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感染内科护理亚专业组管理模式的实践 被引量:15
1
作者 胡玲利 刘欢欢 龙云铸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护理亚专业组管理模式在提升感染内科病区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科室收治病种特点,建立4个护理亚专业组,构建感染内科护理亚专业组管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后护士核心能力、科室护理质量基础指标及专业指标的差异。结果... 目的探讨护理亚专业组管理模式在提升感染内科病区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科室收治病种特点,建立4个护理亚专业组,构建感染内科护理亚专业组管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后护士核心能力、科室护理质量基础指标及专业指标的差异。结果护理亚专业组管理模式实施后,护士核心能力、科室护理质量基础指标及专业指标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P<0.01)。结论对感染内科实施护理亚专业组管理模式,有利于护士核心能力的提升,以及感染内科护理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科 护理管理 亚专业 核心能力 护理质量
下载PDF
株洲地区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与利福平耐药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谭英征 陈双华 +3 位作者 肖鹏程 李丹 傅京力 龙云铸 《临床肺科杂志》 2017年第8期1496-1499,共4页
目的研究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的易感因素及其与利福平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株洲市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痰抗酸染色阳性肺结核患者156例痰标本,对MTB进行分离培养与菌种鉴定。培养阳性菌株行DNA提取,运用RD105缺失基因检... 目的研究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的易感因素及其与利福平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株洲市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痰抗酸染色阳性肺结核患者156例痰标本,对MTB进行分离培养与菌种鉴定。培养阳性菌株行DNA提取,运用RD105缺失基因检测法鉴定北京基因型MTB、Xpert MTB/RIF检测法鉴定耐利福平MTB,分析性别、年龄、糖尿病、复治患者以及利福平耐药与北京基因型的关系。结果156例痰标本中培养出分枝杆菌150株,其中MTB菌株142株,非MTB菌株8株。女性患者的北京基因型MTB(38/68,55.8%)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患者(13/74,17.5%),复治患者北京基因型MTB(26/55,47.2%)比例明显高于初治患者(18/87,20.6%),糖尿病患者北京基因型MTB(32/61,52.4%)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北京基因型MTB(19/81,23.4%),年龄≥55岁的患者北京基因型MTB(31/60,51.6%)明显高于年龄≤30岁的患者(4/30,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耐利福平菌株中北京基因型MTB(40/48,83.3%)明显高于非耐利福平菌株中北京基因型MTB(11/94,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高龄、并发糖尿病、复治,可能是感染北京基因型MTB的危险因素。北京基因型MTB与利福平耐药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RD105 利福平耐药 XpertMTB/RIF
下载PDF
人工肝支持系统相关血源性病原体感染预防与控制专家共识 被引量:1
3
作者 胡玲利 莫丹 +6 位作者 李康花 张丽辉 汪明明 罗梦婷 陈冲 张志云 袁素娥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4年第3期98-104,共7页
人工肝支持系统(简称人工肝)是目前治疗肝衰竭的重要手段,因部分患者为血源性病原体携带者或感染者,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及医护人员存在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风险。我国人工肝相关血源性病原体感染防控策略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规范性... 人工肝支持系统(简称人工肝)是目前治疗肝衰竭的重要手段,因部分患者为血源性病原体携带者或感染者,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及医护人员存在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风险。我国人工肝相关血源性病原体感染防控策略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规范性、一致性认识。为此,中华护理学会传染病护理专业委员会、湖南省护理学会传染病护理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基于国家医院感染防控的相关法律、法规,参考国内外人工肝治疗及血源性病原体感染防控现状,结合我国临床诊疗指南及最佳临床实践证据要求,经反复讨论、修改形成本共识。共识通过对人工肝治疗各环节的风险评估,制定规避风险的安全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人工肝室设置、制度管理要求、治疗过程基于患者及医护人员防控细则、暴露处理流程等25项专家共识内容,为人工肝相关血源性病原体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临床指导,规避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及院内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及医护人员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肝 血源性病原体 感染预防与控制 职业暴露 专家共识
下载PDF
HCV感染合并同时性肝癌-乳腺癌多原发癌一例
4
作者 欧阳静 冯斌 +2 位作者 谭米多 黄小辉 周杜娟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631-633,共3页
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ncers,MPC)是指在同一个体的单个器官或不同器官同时或连续发生≥2种类型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往往隐匿性发作,临床症状不典型,可与原发癌转移相混淆,临床上需鉴别。本报道对我院诊治的1例丙型肝炎病毒(hepati... 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ncers,MPC)是指在同一个体的单个器官或不同器官同时或连续发生≥2种类型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往往隐匿性发作,临床症状不典型,可与原发癌转移相混淆,临床上需鉴别。本报道对我院诊治的1例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合并同时性肝癌-乳腺癌MP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复习,加深临床对该疾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细胞癌 乳腺癌 多原发癌 丙型肝炎病毒
下载PDF
趋化因子配体13在常见感染性病原体感染中的表达及意义
5
作者 陈芝慧 谭英征 龙云铸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3年第5期80-84,共5页
趋化因子配体13(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3,CXCL13)又称B细胞吸引趋化因子1或B淋巴细胞趋化因子,通过与B细胞、辅助T细胞上的G蛋白偶联趋化因子受体结合,诱导其向生发中心运输,促进B细胞成熟和抗体应答,从而实现对病毒清除以及... 趋化因子配体13(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3,CXCL13)又称B细胞吸引趋化因子1或B淋巴细胞趋化因子,通过与B细胞、辅助T细胞上的G蛋白偶联趋化因子受体结合,诱导其向生发中心运输,促进B细胞成熟和抗体应答,从而实现对病毒清除以及炎症的快速控制。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表明CXCL13水平过高可能导致免疫反应受损,促进疾病进展。CXCL13水平变化可作为反映疾病进展、抗病毒疗效有效指标,并且对疫苗研发有所帮助。因此,本文主要对CXCL13在常见感染性病原体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以及SARS-CoV-2感染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配体1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结核分枝杆菌
下载PDF
乳腺癌影像学隐匿性肝转移漏诊一例
6
作者 黄小辉 冯斌 +5 位作者 谭米多 周围 郭琼 唐林 王紫娟 欧阳静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10-311,314,共3页
乳腺癌肝转移(breast cancer liver metastasis,BCLM)在临床上并不罕见,罕见的情况是,转移扩散的模式非常弥漫,以至于在影像学上无法发现,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极易漏诊。本院收治一例乳腺癌影像学隐匿性肝转移合并肝胆管结石患者,术前肝... 乳腺癌肝转移(breast cancer liver metastasis,BCLM)在临床上并不罕见,罕见的情况是,转移扩散的模式非常弥漫,以至于在影像学上无法发现,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极易漏诊。本院收治一例乳腺癌影像学隐匿性肝转移合并肝胆管结石患者,术前肝脏CT和MRI检查均未发现转移灶,因肝胆管结石行左半肝切除术后病检确诊为BCLM,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肝转移 隐匿性 漏诊 肝胆管结石
下载PDF
1例皮下、肌肉型囊尾蚴病报告
7
作者 谭英征 龙云铸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92-92,95,共2页
囊尾蚴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病,是由猪带绦虫或有钩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在人体各系统脏器寄生所引起[1],临床表现为因囊尾蚴寄生部位及严重程度而出现不同的症状。脑囊尾蚴病症状严重,可危及生命,但相对容易发现,大都能明确诊断。
关键词 囊尾蚴病 CT检查 鉴别诊断 高密度影
下载PDF
髓源性抑制细胞在长期抗HBV治疗患者中促进HBsAg阴转的作用和机制探讨
8
作者 田玉球 王冰清 +3 位作者 袁婷 肖新强 李伟 蒋永芳 《传染病信息》 2019年第5期402-406,共5页
目的研究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CD4^+T细胞、CD8^+T细胞、P47^phox在抗病毒治疗后获得HBsAg清除及未获得HBsAg清除的2种人群外周血中的频率和表达情况,探讨MDSCs在肝炎慢性化及HBsAg清除中的作用及... 目的研究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CD4^+T细胞、CD8^+T细胞、P47^phox在抗病毒治疗后获得HBsAg清除及未获得HBsAg清除的2种人群外周血中的频率和表达情况,探讨MDSCs在肝炎慢性化及HBsAg清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筛选2007年7月—2008年7月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80例予以抗HBV药物[恩替卡韦(博路定)]治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CHB组中12例及14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MDSCs、CD4^+T细胞、CD8^+T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总数的比例(即MDSCs、CD4^+T细胞、CD8^+T细胞频率)。追踪CHB组患者,排除治疗过程中死亡、失访等患者,72例患者成功随访8年。检测抗病毒治疗8年后8例HBsAg转阴[HBsAg(-)组]与64例未转阴[HBsAg(+)组]患者PBMCs中MDSCs、CD4^+T细胞、CD8^+T细胞频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47phox蛋白的表达。结果治疗前CHB患者PBMCs中MDSCs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而PBMCs中CD4^+T细胞、CD8^+T细胞频率与健康对照者无显著差异(P均>0.05)。抗病毒治疗后CHB患者中HBsAg(-)组PBMCs中MDSCs频率低于HBsAg(+)组,CD4^+T细胞及CD8^+T细胞频率显著高于HBsAg(+)组(P均<0.05)。抗病毒治疗后HBsAg(+)组外周血中P47phox蛋白表达显著高于HBsAg(-)组(P<0.05)。结论CHB患者对T细胞耐受可能与MDSCs抑制T细胞应答有关。MDSCs可能通过活性氧途径发挥免疫抑制功能,减少HBsAg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髓源性抑制细胞 P47^phox
下载PDF
L02细胞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和SOCS-1基因水平研究
9
作者 贺潇瑾 李丹 +3 位作者 周青 欧阳静 田玉球 谭英征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772-775,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影响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1(SOCS-1)基因水平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2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HCC)手术后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采用RT-PCR法检测组织HBx、DNMT3A、DNMT3B和SOCS-1 mRNA水平。通过脂质...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影响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1(SOCS-1)基因水平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2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HCC)手术后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采用RT-PCR法检测组织HBx、DNMT3A、DNMT3B和SOCS-1 mRNA水平。通过脂质体法构建表达HBx的L02细胞和空质粒L02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对L0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细胞HBx、DNA甲基转移酶(DNMT)3A、DNMT3B和SOCS-1 mRNA水平及其蛋白表达。结果肝癌组织HBx和DNMT3A mRNA水平分别为(65.2±3.5)和(77.2±3.8),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分别为(22.5±4.0)和(42.1±2.9),P<0.05】,而SOCS-1 mRNA水平为(33.1±3.0),显著低于癌旁肝组织【(75.6±2.6),P<0.05】;与对照细胞比,表达HBx的L02细胞活力随5-Aza-c作用浓度增高而下降(P<0.05);过表达HBx的L02细胞DNMT3A mRNA水平及其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空载质粒组(P<0.05),而SOCS-1 mRNA水平及其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空载质粒组(P<0.05);在5-Aza-c干预表达HBx的L02细胞,DNMT3A mRNA水平及其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SOCS-1 mRNA水平及其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结论HBx通过上调DNMT3A表达使SOCS-1基因表达下调,表明HBx可能通过调控DNMT3A影响抑癌基因SOCS-1表达从而促进肝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L02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1 DNA甲基化转移酶 体外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在自噬相关基因表达调控中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周娟 龙云铸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9年第9期2052-2056,共5页
现有研究已充分证实细胞自噬与人体诸多疾病的发生和转归密切相关,靶向调控自噬已经成为临床疾病诊疗领域新的突破点。在自噬的起始与调控中,涉及复杂的基因转录控制网络与翻译后的修饰,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 现有研究已充分证实细胞自噬与人体诸多疾病的发生和转归密切相关,靶向调控自噬已经成为临床疾病诊疗领域新的突破点。在自噬的起始与调控中,涉及复杂的基因转录控制网络与翻译后的修饰,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分子,在转录及转录后等多层次调控蛋白质的表达,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自噬调控相关的lncRNA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编码RNA 自噬 自噬相关基因 基因表达调控
下载PDF
叙事医学课程在地市级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慧伟 黄曼辉 +5 位作者 柒铭铭 唐兰英 周小桢 卢瑛 刘志明 周青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2年第11期1543-1547,共5页
目的探索叙事医学课程对地市级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共情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效果。方法在地市级医院组建叙事医学小组,对42名住培医师开展2个月的叙事理论教学和4个月的叙事实践教育的医学课程。运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 目的探索叙事医学课程对地市级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共情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效果。方法在地市级医院组建叙事医学小组,对42名住培医师开展2个月的叙事理论教学和4个月的叙事实践教育的医学课程。运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C,IRI-C)测量4个时间点(干预前、理论2个月后、实践2个月后、实践4个月后)的共情能力,并通过满意度调查问卷、平行病历写作、首次执业医师资格通过率评价叙事医学课程的效果。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42名住培医师共情能力均提高,实践2个月后共情分数高于干预前和理论课程结束后(P<0.05),实践4个月后共情分数高于干预前和理论课结束后(P<0.05)。最受住培医师喜欢的理论授课形式是互动式理论授课(64.29%,27人)、影片观赏(59.52%,25人)、情境模拟(52.38%,22人)。住培医师平行病历写作能力和讲台表现等综合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住培结业合格的必要条件,入组住培医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首次通过率为72.00%(18/25),高于同期未入组住培医师[64.71%(11/17)]。结论开展叙事医学教育有助于提高地市级医院住培医师共情能力和综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医学 地市级医院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共情能力 综合能力
原文传递
多交叉置换扩增联合纳米生物传感器技术对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人群快速诊断价值
12
作者 贺潇瑾 周娟 +5 位作者 龙云铸 李丹 欧阳静 袁婷 卿玲 谭英征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69-172,共4页
目的应用多交叉置换扩增(MCDA)联合纳米生物传感器(LFB)技术建立针对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人群的快速诊断方法,并比较该方法与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qPCR)检测的差异。方法选取株洲市中心医院自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42例拟联合聚... 目的应用多交叉置换扩增(MCDA)联合纳米生物传感器(LFB)技术建立针对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人群的快速诊断方法,并比较该方法与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qPCR)检测的差异。方法选取株洲市中心医院自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42例拟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的核苷(酸)类似物经治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同期的15例健康受试者为研究对象。采用MCDA-LFB和qPCR两种方法于联用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前、治疗24周后、治疗48周后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平行检测,分析两种方法检出率的差异性及一致性。结果联合Peg-IFNα-2b治疗前,MCDA-LFB阳性检出率为73.7%(42/57),qPCR阳性检出率为66.7%(38/57),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Kappa=0.833,P<0.001,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存在较好的一致性。在治疗24周后,MCDA-LFB阳性检出率为49.1%(28/57),qPCR阳性检出率为7.0%(4/57),MCDA-LFB阳性检出率高于qP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Kappa=0.295,P=0.035,两种方法存在一致性,但一致性情况较基线水平下降。在治疗48周后,MCDA-LFB阳性检出率为33.3%(19/57),qPCR阳性检出率为3.5%(2/57),MCDA-LFB阳性检出率高于qP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Kappa=0.136,P=0.042,两种方法一致性成立,但一致性情况较差。结论MCDA-LFB是一种敏感、特异、经济、简单、快速的检测方法,可用于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人群的诊断,尤其对于抗HBV治疗后的极低病毒水平检测,MCDA-LFB比qPCR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性乙型肝炎 多交叉置换扩增 纳米生物传感器 低病毒载量
下载PDF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RNA监测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核苷(酸)类似物经治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 被引量:1
13
作者 贺潇瑾 龙云铸 +7 位作者 周娟 李丹 周青 袁婷 卿玲 黄莎 陈芝慧 谭英征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1091-1095,共5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经治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清除情况与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应用乙型肝炎病毒(HBV)RNA预测抗病毒疗效的价值。方法...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经治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清除情况与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应用乙型肝炎病毒(HBV)RNA预测抗病毒疗效的价值。方法选取自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年株洲市中心医院收治及住院的76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NAs抗病毒治疗时间>1年,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HBVDNA<1000 IU/ml且HBsAg<1500 IU/ml。在被充分告知Peg-IFNα-2b治疗的益处和风险后,将患者按自愿选择是否接受治疗分为联合治疗组(n=42)与原方案治疗组(n=34),两组均治疗48周。分析在治疗第24周、第48周的HBsAg清除率及HBV前基因组RNA(HBV pgRNA)、HBVDNA、HBsAg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及预测价值。结果治疗24周时,联合治疗组的HBsAg清除率、HBVDNA阴转率,以及HBV pgRNA下降>1.0 lg copies/ml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原方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时,联合治疗组的HBsAg清除率、HBs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原方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24周、48周时,HBV pgRNA、HBVDNA、HBsAg均低于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48周时,HBV pgRNA、HBVDNA、HBsAg均低于治疗24周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HBV pgRNA与HBsAg、HBVDNA的相关性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在治疗前,患者的HBV pgRNA水平与HBsAg、HBVDNA水平呈中强度正相关(r=0.472,P=0.017;r=0.519,P=0.043);治疗24周、48周时,HBV pgRNA水平与HBsAg水平呈弱正相关(r=0.264,P=0.045;r=0.148,P=0.039),而HBV pgRNA水平与HBVDNA水平无相关性(r=0.376,P=0.059;r=0.325,P=0.07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HBsAg≤2.0 lg IU/ml(比值比=2.69,95%可信区间1.46~5.24,P=0.028)、治疗24周HBV pgRNA下降>1.0 lg copies/ml(比值比=4.51,95%可信区间2.41~7.23,P=0.047)与治疗第48周时HBsAg清除显著相关,是HBsAg清除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较低的基线HBsAg水平、治疗中期较快的HBV pgRNA下降对于HBsAg的清除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联合Peg-IFNα-2b治疗可以提高NAs经治低病毒载量CHB患者的HBsAg清除率,基线HBsAg≤2.0 lg IU/ml、治疗第24周HBV pgRNA下降>1.0 lg copies/ml可以预测治疗第48周的HBsAg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 乙型肝炎病毒RNA 低病毒载量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清除
下载PDF
肝细胞癌免疫相关lncRNA预后风险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被引量:3
14
作者 彭双 谭英征 +1 位作者 杨秋红 易来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4-71,共8页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HCC)目前是全球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非编码RNA (lncRNA)可以作为肿瘤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然而,lncRNA与HCC生存预后的关系仍未阐明。本研究筛选HCC预后免疫相关lncRNA,并构建预后风险模型...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HCC)目前是全球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非编码RNA (lncRNA)可以作为肿瘤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然而,lncRNA与HCC生存预后的关系仍未阐明。本研究筛选HCC预后免疫相关lncRNA,并构建预后风险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中下载HCC转录组数据和临床资料,提取免疫相关lncRNA,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预后免疫相关lncRNA,进一步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根据最优AIC值确定lncRNA建立预后风险模型,计算患者的风险评分,根据中位风险值将患者分为低分险组和高风险组,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通过绘制ROC曲线对预后风险模型进行效能评估。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风险评分与总生存率的关系,探索HCC预后危险因素。结果:在HCC中共提取到免疫相关lncRNA 143个(Cor>0.6,P<0.001),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17个预后免疫相关lncRNA,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到8个免疫相关lncRNA (AL139384.1、MAPKAPK5-AS1、LINC02362、SLC25A30-AS1、DANCR、AC124798.1、LINC02499和AC023157.3)用于建立预后风险模型。低风险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高风险组患者(P<0.05),预后风险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7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风险评分为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HR=1.608,95%CI=1.351~1.913,P<0.001)。结论:基于8个免疫相关lncRNA建立预后风险模型可以有效的预测HCC患者的生存预后,风险评分为HCC独立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RNA 长链非编码 免疫 预后
原文传递
运动疗法对头颈部肿瘤患者肌少症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王小艳 王小莉 胡玲利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3年第9期555-561,共7页
运动疗法是头颈部肿瘤患者预防和治疗肌少症的有效措施,并已成为许多研究者推荐的疗法,但目前缺乏对头颈部肿瘤肌少症运动疗法相关研究成果的有效整合,且缺乏针对性的临床运动疗法指南.文章系统、全面地梳理相关文献,探讨运动疗法对头... 运动疗法是头颈部肿瘤患者预防和治疗肌少症的有效措施,并已成为许多研究者推荐的疗法,但目前缺乏对头颈部肿瘤肌少症运动疗法相关研究成果的有效整合,且缺乏针对性的临床运动疗法指南.文章系统、全面地梳理相关文献,探讨运动疗法对头颈部肿瘤患者肌少症的影响,总结了头颈部肿瘤患者肌少症的发生及运动疗法的作用机制,旨在为头颈部肿瘤伴肌少症临床运动治疗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提供参考,并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肌少症 运动疗法 运动干预 运动方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