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9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工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周江 易仁杰 +3 位作者 蔡圳阳 陈根 曹鑫鑫 梁叔全 《高教学刊》 2023年第6期81-84,88,共5页
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由应试教育转向对拔尖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文以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例,以夯实学科基础理论和引导学科兴趣的创新实践为基础,通过构建多维评价... 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由应试教育转向对拔尖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文以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例,以夯实学科基础理论和引导学科兴趣的创新实践为基础,通过构建多维评价体系与培养目标、实施多元化教学与实践模式、师生联动开展创新实验训练、打造五维能力提升品牌活动及以竞赛促进青春赋能等举措有效促进创新创业型拔尖人才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工科类 拔尖创新人才 课堂联系实践 创新实验 创新创业
下载PDF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改进——以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2
作者 陈志永 林高用 +1 位作者 王德志 李周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3年第3期117-122,共6页
学位论文质量直接体现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系统介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改进成效。从研究生培养环节的思政教育、学位授予标准修订、学位论文预审体系构建和学位论文督导模式构建等... 学位论文质量直接体现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系统介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改进成效。从研究生培养环节的思政教育、学位授予标准修订、学位论文预审体系构建和学位论文督导模式构建等四个方面开展综合改革与实践,在中南大学的“学校—学院—学科方向—导师—学生”五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教育体系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以“课题组—学科方向—学院”为基本结构的学院级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引入学科方向督导机制,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实施严格预审,对双盲评审结果不佳论文进行精准指导。改革实施三年,取得明显成效,为工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督查督导提供了参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学位论文 思政教育 预审 学位授予标准 督查督导
下载PDF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的理工类学院文化多维建构策略——以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梁叔全 胡小清 +6 位作者 蔡圳阳 陈志永 李周 林高用 张鸿 徐国富 王德志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0-108,共9页
学院文化是学院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学院赖以生存发展、彰显特色的重要根基。世界著名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始终屹立在世界大学之巅,无不以大学以及学院文化立足。近若干年,中国大学理工类学院在... 学院文化是学院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学院赖以生存发展、彰显特色的重要根基。世界著名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始终屹立在世界大学之巅,无不以大学以及学院文化立足。近若干年,中国大学理工类学院在基础设施等办学条件上已经得到显著改善,但是,在学院文化建设上还有要做很大努力。建设理工类学院文化,至少可以在育人文化、管理文化、学科特色文化、人文环境文化等四个维度上进行。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建设,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已经形成比较系统的学院文化。依托学院文化,不断提升学院办学理念,优化学院管理架构与治理体系,打造学院教师队伍,构建形成创新教育、工程教育和国际合作交流"三位一体"平台,形成"注重基础和素质教育、聚焦解决复杂工程能力、强化工程实践与教育国际合作"的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系统模式。这些,可以为中国高校工科类学院文化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工类学院 学院文化 文化建设 “双一流” “新工科” 创新教育 立德树人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类专业新生课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以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德志 李周 +1 位作者 蔡圳阳 彭需发 《高教学刊》 2021年第31期109-112,共4页
为了应对新一代科技和产业革命,国家启动新工科建设,支持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并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同时大力推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满足国家未来发展对宽口径知识储备、多领域交叉融合的高科技人才需求。此背景下,在高等... 为了应对新一代科技和产业革命,国家启动新工科建设,支持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并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同时大力推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满足国家未来发展对宽口径知识储备、多领域交叉融合的高科技人才需求。此背景下,在高等教育起始阶段开展包含专业介绍与思想引领内容的新生课教学,能激发新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专业观。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构建“因‘材’成才”新生课教学体系,打造“德‘材’融合”大思政课堂,有效地开展了新生课体系研究与教学实践,可为我国高校工科类专业新生课的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新生课 课程思政 大类培养 材料类专业
下载PDF
基于“大工程观”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志永 林高用 +1 位作者 李周 张红媛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6年第5期78-81,共4页
"大工程观"理念被工程教育界广泛认同,为现代社会所需要工程师的教育培养奠定了理论基础。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了在复杂工程背景下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实践表明,在工程教育... "大工程观"理念被工程教育界广泛认同,为现代社会所需要工程师的教育培养奠定了理论基础。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了在复杂工程背景下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实践表明,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推动下,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工程实践教育和创新与个性化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稳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工程观”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培养模式
下载PDF
基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大学生创新训练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林高用 李劲风 +2 位作者 刘会群 唐建国 张红媛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24期215-218,共4页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针对创新训练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学生参与度低、受益少等问题,从项目选题、项目实施等方面,提出并建立了一套基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大学生创新训练模式,将专业课程学...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针对创新训练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学生参与度低、受益少等问题,从项目选题、项目实施等方面,提出并建立了一套基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大学生创新训练模式,将专业课程学习与创新实践相结合,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并促进了大学生对课程专业知识的深度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课程教学 创新训练模式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材料学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周科朝 魏秋平 +3 位作者 蔡圳阳 马莉 邓泽军 王剑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期55-58,共4页
在“互联网+”的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型优秀人才的重任,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尚存在创业扶... 在“互联网+”的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型优秀人才的重任,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尚存在创业扶持政策不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待优化、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该文以材料学科为背景提出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强化政策宣传与落实力度、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学科支撑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大学生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平台等解决策略,通过高校、社会、政府三方协同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学科 创新创业教育 “互联网+” 大学生创业 实用型人才
下载PDF
冶金工程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8
作者 蔡志勇 彭翔 +1 位作者 王斌 冯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3年第7期0100-0104,共5页
“大国重器,材料担当”,材料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而“材料科学与工程”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本文以中南大学冶金工程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为例,针对该课程特点及存在学时少且内容多、无实验课程等问题,探索课程教学改... “大国重器,材料担当”,材料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而“材料科学与工程”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本文以中南大学冶金工程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为例,针对该课程特点及存在学时少且内容多、无实验课程等问题,探索课程教学改革途径,包括设置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多途径引入思政元素等。通过以上措施,有效提高了课堂“学”与“教”的效果,满足了卓越科技人才的培养需求,提出了本课程教学进一步优化所需开展的工作,可为跨学科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科学基础 冶金工程 跨学科 课程教学 思政教育
下载PDF
学科文化弘扬与创新教育思考及实践探索——以中南大学材料学科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梁叔全 蔡圳阳 +5 位作者 陈志永 李周 胡小清 徐国富 王德志 黄伯云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8年第2期1-5,共5页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优秀学科文化传承弘扬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且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凝聚学科文化内核,拓展学科文化外延,加以传承弘扬与发展,并在人才培养创新教育实践中努力践行,这将是未来相当一段时期我国...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优秀学科文化传承弘扬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且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凝聚学科文化内核,拓展学科文化外延,加以传承弘扬与发展,并在人才培养创新教育实践中努力践行,这将是未来相当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文章以中南大学材料学科为例,回顾学科历史沿革,发掘学科优秀文化,坚持立德树人,促进价值内化,并结合学科特色方向凝练,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对接国家重大需求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力推产学研融合,产出高水平原创性成果,形成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优秀学科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文化 人才培养 材料学科 双一流
下载PDF
探讨生源级差,创新人才培养——以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材料加工学科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唐建国 赵薇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2年第4期62-64,共3页
我国高校研究生生源中的"级差现象",源自于生源选拔方式、知识储备、实践基础等方面的不同,也因此导致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起点以及实践能力的差异。文章以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材料加工学科为例,对高校科研人才培养中因"... 我国高校研究生生源中的"级差现象",源自于生源选拔方式、知识储备、实践基础等方面的不同,也因此导致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起点以及实践能力的差异。文章以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材料加工学科为例,对高校科研人才培养中因"级差现象"产生的问题及其对策作一探讨,强调创新培养方式,发挥团队优势,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实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南大学 有色金属材料加工专业研究生 级差现象 因材施教 创新团队
下载PDF
国际合作模式下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南大学材料学科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的实践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承商 刘咏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1年第1期67-71,共5页
创新型人才在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提出高校要通过推动国际科研项目合作、开设国际师资课程、邀请外国专家访学等国际合作模式... 创新型人才在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提出高校要通过推动国际科研项目合作、开设国际师资课程、邀请外国专家访学等国际合作模式来加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针对材料学科研究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积极展开国际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合作 研究生教育 创新型人才培养
下载PDF
论重点学科建设的现代意识—以中南大学材料学科建设为例
12
作者 李红英 郑子樵 《现代大学教育》 2001年第3期55-57,共3页
本文阐述了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建设目标和任务,根据中南大学材料学科建设的经验,论证了重点学科建设必须系统规划,突出重点,突叉融合,才能建成一批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并在国际上有影响,有特色的优势学科。
关键词 学科建设 材料学科 重点学科 现代意识 中南大学 学校发展
下载PDF
全日制材料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以中南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为例
13
作者 雷前 蔡圳阳 +2 位作者 宋旼 刘咏 李周 《大学教育》 2022年第11期253-255,295,共4页
我国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演变,已经逐渐分化为传统的学术学位和新兴的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并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培养模式。文章阐述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发展历史,分析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 我国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演变,已经逐渐分化为传统的学术学位和新兴的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并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培养模式。文章阐述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发展历史,分析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报考条件、招生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方案)、学制和学费标准、读博方式等方面的区别,以中南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为例,阐释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国家级课题、企业横向项目、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以科研实践为导向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业务水平,并探讨了其运作流程与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培养模式 材料与化工
下载PDF
以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完善高校创新机制——解读中南大学“学科性公司制”创新理念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国栋 刘伦钊 +1 位作者 张增常 李先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47-149,共3页
最优化的制度安排是保障高校有效技术转移的关键。中南大学创建的“学科性公司制”解决了高校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激活了源头,成功地架起了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互动互惠良性循环的组织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区... 最优化的制度安排是保障高校有效技术转移的关键。中南大学创建的“学科性公司制”解决了高校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激活了源头,成功地架起了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互动互惠良性循环的组织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和高校自身的发展。这种教育、科研、经济一体化创新机制必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机制 学科性公司制 高等教育 科技 经济 一体化 中南大学
下载PDF
“企业案例分析”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再创新——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林高用 陈志永 +1 位作者 李周 张红媛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5年第6期64-66,共3页
"企业案例分析"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材料科学与工程高级人才试验班培养方案中的一门重要特色课程,采用校企合作教学方式进行,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授课,凸显了该课程的工程教育特色。在原有的单一课堂讲授... "企业案例分析"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材料科学与工程高级人才试验班培养方案中的一门重要特色课程,采用校企合作教学方式进行,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授课,凸显了该课程的工程教育特色。在原有的单一课堂讲授模式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开展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再创新,实现了教学与考核内容案例化、教师队伍稳定化、教学场所灵活化、教学资源开放化等目标,努力将该课程建设成为一门特色鲜明的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 校企合作 卓越工程师
下载PDF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林高用 邓小铁 +1 位作者 刘立斌 张鸿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14期3-6,共4页
"面向企业,面向工程"是当前国内工科类研究生的主要就业方向。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本科生(3+1)培养计划的改革基础上,改革和优化研究生阶段(1+1)培养方案,以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 "面向企业,面向工程"是当前国内工科类研究生的主要就业方向。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本科生(3+1)培养计划的改革基础上,改革和优化研究生阶段(1+1)培养方案,以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以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从培养体系、实践基地建设以及产学研联合培养等方面探讨了"卓越工程师"计划研究生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研究生培养 “双导师”制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下载PDF
中南大学低碳校园模式构建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宝玉 张思雨 +3 位作者 章也 刘晨 汪鑫强 庄慧玲 《节能》 2012年第5期9-12,2,共4页
在积极倡导绿色理念、构建低碳社会的大背景下,高校应该成为低碳生活的先行者。低碳校园的构建,应建立在高校原有模式的基础上,以校园为系统,研究其物质输入、输出以及循环;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定量指标,评估校园系统的运营情况;同时构... 在积极倡导绿色理念、构建低碳社会的大背景下,高校应该成为低碳生活的先行者。低碳校园的构建,应建立在高校原有模式的基础上,以校园为系统,研究其物质输入、输出以及循环;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定量指标,评估校园系统的运营情况;同时构建完善的环境友好型管理体系,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以中南大学为经济系统,结合物质流分析、碳足迹理论等理论方法,定量核算中南大学原有系统的物质能源输入、输出及循环的CO2排放清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南大学低碳校园模式,提出具体的低碳校园建设方案,进而促进校园低碳化和可持续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低碳校园 管理体系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增强体表面改性在高导热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18
作者 蔡志勇 文璟 +1 位作者 王日初 彭超群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55,共19页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电子器件的更新换代,电子封装材料的性能需求越来越高。金属基复合材料,尤其是铝基和铜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导热、低膨胀、高稳定性等特点,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电子封装材料。然而,金刚石、石墨烯、硅等增强体与...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电子器件的更新换代,电子封装材料的性能需求越来越高。金属基复合材料,尤其是铝基和铜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导热、低膨胀、高稳定性等特点,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电子封装材料。然而,金刚石、石墨烯、硅等增强体与基体的润湿性差,或者在高温下与基体发生有害的界面反应,限制了此类高导热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本文简述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研究进展,结合影响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因素,提出了几种改善界面结合的方法。增强体表面改性是改善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的重要途径之一,常用工艺有磁控溅射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溶胶凝胶法、化学镀法等;最后,对增强体表面改性在高热导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封装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 铝基复合材料 铜基复合材料 增强体 界面反应 表面改性
下载PDF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创新教育的融合思考 被引量:6
19
作者 韦伟峰 周亮君 陈立宝 《科教文汇》 2021年第32期93-95,共3页
该文论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育德和育人目标,从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教学融合、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的结合培养两方面加以论述,阐述学科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融合途径及必要性。
关键词 材料科学与工程 课程思政 创新能力培养 科教融合
下载PDF
“企业案例分析”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20
作者 林高用 陈志永 +1 位作者 李周 张红媛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8年第2期133-135,共3页
"企业案例分析"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中的一门重要特色课程。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阐述了"企业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特点,重点分析了课程考核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结合课程特点,设... "企业案例分析"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中的一门重要特色课程。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阐述了"企业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特点,重点分析了课程考核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结合课程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案例分析"的考核模式及评价方法,并付诸实践。结果表明,这种以"案例分析"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模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该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探索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案例分析 课程考核 “卓越计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