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肝转移(breast cancer liver metastasis,BCLM)在临床上并不罕见,罕见的情况是,转移扩散的模式非常弥漫,以至于在影像学上无法发现,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极易漏诊。本院收治一例乳腺癌影像学隐匿性肝转移合并肝胆管结石患者,术前肝...乳腺癌肝转移(breast cancer liver metastasis,BCLM)在临床上并不罕见,罕见的情况是,转移扩散的模式非常弥漫,以至于在影像学上无法发现,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极易漏诊。本院收治一例乳腺癌影像学隐匿性肝转移合并肝胆管结石患者,术前肝脏CT和MRI检查均未发现转移灶,因肝胆管结石行左半肝切除术后病检确诊为BCLM,现报道如下。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经治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清除情况与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应用乙型肝炎病毒(HBV)RNA预测抗病毒疗效的价值。方法...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经治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清除情况与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应用乙型肝炎病毒(HBV)RNA预测抗病毒疗效的价值。方法选取自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年株洲市中心医院收治及住院的76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NAs抗病毒治疗时间>1年,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HBVDNA<1000 IU/ml且HBsAg<1500 IU/ml。在被充分告知Peg-IFNα-2b治疗的益处和风险后,将患者按自愿选择是否接受治疗分为联合治疗组(n=42)与原方案治疗组(n=34),两组均治疗48周。分析在治疗第24周、第48周的HBsAg清除率及HBV前基因组RNA(HBV pgRNA)、HBVDNA、HBsAg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及预测价值。结果治疗24周时,联合治疗组的HBsAg清除率、HBVDNA阴转率,以及HBV pgRNA下降>1.0 lg copies/ml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原方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时,联合治疗组的HBsAg清除率、HBs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原方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24周、48周时,HBV pgRNA、HBVDNA、HBsAg均低于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48周时,HBV pgRNA、HBVDNA、HBsAg均低于治疗24周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HBV pgRNA与HBsAg、HBVDNA的相关性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在治疗前,患者的HBV pgRNA水平与HBsAg、HBVDNA水平呈中强度正相关(r=0.472,P=0.017;r=0.519,P=0.043);治疗24周、48周时,HBV pgRNA水平与HBsAg水平呈弱正相关(r=0.264,P=0.045;r=0.148,P=0.039),而HBV pgRNA水平与HBVDNA水平无相关性(r=0.376,P=0.059;r=0.325,P=0.07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HBsAg≤2.0 lg IU/ml(比值比=2.69,95%可信区间1.46~5.24,P=0.028)、治疗24周HBV pgRNA下降>1.0 lg copies/ml(比值比=4.51,95%可信区间2.41~7.23,P=0.047)与治疗第48周时HBsAg清除显著相关,是HBsAg清除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较低的基线HBsAg水平、治疗中期较快的HBV pgRNA下降对于HBsAg的清除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联合Peg-IFNα-2b治疗可以提高NAs经治低病毒载量CHB患者的HBsAg清除率,基线HBsAg≤2.0 lg IU/ml、治疗第24周HBV pgRNA下降>1.0 lg copies/ml可以预测治疗第48周的HBsAg清除。展开更多
文摘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ncers,MPC)是指在同一个体的单个器官或不同器官同时或连续发生≥2种类型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往往隐匿性发作,临床症状不典型,可与原发癌转移相混淆,临床上需鉴别。本报道对我院诊治的1例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合并同时性肝癌-乳腺癌MP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复习,加深临床对该疾病的认识。
文摘乳腺癌肝转移(breast cancer liver metastasis,BCLM)在临床上并不罕见,罕见的情况是,转移扩散的模式非常弥漫,以至于在影像学上无法发现,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极易漏诊。本院收治一例乳腺癌影像学隐匿性肝转移合并肝胆管结石患者,术前肝脏CT和MRI检查均未发现转移灶,因肝胆管结石行左半肝切除术后病检确诊为BCLM,现报道如下。
文摘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经治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清除情况与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应用乙型肝炎病毒(HBV)RNA预测抗病毒疗效的价值。方法选取自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年株洲市中心医院收治及住院的76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NAs抗病毒治疗时间>1年,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HBVDNA<1000 IU/ml且HBsAg<1500 IU/ml。在被充分告知Peg-IFNα-2b治疗的益处和风险后,将患者按自愿选择是否接受治疗分为联合治疗组(n=42)与原方案治疗组(n=34),两组均治疗48周。分析在治疗第24周、第48周的HBsAg清除率及HBV前基因组RNA(HBV pgRNA)、HBVDNA、HBsAg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及预测价值。结果治疗24周时,联合治疗组的HBsAg清除率、HBVDNA阴转率,以及HBV pgRNA下降>1.0 lg copies/ml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原方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时,联合治疗组的HBsAg清除率、HBs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原方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24周、48周时,HBV pgRNA、HBVDNA、HBsAg均低于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48周时,HBV pgRNA、HBVDNA、HBsAg均低于治疗24周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HBV pgRNA与HBsAg、HBVDNA的相关性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在治疗前,患者的HBV pgRNA水平与HBsAg、HBVDNA水平呈中强度正相关(r=0.472,P=0.017;r=0.519,P=0.043);治疗24周、48周时,HBV pgRNA水平与HBsAg水平呈弱正相关(r=0.264,P=0.045;r=0.148,P=0.039),而HBV pgRNA水平与HBVDNA水平无相关性(r=0.376,P=0.059;r=0.325,P=0.07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HBsAg≤2.0 lg IU/ml(比值比=2.69,95%可信区间1.46~5.24,P=0.028)、治疗24周HBV pgRNA下降>1.0 lg copies/ml(比值比=4.51,95%可信区间2.41~7.23,P=0.047)与治疗第48周时HBsAg清除显著相关,是HBsAg清除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较低的基线HBsAg水平、治疗中期较快的HBV pgRNA下降对于HBsAg的清除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联合Peg-IFNα-2b治疗可以提高NAs经治低病毒载量CHB患者的HBsAg清除率,基线HBsAg≤2.0 lg IU/ml、治疗第24周HBV pgRNA下降>1.0 lg copies/ml可以预测治疗第48周的HBsAg清除。