了探究新型镍合金EFP的威力性能,研究了向后翻转型和向前压拢型2种成型方式下镍合金EFP的成型过程。基于侵深威力较优的向后翻转型EFP结构,分析了药型罩曲率半径、壁厚、侵彻速度和靶厚对侵彻威力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随着外曲率半... 为了探究新型镍合金EFP的威力性能,研究了向后翻转型和向前压拢型2种成型方式下镍合金EFP的成型过程。基于侵深威力较优的向后翻转型EFP结构,分析了药型罩曲率半径、壁厚、侵彻速度和靶厚对侵彻威力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随着外曲率半径的增大,侵彻深度随之先增大后减小,孔径则先减小后增大;随着药型罩壁厚的增大,对靶板的侵彻深度先增大后减小,孔径逐渐增大;随着侵彻速度的提升,镍合金EFP对半无限靶板侵彻深度先增大后减小,孔径逐渐增大,对穿透薄靶后的后效靶的有效毁伤面积逐渐增大;而随着靶板厚度的增大,镍合金EFP对后效靶的有效毁伤面积逐渐减小。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性较好,研究结论可为EFP战斗部结构设计提供关键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FP 镍合金 侵彻性能 后效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高速侵彻战斗部装药缓冲结构研究
16
作者 赵一凡 付建平 +5 位作者 杨芮 石浩天 陈智刚 赵卫星 付良 康彦淑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81,共10页
为研究典型缓冲结构和缓冲材料对超高速侵彻战斗部装药防护性能的影响,降低侵彻过程中强过载恶劣环境引发的装药响应,采用LS-DYNA对战斗部以1400 m/s速度正侵彻混凝土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弹体侵彻过程中无缓冲装药力学响应分析,确定... 为研究典型缓冲结构和缓冲材料对超高速侵彻战斗部装药防护性能的影响,降低侵彻过程中强过载恶劣环境引发的装药响应,采用LS-DYNA对战斗部以1400 m/s速度正侵彻混凝土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弹体侵彻过程中无缓冲装药力学响应分析,确定了缓冲结构设计的方向,研究不同材料、厚度的缓冲块和缓冲层对装药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缓冲块对装药前段保护效果明显,能显著降低装药应力和过载峰值;缓冲层结构则更趋向于提升装药整体应力变化的一致性,使装药整体应力环境变化更加均匀。所选缓冲块结构以30 mm厚聚碳酸酯最优,能使装药过载和应力峰值分别降低20%和34%;缓冲层结构以4 mm厚聚四氟乙烯最优,装药过载和应力峰值分别降低19%和9%。为高速侵彻战斗部装药缓冲结构防护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彻 缓冲材料 缓冲结构 数值模拟 装药应力
下载PDF
EFP模拟弹靶后碎片云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17
作者 苏发章 冀功祥 +5 位作者 景彤 杨宝良 孟凡高 杨天威 赵太勇 王维占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45,71,共14页
为探究头部密实且小长径比的爆炸成型弹丸(EFP)后效碎片云特性,研究中采用FEM-SPH算法,针对长径比为1.2的紫铜和镍合金两种EFP模拟弹开展碎片云形成过程分析并进行拓展研究。研究发现:小长径比弹丸侵彻后效碎片云呈现由微小弹靶碎片组... 为探究头部密实且小长径比的爆炸成型弹丸(EFP)后效碎片云特性,研究中采用FEM-SPH算法,针对长径比为1.2的紫铜和镍合金两种EFP模拟弹开展碎片云形成过程分析并进行拓展研究。研究发现:小长径比弹丸侵彻后效碎片云呈现由微小弹靶碎片组成的椭球状结构,弹丸尺寸和侵彻速度的增大使靶后形成数量更多且速度更高的碎片云,镍合金剩余弹丸以镦粗状存在于碎片云头部,对后效靶造成二次侵彻,而紫铜破片破碎程度较大,对后效靶形成较大面积毁伤区;在弹丸密度一定的情况下,靶板强度主要影响碎片云轴向膨胀能力,而对于不同弹靶材料,碎片云径向膨胀能力主要取决于弹靶材料密度比ρ_(b)。研究结论对EFP战斗部后效威力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FP模拟弹 侵彻 碎片云 毁伤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BP-FWA算法的无人艇载火箭炮回转机构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18
作者 岳光 邱海莲 +2 位作者 任琳 潘玉田 郭保全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12,共7页
针对目前传统艇载火箭炮回转机构控制误差大、精度低及行驶中抗干扰能力弱等问题,提出基于烟花算法(BP-FWA)神经网络算法无人艇载火箭炮回转机构伺服控制研究。构建某无人艇载火箭炮回转机构伺服控制构架;建立回转机构数学模型,结合DSP... 针对目前传统艇载火箭炮回转机构控制误差大、精度低及行驶中抗干扰能力弱等问题,提出基于烟花算法(BP-FWA)神经网络算法无人艇载火箭炮回转机构伺服控制研究。构建某无人艇载火箭炮回转机构伺服控制构架;建立回转机构数学模型,结合DSP进行控制信号处理;提出BP-FWA算法模型设计,实现对回转机构伺服控制的精确优化控制。结果表明:该算法下的伺服控制系统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误差小及抗干扰能力强,提升无人艇载火箭炮的运行效果,具有很重要军事工程应用价值,为实现我海军艇载武器装备的智能化水平提供重要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艇 舰载火箭炮 BP-FWA神经网络算法 回转机构 DSP 伺服控制
下载PDF
破片排列方式对多功能战斗部威力影响规律研究
19
作者 武亚龙 陈智刚 +2 位作者 康彦姝 石剑锋 杨芮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24,共7页
为研究破片排列方式对多功能战斗部威力的影响,基于LS-DYNA有限元软件研究了多功能战斗部球形和方形破片不同排列方式对射流成形及破片飞散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破片非对称排列破坏了爆轰波的对称性,造成射流弯曲和倾... 为研究破片排列方式对多功能战斗部威力的影响,基于LS-DYNA有限元软件研究了多功能战斗部球形和方形破片不同排列方式对射流成形及破片飞散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破片非对称排列破坏了爆轰波的对称性,造成射流弯曲和倾斜,使侵彻能力下降;方形破片位于弹头部相较于球形破片位于弹头部的射流速度提高了7.50%,侵深提高13.71%;不同排列方式的破片速度和飞散特性有明显差异,球形破片平均速度最大为1464 m/s,最小速度为1174 m/s,方形破片平均速度最大为791 m/s,最小速度为617 m/s,靠近弹体头部的破片飞散角和方向角小,而靠近弹体尾部的破片飞散角和方向角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战斗部 预制破片 聚能装药 药型罩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杀爆战斗部动爆破片飞散仿真方法研究
20
作者 黄俊杰 印立魁 +5 位作者 赵晓尧 潘志威 王琪波 梁家栋 吕竹文 陈展宏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7-196,共10页
为研究LS-DYNA常用仿真方法计算杀爆战斗部破片飞散参量结果的准确性,静爆选取圆筒壳体装药结构和预制破片壳体装药结构,动爆选取预制破片壳体装药结构,对比分析不同的装药算法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动、静爆时,装药Lagrange算法... 为研究LS-DYNA常用仿真方法计算杀爆战斗部破片飞散参量结果的准确性,静爆选取圆筒壳体装药结构和预制破片壳体装药结构,动爆选取预制破片壳体装药结构,对比分析不同的装药算法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动、静爆时,装药Lagrange算法均优于ALE算法;静爆时,圆筒装药结构的铜壳膨胀速度的相对误差不超过3.02%,预制破片壳体装药结构的破片初速、方向角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62%、16.12%;动爆时,空气域跟随战斗部运动的计算结果较优,其破片初速和方向角的平均相对误差不超过3%、15%。综合计算精度和计算时间,装药采用Lagrange算法较适用于动、静爆破片飞散参量的研究,对破片初速、方向角的计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真方法 杀爆战斗部 初速 方向角 破片飞散 动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