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既往研究揭示了嗜酸性粒细胞与变应性鼻炎之间的相关性,但其因果关系尚未得到充分证实。本研究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方法对血嗜酸性粒细胞与变应性鼻炎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评估。方法:先汇总嗜酸性粒细胞计...目的:既往研究揭示了嗜酸性粒细胞与变应性鼻炎之间的相关性,但其因果关系尚未得到充分证实。本研究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方法对血嗜酸性粒细胞与变应性鼻炎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评估。方法:先汇总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暴露变量)和变应性鼻炎(结局变量)的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Catalog,GWAS)数据,其中暴露变量的GWAS数据来源于布里斯托大学的综合流行病学部门(Integrative Epidemiology Unit,IEU)所开发的IEU Open GWAS Project,结局变量的GWAS数据则来源于芬兰基因生物银行(FinnGen Biobank)数据库;再采用逆方差加权(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IVW)的双样本MR方法分析嗜酸性粒细胞与变应性鼻炎的因果关系,并通过加权中位数法、MR-Egger回归法、留一法(leave-one-out)和漏斗图来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与变应性鼻炎风险的增加存在潜在因果关系(OR=1.187,95%CI 1.051~1.341,P=0.006)。加权中位数法和MR-Egger回归法也得到相同的结果。留一法结果显示没有单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对因果推断产生显著影响。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与变应性鼻炎风险的增加或病情的加重有因果关联。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标准化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specific immunotherapy,SCIT)的长期疗效。方法将2007年1月~2009年8月收集的2 36例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分为2组,其中120例接受了标准化尘螨变应原SCIT,另外11...目的观察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标准化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specific immunotherapy,SCIT)的长期疗效。方法将2007年1月~2009年8月收集的2 36例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分为2组,其中120例接受了标准化尘螨变应原SCIT,另外116例接受了鼻喷激素、口服抗组胺等药物保守治疗(对照组)。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O)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变应性鼻炎患儿经历3年的SCIT疗程后,在继续随访3个月、1年、3年和5年的症状VAS平均积分分别为2.3±0.7、2.4±0.6、1.6±0.4、1.9±0.5,显著低于治疗前的积分(P〈0.001),而RQLQ积分分别为7.7±1.6、7.4±1.1、4.3±0.7、4.1±0.9,也显著低于治疗前的积分(P〈0.001),在随访的各时间点的VAS和RQLO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比较单一尘螨阳性与含尘螨在内的多变应原阳性的儿童变应性鼻炎患儿经过SCIT疗程后,各随访时间点的VAS及RQLO积允发现积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所有治疗均没有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标准化变应原SCIT治疗对尘螨阳性的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具有长期疗效,且安全性好。含尘螨的多变应原阳性患儿能获得同样的疗效。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既往研究揭示了嗜酸性粒细胞与变应性鼻炎之间的相关性,但其因果关系尚未得到充分证实。本研究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方法对血嗜酸性粒细胞与变应性鼻炎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评估。方法:先汇总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暴露变量)和变应性鼻炎(结局变量)的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Catalog,GWAS)数据,其中暴露变量的GWAS数据来源于布里斯托大学的综合流行病学部门(Integrative Epidemiology Unit,IEU)所开发的IEU Open GWAS Project,结局变量的GWAS数据则来源于芬兰基因生物银行(FinnGen Biobank)数据库;再采用逆方差加权(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IVW)的双样本MR方法分析嗜酸性粒细胞与变应性鼻炎的因果关系,并通过加权中位数法、MR-Egger回归法、留一法(leave-one-out)和漏斗图来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与变应性鼻炎风险的增加存在潜在因果关系(OR=1.187,95%CI 1.051~1.341,P=0.006)。加权中位数法和MR-Egger回归法也得到相同的结果。留一法结果显示没有单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对因果推断产生显著影响。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与变应性鼻炎风险的增加或病情的加重有因果关联。
文摘目的观察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标准化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specific immunotherapy,SCIT)的长期疗效。方法将2007年1月~2009年8月收集的2 36例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分为2组,其中120例接受了标准化尘螨变应原SCIT,另外116例接受了鼻喷激素、口服抗组胺等药物保守治疗(对照组)。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O)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变应性鼻炎患儿经历3年的SCIT疗程后,在继续随访3个月、1年、3年和5年的症状VAS平均积分分别为2.3±0.7、2.4±0.6、1.6±0.4、1.9±0.5,显著低于治疗前的积分(P〈0.001),而RQLQ积分分别为7.7±1.6、7.4±1.1、4.3±0.7、4.1±0.9,也显著低于治疗前的积分(P〈0.001),在随访的各时间点的VAS和RQLO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比较单一尘螨阳性与含尘螨在内的多变应原阳性的儿童变应性鼻炎患儿经过SCIT疗程后,各随访时间点的VAS及RQLO积允发现积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所有治疗均没有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标准化变应原SCIT治疗对尘螨阳性的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具有长期疗效,且安全性好。含尘螨的多变应原阳性患儿能获得同样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